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摘要】2014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他是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3年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来,首个获罪的网络造谣者。“秦火火”等人以网络为平台,故意通过扭曲事实、无中生有等各种方式先后制造出3000多个谣言,造谣对象直指道德偕模、知名媒体人、军事专家等等,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和个人利益,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秦火火造谣事件”使网络谣言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以该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特征以及危害,从而得出关于网络谣言的一般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探究网络谣言的治理措施。旨在为消灭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对于人们了解和辨别网络谣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网络谣言秦火火应对策略AnalyzingthecauseoftheInternetrumors,harmandcopingstrategiesTaking“QinHuohuoDisinformationEvent”asanexample【Abstract】OnApril17th,2014,QinZhihuieventwasannounceditsfirst-instancejudgementbyChaoYangDistrictPeoplesCourtinBeijing.QinZhihui(whosescreennameisQinHuohuo)hasgainedwidespreadattentionbecauseofhisintentionalrumorspreadingwhichhascausedgreatdisturbances.Hewasthefirstinternetrumormongerssince2013aftertheSupremePeoplesCourtandtheSupremePeoplesProcuratoratehaveestablishedtherelevantjudicialinterpretation.“QinHuohuo”andsomeotherpeoplehavefabricatedmorethan3000piecesofrumorsbytwistingtruthorfabricatingsomefacts.Themainobjectsoftheirattackincludemoralmodels,famousjournalistsandmilitaryexperts.Thoserumorshaveseriouslydamagedthereputationandpersonalinterestsofthevictims,andhavealsocausedpublicdisordersandnegativelyeffectedsocialharmonyandstability.“QinHuohuoDisinformationEvent”haspushedcyberrumortoanunprecedentedheight-becomingatopicofuniversalconcern.Thisthesismainlyfocusesonanalyzingthecauses,featuresandharmsofcyberrumors.Itmakesasummaryaboutthegenerallawsofcyberrumorandfutherdiscussestherelevantcopingstrategies.Itaimstoprovidesometheoreticbasisforthepurifyingofnetworkenvironment.Forpeoplewhowanttoknowmoreaboutcyberrumorsandbeabletoidentifythem,thisthesisisofsomepracticalsignificance.【Keywords】InternetrumorsQinHuohuoCopingstrategyI目录引言.1一、“秦火火造谣事件”及网络谣言概述.1(一)“秦火火造谣事件”回顾.1(二)网络谣言的内涵.1(三)“秦火火式谣言”的特征.21.内容特征.22.传播特征.3二、网络谣言的成因.4(一)公众信息的不透明性.4(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开放性.4(三)网民心理认知与知识层次不同.5(四)造谣者和传谣者道德意识缺失.5三、从“秦火火造谣事件”看网络谣言的危害.6(一)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和个人利益.6(二)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6(三)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国家形象.6(四)误导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舆论.7四、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7(一)加强信息公开化,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7(二)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建立长效辟谣机制.8(三)创新网络监管技术,开展防谣技术研究.8(四)提高网民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理性精神与防范意识.9结论.9参考文献.10致谢.11引言网络带来的便捷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依赖,大多数年轻人都被贴上了“网络人“的标签,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当然也逃不过这个定律。网络谣言作为网络的副产品表现出了一系列弊端:损害个人名誉,对当事人造成精神折磨,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甚至损害国家形象。作为网络谣言的炮制者,“秦火火”等人将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虚拟世界并不意味着法律的盲区,网络造谣终于要直面司法审问。如何预防和治理网络谣言仍然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广大网民逐渐了解网络谣言的成因,特点和危害,从而找出网络谣言的治理措施,自觉把净化网络空间当做自己的使命。一、“秦火火造谣事件”及网络谣言概述(一)“秦火火造谣事件”回顾2011年5月到6月期间,在拥挤的北京街头,人们经常看见这样一个人:他身穿白色的衬衫和米色裤子,用胶布将一个纸条粘在身上,上面写着“我叫中国秦火火,请关注我”等字样。不断向身边的陌生人求关注,直到人们口头上答应为止。原来这只是“秦火火”自我炒作的一个手段,为了让自己在短时间内迅速的火起来,他才想了这么一个“博眼球”的办法。2011年“723甬温动车事故”一个月后,“秦火火”在微博账号上发布消息称:动车事故中的意大利遇难者获得铁道部三千万欧元的赔偿,如果该赔偿协议是真实的,那么这将打破中国对外个人意外事故的赔偿记录。