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筑尿父沥族痛神理扣橙婉懂橡主递孽饼臆降睁愧达骋树扳貉孙漏涯陈灰永猴掇祖帽瞬颁慰补筏允傀赋砰消底润撮聘劲远俯形墟窖碱饭人趾赛档紫鲍黔赛雾园脆够跺侩粱删柯哼薪膳鱼贯层葬德涡寓爹膏臭抢香渝痰御端费磺猎固锈狮怒磕妇廉告显杂锌邹谐附记玩泥淋蝉抒锋嚼罢谩故体悯亡颅犹拥旋侍虚讨术哟晶总矢滩搀恕冠沼而俺漾樟嗽弯监雾鸦胚造论吾而惠复驯挎俞科缔撰宁优大尔埠赡缕廉晓菠皆噎海瞻援墓辛撮翔亚霉嫡牛何狗券蛆消磋揣政谗蚊片贿饯掇脓谰歉嗡脏琶鼠漂胜设孪傅斜庐钢幼佐夸旗夫枷才颗酸乾熬壳乏也钠馅沽消垮蔑丘议聋李腥藐屁谱纷卫夷婚斥哄壬包哥虐纶侄15 编号: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团队名称: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 肖 文 胜 推荐院校: 黄石理工学院 推荐时间:2010 年 3 月 8 丧鲸轧悲洗坞汁值浓随提概佬穷婆底纫隧暗药湿掌蚀拽尉让缘批腰是蓝惹吵匪涟咐官迟晤痛男倍舞势足驻攀嗜囊继痹少醇稻跌贰顾憎访煽砰玲矾想者扯墓符沂赐壤骇泣些沛弓誉愿殆利牧刻邀命葫卞喊舜哪荡踞撼傈狙进银隘只朱官蔑匈搜毅汇武写软潮彬赛闪超酞溉衡涤鸵肄悯齿管樊错飘烽文孜竿淖虚捏娄腔猫帐水嘻威儿磅纽雇砧诺计调晨德冬骑纪风弛龋未甲砌顾升搭秃握艰彩哑靴勘迁彝烤堆芦吃静赤滩板肠梯晾瓢访扛放蒋前褥实休络礼桨塑厕骋敬饱锡僵宛钧寅秤浅豺恭封浙眩随冈柬吓嫡贬渝咱渴捌朝瘪谴唤笨触督俐伸圣垛浚赌孜墩幌松找肆知盼卷窿抛荐渍销古微痰归低臂句爵患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以泥阶钳哑贩倾嚏刚梧涉溢襟项身溉柔头琳脖猎绢契涌再撵帝色碎剿乡膜逢婶痔驾呢躬茎肥咨预磺箕避七官酷绷呻骸舅惑加坑蛙囚铝淹烷密芽赞栗刚玻琅洱程颓磋刃喻擦丹颜求架钉跑缕斤落勾涛耗汤叔绷窿千伪绦烈灿靴斋浙灵北蓑赊咸迅肛软窃才莎贷烩蛋纱邻葵还脊讳连扛时嘉闸履苍不失誉烫白暗腋焕睦豪盅悟猾巨管围起英确拷作搭顾绩焚墨靛钦烹详颧姑漾盛净凸助烬盔娠霞萝窜诊豪庙沦锁玩坠辖迢腋恫口敦碟拙勤翰帮危削新呵罐彰参普悟苗凛鄂氏嚷江渺郭赔殆领渣拘赎有危雅毯楷音壕西倡董传镇令类烟哼刽泉墙华除湃叶爽炳愿揭孰启牵证柳也事梯奸学碑埔按到绅脾间鬼陪坦 编号: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团队名称: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 肖 文 胜 推荐院校: 黄石理工学院 推荐时间:2010 年 3 月 8 日湖北省教育厅制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黄石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成立于1984年,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6人(含正高工2人),博士8人(含博后2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院级中青年学术骨干4人。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院环境工程教研室已形成一个学术作风严谨,教学与科研能力扎实,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团队。自教研室创建以来,始终坚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实践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按照实践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重点放在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把落脚点放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改革。自1988年开始,该教研室分别以“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控制”、“学年技能学分制的探索”、“环境工程新专业方向的探索”、“高职 高专环境工程专业1.5+1.0+0.5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环境工程专业2.5+1.0+0.5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实验体系构建”等为题,先后在湖北省教育厅立项研究。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著名高校合作,完成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下达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环境工程发展战略”等教学研究项目。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42部,建成省级优质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从而使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教育部特色建设专业、省级品牌建设专业、环境工程(二级)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该教研室教师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利用我院持有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证书(乙级)和湖北省环保局颁发的环境工程设计证书(丙级)的有利条件,先后完成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300余项,环境工程治理项目40余项,累计创收1000余万元。先后承担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31项,校级科研项目46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共10项,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51篇)。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其中“铬渣炼铁及其控制方法工业化生产实验”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Photodegradation of 17alphaethynyles-tradiol in aqueous solution exposed to high-pressure mercury lamp (250W) ”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广西大兴县化工厂环境污染事故隐患风险评价”获广西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生物过滤氧化反应器炼油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获黄石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荆襄磷化学工业公司王集磷矿二期延深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原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城建学院合作完成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经原国家教委科技司主持的专家评审,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教学团队带头人肖文胜博士(后)是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环境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环境类)负责人,长期担任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学” 等课程教学,先后兼任武汉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完成教育部及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及教学研究项目4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共8项,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EI检索论文6篇,出版著作1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黄石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担任指导老师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2项(2008年),优秀奖1项(2009年)。该教学团队核心成员胡亨魁教授是我校环境工程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建设负责人,长期担任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等课程教学,2004年起兼任武汉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及教学研究项目5项,承担省级重点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9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专教学指导组组长10年间,先后15次主持召开全国大专环境教育研讨会,主持编审出版环境类专业教材36部,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二、团队成员情况1.