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之沧浪亭的调查研究.doc_第1页
苏州园林之沧浪亭的调查研究.doc_第2页
苏州园林之沧浪亭的调查研究.doc_第3页
苏州园林之沧浪亭的调查研究.doc_第4页
苏州园林之沧浪亭的调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园林之沧浪亭的调查研究SX1411021 宋方启苏州园林,在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古典园林建筑。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 以私家园林为主。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并称苏州四大园林,代表着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的结晶!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沧浪亭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百年后废弃。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各亭轩之间以复廊相连接,而复廊又开设有由精美图案构成的漏窗,借以沟通园内外景观,众多漏窗图案各不相同,无一重复。复廊及漏窗在苏州园林中,属先例。全园漏窗达108种式样,变化无穷,制作精巧。 张宏,曹玉洁. 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 江苏上海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3:79.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此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但多是建物的倾毁修复,而园中假山,园外池水,大多保持旧观。 沧浪亭平面图 沧浪亭总体布局(注:来源于周苏宁著沧浪亭P8) (注:来源于马松麟沧浪亭叙事手法研究硕士论文) 一、沧浪亭概述向以“崇阜广水”、“城市山林”著称的沧浪亭,地处苏州城南三元坊文庙之东,现有面积一万一千平方米,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1963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沧浪亭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百年后废弃。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集贤院校理、诗人苏舜钦坐事,被削职为民。次年,举家南迁,流寓苏州。见孙氏遗址野水潆洄,高爽开阔,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题名“沧浪”,并作沧浪亭记。他的朋友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诸句脍炙人口。从此,沧浪亭以人而名,因山水之胜,冠甲东南,成为历代官绅文士雅集吟咏之处,宋代的苏舜钦、欧阳修、梅尧臣,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归有光,清代的俞樾、洪钧及近代的吴昌硕、章太炎等,均留有诗文名篇。 苏舜钦之后,沧浪亭屡易其主。先为章悖、龚明之所有,两人各得其半。章氏将园地扩大,建大阁,又在山上造堂。动工时,发现北面跨水一座洞山之下有嵌空大石,传为五代广陵王所藏,章氏将其筑成两山对峙之势,遂为一时雄观。南宋绍兴初,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改名韩园。此时沧浪亭有寒光堂、冷风亭、翊运堂、濯缨亭、梅亭、瑶华境界、竹亭、清香馆等建筑,而其中最著名的仍是苏舜钦所筑的沧浪亭。自元至明,沧浪亭为僧所居,改为妙隐庵、大云庵。此后二百馀年又几经兴废,至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有僧人文瑛复建沧浪亭,当时归有光作了一篇记,曰:“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一荒烟残灭之馀,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明末,沧浪亭逐渐荒废,“竹树丛邃,极类村落”。清康熙初,汉军镶蓝旗人王纯嘏抚苏,建苏公祠。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商丘宋荦抚苏时,寻访子美沧浪亭遗迹,已是灰飞烟灭,光影无遗。于是在次年规划重修,并把临水亭子移建于土山之上,环山建厅堂轩廊等建筑,又得文徵明隶书“沧浪亭”三字揭之于楣,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长乐梁章钜重加修葺,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遭兵燹,又废。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巡抚张树声复兴沧浪亭,并构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等建筑。 周苏宁. 