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与刑罚.doc_第1页
论犯罪与刑罚.doc_第2页
论犯罪与刑罚.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笔记“论犯罪与刑法这本小书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好似服用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良药一样。当我阅读它时真感到解渴,我由此相信:这样一部著作必定能清除在众多国家的法学理论中依然残存的野蛮内容。” 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评一书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切萨雷贝卡利亚,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近代资产阶级刑法学鼻祖,1738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的一个贵族家庭。1764年完成并出版了其传世巨著论犯罪与刑罚,由此一举成名,在整个欧洲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论犯罪与刑法这部著作,篇幅虽然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论犯罪与刑罚 一书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犯罪与刑罚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贝卡里亚在书中深刻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认的三大刑法原则,即:罪刑法定主义、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并且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犯罪与刑罚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指引和推动了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刑事法律制度,建立科学理性的刑事法律制度的革命运动。小书一经问世即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被誉为刑法领域里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国内有学者这样评价:“贝卡利亚自己是不会想到,他所开拓的处女地竟会成为三大学科诞生的发祥地:最为人公认的是,他是刑法学的催生婆,同时,他还创制了犯罪学的襁褓,更鲜为人知的是,他还造就了刑事司法学的摇篮。他的这本小册子竟然为三大学科的同时诞生铺就了产床,这不能不为人所惊叹。”二、读书随记贝卡里亚把社会契约的理论运用于刑法学说,认为:人们为了享受自由才割让出自己的一部分自由;人们割让出的自由的总和,组成国家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包括刑罚权,并对任何人都有约束力。基于这种理论,贝卡里亚主张:(一)只有法律才能规定刑罚。颁布法律的权力只属于立法者,即属于根据社会契约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代表。(二)法官的职权只是按照法律进行审判,不得对法律进行解释。(三)只有法律规定禁止的行为才能称作犯罪,并应规定出从最轻到最重的罪行阶梯。(四)衡量犯罪轻重的唯一标准就是社会遭受到的危害程度,而不能以犯罪人的意图、被害人的身份、罪孽的轻重作为标准。(五)刑罚的强度与犯罪的严重程度应相对称。(六)犯罪人不论其社会地位怎样,同样的罪应当受到同样的刑罚。(七)刑罚的目的是阻止罪犯再重新侵犯公民,并规训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而不是为了报复罪犯。(八)为达到预防的目的,应采用温和的,然而是不可避免的刑罚。从而在观念上建立起犯罪与刑罚的必然性因果联系。(九)法律应当写得清晰明了,使每个人都能了解。(十)要使犯罪及时的受到惩罚。贝卡里亚阐述的最终结论是:要使刑罚不成为一个人或许多人对个别公民的暴力行为,它就应当是公开的、及时的、必要的,是在该种情况下可能判处的刑罚中最轻的、同所犯的罪相适应的、并在法律中有明文规定的。 三、读后反思论犯罪与刑罚中的大多数观点无疑是具有震撼的划时代意义,让我感觉我们现在读的每一本厚厚的刑法书也逃不出18世纪论犯罪与刑罚的范围。关于刑罚的起源和刑罚权。贝卡里亚对刑罚权的论证是借助于社会契约开始的:“离群索居的人们被连续的战争状态弄得筋疲力尽,也无力享受那种由于朝不保夕而变得空有其名的自由,法律就是把这些人联合成社会的条件。人们牺牲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为了切身利益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君权。”这就是整本书的理论基础。关于死刑。贝卡里亚用了将近1/10 的篇幅来宣传废除死刑的观点。首先,贝卡利亚是基于社会契约,对国家拥有判处死刑的权利提出了质疑,这是受当时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但是我认为社会契约这种理论是虚幻的,作为否认死刑的依据是软弱无力的,有点诡辩的意味。他认为人们可以凭借怎样的权利来杀死自已的同类呢?这当然不是造就君权和法律的那种权利。君权和法律,它们仅仅是一份份少量私人自由的总和,它们代表的是作为个人利益结合体的普遍意志。然而,有谁愿意把对自己的生死予夺大权奉予别人操使呢?每个人在对自己做出最小牺牲时,怎么会把冠于一切财富之首的生命也搭进去呢? 换句话说贝卡里亚认为只有在得到承诺的情况下,刑罚才是合理与正当的。这个逻辑是否有问题?我认为一个人受到刑罚,因为的是他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因为他愿意受到刑罚的处罚。因为事实上,任何人愿意去体验的东西绝对不是刑罚,也不可能有什么人愿意去受刑罚。就算是以社会契约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订立契约的时候,我们承诺我们不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我们设定自己不是违法犯罪、穷凶极恶的歹徒,我们不是刑事被告人,我们有可能成为刑事犯罪的被害人。我们不是“允许国家把我杀了”,而是“要求国家把杀我的人杀了。”契约里没有一条“政府具有滥杀无辜的权利”啊!由此,我们还是安全的,只要我们不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政府是不能够把我们杀掉的。政府还帮助我们把那些违法犯罪侵犯我们的人杀掉,以此来增加我们的安全感。其次,贝卡利亚认为死刑的威吓效果并非最佳,提出用“终身监禁”代替“死刑”,我认为贝卡利亚的论证并不充分,他提出的“终身监禁”是他自己的一个完美设想,前提是其它环节都不出错。但是其它环节会不出错吗?谁能保证一个杀人犯可以在监狱里被关一辈子?“终身监禁”有太多的可能性了。对于被害人的家属而言,犯人还活在这个世上,随时都有可能被提前释放或假释,也许还会上演越狱之类的戏码。而现实也证明,一旦被判死缓,就意味着不会死,一旦被判无期,就意味着有期,长此发展下去,一旦被判“终身监禁”就意味着不是终身。我坚持认为,对可能犯罪的人,死刑具有最大的威慑力,试想哪一种刑罚能比剥夺人的生命更恐怖?因为至少从人的感官而言,死刑所产生巨大的威慑力完全高于终身监禁。贝卡里亚所指出的理由只能让人们反思死刑存在的必要与否,却不能或者说足以使人们认可死刑不必要。而对罪犯本人,死刑可以从根本上制止其再犯罪。如果没有死刑,即使罪犯被判终身监禁,他还是有可能在监狱中犯罪,只有将其处死,才可以防止他继续犯罪。我认为一个国家废除死刑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我认为不宜废除死刑。有些人举例说有些国家废除死刑后犯罪率不升反降,由此得出结论应该废除死刑。我认为这个事情应该归功于国家的治理,感化人民让人民不去犯罪,没有人犯罪了,自然就不需要刑罚了。中国历史上一直倡导“明德慎罚”,“刑期于无刑”。有记载,唐太宗贞观13年,中央政府一年执行的死刑案只有29例,“几至刑措”,“刑措”就是刑罚搁置一边不用了。由于没有犯罪,差不多废除了刑罚。这里的因果关系是“没有犯罪,因而刑罚废置不用”,而不是“刑罚废置不用,犯罪就会自然减少。”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少数保留死刑制度的国家之一,在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死刑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许多争议。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死刑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最终废除死刑已经是人们的共识,200 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废除死刑的行列,排出了强大的阵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和美国外都全面或部分废除了死刑。在当今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已有130多个国家废除了死刑。但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民族等各方面因素来看,我国现阶段显然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正如张明楷教授在其刑法的基本立场一书中所指出的,西方国家废除死刑是以其本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为根据,以其本国人民的平均价值观念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