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丁集矿井开采设计毕业论文目 录一 般 部 分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1矿区概述11.1.1矿区地理位置11.1.2矿区气候条件11.1.3矿区开发情况11.1.4矿井水源、电源及其他情况21.2井田地质特征21.2.1煤系地层21.2.2构造51.2.3岩浆活动51.2.4水文地质51.3煤层特征71.3.1煤层71.3.2煤质82井田境界与储量102.1井田境界102.2矿井储量计算112.2.1储量计算基础112.2.2矿井地质储量计算112.2.3工业储量计算122.2.4安全煤柱留设132.2.5工业广场保护煤柱损失量132.2.6断层和井筒保护煤柱132.2.7矿井设计可采储量14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53.1矿井工作制度15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54井田开拓17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17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174.1.2工业场地的位置194.1.3开采水平确定194.1.4主要开拓巷道194.1.5井田开拓方案提出与比较204.2 矿井基本巷道254.2.1井筒254.2.2主要开拓巷道284.2.3井底车场及硐室325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345.1煤层地质特征345.1.1带区煤层特征345.1.2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345.1.3水文地质345.1.4地质构造345.1.5地表情况35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355.2.1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355.2.2带区巷道布置355.2.3带区生产系统375.2.4带区巷道掘进375.2.5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375.3带区车场选型设计386 采煤方法406.1 采煤工艺方式406.1.1采煤方法的选择406.1.2回采工作面长度的确定406.1.3工作面的推进方向和推进度406.1.4综采工作面的设备选型及配套416.1.5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466.1.6工作面端头支护和超前支护486.1.7循环图表、劳动组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96.1.8 综合机械化采煤过程中应注意事项536.2回采巷道布置546.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546.2.2回采巷道参数547井下运输567.1概述567.1.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567.1.2煤层及煤质567.1.3运输距离和辅助运输设计567.1.4矿井运输系统567.2带区运输设备选择577.2.1设备选型原则577.2.2带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577.3大巷运输设备选597.3.1主运输大巷设备选择597.3.2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597.3.3运输设备能力验算618矿井提升628.1矿井提升概述628.2主副井提升628.2.1主井提升628.2.2副井提升设备选型639矿井通风及安全669.1矿井地质、开拓、开采概况669.1.1矿井地质概况669.1.2开拓方式669.1.3开采方法669.1.4变电所、充电硐室、火药库679.1.5工作制、人数679.2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679.2.1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679.2.2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679.2.3矿井通风方法的选择689.2.4带区通风系统的要求689.2.5带区通风方式的确定699.3矿井风量计算699.3.1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采煤方案的确定699.3.2各用风地点的用风量和矿井总用风量709.3.3风量分配749.4矿井阻力计算759.4.1计算原则759.4.2矿井最大阻力路线759.4.3计算矿井摩擦阻力和总阻力:769.4.4两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789.5选择矿井通风设备799.5.1选择主要通风机799.5.2电动机选型829.6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829.6.1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829.6.2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839.6.3防水措施8310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84参考文献85专 题 部 分1 绪论871.