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之根-道 中国文化之根-道 道可道,非常道“ 道”,最早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随后,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来诠释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由此成为中国古典哲学里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由道而衍生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哲学概念,在文革中,形而上学被引入现实政治意识形态中,一句形而上学猖獗,使许多理论工作者成为政治运动中的牺牲品。在八十年代的高中唯物辨证法、政治经济学两科课程中,对形而上与形而下这对哲学概念有相当的篇幅。 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周易系辞传,都源出周易,易被列为中国文化的源头,这已经是勿庸置疑的基本观点。当代汉语理论一词,尽管可以被理解为道,但其哲学内涵却异常苍白,没有春秋笔法所包含的万一,所以说,用理论一词来论述古典哲学中道这个概念,是无能为力的。无能为力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能力读懂周易。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是春秋笔法,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呢?我的解读是:孔子直截了当的承认,我孔子的学说来源于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的解读是:“易里面的义理,是可以执行的,那是非同寻常的哲学道理。易里面涉及的名词,那是非同寻常的哲学名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都来源于易,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各自表达了对易理的独特理解,一定意义上,道德经、论语、诗经、周礼、尚书都是易的另类表达形式。另类表达形式,就是老子、孔子各自导道的成果。孔子一句“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概括能力,明显高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非常道”用于用于哲学概念,所指的就是解易之道; “非常道” 用于执政,指的是天下为公之道;“非常道”用于读书,指的是解读春秋笔法之道。以上三个“非常道”,最要紧的是解读春秋笔法之道。诗经卷耳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文章,起首的一章说:“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这里有个重要概念周行, 周说的是周易,孔子说“吾从周”;行的理解就非常复杂了,主要指两钟理解,读HANG音,理解为涵意;读XIN音,理解为人性、信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信仰,合成则成为仁、信, 仁、信是儒学的两个重要哲学概念,论语在谈仁的概念时有里仁为美,在谈信的时候有民无信不立,这些重要的观点,归于中国语言按发音来组建新词语的原理,这个原理,一是春秋笔法,一个就是易理。诗经鹊巢说:“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这个两,大的方面来将,说的就是春秋笔法和易理;就易理上说,说的是刚与柔、阴与阳、吉与凶、学与习、道与德等两两之易。 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壮大、衰落的周而复始,无不被汉字、汉语所左右,具体来说,无不被依据易理造出的文字和读音所左右。只要用汉字,只要讲汉语,你都在用易理在说话,用易理造出的汉字表达你的主张。尽管易理读不懂,他已经化入了一个个汉字中;尽管春秋笔法失传,他已经化成了千百个成语、千万篇传世的华章。 春秋笔法和易,就是中华文明独特的“非常道”:智慧在其中,传奇在其中,可以君子万年,可以经营四方。 阴 阳转贴 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何以分阴阳二气?人体内何以分阴阳二气?高低、贵贱、阴阳、刚柔是无人道之别的。无物不阴阳,无物不五行,无物不八卦,无物不六十四卦,总之,无物不乾坤也。动物为阳,植物为阴;笔为阳,纸为阴;光为阳,眼为阴;眼为阳,灯为阴;善为阳,恶为阴;用为阳,体为阴。 五 行有了阴阳还要有阴阳平衡。然平衡之理在五行,生克制化也。五行这种描述方法具有特殊性,能够说明世界的这种平衡,而且是很好的说明。十来源于五,正是河图、洛书的根源。“洛书的虚中十乃众妙之门。”生者,利也;克者,制也,抑也。三五以变,错综其数。五行:遇三致克。阴阳者形而下,五行者形而上。 易 理 精 神 实 质 得失、进退、存亡、恐惧 易理精神实质就是:从自然万物生死存亡的循序过程中,发现并寻找出对人类处世,有启示,有指导意义的精神理念来,帮助人类客观地,务实地,科学地处理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它的精神实质用八个字即可解答: 得失、进退、存亡、恐惧。 (一)得失:人处事,有得有失。有所得就必然有所失。这是正常。世界上绝不会有光得不失的情况。如果有,那是不正常。是暂时的光得不失,其结果可能会得不偿失。光得不失是妄想,光失不得是傻子。“从来祸福不由人,得失全在无意中。”但是,如果懂了八卦易经的道理,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就会使自己得多失少。 (二)进退:“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人们在前进时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会用来劝慰别人和自己的一句话,也可以说是至理名言。但是,暂时的困难和有利的恢复,有可能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到当进则进,当退则退。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有时候进一步也可能是海阔天空。如何才能做到进退自如呢?那就必须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客观的科学的把握分寸,做到随机而变即可。 (三)存亡:“生死存亡”是讲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这里为什么只谈存亡,不谈生死,原因何在呢?因为存亡是讲的让事物如何存在下去而不消失。只有存在下去才会有变化,才会有发展。反之就会消亡掉。生的概念有两个:一是出生之生,一是生活之生。出生是出世,生活是生存。谈生存是对的,人为可以掌控。人出生可以掌控吗?人的自然死期和死法可以掌控吗?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应该看做是生计,不是投胎出生之生;死,是消亡过程,不是自然死期和死法。“生死存亡”都是讲怎样存在下去,而不是讲怎样投胎转世。存是事物发展的目的,亡是事物的消亡过程。只有懂了存亡的意义,才会知道生存的价值。八卦易经之理,就是告诉我们生死存亡的意义和价值的。 (四)恐惧:人生在世,应该有所惧怕,有所恐惧。有了这种心理,你做事才有可能小心谨慎,避免出错。恐惧的心理来源于规矩。懂规矩的人才知道害怕,有规矩的人才能知道警惕。时刻警惕自己,才不会犯错误。所谓犯错误就是违反了规矩。违反了规矩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不管是违背了规律,还是破坏了规矩,都得到的是应有的惩罚。八卦、六十四卦、易经之理,从头至尾都暗示了这一真理。尤其是文王八卦,乾卦三爻:终日乾乾。就是提示人们时刻保持警惕之心,以免过失、过错;上爻亢龙有悔,是说物极必反。也是讲的警惧之心。六十四卦的六爻之理,都是讲,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规矩,不然的话,所作之事可能会事与愿违,或者是过之如不及。进退存亡得失一、大自然的启示大自然一直在做有序的运动。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鱼鸟花虫,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动与静,夜与昼,寒与暑,生与死,都有其规律可循。在中华先贤的视野之中,看到了这样一些有序的自然现象: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的有序往来演化出了昼夜之序。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的有序往来演化出了四时之序。生生与消亡,原始反终;生长消息演化出了一幅有序的自然进化图。大自然中也有无序变化即非正常的变化,但只是暂时的、局部的,总体的、主流的变化是有序的。二、智慧的总结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中华大地上最早研究自然秩序的是伏羲氏。理性的观察,智慧的总结,伏羲氏用八卦记录了研究结果。八卦本身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序”字井然有序。六十四卦也体现出了一个“序”字。文字诠释卦象,同样也重视一个“序”字。周易乾文言诠释乾卦上九爻,解释中出现了从自然之文到人文的重要哲理:“亢之为言也,知进不知退,知存不知亡,知得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亢者,高也,高位也,极处也。上九爻在乾卦卦象中处于最高的位置,所以谓之以“亢”。高处、极处,是物极必反之处,是穷上反下之处,是事物变化之处。自然界的演化是这样,人世间的演化也是这样。自然界的物极必反,人世间的有序进退,从自然之文之处演化出了人文哲理。周易乾文言诠释的内容,集中在了人文哲理中。周易乾文言认为,能够把握“亢”处的变化,能认识事物极处必变的道理,才称得上是圣人。人在极处,对“知退”之序掌握的好坏,就会发生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存与亡,得与丧。三、经验与教训源头的中华文化是效法自然的文化。人理源于天理,天理即自然之理。序出自然,人效法自然也重视秩序之“序”。人文中秩序之“序”,首先体现在圣人君王的“进退”之序上。从有巢氏、燧人氏到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这些早期的领袖人物都是中华民族的能者与贤者,都是凭借巨大的贡献发明创造的业绩被天下之民拥戴为君王的。有巢氏、燧人氏之间的更替,传说与经典中都没有发生血腥争斗的记载。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之间的有序更替,周易系辞下记载了两个字:“没”与“作”。作者,为也。能不能“作”、有没有“为”是担任君王的先决条件。“没”者,老也、死也。尧、舜都在自己年老体衰之时提出了禅让。禅让并不是私下传递而是“天民一体”的选择。进有序,退亦有序;进在自己有能力造福天下之时,退在青年人有能力造福天下之时。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之间的有序更替,是以能否造福天下为前提的。