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的“根”立起来.doc_第1页
让古诗教学的“根”立起来.doc_第2页
让古诗教学的“根”立起来.doc_第3页
让古诗教学的“根”立起来.doc_第4页
让古诗教学的“根”立起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古诗教学的“根”立起来 【教学实录】 一、 趣意导入解诗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一起读。(生读“元日”) 师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 生正月初一。 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大年初一”。) 二、 初读古诗学字词 (一)准确流利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己读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认识或难理解的字多读几遍。(生自读古诗) 师(插话)咱们就这样轻轻地读,读上那么两三遍,读到自己的心里去。 (出示古诗,标注生字“爆、屠、符”,生领读。) 师声音响亮清脆。读准了生字,诗句就能读正确、读流利。(生1读古诗) 师字正腔圆,准确、流利。还有谁愿意来试试看?(生2读古诗) (二)抑扬顿挫读古诗 师他还稍微注意了停顿。我们说读古诗啊都讲究抑扬顿挫,你听,(师范读,加手势)“爆竹声中一岁除”,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生2读第一句诗)。 师有点味道了,注意停顿和节奏,会把诗句读得更有味道。再读读。(生2再读诗句)。 师咱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整首诗都能读得这样有韵味就更好了,自己在座位上练练。(生各自读) 师谁来展示一下。(指名朗诵整首古诗) 师掌声送给他,摇头晃脑的样子真像个小诗人。 (三)自我探究学字词 1.自学古诗,圈圈画画 师自己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字或词,暂时读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在旁边打个“?”。(生各自默读,边读边思考,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交流共享,识字解词 (1)理解“屠苏酒”,学习生字“屠” 师咱们来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屠苏”是一种“酒”。 师能不能具体介绍介绍。(生都摇头) 师看来大家都不知道。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古时候,人们过年时有这样的习俗,在除夕挑选最新鲜的屠苏草泡在酒中,到大年初一早晨,一家人围在一起,朝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喝下这新鲜的屠苏酒,据说可以驱赶瘟疫。“屠苏”就是这么一种奇妙的酒。 师“屠”是生字,观察一下,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生记者的“者”字上面加一个“尸”字。 师你用的是部件记字法。那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观察一下。 生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尸”字的一撇要舒展,包住里面的“者”字。 师那咱们就描红、仿影、临帖这个“屠”字。(师提醒写字姿势) (2)理解“爆竹”,学习生字“爆” 师继续交流,你还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爆竹”的意思,“爆竹”是指现在的“鞭炮”,人们除夕放鞭炮,可以驱赶年兽。 师你不仅知道“爆竹”现在叫做“鞭炮”,还知道“爆竹”在古时候是用来干什么的。这里的“爆”字是个生字,你打算怎样记住它呢? (生分别以部件记字法和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观察田字格中的“爆”字,说说书写注意点。 生“爆”字应该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要注意左窄右宽。 生“爆”字上面的“日”字要扁一点,它最下面的部件不是“水”,像“水”不是“水”。 师整体和细节都要关注。一起来书空“爆”字最下面那个部分的笔顺。(师生以儿歌形式书空;学生描红、仿影、临帖。) 师“爆”和同音字“暴”在运用的时候容易混淆,咱们来区分。(出示练习) 1.这场( )雨来得真够猛烈的。 2.学校里( )出特大新闻,黄倍佳阿姨要来和我们交流她的读书感受。 3.过年啦,小朋友们燃放烟花( )竹,不亦乐乎。 4.小雨这( )躁的脾气可要好好改一改哦。 (生分别解答,教师即时评价) 师“暴”和“爆”,是同音字。与火有关一定会用“爆”,如引爆、爆炒、爆炸等;而“暴”用得较广,比如暴露、暴雨、暴涨、暴躁、暴发等。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在日常说话、习作中准确运用。 (3) 理解“一岁除”,拓展古诗句 师继续交流,说说你理解的字或词。 生我读懂了“一岁除”的意思,就是一年又过去了。 师很多诗人在写诗时用“岁”来表示“年”。 (出示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刘希夷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师引读) 师“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3. 质疑问难,释疑解惑 (1)查字典明意思,理解“瞳瞳日” 师同学们还在哪些地方打上小问号了?咱们再来交流交流。 生尤铡?都表示不懂) 师看来这个词确实有点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印庇辛街纸馐汀谡饩涫?中我们该选哪一种解释呢?(屏显“印钡牧街忠馑迹? 生选第一种解释,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师说说对“千门万户尤铡钡睦斫狻? 生千家万户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师是呀,大年初一的早晨,明亮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 (2)看插图明意思,理解“桃”和“符”,学习生字“符” 生“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符”和“桃”我都不理解。 