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漫谈中国风筝与风筝文化艺术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集观赏、娱乐、竞技、健身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今天,就为您介绍这种既是中国民间艺术又极具民间玩具内涵的中国风筝。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两千年的发展,早已成为一门独特的民族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古书记载,在公元前400年,中国著名的思想 家墨子和中国木匠的祖师鲁班都曾以竹木制成木鸟,这种木鸟能乘风升空,三天不落,被称为“木鸢”,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后来,木鸢改用竹子和丝绸 来制作,再后来又改用纸张制作,也就改名叫“纸鸢”。纸鸢还有许多不同的名 称,如风鸢、纸鹞、鹞子等。到了(618-907年)唐朝晚期,人们在纸鸢上装上用丝条或竹笛做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风筝最初常常被用作军事工具,比如放飞空中用于测量两军距离,或者用于军中通信。唐朝时,风筝的功能逐渐转向娱乐,走向民间。到公元10世纪的宋 朝时,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并逐渐向世界各地流传,先是到达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亚洲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据英国民俗专家研究,中国风筝传 到世界各地共有七条路线,可谓源远流长。中国的玩具风筝在欧美地区向着飞行器发展,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成功载人飞行的飞机。因此,在 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 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中国风筝的发展至明清(1368-1911)时期达到鼎盛,风筝无论在 样式、扎制技术、装饰放飞技艺上都非常成熟了。各种民间工艺和风筝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木版年画、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使得风筝 的装饰变得丰富多彩;风筝的音响装置也有所发展,用葫芦、白果壳做成的各种哨子,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周围几公里都能听到。当时,一些文人自己扎绘风筝互相赠送,被视为风雅之事,并且还创作了大量以风筝为题材的诗画佳作。这其中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最具代表性,他不仅在红楼梦中生动地描写主人公放飞各种风筝的情景,而且还专门写了一本考究风筝的书,介绍了40多种风筝的扎法。经过历代变迁,中国风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题材看,主要分三类:一是动物,如龙、凤、鹰、蝴蝶、金鱼、娱蚣、燕子等;二是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或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如美猴王孙悟空、天女、 娃娃抱大鱼等;三是日常物品,如扇子、花篮、宫灯等。 从流派来说,中国风筝真是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北京、天津、江苏南通、山东潍坊是中国有名的四大风筝产地,这些地区的风筝都各有特色。北京风筝基本形式有硬翅、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五种。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扎燕风筝,又叫京燕风筝。天津风筝又称魏记风筝,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它的筝面多用绸绢,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等。天津风筝造型多样、工艺精湛、彩绘逼真、飞行平稳。在放飞时,一根主线上可以有很多支线连着十几只甚至几十只小燕子,放起来绕着主线上下飞舞,互相嬉戏,可以乱真,称为“群燕”。南通盛产板鹞,为全国绝无仅有。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南通的造型风筝,以如皋所出为代表,融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体现了风筝的玩赏价值。潍坊风筝最有代表性的是“龙头蜈蚣”。这种风筝以龙头为首,身子由一个个腰节组成长串,活动自如,形似蜈蚣。“龙头蜈蚣”风筝品种很多,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则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1984年,在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宽4米,腰节直径1.2 米,整个风筝共长320米,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风筝。中国风筝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它的无穷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 。