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灸适应法十则介绍主讲人吴建国医师胃肠虚弱.ppt_第1页
温灸适应法十则介绍主讲人吴建国医师胃肠虚弱.ppt_第2页
温灸适应法十则介绍主讲人吴建国医师胃肠虚弱.ppt_第3页
温灸适应法十则介绍主讲人吴建国医师胃肠虚弱.ppt_第4页
温灸适应法十则介绍主讲人吴建国医师胃肠虚弱.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課大綱 養生穴位按摩DIY推拿手法 圖示 推拿手法 功效與治療 十四經穴位介紹推拿手法練習拔罐 溫灸介紹 中醫養生教室穴位按摩DIY 頭部搓手撫臉搓手貼眼開天門通天關降天城鳴天鼓風池穴睛明穴攢竹穴魚腰穴絲竹空太陽穴搓耳朵迎香穴人中穴承漿穴胸背肩井穴膏肓穴胸鎖突肌降任脈中脘穴中府穴期門穴章門穴京門穴腎俞穴手部尺澤穴內關穴合谷穴曲池穴腿部環跳穴足三里豐隆穴委中穴三陰交陰陵泉氣海穴百會穴 前言1 歷史 2000年以上 皇帝歧伯按摩 黃帝內經 2 源由 自我防護本能 定義1 狹義 按摩 按蹻 2 廣義 整骨 整脊 接骨 中醫推拿學 中醫推拿學 應用1 內科 頭痛 感冒 胃及十二指腸炎 2 外科 癰 乳蛾 3 婦科 經閉 經痛及骨盆腔炎 4 兒科 腹瀉 驚風 5 傷科 急性扭挫傷 筋肉酸痛 6 急救 中暑 昏倒 好處1 實用性 第一時間處理 2 自救救人 自己及親朋好友皆受益 中醫養生教室擺動類 一指禪推法 施力處1 拇指面 2 拇指橈側偏峰 手法1 握空拳 拇位於食指第二節處 2 沉肩 垂肘 懸腕 掌虛 指實 以腕帶動拇指關節活動 3 宜鬆 忌僵硬 中醫養生教室擺動類 屈指推法 施力處拇指指背關節 手法同上 項部之骨縫小關節 中醫養生教室擺動類 滾法 施力處1 手背近小指側部分 2 小指 無名指 中指之掌指突起處 手法1 肩臂放鬆 肘屈曲120 140度 2 手腕放鬆 掌背尺側緊貼皮膚 3 分 120 160次 中醫養生教室擺動類 揉法 施力處1 掌根及大魚際處 2 拇 中及2 3 4指處 手法腕部放鬆 作輕柔和緩的環旋活動 中醫養生教室摩擦類 摩法 施力處1 手掌面 2 2 3 4指之指面 手法1 肘稍屈 腕鬆 掌指自然伸直於體表上 作緩和協調的環旋撫摩 2 分 120次 3 不急 不緩 不輕 不重 取中和之力道 配合摩膏效果佳 中醫養生教室摩擦類 摩擦法 施力處全掌 手法1 稍用力緊貼皮膚 作上下 左右的直線往返摩擦 使產生熱能 2 距離要拉長 動作不能中斷 3 分 100次 中醫養生教室摩擦類 魚際擦法 施力處大魚際 手法同上 摩膏 蔥 薑汁 酒 松節油及推拿膏 中醫養生教室摩擦類 側擦法 施力處小魚際 手法同上 推拿膏製法1 中藥材2 浸油 麻油或沙拉油 3 炸枯4 賦形劑 黃蠟或凡士林 5 後下 冰片或薄和油 中醫養生教室摩擦類 推法 施力處拇指面手法順著經絡循行方向或肌纖維平行方向 緩緩推進 中醫養生教室摩擦類 掌平推法 施力處手掌面或掌根 手法同上 雙手相疊力量增大 中醫養生教室摩擦類 拳平推法 施力處第2 3 4 5指之第一指關節突起處 手法同上 中醫養生教室摩擦類 肘平推法 施力處鷹嘴突起部 手法同上 中醫養生教室摩擦類 搓法 施力處雙手掌面 手法1 雙掌挾住一定部位 作反方向的來回 快速搓揉 2 由上往下移動 中醫養生教室摩擦類 抹法 施力處雙拇指面 手法1 拇指面緊貼皮膚 2 作上下 左右或弧形曲線之往返推動 面部抹法1 印堂 上額 2 印堂 太陽穴 3 眼框周圍 4 顴下至耳前聽宮穴 中醫養生教室振動類 抖法 施力處雙手握住遠端處 手法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 左右連續抖動 中醫養生教室振動類 