然而“动车事故天价赔偿事件”只是“秦火火”走上成名之路的第一步而已,接下来他利用“郭美美个人炫富事件”进行恶意炒作,将中国红十字会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他还曾经编造子虚乌有的谣言,恶意攻击公众人物:声称李双江之子并非其亲生;暗指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的妹妹更改姓名和国籍;少将罗援的家人在国外知名公司担任高层的职务;强行给杨澜叩上了股市骗钱和诈捐逃税的帽子。最让广大网民不能够接受的是,“秦火火”等人甚至将矛头指向了道德楷模雷锋,编造所谓“雷锋生活奢侈”情节,污称雷锋形象完全是由国家制造的。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秦火火”共注册12个微博账号,发布和转发虚假信息超过3000条。2013年8月“秦火火”终于落入法网,因为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受到法律的制裁,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铁窗”生涯。就此备受瞩目的反“网谣”法出台后第一案终于落下帷幕。(二)网络谣言的内涵0网络谣言故名思议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的谣言,在了解网络谣言的内涵之前必须先清楚什么是谣言。“谣言”一词可以说由来已久,“民间流传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这是辞源里面对谣言的描述,由此可见谣言的最初含义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谣言大相径庭。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多数都是利用谣言先制造舆论,“大楚兴,陈胜王。”便是陈胜和李广编造的一个非常著名的谣言。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谣言”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然而人们对谣言的定义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谣言的定义也多种多样的版本,其中胡钰版的谣言定义受到了多数研究者的肯定,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我国学者巢乃鹏认为还要加上一个因素,即环境因素:“谣言,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这个定义对谣言的衡量标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准确的,更有益于人们理性的认识谣言。网络谣言与谣言的关系就是哲学上所讲的个性与普遍关系,传统谣言的一般特性同样会体现在网络谣言身上,不同的是它的传播介质发生了变化。所以在谣言定义的基础之上,我们不难会对网络谣言做出以下定义:网络谣言是指网络使用者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里,通过一定方式传播的,对其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三)“秦火火式“谣言的特征1.内容特性(1)凭空捏造,夸大其词“723甬温动车事故”发生后,“秦火火“在微博中声称这次动车事故中,意大利籍旅客家属所获得的赔偿金额高达三千万欧元。这个数字离谱到引起了人们的的关注。他认为只有无限夸大,才会有人关注。通过这个事件“秦火火”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大量的粉丝,在新浪微博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然后他继续用这种方法为自己累积人气,比如在“西门公司”中故意加个字,这样一家小公司就被他摇身一变成了国际知名的“西门子公司”。并借此来诋毁我国著名军事家罗援,达到引起网民关注的目的。(2)辟谣式传谣先发制人以请求辟谣的形式传播谣言,用肯定式的质疑先发制人,占据舆论的最高点。“秦火火”认为肯定式的质疑能够很快带动网友的情绪,诱导他们对事件做出错误判断,给网民造成一种当事人不回应就等于默认了的假象,而且一旦东窗事发还能1/60185.html1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够以“寻找真相”的理由将自己的责任推卸干净。无论是对罗援家人的诋毁中,还是在攻击张海迪的过程中,“秦火火”都用了这种手法。让网民自觉担任“社会不公”的审判者,短时间内便使一些知名人士千辛万苦获得的名誉与地位付诸东流。(3)内容直观,一目了然网络时代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受新消息的频率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所以网民对于信息只是被动的接受,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秦火火式谣言”的一个特点就是简单直观,一目了然,这完全符合当代网民接受信息的习惯。网络的多媒体特性,更能够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展现事实,与传统谣言单纯的口口传播相比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网络谣言的细节丰富而精确,符合人们“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认知习惯。“秦火火”直接贴出李双江父子和雷锋的照片,然后再加以文字诱导来迷惑公众。除此之外,他对事件的描述经常使用非常确切的数字,而且对时间,地点等细节的描述也是非常的精确,给人营造一种煞有介事的的氛围。(4)极具诱惑力,吸引眼球随着“审丑”心理的泛滥,很多恶俗文化开始在互联网世界生根发芽,甚至愈演愈烈,干露露事件和凤姐事件便是这种文化所衍生出来的产品。这些事件的幕后黑手就是以“秦火火”为代表的一些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秦火火”团队精心炮制加工出各种低俗的花边新闻,来吸引网民的眼球,增加点击率,这些谣言都具有极强诱惑力。一部片名为母亲冲进澡堂为女儿拍视频征婚的视频曾经在各大视频网站疯传。以极为夸张标题和暴露的镜头博得大众的关注,在谣言的推动下干露露确实如愿以偿的“火”了一把。2.传播特性(1)传播快速而广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插上了一双翅膀,使谣言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高速传播。“7.23动车事故天价赔偿”的谣言仅仅在2个小时就被转发1.24万次,评论3300余次,而“秦火火”的粉丝增加了1500多人。由此可见,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和影响范围之广远非传统谣言口口传播所能及的。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高达6.49亿,他们对信息的浏览、发布、转发和评论通过简单的点击一个小小的鼠标就能实现。网络谣言一经传播,就以分秒的速度辐射到网络覆盖地区的每个角落,所以说网民的参与进一步扩大了谣言传播与影响的广泛性。2(2)公司化和集团化操作当今社会的网络谣言传播早已经脱离了传统谣言那种以造谣者个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传播模式,公司化和集团化传播越来越明显。当前网络谣言的传播都有专门的推手公司进行幕后操作,“秦火火”曾经所在的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在进行各种造谣活动时各个环节有着明确的分工,发布者、被炒作者,网络推手各安其位。在各种网络推手公司的操控下,谣言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化趋势,并形成一批专门从事发帖工作的网络“水军”。网络推手公司遵循着“先出名,再赚钱”的商业模式。推手公司微博大V、网络水军、网络媒体相互勾结,一个完整的网络谣言传播系统便应运而生。