如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4月,大批的中外风筝专家都会聚于此,切磋竞技。潍坊也成立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博物馆,收藏、展示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中国风筝远不止以上所讲的这些。实际上,在中国各地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或粗犷豪放,或活泼精巧,或色彩绚丽,或清淡素雅,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为弘扬风筝这一古老灿烂的民族艺术,中国曾两次发行风筝专题邮票。 1980年5月10日发行了一组风筝特种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雏燕”、“瘦燕”、“半瘦燕”和“比翼燕” ,是由邮票设计家潘可明设计的。以上为您介绍的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的风筝。这次的中国传统文化节目就到这里。*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出许多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化艺术,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其中,中国传统的风筝艺术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风筝又名“纸鸢”、“风鸢”、“木鸢”,是我国古老的发明,放风筝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自风筝诞生以来,放风筝成为了一项很好的健身娱乐活动,不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喜爱,当你把风筝放到蔚蓝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时,那畅快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放风筝不仅成了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而且在军事、科研、航空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用风筝传信;唐朝的张伓被围困时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步传到民间。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绦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借助风的吹动力量,笛孔作响,声如古代乐器“筝”的声音,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并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知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清朝的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曾派太监专程到天津找“风筝魏”扎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给她玩。现在故宫里还收藏着三支溥仪玩过的大风筝。曹雪芹在红楼梦七十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美人、大鱼、蝙蝠、凤凰、沙雁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实,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如日本、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美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开始在那里向着实用的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的努力,最后由美国的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飞行的飞机。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支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到明清时,风筝已风行世界各地,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在法国巴黎,成立了法国风筝俱乐部,法国北部的耶迪普城,每年举办一次国际性风筝节。在日本,著名的东京博物馆内,设有专门展览风筝的展室。中国四大风筝。经过历代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四大风筝生产中心,即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北京风筝:北京风筝的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四十多种风筝的扎法,现存的一本北平风筝谱中收集了二百余种北京风筝。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风筝影响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象一个“大”字的“沙燕儿”,也称“扎燕儿”或“沙雁儿”。