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诗中体现的悲情意识.doc_第1页
陶渊明饮酒诗中体现的悲情意识.doc_第2页
陶渊明饮酒诗中体现的悲情意识.doc_第3页
陶渊明饮酒诗中体现的悲情意识.doc_第4页
陶渊明饮酒诗中体现的悲情意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渊明饮酒诗中体现的悲情意识与人生哲理学生姓名:席静前 指导教师:王延模【内容摘要】酒,这种使人忘忧、消愁、沉醉的琼浆被陶渊明看似平淡的语言和发自肺腑的独特感受融入了田园诗当中,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饮酒诗,其中以饮酒二十首最为成熟,这也是他的饮酒诗中最重要的意象的具体体现。陶渊明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支撑,以古代隐士作为榜样,在饮酒隐逸的境界中消融苦闷,然后超越悲情,领悟出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关键词】饮酒诗;悲情意识;人生哲理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也是第一个将酒与诗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上深化发挥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并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的诗人。他的诗文现存142篇,“凡说到饮酒的共56篇,约占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由此可见,饮酒这个主题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梁昭明太子萧统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酒在陶渊明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随身之物,因此酒也成了他的作品中一个极具象征性极富表达性的意象。一、酒在陶渊明诗歌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第一,“酒云能消愁,方此讵不劣”。(影答形)他用酒来消除生活中的烦恼、忧愁,以及看到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时所产生的悲愤和感伤。“酒是解忧的使臣,或是消愁的灵丹,都是被当做肯定的对象来看待的。” 正如曹操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第二,酒也可以激发他对人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他可以借酒来思考许多国家命运、人生问题,没有酒就很难激发他的这种思维。正如苏轼说的:“正饮酒中,不知何缘记得此许多事”。就是说不知为什么陶渊明在喝酒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么多事情来。第三,古人有“诗言志”的说法,认为诗是感情的产物。正如诗经毛诗序中说的:“诗者,志之所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心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酒正是激发这种感情的催化剂。在这一点上,酒与诗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酒可以激发思维,激发想象,一个在现实中拘谨刻板的人也可以通过喝酒达到“真我”,冲破世俗的樊篱。人们常有“酒后见真情”、“酒后吐真言” 的说法。酒对陶渊明来说正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寄托愁思,也寄托诗人骨子里的“志”,对国家社会的“志”,还有对自己高尚情操追求的“志”。酒让他明白了许多世事。第四,酒可以让他脱下世俗的面纱,从而袒露自己真实的情怀,表现出崇高尚洁的一面。“杯酒见人心”正是如此。在饮酒十四中他说:“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因此,陶渊明喝酒之后他可以表现最真实的自己。酒对他来说又是“真”的一种寄托。第五,酒也是诗人用来和现实抗争的武器。魏晋时期,时局动荡,统治黑暗,许多人常常用饮酒的方式躲避政治的迫害和人事上的纠纷。陶渊明虽然隐居田园,表面上远离政治,但事实上并没有对世事冷淡,并且是相当关注的。正因为酒在诗人生活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他才用酒表达了许多情感与哲理。二、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悲情意识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对贫困、死亡、失志、孤独的体会更为强烈,他的诗歌中融入的悲情是远远超过他生活的悠然自得和恬静闲适的。那么,这么多悲情来自哪里呢?从他的所有饮酒诗中我们不难发现,陶渊明经常在内心做一些思想上的斗争,在很多方面他的内心是很矛盾的。因此,这些悲情都来源于他的人生追求与社会现实、政治环境无法相适应而产生的内心冲突,其集中体现就是他的个体生存和生活陷入困境,自己自食其力的艰辛,在乱世中怀才不遇,并对生死轮回、时光易逝和死亡的焦虑。