沧浪亭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1998(12): 6. 1917年,画家颜文榇应苏州公益局之聘,修复沧浪亭,将此作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一部分。抗战时期遭日寇毁坏,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相当破残。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对其全面整修,基本恢复旧观,于1955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 1.环林山水人民路文庙之东,有一条沧浪亭街,路口耸立一座石坊,上有隶书“沧浪胜迹”四字。由此前行,尚未人园,便见一湾溪水缓缓而流。此溪古称葑溪。溪流两岸叠石,毫无堆凿痕迹,古趣盎然,可见宋代造园家的独特匠心。沿岸杨柳拂水,桃花芬芳,古栏曲折。隔河南望,廊阁起伏,轩榭临池,古树郁然,波光倒影,引人人胜。园墙和漏窗隐约透出园中景色,隔水迎入,格外幽静,给人以身在园外,似已入园的感觉。这就是被造园界称为典范的“以水环园”景观。苏州古典园林都有围墙,水在园中,而沧浪亭以水环园,水在园外,可谓独树一帜。苏舜钦因是范仲淹新政的积极参与者,得罪了保守派权贵,被政敌诬以监主自盗,提出弹劾。从京都开封流寓苏州。从此,他寄情山水,以诗歌为娱,抒发自己的情怀。他曾作沧浪静吟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诗日: 独绕虚亭步石醒,静中情味世无双。山蝉带晌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我今饱食高眠外,惟恨醇醪不满缸。诗中字面是酒,实际是“水”,他以此来洗涤自己的心境,获得渔樵耕读的隐逸之美。“沧浪之水”一直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处世的哲学,苏舜钦以“沧浪之水”立意,沧浪亭便成为一代又一代才人杰士的向往之地。千百年中,无数文人雅士到此寻幽访古,吟诗作画。沧浪亭虽屡废屡建,水的特点却基本保持下来,直至近代,环绕沧浪亭的河水还可通往盘门,直达运河。名士沈光祀曾对这曲溪水吟道:“剪来半幅秋波,悠悠便有濠梁之意。潭清潦尽,水明天淡,一湾空翠。”维妙维肖地道出了环园之水的无穷趣味。 周苏宁. 沧浪亭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1998(12): 12.2.真山林苏舜钦所处的北宋时期,山水画发展历经两晋、隋唐、五代,已臻全盛时期,理法大备,名家辈出。特别重要的是,文人画应运而生,文人画继承前代的优秀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受成法束缚,着力为山水写真传神,在画中追求萧散简淡的意境,即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与此同时,文人画的理论和艺术风格被自觉地运用到造园活动中去,营造了独具风格的文人写意山水园的沧浪亭。沧浪亭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的滥觞,不事雕琢,重在立意,营造了一座“真山林”。 沧浪亭不像其他园林在有限的范围内挖池堆山,而是将重点放在“真山林”的起脚、蹬道的布置及林木的配置上。此山土多石少,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四周山脚,垒石护坡,沿坡砌数处磴道,山体石土浑然一体,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人难辨真假,极具天然委曲之妙。东段黄石垒砌,山间小道,曲折高下,溪谷蜿蜒,石板作桥,愈显幽壑高峻,质朴成趣。西段杂用湖石补缀,玲珑巧透,盘道蹬山,石壁陡峭,俯视山下有一潭,如临深渊,这些均为宋代遗物。虽仅为一潭,但富有生命力的碧水,流淌出山的生机,映现出山的精妙,表现出山的气势。恰如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 郭熙. 林泉高致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1): 75.园林有了植物,才会有生气,有了水才能体现山的生命,而呈现出华滋之美、自然之美。3.沧浪亭古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结构古雅,与四周景色相协调。亭四边围以石栏,弥补了高踞岭上的石亭体量过大而与山体比例不当的瑕疵,可谓用心良苦。亭中置有石棋桌一张,石圆凳四只,为康熙年间古物。亭旁古树数株,均有数百年树龄。古时此处可遥望西南诸峰,叠峰碧峦,满目苍翠。 周苏宁. 沧浪亭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1998(12): 26.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妙联。“清风明月”对“近水远山”,风光飘逸;“本无价” 对“皆有情”,情怀澹泊,点出了楹联旨意,妙语连珠。工稳贴切。 周苏宁. 沧浪亭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1998(12): 28.二、沧浪亭设计完美且能够建成的客观因素:1. 宋代,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政府明令撤销土地兼并的限制,私田佃农制成为唯一的法定形式。