(图1)“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形的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人们在沙燕儿的膀窝、腰节、前胸和尾羽等处加上蝙蝠、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沙燕儿”的结构简练,主骨架只由五根竹条组成。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成形状特殊的“膀兜”。这翅膀使沙燕儿在风小时能起飞,风大时也飞得稳,其飞行性能优于其它类型的风筝。由沙燕儿演变成的风筝很多,遍及全国。如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轱辘锅子”;山东潍坊外号叫“跑破鞋”的硬翅鱼和硬翅人物风筝;南通的“五音蝼姑”等。2、天津风筝:天津风筝也很多,但以软翅风筝最突出。他们运用软翅结构,不仅可以作成飞鸟或昆虫的翅膀,还能做成金鱼身边游动的鳍或武士背后飘扬的旗,还可以用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例如用几个蝴蝶围绕着花丛组成“百花齐放”,用很多鸟围绕着凤凰组成“百鸟朝风”等。天津风筝的骨架,很多是“楔”、“卯”连接,不用线绑。在结构上拆折精巧。一支很大的风筝拆开后折起来,可以放进很小的盒子里,携带十分方便。除一般的软翅之外,天津的鱼,虾、蟹等水族风筝和福、寿、喜等字形风筝也称一绝。(图2)3、山东潍坊风筝:山东风筝历史久远,其中以潍县(现潍坊市)为最。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潍县志也记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山东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桶。其中以串型风筝最突出。据说这是早年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龙头蜈蚣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型、色彩也各不相同,从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咤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图3、4)山东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如“梁山一百单八将”就是把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做得个个神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4、江苏南通风筝:江苏南通风筝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图5)它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几个这种风筝组合在一起的“七连星”或“九连星”等。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数十支甚至数百支大小不同的“哨”、“口”。放上天去,这些哨口发出不同的音响,象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风筝的制作步骤。风筝制作要经过设计图样、扎骨架、绘画面、裱糊,拴提线等工序。1、设计图样:扎风筝首先要设计图样。内容多是人们喜爱的鸟兽鱼虫、花草文字和人物,并且给予喜庆涵义。骨架设计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竹条根数,以减轻骨架重量。一般风筝须左右对称或基本对称。2、扎骨架:先把竹子劈成2、3厘米宽的竹片,再用刀或木工刨子削去竹瓤,只用3、4毫米厚的竹皮。并把竹皮表面的一层腊皮刮去。一般风筝骨架的主要竹条如翅条等,截面以3、4毫米见方为宜,其它次要部分竹条可稍细些。左右或上下对称部分要先用两倍宽的竹条烤制,再劈成同样宽的两片使用。注意劈开的两片粗细、重量要相等、强度也要基本一致。翅条梢部分要逐渐削薄,有些弯度大的竹条要尽量削薄并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烤制。烤竹条时不可心急,要使竹条离开火焰,慢慢烘烤弯点。当感觉竹条软化后再轻轻用力,弯到所需要的角度后,要坚持一会,待基本冷却后再放手。扎骨架时须在竹条接触的地方点些乳胶,再用缝纫线扎制。绕线时要拉紧,把线圈靠密实、排整齐。最后将线头系好或夹在两竹条之间的乳胶上,这样乳胶干后骨架就非常牢固。骨架扎好后,一定要检查一下是否扭曲,两侧翅膀长短、宽窄是否对称,重量是否相等,应垂直的地方是否垂直3、绘画面:彩绘画面,应先根据骨架描好外轮廓,周围余出两厘米备用,余料裁下,再起草稿、勾线、设色。两侧对称部分如两翅,应先画好一个翅膀,再反转过来,在拷贝台或玻璃窗上描好另一侧翅膀的图案。风筝的表现方法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夸张变形的。色彩要鲜明,对比要强烈同时要考虑放飞时在蓝天背景下的远视效果。风筝的平面部分可先画后裱,立体部分须先裱后画。设色如用透明水色,要先上淡些的颜色,如黄、桃红等,待其充分干后再上重些的颜色。水色属化学颜色,不能调合使用。上色时,笔头含水份多少要适当,太涝易出现水溃,太干则很难上匀。4、裱糊:平面风筝裱糊较简单。裱糊前,把画面用电熨斗熨平,然后反放在桌面上辅好,再把骨架均匀地涂上乳胶摁在画面上粘牢。余出部分涂胶后,剪些缺口,将外轮廓竹条包好。也可以每边只留三、四个加固片包贴竹条,其它余料用刀片裁去。立体部分多用分块粘贴的办法,耐心细致地裱糊。裱糊风筝面要松紧适当,太松欠美观,受风也不均匀,影响放飞效果;太紧又易使骨架变形。5、拴提线:栓提线是风筝能否飞得好的关键。一般制作精细的风筝可拴两根提线,总长为两拴线点距离的四,五倍。上线稍短,与风筝平面垂直;下线略长,与风筝面成60度左右角。确定好角度后在提线顶端结个扣儿。上提钱内角略大,风筝就飞得高;角度稍小,就飞得远。也有不少风筝拴三根提线,角度与两根提线基本相同。拴法多是上二下一,上线拴两肩,下线拴裆。提线拴好后,要抓着提线提起风筝,把两边调整平衡。中国风筝的玩法。