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勘察铁矿祥查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1页
资源勘察铁矿祥查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2页
资源勘察铁矿祥查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3页
资源勘察铁矿祥查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4页
资源勘察铁矿祥查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源勘查毕业论文资源勘查毕业论文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1 第一节 工作目的和任务 1 第二节 位置及交通 2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5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简述 7 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 7 第二章第二章区域地质区域地质 9 第一节 地层 9 第二节 岩浆岩 10 第三节 地质构造 11 第三章第三章矿区地质矿区地质 12 第一节 地层 12 第二节 岩浆岩 13 第三节 地质构造 13 第四章第四章 矿体地质矿体地质 13 第一节 矿体特征 13 第二节 矿石质量 20 第三节 矿石类型 23 第四节 矿体围岩和夹石 23 第五节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23 第六节 矿床共伴生矿产的综合评价 23 第五章第五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24 第一节 采样种类 方法及其代表性 24 第二节 试验种类 方法及结果 24 第三节 选矿试验结论 33 第六章第六章 开采技术条件开采技术条件 34 第一节 水文地质 34 第二节 工程地质 40 第三节 环境地质 43 第七章第七章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44 第一节 工作方法及工程部署 44 第二节 工程质量评述 45 第三节 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48 第四节 地质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51 第五节 采样测试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52 第八章第八章 资源储量估算资源储量估算 55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55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55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56 第四节 矿体圈定原则 58 第五节 资源储量类型及块段的划分 59 第六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59 第七节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61 第九章第九章 概略经济评价概略经济评价 61 第一节 资源形势分析 61 第二节 矿山建设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 63 第三节 概略经济评价 65 第十章第十章 结论结论 71 第一节 地质工作成果 71 第二节 存在问题 72 第三节 有关建议 72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德尔斯台铁矿祥查报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德尔斯台铁矿祥查报告 1 工作目的和任务工作目的和任务 1 1 目的任务目的任务 随着我国经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对钢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内蒙古 乌拉山化肥有限责任公司为了发展矿业 寻找新的铁矿资源基地 增加铁矿后备资源储量 于2006年6月20日对乌拉特前旗德尔斯台沟 矿区铁矿进行了勘查登记 并取得了探矿权 勘查项目名称为 内蒙 古乌拉特前旗阿力奔铁矿普查 勘查许可证号为1528000610069 有效期限2006年6月20日至2008年6月20日 勘查单位为内蒙古国土 资源勘查开发院 2007年3月20日 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与内 蒙古乌拉山化肥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协商 将详查工作委托给内蒙古 自治区第五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以下简称内蒙古五勘院 为此 内蒙古五勘院编写了详查工作设计并对矿区进行地质详查工作 双 方于2007年5月6日签订了详查工作合同书 合同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内蒙古五勘院通过对区域内地质资料 含合同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内蒙古五勘院通过对区域内地质资料 含 矿层位的分析研究 并通过矿区地质填图 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矿层位的分析研究 并通过矿区地质填图 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 及分布特征 基本查明矿区内褶皱 断裂和破碎带的分布 规模 及分布特征 基本查明矿区内褶皱 断裂和破碎带的分布 规模 产状以及对铁矿体的影响 基本查明矿区内侵入体的种类 数量 产状以及对铁矿体的影响 基本查明矿区内侵入体的种类 数量 形态 分布以及对铁矿体的破坏程度 并进行地表探槽工程揭露以形态 分布以及对铁矿体的破坏程度 并进行地表探槽工程揭露以 及深部钻探工程控制 基本查明铁矿体的赋存部位 形态 规模 及深部钻探工程控制 基本查明铁矿体的赋存部位 形态 规模 数量 厚度 产状及其变化规律 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 