振法 施力處手掌面 手法在一定的部位上 作連續不斷的快速抖動 又叫顫動法 中醫養生教室擠壓類 按法 施力處1 拇指面或2 3 4指面 手法1 垂直往下按 2 施力宜由輕而重 使壓力漸達組織深處 中醫養生教室擠壓類 按法 施力處手掌面或雙掌相疊 手法同上 中醫養生教室擠壓類 壓法 施力處拇指面 掌面或肘關節鷹嘴突起部 手法同按法 但是施力較重 肘壓力重 只適用腰臀部位 中醫養生教室擠壓類 點法 施力處1 拇指面 2 拇或食指之指間關節突起處 手法施力於某一穴位或疼痛部位之點上 中醫養生教室擠壓類 掐法 施力處拇指指甲尖 手法以拇指指甲尖處 掐入穴位 力量由輕而重 中醫養生教室擠壓類 拿法 施力處拇指及2 3指 2 3 4指或2 3 4 5指 手法1 拇及餘四指 相對用力拿住某一部位 2 逐漸用力內收 作持續揉捏動作 中醫養生教室擠壓類 捏法 施力處拇指與食指或拇與食 中指 手法以指相對內收 挾住某一部位 適用於淺表之肌膚 與拿法相識但用力較輕 又叫捏積法 中醫養生教室擠壓類 捻法 施力處拇指及食指面相對 手法捏住某部位 作對稱的捻現狀搓揉 中醫養生教室擠壓類 踩蹺法 施力處1 足掌前部 2 單或雙足 腳法1 以足之前部施力 單或雙足交替踩之 2 不宜用力過重 3 踩下時患者宜吐氣 4 孕婦 老人 骨質疏鬆等禁踩 注意扶手及墊枕的位置 運動傷害處理法 R休息 Rest 讓身體受傷的部位休息 如果不這麼做 會造成受傷組織進一步的傷害 I冰敷 Ice 立即冰敷 這會減輕發炎和腫脹 每次敷20分鐘 一日敷三次 連續2 3天 C彈性繃帶 Compress 使用彈性繃帶裹緊受傷部部位 有固定及防止腫脹的功效 E抬高 Elevate 抬高身體受傷的部位 可以防止患部的腫脹 中醫養生教室叩擊類 拍法 施力處全掌 手法1 五指併攏 2 掌指關節微屈 作平穩有節奏的拍打 3 以皮膚微紅 充血為度 中醫養生教室叩擊類 拳擊法 施力處拳背 手法腕要平直 拳擊3 5次 用勁和勻 快速而短暫 垂直叩擊體表 中醫養生教室叩擊類 掌擊法 施力處全掌 手法手揮動的幅度要大 掌擊3 5次為度 中醫養生教室叩擊類 棒擊法 施力處棒前二分之一處 手法棒的方向要與擊打部位的肌纖維成平行 施力由輕而重 適可而止 中醫養生教室叩擊類 彈 啄 叩法 彈法施力處 拇指壓中指指甲處 施力彈出 手法 力量突發而均勻 啄法施力處 五指之指尖 手法 1 五指微屈 分開成爪型或聚櫳成梅花形 2 運用腕的屈伸 單或雙手交替上下的輕擊部位 有節奏的如雞啄米狀 叩法施力處 1 半屈拳以尺側輕擊部位 雙手交替如打鼓 2 雙手相合 五指伸直 以小指面叩擊部位 手法 同擊法之用勁和勻 快速短暫及垂直叩擊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搖法 施力處雙手掌運用 手法1 雙手先固定頭部 一手扶頭 一手托下頦 作緩和迴旋的轉環活動 2 轉搖幅度由小而大 和緩而均勻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搖法 施力處一手固定肩關節 另一手握住手掌 手法作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的緩緩搖動 使肩關節作小幅度的旋轉活動 搖8 10次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搖法 施力處一手扶住肩關節 另一手托住肘關節 手法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緩緩搖動 使肩關節作中幅度的旋轉活動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搖法 