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871.2文献综述881.2.1岩体微裂隙注浆量预计881.2.2离层注浆防治地表塌陷的注浆量预计891.2.3断层冒落带的注浆量预计911.2.4软岩巷道冒落区注浆量预计921.2.5采场冒落区注浆充填量预计921.3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941.3.1主要研究内容941.3.2研究思路952 冒落区注浆量的影响因素952.1岩体孔隙率952.2岩体碎胀系数962.3岩体轴向应力962.4注浆工艺963冒落区模型建立973.1冒落区形态分类973.2碎胀系数KP的确定983.3冒落岩块与顶板之间存在离层空间993.4冒落岩块充满采空区994冒落区注浆充填量的预计方法1004.1伪注浆预计方法概述1004.1.1基本思想1004.1.2方法概述1004.1.3预计方法具体步骤1005研究主要结论102参考文献104专 题 部 分英文原文106中文译文112参考文献116致 谢117一般部分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1.1.1矿区地理位置丁集矿井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北部,距淮南市洞山约50km,行政区划隶属淮南市潘集区和凤台县境内。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3161164237北纬:324726325431凤台蒙城公路穿越井田中部, 且与凤台淮南等公路相接,沿凤蒙公路至凤台港与淮河水运相接,淮南阜阳铁路从井田南缘通过,矿井中心距凤台车站约10km,该车站东到蚌埠约110km,西至阜阳约100km,分别与京沪、京九铁路相接,矿区铁路专用线和矿区公路在矿井南部经过,交通极为便利。1.1.2矿区气候条件本区属过渡带气候,为季风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季节性明显,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据凤台县气象局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1.4(1959年8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22.8 (1966年1月31日)。年平均降雨量926.3mm,最大1723.5mm(1954年),最小471.9mm(1966年)日最大降雨量320.44mm,小时最大降雨量75.3mm,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约占全年的40%。年平均蒸发量1610.14mm(水面),最大2008.1mm(1958 年),最小1261.2mm(1980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潮湿系数近似0.5。相对湿度最大78%,最小10.14%,平均为74%。初雪一般在十一月上旬,终雪在次年三月中旬,雪期72127天,最长138天,最短26天,最长连续降雪6天,日最大降雪量16cm。冻结及解冻无定期,一般夜冻日解,冻结深度412cm,最大冻结深度30cm。春季多东南风,夏季多东南及东风,秋季多东风,东北风,冬季多东北风,西北风,风速一般为2.83.5m/s,平均3.3m/s,最大风速22m/s (1978年8月8日,南风)。1.1.3矿区开发情况淮南煤田是我国东部最大的矿区之一,淮南矿业集团现有生产矿(公司)井9对,设计总能力22.25Mt/a,核定能力31.50 Mt/a,2005年实际产量3095万吨。矿区分为老区和新区,老矿区分布在淮河以南,开发历史较久,先后建有大通、九龙岗、新庄孜、谢一、谢二、谢三、李一、李二、毕家岗、李咀孜、孔集等11对矿井,其中大通、九龙岗、谢三、毕家岗等四对井先后已报废或并入它矿,由于生产系统复杂,资源不足等原因,一部分矿井批准破产、重组,现有生产矿(公司)为:新庄孜矿、谢一矿、谢李公司(谢二井、李一井、李二井),孔李公司(孔集井、李咀孜井)。潘谢矿区为新区,分布于淮河以北,七十年代开始建井,现有潘一、潘三、谢桥、张集、张北五对大型生产井和潘东公司(原潘二矿)。正在建设的还有顾桥、顾北、潘北等矿井。1.1.4矿井水源、电源及其他情况1.水源本井田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新生界含水层水质均符合饮用水标准,含水组砂层较厚,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可作为矿井饮用水等生活用水水源;另外,矿井井下排水量较大,正常涌水量为480m3/h,经深度净化处理后也可满足矿井生产用水的要求。2.电源供电电源可靠:矿井地面设110kV变电所1座;其2回供电电源1回接自芦集220kV区域变电所,另1回接自丁集220kV区域变电所。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已与淮南供电部门签订了供电协议。因此矿井供电电源可靠。3.建筑材料矿井建设所需钢材、木材、水泥及其它土产材料,均可由当地供应。4. 村庄及土地占用情况本区地处冲积平原,土地比较肥沃,村庄较多,农副业生产比较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及稻谷。从目前矿井开采情况来看,只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合理规划和安排,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下,占地和地面村庄对煤炭开采的影响问题将会得到妥善解决。1.2井田地质特征1.2.1煤系地层本区地处黄淮平原。淮南煤田位居广阔的平原之中,全部被第四系覆盖,唯有煤田南北两翼边缘的低山残丘,出露前震旦系变质岩,震旦、寒武、奥陶系等古老地层。