中国风筝的玩法很多,如斗风筝,加响器,“送饭”,挂灯,操纵等。1、斗风筝:宋朝已有“以相勾引线绝者为负。”后已失传,现只有广东、西藏等地尚存。2、响器:从唐朝开始。风筝响器可分弦、哨、打击器(1)弦:用竹弓张弦,风吹弦鸣。北方用丝绦为弦,张紧后涂以蛋清,以增加张力。一弓可张数弦,风吹弦响,音各不同。把张好弦的弓装在风筝上,谓“背弓”。南方用藤条削薄为弦,声音又不一样。(2)哨:类似鸽哨,南通最精。用筒状共鸣箱的谓“哨”;用球形共鸣箱者谓“口”。哨声尖细、清脆,属高音部。口声圆润凝重,浑厚深沉,大口属低音部。口、哨相配,五音和谐,十分悦耳。(3)打击器:由风车带动轮锤敲击铜锣皮鼓,节奏感很强,但音量有限,声音传的不远。(4)“送饭”:“送饭”又叫“碰”,是一种靠风力把物品沿风筝线送上天的装置。到达顶端后,与预先拴在线上的横棍相撞,风翼折起,它便沿线滑下来。有的还可以在下面自动张开风翼,又飞上去,这叫“来回碰”。“送饭”的用法很多,如送上彩纸,散下来,叫“天女散花”;作成珠形的来回碰放在龙头蜈蚣上,叫“龙戏珠”;风筝上挂鞭炮,送饭带着香火上去,便可以在空中点燃爆竹,也可以送一串点燃的小灯笼上去。(5)挂灯:把带着灯的风筝在夜晚放上天空,十分美丽。这在唐,宋已盛行,后因引起火灾而被禁。现有干电池灯可用,十分安全。(6)操纵:中国人放风筝,很讲究用一些微妙的操纵动作来控制风筝的飞行,然后细细品味。如前人讲风筝的操纵说:“轻提之,则如一鹤冲霄破云而上;轻纵之,则如花间蝴蝶乘风远逝;轻掺之,则如双燕呢喃临风飞舞;轻带之,则如散花天女,微笑对人。这些,皆从一个轻字上得来,若稍落滞相,则妙态全失。”北京的鹰风筝可以通过操纵使其在空中盘旋,谓之“打盘儿”。通过操纵也可使龙头蜈蚣在空中摇头摆尾,象“活龙”一样。近代的双线操纵风筝可以在空中画出各种轨迹,表演技巧花样。风筝是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我国是风筝历史最为古老悠久的国家之一,放风筝是老幼皆宜、健康身心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它既能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容易普及,也可以精细制作,显示不同民族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近年来,由于放飞技术的发展,风筝日益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活动。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放风筝也逐渐成为国际友谊交往和文化体育交流受欢迎的媒介。参考文献:(1)柴茂智:风筝,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2)徐艺乙:风筝史话,北京工业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3)朱鹰:风筝,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风筝的文化艺术一.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由传统风筝艺术和传统风筝文化两部分组成。风筝文化是在风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又促进了风筝艺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进而形成了独具东方艺术特色的中国传统的风筝文化艺术。(一)风筝文化艺术源于人类进化本能的意识形态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风筝的起源”主要有“飞鸟说”;“斗笠树、叶说”;“风帆说”。从风筝的“起源的说法”分析,风筝起源于人类进化本能的娱乐需求;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渴求与探索;源于人类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想往;是人类进化本能的意识形态的表现。(二)风筝文化艺术是多种文化艺术集合的产物 从风筝的结构造型设计、选材用料到绘画裱糊制作工艺等分析,风筝涉及到的艺术学科和门类极为广泛。如美学、色彩学、空气动力学、气象学及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民间艺术等多种门类和学科。在实际制作中风筝的扎制、裱糊、绘画、放飞又涉及到更多的门类工艺技巧。所以说风筝艺术是多种艺术集合的产物。(三)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是风筝自身功能的反映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又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艺术又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也离不开这一原则。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源于风筝本身功的表现。因为对风筝第一功能的要求是放飞性能,因为只有能放飞的风筝才能寄托人类对自由、对宇宙无限空间探索的追求与向往;才能实现人类对自已美好理想追求的寄托与自我的宽慰;用放飞风筝的形式来放飞自已的理想、愿望与寄托。当然各阶层人士的理想与愿望和寄托不同,但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性是共同的。正因为有这一共性的存在,风筝才被历代的劳动人民、文人墨客,甚至皇室贵族所接纳并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的氛围。如历代少年儿童所喜爱的风筝图案多是动物、飞禽;商人等则喜爱 “财神增福”;文人墨客则喜爱 “功名富贵”;而老年人则喜爱“鹤寿延年”;达官贵族则喜欢象征权势的“龙凤呈祥”等。特别是历代的文人墨客、借风筝抒发自已不同的情感,从而丰富了风筝文化艺术的内涵。