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产业化金融支持制度研究.doc_第1页
知识产权产业化金融支持制度研究.doc_第2页
知识产权产业化金融支持制度研究.doc_第3页
知识产权产业化金融支持制度研究.doc_第4页
知识产权产业化金融支持制度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击坛Academic Forum.- . .- 一目.目.2007年第3期知识产权产业化金融支持制度研究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制度性融合令肖尤丹*摘要: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物质保障,技术创新必须与金融创新相结合。我国在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问题上,目前没有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整体、多元金融保障体系,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巫待完善。而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的引入为知识产权融资和成果转化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路径,辅以有效的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多元融资手段和必要的创新保障 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将有利于这一问题的改善。关键词:知识产权产业化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信托_知识产权保险知识 产 权 产业化是知识产权战略中创造、保护和利用三大环节中的最后一环,也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链条中承前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在知识产权市场运作机制之上,是知识产权利用、管理和再促进创新循环的重要表现。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金融保障和支持体系,在创新投资、知识产权融资和资本市场运用上存在诸多制度性空白,从而导致技术创新无法实现利益目标,也使知识产权成果的利用、转化和市场化,成为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难点与重点。因此将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创造性的结合以实现知识产权产业化确有必要,这需要建立顺畅的成果转化支持机制、合理的创新风险保障机制、多元的创新资本投人机制等金融支持机制,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相应的三大金融法律部门,即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知识产权证券化制度和知识产权保险制度。一、 知 识 产权产业化的成果转化支持 知识产权信托翻度(一 )知 识 产权信托的运作机制 信托制度的引入阻碍 知 识 产权转化的原因除了知识成果本身的问题外,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知识产权中介市场尤其是专利中介市场不健全、不完善,知识产权人对市场操作能力的缺乏以及资金的缺乏。现代信托业的兴起,使得知识产权信托成为利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方式。美国学者亚历山大阿诺(Alexander Arrow)提出专利和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与十九世纪的金融资产非常类似,都具有“拥有的风险性”和“处理的困难性”的显著特征。为了发展适于知识产权贸易的市场,可以对专利等资产进行信托。2信托制度的引人为解决知识产权市场化、产业化提供了有益的途径。在美国、*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1韩秀成,郝晓英:来自发明界的信息 发明与专利问卷调查报告,优秀专利调查研究报告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422页。2 Bruce Berman:From Ideas to Assets; Investing Wisely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John Wiley&Sons. Inc,2002,P.178一179.12 知识产权Academic Forum 学术抢坛第17卷总第9 期欧洲、日本等国家,知识产权信托己经成为广泛运用于电影拍摄、动画片制作等短期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的资金筹措。,流动资金短缺的文化企业,在投人制作时,可与银行、信托公司签订信托构思阶段新作品著作权的合同,银行或信托公司向投资方介绍新作品的构思、方案,并向投资方出售作品未来部分销售收益的“信托收益权”,制作公司等则以筹集到的资金再投人新作品的创作。知识 产 权 权利人通过信托方式委托具有专业市场运作能力的信托机构管理其知识产权,一方面,可以让权利人享受其智力成果带来的丰厚利益而无须负担管理之责;a另一方面,信托制度所兼具的财产管理和中长期融资功能,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此外,知识产权信托制度有效地拓宽了知识产权流转的途径,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的保值增值。知识产权信托的主要功能表现在:首先,信托提供的长期财产管理能有效适应知识产权价值实现过程的长期性。其次,信托提供的受益人保障功能使知识产权转化过程的市场风险最小化。最后,信托作为一种金融机构还能有效的解决知识产权转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难题。信托在财产管理和融资方面独特的制度功能使其有效的化解知识产权产品化、市场化中的诸多转化障碍和技术难题。