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是伊春林区第三次创业中 伊农网.doc_第1页
食用菌产业是伊春林区第三次创业中 伊农网.doc_第2页
食用菌产业是伊春林区第三次创业中 伊农网.doc_第3页
食用菌产业是伊春林区第三次创业中 伊农网.doc_第4页
食用菌产业是伊春林区第三次创业中 伊农网.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用菌产业是伊春林区第三次创业中重要的富民产业市农业委员会 陶明新(2012年2月2日)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市森林食品中最具核心的优势产业,为加快我市经济转型、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和务农职工增收、实现经济和社会及生态效益的三大统一发挥重要作用。在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竞相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认清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正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和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及走向,充分发挥我市有利条件及潜力,在第三次创业中科学有效地推动我市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一、食用菌概述(一)什么是食用菌食用菌(edible fungi)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 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 (二)食用菌的分类1、按生物学分类。为了便于区分,根据他们的特点分成了12类:分 类特 点生长地点常见的品种伞菌类长的象伞状的食用菌草原、路边、腐木、林地香菇、蘑菇、牛肝菌胶菌类子实体胶质,色泽鲜艳,多瓣丛生立木或腐木木耳、银耳革菌类柄粗而短、多分枝、小枝末端片状,平滑,大多象绣球花的样子树根珊瑚菌类形态多样,棒状、梭形、小枝末端杯状、树状,大多象珊瑚的样子地上喇叭菌类长的象喇叭的食用菌林中地上鸡油菇齿菌类子实体生在肉刺周围地上、树上猴头菇牛舌菌类软、多汁、鲜红色、红褐色腐木牛舌菌多孔菌类子实体木质、木栓质、肉质腐木、地上灵芝、茯苓鬼笔类子实体没有成熟时,前端呈圆形、成熟后生出长柄、有的还有网状长裙。竹林、林地竹荪马勃类幼嫩时里面是白色,成熟后外面象牛皮纸一样的东西包裹着,里面是粉末(孢子)。林地、草地、路边、腐木盘菌类长的象碗、羊肚、马鞍或钟形草丛、林地羊肚菌虫草类真菌寄生在虫子身上,虫子变成僵虫,长出有柄的头状或棒子状子实体。虫子冬虫夏草 2、按栽培原料分类。食用菌按其栽培所需的原材料可分为草腐菌和木腐菌。草腐菌:所需栽培主要原料为作物秸秆,以及禾木科秸秆原料,木腐菌栽培的主要原料为阔叶树的木屑和棉籽壳。用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栽培的品种和棉籽壳栽培的品种的培养料必须要经过堆制发酵。是以吸收禾草秸秆(如稻草、麦草)等腐草中的有机质作为主要营养来源的菌类,草腐菌所需栽培主要原料为作物秸秆,以及禾木科秸秆原料,草腐菌生产的本身无需消耗林木资源。 草腐菌类主要有双孢蘑菇、高温蘑菇、棕色蘑菇、姬松茸、草菇和鸡腿蘑等。像白灵菇、杏鲍菇、草菇、双孢菇、鸡腿菇等,属于草腐菌类; 草腐菌丝生长适宜的碳源为蔗糖、葡萄糖,以及经发酵腐熟的农作物秸秆、家畜禽粪,以及其他木腐菌利用后的菌渣;氮源为蛋白胨、酵母粉、麸皮、玉米粉和米糠等。 木腐菌:是以木材为主要营养源的菌类。如香菇、木耳、平菇、灵芝和猴头菇等。其实,有些木腐菌和草腐菌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如木腐菌中的香菇、平菇等也能利用秸秆为主料栽培;而有些草腐菌也能吸收利用木屑产生的营养,如姬松茸、鸡腿菇等就属这一类。因此,木腐菌和草腐菌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三)食用菌的种类自然界约有食用菌2000种,目前,我国已查明可食真菌种类有1500种以上,其中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已知小兴安岭野生食用菌30科260多种,占全国野生食用菌种类的三分之一,其中有利用价值的有100多种,大部分又兼有药用价值,主要采集品种有蜜环菌(榛蘑)、亚侧耳(元蘑)、黑木耳、猴头。通过引种和本地野生品种选育,栽培品种已形成商品量的有黑木耳、香菇、猴头菇、滑子菇、平菇、榆黄蘑、元蘑、杏鲍菇等。(四)食用菌的生长条件食用菌以其白色或浅色的菌丝体在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场所生长。条件适宜时形成子实体,成为人类喜食的佳品。 菌丝体和子实体是一般食用菌生长发育的两个主要阶段。子实体:各种食用菌是根据子实体的形态如:菇形、菇盖、菌褶或子实层体、孢子和菇柄的特征,再结合生态、生理等的差别来分类识别的。凭经验区别野生食用菌和毒菇时,也是以子实体的外形和颜色等为依据。有些食用菌生长在枯树干或木段上,如香菇、木耳、银耳、平菇、猴头、金针菇和滑菇;有些生长在草本植物的茎秆和畜、禽的粪上,如蘑菇、草菇等;还有的与植物根共同生长被称为菌根真菌,如松口蘑、牛肝菌等。以上特性也决定着各种野生食用菌在自然生态条件中的分布。菌丝体:食用菌在菌丝生长阶段对潮湿条件要求不严,但在出菇或出耳时,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则需在85%以上,而且需要适合的温度、通风和光照。如蘑菇、香菇、金针菇、滑菇、松口蘑等适合在温度较低的春、秋季或在低温地带(15左右)出菇;草菇、木耳、凤尾菇等则适合在夏季或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高温条件下结实。 (五)食用菌的价值食用菌是继植物性、动物性食品之后的第三类食品菌物性食品,其味道鲜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被世界公认为“健康食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1、营养价值。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如鲜蘑菇含蛋白质为1.5-3.5%,是大白菜的3倍,萝卜的6倍,苹果的17倍。1公斤干蘑菇所含蛋白质相当于 2公斤瘦肉,3公斤鸡蛋或12公斤牛奶的蛋白量。食用菌中赖氨酸含很丰富, 含有组成蛋白质的18种氨基酸,和人体所必需的8种微量元素。谷物食品中含量少的赖氨酸,食用菌中含量也相当丰富。食用菌脂肪含量很低,约占干品重量的0.2%-3.6%,而其中74-83%是人体健康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用菌还含有维生素,食用菌富含的VB1、V12, 都高于肉类,草菇Vc含量为辣椒的1.22.8倍,是柚、橙的25倍,香菇的17倍。香菇Vd原含量高达128国际单位,是紫菜的8倍,甘薯的7倍,大豆的21倍。VD原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VD,促进对钙的吸收。 食用菌还富含多种矿质元素:磷、钾、钠、钙、铁、锌、镁、锰、等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银耳含有较多的磷,有助于恢复和提高大脑功能。香菇、木耳含铁量高。香菇的灰分元素中钾占64%,是碱性食物中的高级食品,可中和肉类食品产生的酸。 食用菌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常被人们称作健康食品,如香菇不仅含有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近年来还发现香菇、蘑菇、金针菇、猴头中含有增强人体抗癌能力的物质。 2、药用保健价值。食用菌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如:高分子多糖、葡萄糖和RNA复合体、天然有机锗、核酸降解物、cAMP和三萜类化合物等对维护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食用菌的药用保健价值有: 抗癌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心律失常、强心等。健胃、助消化作用。止咳平喘、祛痰作用。利胆、保肝、解毒。降血糖。通便利尿。免疫调节。 二、国内外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国外食用菌生产消费情况目前,世界上栽培食用菌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荷兰、美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趋于工业化、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世界各国的人均食用菌年消费量差别很大,发达国家食用菌人均消费量一般在 2-5千克/年,而欠发达国家的食用菌人均消费量则在1千克/年以下。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的10%-15%进入了国际贸易,主要出口国为中国、波兰、荷兰、西班牙和加拿大等几个生产大国。主要进口国为日本、美国、德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二)国内食用菌生产加工情况2010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达2243万吨,产值1374亿元,出口创汇20.5亿美元。食用菌主要品种按产量依次排列为平菇434万吨,占食用菌总产量的31%;香菇309万吨,占食用菌总产量的22.1%;双孢蘑菇238万吨,占食用菌总产量的17%;黑木耳191万吨,占食用菌总产量的13.6%。河南、山东、福建、江苏、河北、黑龙江等食用菌种植大省产量均达上百万吨,食用菌产业县已有500多个,产值超亿元的县有100多个,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和营销的各类食用菌企业达2000多家,从业人员已达2500万人。(三)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1、生产品种日趋多样化。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缓慢,且一直处于区域性单一品种发展的局面,如山东的平菇生产、福建的双孢菇生产、浙江的香菇生产及东北地区的黑木耳生产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各地也注重了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完善与构建。2、由传统的季节性栽培向反季节周年生产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菌农生产经验不断积累,在经济效益及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传统的季节性生产模式已被打破,季节安排越来越灵活。在对各品种生物特征及市场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地方开始进行了夏平菇、高温蘑菇及深冬菇房增温栽培的推广与发展,各品种尤其是珍稀品种的工厂化、反季节生产发展迅速。此外,在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改进等方面也进行了技术革新,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成倍提高。3、由传统的栽培模式向立体高效模式发展。我国传统的栽培模式是以室内菇房栽培为主导的,近十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栽培场所和栽培模式得到空前发展,各显神通。