施力處雙手交替作上下協調動作 手法1 一手握住腕部 另一手以掌背將手慢慢向上托起 2 上托至140 160度時 即反掌握住腕部 原握腕之手移至肩部按住 3 按肩之手向下壓 握腕之手向上拉提 4 隨即向後向下使肩關節作大幅度旋轉 周而復始前後各搖3 5次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搖法 施力處一手按住膝部 一手握住足跟 手法1 雙手協同使髖關節屈曲至90度 2 作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搖動 各搖8 10次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搖法 施力處一手托起足跟 另一手握住足趾部 手法1 稍用力作拔伸牽引 2 同時作環轉搖動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扳法 施力處一手拇指面頂住患椎脊突或橫突旁 另手托其下頦 手法1 慢慢旋其頭部至有阻力時 即用勁作小角度的快速扳動 勿仰頭 2 同時按住脊突的拇指要協調的向對側推壓 3 聽到格格聲後即表示成功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扳法 施力處一手拇指面頂按患椎脊突或橫突 另手肘部托住患者下頦 手掌繞過對側耳後扶住枕骨處 手法1 肘先用力 使頸椎漸向上方拔伸 2 同時慢慢旋轉至有阻力之處 作小角度的快速扳動 3 拇指頂脊突協調用力 聽到格格聲即成功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扳法 施力處雙手肘分別按住患者的肩及臀部 另患者側臥 患肢在上 屈膝屈髖約90度 手法1 雙肘同時作反方向的輕力扳動 使肌肉放鬆 2 當旋轉至有明顯阻力時 再作一個增大幅度的扳動 有格格聲即成功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扳法 施力處一手拇指頂住偏歪的脊突 一手繞過腋下 以掌按住頸項 手法1 先固定後再慢慢旋轉腰椎2 當旋轉至有明顯阻力處時a 按住頸項處的手下壓 b 肘部向上抬起使患者上身旋轉 c 另手拇指用力頂推椎突 3 聽到格格聲即成功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扳法 施力處1 一手壓住腰椎 另一手從雙膝托起 2 醫者以膝部頂壓腰椎 雙手握住踝部 手法1 一手按腰下壓 一手托起下肢 使腰椎向後過伸 2 以膝頂腰椎 雙手握踝慢慢向上提拉 使腰椎過伸 一拉一放5 10次 施力較大 忌粗暴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扳法 施力處雙手指交叉 搭握住患者肩部 手法醫者屈膝半蹲 雙手握住肩部固定 同時慢慢站起使患肢緩緩抬起 反覆3 5次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扳法 施力處一手按壓肩部 一手托拉肘部 手法醫者緊靠患者背部穩定身體 雙手協調 作內收方向的扳動 中醫養生教室動運類 背法 施力處1 醫者雙肘鉤住患者雙肘 2 醫者臀部頂住患者腰部 手法1 雙肘先互鉤 2 屈膝 彎腰 挺臀 將患者背起 使足離地 3 隨即作快速伸膝挺臀動作 使脊柱後伸 達到牽伸腰椎脊柱之目地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拔伸法 施力處雙手握住患者手腕處 手法以雙手握住腕部 慢慢向上牽拉 動作緩和 拔伸即牽引或牽拉之意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拔伸法 