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发证设计书.doc_第1页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发证设计书.doc_第2页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发证设计书.doc_第3页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发证设计书.doc_第4页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发证设计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发证设计书2.1 已有土地权属变更文件、土地权属调查资料1、资料内容(1)民政部门撤乡并镇、撤村转居的批准文件;(2)国有林场、农场、铁路、公路、河流的用地批准文件、登记发证资料及有关地籍测绘资料;(3)第二次土地调查1:1万标准分幅图;(4)第二次土地调查分幅权属界线图;(5)土地权属界限协议书及界线走向文字说明;(6)土地权属争议原由书;(7)土地统计台帐、面积汇总表、外业调查记录手薄;(8)土地变更调查资料;(9)相关村(组),单位及个人土地权属等历史资料;(10)廊坊开发区,万庄镇等原有全野外解析法测量获得的村界图形成果,权属调查成果,登记发证资料。2、分析利用(1)上述1-9项,可以作为本次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的参考资料,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将作为确权依据。(2)上述第10项中的图形成果,是由河北省欣航测绘院于2002年前后采用全解析法测量成果,其平面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经转换为1980西安坐标系后即可直接利用;权属调查成果和登记发证资料齐全完整的,也可直接利用,缺少权源资料的,本次调查要补充齐全。(3)对于廊坊市城区、廊坊开发区内的集体所有土地,根据1:500城镇地籍数据库成果及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由集体土地权利人与调查人员一起现场核实确认,权属调查资料不齐全的,要做补充调查,完善权属调查资料。2.2 已有图形影像资料1、资料内容(1)农村居民点地籍图;(2)2007年以来形成的现势性较好的地形图;(3)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1:2000的村庄地籍线划图;(4)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1:2000正射影像图;(5)第二次土地调查1:1万正射影像图。(6)县级境界接边成果图。2、分析利用上述图形资料中,主要以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1:2000正射影像图作为本次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的工作底图,其它作为工作底图参考使用。县级境界接边成果图作为控制县级边界的参考依据。2.3 已有数据库资料1、资料内容(1)2010年由河北省欣航测绘院按第二次土地调查要求建成的廊坊市城区、廊坊开发区1:500城镇地籍数据库;(2)2010年由河北省欣航测绘院按第二次土地调查要求建成的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2、分析利用城镇地籍数据库内的权属界线可以作为确定城区范围内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参考之用。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可以作为建立农村地籍数据库的基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获得的地籍数据导入此数据库,经过增加模块功能及数据字典等内容后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管理功能。2.4 调查区范围内的平面控制资料1、资料内容(1)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总参测绘局布测的国家二等三角点廊坊、桐柏、白家庄、南石、葛园子;(2)河北省测绘局布设的国家B、C级GPS点1128、C086、C97、C100、C111、C099。2、分析利用上述控制点点位保存完好,均为河北省欣航测绘院近年使用过的起算点,经检验,精度良好,可以作为本次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首级GPS控制测量的起算点。2.5 调查区范围内的高程控制资料1、资料内容近年测设的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西旧11、西旧16、桐柏交点、化轻仓库、廊王3、BM1-1、堂王2-1、堂王3。2、分析利用上述水准点点位保存完好,经检定精度满足要求后可以作为本次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首级高程控制测量的起算点。3 作业依据3.1 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4、民法通则;5、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8、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9、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源部2001);10、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3);11、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试行)(国家土地管理局1992);12、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5号);13、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4号);14、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46号);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16、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17、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8号);18、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扎实做好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2010年1月26日);19、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2002年7月1日);20、河北省土地登记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9第11号)。