研究矿数量 厚度 产状及其变化规律 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 研究矿 石的质量 了解矿体内夹石规模和分布情况 并进行矿石加工可选石的质量 了解矿体内夹石规模和分布情况 并进行矿石加工可选 性试验 对矿床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基本查明矿床水文地质 工程性试验 对矿床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基本查明矿床水文地质 工程 地质以及环境地质条件 根据矿区的地质特征 确定地质勘查类型 地质以及环境地质条件 根据矿区的地质特征 确定地质勘查类型 依据取得的资料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为下一步的矿业开发提供资源依据取得的资料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为下一步的矿业开发提供资源 保障保障 1 2 位置交通位置交通 矿区位于乌拉特前旗 旗政府在所地西山嘴镇 东40km 行政区划隶 属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管辖 因矿区在德尔斯台沟西侧 故名称为德尔斯台沟矿区 勘查许可证范围地理坐标极值为 东经 109 09 00 109 11 15 北纬 40 46 15 40 49 00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 2006年6月21日颁发勘查许可证 证号 为 1528000610069 勘查区1 5万图幅编号 K49E020005 面积 8 45km2 有效期限2006年6月20日至2008年6月20日 勘查区各拐点地理坐标及直角坐标见表 1 1 勘查区拐点地理坐标及直角坐标一览表 表表1 1 3度带直角坐标6度带直角坐标 拐点 编号 经度纬度 XYXY 1109 09 00 40 46 15 4515840 1236597092 404516850 8019343805 39 2109 09 00 40 47 30 4518153 7636597062 074519164 5519343854 20 3109 10 00 40 47 30 4518172 3436598468 194519135 0019345260 99 4109 10 00 40 49 00 4520948 7336598431 854521911 5119345319 07 5109 11 15 40 49 00 4520972 3436600189 594521874 9419347076 89 6109 11 15 40 47 30 4518195 9536600227 204519098 4419347019 48 7109 10 15 40 47 30 4518177 0336598820 474519127 6619345612 69 8109 10 15 40 47 00 4517251 5736598832 834518202 1519345593 38 9109 10 00 40 47 00 4517246 8836598481 104518209 5019345241 64 10109 10 00 40 46 15 4515858 7036598499 574516821 2519345212 62 本次详查是在2007年3月 2007年5月开展的普查工作基础上进行 的 由内蒙古五勘院承担 在普查工作期间首先进行了1 10000地质 测量 在矿区内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 Ar2wl3 浅灰色含石榴 石黑云斜长片麻岩地层中发现了22条规模不同的铁矿体 利用现有 民采采坑和槽探工程对矿体进行了地表控制 在规模较大的1号矿体 上施工了4个钻孔 在16号矿体上施工了3个钻孔 在17号矿体上施 工了1个钻孔进行深部控制 在此基础上参考探矿权人意见 根据矿 体分布特征 择优在勘查区南部选择了对成矿有利和基岩出露较好 地段圈定出详查范围 详查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 2 详查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表表1 2 3度带直角坐标6度带直角坐标 拐点编号 XY 拐点编号 XY 4515840 1236597092 40 4516850 8019343805 39 4518153 7636597062 07 4519164 5519343854 20 4518172 3436598468 19 4519135 0019345260 99 4519586 0036598450 00 4520548 7219345290 58 4519586 0036600230 00 4520487 8119347069 84 4518195 9536600227 20 4519098 4419347019 48 4518177 0336598820 47 4519127 6619345612 69 4517251 5736598832 83 4518202 1519345593 38 4517246 8836598481 10 4518209 5019345241 64 4515858 7036598499 57 4516821 2519345212 62 面积 6 76km2 本次确定的资源储量估算范围 是在详查区范围内择优选择的 资 源储量估算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 3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表表 1 3 拐点编号XY拐点编号XY A4515840 1236597092 40A4516850 8019343805 39 B4518153 7636597062 07B4519164 5519343854 20 C4518177 0336598820 47C4519127 6619345612 69 D4517251 5736598832 83D4518202 1519345593 38 E4517246 8836598481 10E4518209 5019345241 64 F4515858 7036598499 57F4516821 2519345212 62 面积 4 30km2 矿体赋存标高 1381 1087m 矿区东距沙德盖苏木 40km 经沙德盖苏木至 110 国道 60km 为 哈石线柏油公路 东距包 头 白 云 铁路朝阳火车站 18km 南距包头市区 65km 矿区西距额尔登布拉格苏木 25km 经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至乌拉特前旗 西山嘴镇 45km 目前 额 尔登布拉格苏木至西山嘴镇 沙德盖苏木至包头市均为柏油公路 