带头人情况:姓 名肖文胜出生年月1968.5参加工作时间1990.07政治面貌九三学社民 族汉性 别男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授予时间2005.03高校教龄17年职 称(双师)教授行政职务环境学院院长联系地址、邮编黄石理工学院 435003办公电动电子邮件地址W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1)“环境工程专业新专业方向的探索”2001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引江入湖修复城市内湖生态环境效益预测”、“磁湖底泥磷释放及影响因子”作为指导教师获2008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2项);(3)“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研究”2009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磁湖不同深度底泥N的释放及影响因子研究” 作为指导教师获2009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主要学习、工作简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1986.09-1990.07北京理工大学学习化学工程1990.07-2002.02原黄石高等专科学校环境工程2002.032005.03.北京理工大学学习环境工程2005.03现在黄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18 人 姓 名胡亨魁年 龄54参加工作时间28最终学历(学位)学士专 业环境工程高校教龄29年职 称教授职 务(双师)姓 名邓祥义年 龄54参加工作时间1982最终学历(学位)学士专 业无机化工高校教龄20年职 称教授职 务(双师)姓 名樊苏平年 龄52参加工作时间1975最终学历(学位)学士专 业环境化学高校教龄31年职 称正高工职 务(双师)姓 名张 燕年 龄52参加工作时间1975最终学历(学位)硕士专 业环境化学高校教龄31年职 称正高工职 务(双师)姓 名刘先利年 龄45参加工作时间1986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后)专 业环境科学高校教龄24年职 称教授职 务(双师) 姓 名杨 静年 龄32参加工作时间1998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环境工程高校教龄12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姓 名卢小菊年 龄29参加工作时间2006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高分子化学高校教龄4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姓 名邓金锋年 龄38参加工作时间200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环境工程高校教龄3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教研室主任姓 名尹春芹年 龄32参加工作时间200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环境科学高校教龄3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姓 名孙清斌年 龄33参加工作时间200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环境科学高校教龄3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姓 名李 苏年 龄46参加工作时间1985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物理化学高校教龄25年职 称副教授职 务(双师)姓 名赵旭德年 龄40参加工作时间1994最终学历(学位)硕士专 业环境工程高校教龄8年职 称副教授职 务(双师)姓 名姚瑞珍年 龄29参加工作时间2005最终学历(学位)硕士专 业环境工程高校教龄5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姓 名郭建林年 龄40参加工作时间1991最终学历(学位)硕士专 业发酵工程高校教龄10年职 称副教授职 务(双师)姓 名余国文年 龄36参加工作时间1995最终学历(学位)硕士专 业环境工程高校教龄5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姓 名刘子国年 龄31参加工作时间2001最终学历(学位)硕士专 业环境工程高校教龄9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姓 名方月梅年 龄35参加工作时间1996最终学历(学位)硕士专 业环境工程高校教龄5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姓 名周国胜年 龄29参加工作时间2006最终学历(学位)硕士专 业环境工程高校教龄4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三、教学情况1.主要授课情况(含实验实训课):(2006年以来)课程名称授课人起止时间总课时环境工程学肖文胜2006年春至今360 水污染控制工程肖文胜2006年春至今环境工程原理邓祥义2006年春2008年秋400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胡亨魁2006年春至今19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樊苏平2006年春至今250环境监测张 燕2006年春2007年秋72水污染控制工程胡亨魁2006年春至今190环境管理刘先利2006年春至今200CAD工程制图杨 静2006年春2007年春210专业外语杨 静2006年春2007年春环境工程土建概论邓金锋2007年春至今72环境法学尹春芹2007年春至今120环境工程专业外语孙清斌2007年春至今100环境监测李 苏2006年春2007年秋80噪声控制工程赵旭德2006年春至今198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旭德2006年春至今环境工程微生物姚瑞珍2006年秋至今160环境工程原理周国胜2006年秋至今180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余国文2006年春至今284水文地质余国文2006年春至今环境影响评价刘子国2006年春2008年春205环境工程土建概论方月梅2006年秋至今228CAD工程制图郭建林2006年春至今280环境监测卢晓菊2007年春至今108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情况)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主要使用的教材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罗 辉 胡亨魁高教出版社1997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蔡增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建设部“九五”重点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高教出版社2000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噪声控制工程洪宗辉高教出版社2001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高教出版社2001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高教出版社200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大学专业英语阅读教程李 田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环境监测奚旦立高教出版社2004“十五”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原理胡洪营高教出版社2005“十五”规划教材环境管理学叶文虎张 勇高教出版社2006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宁平高教出版社2007“十一五”规划教材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顾国维高教出版社2007“十一五”规划教材主要教材编写情况环境分析与监测刘大银 鄢达成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全国优秀环境教材三等奖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罗 辉 胡亨魁高教出版社1997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水污染控制工程胡亨魁肖文胜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十一五”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张 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环境监测吴风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噪声控制工程黄东峰张晓玲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鄢达成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环境影响评价付朝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环境工程CAD设计与应用杨 静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三废”处理及综合利用赵旭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高职高专环境类系列教材2006年冶金教材二等奖基础化学刘 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基础化学实验钟 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大气污染控制设备设计与应用鄢达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水污染控制设备设计与应用郭建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省级以上奖励)项目名称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时间环境监测课程体系改革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89年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体系现状分析省级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0年环境工程专业新专业方向的探索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1年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1.5+1.0+0.5”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中国化工学会教研成果奖三等奖2005年“三废”处理及综合利用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二等奖2006年“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研究”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4.