师其实“桃”和“符”是指同一样东西,来看看书上的彩图,猜猜“桃符”指的是什么呢?(屏显书中彩图) 生春联。 师读读关于“桃符”的介绍,看看他猜得对不对。(屏显“桃符”资料) 生他说得很对,“桃符”就是指“春联”。 师“符”是个生字,观察观察它的结构,提提书写建议。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紧下松。(生描红、仿影、临帖)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结合上下文、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懂了一些词语。对于像“印薄疤曳?”这些一下子不能读懂的词语,通过看插图、找资料、查字典等方法,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屏显理解词语的相关要点) 三、 品读感悟懂习俗 1. 默读古诗,思考圈画 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想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圈出古人过春节的习俗。 (屏显“自学提示”,生自主学习,圈圈画画。) 2. 交流共享,读懂习俗 (1)想象说话吟诗句,读懂习俗“燃爆竹” 生古人在过春节时会放爆竹。(师板书燃爆竹) 师放爆竹了,孩子们多开心啊,谁来看着插图说一说(屏显放鞭炮) 师(引说)放爆竹了,孩子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可开心啦! 生放爆竹了,孩子们有的躲得远远的,有的捂住耳朵,还有的胆子够大走过去放爆竹呢,可开心啦! 师爆竹声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响彻云霄。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进入这欢快之中。 (指名2位学生读,男生齐读,教师相机指导,直至朗读到位) 师爆竹声震天响,旧的一年又过去了。 (2)紧扣“暖”字吟诗句,读懂习俗“饮屠苏” 师继续交流过春节的习俗。 生人们还会喝屠苏酒。(师板书饮屠苏) 师这屠苏酒可以避瘟疫呢,我们赶紧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喝吧。 师哎呀,我要问问大家,喝了这屠苏酒,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喝了太多的屠苏酒,感觉醉醉的。 师屠苏美酒喝到醉啊,此时你就是诗人啊! 生我一饮而尽,感觉一股暖气直往下钻。 师这个诗句中有一个字就表达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受,找找看是哪个字? 生暖。 师具体说说哪儿暖呀? 生我喝得全身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 师喝了这屠苏酒啊,脸上暖暖的,心也暖融融的。看来这春风不仅把暖气送到了屠苏酒中,也送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生读、师范读、女生齐诵) (3)品味春联吟诗句,读懂习俗“换桃符” 师我们继续交流过春节的习俗。 生人们都得贴春联,换桃符。(板书换桃符) 师来读读书上彩图中的春联。(生读,但读不下去。) 师都难住了吧?我用简体字把它写了下来,读读看。(屏显春联,生各自读。) 师可别小瞧了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的文字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一起读。(生齐读) 师快过年啦,老师也想送一副春联给同学们,读读看。(屏显春联) (生各自读春联“勤学习春光好,苦钻研幸福多。”) 生我明白,老师是希望我们刻苦学习。 师不同的春联送给不同的人,猜猜这些春联分别是送给谁的。(屏显春联) 生“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送给生意人的,祝他们生意兴隆。 生“春种满田皆碧玉,秋收遍野是黄金。”是送给农民的。 师“春种”“秋收”,这不禁使你想到了哪一首古诗? 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师春耕、秋收,是所有农民最大的心愿。春联是我们中华经典文化的重要内容,咱们要多阅读,多积累。 (4) 善抓重点巧总结,动情吟诵元日诗 师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习俗,寥寥数语,作者就为我们勾画出古人过春节时的喜庆场景。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谁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元日) 四、 动情吟诵明诗意 师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再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生自读,想意思,同桌交流) 生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人们喝起了屠苏酒,这酒使人们的全身暖融融的。千家万户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总会揭下旧的春联,换上新的春联。 师读懂了诗歌的内容,一起再来吟诵这首诗。(生有感情地背诵元日) 五、 关注背景悟诗理 师关注诗人和创作背景,更有利于我们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内心。来,互相聊聊你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生介绍查阅到的资料) 师读读王安石的简介,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王安石49岁那年进行改革,他希望改革能够成功。 生王安石在诗歌中表达了他的希望。 师王安石当时是宋朝宰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快过年了,我们敬爱的总理会想些啥呀? 生我们敬爱的总理肯定是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生我认为,作为一位总理,他一定是希望人民生活安康,永远幸福。 