丁集井田属全隐蔽含煤区,地层由下而上依次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一)奥陶系中下统(O1+2)根据邻区资料,所见石灰岩由浅灰、浅紫红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隐晶致密细晶结构,夹角砾状灰岩和紫红、灰绿色页岩,水平、缓波状层理,下部裂隙溶洞发育。(二)石炭系1、中统本溪组(C2)根据邻区资料,本溪组平均厚3.05m。主要为浅灰绿色铝铁质泥岩及泥岩,含较多黄铁矿。本溪组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太原组平均厚96.75m。由13层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与泥岩、砂岩组成,含不稳定薄煤层7层,不可采。太原组整合于本溪组之上。(三)二叠系二叠系平均总厚1002.72m,分上、下统四个组,其中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平均厚742.72m,含煤29层,总厚27m,含煤系数为3.6%,可分7个含煤段。上部石千峰组为非含煤地层。底部以灰岩与太原组分界。二叠系整合于太原组之上。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第一含煤段:平均厚83.54m,含1、3二层可采煤层,含煤系数为5%。底部为灰黑色海相泥岩,1煤下以细砂岩为主,互层状,水平层理,缓波状层理发育,3煤上以细中砂岩为主。次为粗砂岩,局部含砾及泥质包体,时而冲刷煤层,上部为粉砂岩、砂质泥岩。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第二含煤段:平均厚130.40m,含煤9层(49煤组),其中可采煤层5层, 4-1、4-2、5-1、72、8煤为主采煤层,含煤系数10.5%。底部为中粗砂岩,是与下伏山西组的分界,其上为泥岩和花斑状泥岩,全区稳定,是煤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4煤与5煤之间粉细砂岩互层极为发育。5煤层顶底多薄层状砂泥岩互层。3、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地层平均厚527m,分五个含煤段:(1)第三含煤段:平均厚100m,含煤3层,编号为11煤组,其中11-2煤为主采煤层,含煤系数2.48%。底部砂岩是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下部以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少有花斑;中部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常见含菱铁鲕粒及椭球状菱铁结核并有花斑状泥岩;中上部含煤三层,上部为砂质泥岩夹细中砂岩。(2)第四含煤段,平均厚115m,含煤4层,编号是1215煤,其中13-1煤是主要可采煤层,含煤系数3.7%。下部以中细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其上为紫红色含鲕花斑状泥岩,分布稳定,为主要对比标志层,中部为煤组层位,由泥岩和煤层组成,中上部以泥岩类为主,夹砂岩,内有23层泥岩。(3)第五含煤段,平均厚75m,含煤45层,编号为16、17煤, 不可采,含煤系数1.5%。本段多呈青灰色、灰绿色,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砂泥岩互层。底部以石英砂岩、细中砂岩与第四含煤段分界,其上有14层花斑泥岩。(4)第六含煤段:平均厚90m,含煤4层,编号为1821煤,均为不稳定薄煤层,含煤系数0.83%。岩性以青灰色砂质泥岩为主,下部以中厚层状细中砂岩为主,夹薄层状泥岩。1819煤间夹有13层薄层硅质海绵岩及硅质泥岩,煤层底部具鲕状铝质泥岩。(5)第七含煤段:平均厚90m,含煤4层,编号为2225煤层,均属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常尖灭或相变为炭质泥岩,含煤系数0.3%。下部以灰绿色砂岩或砂质泥岩组成,中部以砂岩为主,上部以深灰色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状砂岩。4、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地层平均厚度260m。为杂色非含煤地层,由泥岩、粉砂岩、中细砂岩、含砾石砂岩组成。底部为含砾中粗砂岩与上石盒子组分界。(四)三叠系(P)是一套红色碎屑岩,由棕红、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厚度不详。与下伏石千峰组呈整合接触。(五)第三系(R)1、下第三系(E)厚0180.75m。分布在井田西北部,由一套紫红色为主的杂色砂砾岩组成,砾石成分以石英砾岩和各级石英砂岩为主,胶结物为泥质和粉砂质。2、上第三系(N)中新统(N11):厚0110.55m,以中细砂、含泥质的砂砾层、粘土砾石及薄层粘土、砂质图1-1 综合地质柱状图粘土组成,直接覆盖在煤系之上。中新统(N12):厚32.2131m,以粘土和砂质粘土为主,全区分布稳定。上新统(N2):厚105.50192.22m,以细中砂为主,含少量砾石。(六)第四系(Q)平均厚103.45133.60m,平均110m。下部以灰黄色松散中、细砂夹多层砂质粘土和粘土,含铁猛结核;上部由土黄夹青灰色薄层细粉砂和砂质粘土,富含砂礓和铁猛结核与蚌壳碎片。1.2.2构造本区位于淮南复向斜中北部,井田东段为潘集背斜西缘,井田西段为陈桥背斜东翼与潘集背斜西缘的衔接带。潘集背斜轴及地层走向近东西展布。