二 )知 识 产权信托法制的发展知识 产 权 信托制度凭借其独特的财产转移和管理功能,业已被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利用和管理制度所采用,德国和英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将信托制度用以管理著作权及收取版税,将其转化成为知识产权筹措资金的一种制度。日本政府知识产权战略总部在2003年7月公布了(有关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及其利用的推进计划,将“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利用信托制度促进知识产权的管理和流通”,作为“实现利用知识产权筹措资金的多样化”的重要手段。几乎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大藏省向国会提交了一项80年以来第一次修改信托业法的法案,依据该法案,知识产权(如专利权或版权)可以作为信托的客体。由此,信托银行可以用知识产权筹集资金,并允许非银行机构设立信托公司。,随着2004年6月日本信托业法的修订,日本企业利用信托筹措资金的渠道将扩宽,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有价证券的发行及资金筹措等将更加简便易行。我国台湾地区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利用信托制度管理国有研发成果,并在专利法、著作权法相关条款中加人有关专利、著作权信托内容。作为一种与传统成果转化方式不同的高效模式,知识产权信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被广泛接受。我国 也 于 2001年相继颁布实施了信托法和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20条中明确规定知识产权可以作为信托财产,并将知识产权信托纳人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范围中,使得我国的知识产权信托制度作为一种高效的财产管理工具为法律法规所确认,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新渠道。1三 )知 识 产权信托法制的特征1. 信 托对 产范围的复杂性信托 财 产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于信托法律关系中的财产,是信托关系的核心。在英美法系,信托财产需满足财产性、流通性、确定性的三性要求。6作为最早引人信托制度的大陆法国家日本,其信托法要求信托财产需具备四个要求,即具有金钱价值,为委托人合法所有,可转让性,确定性。作为知识产权信托的标的物的知识产权在性质上有别于其他信托财产。知识产权作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总称,广义上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地理标记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综合一般性和特殊要求,3姜瑶英:以知识产权融资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中国青年科技,2M 年第1期。4寸云松:善用信托制度有效管理智慧财产权一一信托之基本概念及国有研发成果信托管90 ,【台I法务透析,2000年第8期,第44-45页。5韩晓春编译:论知识产权作为信托客体的运行机制,二trustlaws.ne t,访问时间:2007年3月12日。b例如,美国(信托法重述确认信托财产需满足下列要求;(1)财产性;(2)流通性;(3)确定性。7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第4页。知识产权13学术击坛44-AcademicF orum2W 年第3期一般认为知识产权信托财产至少应满足财产性、可流通性和确定性的基本要求。此外,由于信托方式和信托操作的转让性,知识产权信托的标的只能是可公开的知识产权类型。因此,由于商业秘密权和地理标记权的特殊属性,使得其不具备公开性或流通性的基本要求,难以进行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也就不适宜适用知识产权信托的规则。另外,由于商标具有的产品表征和市场识别作用,难以与附着产品与服务相分离,因此有学者认为“商标权因必须与商品结合始能存在,如将商标权信托,而与商品分离,则不可行”。但在实践中,商标权与商品和服务相分离的情况时有发生,以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商标权分离和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就是明例。因此,商标权仍然可以有条件的适用知识产权信托制度。2. 信 托 目的的特珠化与其 他 形 式的传统民事信托不同,知识产权信托是以经营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为财产内容的专门业务,通过信托融资和知识产权专业化管理来实现其转化和利用。其目的不仅限于保持权利的有效延续,更主要的是为了实现知识产权产业化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完成知识产权价值的最大化。在目的上知识产权信托更接近商业信托和更为专业的金融信托业务。3. 受 托人 的特别要求鉴于 知 识 产权管理和利用过程中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知识产权信托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而从事知识产权信托的受托人必须满足相应的技术能力和专业要求,即掌握专业法律知识、具备娴熟市场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知识产权的良好运作与利益实现。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受托人必须是经核准设立的具有经营金融信托业务资格的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未经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知识产权信托业务。二、 知 识 产权产业化的融资手段 知识产权证券化制度一 )知 识 产权证券化的产生20 世 纪 70年代,资产证券化在美国诞生并给传统的金融理论和实践带来深刻革命。