1.对生活贫困的无奈忍受陶渊明的一生似乎都在与贫困作斗争,因此生活中自食其力的艰辛带给诗人无法磨灭的伤感和悲凉。陶渊明说他“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序),“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甚至有时候,诗人的生活变得十分穷困,连最基本的都保障不了。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类一切行动最原始的动因,如果衣食不能满足温饱不能解决就无法从事其他精神文化活动。在饮酒十六中他说:“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户交悲风,荒草没前庭”,这不只是说他家的房子处在这么荒凉的地方,同时也象征了他所在时代的杂乱和环境的危难。后来又说:“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由于房子破烂,冻得他无法入睡,只能等到天亮,可偏偏天不亮,真是饥寒交迫。人的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在陶渊明生活中都变得无法保障。虽然诗人曾经五次出仕,但都因与当时政治环境下官场的黑暗腐败格格不入而隐退田园,因此也没有多少收入。作为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他仍然有自己高洁的品行,“不向乡里小儿折腰”。正因为如此,他才一直无法走出生活贫困的困扰。在杂诗其八中说:“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这种恶劣的生活质量让世人处处遭受贫困带来的困苦,他并不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那种奢侈淫靡的生活现状,连最基本的吃喝都无法满足。然而,陶渊明追求的是田园农舍的那种纯真与“真我”,这样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他退却,他只为了找到自然中的美,让自己完全融入自然,所以诗人并没有在贫困中一味消沉,而是超越这种障碍,在生活的贫困寥落中悟出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本质所在。陶渊明后来甚至靠乞食借贷度日,贫困在陶渊明的晚年简直成了一把销蚀他身体和精神的利剑,更有甚者,他不是一时的剧痛,而是如同凌迟一般的日削月割,何况陶渊明还承负着家庭的责任。所以他就不能简单的用“道胜”来脱离家庭获得个体精神上的解脱。因此,他的内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面对贫困时洒脱狂傲,而是时时刻刻承受着诸多的艰辛、悲苦和凄凉。2.精神上无法排遣的寂寞与孤独陶渊明主动从喧嚣纷繁、勾心斗角,黑暗腐败的市朝退隐到宁静的田园,这就意味着他选择了孤独,选择了一生与寂寞为伴。虽然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状态,但不涉世事似乎又是被当时社会所孤立。因此,他不免处处流露着孤独。他在饮酒四中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在陶渊明的诗中有很多以鸟作为寄托自己心迹的意象,说他自己就像傍晚离群的鸟一样,对于社会这个大群体来说,其中没有诗人能找到的或者说没有可以与诗人的心境相符合的空间,因此他退出了这个群体,由此而感到了无法排遣的孤独,这种孤独是他悲情意识很重要的体现。由于这种悲情几乎贯穿陶渊明的整个人生,因此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这样的体现。“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二);“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咏贫士一)。诗中这些孤鸟、孤松、孤云等意象都象征着诗人的处境和命运,也表现诗人对腐朽的统治阶级的孤高态度,要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陶渊明的孤独心态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坚守节操志向不肯向世俗妥协造成的。在岁暮和张常侍一诗更是体现出陶渊明心中无比孤凄。这首诗围绕 “暮”字来写,正值寒气逼人的时节,严冬来临,又正值诗人已到垂暮之年,体衰多病,早生华发,又贫困无酒,生计艰难。因而追忆年华,感叹平生,对岁暮的感慨,也就是对自己生命价值消逝的伤感。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人民流离,乱世中的流俗之辈是耐不住清贫和寂寞的。为了明哲保身,在权贵面前不惜放弃自己的操守和人格,只有自己才会坚持理想和道德,独守贫困,矢志不渝。认清事态的炎凉,人情的沉浮,顿时让陶渊明在精神上无比孤独和无助,心境倍感凄凉寂寞。3.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生命轮回的焦虑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但他对生命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并且对时光流逝、年华不再、人生无常有超乎常人的焦虑。在陶渊明的后期作品中,生命无常、时间催逼是很常见的主题。在饮酒三中他说:“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这一生的可贵在于有生命,但也有可悲的一面,就是生命是短暂的,犹如闪电一样空幻虚无。