井田北部为宽缓背斜,形态较为完整,两翼地层倾角1015;背斜南翼为井田主体部分,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呈波状曲线变化,断层发育,以走向逆断层为主,井田东段有岩浆岩侵入影响煤层;井田西段位于陈桥背斜东翼与潘集背斜西部的衔接带,总体构造形态为走向南北,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斜平缓,倾角515,并有发育不均的次级宽缓褶曲和断层。 本井田地层走向变化和构造特征,取决于区域构造背景,受潘集、陈桥背斜的控制。潘集、陈桥背斜均为北西走向,然而它们呈错位排列,轴位错开约6km。潘集、陈桥背斜的排列形式,构成了背斜南翼地层走向呈北西南北北西的“S”形态。1.2.3岩浆活动岩浆岩呈岩盘状以露头形式出露于井田东部,分布在潘集背斜轴部及其两侧,消失于二十线,东西长2300m,南北宽12002000m。岩体上覆松散层,下伏煤系地层,在煤系中呈岩床和岩脉产出,侵入于4煤20煤层位,且由东向西侵入层位逐渐增高。钻孔所见岩体最大厚度为145.55m。岩性为细晶岩和正长斑岩,绝对年龄1.1亿年,属燕山期产物。煤层受其影响发生变质,局部为天然焦、无烟煤、贫煤,局部煤层被岩体全部吞蚀,亦有变薄者。岩体主要影响11-2和8煤层,对中下部煤层影响甚微。1.2.4水文地质本区含水层(组)由新生界松散层砂层孔隙水、二叠系砂岩裂隙水和石炭系太原组及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水三部分组成。1、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组)井田内松散层厚346.75m563.80m,其厚度变化随古地貌形态由东南向西北增厚。基本沿古地形向西北倾斜,局部地段稍有起伏,唯东南部13孔处出现一古丘。松散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三个含水层(组)、一个隔水层(组)。2、下第三系砂砾岩含水组钻探揭露厚度0180.75m,底板埋深414.07737.85m,主要分布在井田的西北部。东部有7、9两孔见砂砾岩,厚度小、分布范围有限。砂砾岩以石英岩砾和各级石英砂岩砾为主,胶结物为泥质及粉砂质,砂砾岩裂隙不发育。据邻区单孔抽水成果,q=0.0196L/s.m,富水性弱,正常情况下对矿坑充水无影响。3、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和隔水层(组)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局部为粗砂岩和石英砂岩,分布于可采煤层及泥岩之间,岩性厚度变化均较大,分布又不稳定。据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全泵量漏水均在砂岩内,区内三次抽水试验,水位标高9.8526.68m,q=0.0006760.0342 l/s.m,k=0.002260.207m/d,水温1726,矿化度为1.0912.145g/l,全硬度为3.395.22德国度,水质类型HCO3Cl-Na。综上所述,煤系的富水性取决于砂岩裂隙的发育程度、开启大小和延展长度,而裂隙发育的不均一性导致煤系富水性有很大差异。按钻孔单位涌水量,本区煤系富水性弱,从抽水QS曲线向“疏干”方向变化,停抽后,水位恢复缓慢,表明是以储存量为主的不均一裂隙含水层(组)。4、二叠系底部隔水层(组)二叠系底部1煤层距太原组灰岩距离为24.0237.47m, 平均30.11m,主要由泥岩、粉砂岩、砂泥岩互层组成,局部夹细砂岩,正常情况下,对太原组灰岩水能起一定隔水作用。5、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太原组灰岩在本区埋藏较深,背斜轴部一般埋藏在-830m以下,远离第一水平的先期开采地段。据区域资料,地层总厚约100110m,含灰岩13层。除第3、4、12等三层灰岩较厚外,其余均为薄层灰岩。灰岩岩溶裂隙发育不均一,一般在背斜轴部岩溶发育,但多被方解石充填。简易水文未发现漏水和明显消耗。十九4孔抽水资料,水位标高22.11m,q=0.244L/s.m , k=1.81m/d, 水质类型Cl-K+Na,矿化度2.425g/L,水温31.5。富水性中等。6、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本区无钻孔揭露,综合邻区资料,钻探最大揭露厚度56.89m,岩性致密呈厚层状,岩溶裂隙不发育,水位标高20.5624.60m,q=0.003690.0348L/s.m , k=0.0340.11m/d,矿化度2.302.4g/L,全硬度4.39德国度,水温2329。水质类型Cl-K+Na。从区域性资料分析,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在中下部比较发育,因岩溶裂隙发育不均一,各处富水性有一定差异,潘谢矿区奥灰富水性表现为弱中等。7、岩浆岩含水层岩浆岩呈岩盘状以露头出露在井田东部,分布在潘集背斜轴部及浅部断层密集区。岩体上覆松散层下部含水层(组),下伏煤系地层。岩性为细晶岩,钻孔揭露最大厚度145.55m,上部风化裂隙发育,沿裂隙面有水锈色。据邻区抽水资料,水位标高19.95219.668m,q=0.004760.0412L/s.m , k=0.02740.0494m/d,矿化度1.8262.504g/L, 水质类型ClSO4Na+K型水,富水性弱。8、地下水的补给途径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本区地下水运动,因受含水层(组)埋藏条件不同,表现在地下水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有明显差别。(1)新生界松散层含水层上部含水层上段因埋藏浅,浅层地下水运动既有层间水平流动,又有垂直方向交替比较明显。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为主,雨季时河流侧向补给,水位随季节变化。排泄方式主要是人工开采及蒸发,旱季亦可补给河流。下段地下水迳流方式为侧向层间迳流。补给来源主要是侧向和上段含水层(组)越流补给。排泄方式主要是人工开采和侧向迳流排泄。