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曹禺的艺术人格.doc_第1页
试论曹禺的艺术人格.doc_第2页
试论曹禺的艺术人格.doc_第3页
试论曹禺的艺术人格.doc_第4页
试论曹禺的艺术人格.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题】试论曹禺的艺术人格 【作者】文春玲 【关键词】曹禺雷雨日出家 【指导老师】袁联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艺术人格,作为作家在其艺术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总体精神风貌,对于作家来说,如同生命一样宝贵。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话剧突破了传统戏剧远离现实生活的局限,适应了反映新的时代与新的生活的需要。但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必须拿出有分量的艺术成品,形成引人入胜的戏剧形式,从而赢得广大观众。曹禺的剧作,在这一意义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二十世纪戏剧大师的曹禺,他的哲学式的孤独与寂寞、看取生活的人类眼光、高贵深沉的悲悯情怀、激情和幻想交织的诗人气质、演剧,导剧,写剧的丰富经历,使他走出了一条异于常人的成功之路。那我们就不得不谈到曹禺的主观条件,也称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特征,是联系生活与艺术的桥梁。通过这条必由之路,作家把实在的自我,和前人的艺术经验以及接受者的期待视野融为一体,构筑成独一无二的艺术自我。曹禺创作个性的基础,无疑是他特殊的生存体验。曹禺1910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破落的百姓官僚家庭,除天津外,曹禺还先后在宣化、北京、南京、江安、重庆等地居住、学习或工作过,一辈子基本没有离开过城市。他的社会联系、生活视野也大致局限在这个范围里。虽然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曹禺曾参加过学生爱国运动,但他毕竟没有夏衍、冯雪峰等人那种职业革命家的经历,甚至很少像左联作家那样直接投身于政治活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家庭的变故和时代大潮的冲击,把曹禺从一个官僚子弟变成了城市平民,自从离开家庭,只身闯入社会之后,起码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曹禺过着普通市民的生活,既算不上平安无事,也说不上轰轰烈烈。总之,像平常人一样经历着时代的动荡不安,感受着平民的喜怒哀乐。在曹禺的生命体验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城市上层的封建官僚及其后裔,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洋奴买办、以及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下层城市平民。他对时代精神的领会,对革命的认识,对历史主人公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变动,平常人事关系的分化改组,或私人交谊间接地感受到的。曹禺的生存体验并不十分宽阔,但却很特殊,也很深刻。本文试从“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诗意的人格气质”、“忧郁与苦闷的灵魂”、“重情尚义”这四个方面综合论述“曹禺的艺术人格”。一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年轻的曹禺崛起于三十年代中国话剧的剧坛上,把中国话剧艺术推向最高峰。面对自己的创作道路,他对西方话剧选择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曹禺曾说:如果我,田汉,吴祖光这些人,这些人,没有一个深厚的中国戏曲的根基,是消化不了西方话剧这洋玩意儿的。1曹禺是一位集演剧,写剧,导剧于一身的作家,受导师张彭春的影响。在曹禺的中学时代,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小说,诗歌,当然他从小就喜欢戏,但仅仅是喜欢。他本不是注定非搞戏剧不可的,正是因为他入了南开新剧团,特别是在张彭春的指导下,这位导师对他的器重和培养,调动了他对戏剧的兴趣,把他内在的力量发挥出来,对戏剧产生了一种由衷的喜爱,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直到他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戏剧中去。