矿区至沙德盖苏木 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均有简易路相通 交通较为 便利 交通位置见图 1 2 1 3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一 自然地理 矿区位于乌拉山北坡 该区海拔标高1142 7 2262 6m 山峰陡 立 相对高差可达100 500m 矿区内海拔标高1145 89 1435m 相 对高差289 11m 区内沟谷纵横 地表水系不发育 多为干谷 阴坡 灌木丛生 本区具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特点 春季多风 夏季炎 热 冬季严寒 年最高温度32 最低温度 29 5 年平均气温 6 5 每年七 八月为雨季 且多为暴雨 年降水量 146 0 458 6mm 平均降水量为375 7mm 年均蒸发量2100mm 无 霜期135天 冰冻期由10月至翌年4月 最大冻土深1 80m 冬 春季 节多见西北风 一年平均风速2 3m s 最大风速可达21m s 本地区动峰值加速度为0 15 对照烈度为7 5 以上地震设防区 1996年5月3日在此地区发生了6 4级地震 因此应做好地震预防工作 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 经济状况 矿区范围内只有蒙古族牧民零散居住 以放牧为主 因受气候 和降水量的制约 靠天养牧 抗灾自救能力差 没有工 副业 工作区内现有水源很少 只有居民点的生活用水井 供人 畜饮用 水位随季节升降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同时 对未来矿区供水方向也 做了相应的调查工作 在区域内乌拉山山前洪积扇地带富水性好 因此 未来的供水源地应把矿区北部的洪积扇地带作为供水开发区 区内工矿业很少 仅有小规模的铁矿 长石和石英采矿业 由 于国家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关心 山区牧民目前已用上电 距矿 区东 3km 的点力斯太铁矿选厂的高压输电线路解决了矿山的用电问 题 1 4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程度 本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 只进行过一些基础性的地质工作 现简 述如下 1957年华北地质局202队进行1 50万普查找矿 著有普查地质 报告 1965 1978年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本区进行了 1 20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系统地研究了矿区内的地层层序 构 造变动 岩浆活动 确定了乌拉山群的地层单元 1980年提交了区域 地质调查报告 1985 年内蒙古第一物化探队 现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 在佘太镇幅 XVI 幅 范围内进行 1 20 万区域化探扫面和 1 5 万 水系沉积物测量 编著 1985 年 1 20 万区域化探佘太幅白云鄂博 幅金异常成果报告 和 乌拉山大桦背岩体金异常水系沉积物测量 成果报告 1 5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德尔斯台沟矿区铁矿详查工作由内蒙古五勘院承担 是在 2007年3月 2007年5月开展的普查工作基础上进行的 在普查工作期 间 首先进行了1 10000地质测量 在矿区内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 岩组 Ar2wl3 浅灰色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地层中发现了23条规 模不同的铁矿体 利用现有民采采坑和槽探工程对矿体进行了地表 控制 在规模较大的1号矿体上施工了4个钻孔 在16号矿体上施工 了3个钻孔 在17号矿体上施工了1个钻孔进行深部控制 在此基础 上参考探矿权人意见 根据矿体分布特征 择优在勘查区南部选择 了对成矿有利和基岩出露较好地段圈定出详查范围 2007年5月6日 与委托单位签定了详查地质工作合同后 内蒙古五勘院随即组织人 员编写详查工作设计 并于7月中旬开始进行野外施工 于2007年9月 21日完成野外地质工作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 3 工作项目单位完成工作量 1 50000区域地质修测km2310 1 50000水文地质测量km2558 1 0000矿区地质测量km28 45 1 2000矿区地形测量km26 76 1 2000矿区地质测量km26 76 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表表 1 2区域地质 2 1 地层 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内蒙台隆阴山断隆中西部乌拉山复背斜的中 部 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阴山地层分区大青山地层小区 区域 内主要出露地层为中太古界乌拉山群 该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 岩组 铁矿产于乌拉山群第三岩组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中 区 内岩浆岩较为发育 褶皱变动强烈 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一 地层 矿区周围地层除在乌拉山北坡基岩区以北发育有第四系冲洪积 层 湖积层 风积层外 几乎全为中太古界乌拉山群地层 根据1 5 万区测资料 乌拉山群北老南新 由北向南可分为三个岩组 第一 岩组 Ar2wl1 第二岩组 Ar2wl2 第三岩组 Ar2wl3 本区只出 1 2000地质剖面测量M1014 探槽m31500 钻探m 孔 983 19 8 基本分析样件587 内检样件75 外检样件32 化学全分析样件3 组合分析样件3 物相分析样件3 小体重样件35 光片 薄片样件5 水质分析样件2 物理力学试验样组3 民井调查个2 选矿试验样件1 露第三岩组 Ar2wl3 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 区域地层见表2 1 区区 域域 地地 层层 简简 表表 表表2 1 界系统群组代号岩性特征 Qheol由风成细砂层组成 Qhl al 冲积 湖积的砂质淤泥 粘土 砂土 砂砾石 层 全新统 Qhapl砂砾石混杂堆积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中上更新统Qp1 