在君王职位上的有序进退,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为子孙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序之进退,使中华贤哲留下了万古英名。“夏传子,家天下。”从大禹的儿子夏启之后,天下选贤变为家中传子。从此,君王的有序更替变为武力争夺的“楚汉相争”。天下选贤,选出的贤者与能者。武力争夺,冒出来往往是文盲与无赖。家中传子,传出来大都是昏昧无知者与骄横淫逸者。皇帝之进退,是无序之进退。撕杀而进,被杀而推。每一次皇帝的更迭,不但不会使天下进步,而且会给整个民族带来痛苦的灾难。就皇帝家族而言,无序之之进退,往往给家族带来了覆灭的命运。几千年来,几十个王朝、三百对名皇帝,世界上连一个“亢”字都并没有弄懂。五千年的历史中,既有“天下选贤”的宝贵经验,也有“家中传子”、“楚汉相争”沉痛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继承祖先的辉煌,重新创造新的辉煌,是中华民族优秀子孙的基本责任。合和和谐平衡合和、和谐、平衡构成了中华文化精神之元。合和文化孕育出了早期的那个善于理论研究、发展生产、发明创造的文明而先进的中华民族。探讨一下合和文化的起源,对于民族复兴也许是有益的。一、合和打开人类早期的经典无论是文化经典,还是宗教经典,在第一页的位置上都在关注着同样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宇宙与人”的起源。圣经用一个万能之神解答了“宇宙与人”的起源问题,其他宗教经典与圣经大同小异,都是用不同名称的万能之神解答了“宇宙与人”的起源问题。唯有我中华先贤在“宇宙与人”的起源问题上没有造神,而是用两种原动力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这两种原动力就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合而为道。上帝为同性同体,这本身就难以回答“生产”问题,道异性同体,顺利地回答了“生产”问题。道中的一阴一阳是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的关系。阴阳合和,产生天地。天地合和,产生万物与男女。男女合和,产生儿女。“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交而万物不通也”,周易彖传中的反复强调的这一个“交”字,实际上就是一种合和状态。形象之天地,抽象之阴阳。阴阳之道与形象之天地必须处在合和状态之中,才有这生气勃勃的自然,才有这繁华的人间。明朝周易研究者来知德所作的太极美圆歌,用形象的手法刻画出了明阴之间的阳合和关系:“我是一丸,黑白相和。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左无右。”丸者,圆太极也。黑白者,一阴一阳也。相和之“和”,所指的就是阴阳之间的合和状态。太极之处的阴阳关系始终保持者一个合和状态。二、和谐合和的阴阳关系演化出了中华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这是诗经小雅常棣中的一句诗。妻者,妻子也。子者,丈夫也。好合之“合”,即是良好的和谐状态。礼记中庸把这句诗推崇夫妻关系的准则:“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孔夫子认为,人际关系起始于夫妇,夫妻之间的和谐关系应该犹如奏乐一样协调,人际关系同样应该是和谐而协调。无论是治国,还是平天下,必须从齐家开始;齐家必须从处理好夫妻关系开始,夫妻关系应该是“如鼓瑟琴”式的和谐。家事国事天下事,家人国人天下人;事应该是和谐之事,人应该是和谐之人。和谐之家庭,和睦之友临,和平之天下,这是中华元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三、平衡黄帝内经以阴阳论人体之内的气血,阴阳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平衡状态。阴胜阳衰,人体会产生疾病。阳胜阴衰,人体同样会产生疾病。阴阳平衡即气血平衡,平衡状态一旦被打破,疾病即刻而至。如何保持气血平衡状态?内经中一有抽象之哲理,二有具体之方法。抽象之哲理为“损益”,具体之方法为补泻。阳胜损阳,阴衰益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损益之哲理、补泻之方法,总围绕着一个状态平衡。人体内部是一个平衡状态,人体外部也应该是一个平衡状态。人与万物、人与天地之间同样应该是一个平衡状态。平衡失衡,就会出现自然灾害。几十年来国内的实践证明,战天斗地破坏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平衡状态,所以水灾、旱灾、风灾、沙尘暴形式不同的灾难蜂拥而来。全球实践证明,征服自然破坏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平衡状态,所以才有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惊叹。三才中正中庸 一、三才“三才”所指的天地人。“三才者,天地人。”三字经里的这句话,广泛流传于古今与东西南北。“三才”的源头在八卦。八卦每卦三爻。三爻自上而下,依次象征天人地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六爻分三组,自上而下,仍然是象征天人地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周易系辞下对此的解释是:“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伏羲氏作八卦,卦卦由三爻组成,三爻留下这样一些根本性道理:其一,天地生人,天地生万物。其二,天之上没有有人格意义的上帝,地之下没有有人格意义的阎罗。其三,天地之间只有顶天立地的人以及和人类同源而生的万物。除此之外,天地之间没有任何有形的神灵。