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有尊严地死去,一个不可能的期盼?书评人:陆晓娅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编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 定价:38.00在另一个意义上,死亡也是一个机会,让人可以把最温暖、最温柔、最深刻、最深沉的情感释放出来,让爱变得浓烈悠长,生生不息,就是死亡也不能战胜。在人类用了如此多的精力和金钱研究如何“优生”之后,我们是否也需要好好研究“优逝”的课题,看看尊严地死去,能否不再是一个不可能的期盼?在“影像中的生死学”课上,带学生看完电影Wit(中文名心灵病房、深知我心)片段后,我问了学生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果你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生命已到最后关头,你是否愿意医生对你实施诸如上呼吸机、打开胸腔按压心脏等等有创抢救,这种抢救可能会让你多活上一两天?所有的学生都干脆地回答说:不要!第二个问题:如果是你的父母呢?很多学生犹豫了,回答说:还是要抢救的,即便最终不能起死回生。第三个问题:如果父母自己能做选择,他们会选择被抢救还是宁愿放弃呢?大多数学生用不确定的语气说,他们应该不愿意被抢救;少数学生很肯定地说:他们会选择安宁地死去,因为他们和我说过。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自己死的时候不要进行痛苦而无谓的抢救,但我们却希望自己的父母被抢救,这强大的让我们己所不欲,却要施于父母的力量是什么呢?是传统的孝道文化?是有形无形的社会压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思想的裁制?还是人类对死亡的原始恐惧?人类的死亡,也许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现象,但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自然而然的死亡变得越来越少,死亡过程中出现的伦理挑战和社会问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一边是贫困的家庭落得人财两空;一边是96岁的老人被束住双手双脚,接受无谓的治疗和抢救,最后几乎是含恨而死。这些难以理解的现象,似乎在提醒我们:也许,到了需要重新思考死亡的时候了。但在一个充满死亡禁忌的国度,谈论这些挑战和问题,常常是引起不解、不安和回避,就连选修我课程的学生都会被问:活得好好的,干吗去选生死学呢?所以,我特别钦佩那些愿意讲述临终事件的医护人员,120余篇口述实录,120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对与疾病有关的死亡,以及死亡对死者本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带来的挑战,有个全方位、赤裸裸的了解。这种了解,是走向反思的起点。这些故事被收到一本名叫死亡如此多情的书中。读完全书,我才对这个奇怪的书名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确,死亡总是引起最强烈、最复杂的情绪:纠结、无助、无奈、怨恨、愤怒、委屈、失落、哀伤、惋惜、愧疚因此说死亡“多情”,真是一点儿都不错。在另一个意义上,死亡也是一个机会,让人可以把最温暖、最温柔、最深刻、最深沉的情感释放出来,让爱变得浓烈悠长,生生不息,就是死亡也不能战胜。有点想不到的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那么多医生的情感流露。想象中,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无数病人,面对生死,只有把情感压抑下去,才能稳住拿着治疗器械的手。但是很多病人在逝去多年后仍然会被医生铭记,仍然会让医生在诉说时流下当初不曾滴落的热泪。或许正是这种在“人”的层面、而非医患角色中的相遇,才是让医学保持人性的力量,而不是完全被技术绑架吧!抉择的艰难,当然是书中展现最多的主题。现代医疗技术虽然不能战胜死亡,却可以人为将生命拉长或者缩短。在这样的情境下,到底以什么为坐标来进行抉择?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质量?家属的意志还是病人的意愿?金钱的多少还是生存的几率?抉择之难,不仅仅来自于无法确定的未知,也来源于价值的混乱。书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临终关怀的缺失。因此,一位肿瘤医院护士长的口述,就显得特别珍贵。面对一位脾气暴躁、“不甘心”死去的“成功人士”,护士长毫不回避地和他讨论死亡,给他推荐相关的书籍,让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在临终前为爱人过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生日,最后安宁地离开世界。这位护士长深知,临终病人不仅需要减轻肉体的疼痛,更需要化解精神上的疼痛,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护士长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是面带微笑的!