2粗碎屑砂砾石半固结岩 第三 岩组 Ar2wl3 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 黑云斜长片麻岩 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 局部可见透镜状磁铁石 英岩 第二 岩组 Ar2wl2 石英岩 长石石英岩 浅粒岩 变粒岩 蛇纹 石化大理岩夹黑云斜长片麻岩 中 太 古 界 乌 拉 山 群 第一 岩组 Ar2wl1 黑云斜长片麻岩 含石墨堇青硅线石榴斜长片 麻岩 蛇纹石化橄榄大理岩 含石榴石 长 石石英岩 浅粒岩 变粒岩 一 中太古界乌拉山群 Ar2wl 1 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 Ar2wl3 该岩组在本区大面积分布 主要分布在西沙德盖附近图幅中南 部 出露面积约占基岩区的90 主要岩性为黑云二长片麻岩夹角 闪斜长片麻岩和二辉斜长变粒岩 呈东西向展布 岩层多直立 局 部倒转 在乌拉山地区本岩组厚度4993m 本区仅出露厚1900米 为 磁铁矿体的含矿层位 二 第四系全新统 Qh 1 全新统冲积 湖积层 Qhl al 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 为 一套冲积 湖积的砂质淤泥 粘土 砂土 砂砾石层等 2 全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层 Qhpl al 冲沟中十分发育 为一 套砂砾石混杂堆积 厚10 15m 砾径5 50cm 成分复杂 3 全新统风成砂 Qheol 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 由风成细砂层组成 厚2 10m 2 2 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岩较为发育 分布面积约占基岩区的30 侵入的 期次主要有太古代晚期 华力西晚期 岩性从基性 中性 酸性均有 分布 但以酸性侵入岩为主 现将侵入岩按期次简述如下 一 太古代晚期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规模不大 由于岩体经受多次构造变动和区域变质 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的影响 岩石面貌发生较大的改变 岩体与围 岩的界线不清晰 区内有片麻状含石英闪长岩 这些侵入岩多呈长 条状侵入于第三岩组片麻岩中 其走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 很可能 沿断裂侵入 1 片麻状含石英闪长岩 1 2 1 灰绿色 半自形粒状结构 片麻状构造 由斜长石60 角闪 石35 石英5 组成 岩体走向近东西 长3 4km 宽200 300m 东端被大桦背花岗岩切断 二 华力西晚期侵入岩 岩性主要为肉红色黑云母花岗岩 和肉红色细粒花岗岩 5 3 4 肉红色黑云母花岗岩 主要分布在乌拉山中段 大 2 3 4 5 3 4 桦背岩体为其代表 该岩体呈圆形 出露面积170Km2 岩石呈肉红 色 似斑状结构 斑晶占30 35 主要由微斜长石及石英组成 基 质由微斜长石25 斜长石20 25 石英25 黑云母5 组成 该 岩体与其东侧的金 钼矿化密切 侵入时代1 90 2 17亿年 此外 区内还分布有多种脉岩 主要有伟晶岩脉 花岗斑岩脉 闪长岩 脉 等 2 3 地质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分区属华北地台内蒙台隆之阴山断隆 区域内褶 皱 断裂构造强烈 主体构造型式以乌拉山复式背斜为代表 呈东 西向展布 岩层多直立 局部倒转 详查区位于阴山断隆中西部乌 拉山复背斜的中部北翼 区内未发现大的断层 闪长岩 花岗岩可 能沿断裂带侵入 由于侵入体大 已见不到断层的标志 2 4 区域矿产 区内的矿产主要有沉积变质型磁铁矿 除德尔斯台沟铁矿区外 在距乌拉不浪沟铁矿区东南5Km有苏木高勒铁矿 乌拉山中段还有 黄土窑 乌拉不浪沟铁矿等 3矿区地质矿区地质 3 1 地层 本次详查对矿区内主要地层单元进行了详细划分 矿区内出露 为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 Ar2wl3 浅灰色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 麻岩地层 是磁铁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 第四系冲洪积层主要见于 河流沟谷之中 一 地层 1 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 Ar2wl3 浅灰色含石榴石黑云 斜长片麻岩 浅灰 灰白色 鳞片粒状变晶结构 片麻状构造 矿物成份主要为斜长石 石英 黑云母 石榴石 斜长石多以半自形 它形粒状晶产出 石英则多以它形粒状晶产 出 石英 长石常密切共生 呈条带状 透镜状分布 矿物粒径大 多在 0 05mm 0 2mm 之间 矿物含量 斜长石 45 50 石英 25 35 黑云母以自形 半自形片状晶产出 常以集合体形式分布 分布 不甚均匀 集合体大小一般在 0 3mm 0 5mm 之间 矿物含量 10 15 另有少量磁铁矿等金属矿物呈稀散状分布 石榴石颗粒粗大 多 分布于黑云母矿物间 该岩组分布于整个矿区 出露厚度1900m 倾向155 223 倾角 70 80 局部倒转 铁矿即赋存于该岩组中 铁矿体呈似层状产出 与围岩界线清楚 二者产状一致 2 第四系全新统 Qhal pl 主要为洪积 冲积物 岩性为砂 未分选的砾石等 主要分布 于矿区沟谷中 厚度一般大于3m 3 2 岩浆岩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不发育 未见有岩浆岩及脉岩出露 3 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1 褶皱构造 区内出露地层总体为一单斜构造 南倾 局部倒转 走向近于 东西 倾角大多 70 80 由于经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 岩层走向有 些摆动 2 断裂构造 矿区内断层不发育 未见有大的断层出现 只在局部地段见有 层间滑动 对矿体没有破坏作用 4矿体地质 4 1 矿体特征矿体特征 一 矿体赋存部位 德尔斯台沟矿区铁矿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铁矿床之变质硅铁建 造铁矿 由23条铁矿体组成 矿体赋存于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 组 Ar2wl3 浅灰色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中 矿体与围岩产状完 全一致 二 矿体特征 本次详查根据矿体实际出露情况和地表工程的揭露 详查区内共 