中部含水层(组)因上部无明显隔水层存在,天然状态下,上、中含水层(组)存在水力联系;地下水以缓慢的层间迳流为主,储存量受区域调节。下含水层(组)之上有厚层粘土隔水层存在,与中含水层(组)无水力联系,其本身以储存量为主,水平运动缓慢。下含直接覆盖基岩各含水层(组)之上,与基岩含水层有一定水力联系。(2)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煤系砂岩分布在煤层和泥质岩石之间,砂岩厚度小,分布不稳定,又有煤层和泥质岩石相隔,断层带一般含水性弱,导水性差,因此砂岩之间无水力联系。浅部与松散层下部含水层(组)有一定水力联系。开采浅部煤层时,下部含水层(组)地下水通过基岩风化带垂直渗入补给矿井。(3)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太原组第一层灰岩距1煤层底板平均间距30.11m ,天然状态下无水力联系,开采水平达-826m ,水头压力达8.3Mpa ,开采条件下远远超过1煤层下隔水层(组)岩石的抗压强度。特别是受断层的影响,1煤层与灰岩之间隔水层(组)厚度变小或与灰岩对口,有可能对煤系砂岩进行补给和造成灰岩突水。9、矿床水文地质类型本区在留设防水煤柱(一般80m)条件下,因灰岩水头压力大,可能以底板突水方式进入矿坑,水文地质条件中等。10、矿井充水因素分析本井田与潘集生产各矿的水文地质特征基本相同,矿井充水水源由三部分组成。(1)新生界砂层水本区新生界松散层下部含水层(组)直接覆盖在煤系之上,天然条件下,下含水通过煤系基岩风化带垂直渗透补给。补给量大小与风化带岩性和渗透性大小有密切关系。(2)煤系砂岩裂隙水是矿坑直接充水水源,区内砂岩裂隙发育极为不均,富水性差异较大,抽水试验成果和生产矿井出水点水量变化趋势,均表明煤系砂岩裂隙水弱,但在穿过坚硬砂岩层时,须提防储存水量突然溃出。11、矿井涌水量初步预计丁集矿井第一开采水平-826m,中前期不开采1、3煤层,不涉及灰岩水的问题。经过计算开采413-1煤层时,矿井正常涌水量448m3/h,最大涌水量586m3/h ,设计考虑井筒淋水和防火灌浆用水,矿井正常涌水量480m3/h,最大涌水量600m3/h。1.3煤层特征1.3.1煤层(一)含煤性二叠系除上部石千峰组为非含煤段,其它地层为含煤段,总厚718m,含煤段的可采煤层集中分布在煤系下段350m内,即可采煤层集中分布在二迭系下部,13-1煤至太原组一灰之间的层段中,含定名煤层29层,总厚约26.53m,含煤系数为3.7%。含其中可采煤层9层,平均可采总厚21.22m,占煤层总厚的77%。其它不可采煤层不稳定,常见尖灭或以炭质泥岩出现在层位上。共分七个含煤段,以第一、二、四段含煤最富。煤系中上部第5、6、7含煤段有煤层11层,总厚2.2m,内含局部可采煤层。然而,这些煤层大多质差、层薄、结构复杂,变化大,常尖灭或被炭质泥岩替代,为不稳定煤层,目前难以利用。(二)可采煤层表1-1 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煤层厚度(m)含夹矸层数煤层结构可采范围稳定性最小最大平均11-20.446.053.512较简单全区可采稳定11-2煤厚度0.446.05m,平均煤厚3.5m。一般厚34m,除14外,全区可采,煤层厚度变化小,变化规律明显(厚度突变点均为构造煤),煤层结构较简单,局部有12层夹矸,井田东部局部煤层被岩浆岩侵蚀,煤质变化很小,变异系数24.68%,属稳定煤层,先期地段稳定程度较其它地段好。顶板砂质泥岩,富含植物化石,底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煤层上下各有12层薄煤,分别为11-1、11-3煤,均不可采。煤层下部30m处有一层花斑状砂质泥岩,是对比11-2煤层依据之一,对比可靠。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下距8煤层平均82.98m。 1.3.2煤质本井田为中中低变质的气煤和1/3焦煤各煤层均属中灰分煤,各煤层为特低低硫、特低低磷、中中高热值,高熔难熔灰分,富油高油。是较为理想的炼焦配煤或动力用煤。原煤水分:各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平均值为1.622.04%,3煤最小,4-1煤最大。灰分:各煤层原煤干燥基灰分平均值在16.5328.20%之间,7-2煤最高,3煤层最低,根据GB/T 15224.12004,各煤层均属中灰煤。硫分:各煤层原煤全硫平均值在0.310.93%之间,通过与各煤层干燥基高位发热量折算后的基准发热量干燥基全硫平均值在0.280.88%之间,其中13-1、11-2、3煤属特低硫煤,其余煤层均属低硫煤。磷:各煤层原煤磷平均含量在0.0040.028%之间,除13-1、3煤层属低磷分煤外,其余煤层均属特低磷煤。主要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见表1-2。表1-2 主要可采煤层主要煤质指标一览表煤层项目11-2原煤水分Mad (%)最小-最大0.86-2.86平均-点数1.77(33)原煤灰分Ad(%)最小-最大14.53-37.34平均-点数22.21(33)浮煤灰分Ad(%)最小-最大2.84-11.75平均-点数8.53(32)浮煤挥发分Vdaf(%)最小-最大8.57-38.37平均-点数35.77(32)原煤发热量Qbd(MJ/Kg)最小-最大20.85-34.83平均-点数26.90(25)Qgrd(MJ/Kg)最小-最大20.77-34.43平均-点数26.54(21)结 论高热值煤原煤全硫(%)最小-最大0.16-0.68平均-点数0.41(27)折算后全硫 (%)最小-最大0.14-0.64平均-点数0.39(21)原煤磷(%)最小-最大0.003-0.026平均-点数0.010(9)焦油产率Tarad (%)最小-最大8.33-13.00平均-点数10.09(14)浮煤GRI最小-最大0-86.4平均-点数70.4(21)胶质层Y (m/m)最小-最大8.5-16.0平均-点数12.0(29)视密度丁集1.41顾桥1.40ST()最小-最大1400-1500平均-点数1464(11)2井田境界与储量2.1井田境界 丁集井田境界:东起十五线与潘三、潘四(潘北)煤矿相邻,西至11-2煤层露头线;北起F27、F81-1断层,南至F87断层及13-1煤层-1000m等高线地面投影线。