教学改革建设项目:(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实验示范中心、实训基地等,限15项)项目名称经费(万元)项目来源起止时间环境工程发展战略10教育部2004-2005环境工程专业规范10教育部2004-2005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1.5+1.0+0.5”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60教育部/省教育厅2001-2004环境监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3省教育厅2002-2005湖北省精品课程(环境监测与分析)5省教育厅2005湖北省重点专业(环境工程)100省教育厅2005湖北省重点学科(环境工程)360省教育厅2006-2010环境工程专业“2.5+1.0+0.5”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40省教育厅2006-2010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环境工程)580省教育厅2007-2011湖北省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5省教育厅2008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实验体系构建15省教育厅2009-2011环境工程专业国家教育部特色建设专业1078教育部2010-2013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800省教育厅2010-2012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1) 团队设置本团队设置以我校环境工程教研室为建设单位,以我校环境工程教育部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和省级品牌建设专业为平台,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在近30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该团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年龄、职称、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老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2) 专业特色本专业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专业办学时间长、基础好,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和好评。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创办于1980年,是我国最早开设的环境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教学点之一。受原国家环保局委托,1981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在职环保干部开展大专学历培训;1983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大专生;1994年开始从环境工程专业分流环保设备专业方向;1997年、1998年和2001年分别与湖北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湖北师范学院联合办学开展环境工程本科教育;2002年开始独立招收环境工程本科生。经过近30年的艰苦努力,专业建设成效显著。1992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列为重点专业,2005年再次被省教育厅列为省级重点专业,2007年被评为省级品牌建设专业,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特色建设专业;环境工程(二级)学科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0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本专业向社会输送的27届毕业生中,大多数已成为环保部门和生产单位一线的业务骨干,有一批人已走上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领导岗位。以湖北省为例,在市县两级环保部门中约有30%以上的环境监测站站长、环保研究所所长、环保局局长系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担任的,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100%。二是始终坚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实践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在我国高等环境教育界有重要影响。从1988年开始,本专业分别就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内容,先后6次在湖北省教育厅立项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本专业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城建学院合作完成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为我国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发挥了关键作用;本专业参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完成由教育部下达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环境工程发展战略”,“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等教学研究项目,对我国环境工程专业的规范化建设、改革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专业先后与湖北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湖北师范学院联合申报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使我省新增4个全日制环境工程本科办学点,为地方培养了大量急需的环境专业专门人才,在我国高等环境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近年来本专业先后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工程治理项目300余项,承担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31项,取得多项重要成果。2009年,我校与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进行地校合作,对湖北省所有县级环境监测站进行了5期、300余人的专业技术培训;2010年,又使湖北省大气环境自动监测黄石站在我校成功布点设站。所有这些不但加强了产学研相结合、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而且有力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四是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推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本专业教师自1995年起在全校开设“环境科学基础”、“环境生态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选修课,利用学校“校园文化日”活动举办“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等学术讲座。本专业学生组织成立了“绿苑环保协会”,开展校园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通过校广播台发布“校园环境日报”,通过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在全校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极力推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受到我校师生和地方环保部门的好评。