圈出22条编号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23的矿体 23条矿体均呈似层状赋存于中太古界 乌拉山群第三岩组 Ar2wl3 浅灰色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中 其 中1号矿体最大 16号矿体次之 兹将各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1号矿体 位于矿区的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沿走向控制矿体长452m 倾 向南南东 倾角60 78 平均73 深部在1P3 1P4 1P5 1P6线各 施工3ZK001 4ZK001 5ZK001 6ZK001钻孔 沿倾斜方向控制矿 体斜深分别为47m 79m 36m 80m 根据地表9个采坑及深部4个 钻孔采样分析结果 地表工程矿体厚度5 85 45 59m 平均22 49m 深部钻探工程矿体厚度4 96 39 78m 平均15 70m 由地表向深部矿 体厚度有变薄的趋势 地表工程品位 TFe19 66 32 48 mFe16 68 29 84 平均 TFe24 69 mFe20 36 深部工程品位 TFe19 17 25 56 mFe14 84 22 66 平均TFe22 69 mFe18 73 矿体厚度 4 96 45 59m 平均 14 19m 厚度变化系数为 66 68 平均品位 TFe23 32 mFe18 93 品位变化系数TFe16 01 mFe23 23 矿体无夹石 2号矿体 位于矿区的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沿走向控制矿体长77m 倾向南南西 倾角75 79 平均76 矿体只利用地表 3个采坑控制 矿 体厚度2 03 5 88m 平均3 44m 品位 TFe18 99 20 16 mFe12 98 13 24 平均TFe19 21 mFe13 03 厚度变化系数为40 00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6 73 mFe1 52 矿体无夹石 3 号矿体 位于矿区南南东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55m 倾向南南西 倾 角74 76 平均75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2 86m 平均2 46m 品位TFe21 07 18 56 mFe12 41 15 64 平均 TFe19 82 mFe14 03 厚度变化系数为6 32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1 34 mFe0 93 矿体无夹石 4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56 5m 倾向南南西 倾角 75 78 平均76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2 90m 平均2 42m 品位TFe18 83 20 97 mFe12 48 14 99 平均 TFe19 90 mFe13 74 厚度变化系数为10 48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0 36 mFe2 00 矿体无夹石 5号矿体 位于矿区 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58 5m 倾向南 倾角 70 82 平均74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3 88m 平均2 91m 品位TFe19 59 20 09 mFe12 42 13 08 平均 TFe19 84 mFe12 75 厚度变化系数为15 3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1 26 mFe2 59 矿体无夹石 6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60m 倾向南南西 倾 角79 82 平均80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3 56m 平均2 74m 品位TFe19 67 19 76 mFe13 03 13 45 平均 TFe19 72 mFe13 24 厚度变化系数为14 65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2 66 mFe2 72 矿体无夹石 7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53m 倾向南 倾角 73 74 平均74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3 17m 平均2 46m 品位TFe20 94 21 07 mFe13 11 13 18 平均 TFe21 01 mFe13 15 厚度变化系数为18 06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0 30 mFe0 27 矿体无夹石 8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51m 倾向南西 倾角 79 81 平均80 矿体只利用地表3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3 20m 平均2 75m 品位TFe19 47 20 01 mFe12 78 13 64 平均 TFe19 74 mFe13 21 厚度变化系数为2 09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0 42 mFe0 80 矿体无夹石 9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59m 倾向南西 倾角 75 78 平均76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2 90m 平均2 41m 品位TFe19 02 21 60 mFe12 68 13 34 平均 TFe20 31 mFe13 01 厚度变化系数为10 69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3 99 mFe1 35 矿体无夹石 10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85m 倾向南 倾角72 78 平均75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1个槽探控制 矿体厚度 2 00 2 