“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旁早已百。”(饮酒十五)人类对宇宙时间来说是那么渺小,因此人对时光流逝永远是无能为力的。晚年的陶渊明已然失去归园之初的闲适和飘然。回顾过去,年少时树立的理想在实践流逝中变得渺茫不可实现,他真正从心底感到了忧虑和紧迫,无论田园生活带给他如何的乐趣,都化解不了这种悲哀情绪的困扰。因此,在田园中生活越久,就越对生命和时间有深刻的思考。所以,陶渊明在一天天的思考中变得越来越悲伤。4.对现实发牢骚及其消极颓废的人生观陶渊明做了玄桓官吏,而玄桓篡了晋朝,虽然及时引退,但仍然要受到社会和舆论的非难职责。因此他自己开始不满发牢骚。如饮酒十三:“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炳。”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写了一个“醉夫”与一个“醒夫”,以此来预示自己不和世俗中的那些人同流合污,醉酒使自己找到了真我,超凡出众,表面上醒的那些人反而很愚蠢,很糊涂,由此表达了对那些腐朽现象与腐败之人的不满。又如饮酒二十中说:“读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由此陶渊明指出喝醉酒的重大意义,就是可以毫无顾及地斥责封建礼俗与污浊的社会,因此他认为要与腐败作斗争,这样才能不“负头上巾”。陶渊明在周身的人事环境都无法符合自己的思想或观念时总会表现出强烈的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在责子中他说:“天运苟如此,且尽杯中物。”由于他的五个儿子都游手好闲玩世不恭,“总不好纸笔”,因此他感觉他对儿子寄予的希望显得很渺茫,因此用酒来安慰自己,麻痹自己,在饮酒中颓废下去。这样的时候也很多。在己酉岁九月九日中,“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诗人在看到秋季万物沉寂,萧条衰败景象之时,不禁深感凄凉悲哀,同时他又认识到人生之难,忧虑生命之苦,然而又对其无可奈何,因此他就把各种忧思抛开,暂且用酒将自己陶醉,只希望今天过去就足够,并不理会其他万事万物。这种不可避免的忧思和伤感,一次次冲击着陶渊明的头脑,因此他选择了用浊酒将自己麻醉的态度来对待一切。由此可见,他的思想中有着消极颓废中的一面。三、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体现的人生哲理如果陶渊明在遭遇贫困、失志、孤独时一味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话,那么他就只能落入消沉的俗境,与那些世俗之人无甚区别,被历史的长河淹没,别世人忘却。而陶渊明的诗文之所以被我们今天研究,他的人格节操之所以能受到后人的崇敬,关键在于他承受各方面的痛苦和遭遇时能用理性的思想淡化,超越悲情,并且以悲情作为动力领悟许多极具思想性的哲理。既然他的这些哲理很多都出现在饮酒诗中,说明只有用“酒”这个媒介才能推动他做更深入的思考和进行思维的升华。在饮酒诗中,陶渊明思考最多的是生死的轮回问题,还有人生的虚无短暂,善恶报应、是非曲直、荣辱成败、名利禄位、利害得失和理想操守等等。这些哲理的涌现,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明确了追求理想和坚持操守对人生的重要性。再加上当时佛教思想的盛行,让陶渊明对生死轮回问题有深刻的认识。第二,东晋社会特有的社会心态和政治状况,战争造成的颠沛流离生活使陶渊明对现实感受有切肤之痛。对现实悲惨状况的认识,使陶渊明清晰了思想意识中的善恶观以及人生的无常和飘渺。第三,他在官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让他认清了当时社会状况下官场的腐朽,从而领悟到了功名利禄和是非曲直的本质。陶渊明通过许多饮酒诗从不同层面和不同深度,告诉了世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普遍人生哲理。1.对生死轮回、自然衰荣,善恶报应等的看法社会动荡,战乱无数,使陶渊明对战争产生了厌恶之情,对生命有了更独到的认识,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老病死更是有深刻体会。他受当时极为盛行的佛教和玄学思想的影响,对生死的认识也打上了佛家思想的印记。他认为生命来无影去无踪,轮回更替是自然常理,人类的从生到死循环往复就如自然界一切从盛到衰一样。“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与何成。”(饮酒三)因为他认为人生很短暂,时光飞逝,因此又在挽歌诗中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抒发了自己对生死的彻悟,表达对“死”的达观看法: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从而表露他视死如归的精神,流露出潇洒的生死观。另外他又写道:“衰荣无定在,彼此共更之。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饮酒其一)不仅植物、草木有花开花落、兴衰成败的时候,人也有盛衰成败之时,什么时候成功,什么时候失败,陶渊明认为这是“无定在”的。没有一个人能够永久地荣华或衰败,所以会“彼此共更之”。同时佛家还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陶渊明正是基于佛家主张和当时社会现状才有了这样的思考。