新京报 纪实连载(4) 口述者:钱琪 性别:女 年龄:49岁 工作单位:美国梅奥医院(Mayo Clinic)肾脏与高血压科 采访时间:2012年4月19日上午 采访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天元大酒店 整理者:杜卉 请尽一切努力 他是一个80多岁的韩国男性病人,因为心梗住进了我们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而且一住就是将近一年,每天的医疗费用超过15000美元,总计高达数百万美元,这在美国医疗史上实属罕见。 他也接受了人工心治疗,但高龄、心梗病史等糟糕的基础状况,使得人工心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他的肺脏、肝脏、肾脏等多个器官也逐渐开始衰竭,于是,他的全身开始插满各种管子。 他躺在病床上,只对陪护他的妻子和他的韩裔主治医生的韩语询问选择性地有反应。大约他生病前极有钱,也是个极强势的人,他恭顺的妻子每次通过翻译跟医疗小组的医生们谈话时总是说:“请尽一切努力,不必考虑费用问题。”而他的几个儿子们总是对母亲的决定表示支持。不但他的家人们会这样要求医生,那位韩裔医生也信誓旦旦地说:“放心,先生他有80%的希望走着离开医院。” 可逐渐地,除了这位医生外,其他的医生们不再持乐观态度。肺科医生说,他的肺功能不能恢复正常了,必须依靠呼吸机。感染科医生说,他的人工心里已经感染了真菌,但他的状况不适宜手术置换新的人工心。肝脏科医生说,他的肝脏功能不可能恢复了。我说,他的肾脏功能已经衰竭而且没有再恢复正常的可能,他的余生是没有办法脱离人工肾的治疗了。可是,有人说:肾脏坏掉了又能怎么样呢?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靠透析(人工肾)活了十几二十年,作为医生的我们,即便病人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 于是,尽管有不同的意见,但他的家人们似乎更愿意接受那位韩裔医生的意见。 梅奥医院的医疗水平是无可置疑的,但他的状况并没有好转。每次去给他做人工肾治疗时,我总是看到他皱着眉头、闭着眼睛。一天天的治疗,使他从一个壮硕的男人逐渐变成了“皮包骨”,于是,他又开始接受物理治疗。 韩国,大概跟中国一样,都是极其注重孝道的国家。对于生病的父母,儿女如果不表态求医生不惜一切努力进行治疗,恐怕就要遭到不孝的骂名。看到这张黄皮肤的东方面孔,我总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老父亲,我禁不住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父亲,我会让他遭受这样的折磨吗? 在重症监护病房住了280多天后,也许是他的妻子也失去了等他恢复的信心,终于有一天,她向我们提出决定带他回他们家所在的芝加哥的当地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舒了口气。一架备有各种生命支持装备的直升机将他带离了我们医院,飞回了他的家。 几周后,我们收到他的家人寄来的感谢卡,说他已在回当地医院后不久离世,家人们感谢我们在过去几个月中对他的救治。看着感谢卡,我心中却没有一丝喜悦。 口述者感悟 在梅奥医院,病人的生与死并不是病人自己、家属或者是医院任何一方可以单独决定的,而常常是上述三方博弈的结果。在医疗科技高度发展的现在,在医生们可以凭借各种仪器和药物显著延长病人生命的今天,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应该停下脚步静静地想一想,对病人(尤其是那些临终病人)来说,什么样的医疗救治才是最恰当的? 整理者手记 其实,就在采访钱大夫的一个月前的一天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钱大夫80多岁的母亲突然大面积脑干出血,生命危在旦夕。朋友还说,钱大夫在美国的时候已经说了,不要做无谓的治疗,只做减轻痛苦的对症治疗就好了。 一个月后的采访中,我尽量避免谈起她的母亲。回美国后,钱大夫在给我的邮件里写道:这些天,我在重症监护病房照护一个垂死的病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是病人家属的要求我想,对一个脑死亡的病人进行各种医疗操作和透析是不人道的,这对病人是折磨。(待续)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出作为读者,我被死亡如此多情中那些真实的故事所感动;它让我看到面对死亡时的“百态”即人生百态,虽各不相同,却都显示了对生命、亲情的眷念。 作为参与者,在我采访和整理故事时感受到来自讲述者和故事人物的爱、温暖。这种感受,在观赏日本影片入敛师后也曾有过。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死亡,思考死亡,在相关的采访中与人去探讨死亡。 不要认为谈论死亡是晦气的事,其实它会让人更多看到生命中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我也是在看完电影入殓师之后才有勇气打开这本书。尊重死亡;敬畏医生 是此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我恐惧并厌恶死亡,但我又明白这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仅有的二十年的人生经历,只是让我隐隐摸到这个话题的冰山一角,我的奶奶在晚年时喜欢找人算命,说自己可以活到100岁,但在一年冬天她最终还是没有挺过“年关”,那时我就明白,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忌讳谈论“死亡”的前不久身为医生的母亲患癌症,从医者到患者的转变。我作为家属十分感慨。这本书看的过程中一直控制不住的落泪,我们确实太难直视死亡了。