东西走向长1215km,南北倾向宽411km。具体范围由20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100.53 km2,各拐点座标见表2-1。表2-1 丁集井田范围拐点座标表XYXYS13640480.00039464040.0003253181163657S23639370.00039458862.0003252411163337S33638190.00039458890.000325231163339S43637330.00039458630.0003251351163329S53636852.00039458300.0003251191163316S63636354.00039458300.000325131163316S73636030.00039459130.0003250521163348S83636360.00039463940.000325141163653S93634070.00039463885.0003249491163651S103634370.00039464420.0003249591163712S113631790.00039463825.0003248351163649S123632285.00039466110.0003248521163817S133629620.00039469650.0003247261164034S143633045.00039470685.0003249171164113S153638010.00039472195.0003251581164211S163638750.00039472400.0003252221164218S173640310.00039472900.0003253131164237S183641155.00039471000.0003253401164124S193642540.00039466000.0003254251163812S203642730.00039464090.0003254311163658开采深度:-1000m标高 矿区面积:100.534km2本井田共含煤29层,煤层总厚27m。其中可采煤层共有9层,分别为13-1、11-2、4-1、 8、5-1、4-2、3、7-2、1煤层,平均总厚为21.22m。13-1、11-2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总厚6.05m。因11-2煤层全区可采,煤层厚度变化小,变化规律明显(厚度突变点均为构造煤),煤层结构较简单,故本设计矿井仅考虑11-2#煤。2.2矿井储量计算2.2.1储量计算基础本次储量计算是按照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0215-2002要求的工业指标进行资源储量计算。1、最低可采厚度为0.60 m。2、最高可采灰分不大于40%。3、最低发热量不低于17.0 mJ/kg。4、最高硫分不大于3%。5、煤层容重:11-2#煤层容重为1.435 t/m3。井田内主采煤层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煤层产状平缓,勘探工程分布比较均匀,采用地质块段的算术平均法进行含量计算。2.2.2矿井地质储量计算由地质勘探可知该井田共有一层煤为11-2#,故矿井主采煤层为11-2#煤层。矿区井田地质图如图2.1所示。图2-1 矿区井田地质图由于煤层产状、厚度、煤质比较稳定,本次储量计算采用地质块段法,即以块段面积乘以块段平均煤厚和煤层视密度,即得该块段的储量。根据地质勘探情况,将矿体划分为A、B、C三个块段,丁集煤矿储量计算块段划分如图2.2所示,在各块段范围内,用算术平均法求得每个块段的储量,煤层总储量即为各块段储量之和。矿井地质储量按照下式计算: (2-1)式中:m各块段煤层平均厚度,m;S各块段的水平面积,km2;各块段内煤层的倾角;r各块段内煤的容重,均为1.4 t/m3。由式2-1及矿井块段划分图,得各块段地质储量计算见下表2-2:表2-2 各块段地质储量块段名称倾角()面积(km2)煤层厚度(m)储量核算(Mt)A98.723.3540.39B725.64.05144.07C512.93.5563.87则矿井地质储量:2.2.3工业储量计算矿井工业储量是指在井田范围内,经过地质勘探,煤层厚度与质量均合乎开采要求,地质构造比较清楚,目前可供利用的可列入平衡表内的储量。矿井工业储量是进行矿井设计的资源依据,一般也就是列入平衡表内的储量。矿井工业储量:地质资源量中探明的资源量331和控制的资源量332,经分类得出的经济的基础储量111b和122b、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和2M22,连同地质资源量中推断的资源量333的大部,归类为矿井工业储量。储量的分配探明储量、控制储量、推断储量按6:3:1 分配,经济基础储量、边际经济基础储量按90%、10% 分配,次边际经济基础储量不计。表2-3 矿井工业储量计算表 单位:万t煤层111b122b33133233311-24239.463920.711705.96649.2213803.2Zg=111b+122b+331+332+333k(2-2)本矿井工业资源/储量包括111b、122b、331、332和大部分333。为使确定的333的大部分更趋合理,本次对可信度系数k的取值按照首先考虑井田的构造复杂程度,然后再结合各可采煤层的稳定性的原则,经综合分析均取0.8Zg=4239.46+3920.71+1705.96+649.22+13803.20.8=21557.91万t=215.58Mt2.2.4安全煤柱留设(1)工业场地、井筒留设保护煤柱,对较大的村庄留设保护煤柱,对零星分布的村庄不留设保护煤柱。(2)各类保护煤柱按垂直断面法或垂线法确定。用岩层移动角确定工业场地煤柱。