基于其深刻的创新内涵,资产证券化从范围到交易金额都获得长足发展,是上世纪后30多年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基础资产(underlying asset,或称对象资产或特定资产)的标的物从最初的不动产抵押债权(mortgage)和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两大类,扩大到了知识产权领域。作为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深化,并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下,知识产权证券化(intellectual property-backed securitization )应运而生,为挖掘知识产权价值,促进知识产权转化,推动科技进步,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手段。作为 发 行 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融资的一种方式,知识产权证券化以知识产权的未来许可使用费(包括预期的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和已签署的许可合同保证支付的使用费)为支撑,“利用“资产证券化”的组织与体系,将原本不易流动变现的知识产权转换成单位化、小额化而容易流通的证券(securities)形式,在金融市场上向投资人销售以募集资金。对企业而言,知识产权证券化就是将能产生现金流量(现有与未来的)的知识产权,例如专利权、商标权或著作权,以资产证券化作为资金调度的方法,将知识产权移转给特殊目标机构并且发行证券。知识 产 权 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技术在世界范围的资本市场已经出现,在美国金融集团Pullman Group的策划下,英国歌星大卫鲍伊(David Bowie)将其在1990年以前录制的25张唱片的预期版权(包括300首歌曲的录制权和版权)许可使用费证券化,发行10年期利率7.9%、总额度5500万美元的债券,成为第一例知识产权s王志诚、赖源河:现代信托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9耿名斋,郑一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思考,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7期。10杨亚西: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融资的有效途径,上海金融),2006年第10期。14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成功典范”,被誉为证券化的革命。2以知识产权证券化筹资的大门就此真正开启了。“鲍伊债券”的成功发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知识产权证券化在美国得到较快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已经非常广泛,从最初的音乐版权证券化开始,拓展到电子游戏、电影、休闲娱乐、演艺、主题公园等与文化产业关联的知识产权上,以及时装的品牌、医药产品的专利、半导体芯片,甚至专利诉讼的胜诉金。根据Pulman Group的估计,全球知识产权价值高达l万亿美元。随着知识产权相关产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及知识产权商业化运作的加强,全球知识产权的价值还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这就为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产。可以预见,知识产权证券化肯定会成为资产证券化领域的主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认为知识产权证券化是未来知识产权运作管理的一个“新趋势”。14 0二 )知 识 产权证券化的基本模式知识 产 权 证券化实质是一种基于知识产权的结构性融资,是随着金融对社会经济的不断渗透,现代技术创新已经发展到技术金融一体化阶段的重要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阶段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创新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目的在于通过金融安排最大限度地开发知识产权,充分利用其担保价值。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知识产权开发运营模式的创新,对知识产权发展及其制度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金 融 理 论中一般认为,知识产权证券化主要是指以知识产权及其衍生的特许使用权为支持,面向资本市场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金融交易,并在证券化过程中充分运用结构金融原理对知识产权的收益和风险进行结构性重构,构造资产池Ac ad em ic F or um 学 术伦坛一第 1 7卷 总 第 一” 期(pooling),进行必要的信用增级,提高证券信用级别。一般而论,知识产权必须能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可控的现金流,才可通过证券化融资,具体的如专利权、版权和商标等,以及由这些基础资产衍生的特许使用权。具体操作流程上,先由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产生可预期的现金流的知识产权(基础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后转移给一个特设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以下简称SPV ),再由该特设机构发行以该知识产权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的证券。16具体 而 言 ,知识产权证券化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由发起人根据自身需要,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然后对拟证券化的知识产权标的进行清理评估,最后将其组成知识产权资产池;其次,组建特设载体,实现真实出售;第三,完善交易结构,进行内部评级;第四,通过破产隔离、证券分级和金融担保进行信用增级;第五,进行发行评级、安排证券发行;第六,发行证券,向发起人支付购买价格;第七,实施资产管理,建立投资者应收积累金;最后,按期还本付息,对聘用机构付费。