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人士对风筝文化艺术不同的要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有浓厚东方艺术色彩的、内涵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四)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由于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源于人类进化本能的意识形态的反映,而且风筝经历代的革新进化又形成为多种民间艺术的集合,从而使它更具有社会实践应用的普遍性。在社会应用实践中,风筝的自身功能又在不断地革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健身功能、有利于儿童手脑并用和智力开发的功能、陶冶情操、抒发情怀、增进交往友谊等功能。今后其功能和应用还将不断拓展和丰富,因而它更被社会的各阶层所应用和喜爱,使它具有了广泛地不衰退的社会基础。二.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的内容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的内涵极为丰富,它的发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与丰富的。它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多彩多姿。从历史资料记载和现实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风筝的诗,词,画及文学艺术作品 中国风筝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同时中国风筝文化艺术的内容及形态的表现首先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与改进的。 风筝,唐代已入诗,宋初已入画,元代已入戏。明清代时代已入小说。翻开中国文学历史的画卷,浏览那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宝库,从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明画清代小说,以风筝为题材者不计其数。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写风筝、画风筝、咏风筝、放飞筝。风筝已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广泛的题材。人们给风筝以深刻的寓意,用风筝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风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1、风筝的诗词文学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题为有鸟:“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所描绘的就是群童放纸鸢的动人情景。这首诗后来收在元氏长庆集里。 全唐文卷154杨誉纸鸢赋:“相彼鸢矣,亦飞戾天,问何能尔,风之力焉。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小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纤篾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同书卷953唐荣纸鸢赋:“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握之中”。可见,唐代少年儿童不但熟练地放风筝,有的还能参与制作,并扎糊成形,作画于上。 唐宋明清时有许多诗都是借放风筝以寄意。 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百丈游丝放纸鸢,芳郊三五禁烟前。风筝可惜名空好,不及雷琴张七弦”。是说后来由于纸鸢不常安笛,故徒有风筝之名了。 宋仁宗的宰相寇准的纸鸢诗说:“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宋王令的纸鸢则描绘出放纸鸢的后动情景:“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捕鹏似尔难”。 宋代的潍坊高密人侯蒙(10541121)临江仙.风鸢词:“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借风筝表达自己的崇高志向。 明清时有许多诗都有描写儿童放风筝,表现了放风筝受人们欢迎的情形。 如宋伯仁纸鸢诗:“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嘘全在一丝风。惟渐尺五天将近,犹在儿童掌握中”。 清人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写道:“风筝,一名纸鸢,吴中小儿好弄之”。 得硕亭草珠一串诗云:“堪笑儿童无见识,偏于此地放风筝”。 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词中:“儿童竞放风鸢起,仔细风高断线时”。 北京竹枝词有声有色地描绘放风筝,“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清代女诗人陈长生在春日信笺中写道:“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在潍县即现在的潍城区做过七年的知县,在怀潍县二首之二里,曾用“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的诗句来形容潍县春天风筝活动的盛况。在罢官作诗二首中写道:“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由此可见当时潍城春天放风筝已成习俗。 