99m 平均2 34m 品位TFe18 62 22 67 mFe12 01 15 01 平均 TFe20 57 mFe13 43 厚度变化系数为15 51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3 32 mFe2 92 矿体无夹石 11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72m 倾向南 倾角71 74 平均73 矿体只利用地表3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4 03m 平均3 27m 品位TFe20 11 20 81 mFe12 84 13 15 平均 TFe20 46 mFe13 12 厚度变化系数为3 20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0 46 mFe1 06 矿体无夹石 12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72m 倾向南 倾角77 79 平均78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3 90m 平均2 98 品位TFe19 06 21 34 mFe12 68 14 44 平均 TFe20 05 mFe13 51 厚度变化系数为0 26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1 93 mFe0 96 矿体无夹石 13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67m 倾向南 倾角73 75 平均74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3 86m 平均2 91 品位TFe19 90 21 65 mFe12 98 13 94 平均 TFe20 78 mFe13 46 厚度变化系数为14 88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1 06 mFe0 48 矿体无夹石 14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73m 倾向南 倾角74 76 平均75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槽探控制 矿体厚度2 00 3 88m 平均3 24 品位TFe18 92 19 93 mFe12 83 12 94 平均 TFe19 43 mFe12 89 厚度变化系数为0 52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2 59 mFe3 25 矿体无夹石 15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83m 倾向南 倾角74 77 平均75 矿体只利用地表3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6 04m 平均2 78 品位TFe17 68 20 01 mFe12 64 14 54 平均 TFe18 97 mFe13 62 厚度变化系数为43 74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1 45 mFe1 26 矿体无夹石 16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387m 倾向南 倾角 74 76 平均74 矿体利用地表1个槽探和7个采坑控制 深部在 16P2 1P3 1P4 各施工2ZK001 3ZK002 4ZK002钻孔 沿倾向 控制矿体深度分别为65m 72m 64m 根据地表及深部3个钻孔采 样分析结果 地表工程矿体厚度3 84 20 37m 平均10 87m 深部钻 探工程矿体厚度9 05 13 87m 平均12 14m 由地表向深部矿体有分 支现象 且厚度有变厚的趋势 地表工程品位TFe16 40 29 79 mFe12 45 27 78 平均TFe23 09 mFe18 88 深部工程品位 TFe21 22 23 57 mFe18 13 19 10 平均TFe22 34 mFe18 55 矿体厚度 3 84 20 37m 平均11 05m 品位TFe16 40 29 79 mFe12 45 27 78 平 均TFe23 02 mFe19 41 厚度变化系数为63 47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15 64 mFe41 20 矿体基本无夹石 17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126m 倾向南 倾角 76 矿体利用地表2个槽探1个采坑控制 深部在17P1施工7ZK001钻 孔 沿倾向控制矿体深度为79m 地表工程矿体厚度2 04 15 6m 平 均7 32m 深部钻探工程矿体厚度20 83m 由地表向深部矿体厚度有 变厚的趋势 地表工程品位TFe19 11 20 08 mFe13 09 14 23 平均 TFe19 67 mFe13 67 深部工程品位 TFe18 77 mFe15 06 矿体厚 度2 04 20 83m 平均14 9m 平均TFe19 19 mFe14 39 厚度变化系 数为80 93 品位变化系数为TFe2 09 mFe3 39 矿体无夹石 19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49m 倾向南南西 倾 角77 79 平均78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2 24m 平均2 14m 品位TFe16 77 19 44 mFe12 81 13 87 平均 TFe18 77 mFe13 61 厚度变化系数为4 19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4 74 mFe0 23 矿体无夹石 20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57m 倾向南南西 倾 角73 76 平均74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3 49m 平均2 75m 品位TFe17 97 20 11 mFe12 77 14 09 平均 TFe18 51 mFe13 10 厚度变化系数为26 91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0 73 mFe0 51 矿体无夹石 21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49 5m 倾向南 倾角 73 75 