(三 )知 识 产权证券化的法制环境知识 产 权 证券化是一种市场行为,但其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支持。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法律问题主要涉及两大领域: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权利法律以及与资产证券化的融资结构有关的程序性法律。事实上,知识产权证券化本质上还是一种资产证券化,在金融支持法律制度方面可以适用资产证券化的一般规定。但是,目前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法制环境的最大问题在于知识产权法律与证券法等金融法律的衔接。另外,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针对知识产权证券化这一特殊融资方式提供专门的法律规范。在我国现行的公11L ynnaG och,Thero cky( andor ling)ro adto se curitization,Be d.Review,19 99,1 00(6 ).12 Jay C. Klear,Applicability of Private Equity Fund Structure in the Furtherance of Intelectual Property Securitizations,COLUM. BUS. L. REV.798 (2002).13A lexA rrow:Ma nagingIP fi nancialas sets,Joh nW iley&Sons,In c.,1 999年版,第132-133页。14T heS ecuritizationo fIn telectualP ropertyA ssets-AN ewT rend,ht tp:/www.w ipo.in t/sme/en/币businesa/finance/seuritization.ht m,访问时间:2007年3月12日。巧李建伟:知识产权证券化: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知识产权,2006年第1期。16汤珊芬,程良友:知识产权证券化探析,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8期。知识产权15学术击坛Academic Forum2M 年第3期司法、证券法中没有专门针对知识产权这一特殊标的能否成为证券化的规定。对于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法制环境而言,完善工作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基础法律的完善体系,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知识产权法律与证券化法律之间的协调完善。在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初期,通过相关立法及导向性政策,建立高效安全的市场体系和交易规则,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是知识产权证券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手段:1, 进 一步 完善知识产权基拙立法。完善 的 、 体系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是知识产权设立存续的基本制度保障,也显然是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前提。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在知识产权运用和管理的具体方面尚待进一步完善。在制度上确认知识产权产品和知识产权的市场属性。2. 建 立 并完善知识产权评佑法律制度。目前 , 这 一法律领域尚属空白,对于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是知识产权从财产权利转化为证券表征之权利的技术前提,无法准确的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将使得证券化过程无法实现。在知识产权评估的过程中间,对于评估机制、评估方法、评估资格、评估流程、公示机制和相关责任进行相对明确的规定,是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第一阶段的制度保障,也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置措施。3. 协 调 、完善现行法律的冲突和模糊。我国 知 识 产权证券化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存在法律冲突和法律空白两大问题。就法律冲突而言,知识产权证券化在设立、功能等诸多方面与我国民法通则、公司法、破产法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部分条例相抵触,如特设载体的法律规定性与我国公司法、破产法抵触。就法律空白而言,知识产权证券化中证券定义、真实销售的鉴定、税收、产品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缺乏相关法律规定,如特设载体的法律规范、证券化会计处理等基本上是一片空白。4. 加 强 中介服务结构的监管和专业发展。知识 产 权 证券化涉及环节众多,专业性强,还需要组成恰当的资产组合。所以,知识产权证券化必须依靠投资银行、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评级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众多机构所组成的中介服务体系。而目前,我国中介机构的总量尚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相对现有的中介服务而言,知识产权证券化具有更强的专业属性,权利人及其法律关系相对复杂,知识产权证券化前进行的审慎调查比传统资产证券化要复杂得多,另外,知识产权高风险带来的更高的信用增级要求也将增加证券化成本。为了保障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中介服务结构体系,并建立区别于普通资产证券化的特别法律予以专门规范。