如双孢菇生产目前可在废弃房屋、养殖场、地沟棚、简易棚、蔬菜棚、防空洞、地下室等场所进行地面或架式栽培;木耳栽培由室内吊袋转到室外畦式地栽、林下栽培;夏香菇、高温平菇、灵芝等中高温型品种进行室外丰产林、桑园、果园、玉米等高秆作物、芸豆等高蔓作物的立体组装复合种植;同时在食用菌行业内部形成了科学的多层次间混套轮作种植体系,如在春栽香菇棚内吊袋木耳,金针菇、平菇废料种植草菇等菌-粮、菌-菜、菌-菌间作或轮作。4、由自发分散的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发展。十多年前,我国的食用菌生产还是分散的、自发的一般家庭副业,随着该行业体系和规模的逐步完善和扩大,逐渐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部分县、乡及时出台了系列发展措施,相继确立了规模拉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市场牵动的发展战略,宣传引导、组织发动、参观学习、试验示范、规模推广,食用菌已成为很多县、乡的支柱产业,且建立了规范的组织领导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对我国的食用菌行业进入规范化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5、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以前,由于政府部门和从业人员对该行业的认识程度不足,缺乏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手段、缺乏经营和管理经验,也有地方政府部门缺乏长期规划和长远目标,一度使当地食用菌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能以菇农效益为中心,遇到问题能正确对待的地方,食用菌都能稳步、健康地发展下去。很多地方政府在当地食用菌科技、加工、流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计协调产供销关系,加强了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力度,为菇农的生产保驾护航。当前,越来越多名符其实的食用菌生产专业县、专业乡、专业村异军突起,加工流通企业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集约经营、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6、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食用菌产品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药效、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被国际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国际市场上食用菌及其加工品的交易日趋活跃,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出口量逐年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量以每年7%的速度持续上升,其市场潜力之大显而易见。但应该看到我国加入WTO后,在带来全局性战略利益的同时,也使许多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这就迫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种植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粮、油、棉等大宗产品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为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点,以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比高、商品率高、加工增值高、综合效益高为优势的食用菌产业腾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食用菌产品以质优价低、产量大的优势,将为世界各地的消费需求提供方便。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关贸协约国不能再以提高关税来阻止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出口,也就是说,我们的食用菌市场将更大、更广阔。三、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经验(一)我省食用菌生产情况我省2010食用菌总产量是210.54万吨,产值89.67亿元,出口量36,000吨,创汇9876万美元,主要品种有:香菇产量、平菇、黑木耳、金针菇、滑子菇、猴头菇、鸡腿菇、杏鲍菇等,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东宁县、牡丹江市、海林市、尚志市、伊春市、林口县等地的菇耳类已形成产业规模,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二)我省其他地市发展食用菌的宝贵经验1、牡丹江市。牡丹江市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城”荣誉称号。现已形成以东宁黑木耳、林口滑子蘑、海林猴头菇等为大宗骨干品种;以宁安白灵菇、穆棱双孢菇为珍稀品种的“3+2”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一些企业已与菌农初步形成了契约形式的联结机制,企业与基地的联系愈加紧密。