所以在饮酒二中说:“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2.对利害得失、名利禄位的蔑视跟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隐士一样,陶渊明也对世间一切追求外在功利的人痛恨至极,他认为人一生一世应当轻轻松松,因为死后一切将不复存在。“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云”。(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就像佛家说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不应该追求很多身外之物,这是人生的一种负担。他曾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倚南窗以奇傲,伸容膝之易安。”这是说房子只要放得下床和坐席就行了,能让自己身体伸展开来就足够了。说明陶渊明是一个极容易对生活条件满足的人,这也是他为什么蔑视那些一味追求功名利禄、计较利害得失的人。“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次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饮酒十)知足常乐,“一个人只要把许多狂妄的追求放下来,就很容易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因为人死后一切都是空无的,“虽留身后名,一生迹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饮酒十一)所以不管生前追求到什么,死后都将成为过眼云烟。3.对世人的告诫陶渊明通过他的诗告诉世人,人活着要有远大的理想,要坚守操行,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也要不断追求“道”。在当时社会状态下,诗人已经很难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他认为儒家所说的“道”早已沦丧,被人们遗忘,每个人都只顾寻找自己的利益,即“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饮酒三)虽然陶渊明一生消极避世,但他还是做出了积极的总结,用积极的理论来警示后人。儒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要不断追求“道”,“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饮酒十二)很多人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操守,不是他们不愿意坚持,而是由于人性的软弱。人不应该在乎那些不相干的“悠悠谈”,应该勇敢坚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在饮酒十七中,他把自己比作“幽兰”,说自己“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同时告示诗人不能远些世俗中的“萧艾”沆瀣一气,要时刻保持坚定的立场,然后“脱身已所得,千载不相违”。(饮酒四)陶渊明在这里写的其实也就是古代儒家的主张,“择善而固执”,就是说人生要选择一个真正好的理想,然后努力坚守住不要改变。陶渊明这种具有榜样力量的人生选择和生命哲理,给当世或后世都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因而他的这种完美人格成为之后中国传统文人的最高典范,也成为他一千多年来能被人们恒久赞颂的根本所在。陶渊明的悲情意识是当时社会环境、自身处境下特有的产物,是他的本性与世俗难以融合的特定结果,但他在儒道的教义支撑下找到了精神支柱,在古代隐士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也在酒的沉醉中获得了安慰,因此实现了对悲情的超越和突破,将其由自己推向整个社会理想的追求之中,从而深刻地启迪后世更全面地理解人性,更合理地实践人生。注释:. 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38页。. 逯钦立陶渊明集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页。. 蒋雁峰中国酒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曹操短歌行,曹操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页。. 苏轼书渊明饮酒诗后,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91页。.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1页。【参考文献】1.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2.陶渊明论集,钟优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叶嘉莹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4.陶渊明诗文选注,唐满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5.中国酒文化,蒋雁峰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