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传统的坊里制已经名存实亡:高墙封闭的坊里被打破而形成繁华的商业大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这种繁华大街的景象。而宋代却又是一个国势赢弱的朝代,处于隋唐鼎盛之后的衰落之始。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相继崛起,强大的铁骑挥戈南下。宋王朝从建国之初的澶渊之盟经历靖康之难,最后南渡江左,偏安于半壁河山,以割地赔款的屈辱政策换来了暂时的偏安局面。一方面是城乡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则无论统治阶级的帝王士大夫或者一般庶民都始终处于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的困扰中,社会的忧患意识固然能够激发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匡复河山的行动,同时也相反地导致了人们沉湎享乐、苟且偷安的心理。而经济发达与国势赢弱的矛盾状况又成为这种心理普遍滋长的温床,终于形成了宫廷和社会生活的浮荡、侈靡和病态的繁华。“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歌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衢,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街,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92.2. 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建筑技术方面,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是官方和民间对当时发达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园林建筑的个体、群体形象以及小品的丰富多样,从宋画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例如,著名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仅一幅山水画中就表现了个体建筑的各种平面:一字形、曲尺形、折带形、丁字形、十字形、工字形,各种造形:单层、二层、架空、游廊、复道、两坡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平顶、平桥、廊桥、亭桥、十字桥、拱桥、九曲桥等。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93.园林的观赏树木和花卉的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式。周叙洛阳花木记记载了近六百个品种的观赏花木,园林叠石技艺水平大为提高,人们更重视石的鉴赏品玩,刊行出版了多种的石谱,所有这些,都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也是当时造园艺术成熟的标志。3.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知识分子的数量陡增,文官的地位、所得的俸禄高于武官,文官执政可说是宋代政治的特色。文官多半是文人,能诗善画的文人担任中央和地方重要官职的数量之多,加之朝廷执行比较宽容的文化政策,提供了封建时代极为罕见的一定范围内的言论自由。文人士夫率以著述为风尚,新儒学“理学”学派林立,各自开设书院授徒讲学。因而两宋人文之盛,远迈前代。文化方面的这些特殊情况刺激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民间的士流园林更进一步文入化,又促成“文人园林”的兴起。比起皇家园林的气派,规划设计则趋于清新、精致、细密。4. 园画相生绘画与园林景观的关系宋代的文人还特别注重绘画与园林的关系,许多园主与园记作者本身就是出色的中国画家和画论品评者,他们时常以画眼观园,在园景创作过程中以绘画的法度构建景观。如洪适盘洲记园林景观描写时就直接点名了其与绘画的关系:“启六枳关,度碧鲜里,傍柞林,尽桃李蹊,然后达于西郊,茭藋弥望,充仞四泽,烟树缘流,帆樯下上,类画手铺平远之景,柳子所谓迩延野绿,远混天碧者,故以绿野表其堂。”绘画与园林景观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造园者运用绘画法度设计景观,另一方面,画家深入了解园林生活,按照园林景观的特征丰富绘画作品。比如南宋画家刘松年的画作四景山水图就是以四景作品描绘了士大夫幽居山水之间的生活画面。因为刘松年有着丰富的园林生活实践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95.,所以他注意到了园景四时的不同和特殊时间园林景观的差异,进而才能在春景中描绘出秀美的夹路桃柳、溪水小桥的山园门,与模糊的远山和朦胧的楼阁联合组成园林中含而不露的意境;才能在夏景中展现出花柳繁茂、高台山石园景,表现出文人园林简雅别致的审美情趣;才能在秋景中塑造出与山水秋风、梧桐丹桂的气骨浑然一体的幅巾雅士的园林欣赏者;才能在冬景中体现出青松翠竹、静穆空明的园林思想蕴藏。三、沧浪亭设计完美且能够建成的主观因素:1.宋代建筑项目多采用“规画”与多方案比较建筑设计在宋代或称为“规画”、“经画”、“经度”、“相度”、“计度”等,而与之连用的词汇常有“制作”、“施行”、“应副”,后者实为营造之意。