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麦抗条绣病品种抗性丧失的现状及治理.doc_第1页
浅议小麦抗条绣病品种抗性丧失的现状及治理.doc_第2页
浅议小麦抗条绣病品种抗性丧失的现状及治理.doc_第3页
浅议小麦抗条绣病品种抗性丧失的现状及治理.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小麦抗条绣病品种抗性丧失的现状及治理小麦条锈病属低温病害,具有发生速度快,流行性强的特点,近年来在我国连续大流行。病菌主要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越夏,由于其具有长距离气流传播的特点,可在越夏区及与之毗邻的小麦种植区流行,主要在西北春麦区、华北、淮北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发生危害。目前为止,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经济和对环境安全的措施。1 小麦条锈病近年发生状况该病害曾于1950年、1964年和1990年在我国麦区大流行,分别使小麦减产60亿kg,32亿kg和26亿kg1。中国1990年大流行面积超过1.3亿亩,1996年发生面积9700多万亩,2002年发生面积8300多万亩,2003年发生面积7400多万亩。2010年郧县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2.13万hm2次,其中中等偏重发生面积1.33hm2次,大发生面积8000hm2 次2。成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状况在大流行年份可减产30%50%,中度发生年份减产15%20%,较轻发生年份减产5%左右3。2 抗条锈病品种的应用成效、抗性丧失主要原因分析2.1 目前正在使用的抗病品种陇南地区抗病品种的使用及效果,在1981到1996年的16年间, 清农1号对条锈病有10年免疫,4年病情指数在4以下,直至1997年以后才彻底丧失抗性。截止到2006年利用有效抗条锈基因载体品种、持久抗性品种和其它抗源材料,育成一批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品种和有潜力的新品系共16个,2004年以来育成的10个品种在区域试验中较对照增产7.3%28.9%,特别是2006年审定的兰天系列5个山旱地品种,平均产量5497.55 875.5kg/hm2,较对照增产15.25%19.46%4。目前正在使用的抗病品种主要有富麦2008,靖麦11号,9365等。靖麦11号是曲靖市农技推广中心在承担“云南省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运用人工杂交系统选育的方法育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经多年的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出丰产、稳产、广适、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等特点,尤其是在小麦条锈病发生的年代更表现出卓越的抗病性5。9365是陕西省小麦研究中心创造的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于1993年配制杂交组合,经过系谱法选育,于1998年定型出圃的高抗条锈病、高产、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该材料于2002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经过多年观察、利用发现,9365对条锈病表现高抗,其穗大、成穗率高、落黄好是陕西省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可以利用的抗条锈小麦品种6。2.2 抗病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分析2.2.1 品种种植不当导致抗性丧失 近年来, 抗锈、耐锈小麦品种大面积推广, 高感锈病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但一些中低感小麦品种仍在生产中被继续使用,这是造成小麦条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2009 年郧县种植的小麦品种共有41个,种植的品种多乱杂, 绝大部分不抗条锈病2;在同一地区大面积单一种植,抗病性也会丧失,而变为感病品种7。2.2.2 锈菌的变异和基因短缺(1)锈菌变异速度快、品种抗性保持年限短,致使屡次出现生产上抗病品种短缺的被动局面4。(2)抗条锈基因的利用较为局限,通过定向选择易使锈菌产生相应的致病优势流行小种,从而使品种普遍丧失抗性。(3)我国普遍利用专化抗性,其抗病性受一对主效基因控制, 一旦为致病基因克服, 往往导致抗性彻底丧失4。(4)部分品种种质不纯也会使抗病品种抗性丧失8。3 保持抗性的有效措施3.1 有效抗病基因的充分利用我国有许多抗条锈的基因尚未在小麦生产上得到很好利,如Yr5、Yr6、Yr7、Yr8、Yr10、Yr1118、YrCV、YrC591等。虽然抗性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但这并不妨碍它与其他抗源结合继续利用,这种不间断的利用对新的抗病基因型出现有很大帮助9。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兰州农校都在致力于多系品种培育,这种多个有效抗病基因的聚合品种,大大提高品种的抗病性,延长品种使用寿命9。