潍县当时的一位诗人郭麟在潍县竹枝词里也描绘了放风筝的盛况:“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清孔尚任写的一首竹枝词里也写道:“结伴儿童裤褶丸,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笑我风筝五丈风”。2、风筝的书画艺术 北宋时代,我们潍坊诸城的张择端在中国著名的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中,就将东京汴梁儿童引线放风筝的情景画在了自己这一著名的传世作品上。给我们后代留下了研究风筝的宝贵资料。同时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的风筝造型可以看出,北宋时代的风筝艺人已从单一的鸟类造型向多种类型发展。 北宋初画家郭忠恕把民间放风筝作为创作的一种题材。山东省潍县真武祠中有苏东坡的一段记载:“郭忠恕,洛阳人,善书画,尤善山水.因与监察御史争朝堂,被贬乾州司户有富家子喜画,日给美酒,待之甚厚,久乃以情言,且致匹素。郭忠恕先为画小童持线车放飞鸢,引线数丈满之”苏轼不仅记叙了郭忠恕的刚正不阿,而且形象地描写了他作画时的情景。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一书的纪艺篇中,也记录了画家郭忠恕用大纸画风筝的一段付佳话:名画家郭忠恕有次被人请去当场作画,展轴一看,卷长数丈,观者皱眉。只见画家以笔舔墨三五下,即从容挥毫在卷首画上了个稚气可掬的童儿,随之,从童儿手中牵出一条墨线,一气延至卷尾,又画上了小小风筝。此画落墨不多,首尾兼顾,以一墨线控制全局,观者叹绝。 南宋宫迁画院待诏苏汉百所画百子图中,已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民间放风筝的动作和工具。 明万氏墨的九子图中,也有民间放风筝的图景。 明代画家徐渭,在晚年时常以风筝作为绘画的题材,留下了当时放风筝的形象史料。他在浙江创作的三十七首咏风筝的题画诗,生动有趣,广为流传。他的纸鸢图诗是很有名的,“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我亦曾经放鹞嬉,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的稳背眠。此际不偷慈母线,明朝孤负放鸢天”;“村庄儿女竞鸢嬉,凭仗风高我怕谁。自古有风休尽使,竹腔麻缕不堪吹”。他在题放鹞图中写道:“风鸢牛鼻孰坚牢,总是绳穿这一条。借与老夫穿水牯,沩山和尚不曾烧”;“纸鸢是真还是假?鸢绳是线还是绦?今日饶君禽与鹞,他年难逃鼠和猫”。 3、风筝的戏剧与小说 元代的杂剧家关汉卿以风筝为题材的杂剧绯衣梦,以一个少年书生“买一个风筝放着玩耍”作引端,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 清代李渔的传奇剧本风筝误,就是描写书生韩世勋题诗于风筝上,风筝落在詹家,詹淑娟和诗其上,因而结成良缘的故事。 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是我国的“风筝大师”和“风筝圣人”。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看,全书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风筝。在第七十回里,对放风筝有详细的描述。在第二十二回里,曹雪芹又通过探春出了一则风筝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是以断线风筝暗示探春远嫁不归。这个谜语把放风筝的人和放风筝的季节,以及放风筝断线后的情景写得极为生动。现实生活中的曹雪芹,不仅对风筝非常喜爱,而且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朋友敦敏曾在瓶湘懋斋记盛中说:“芹圃所扎风筝,罗列一室,四隅皆满,致无隙地,五光十色,蔚为大观”。可见他扎糊的风筝数量是很多的,品种也是丰富的。曹雪芹还“旁搜远绍,以集前人之成,写成一部描写风筝的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这本书里每种风筝均有彩图,并配一首讲扎法、一首讲画法的歌诀,也有考证源流的文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部有关风筝的专著工具书。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过一首风筝的词:“寻常竹木无奇骨,有甚底,扶摇相?系长绳,撒向春风里,顷刻云霄上。多少红尘客,望天际,一齐瞻仰。念才同把握,忽凌星汉,真人世,非非想。得意骄鸣不了,似青冥,无穷佳况。我从人心,凭空翘首,将心情质问。不识青云路,去尘寰,几多寻丈?得何时,化作风鸢去啊,看天边怎样?”。 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说的是他的弟弟儿童时期非常喜爱风筝。在这篇散文里,鲁迅先生生动地勾画了弟弟幼年痴爱风筝的情景。 现代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也有一段有趣的用风筝越城破燕京的故事。(二)现代的风筝影视音乐艺术作品 由于中国历代风筝文化艺术内容的丰富多彩,进入现代后,现代文学艺术与风筝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风筝文化艺术的内容,推动了风筝文化艺术的发展。 1、风筝的电影艺术 以风筝为题材的现代电影文学艺术片主要有以下几部: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法国加朗斯艺术制片公司联合摄制的彩色故事片 风筝。