施力處雙手握住手腕掌部 手法雙手逐漸用力拔伸 並囑患者略向後仰 行成對抗牽引 中醫養生教室運動類 拔伸法 施力處一手握住手腕上部 一手捏住患者指端 手法雙手同時作反方向拔伸 踝及趾關節拔伸原理相同 頸拔伸法 參頸椎拔伸旋轉扳法 中醫養身教室手法應用歸納 病處範圍廣而淺 揉法 摩法病處範圍廣而深 滾法 擦法 掌推法病處範圍小而淺 指揉法病處範圍小而深 按法 點法 肘壓法筋腱部 拿法 彈撥法 拇指按揉法穴位或壓痛點 按法 點法 掐法 一指禪推法關節功能障礙或錯縫 搖法 扳法 拔伸法 拔罐介紹 原理利用空氣負壓 使皮下組織充血 作用於毛細血管 淋巴管 使之擴張或破裂 使液體溢於管外 作用促進液體自相融合及血液循環 增強凝滯部位的代謝功能 使局部患處之病勢得以減輕及調整 功用通經活絡 活血止痛 扶正袪邪及消腫散痛 拔罐介紹 五種操作方法1 拔火罐 藉由火焰燃燒罐內的氧氣 使罐內產生負壓 因而能吸附於皮膚上的方法 2 抽氣真空法 以市售的拔罐槍 杯置於皮膚上 抽取杯內的空氣 使吸附於皮膚上 3 水罐法 選擇適當的竹筒 做成杯狀 將杯口修薄 再放於滾水中煮過 趁熱將竹筒夾起 移至於拔罐部位 待冷卻後 罐內的空氣產生負壓 即可吸附在皮膚上 4 濕罐法 拔罐前先利用梅花針拍打 或以三稜針局部密集淺刺皮膚 再利用拔罐法拔吸血液 兼有放血作用 但虛弱者慎用 拔罐介紹 5 滑罐法 拔罐前先於皮膚上塗上凡士林或推拿油 待拔罐後 再按於罐上推拉三至五回 本法適用於面部較大 肌肉豐富之背及腹部 拔罐介紹 拔罐之適應症1 軀體肩頸 腰背及四肢等軟組織 受到運動傷害或有慢性酸痛的症狀 2 四肢關節或脊椎的風濕關節炎 痺痛 3 內臟臟腑機能之調整 胃部及腹部之脹痛 4 氣喘 肺氣腫 感冒 發燒 咳嗽 5 神經衰弱 疲勞 緊張焦慮 失眠 6 婦女月經不調 生理痛 虛冷症 7 夜尿 頻尿及遺尿 拔罐介紹 拔罐之禁忌1 急性損傷部位 2 精神病及全身抽搐者 3 嚴重皮膚過敏 傳染性疾病及血友病患者 4 身體水腫 心臟衰弱及血管硬化無彈性者 5 腋下 鼠蹊部等血管 淋巴管分布密集之處 6 婦女月經期間或妊娠時 其腰及腹部禁拔罐 7 心房博動處 有傷口的部位或臉部敏感部位 8 老年 小孩或身體過度虛弱者 溫灸介紹 藥材 艾草 艾草屬菊科草本植物 高約2 3尺 葉互生 羽狀分裂 型如菊葉 背面密生灰白色茸毛 葉與莖中有油腺 散發出香氣 艾草功效1 藥性本草 艾能止崩血 痔血 治腹痛安胎 2 本草經疏 燃之則熱氣內炷 通經入骨 灸百病 3 本草從新 艾葉苦辛 生溫熟熱 純陽之性 能回垂絕之陽 通十二經 內服走三陰 理氣血 逐寒濕 暖子宮 止諸血 溫中開鬱 調經安胎 以之灸火 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絨 將艾草曬乾 去莖梗 只取其葉 先放入石臼內 用杵搗之使爛 再置篩中篩去粗渣 如此反覆篩搗 僅存灰白色之纖維 狀如棉絮 直接灸法 指將艾炷一壯 放置於穴位上 點火燃燒 待皮膚感覺灼熱時 即另換新炷 灸至適可之壯數為止 直接灸法易起水泡 且易遺留瘢痕 初學者應特別小心 灸瘡發 去病如把抓 間接灸法1 隔薑灸 薑生薑切片 厚約三分 以針穿數孔 放置於穴位上 再將艾炷置於薑上灸之 能治療脾胃虛寒 風寒濕痺等症 溫灸介紹 溫灸介紹 2 隔蒜灸 將蒜切片或搗爛平鋪於穴上 再將艾炷至於薑上灸之 千金方云可治瘰歷 醫學入門謂可治癰疽腫大痛或麻木之症 醫宗金鑑謂可治瘡毒 3附子灸 以附子研粉摻白芨粉 加水和之成餅 厚約三分 覆於穴上 加艾炷灸之 治療腎火虛衰 有溫補回陽之功 4隔鹽灸 本法只適用於肚臍處施灸 以乾燥食鹽 填平臍孔 上置艾炷灸之 治療臍腹疝痛 下痢 霍亂 小便不通 大汗亡陽及肢冷脈伏 