其四,人生在天地之间,人的效法对象只能是头上的天、脚下的地。其五,天地之间没有高于天、厚于地的绝对权威。“三才”之说,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三才”之说,衍生出了“以人为本”的文化。二、中正“中正”一词,源于周易。易传之中多次出现“中正”一词。周易同人彖传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在这里,“中正”一词与“文明”一词相对应,“中正”一词的落脚点落在“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上。“中”与“正”本来属于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起源于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爻位。八卦的三爻,自上而下,天位、人位、地位,天地之间为“中”即人位为“中”。六十四卦六爻的排位,从下到上一三五为阳爻之位,二四六为阴爻之位;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阴爻居二四六,阳爻居一三五,如此为“正”。“中”,在尚书中是一个重要的治国原则。“允持厥中”就是尧舜禹和平禅让时留下的传国宝训。“中”为中道,民要守中道,君要守中道。在周易彖传与象传中,“中”与“正”可以同时并列出现,也可以也可以单独出现。“中正”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要求人们认清人与天地的关系,以摆正相互之间的位置;二是要求人们认清人与万物的关系,合理地利用万物;三是要求人们“上顺天时,下取地利”,合理地安排生产与生活;四是要求人们认清家庭成员之间、天下成员之间的相互负责的关系并且摆正相互位置。三、中庸符号产生出的“中正”哲理,在儒家文化里演化为“中庸”之道。何谓“中”?说文:一、上下通为中。二、内为中。何谓“庸”?说文:行事能变为庸。“中庸”之道就是崇尚天地之道。上有高明之天,下有厚博之地,中间是顶天立地之人;人位于天地之间,人理应该效法于天理,人道应该效法于天道。天生万物是一个动态过程,万物生息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之中必须自我调节、自我调整,使之各得其所而不至于相互冲突,这是自然之“中”。自然之“中”,礼记中庸所表达的意思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效法自然,效法出“不过激,不偏私”“不偏为中。”天地在动中变化,春夏秋冬循环不已;万物在动中生生不息。变动是永恒的!人效法自然,应该效法出一个“庸”字“行事能变”。变出认识外部事物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变出认识人类自身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变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宋朝程朱理学把一个变动之“庸”解释为不变之“庸”:“不易之谓庸。”“不易之谓庸”与“行事能变之为庸”,一个字的误解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崇尚自然变化的思维方式变成了固守教条的思维方式。-八卦易经之术 象、数、理、占 (一)象就是卦象,就是物象,就是自然之物之形象。也就是所遇事物在一定阶段中,象一个什么物种,也就是它的表面现象。具体事物有具体形象,具体形象都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也就有着具体事物发展变化的理论依据。象的具体喻意,就是以发生过的具体事物的同类形状,让人们在今后从事中借鉴之。大象是共性,是普遍性,小象是个性是特殊性。用象来解释事物,这是分析研究事物的基本条件。也是比较直观笼统的。通过直观取象,我们就可以由浅入深地观察事物,对所处事物进行别门分类,从中发现事物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共性中的个性,观其象应其变。 (二)数易经所讲之数,不是数字之数,是量的意思,是数量和质量的概念。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数量和质量。任何事物都有量变到质变,质变达量变的重复转化过程。另外,任何同一事物也都有数量和质量的不同。数量的不同,质量的不同,也就是数的不同。数的概念是自然规律的一大要素,必须认真掌握和严格掌握。一切事物都有数的涵盖和数的差异。象是表面形式,数是内在情节。一切事物的长短,轻重,大小,多少,都是数的表明。六爻八卦的形式就是数的概率。事物的由小变大,由短渐长,由轻到重,由少集多,这都是数的演变,事物发展的原因。当然还有强弱刚柔,也同样说的是数的变化和发展结果。由于数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事物也就在不断地变化。动变是事物变化的现象,数变才是事物变化的实质。 (三)理易经之理,动变之理,象数之说。有其象必有其数,有其数必有其理。物象的起始,发展,终结,也就是成象的过程,它一定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在学易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说理用理的重要意义,一定要做到观其象而究其理,得其数而明其理。只有理通,象数才是真通,喻意才可能真明,教人才可能真达,所处事物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理,书无尽言,言无尽穷。但学易者一定要力求深究穷达,以求取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