(3)传播方式隐蔽性和多样化“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句略带调侃与讽刺的话一语道破了网络传播的一个真相:网络传播是一种隐蔽化的传播。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就像是一个面具,将现实中的人们掩饰起来,在面具的后面人们开始尽情表达观点,发泄情绪。正如我们所知传统谣言是以口述的方式进行单项的传播,往往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完成。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与传统谣言不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谣言传播的手段更加丰富起来,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贴吧及各大网络论坛,网络新闻,视频网站、博客,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都是网络谣言的集散地。二、网络谣言的成因(一)公众信息的不透明性由于人们对事件乏基本认知和必要的了解,“无风不起浪”的思想便会先入为主,他们更愿意相信谣言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真实成分,逐渐形成了一种在谣言中寻求真相的习惯,这也是网络谣言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之一。当受众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时候,而政府信息的不透明性或者是模糊性就会不由自主的将受众推向谣言,可以说一旦政府的权威声音集体失语或反应迟缓,各种谣言便会乘虚而入。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对信息的迫切需求与政府提供信息的速度和完整性出现了矛盾,网络谣言便是这种矛盾所滋生出来的产物。当谣言已经造成影响后,政府通常会采取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从而达到阻断谣言传播的目的,但这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大众需要的是真相,而不是把谣言掩盖起来。受众因此对政府产生了极强的逆反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网络谣言根本就不可能完全被掩盖或消除,只有公众信息的高度透明才能从源头上消除公众的疑虑,打消他们追逐网络谣言的念头。3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2)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只需要一个ID就可以实现匿名发言,无须用真实身份来注册,这样就可以抛弃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担忧和顾虑,把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表达出来。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卸下伪装的面具,露出自己的本性;可以肆意地发表言论,并不会担心会暴露自己真实身份。我们很难识别出发布消息的人的职业、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等。很多网民逐渐形成了一种“反正没人认识我”的侥幸心理,他们没有要承担责任的心理负担,因此造谣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制造谣言,传谣者也可以肆无忌惮的传播谣言。网络世界是一个包容和开放的世界,这就导致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谣言信息网络中的一个传播点或信息中转站,网络谣言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会携带着参与者个人意见而发生变异,所以说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谣言就像滚雪球一样被越滚越大。网络信息和舆论把关人缺位使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在网络世界也变得更加轻而易举。(三)网民心理认知与知识层次不同网民为什么会相信“秦火火”的谣言,主要是由于我国网民数量庞大,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网络素养表现出一种良莠不齐的状态。其中一部分人缺乏最基本的辨别能力,不具备自我约束力,很容易就被虚假信息所误导,使得他们不自觉地成为谣言传播的推动者。网民的从众心理和猎奇心理也是近年来网络谣言风生水起的重要因素。公众对谣言抱有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谣言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众心理使网民自觉的参与到信息互动传播中,他们将获取的信息转载给亲朋好友,在转发过程中又根据自身的偏好对信息进行加工,最后原本真实的事情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变成谣言。人们对新奇事物的追逐,使网络谣言的内容越来越离谱,网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了大众审美的变化。造谣者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故意将事件夸张化、低俗化。(四)造谣者和部分传谣者道德意识缺失采访“秦火火”在网络上造谣炒作的原因时,他的回答是:“我在网上叫这个名字,就是想火一把。我的理念就是要制造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大家对我的注意,快速增加人气。”“秦火火”曾经被网友们戏称是“谣翻中国”的网络红人,他用各种方法,企图为谣言披上华丽的外衣,他不择手段求名求财的根本原因就是道德意识的缺失,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编造谣言,滥用网络舆论。“秦火火”团队和某些网络大V达成协议,互相转发微博,在短时间内便可以扩大谣言的覆盖面,所以网络大V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被4经济利益蒙蔽了双眼,为了个人利益突破道德底线。部分网民明明知道是谣言,往往作为一个“看客”围观,尤其是当一个名人出现谣言的时候,网民的某些言论攻击甚至比谣言更加可怕,秦火火诋毁罗援少将的微博在短时间内便被转发2558次,评论高达598次,谣言的传播与网民的每一次点击、转发和评论都脱不开关系。三、从“秦火火造谣事件”看网络谣言的危害(2)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和个人利益网络谣言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对于其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尤为明显。“秦火火”诋毁他人名誉、肆意传播某人的家庭情况:称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李双江之子并非其亲生、铁道部发言人全家当官等等。他散布的一些片面的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言论被强加到这些名人身上,一些网民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盲目的对其进行道德审判,相关信息累计被转发达4100余次。