此片当时曾轰动了全国的教育界; 1961年山东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记录片潍坊风筝; 1981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记录片天津风筝; 1984年山东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记录潍坊国际风筝会; 1985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记录片风筝之乡; 1986年10月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记录片中国风筝(8种语版); 1986年3月美.汤姆森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艺术片翼的探索; 2、风筝的电视剧 以风筝为题材的电视剧主要有以下几部:风筝情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电视部1986年4月制作; 风筝的故事烟台电视台1987年4月制作; 风筝误长春电影制片厂电视部1988年4月制作; 3.风筝的音乐歌曲风筝音乐歌曲主要有: 扎风筝中国唱片M2983“月光下的凤尾竹”; 彩色的梦献给中国、潍坊、国际风筝会。中国录音录相出版总社出版中国潍坊录音磁带厂制作、发行。 风筝之歌1987年4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宋希焕作序。这是一本中国潍坊国际风筝会歌曲集。(三)现代的风筝图书杂志文化艺术作品 由于全国各地风筝爱好者、研究者、群众性风筝活动组织及各种形式的风筝活动越来越多,有关风筝研究、制作、放飞等方面的图书、杂志也越来越多。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部: 潍坊风筝1985年3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在1984年潍坊国际风筝会后,由齐松涛、孙立荣、柴茂智、曲立秀四位作者协作写成的。 风筝1983年9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作者汪耆年、吴光辉、毓继明。 中国风筝1983年10月在中国台北宏圳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出版,作者谢金监。 风筝制作1987年1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韩 春圃、柴茂智、曲立秀。 中国风筝1987年2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蒋青海。 中国哈氏风筝1986年5月中国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作者哈魁明、哈亦琦。 风筝技艺与创新1988年3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了版。 潍坊风筝1988年3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孙立荣编、刘福聚摄影、封面题字张汀。 风筝的传说1992年4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柴茂智 中国风筝1994年9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鸿勋、徐淑燕 风筝的制作与放飞1999年2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作者柴茂智、刘忠。 风筝制作指导1999年10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冷世祥。(四)风筝的邮票,首日封,明信片等集邮文化艺术作品 我国的风筝邮票最早出现在1963年。 6月1日发行的“T54儿童邮票”。在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1984年以来,我们潍坊已连续成的的举办了二十五届国际风筝会。全国性的风筝大赛举办了十二届;中国风筝协会在国内组织举办了七届国际性的风筝会;在这些大型的风筝活动中,邮电部门都配合发行风筝的特种邮票、首日封、明信片等风筝集邮文化艺术品。 在此仅列举1987年以前的部分代表作品: 1980年5月10日邮电部发行风筝特种邮票。第一种雏燕、第二种瘦燕、第三种半瘦燕,各为1500万张,面额为八分。第四种比翼燕100万张,面额为七角。 1985年4月1日山东省潍坊市邮电局发行第一套风筝明信片四种,内容是龙、蝴蝶、凤凰:仙鹤童子,共8万套。 1986年4月1日,山东省潍坊市邮电局发行第二套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javaxml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保育员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刮痧考证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维修中级电工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歌曲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医体质辨证试题及答案
- 村道维修协议书
- 果树分红协议书
- 柔柔恋爱协议书
- 2025年中药方剂培训试题及答案
- 电缆检查的技术规范与标准要求
- 金蝶KIS旗舰版操作基础手册
- 老年人换领长久驾驶证三力测试题答案
- 《瘢痕治疗》课件
- 2023通信中级传输与接入(有线)实务知识点大汇总
- 科室梯队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 中医中药穴位敷贴护理
- 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课件
- 热稳定校验计算书
- 福建省住宅工程防渗漏技术导则(2023年)
- 贵港市展旺木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立方米生态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