3.2 农家品种中抗性的发掘与利用农家品种品种多,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分别鉴定了从全国各地搜集的农家品种资源9000多份,对它们分析得抗病性占了6%,感病品种病情指数低3%它们与抗病类型搭配使用,在生产上也具有积极意义9。3.3 适当的栽培管理及加强监测预测在锈菌越夏区和越冬区分别布局两套携带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组合,以切断锈菌周年循环,延缓新小种的产生速度,延长抗性保持年限10。3.3.1 栽培方法 (1)品种混(间)种植对于条锈病的防治具有一定效果,而且抗病组分比例越高,防病效果越明显,甘肃甘谷与四川盐亭利用当地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混(间)种植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品种混(间)种植防治小麦条锈病在由发病中心引起的田块内效果明显,但对于由外来菌源引起的田块防效较差。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大量的外来菌源使得寄主植物很快就达到了对病原菌的承载能力,病原菌繁殖世代减少。混合品种的主要防病机制是稀释作用,大量的外来菌源可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混合品种的防病效果11。 (2)适当晚播,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的发生。3.3.2 适当的田间管理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多施磷钾肥和多元素矿物肥以及微生物菌剂。自生麦苗是条锈病最主要的越夏寄主,所以铲草沤肥或伏耕保墒时进行锄草12次,力求消灭田间、路边、沟边的自生麦苗12。3.3.3 加强监测预测利用现有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做好小麦条锈病的监测预报工作,实行定人、定点、定时的“三定”监测办法。冬小麦发生锈病,叶绿素被大量破坏,水分蒸滕量大大增加,叶片细胞大小、形态、叶片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叶片和冠层的光学特性,利用航空图像光谱,分析条锈病病害冬小麦的光谱特征,并根据其特点,设计了病害光谱指数,成功地监测实验区冬小麦的条锈病的病害程度。4 结语近年来由于新的毒性小种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绝大多数生产品种已丧失抗病性,寻求新的抗条锈病基因和资源已迫在眉睫。目前, 国内外学者正致力于小麦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一方面通过寻找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直接或间接地定位抗病基因;另一方面应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把多个基因聚合在同一个品种中,从而实现抗源积累,提高抗病育种的使用年限。更为重要的是,应用分子标记把抗性与小麦其它重要农艺性状结合起来,可以大大缩短抗病育种的年限。参考文献1李恩才,李素玉,武剑州,等. 关中西部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病菌越冬越夏问题研究.2008(1).2潘喜山,徐四海. 2010年郧县小麦条锈病暴发特点及原因分析.湖北植保,2010(4).3姜凤香,付玲,钟诚,等. 成县小麦条锈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中国农技推广,2007(11).4周祥椿,吴立人 ,宋建荣,等. 陇南小麦条锈病的品种遗传多样性控制.植物保护学报,2008,35(2).5唐生.优质弱筋旱地小麦新品种靖麦11号应用前景分析.中国农业信息,2009(6).6杨进荣,王成社,刘俊,等. 抗条锈病小麦品种9365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2):240-241.7太一梅,袁琼芬,金振华,等.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抗病性试验评价.中国植保导刊,2009(2).8彭昌家,丁樊,唐高民,等.南充市2009年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的特点及成功防治措施.中国植保导刊,2009(10).9张金霞, 钮力亚, 于亮,等.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进展.天津农业科学,2008,14(4):49-52.10黄冲,郭洁滨,孙振宇,等.小麦品种混(间)种对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和产量影响研究.植物保护,2009,35(3):115-117.11黄虎,周平安.小麦条锈病抗锈性鉴定.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2周 鹏.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4).致 谢首先,我要在这里感谢陈啸寅老师,她耐心的为我们指导,加班批改我们的论文,孜孜不倦。她认真负责的态度,使我感动,她对学生和蔼可亲,教学度严谨,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