平均74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2 13m 平均2 07m 品位TFe17 55 25 11 mFe12 31 16 97 平均 TFe19 44 mFe13 48 厚度变化系数为2 90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4 25 mFe2 62 矿体无夹石 22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52m 倾向南南西 倾 角75 79 平均77 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 矿体厚度2 00 2 26m 平均2 14m 品位TFe18 46 24 89 mFe12 67 18 12 平均 TFe20 07 mFe14 03 厚度变化系数为5 36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4 44 mFe2 22 矿体无夹石 23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 呈似层状产出 矿体长80m 倾向南 倾角70 74 平均72 矿体利用地表3个槽探控制 矿体厚度2 00 2 57m 平均2 31m 品位TFe16 11 20 80 mFe12 04 15 07 平均 TFe17 33 mFe12 29 厚度变化系数为41 32 品位变化系数为 TFe4 51 mFe1 18 矿体无夹石 各矿体特征见表4 1 矿体特征一览表矿体特征一览表 表表 4 1 矿体规模 m 矿体平均 品位 矿体品位 厚度 变化系数 矿体 编号 长度 m 均厚 m 控制 斜深 m 矿体 形态 TFemFe 矿体 倾向 度 矿体 倾角 度 工程控 制程度 赋矿标高 m 145214 1980似层状23 3218 931557323 3266 68 采坑 9 个钻孔 4 个 1211 1087 2773 44似层状19 2113 03199761 5240 00采坑 3 个1189 1158 3552 46似层状19 8214 03207750 936 32采坑 2 个1195 1166 456 52 42似层状19 9013 74199762 0010 48采坑 2 个1203 1171 558 52 91似层状19 8412 75167742 5915 30采坑 2 个1190 1157 5 6602 74似层状19 7213 24206802 7214 65采坑 2 个1208 1171 7532 46似层状21 0113 15180740 2718 06采坑 2 个1219 1189 5 8512 75似层状19 7413 21218800 802 09采坑 2 个1192 1162 9592 41似层状20 3113 01223761 3510 69采坑 2 个1229 1191 5 10852 34似层状20 5713 43198752 9215 51 探槽 1 个采坑 2 个 1233 1188 5 1167 53 27似层状20 4613 12188731 063 20采坑 2 个1240 1211 12722 98似层状20 0513 51168780 960 26采坑 2 个1220 1182 13672 91似层状20 7813 46204780 4814 88采坑 2 个1233 1192 14733 24似层状19 4312 89195753 250 52采坑 2 个1231 1202 15832 78似层状18 9713 62165751 2643 74采坑 3 个1227 1203 1638711 0572似层状23 0219 411647441 2063 47 采坑 7 个探槽 1 个钻孔 3 个 1210 1087 矿体特征一览表矿体特征一览表 续表续表 4 1 1712614 9079似层状19 1914 39165763 3980 93 探槽 2 个采坑 1 个钻孔 1 个 1200 1062 5 19492 14似层状18 7713 61204780 234 19采坑 2 个1270 1225 20572 75似层状18 5113 10205740 5126 91采坑 2 个1305 5 1263 2149 52 07似层状19 4413 48180742 622 90采坑 2 个1304 1256 22522 14似层状20 0714 03207772 225 36采坑 2 个1305 1268 5 23802 44似层状17 3312 29180721 1841 32探槽 3 个1381 1352 注 矿体长度为真厚度大于 2m 的地表出露长度 矿体平均厚度为块段平均厚度的算术平均值 矿体平均品位为块 段平均品位的算术平均值 4 2 矿石质量矿石质量 一 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矿物结构特征主要为粒状变晶 片状变晶 柱状变晶结构 铁矿物主要呈条带状 似条带状分布 有少量细粒铁矿物呈浸染状 分布 条带状 似条带状构造为该矿石的主要构造特征 二 矿石的矿物成分 矿石矿物组成相对比较简单 矿石中铁的独立矿物主要为磁铁 矿 其次为赤 褐 铁矿 其它含铁矿物主要为含铁硅酸盐 角闪石 为主 黑云母次之 矿石中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 长石 含量 45 50 角闪石含量 15 20 其次为黑云母含量 10 15 石榴石含量 3 5 另有少量碳酸盐及其它矿物等 磁铁矿多以半自形 它形粒状晶呈中 细粒浸染状分布 分布不 均匀 可见条带状或线状分布 部分磁铁矿边缘发育赤铁矿化现象 磁铁矿与脉石矿物接触关系相对规则 矿物粒径一般分布于 0 05mm 0 15mm 之间 个别大于 0 3mm 矿石矿物含量 25 30 赤铁矿 假像 半假像赤铁矿 矿石中的赤铁矿及假像 半假像 赤铁矿主要是交代磁铁矿而形成 常保留有磁铁矿晶形 常沿磁铁 矿边缘或裂隙发生交代 并呈网状或环状赤铁矿片晶 赤铁矿化现 象主要发生在地表矿或深部裂隙中 石英 矿石中主要脉石矿物之一 多呈短脉状晶粒集合体与铁 矿物相间产出 或充填于铁矿物条带中 矿物粒径变化较大 但多 介于 0 1 0 5mm 之间 同时可见部分石英以较粗大 1mm 粒晶 零星分布 角闪石 是矿石中另一种主要脉石矿物 也是硅酸铁的主要载 体矿物 多以粒径相对粗大一点的长板状 短柱状变晶与石英 铁 矿物呈交织产出 矿物粒径一般 0 1 0 5mm 通常在 0 3 0 7mm 之 间 石榴石 多以自形晶零星分布 局部可见富集现象 粒径一般 在 0 2mm 左右 个别粒径较大 碳酸盐矿物 主要为方解石 另有少量白云石 通常沿矿石的 裂理或构造面呈细脉状或薄膜状发育 因铁染而常呈浅黄 黄褐色 三 矿石的化学成分 1 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 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 Fe 分布较为均匀 矿区矿体全铁平均 品位19 96 