3.2 作业技术标准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2、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1993);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5、城市测量规范(CJJ8-99);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7、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 73201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1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1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12、土地基本术语;13、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14、宗地编码规则(征求意见稿);15、全国土地登记信息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16、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17、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18、河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细则;19、河北省城镇地籍调查技术细则;20、廊坊市广阳区、安次区、廊坊开发区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发证技术设计书。4 成果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4.1 坐标及高程系统本次调查测量采用国家1980西安坐标系,3分带,高斯正形投影,中央子午线117E,投影面为参考椭球面。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2 比例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地籍调查采用1:20001:10000比例尺。4.3 图形分幅与编号(1)1:2000比例尺地籍图采用50cm50cm矩形分幅,以整千米坐标线为分幅线,取图幅西南角坐标编号,先纵后横中间以短橫线相连。(2)1:10000地籍图分幅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4.4 数码像片及扫描件(1)数码像片的尺寸以7cm5cm,像素不低于300万,文件格式为Jpg。(2)扫描件与原件等大,扫描分辨率不低于150Dpi,颜色模式为RGB,文件格式为Jpg。5 技术方案5.1 技术路线本次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的技术路线是在首先完成首级控制测量的前提下,以1:2000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对广阳区、安次区、廊坊开发区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全部野外调查、核实、确认,用全野外解析测量的方法,获得广阳区、安次区、廊坊开发区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的每一个界址坐标,根据解析坐标绘制各权属图,以1/万标准分幅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编制集体土地权属图,并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基础上建设农村地籍数据库。同时,计算各行政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面积,将权属界线与二调影像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后形成各权属宗地图,辅以界址点成果表,同时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附图附表,从而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发证工作。5.2 作业流程准备工作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制定调查生产计划、组织业务培训领取图件、资料等用品土地登记申报发送通知和申请书或上门申报申请书与有关表格填写收取和审查权源材料绘制宗地分布略图权属调查发送指界通知或电话预约现场核实、确定界址,调解处理权属纠纷界址设置、界址边勘丈、现场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完善签字盖章调查资料整理,组织自检互查检查验收入库权属调查资料入库5.3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内容包括乡镇集体土地、行政村集体土地、村农民小组集体土地,以宗地为单位开展调查。5.3.1 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及编号规则在县级行政区划内,广阳区建成区、安次区建成区各划分成一个地籍区,其余部分每个乡镇分别划分为一个地籍区,地籍区的编号为2位,用0199表示。