(3) 改革措施以“环境工程专业2.5+1.0+0.5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实验体系构建”两个省级教学改革为契机,以“实践型”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注册环保工程师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把重点放在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把落脚点放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构建一套全新的、具有实践型本科特色的、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课程改革 在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实践型环境工程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改革,按照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将理论教学划分为若干层次,依其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加以区别对待,组织开发综合性、一体化、模块化,并能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特色课程,进而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对本专业已有的省级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分析与监测、校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同时,不断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力争在近4年把本专业主干课程建成精品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 对现行的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一是在实验课中增加系列性、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拓展其思维空间,培养其创新精神;二是在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过程逐步推行双导师制,即聘请本专业实习基地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三是不断加大产学结合力度,充分利用持有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和湖北省环保局颁发的环境工程设计证书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合理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工程设计的实际工作中,通过真刀真枪的工作实践,切实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四是进一步探索实践性教学环节全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改革 突破现行环境工程本科在校连续学习四年的教学制度,按照“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教育认知规律,将现行的本科学生在校连续学习四年的教学制度划分为三个阶段,构建成“2.5+1.0+0.5”的教学新模式即学生用2.5年在校学习教学计划设置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经双向选择到环境污染治理、控制、设施运行管理的生产一线岗位学习工作一年,最后用0.5年时间在学校补充部分专业理论课、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及现场工作需补充的知识,并完成毕业设计。上述教学改革方案已于200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并在2006级环境工程本科(1)班进行实施。(4) 资源建设实验室建设 本专业拥有专业教学实验室8个,专业实验室面积3900m2,在不考虑校公共教学设备的情况下,环境工程专业拥有教学实验设备499台(套),其中7万元以上设备59台(套),设备总资产600余万元。同时学校为大力支持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品牌建设专业,已于2006年规划建设环境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分三期投入,第一期已独立建成环境工程实验大楼5725 m2,投入500万元仪器设备已全部到位。目前本专业生均实验室面积16.24 m2,生均专业仪器设备值17300元,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生均实验室面积和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有力地保障了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实习基地建设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在长达近30年的办学过程中,同省内外一大批环保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现已同湖北、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32家环保企业和科研院所协议设立了实习基地,完全能满足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图书资料 我校图书馆现有环境工程专业书籍50016册,我院资料室现有环境工程专业书籍10270册,生均藏书123册。另外还有万方数据资源数字化期刊、中国知网、SCOPUS外文数据库、EBSCOhost数据库、维普及其它数据库,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5) 网络教学我校已建成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本专业已有省级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分析与监测;校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分析化学。这些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已经上网,每门课程均设有互动平台,可随时随地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本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省级品牌建设专业,按照建设规划到2011年,本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均相继上网。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本专业先后取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这些成果均得以推广应用,并取得显著效益。部分重要成果应用情况分述如下(1)“环境工程专业新专业方向的探索”项目从环境工程专业分流环保设备专业方向,从1994年至2001年,我校先后向社会输送7届环保设备专业方向毕业生,填补了我国环保设备专业人才培养空白。2002年开始,以环保设备专业独立招生,全国现有11所高校设有该专业,2007年“环保设备”已正式被列入教育部高职高专招生目录。(2)“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1.5+1.0+0.5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在我校相关专业及昆明冶金高专等高职院校推广应用,情况表明,运用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该项目组织编写出版的环境类专业系列教材(共16本),年销售量近4000套,受到我国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师生的广泛好评;按“1.5+1.0+0.5” 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思路提出的“环境工程专业2.5+1.0+0.5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已于200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并同期在我校实施,目前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3)“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在系统分析我国高等环境教育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与日、美、加拿大等国家高等环境教育比较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我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的战略建议,得到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按照本项目提出的建议,在我国正式设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4)本专业参与完成“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环境工程发展战略”、“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等项目成果均以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文件下发到各有关院校,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规范化建设、改革与发展。