由于煤层为近水平煤层,故走向与上下山岩层移动角大致相等,取值:走向岩层移动角=75,上山移动角=70,下山移动角=75,表土层移动角=45。(3)围护带宽度是根据矿区建筑物的保护等级划定的。风井属级保护建筑物,故风井场地留设20 m宽的围护带;工业广场属级保护建(构)筑物,留设20 m宽围护带。(4)井田边界煤柱宽度为20 m。(5)工业广场占地面积,根据煤矿设计规范中若干条文件修改决定的说明中第十五条,工业广场占地面积指标见表 24。表24 工业广场占地面积指标井型(万t/a)占地面积指标(公顷/10 万t)240及以上1.01201801.245901.59301.82.2.5工业广场保护煤柱损失量矿井井型设计为1.5Mt/a,按煤矿设计工业规范,占地面积应为18hm2,本设计工业广场取18hm2,长、宽分别为520m和350m,工业广场布置在井田储量的中央位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14条和第17条规定工业广场属于级保护,需要留设15m宽的围护带,表土层移动角45,基岩移动角=70,=-0.5(为煤层倾角),=70圈定保护煤柱。工业广场围护带宽度为20m,根据垂直剖面法所作的工业广场保护煤柱的尺寸计算,可以得出,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压煤量为2691.08万t表25 岩层移动角广场中心煤层埋深/(m)煤层倾角/()煤层厚度/(m)冲积层厚度/(m)/()/()/()/()34056.03545707075工业广场保护煤柱作法示意见图 22。2.2.6断层和井筒保护煤柱我国井工开采时段保护煤柱留设经验汇总见表2-6。表2-6 断层保护煤柱留设方法断层落差H留设尺寸H50m50m30mH50m30mH30m不留设煤柱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结合上表,得到留设的保护煤柱为3410.26万t。2.2.7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可采储量是矿井设计的可以采出的储量,可按下式计算:(2-3)式中:Zk 矿井可采储量,万t;Zg 矿井的工业储量,万t;P 保护工业场地、井筒、井田境界、河流、湖泊、建筑物、大断层等留设的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万t;C 采区采出率;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2.1.4条规定:矿井的采出率,厚煤层不小于0.75;中厚煤层不小于0.8;薄煤层不小于0.85。本设计矿井11-2煤层厚度为3.5m,属于中厚煤层,且为首采煤层,因此采区采出率选择0.80。则代入数据得矿井设计可采储量:图22工业广场保护煤柱示意图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3.1矿井工作制度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2.2.3条规定,矿井设计宜按年工作日330d计算,每天净提升时间宜为16h。矿井工作制度采用“三八制”作业,两班生产,一班检修,每班工作8h。应当指出,随着生产的发展,将来可实行每天四班作业,其中三班生产一班检修,增加净提升时间,以充分发挥设备潜力,提高矿井经济效益。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因为本井田设计丰富,主采煤层赋存条件简单,井田内部无较大断层,比较合适布置大型矿井,经校核后确定本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2.井型校核下面通过对设计煤层开采能力、辅助生产能力、储量条件及安全条件等因素对井型加以校核。(1)矿井开采能力校核丁集煤矿11-2煤层均为中厚煤层,煤层平均倾角为7度,地质构造简单,赋存较稳定,但矿井瓦斯含量及涌水相对较大,工作面长度不一过大,考虑到矿井的储量可以布置两个综采工作面同采可以满足矿井的设计能力。(2)辅助生产环节的能力校核本矿井为大型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开拓,主井提升容器为两对9吨底卸式提升箕斗,提升能力可以达到设计井型的要求,工作面生产原煤一律用带式输送机运到采区煤仓,运输能力很大,自动化程度很高,原煤外运不成问题。辅助运输采用罐笼,同时本设计的井底车场调车方便,通过能力大,满足矸石、材料及人员的调动要求。所以辅助生产环节完全能够满足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3)通风安全条件的校核本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瓦斯含量相对较高,属于高瓦斯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矿井通风采用对角式通风,矿井达产初期对首采只需先建一个风井即可满足矿井的通风需求,后期再建一个区域风井,可以满足整个矿井通风的要求。本井田内存在若干小断层,已经查到且不导水,不会影响采煤工作。所以各项安全条件均可以得到保证,不会影响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4)储量条件校核井田的设计生产能力应于矿井的可采储量相适应,以保证矿井有足够的服务年限。矿井服务年限的公式为:T=Zk/(AK)(3-1)其中:T -矿井的服务年限,年; Zk-矿井的可采储量,122.05Mt; A -矿井的设计生产努力, 150万吨/年; K -矿井储量备用系数,取1.3。则: T=12205100/(1501.3) =62.6(年)3.3井型校核按矿井的实际煤层开采能力,运输能力,储量条件及安全条件因素对井型进行校核:(1)煤层开采能力的校核井田内11-2煤层为首采煤层,煤厚3.49m,为中厚煤层,赋存稳定,厚度基本无变化。煤层倾角平均5-7,地质条件简单,根据现代化矿井“一矿一井一面”的发展模式,可以布置一个大采高工作面来满足井型要求。