以乡镇(地籍区)为单位,每个行政村划分成一个地籍子区,在地籍区内,地籍子区的编号为2位,用0199表示。已经划分好地籍区、地籍子区并经省厅批准的直接引用。5.3.2 宗地划分原则1、属同一农民集体拥有的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集体土地(含该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划分为一宗地。2、同一所有者的集体土地被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等线状国有或其他集体土地分割的,原则上应分别划分宗地。对线状地物狭窄、图上难以准确反映其实地状况的,也可不单独分宗,但要在调查时注明,并相应扣除其面积。3、有争议的土地,不得划入任何宗地,待争议调解、处理、确权后,再行划入相关宗地或单独设立争议宗。4、对飞入本集体的其他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国有土地等,以土地所有权界线为单位划分宗地。5、对于建制镇内相邻村庄宅基地插花交错建设比较复杂的情况,本次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暂不调查,只调查村级土地所有权界线。待宅基地使用权调查完成后对所有权界线再行进行调查。5.3.3 地籍编号原则参照宗地编码规则(试行)要求,宗地代码采用五层19位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县级行政区划、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所有权类型、宗地号。在同一个地籍子区内,宗地号按照“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原则,采用“弓”字形流水编号。XXXXXXXXXXXXXXXXXXX第一层次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为6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第二层次为地籍区,代码为3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三层次为地籍子区,代码为3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第四层次为土地权属类型,代码为2位,其中,第一位表示土地所有权类型,用G、J、Z表示。“G”表示国有土地使用权,“J”表示集体土地所有权,“Z”表示土地所有权争议;第二位表示宗地特征码,用A、B、S、X、C、D、E、F、W、Y表示。“A”表示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B”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表),“S”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上),“X”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下),“C”表示宅基地使用权宗地,“D”表示土地承包经营权宗地(耕地),“E”表示林地使用权宗地,“F”表示草原使用权宗地,“W”表示使用权未确定或有争议的土地。“Y”表示其他土地使用权宗地,用于宗地特征扩展。第五层次为宗地号,代码为5位,用00001-99999表示,在相应的宗地特征码后顺序编码。5.3.4 界址点编号原则在乡镇(地籍区)内,以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为单位,对全部权属界址点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从1开始累加编号,村集体土地权属界址点数字编号前冠以村名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国有土地权属界址点数字编号前冠以字母J。原则上是编完一个宗地后再编其右边或下边相邻的宗地。5.3.5 调查的工作底图1:2000标准分幅数字正射影像图及第二次土地调查时的影像数据,可作为权属调查工作的底图使用。调查区范围内现势性较好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也可作为权属调查工作的底图使用。5.3.6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主体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分别属于村民小组、村、乡镇农民集体三级所有,其中村民小组是集体土地所有权最基本的权利主体。5.3.7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的基本原则1、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及原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相关成果资料,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技术规定要求,对国有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进行全面核实和调查。2、所有权调查分三步进行,即村级实地调查,乡级核实确认,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审核审批。将所有权确认到每一个具体的集体经济组织。3、有争议的界线,依法予以调处。对县级以上(包括县级)政府原已发证,但由于近年来村级区划调整等原因造成其主体、权属、面积等发生变化的,注销原集体土地所有权证,重新核发证书。并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一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时形成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中核定的权属界线,本次调查作为重要参考资料,但仍要重新调查、填表、指界和签字,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时形成的土地权属调查资料手续不完善的,彻底重新调查。5、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双方有边界协议或正式文件或国有土地使用者已办结土地登记手续的,其协议书及附件作为权源资料,界址坐标符合精度要求的,可直接引用,不用重测。