曹禺作为文明戏观众的历史,是从母亲(继母)的怀抱里开始的。曹禺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继母不单是一个戏迷,对古典诗词也有爱好。在她背诵的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中,曹禺虽听不懂词意,但从继母的朗诵语调中,感受到了其中悲凉,感伤的味道,那种悲凉注入他的情感之中。从小,他就受着这样的熏陶,使他对古典诗词有颇深的领悟。由于时代关系,他也受着“五四”新文学的影响。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尤其是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但他承认,“狂人日记当时没读懂”,而女神却使他的血“沸腾”起来。他戏剧成就的取得,固然要归功于他特殊的天分,但也不可忽视他对中外文化的广采博收。1929年12月,张彭春要去美国,一是为南开学校募捐,再者是为梅兰芳访美演出牵线。临行前,他将一部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送给曹禺,这使曹禺非常感激,他借助英文词典,通读了全书。易卜生的戏剧,曹禺不仅读过,而且演过,这样的经历,对他掌握现代戏剧的编剧技巧很有帮助。1933年,曹禺从清华大学毕业,他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易卜生,写作这篇英文论文时,曹禺主要参考了萧伯纳的论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也就是在这一年,曹禺一边构思他关于易卜生的论文,一边开始创作他的成名作雷雨。有人指出,在情节结构上,雷雨表现的乱伦悲剧与易卜生的剧作群鬼相似。曹禺并不否认他的戏剧受到易卜生戏剧的影响,但是当有人暗示他的戏剧不过是仿作时,曹禺很不高兴,他说,“我是我自己个渺小的自己:我不能窥探这些大师的艰深,犹如黑夜的甲虫想像不来白昼的明朗。在过去的十几年,固然也读过几本戏,演过几次戏,但尽管我用了力量来思索,我追忆不出哪一点是在故意模拟谁。也许在所谓潜意识的下层,我自己欺骗了自己:我是一个忘恩的仆隶,一一地抽取主人家的金线,织好了自己丑陋的衣服,而否认这些褪了色(因为到了我的手里)的金丝也还是主人家的。”2其实,人类艺术的母题都不外乎是对生、爱、死之类的问题的表现与阐释,因此才有所谓原型和主题的反复不断地演绎。对易卜生戏剧的深刻理解,打开了曹禺认识社会和人生的新的视阈,使他获得了现代性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意识,因此,在他反观中国的社会现象,反思中国人的人生悲剧时,具有了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曹禺运用的是中国题材,写出的是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戏剧,这是无庸置疑的事情。此外,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广泛涉猎西方戏剧文学,受到奥尼尔,莎士比亚等人的影响。莎士比亚对复杂人性的探索吸引着曹禺,像日出中对金钱社会的鞭挞,正是闪烁着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的那中诗情。而话剧家更可以看到莎士比亚诗情的影响。在雷雨中,我们可以看到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二诗意的特质曹禺的性格,本来就是罗曼蒂克的。他的左耳上有一个小包,张瑞芳称之为“灵感包”。按照中国传统,这是象征富贵的,有马能栓上。曹禺写不出来东西就喜欢摸。他接受过古典诗词的熏陶,小时侯听继母背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使他对古典诗词颇有领悟,他也读过不少的新诗,总是追求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在他写过今宵酒醒何处后就不再写小说了,而是一些小诗。他的诗,如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在离情愁绪的不言境界中,蕴蓄着惆怅,郁结着悲伤,南风曲更多体现对一种浪漫的飘渺的境界的追求,但又是一种美的向往的破灭和失落感。不久长,不久长等诗体现出他的美学追求,他追求诗的感情,诗的意境,追求思想情绪的诗意表现,对他未来的戏剧创作是有深远影响的,指示着他向戏剧诗人的路途。