师默读古诗,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 生“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那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呢? 生从“总”字能感受到王安石坚定不变的信念。 师一个“总”字,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远大的胸怀。再吟诵古诗。(生有感情地齐诵古诗) 六、 拓展延伸亲经典 师从古到今,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咱们一起来读。 师快过年了,宋代诗人毛滂在元日中写道 生“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师喝不完的美酒,挡不住的欢笑,明朝诗人叶?吟诵道(生“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师清朝诗人孔尚任虽然年岁已高,但童心未眠,一起吟诵(生“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师曾任我国副主席的董必武先生也写下了喜庆的诗篇(生吟诵“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师我们发现,春节里人们都会(生饮屠苏酒);都会(生燃放爆竹);还会(生换桃符)。 (生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师感受到了吗,王安石相信 生王安石相信改革一定会成功。 生王安石相信他推行的新政一定会给人民带来幸福。 师幸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密码,一起轻轻哼唱这首诗。 (生和着音乐轻唱古诗) 【评析】 古诗教学是中国母语课堂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教儿童阅读古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儿童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然而,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不管诗歌内容还是话语风格,都与儿童的经验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往往会采用许多教学策略,缩短古诗与儿童间的距离,让儿童近距离地触摸语言,倾听遥远的历史回声。 听樊裔华老师上古诗,我没感到课堂推移中的阻隔与障碍,相反的,荡漾在心间的是一种自然、朴素、亲近的感觉,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充满张力的40分钟,可谓收获良多。透过表面的课堂情景,我试图寻找到教者在设计古诗教学、开掘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方面的意图和独特之处,以获得古诗教学的智慧。 首先,古诗教学“立根”于反复吟诵与涵泳中。 古诗课堂,首先应听到琅琅书声,本节课也不例外。樊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通顺,还关注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咱们就这样轻轻地读,读上那么两三遍,读到自己的心里去。”“我们说读古诗啊都讲究抑扬顿挫,你听老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节奏,会把诗句读得更有味道”“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谁来读读这首诗。”“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反复吟诵与涵泳的目的,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把诗读透,读厚。 古诗有意、境、象,而这些不仅体现在诗句中,往往也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中。因此,古诗教学中的琅琅书声是一种韵律的回响。元日是一首仄起七绝,用的是虞(u)韵,比较含蓄。所以,这首写元日的诗,并不是那么欢快,而是有些感慨。教学中老师希望学生能读得押韵、有节奏,如果从诗歌吟诵时的平仄声长短韵上来体会诗人的感慨之情,会更能让学生明白为何这样读古诗。这可能需要我们不断深入认识诗歌韵律,进一步提升古诗吟诵水平。 其次,古诗教学“立根”在母语的正确理解和巧妙运用上。 元日所述贴近生活,寓意深刻。为了拉近古诗与儿童的距离,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儿童直面语言文字。本课教学从解题开始,正音跟上,以疏通难读难解词句为主,尤其在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上可谓丰富多彩。比如根据已有经验学习“爆竹”,通过同音字“爆”与“暴”的比较,使得汉字的音形义完美结合;用拓展诗句的方式教“一岁除”;用查字典比较字义的方式教“印保挥霉鄄焱蓟?的方式教“桃符”。看得出,老师在备课时是很用心的,力图交给学生多种识字解词的“点金手指”,在语文实践中明白古诗中的词语虽然有很多陌生化,然而理解的方法和途径与现代白话文是相通的。 纵观整个课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不管是诗词、诗句的理解与运用,都经由学生自学交流学习后的分享为主。教学一开始就把儿童置于课堂的中央,老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包括资源的提供,范读的引领,图画的支持等。课堂虽然少了常见古诗教学中的“语言渲染描述”“音乐图画再现”等创设情境手法,但却多了儿童主动学习,主动理解,主动提问的身影,这样的课堂是儿童的课堂。 再次,古诗教学“立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读古诗,只读诗面意思是不够的,老师深谙其中道理。古诗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元日里写了老百姓过年的一些习俗,除了“饮屠苏酒”有些陌生,像燃放爆竹、张贴春联至今仍然用在社会生活之中。教师创设了多重语境,让学生多处情景说话,比如“放爆竹”时诉说内心的快乐和兴奋;饮屠苏酒表达身心暖暖的感觉;“赠春联”给友人,表达美好的祝福。当老师一次次巧妙地把学生置于一个个语境中,在古今之间穿梭,获得感同身受,这时,学生的语言是自然而真实的。 最后,古诗教学“立根”在古诗文体特点上。 我们习惯于将古人写的诗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