6、城镇地籍调查范围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对土地使用者而言,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时,要按土地使用者和城镇地籍调查要求,调查到每一个宗地;对集体土地所有者而言,按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划分要求调查,有若干个相连的同一个集体土地所有者所有的土地要调查成一宗地。5.3.8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的方法步骤1、准备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筹集经费,准备表册与设备,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人员培训,收集资料等。成立由地方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土地、法院、农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权属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土地权属争议,提出权属争议处理意见等工作。作业单位成立权属调查小组,每小组由乡镇政府、国土局、国土所、村委会和作业单位人员组成,同时全面开展权属调查工作。通过政府公告、广播电视、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本次调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促进本次工作的顺利开展。2、现场调查(1)按调查工作计划提前15天发放指界通知书,并通知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及相邻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或国有土地使用者对权属界线进行核实或到现场指界。指界通知书回执单要由村委会人员签收。土地权属界线调查时,必须由调查员会同双方指界人共同到现场指界。经双方认定的界线,必须由双方指界人在集体土地权属调查表上签字并盖章。(2)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指界人由该农民集体依法推举产生,并由村委会出具证明。(3)涉及与国有土地相邻的权属界线调查,应由相关国有土地使用者的法人代表亲自到现场指界,若不能出席指界时,必须由其指定委托代理人到现场指界,并提交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的身份证明书及指界委托书。(4)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与尚未确定使用者的国有土地的权属界线,根据有关法规和实地调查结果由该集体土地指界人与国有土地使用者指界人指界、签字、盖章。(5)土地权属界线有争议的,应由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现场调解处理。经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将争议土地按争议宗地处理,暂不确权给争议任一方。(6)如一方指界人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时间出席指界,暂以另一方所指认界线作为双方权属界线。将确界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缺席者。缺席者如有异议,其有权在15日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由申请人负担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逾期不提出申请,视同对确定的界线无异议。(7)指界人若无正当理由拒绝在权属调查表上签字,视同缺席,参照6条执行。3、界址点设置与标注(1)村界的明显变化处(拐点)及两个以上权属界线交叉处,应设置界标(如木桩),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注界址点。重要的界址点(如:两个以上权属界线交叉处、经常出现纠纷的界址点)应埋设水泥界桩,界桩上要标注界址线走向。对于界标或界桩,均应现场拍摄近景及远景照片以保留证据。(2)对于无法在实地准确定位的特殊界址点(如渠中、沟底),可不设置界标,但要在双方的共同指认下在工作底图上标出并描述其位置情况。(3)界址点编号:以宗地为单位,从左上角按顺时针方向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字注记字头向北向西标注;对于宗地套宗地的情况,界址点编号先编外围,然后按外围的顺序号继续编内部宗地的界址点号。(4)根据实际需要,在集体土地权属调查表中对特殊界址点和权属界线走向作文字描述。(5)界址点标志的类别和规格尺寸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附录C2执行。4、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表(1)土地权属调查表主要内容权属调查完成后调查人员现场应将权属调查的结果填写在土地权属调查表上。土地权调查表上填写的内容有: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重要界址点位置和主要权属界线走向描述(如*号界址点至*号界址点走向为沿道路中心、沿道路西边缘或东边缘、河流中心、田埂中心、林地西边缘、房屋南边缘等)、宗地被线状国有或其他农民集体土地分割的说明、图幅号、宗地编号、双方指界人签字盖章、宗地草图、权属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2)填写要求土地权属界线调查表必须做到图表内容与实地一致,各项目填写齐全,准确无误,字迹清楚整洁;填写内容划改不得超过两处,划改处应加盖划改人员印章;每宗地填写一份;项目栏的内容填写不下的可另加附页;文字内容一律使用蓝黑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填写。土地权属界线调查记事栏内要求记录所有参加指界人的姓名、指界经过、签字情况、重要界线位置、界桩埋设情况等。