曹禺也不只一次地表白,所谓现实主义也不是那么现实,“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原谅我,我绝不是套易卜生的话,我绝没有这样大胆的希冀,处处来仿效他),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3话剧语言必须具有抒情性和诗意,这是话剧语言的灵魂。而且,这些诗意不是按照诗的格式,即韵律搭建的,而是要求剧作家具有诗人的气质,诗人的情操,诗人的品格。无疑,曹禺是做到了。为了保持戏剧本身的诗意,曹禺特别在乎戏剧的韵味和含蓄,比如他的戏剧事件大都没有具体的发生时间,戏剧人物性格的发展、戏剧情节的递进、悲剧氛围的蕴蓄等等,都讲究诗的节奏、诗的意味、诗的美感。像易卜生一样,曹禺非常重视戏剧的诗性特征。而在诗与现实的契合中,他追求的是对人的灵魂,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发掘,是对性格的倾心塑造。活生生的人物,才能抓住观众的心灵。雷雨中的八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地站在人们面前。打开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像蘩漪这样的典型,应当属于曹禺的。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她,你都不得不承认她的浑厚丰满,她的特异的性格光彩。在她的具有魅力的却未免有些阴历可怖的性格中,折射出封建专制的沉重的压力,那种把一个女人美丽的心灵,扭曲得令人震惊的精神虐杀。她象一把利刀。她的爱和恨都带着一道道的血痕和沉重的创伤。她又是那么软弱无力,她对自由的渴望真象大旱之年盼着几滴甘露。但是,她终于逃不出那漆黑的残酷的井。蘩漪本身就是严峻,残酷而真实的诗。在雷雨中,已经显示出他诗的兴奋,诗的激情,在日出中,就有了更深的发展。他把诗意的发现和现实的揭示有机的熔铸起来,他不仅仅把那个“漆黑的世界“的图画出来,而他对那个社会的揭露来看,它的污秽,混乱,使人感到那发散着腐尸的恶浊气息的社会,确是一坐人间地狱。但是日出的迷人之处,却在”漆黑的世界“里透出满天大红的天色,在冷酷中蕴蓄着温热,在地狱里,有着金子的闪光,在腐尸臭气下潜藏着牵动人心的诗意力量。在日出中,诗意的潜流在主题,结构,背景和任务身上流淌着:“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他写了那些“丢弃了太阳的人们”,更写了渴望阳光的人们。此外,仇虎那蛮悍、粗犷,激荡着原始生命的复杂性格,愫芳那又凄凉又甜蜜的反常心态,都是他们反封建叛逆精神已经觉醒的个性意识最富于诗意的表现方式。所有这些描写,显然是作家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感受和激情凝结,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与罪恶,抒发作者沉郁、激荡的诗意激情、最独特、最有效、最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途径。可见,曹禺剧作既熔铸着作家真诚炙热的主观情感,又凝聚着他对现实人生问题的深沉探索与哲理思考,因而形成了一种情理交融、意蕴深邃的诗意境界。作家自己曾说,“最好的剧本总是情理交融的”。这正是曹禺向戏剧高峰攀登的切身体验。注重诗的意境创造,是中国文艺的传统。无论是小说、诗歌或戏曲艺术中,优秀的作家总是重视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用以衬托人物的心灵,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曹禺的剧作,注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里,为人物设置充满诗意的场景,让人物在抒情的独白或含蓄的对话里展示优美的心灵。北京人里愫方同瑞贞倾诉心曲时,不断响着暮秋的雁叫,断续的军号声,氛围凄清沉静,衬托出愫方那舍己为人的高尚心灵。家的第一幕,喧嚣杂乱的闹洞房之后,月光皎洁,梅花莹白,湖波明亮,杜鹃酣唱,展开了觉新与瑞钰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纯朴而真诚,深沉而凄清,情景交融,饱含诗的韵味。家的结尾,在大雪纷飞、杜娟哀鸣里瑞钰逝去。洁白清寂的雪景映衬着人物内心的纯净高洁,暗示着雪化冰消之后大地回暖,春光明媚,包孕着深长的意蕴。诗意的灵魂,渗透在戏剧结构的血躯之中,处处充满诗意的对比。激扬着愤慨的深刻揭露和喜剧的嘲讽,对美的心灵的揭示和美的毁灭的悲剧,是那样交织激荡着。三忧郁与苦闷的灵魂曹禺是在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出生即失母的精神创伤使幼小的曹禺感到无形的精神重压,塑造了他忧郁的气质和悲悯情怀。在雷雨?