有回陽救逆之功 溫灸介紹 5 針上灸 先將針刺入穴位 使針身露出皮膚外約一分餘 再以薄紙板 中間鑽一小洞 從針柄套入 按置於皮膚上 再以艾粒包於針柄上 距皮膚約三分左右 將艾燃之 若覺皮膚灼痛即除去 再另換新炷 灸至膚內覺熱為止 本法以艾灸之熱力藉針身而傳入穴內 有溫經 散寒 止痺痛之功效 6 溫灸器 早期以金屬為材料 如熨斗狀 底部有數十孔 內有小筒一個 可裝艾絨 手持灸器之柄 於穴位上往返熨灸 本法雖安全 但費時且效力微 適用於婦女 小孩及畏針者 溫灸介紹 藥灸法1 藥條灸 以藥物加艾絨製成藥條 燃著後 按於穴上灸之 古代之雷火針法即以沉香 木香 羌活 乾薑 山甲研末 加麝香及艾草 置於棉紙上 捲成條狀 收用 欲灸時 先在穴位上鋪紙5 6層 隔紙按之 良久 剪去灰 再燃再按 九次即可 本法可治閃挫諸骨間痛 及寒濕痺痛 2 艾調灸 用純艾絨 捲成條形 薰灸患部 溫灸介紹 灸後調養 針灸大成云 灸後不可飲茶 恐解火氣 及食 恐滯經氣 宜入室靜臥 遠人事 遠色慾 平心定氣 尤忌大怒 大飢 大勞 受熱 冒寒及生冷瓜果 使氣血流通 艾火逐去病氣 若過時厚味 酗酒 阻滯病氣矣 灸適應症 因艾有溫經扶陽之功 火有溫熱逐寒之力 故灸法適宜慢性久病及陽氣不足之陰症 1 虛症 虛勞 水腫 痰飲 久痢 胃痛 疝氣 痺痛 多尿及婦女經痛 血崩 小兒疳積 驚風等 2 危症 中風 昏厥 霍亂 大汗亡陽及氣虛暴脫 溫灸介紹 3 外科症 癰疽初起 瘰歷 嬰瘤 4 養生保健 足三里 關元 命門 中脘 雖未得長生 亦可百餘年壽矣 扁鵲心書 禁灸部位 1 重要臟器及大血管處2 頭面部3 四肢末梢部4 筋肉結聚處5 皮膚淺薄處6 眼球附近7 下陰處8 妊娠之腹部 溫灸介紹 禁灸病症 1 一切陰虛火旺之體質及病症 勞瘵 吐血 心悸 口躁咽乾 2 一切陽症 高熱 神昏譫語 中風實症 陽明胃實 脈洪大 3 瘡毒已化膿者4 身心疲憊 酒 養生課程結束 感謝您熱情的參與 溫灸適應法十則介紹 主講人 吳建國醫師 胃腸虛弱 1 症狀 納少 腹脹或痛 大便不暢或瘡薄 或一日三至四次 舌胖有齒痕 苔白 脈細軟無力 胃腸虛弱 2 取穴1 中腕 臍上四寸處 2 天樞 臍外兩寸處 3 胃俞 第十二胸椎下旁開一寸五分 4 水分 臍上一寸處 5 足三里 犢鼻穴下三寸 距脛骨外五分處 6 大腸俞 第四腰椎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氣喘 1 症狀 氣喘 冬季較常發作 氣弱息短 納少便溏 舌淡 苔白或膩 腰酸怕冷 有痰 白黏 脈軟弱或沈細 氣喘 2 取穴1 膻中 雙乳中點或左右第四肋之中點處 2 氣海 臍下一寸半處 3 大椎 第七頸椎下處 4 肺俞 第三胸椎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5 身柱 第三胸椎下處 過敏性鼻炎 1 症狀鼻塞 鼻癢 鼻水 噴嚏 目庠 鼻黏膜蒼白 微腫 畏寒 納差 倦怠 過敏性鼻炎 2 取穴1 大椎 第七頸椎下處 2 肺俞 第三胸椎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3 風門 第二胸椎下旁開一寸五分 4 中脕 臍上四寸處 5 足三里 犢鼻下三寸 距脛骨外五分處 6 關元 臍下三寸處 心悸怔中 症狀 心慌 胸悶 悸 不安 容易疲勞 脈搏細緩 結代等心陽須衰型 取穴 1 壇中 兩乳下點處或左右第四肋之中點處 2 巨闕 臍下六寸處 3 姿氣 臍下一寸半處 頻尿 遺尿 症狀 面色蒼白 腰酸 怕冷 精神差 尿色清白 記憶力減退 脈象沈遲 取穴 1 關元 臍下三寸處 2 中極 臍下四寸處 3 命門 第二腰椎下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