5、宗地草图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所在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际资料,不得涂改,只允许划改一次并加盖划改者名章,地籍调查人员在现场绘制,应保证权属清楚,界址准确,注记清晰规范。宗地草图按约略比例,用2H铅笔绘制,线条字迹要清楚,注记字头大致向北向西。点位较密无法依比例尺表示时,可将相关界址点移位、相应界线边放大处理,但各点相对关系必须正确。宗地过大的草图可分幅绘制,并标注相关位置。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草图的内容要求如下:本宗地所有者;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与界址点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相邻宗地的地籍编号和权利人名称;地理名称包括道路、水系等;指北线、丈量者名称、调查员签名、审核员名称以及绘图日期;调查人员认为有必要记录的其他内容。5.4 地籍测量5.4.1 GPS平面控制测量1、基本要求首级平面控制网采用GPS静态测量方法。控制点应埋设测量标志,标志、标石和造埋规格、点之记绘制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的规定。GPS测量作业主要依据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 73-2010)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进行。控制网的起算点一般采用国家二等三角点或B、C级GPS控制点。2、布网平面控制网的布设一般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但是,由于各农村居民点分布比较分散,平面控制网可利用已有的城市平面控制网加密建立,也可分区域分别建立。布网时可越级布设或布设同级全面网。所布设控制点密度既要考虑村界测量又要顾及以后的农村居民点测量。GPS网宜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形式构成。3、精度等级划分平面控制测量精度等级按照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主要划分为二、三、四等和一级、二级。本次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同时顾及今后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调查),首级控制网布设成城市三等GPS控制网,加密网布设成城市四等或城市一级GPS控制网。各等级GPS控制网的精度指标与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等级平均边长(km)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1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异步环或附合路线边数三等5521/800008四等21051/4500010一级11051/2000010注:表中a为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以上GPS网根据实际点位布设情况可适当调整相邻点距离,较长的边应适当延长观测时间,以保证边长中误差符合规范的要求为准。4、主要作业技术指标GPS测量作业中,GPS接收机的选用应符合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中相关要求,各等级网观测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级 别项 目三等四等一级接收机类型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同步观测接收机数333卫星截止高度角()151515有效观测同类卫星数444平均重复设站数2.01.61.6时段长度(min)604545数据采样间隔(s)103010301030同步观测接收机数333PDOP值6665、数据处理和平差计算基线解算采用TBC基线解算模块,使用天宝GPS接收机记录的原始观测数据*.t01文件;使用TBC软件解基线时,以时段为单位分时段分别解算,分时段输出*.asc文件。使用CosaGPS V5.21软件对GPS控制网进行平差计算。GPS控制网平差计算成果在提交给用户时,应该将控制点在WGS-84系下的成果删除(WGS-84系下的成果应在利用精化大地水准面解算GPS点正常高时用到,故作业单位应将该成果保存)。输出成果包括精度统计及控制点成果表等。5.4.2 高程控制测量本测区GPS控制点的高程采用河北省CQG2000似大地水准面模型通过内插法求解。河北省似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为2.5分2.5分(约4.5公里4.5公里),精度优于0.050米。计算原理是,在前面WGS84坐标系下的三维平差结果(可通过上述GPS控制网以已知点的WGS84坐标为起算点平差计算得到)基础上,以各控制点的WGS84坐标(大地经度、纬度)确定其在模型格网上的准确位置,根据模型格网的高程异常值,按距离比例求得控制点处的高程异常,加上控制点的大地高,从而得到控制点的正常高高程。5.4.3 图根测量对于建成区植被高大密集区内的界址点(如廊坊市城区、廊坊开发区建成区及高大密集的树林内),如果卫星观测条件不好,不能采用RTK法直接测量界址点时,需要布设图根级控制点,以便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施测界址点。图根测量也可以采用单基站RTK测量或网络RTK测量,当采用河北省欣航测绘院办公楼顶单基站或作业单位单独架设的基站且校正起算点为四等及以上时,可以在距离基站6公里以内作业,当校正起算点为一级点时,可以在距离基站3公里以内作业。超出上述规定距离以外的区域,可以使用河北省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河北CORS)或在超出区域重新架设基站。(1)GPS RTK图根平面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相邻点间距(m)点位中误差(cm)边长相对闭合差起算点等级流动站到基准站的距离(km)测回数图根10051/4000四等及以上62三级及以上3等级模型内符合中误差(cm)高程中误差(cm)检测较差计算选取拟合点数GNSS观测等级图根3.05.010.05二级(2)RTK测量时,开始作业或重新设置基站后,应至少在一个控制点上进行检核,平面较差不应大于5c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0cm。