(2)运输能力的校核矿井设计为大型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两水平开拓。井下煤炭运输采用钢丝绳芯胶带输送机运输,工作面生产的原煤经胶带输送机到大巷胶带输送机运到井底煤仓,运输连续、能力大,自动化程度高,机动灵活;井下矸石、材料和设备采用轨道运输,运输能力大,调度方便灵活。(3)通风安全条件的校核矿井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抽出式通风方式,东西两翼各布置一个回风井,可以满足通风要求。(4)储量条件的校核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第2.2.5条规定: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相适应,才能获得好的技术经济效益。井型和服务年限的对应要求见表3-1。表3-1 我国各类井型的矿井和第一水平设计服务年限矿井设计产能力(万t/a)矿井设计服务限(a)第一开采水平服务年限煤层倾角45600及以上7035300500603012024050252015459040201515930各省自定由上表可知:煤层倾角低于25,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22.4Mt/a时,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不宜小于50a,第一开采水平设计服务年限不宜小于25a。本设计中,煤层倾角低于25,设计生产能力为1.5Mt/a,矿井服务年限为62.6a,符合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的规定。4井田开拓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井田开拓是指在井田范围内,为了采煤从地面向地下开拓一系列巷道进入煤层从而建立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动力供应等生产系统。这些用于开拓的井下巷道的形式、数量、位置及其相互联系和配合称为开拓方式。合理的开拓方式,需要对技术可行的几种开拓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才能确定。井田开拓主要研究如何布置开拓巷道等问题,具体有下列几个问题需认真研究:1、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和配置,合理选择井筒及工业场地的位置;2、合理确定开采水平的数目和位置;3、布置大巷及井底车场;4、确定矿井开采程序,做好开采水平的接替;5、进行矿井开拓延深、深部开拓及技术改造;6、合理确定矿井通风、运输及供电系统。确定开拓问题,需根据国家政策,综合考虑地质、开采技术等诸多条件,经全面比较后才能确定合理的方案。在解决开拓问题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为早出煤、出好煤高产高效创造条件。在保证生产可靠和安全的条件下减少开拓工程量,尤其是初期建设工程量,节约基建投资,加快矿井建设。2、合理集中开拓部署,简化生产系统,避免生产分散,做到合理集中生产。3、合理开发国家资源,减少煤炭损失。4、必须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要建立完善的通风、运输、供电系统,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减少巷道维护量,使主要巷道经常保持良好状态。5、要适应当前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设备供应情况,并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采煤机械化、综掘机械化、自动化创造条件。6、根据用户需要,应照顾到不同煤质、煤种的煤层分别开采,以及其它有益矿物的综合开采。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1、井筒形式的确定井筒形式有三种:平硐、斜井、立井。一般情况下,平硐最简单,斜井次之,立井最复杂。各形式井筒的优缺点及适应条件见如下分析:(1)平硐优点:井下运输环节少,系统简单,费用低,地面工业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术兴趣社团活动方案
- 脚手架及设备租赁合同范本与样张
- 知识产权公益周活动方案
- 研究生院际交流活动方案
- 线上王者荣耀活动方案
- 2025年中国地瓜清洗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助理文员服务协议书5篇
- 白(红)萝卜缨栽种合同5篇
- 建筑公司货物运输合同5篇
- 销售总监合同模板7篇
- FZ∕T 54007-2019 锦纶6弹力丝行业标准
- 2024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数学试卷试题(答案详解1)
- DZ∕T 0148-2014 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正式版)
- 膝痹病的中医治疗方案
- 神经外科护理诊断和措施及神经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 Know Before You Go:趣谈“一带一路”国家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养老金融论文
- 无人机维修技术行业报告
- NPI工程师培训资料
- 2024年射频同轴电缆组件行业技术趋势分析
- 个人工资表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