特别喜欢里面多次提到的一句话:To cure, sometimes. To alleviate, mor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 医生能做的实在有限,关于生死关于选择关于临终关怀这本书都会让人有所启发。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感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看似宏大的问题其实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个伪命题。我们首先不能选择是否降生,降生在什么国家,哪户人家,也很难选择自己何时离开,以何种方式离开。当然,选择自杀的人除外。不过在很多宗教里,自杀也是对神的亵渎,是不允许的,这也增加了人们选择如何死亡的难度。 我们中国人对于提到死亡是很忌讳的,哪怕是很多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大家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不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想不明白,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的确是个适合做学问的人。这种不直面死亡的回避不仅使儒家无法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使国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少去思考探究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不是千方百计寻求“长生不老”、“长命百岁”,就是想方设法研究如何“健康养生”和“无疾而终”。我总认为这更多是对于我们身体的爱护,而非对我们生命的尊重,毕竟终究,所有人都是要离开的,生前较少思考死亡的人们难免在面对死亡和痛苦之时手足无措,不胜惶恐。 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的出版,为帮助缺少宗教信仰的国人面对死亡,免于惶恐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这本书记录了60多个医护工作者口述的患者临终故事。这些患者中有柔弱的婴儿,有青葱的少年,也有正当年成人和耄耋老者,他们大都没有名字,却他们的故事却都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想象着如果我是他们,或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即便坐在满是陌生人的地铁上,也时常让我忍不住要掉下泪来。 我们往往习惯了“人民”、“国家”、“民族”等宏大的词汇和叙事方式,却轻易忽视了每个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是宇宙中孤独渺小而又软弱的个体,我们都只能在很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存活不超过3万多天,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让它更加宝贵,也应当让它更有价值和尊严。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选择,包括很重要的,对临死前治疗方式的选择。这也是贯穿这本书的一个理念: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机构场地合作经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餐饮店员工劳动合同范本
- 污水处理改造设计与优化方案
- 二零二五年度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保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火锅店品牌合作承包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财产抵押贷款担保合同制定指南
- 玉米产品包装设计与流通渠道管理
- 二零二五年度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管理合同样本
- 2025版讲座教授岗位聘任与学术评价及奖励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图书出版代理销售合同范本
- 湖北省圆创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 语文试卷(含答案)
-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理论试题
- 初中地理学科课程规划方案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一次函数的图像》-完整版课件
- 电子束曝光机说明书
- 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调查审批表
- SMTPCBA外观检验标准
- 社会团体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双重登记
- DB32∕T 4112-2021 建筑墙体内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 汉语教程第一册-上-测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