(3)RTK观测前设置的平面收敛阈值不应超过2cm,垂直收敛阈值不应超过3cm。(4)计算转换参数的控制点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及周边。平面坐标转换的残差绝对值不应超过2cm,高程残差绝对值不应超过3cm。(5)RTK一测回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观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观测值应在得到RTK固定解且收敛稳定后开始记录;每测回的自动观测个数不应少于10个观测值,并应取平均值作为定位结果。测回间应对仪器重新进行初始化,测回间的时间间隔应超过60s。(6)测回间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不应超过2cm,垂直坐标分量较差不应超过3cm,且应取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成果。(7)GPS高程测量应在高程异常模型覆盖区域内进行,不应外扩。(8)GPS高程测量可与GPS平面测量同时进行,也可单独进行。5.4.4 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址点测量1、施测方法界址点应采用解析测量法(如GPS-RTK法、全站仪极坐标法、测距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测角交会法、导线测量法等),本次作业以GPS-RTK法为主,基准站可以使用河北CORS VRS虚拟参考站,也可以每个乡镇单独建立一个基准站,使用当地控制点通过校正解求WGS84与1980西安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流动站的测量范围应在校正控制点的覆盖范围内。当使用自建基站时,流动站距基准站的距离不应大于5公里。2、精度要求界址点点位中误差10cm,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20cm。3、技术要求(1)采用全站仪测量界址点,应在图根以上控制点上设站,使用不低于J6级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测定。(2)采用RTK测量时,其施测方法和技术要求等同于图根控制测量。(3)经权属调查确认的已有界址点,现场核实界标未损坏、移动,经重新测量,坐标差值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应使用原界址点坐标成果;如发现界址点有误,应重新测量界址点坐标。(4)沟渠中间的界址点,如果仪器不能直接架设在点位测量,可以测量沟渠两岸用几何法推算出界址点坐标。5.5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数据库建设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基础,增加农村地籍数据管理模块及数据分层结构,相应地在数据库表空间内增加相关的功能统计表,增加行政区划数据字典、权属单位字典等有关地籍数据库要素,将权属调查资料及界址勘丈数据导入,从而建立农村地籍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包括应用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应用数据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两大类。空间数据以矢量和栅格两种格式分别表达,矢量数据是矢量图形及其相关属性的数据集整体,栅格数据由格网、影像及其相关属性的结合组成。5.5.1 建库流程5.7.1.1 数据采集与处理1、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空间数据采集是指将运用不同测绘方法得到的权属界线、行政区界线及基础地理数据,通过相应的转换软件,按照严格的数据标准转入到数据库中。基本要求:(1)采用全省统一的规定的系统颜色、符号。(2)界线与DOM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2mm。(3)不同级别的行政界线重叠时,只绘高一级行政界线,行政界线与权属界线重叠时,只绘行政界线。(4)对权属界线建立相应的拓扑关系。2、属性数据采集与处理属性数据采集主要指把经权属调查获得的宗地权属信息转入数据库中。基本要求:(1)属性数据采集应保证属性结构和编码方法符合标准要求,属性数据要准确无误,保证与图形数据的逻辑一致性,且与数据字典对应。(2)属性数据采集应以数据源为依据,必填属性不允许为空,如有特殊情况应在报告中说明。(3)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要素应以集体土地权属调查表、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缘由书为依据输入,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4)权属来源证明、指界委托书、权属调查表等纸质原始资料,应采用扫描仪扫描输入,分辨率不低于100DPI。(5)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面积统一使用椭球面积,由软件自动量算。3、建立数据字典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图层命名规则、行政区代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代码。数据字典应符合如下要求:(1)地类编码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完全一致。(2)行政编码符合规定的编码规则,与民政部门核准的乡镇、行政村的名称完全一致。(3)涉及外县飞入地的权属编码,也要编码至行政村,且与权属所在地编码保持一致。即座落单位代码和权属单位代码应不同。(4)对于未在任何民政部门核定的行政区内的县及县以上国有土地权属单位编码:对于水利局、交通局、国营大型企业、国营农、林、牧场等均分配乡镇代码,分场或二级单位赋予行政村码。4、数据检核在矢量化采集完成后,应进行如下检查并进行处理:(1)检查数据中存在的拓扑错误。(2)检查存在的碎多边形、短小线段或弧段。(3)检查数据存在的逻辑错误。