三、 知 识 产权产业化的创新保障 知识产权保险法律制度(一 )知 识 产权保险制度的产生随着 知 识 产权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张,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数量逐年增多。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费用非常昂贵,通常情况下,在美国进行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所支付的诉讼费用和律师费至少要有30.50万美元,有的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17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不仅对权利人因知识产权可获得的期待利益带来影响,而且对侵权人因侵权行为必须承担赔偿责任而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震荡,知识产权保险正是顺应市场上这种对于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予以分散的需求而产生。知识 产 权 保险在西方国家较早地得到运用,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的知识产权侵权案愈演愈烈,为了分担知识产权侵权人的风险,开始有人在当时的保险种类中寻求对专利侵权诉讼的被告提供保障,也就是通过对既有保单条款的解释,将专利侵权诉讼纳人保险事故的范畴。但是因为当时既存的保险种类毕竟不是针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为基础设计的,所以在实务应用上有歪曲保险合同条文文意17C harlesG .W alker,In suranceC overagea ndI ntelectualP ropertyC laims,T ennesseeB ar7o umal,19 96,( 32)16 知识产权之嫌,故被美国法院一一驳回这种曲解文意的法律应用。随着知识产权实施和保护的加强,美国法院通过司法判例首次使保险公司介人到知识产权保险范畴。现有的商业综合责任险(CommercialGeneral Liability Insurance)要求在专利案件中被保险人进行辩护和对其加以赔偿,典型的判例是在美国保险法领域最有影响的州法院之一的加利福尼亚法院于1988年在Aetna Casualty&Surety Co. V. Water cloud Bed Co.一案中将CGL保单项下的“广告侵害”险种解释为可以承保专利侵权的案件。.于是才修改了CGL保险以缩小其承保范围,从而开发出专门提供具体知识产权保险范围的险种。正是后来的这些保险将无形的知识产权视为受到风险威胁的重要财产,使知识产权权利人能够在保险市场占有一份固定的市场份额。此后,美国保险界顺应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而推出的新险种 知识产权保险,满足了争议双方当事人的需要,权利人因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费可得到保障,因应诉被控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辩护费也可获得承保。而众多保险公司却因此看到知识产权保险亦有市场所在,就开始针对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发展新型的保险合同。知识产权保险的出现满足了争议双方当事人的需要,一方面权利所有人在知识产权遭侵犯后,利用法律使损失得到补偿、权利得到复原的费用可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因应诉被控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发生的辩护费用也可获得承保。无论是伸张权利还是防卫辩护,此时都获得了一个可靠的途径来妥善处理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从 目的 来 看,目前知识产权保险主要为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承保。不仅填补权利人起诉的诉讼费用,而且填补侵权人应诉的抗辩费用以及向权利人支付的损害赔偿金。而保险制度上的“填补损害”(Indemnity),不仅具有填补被保险人的财产或利益受积极损失的含义,而且具有填补被保险人因为承担赔偿责任而受消极损失的意义。知识产权保险一般认为是以被保险人依法应当对第Ac ad em ic F o ru m 学 术奋坛第1 7卷 总 第 99 劝三人承担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责任为标的,以填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所受损失为目的,以及以被保险人依法对侵权人提起诉讼所造成的财产不利益为标的,以填补被保险人支付诉讼费用所受损失为目的的综合险。(二 )知 识 产权保险的类型具体 而 言 ,目前知识产权保险包括两种主要类型,一是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其承保的经济损失是被保险人因为承担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而发生的不利益(消极损失);一是知识产权财产保险,其承保的经济损失是被保险人因为提起侵权指控支出诉讼费用而导致的现有财产利益的减少(积极损失)。在 目前 世 界范围内的保险市场上,已提供这两种类型的知识产权保险,一种被称为知识产权侵权辩护费用补偿保险(Defense Cost and DamagesReimbursement Insurance),承保范围是当被保险人被诉侵权时为其提供法律辩护的资金和被判承担赔偿责任时支付损害赔偿金。知识产权侵权辩护费用补偿保险用于偿付在应诉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时所必须支出的诉讼费用,不仅包括律师费还包括在产生损害的情况下应由被保险人支付的损害赔偿金。这种保险带有防御性,其目的在于保护受到侵权起诉的当事人,保护其自身的利益或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保险分类的角度看,其保险标的是由知识产权衍生的法律责任,其特征更多的表现在被保险人败诉后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上。另一 种 被 称为知识产权执行保险(intelectualproperty enforcement insurance),也被称为“追击”(Pu rsuit)保险,”承保范围是被保险人起诉侵权人时所必须支出的诉讼费用。