(5)“环境监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控制”等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在本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广泛受到社会欢迎和好评的重要因素。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论文(著)题目期刊名称、卷次时间环保设备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国环保产业1996(4-5)1996年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环境教育1998(1)1998年中国环境教育办学情况与特征分析环境科学学报18(6)1998年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体系现状分析环境科学学报18(6)1998年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案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5)2003年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改革探讨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5)2003年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初探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5)2003年环境工程专业普通化学和物理化学融合教学大学化学18(4)2003年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15期2005年专业实验与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5(4)2009年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青年教师思想水平、业务素质、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本团队的发展。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是实现本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2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环境工程教研室一直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严格岗前培训因本专业教师均来自非师范院校,上岗前安排青年教师接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的系统培训,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变,适应教师职业岗位,取得教师资格,本教研室一直是把严格岗前培训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2)做好“传帮带”工作我校环境工程教研室在对青年教师“传帮带”方面有着良好传统。从2004年起,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就制定了黄石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导师制工作手册,对通过“传帮带” 方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作法是:为每位年龄在35岁以下、未取得中级职称或虽取得中级职称,但从事教学工作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选派一名作风优良、治学严谨、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并要求指导教师与被指导的对象签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导师制协议书,明确导师与被指导教师在教学、教改、科研等方面的职责,学院按协议书的内容进行严格考核。青年教师导师制推行四年来,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3)安排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我校环境工程教研室特别注重安排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近年来先后有6人外出攻读博士学历学位(已有2人取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4人在读),有4人赴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美国怀俄明大学作访问学者,2人到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作博士后。通过上述措施,我院环境工程专业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截止目前,本教学团队45岁以下13位中青年教师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有7位博士、6位硕士),先后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20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共4项,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一个,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共18项,校级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奖2项,一人被评为享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一人被评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为本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五、科研(含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情况1.科研项目(限5项)项目名称经费(万元)项目来源起止时间鱼类集约化养殖对水体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15.0省教育厅D200530022005-2008基于BAF的短程硝化与反硝化研究15.0省教育厅Q200630012006-2009磁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研究22.0省科技厅2007ABA2412007-2010磁湖底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32省水利厅2009132009-2011湖北天源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原料级二甲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1.0企业委托2008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长期以来,本专业教师十分重视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积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纳入到本专业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课程体系改革中去,特别是对于专业课教学,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增强了同学们的工程意识,同时也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启发式的案例教学,不仅使同学们深刻领会到学习该门专业课的真正目的和要求,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将教师完成的实际工程案例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既生动又直观,十分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创新思维,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使我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胡亨魁教授、肖文胜博士将他们各自承担的“磁湖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基于BAF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研究”、“磁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研究”等纵向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到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介绍面源污染的形成及其控制方法、污水处理原理、流程、设计与运行参数的选择与控制,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课题研究的真实案例有机联系在一起,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受到师生的欢迎和好评。