(4)控制面积检查:县级行政区域内集体土地所有权面积与国有土地使用权面积之和与县域控制面积的一致性,村行政区域内集体土地所有权面积与国有土地使用权面积之和与村行政区域面积的一致性。5、数据入库与数据测试(1)数据入库按照数据库标准要求,将各空间数据、扩展属性、数据字典等集成为农村集体土地地籍数据库。主要步骤如下:分别建立广阳区、安次区、廊坊开发区农村集体土地地籍数据库。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数据分层。把各数据层有序地组织到农村集体土地地籍数据库中。检查各数据层之间的逻辑一致性、空间一致性。(2)数据测试功能操作检查:检查各项功能操作是否顺畅,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制图输出检查:检查系统分幅图、各级权属图输出是否顺畅。VCT格式输出检查:输出VCT格式数据,用专门的软件进行检查,判断输出数据是否为国家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检查输出数据与原数据的一致性。5.5.2地籍管理系统建设要求系统软件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以GIS平台为基础,满足各级数据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2)应满足矢量、栅格和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的管理,具有数据输入、编辑处理、查询、统计分析、制图、输出、数据更新等功能。(3)具有椭球面面积量算功能,能够输出国家标准数据交换格式。(4)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开放性,满足国土资源部门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5.6 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的编制1、根据权属调查和权属界址测量结果,以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编制农村地籍图。2、有现势性良好比例尺不小于11万正射影像图的,应采用正射影像图编制农村地籍图。3、农村地籍图可以有影像图和线划图两种形式。4、有现势性好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地区,可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直接编制农村地籍图。5、地籍图比例尺及精度农村地籍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千-11万。6、农村地籍图基本内容(1)各级行政界及行政区域名称(2)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界线和地籍编号(3)各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4)界址点和界址线、宗地面积(5)地类界线及符号、线状地物(6)图廓线、图名、比例尺、指北针等5.7 宗地图的绘制1、宗地图是描述本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图件,是在查清土地权属界线基础上,以突出反映各宗地状况为目的编制的权属图。2、农村土地调查宗地,按权属性质可分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两种类型。3、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图是集体土地所有证的附图,按集体土地权属调查表和宗地草图,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复制,宗地过大或过小时可调整比例尺绘制。根据宗地大小,设置成A4或A3纸大小,比例尺分母为整百倍数。4、线状地物(双线)的宗地图,根据线状地物的形状和长度,以便于读图和证书粘贴为原则,灵活调整,可以调整比例尺和指北方向。5、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图的基本内容包括,本宗地的权属界线、宗地编号、界址点位置和编号、界址点坐标表及界址点间距;宗地权利人名称全称;宗地内各图斑、线状地物的编号、地类代码;相邻宗地的权利人名称、宗地编号与本宗地相接的权属界线位置,包括两个以上权属界线交叉点的非本宗地权属界线示意;涉及的各级行政界及行政区域名称;宗地总面积和农用地(其中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表,面积单位为公顷;图名(用土地权利人和地籍号表示)、所在图幅号、图廓线、比例尺、指北方向、制图单位、绘图者、绘图时间等。6、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图,参照城镇地籍调查宗地图。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宗地图,参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宗地图。7、本级宗地和飞入地分别制作宗地图,本级宗地图名为“乡(镇)村组宗地图地籍号”;对于飞入地图名为“乡(镇)村组飞入乡(镇)村组宗地图地籍号”,飞入地属同一乡(镇)的后一个乡(镇)名称可缺省。5.8 面积量算5.8.1 宗地面积量算(1)面积量算一律在数据库建立后,利用计算机自动量算取得。(2)面积量算的单位为平方米(m),保留2位小数。(3)宗地面积采用下列公式a或公式b计算: P=(Yi1Yi1)a P=b式中:P宗地面积,m2;Xi ,Yi宗地第i个界址点坐标,m;n宗地界址点个数。(4)分割或合并宗地之后,变更后宗地面积之和与原宗地面积之和应相等,因计算取位,面积累加等原因造成的面积不等,应将差值按面积比例配赋到变更后的宗地面积。(5)由于界址点、界址线错误或由于量算错误而引起的宗地面积错误应进行更正,并对原地籍调查有关资料进行更正。5.8.2 面积汇总与统计面积汇总与统计一般由数据库软件自动生成,但应符合下列要求:(1)汇总统计表格齐全,数据正确;(2)表内的纵向、横向数据平衡;(3)表间的衔接严密;(4)表间逻辑关系正确。5.9 本次调查成果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的衔接问题由于本次集体土地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