序的开头便是一段夫子自道: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纵然在人前我有时显露着欢娱,在孤独时却如许多精神总不甘于凝固的人,自己不断来苦恼着自己。4这明白无误地说明曹禺的心理类型是内倾的。也正因为如此,童年的曹禺总有着说不尽的苦闷。在他十八,九岁的时候,他的思索早已与现实性紧扣在一起。他的苦闷,他的遭际,他的写诗,他的演戏都与那个令人懊恼和悲愤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他的思想同那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相悖而行。他很崇拜李大钊,李大钊的牺牲使他愤慨不已,他的同学也被军阀杀害,这些可怖的人事,死命地突击着他,增加他的不平之感。他苦苦思索,但却得不出答案。读林肯传,他的胸怀里燃起了追求自由的火焰,激起他对自由的渴望,对民主的希冀,对一切人都是平等的追求,他是在东撞西撞,但他的方向是没有错的。后来家庭的变故,姐姐家瑛的死,又让他感到,青春的生命,美妙的年华像花一样在风雨中凋零了。曹禺不是那种哀叹时间如白驹过隙的人,他的伤感,他的苦闷,既是情愫的凝聚,同时更是对人生苦苦的探寻。在耳闻目睹了许多人世的苦难后,他从中外先哲著述中深切体验到旷野里凄厉地为人类悲惨处境呼唤的悲剧情感,引发了对人类生存处境和终极目的的思考。“我当时有一种感觉,好像是东撞东撞,在寻找着生活的道路。人究竟应该怎么活着?总不应该白白活着吧,应该活出一点道理来吧?”5他在创作中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物心灵的体验,即包含着他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生命的困惑和求索。雷雨中周冲即是作家的一个视角,“是全剧最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物”。他那样纯真,完全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那段“明亮的天空”、“无边的海上”、“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梦幻般的独白中特别说到:“现在的世界是不该存在的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它透露出作者道德理想国中,人应该是平等、自由的,没有争斗,只有和谐,是一个充满乌托邦人文意味的彼岸世界。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有很多憧憬,对社会,对家庭,以至于对爱情。他不了解他自己,他更不了解他的周围,一重一重幻念茧丝的缚住了他。他有着一切青春发动期的青年对现实那样的隔离。在喝药那一景,他才认识到父亲的威权笼罩下的家庭,在鲁贵家里,忍受着鲁大海的傲慢,他才发现和大海中间隔着一道不可填补的鸿沟,在末尾,唤他来阻止四凤与周萍逃奔的时候,他才看出母亲不是他想的那样,而四凤也不是能与他在冬天的早晨,明亮的海空,乘着白帆船向着无边的理想航驶去的伴侣。他痛苦的感到现实的丑恶,一种幻灭的悲哀袭住他的心。这样的人即使不为残忍的“天”所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渺茫的梦掩埋,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步。在情爱里,他爱的只是“爱”,不是任何一个女人。所以当四凤不得已说破她和周萍的事时,使他伤心的不是四凤离开了他,而是哀悼一个美丽梦的死亡。最后连母亲-那是17岁孩子梦里幻化得最聪慧而慈祥的母亲,也这样丑恶的为情爱痉挛的喊叫,他才彻头彻尾地感到现实的粗恶。他不能再活下去,他被人攻下了最后的堡垒,青春期的儿子对母亲的那一点憧憬。而周冲来来去去这样匆匆,这样一个可爱的生命偏偏短促而痛楚的消逝,令我们情感要呼出“这确是太残忍了。”事实上,剧作家的道德理想与社会感性存在极不平衡,方达生是光明的探求者,是雷雨中周冲形象的发展,代表人们对“日出”-光明,自由的寻找与向往,表达了作者的心灵追求他借日出中方达生之口表达出这样的困惑:“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这么残忍呢?为什么允许金八这么一群禽兽活着?”他甚至痛下“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决心。由此可见,曹禺将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的憧憬注入悲剧创作之中,尽管带着宿命的色彩,但这是一个探索的灵魂对现实观照时产生的迷惘与愤慨,更表达了他抑制不住的道德焦虑。