设计、营造是宋代建筑工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宋时官方建筑多有设计。史载,“雍熙二年九月十七日以楚王宫火,欲广宫城,诏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经度之”,并“画图来上”。这一工程最终因太宗恐“动民居而罢之”, (宋)李熹.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一二, 又见. 李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8: 6. 但显示设计的决策价值。宋著名工程玉清昭应宫的建设其首要工作亦是拟定规模大小、估算功料、以供皇帝、近臣讨论 (宋)李熹.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20.。大量文献表明,事先设计在州县等地方营造同样不可省却。 (宋)扈仲荣等. 成都文类卷26.西安陕西博物馆“碑林”中,尚保存有1934年在长安出土,宋元丰三年(1080)刘景阳等所作唐代长安城图碑的部分残石。所幸作为主题的”兴庆宫”部分尚完整无缺,其主要建筑、设置、水渠、距离以及名称等都能清晰的看出。且在建筑物的各个位置上,还刻有宫室的正面图,并在图的上方注有”每六寸折地一里”的作图比。是一幅极其珍贵的古代建筑图的实物,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建筑制图的发展水平。碑林中还有宋代的太极宫碑残石,不过是以轴测图的形式绘刻而成,仍具有绘画的色彩兴庆宫图。 刘克明.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187. 建筑设计之所以不可或缺主要因为地方建设受上级约束、监察事前事后皆需汇报故营造不仅需有设计还要以图、文字表达出来,以作交流另一方面中央亦常下旨至地方州县,要求按给定的设计图文进行营造。如此,作为上下级政府的管理手段建筑设计及表达形式是其必要手段。同样隶属将作监(中央营造管理机构)的八作司(负责具体营造部门),其营造亦需设计,即所谓的“凡有营造并先定地图,然后兴工”。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O之七,又见,(宋)李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1:30.宋代建筑设计活动常是一个不断深化、细化的过程。多方案比较已多见。如徽宗政和四年修建河南府天津桥。“令勒都壕寨官董士貌彩画到天津桥作三等样制修砌图本一册进呈。诏依第二桥样修建”,徽宗明堂设计姚舜仁所作图样有二,“其斋宫一悉南向一随四时方所向”以供徽宗选定;高宗绍兴元年措置移哗事务添造行宫亦有造百余间或造三百余间两种方案,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三之二四.多方案比较是设计进一步深入、合理化的重要途径。2.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将作监和营造管理团队宋神宗元丰年间,参照唐六典改革官制,废除三司,恢复省曹寺监的职权。元丰改制后,建筑营造机构的变化有二:熙宁四年(1071年)分三司,其修造案以将作监代之;元丰五年(1082年)废三司,按唐六典恢复三省六曹九寺三监官制,三司营造管理职能部分归尚书省工部。自此至北宋末,官方营造的政务、事务管理系统由工部、将作监构成。作为中央政府事务机关的将作监,其职掌是:“监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之事,少监为之贰,丞参领之,凡土木工匠版筑造作之政令总焉。辨其才干器物之所须,乘时储积以待给用,庀其工徒而授以法式;寒暑蚤暮,均其劳逸作止之节。凡营造有计帐,则委官覆视,定其名数,验实以给之。.凡出纳籍帐,岁受而会之,上于工部。” (宋)李熹.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七:16.宋代将作监隶属工部,掌管宫室、城廓、桥梁等重要工程的予算、设计、施工和验收。作监所隶官属有十:修内司,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东西八作司,掌京城内外缮修之事;竹木务,掌修诸路水运材植及抽算诸河商贩竹木,以给内外营造之用;事材场,掌计度材物,前期扑斫,以给内外营造之用;麦 场,掌受京畿诸县夏租 ,以给圬墁之用;窑务,掌陶为砖瓦,以给缮营及瓶缶之器;丹粉所,掌烧变丹粉,以供绘饰;作坊物料库第三界,掌储积材物,以备给用;退材场,掌受京城内外退弃材木,抡其长短有差,其曲直中度者以给营造,馀备薪爨;帘箔场,掌抽算竹木、蒲苇,以供帘箔内外之用。对于隶属将作监的10个部门,依据职能可分为两类:营造机构和与建材相关机构。前者包括修内司、东西八作司;而竹木务、事材场、退材场、窑务、麦 场、丹粉所、物料库、帘箔场则属于后者。我国古代建筑神话般的营造速度、可靠的质量保证,至今令人惊叹不已,学人皆相信其间必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完成一项土木工程,工官、工匠、役夫须组织成一个团队,以上下有序,职责分明。在这样的团队中,有组织者、技术负责者,更有大量具体操作实施的人,他们各自因职位、技能不同形成一定的等级以及地位和经济上的差别。如此,团队按一定目标、组织形式和运作原则构成一个整体。宋会要辑稿载有绍兴二十八年展皇城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