这种保险的特征是对被保险人在执行其权利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赔偿,这里主要是指当有第三方侵犯被保险人的知识产权时,被保险人与第三方发生法律纠纷,从而发生的一系列法律诉讼、反诉讼等费用,保险公司将按合同约定对这些费用进行赔偿。从保险18郑友德,胡丽君:美国知识产权保险透视,知识产权,2003年第4期。19C ommercialge neralli abiiltyp olicy( CGL).ht p:/www.ni ls.coin/nippe/commerdal-general-liability-poilcy.htm ,访问时间二M 年3月12日。知识产权17学术击坛Academic Forum2007年第3期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针对某一权利进行投保的财产保险,保险价值主要依据权利得到复原所需花费的费用来确定,这里的复原是指通过法律程序排除他人对该项知识产权的使用权。虽然 知 识 产权抗辩费用赔偿保险与知识产权侵权减轻保险均是目前市场上知识产权保险的组成部分,但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首先,承保的风险类型和保险标的的性质有所不同。知识产权抗辩费用赔偿保险是责任保险,属于第三人保险的范畴,也就是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给付为承保危险的保险;而知识产权侵权减轻保险则是财产保险,属于第一人保险的范畴,也就是以被保险人的人身或财产(利益)为保险标的、以意外事故的发生为承保危险的保险。20其次,从诉讼的攻防角度来看,在选择投保知识产权抗辩费用赔偿保险或侵权减轻保险时,投保人一般是出于不同的考虑并采取不同的策略。最后,保险公司考虑被保险人索赔请求的条件也有所不同。L三 )知 识 产权保险制度的基本特点知识 产 权 保险的发展有赖于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法制的完善、公众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保险业务经营技术的改进等诸多因素。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发展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知识产权保险发达的国家,以美国为典型。美国知识产权保险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保险种类多,保险技术先进,索赔额巨大。第二类是知识产权保险发展和完善中国家,以欧盟各国为代表,其中以德国和丹麦较为完善。第三类是尚未建立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国家。综合 来 看 ,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具有以下法律特点:1. 知 识 产权保险制度保护主体范围广泛知识 产 权 保险中被保险人的范围比较广泛。在知识产权执行保险中,被保险人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其行使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受到他人的侵犯,从而提起诉讼,在诉讼中处于原告的地位。而知识产权执行保险为其提供其所支出的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2,在知识产权侵权保险中,被保险人是潜在的侵权人,其在运用某项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可能侵犯他人享有的某项知识产权,从而成为诉讼中的被告。知识产权侵权保险则为其提供应诉所支付的抗辩费用以及律师费用。由此可见,知识产权保险所保护的主体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既包括潜在的侵权人也包括潜在的受害人。2. 知 识产 权保险制度弥补民事责任赔偿不足通过 民 事 责任解决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存在三大缺陷:(1)加害人无力赔偿时,受害人无法取得赔偿;(2)加害人恶意拒绝赔偿而隐匿财产,受害人无法取得赔偿;(3)赔偿的主体为加害人,而加害人作为社会的个体,赔偿能力有限;对于巨额赔偿,难以承受,若为承受,加害人的生存基础将发生巨大变化,以至于影响加害人的生存,并影响社会生活的稳定。尽管侵权责任已经有所扩张,但其不可能在所有的场合都能满足受害人的赔偿要求,其主要的障碍在于侵权法不能确保受害人能够得到切实的赔偿金支付:当致害人没有支付能力或恶意拒绝支付赔偿,受害人不能取得赔偿,且受害人还须承担进行索赔诉讼的费用风险;现代工业生产和发明的利用,所造成的损害数额极为巨大,加害人往往难以承受巨额赔偿对于上述民事责任制度所不能解决的赔偿问题,知识产权保险可以发挥作用,以弥补民事赔偿机制之不足。“社会已前进到了保险被普遍利用的一个发展阶段。保险应当被作为一个妥善的手段,以之解决先前通过扩张侵权责任的方式所希望解决的问题”。刀3. 知 识产 权保险制度能有效通制知识产权滋用倾向目前 许 多 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作为市场垄断的手段,他们投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相关的知识产权研发活动,并且频繁20(美)康斯坦斯M,卢瑟亚特,巴里D,史密斯,埃里克A.威宁编,英勇,于小东总译校:(财产与责任保险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第230一232页。21Ja sonA .R eyes,CGLI nsuranceC overageF orP atentIn fringement,Bo stonU niversityJ ournalof S ciencea ndT echnology law22I varS trahl,TortL iabilitya ndI nsurance,Sc andinavianS tudiesIn L aw,1959,Volume318知识产权Academic Forum 学术41:第17卷总第妙期使用侵权诉讼(特别是诉前禁令等临时强制措施)作为工具打击同一市场上的其他竞争者,即使这些诉讼的证据并不是很充分。跨国公司等大型企业提起诉讼的直接目的不在于获得诉讼的胜利,而仅仅高额的诉讼费用就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