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下,牡丹江市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和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目前,食用菌产业已经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黑木耳、滑子蘑、猴头菇等主要品种,在龙头企业的牵动下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一品村和一品乡(镇)。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食用菌产业链“上下游”经济体的发展。东宁的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自兴建以来,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产业龙头和集散中心;在一些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食用菌产区,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菌种、木屑、草帘、塑料袋等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2、尚志市。尚志市采取多元投入大力建设标准化生产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园区,如省级龙头企业珍珠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率先建立了绿色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园区,石头河子镇宝石村与苇河森工局共同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5000亩的黑木耳生产基地,乌吉密乡小九村蘑菇协会与投资商共同建立了200亩的黑析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在6个主产区,建立了9个黑木耳和菇类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区。在这标准化示范园区带动下,尚志市多个标准化基地被国家出口检验局批准为定点基地。四、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食用菌生产已有六十多年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主要以野生采集为主,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棉籽壳人工栽培平菇、榆黄蘑等品种,利用木段生产黑木耳,九十年代中期生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袋料栽培黑木耳得到全面推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本世纪初又探索出黑木耳菌袋林间摆放技术,保持了黑木耳的原生态品质。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我市在发展食用菌方面具备独特的发展优势。(一)我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条件1、生态条件优越,符合有机食用环境标准。伊春是一座绿色的宝库,被联合国确定为“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范例”,并被授予“绿色伊春”称号。400万公顷浩瀚无垠、苍茫的大森林生长着红松等珍贵植物近千种,森林覆盖率高达84.6%;土肥地洁,大气、土壤、水分各项指标都高于有机食品环境监测标准,为发展有机食用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野生菌种质资源宝库。伊春野生大型真菌有500多种,其中可食用的有30科280多种,年允收量18万吨,占全国已知食用菌的三分之一。在已知的食用菌中,口蘑科的食用菌最丰富,有近80种,其中金顶侧耳(榆黄蘑)、蜜环菌(榛蘑)、亚侧耳(元蘑)是著名的三大食用菌,分布广泛,产量大。此外,还有产量高、味道鲜美的美味侧耳、榆干离褶伞、大杯伞、花脸香蘑、紫丁香蘑、粉紫香蘑、油口蘑、黄绿口蘑等。其次为红菇科食用菌,有30多种,常见的有松乳菇、多汁乳菇、红汁乳菇、大白菇等,其中松乳菇广泛分布于云杉林内地上,产量大,质脆味香,极有开发价值。牛肝菌科食用菌有近20种,较为重要的有美味牛肝菌、褐疣柄牛肝菌、褐乳牛肝菌、点柄牛肝菌等。 这些宝贵的野生食用菌资源有80以上没有被认识、开发和利用,现年采集量3000余吨,仅占允采量的1.6%。其中,野生黑木耳年采集量1000吨,野生榛蘑年采集量1300吨,元蘑年采集量700吨。3、“冷资源”优势明显,反季菇类生产潜力大。伊春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冬季漫长,全市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尤其是夏季气候适合中低温菇类栽培,而中低温菇类在南方6-9月不出菇,伊春可以正常出菇,补充市场短缺,可以大力发展反季节菇类生产。全市10的有效积温在1800-2100,而且日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适合生产高品质食用菌。4、劳动力充足,生产成本低。食用菌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市农村劳动力充足,成本低廉,原料资源相对丰富,价格便宜,生产用地空间较大,因此食用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就黑木耳而言,今年伊春生产黑木耳平均万袋成本为11534元,其中木屑万袋成本为3231元,比外地少500元;人工万袋成本2810元,比外地少370元;摆放用地一般为免费使用,即使支付耕地流转费每亩一般也在70元以内,比外地少550元。