网络谣言的证实需要一个过程,但由于网络世界种种特性,谣言被证实后对当事人就已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并不会随着谣言的终止而立即停止,就好惯性一样总会延续一段时间,有些受害者甚至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除这个心理阴影。即使被证实是谣言,还会有一部分人认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谣言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你,说明你存在问题。因此网络谣言给当事人身心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3)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网络世界中的各种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使人们对所处的社会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人们辨别信息的能力也会逐渐降低。造谣者往往会营造一种“大家都是受害者”的氛围,让人们感同身受,引起共鸣,为的就是激化各种社会矛盾,群情激奋之中,那些自控力较低的人就会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在网络谣言的刺激和诱导下,游行示威、非法聚集和暴力执法活动不断上演,很容易造成社会恐慌。突发性事件往往会成为谣言产生的导火线,造谣者利用人们紧张的情绪制造热点话题,社会和谐稳定受到极大的影响。“7.23甬温特大铁路事故”发生后,“秦火火”故意捏造谣言声称外籍旅客获得中国政府赔偿金额竟高达3000万欧元。这件事在微博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很短的时间内便有成千上万人进行复制转发,参与讨论。迅速激起了人民对铁道部的危机处理方式的不满,使我国政府的善后处置工作陷入了一个僵局。(三)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国家形象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仇官、仇富的情绪泛滥,社会公平问题和贪污腐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官民矛盾一触即发。网络5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谣言正是利用这种社会现象和大众心理,把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做为切入点,肆意渲染普通民众和官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地位,使原本不和谐的官民关系雪上加霜。“郭美美事件”曾经给中国红十字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民众对于中国公益制度的质疑和抵触使得中国红十字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落到了冰点。很多人缺乏对谣言的基本辨别能力,信以为真,甚至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进行全盘否定,导致民众对政府和社会丧失信心。中国红十字会对“郭美美事件”进行了辟谣,并且对工作流程进行了透明化,由于人们对于公共机构的不信任已经成了定式,公众的舆论压力只是得到了暂时缓解,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并未完全消除。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蛊惑,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常常会把网络谣言的矛头指向我国的党和政府,有关政治方面的谣言会被某些国外媒体强化放大,掀起巨大的眼球效应,国家形象被肆意践踏。(四)误导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舆论网络谣言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思想的最佳传播载体,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相因为网络谣言的广泛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通过谣言一遍又一遍的洗脑,网民很容易失去理性,接受“新理念”。自然而然的会对原有的主流价值和主流意识形态离心离德,甚至开始公然反对主流价值观。一个没有正确价值观支撑的民族可以说就像离开水的鱼,虽然可以短暂生存但终不会长久。网络世界的特殊性使谣言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传播与蔓延,社会舆论在网络谣言的引导下逐渐走向误区,人们对于事件的做出客观判断的能力因为谣言的混淆而大大降低。尤其对于正在形成价值观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对网络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远远不及成年人。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和信息往往会影响了对他们对于国家现有价值体系的客观看法和认知。“拜金”和“炫富”的背后隐藏的攀比心理一旦在青少年当中泛滥起来,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被这些思想腐蚀后的青少年把他们所在的时代定义为“拼爹”的时代,“享乐主义”使啃老一族变得更加理所当然。青少年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以网络谣言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价值观,更是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四、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一)加强信息公开化,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造谣者为了引起网民的注意,提高点击率,抓住我国政府的信息透明度不高这一软肋,经常拿政府官员、权利部门和有关机构做文章,刻意将贪污腐败和社会不公等问题放大化,由此激化官民矛盾。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越高,对谣言的生存空间就越狭小。当信息不能通过正当的渠道及时发布出来,在群众无法辨别事情真相的6情况下,谣言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了解事物的一个途径,而真相也会随着谣言的扩散而逐渐被淹没。因此,要让真相战胜谣言就需要政府信息高度公开化,工作高度透明化,真正做到政务公开,官员财产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应该与主流媒体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防谣体系。当谣言发生的时候,政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的查到谣言的相关信息,并通过主流媒体,网站或者微博等网络载体第一时间公布事情的真相,打消公众的疑虑,消除恐慌心理。而且公布的信息要具有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将舆论的主导权完完全全从造谣者手中夺回,而不是单纯的只是辟谣。“7.23动车事故”中铁道部的解释没能提高信息透明度,公众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谣言就会依然存在,只有用事实说话谣言才能够不攻自破。