最高品位23 38 最低品位17 88 磁性铁平均品位 13 87 最高品位19 11 最低品位12 29 铁的物相以磁铁矿为 主 详见表4 2 铁物相分析结果统计表铁物相分析结果统计表 表表4 2 样品 编号 矿体 编号 磁性铁 硅酸铁中 的铁 硫化铁中 的铁 碳酸铁中 的铁 赤 褐 铁矿 中的铁 全铁 磁性铁占 有率 WX11619 161 850 200 502 5024 2179 14 WX229 051 500 290 621 4732 9388 22 WX3 1 31 801 200 230 451 5235 2090 34 从上表可以看出 矿石中赤 褐 铁矿含量少 说明矿体基本 上未被风氧化 因此本次工作未划分风氧化带 2 有害组分 根据组合样分析结果 矿石中有害组分 S含量在0 15 0 19 P含量在 0 046 0 048 之间 主要有害杂质含量较低 符合规范要求 分析结果 见表4 3 组合样分析结果表组合样分析结果表 表表4 3 分 析 结 果 矿体 编号 样品 编号TFeSFemFeCaOMgOSiO2Al2O3SP 16ZH123 7023 10 20 0 5 1 022 0049 779 300 170 048 ZH226 6025 1023 150 811 8346 698 840 150 046 1 ZH326 4025 9024 100 841 8345 857 910 190 046 3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 本次详查在1号矿体中采集化学全分析样品 2件 16号矿体中共采 集化学全分析样品1件 分析结果见表4 4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 表表4 4 矿体编号分析项目及含量 Fe2O3SiO2 Al2O3MgOCaOK2ONa2OFeOSO3 33 6448 828 842 070 952 032 0011 260 39 P2O5MnO2TiO2PbZnCuCrVNi 16QH1 0 1310 0520 59 0 0010 030 010 010 010 01 Fe2O3SiO2 Al2O3MgOCaOK2ONa2OFeOSO3 37 5846 467 441 861 721 901 9111 000 29 P2O5MnO2TiO2PbZnCuCrVNi QH2 0 1510 0460 52 0 0010 030 0050 010 010 01 Fe2O3SiO2 Al2O3MgOCaOK2ONa2OFeOSO3 38 9345 947 671 930 841 491 7412 290 30 P2O5MnO2TiO2PbZnCuCrVNi 1 QH3 0 1060 0520 55 0 0010 030 070 010 010 01 矿石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硅和铁的氧化物 其次是铝的氧化物 铁和硅的氧化物共占83 85 矿石造渣组分 CaO mgO SiO2 Al2O3 为0 057 属酸性矿石 4 伴生有用组分 矿石中含微量Cu Pb Zn Ni 其中Cu平均含量0 028 Pb 平均含量均小于等于0 001 Zn平均含量0 03 Ni平均含量 0 01 Cr平均含量0 01 4 3 矿石类型矿石类型 一 矿石的自然类型 矿石的自然类型按组成矿石的主要铁矿物划分为磁铁矿石 按 矿石中主要脉石矿物划分为石英角闪型磁铁矿石 按结构构造划分 为条纹 条带状磁铁矿石 二 矿石的工业类型 矿石工业类型为需选磁铁矿石 从选矿工艺要求出发 根据磁 性铁 mFe 对全铁 TFe 的占有率mFe TFe为69 46 属弱磁性 铁矿石 4 4 矿体围岩和夹石矿体围岩和夹石 矿体顶底板围岩均为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 Ar2Wl3 含 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 矿体与顶底板围岩接触界线明显 围岩有 益元素含量TFe 1 60 17 80 平均8 75 mFe0 51 11 80 平 均3 81 矿体基本无可剔除夹石存在 4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德尔斯台沟矿区铁矿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铁矿床之变质硅铁建 造铁矿 矿体赋存于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含石榴石黑云斜长 片麻岩中 受地层的控制呈似层状产出 因此该组含矿地层是寻找 铁矿的有利地段 4 6 矿床共伴生矿产的综合评价矿床共伴生矿产的综合评价 根据矿石化学全分析结果 本区为单一矿产 铁矿石中 Cu Pb Zn Cr Ni等有用组分含量极低 均未达到共伴生矿产综 合利用指标 无综合利用价值 第六章第六章 开采技术条件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第一节 水文地质水文地质 一 区域水文地质 矿区属华北地区阴山水文地质分区 区域内大面积分布晚中太 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 Ar2wl3 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 含有风化裂 隙水 富水性较弱 打拉盖沟 巴彦高勒沟中有厚度不稳定的第四 系砂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分布 一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区域内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层孔隙潜水和基岩风化 裂隙潜水弱含水层 1 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矿区打拉盖沟 巴彦高勒沟沟谷之中 地下水总体 流向由南向北流入山前洪积扇 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 厚度一 般为 5 20m 水位埋深一般为 0 5 1 7m 单井出水量为 3 6 10 2t d 由于地下水迳流条件好 矿化度均为小于 1g L 的 HCO3 Ca 型水 水质较为良好 2 基岩裂隙潜水弱含水层 基岩长期裸露地表 风化裂隙较为发育 裂隙深度不稳定 一 般在 10 60m 左右 透水性良好 但由于矿区属中山地带 植被发育 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 而该地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 降水量贫 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