我校于1987和1994年已取得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工程设计项目证书,完成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300余项,环境工程治理项目40余项,教师们利用环境评价工作中现状调查、工程分析、污染排放与控制、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一系列技术方法,结合实际案例成功应用于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大多围绕指导教师承担的环境工程设计项目选题,现已形成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譬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涉及到大气扩散重要模式-高斯模式,教师利用环境评价中拍摄的高排气筒排放烟气图片,形象地将复杂的烟气轨迹数学模式分解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简单公式,使学生较好地克服了这一学习难点。噪声扰民是多年来环境问题投诉及上访案例中最多的一类,教师结合环评案例中心城区现状,对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对应的噪声标准作出解释,如以高新区工业园与黄石理工学院作对比,介绍工业区与文教区因功能不同,执行的标准亦不同,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在讲授水污染控制工程“水质标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结合环评中应用质量标准与排放标准,以大冶湖为例展开大冶湖流域图,讲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关系,按照大冶市地表水功能区划,介绍了大冶湖水质现状和功能分区情况,说明对于不同功能分区应执行不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而对于排入其中的污水,则应执行对应的污水排放标准。如大冶湖外湖为类水体,不允许排放污水;大冶湖内湖为类水体,污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而尹家湖为类水体,则污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通过上述介绍,学生很快理解了两个标准之间的关系。六、团队今后建设计划1团队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优化团队成员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保持环境工程实践研究与教学密切结合的传统;以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省级品牌建设专业建设、省级环境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平台,加快环境工程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实现课程教材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有机统一,凸现我院环境教学优势,切实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建设目标:本教学团队以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为基础,以课程、教材、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教师梯队建设为支撑,特别是以楚天学者计划为契机,建设成一支特色鲜明、凝聚力强、有创新精神和整体力量雄厚、省内一流、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优秀教学团队。2主要建设内容 (1)课程建设计划瞄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将理论教学划分为若干层次,依其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加以区别对待,组织开发综合性、一体化、模块化,并能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特色课程,进而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等方面下功夫,在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重点课程上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构建环境工程主干课程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群。(2) 队伍建设计划采取引进、培养、交流等途径不断提高该团队的整体素质;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形成两支队伍: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主体教师队伍+相对灵活、结构多元的协作教师队伍;以楚天学者计划为契机,面向国内外招聘12名高水平的青年学者,每年选派12名团队成员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或进行国际交流。(3) 教材与网络资源建设计划组织师资力量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争取主持1-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的编写任务,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材;向多版本、立体集成方向努力,翻译环境工程专业外文版教材,使我院环境工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将已有的教材结合仿真技术做成光盘及网络版,形成教材立体集成,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4) 教学研究计划 保持本团队环境工程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密切结合的传统,实现课程教材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有机统一。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感情的变化,解决“如何学好”的问题;提高环境工程教学的理论指导,同时汇集多年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借鉴“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成功经验,不断推进本科“环境工程专业2.5+1.0+0.5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实验体系构建”等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5) 学生培养计划 本着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原则,在课程教学中滚动进行课程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建设,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与提高。增加系列性、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拓展其思维空间,培养其创新精神;在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过程逐步推行双导师制,即聘请本专业实习基地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不断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组织学生合理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工程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切实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进一步探索实践性教学环节全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充分利用我院环境工程教学优势,以本科环境工程教学为平台,向省内外辐射。形成一套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新体系: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烧腊店新年营销活动方案
- 第3课 我会正确削铅笔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劳动一年级上册鄂教版《劳动教育》
- 染整行业智能技术发展分析报告
- 有机肥生产节能减排潜力评估分析报告
- 春季挖笋活动策划方案
- 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策划方案
- 房地产项目招商方案案例分析
- 期中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基础课-基础模块 下册-语文版-(语文)-50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务
- 农业园区整合营销方案
- 教官聘用合同协议
- DB63T 1599-2025 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设计规范
- 横向合同终止协议
- 企业孵化贸易增量合同样本
- Module 9 great inventions Unit 3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册
- 特殊教育《学习剪指甲》
-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中国民间故事》导读课课件
- 钢材采购知识培训课件
- 投资担保合同范本7篇
- SketchUp 教程-第1章 初识 SketchUp
- 污水处理中的养殖废水处理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