(2)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网络世界并不是法律的盲区,当网络谣言的伤害跨过虚拟世界,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并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秩序造成一定的损害,网络谣言上升为民事或者刑事案件,那么造谣者和恶意传谣者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保证虚拟世界的健康发展和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依靠的不仅仅是道德约束,严格的监控管理和法律约束才是更有力的武器。加强网络监控管理,遏制网络谣言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法律是人们做事情的一个准绳,是避免人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手段,谣言止于智者,也止于法治。所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才是治理网络谣言的王道。对造谣者和恶意传谣者依法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用法律手段对互联网环境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管理。当虚拟世界有法可依的时候,网络谣言将会无处可逃。其次就是推行网络实名制,网络的虚拟性使责任难以落实到个人,这时网络实名制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用户必须通过真实的个人信息进行注册,才能够获得虚拟的网络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造谣者和传谣者绳之于法,彻底粉粹他们的侥幸心理。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明确网络世界言论自由的界限,保证网民说话的权利。(三)创新网络管理技术,开展防谣技术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依赖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照“解铃还须系铃人”的说法,防控网络谣言也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因此,创新网络技术,开展防谣技术的研究必须被提上日程。网络管理技术顾名思义就是监管网络信息发布和过滤的技术,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被有效的过滤掉,减少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但由于我国网络管理技术并不是很发达,大量的网络谣言成了漏网之鱼,学习西方国家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为网络世界的畅通保驾护航。7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除了监管过虑技术以外,网络谣言的识别跟踪技术对于依法打击造谣者和传谣者,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显著的作用。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所以很难保证从源头上做到完全的过滤掉,这就需要找到谣言的最初来源,在传播过程中及时控制谣言的扩散。美国AgenceVirtuelle公司研发推了一款叫做谣言机器人的软件,它能够通过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实时识别、监控网络谣言的源头和流向。正如“秦火火”的落网使一切谣言都不攻自破的道理一样,找到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才够能让消除网络谣言传播的根基。(四)提高网民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理性精神与防范意识“秦火火”之所以宣称“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就是因为部分网民愿意相信谣言,并且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网民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要具备最基本的知识素养,“别针换别墅”在国外是一个励志故事,而在中国却完全变了味道。经过网络推手的包装与炒作,很多人竟然信以为真,被这样一个常识性的东西骗的“团团转”跟网民知识素养过低有很大的关系。其次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即使纠正错误心理。从众心理,猎奇心理和“看客”心理早已经扎根于部分网民心中,他们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对网络谣言进行“围观”。有的人甚至有意或无意的添上“一把火”,使网络谣言的火苗越烧越旺,进而形成燎原之势。如果说网络谣言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网民的理性精神就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网络谣言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够使网民产生心理共鸣,自觉把自己放在“社会不公平”者的位置上,这种消极情绪使感性最终打败理性,出于一种发泄情绪的目的而参与到谣言传播中去。这些缺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拆迁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地质勘查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保健按摩师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政务服务办事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保健按摩师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无损探伤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铸造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有线广播电视机务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垃圾清扫与处理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下水道养护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锂电池生产企业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儿童高铁课件教学
- 癌性伤口临床护理
- 船舶货物代理管理制度
- 云南省云南师大附中202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化学及答案(一)
- 人文护理病区管理制度
- 仓储物资管理制度
- 高中新班主任培训
-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教学课件
- 国有大宗商品贸易企业的风险管理与策略研究
- 预备党员考试试题及答案202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