对于曹禺而言,他对命运无常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作品的历史容量和审美空间,赋予了作品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四重情尚义曹禺的家境优越,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住的是小洋房,家里有在、各种各样的佣人:拉车的,做饭的,打杂的,看门的,还有保姆等等。生活优越的很,但他并没有迷醉于这样的生活,反而萌生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小时侯跟父亲又回到了天津,正赶上华北水灾。到处都是衣裳褴褛面带菜色的饥民,沿街乞讨。男人挑着筐子,一头是待哺的婴儿,一头是锅碗瓢盆,破衣烂被,后面跟着拉着能走路的孩子。特别是在深夜,孩子凄厉的哭声更牵动着曹禺的心。这种凄惨的景象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后来成为了曹禺写戏的最初印象。对人民的同情,也来源于段妈。段妈的活计之一,就是晚间陪添甲(曹禺的小名)睡觉。于是段妈便会在添甲偶尔睡不着的时候,讲故事般的把自己的家事讲给幼小的添甲听。也许是由于他少时丧母的关系,加上对段妈的同情,以及姐姐家瑛的悲惨命运,曹禺对妇女命运充满了同情和讴歌。在他极其熟悉的他所描写的旧中国那鬼魅重重的社会生活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妇女尤有深切的同情。在他笔下,有偷情的少妇,堕落的妓女等,他从来没有站在男性的立场上来嘲讽和取笑她们,而是赞美她们灵魂深处所焕发的不屈的人格。雷雨的写作契机是由一个女子-蘩漪点燃的。在“五四”精神的启悟下,繁漪热烈渴望个性自由与解放,确是“心比天高,”曹禺曾说: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过多少繁漪,(当然她们不是繁漪,她们多半没有繁漪勇敢)她们在阴沟里讨生活,却偏偏心天样高,热情原是一片浇不熄的火,而上帝偏偏惩罚她们枯干地生长在沙上。6但当她试图冲破封建牢笼,同周朴园前妻之子周萍发生“乱伦”关系后,在她的潜意识深层却又不是窜出传统观念的幽灵,使她不自觉地为突如其来的罪恶感所困扰;而当周萍要“悔改以前的罪恶”,同她断绝那种不正常的关系时,繁漪又死死抓住周萍不放手,一次次病狂般地去破坏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表现出那么异乎寻常的嫉妒与阴鸷。然而,蘩漪的“可爱之处”就在她”的不可爱“之处,在于她不易为人解悟的特殊的“魅惑性”。蘩漪的这种矛盾、极端的性格和心态,显然地被时代精神复活了的个性意识所燃起的生命的“电火”。在最残酷的爱与最不残忍的恨的性格交织中,她的内心象变态发展,由爱变成恨,由倔强变成疯狂,最后她不顾一切的反抗,报复。她这绝望中的反抗是一个被压迫女性的血泪控诉,也是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无情揭露。她那火般的热情,反映了那个时代妇女解放的强烈要求。因此她那雷雨般爆发犹如反封建主义的怒涛,追求个性解放的春雷。诚如曹禺自己所说: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之斗。虽然依旧在火坑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怜悯与尊敬么?这总比阉鸡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弱地度过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令人佩服吧。他写日出较之雷雨更憋满了一腔愤懑,更强烈,更深沉。曹禺写到:一件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般地刺了我的心,逼成我按柰不下的愤怒,有时我也在想为哪一个人呢?是哪一群人叫我这样呢?7他那种执拗的恨在心头燃烧着,那种热烈而执着的爱也在燃烧着,而最后是失望,悲哀,不尽的酸辛。在日出中,作家更深入地揭示了陈白露在罪恶社会的逼迫、腐蚀下日益堕落又不甘沉沦,渴望自由光明又难以挣脱生活之苦的灵魂剧烈搏斗,从而凸现了她那矛盾、分裂、忧郁、痛苦的内在复杂性格。陈白露是作者心中的一个理想,也是作者对这个理想的哀思,因此,即使她已经被彻底的锈蚀,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她仍然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性,为了保护被人随意买卖的“小东西”,甚至不惜与金八作对。但是小东西的遭遇让她更加意识到她的屈辱处境,更加厌恶自己堕落的生活,更加看清了社会的黑暗,救小东西的行动彻底失败后,她感到陷入黑暗的包围之中,自己也已无路可走,她失去力量以往嘲讽的笑声,消失了玩世不恭的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