临时雇工费用一般在50-60元/天,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为13749元/年。近年来,全市劳动力和原料成本有所提高,但这种优势仍十分明显。5、有一定产业基础,竞争优势明显。我市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合食用菌规模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我市食用菌已有相当规模,全市食用菌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0%,占森林食品产值44.2%,种植、采集、加工及销售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生产技术较为成熟,有4万余人常年从事食用菌生产,季节工8万多个,许多林场所80%的劳力从事食用菌栽培,大量富余人员得以安置。伊春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食用菌集中产地之一,特别是“伊春黑木耳”在国内外有较好名誉,野生榛蘑、元蘑、鸡腿蘑、猴头蘑等在市场上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未来食用菌生产将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伊春发展食用菌前景广阔。6、发展环境优良,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森林食品产业,并把食用菌作为发展森林食品产业的突破口,重点加以推进,市政府自2009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开展食用菌产业素质提升行动,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基地建设水平、企业实力等8个方面提升目标。市政府及各地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在财政、信贷、用地、原料、物资、招商引资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7、骨干品种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食用菌产品是人类理想的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保健食品,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而畅销国内外市场,黑木耳、香菇、姬菇等自古就被人们用作上等菜肴;猴头蘑、灵芝、银耳具有极好的食疗价值,素有“山珍”之美称。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消费意识的持续增强,食用菌产品在市场上的消费量将不断增长,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目前国内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食用菌产品0.2公斤,仅占世界人均消费量的8%。食用菌产业正向着品种多样化、资源持续化、菌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市场网络化、菌餐大众化、贸易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食用菌产品有着巨大的开发与市场潜力。(二)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多年来,特别是市农委于2009年提出在全市开展食用菌产业素质提升行动以来,围绕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增加群众收入的基本目标,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技术支持,实行标准化管理;打造知名品牌,拓宽营销渠道,使食用菌产业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已成为我市森林食品的标志性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群众收入的重要增长点。1、生产规模稳步上升。素质提升行动期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由2009年的5.2亿袋(盘)发展到2011年的6亿袋(盘),产量由18.6万吨(鲜重)发展到24.8万吨(鲜重),年均分别递增7.4%、15.5%。其中,黑木耳生产规模由4.9亿袋发展到5.7亿袋,产量由17万吨发展到22.7万吨,年均分别递增7.9%、15.6%。超千万袋林业局(县、区)14个,超100万袋林场所(村)102个,超10万袋的专业大户有311个。伊春成为全省黑木耳主产区之一,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19%、全国产量的9%。下面一起来看一下这三年食用菌规模和产量的对比图表。(20092010年度全市食用菌规模产量对比图)2、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市农委通过食用菌产业素质提升行动的开展,及时引导栽培者尽快转变观念,从改变传统的栽培模式入手,提高黑木耳的外观品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2011年,黑木耳平均每袋产量达到41克,一、二级黑木耳比重达到80%以上。一是外观品质更受欢迎。通过三年的素质提升行动,我市黑木耳的品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遍地都是的大朵木耳现在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小孔木耳,今年我市采用小孔打眼生产的木耳占到总数的77%。小孔木耳耳片小,品质好,成熟早,晾晒易干,加工容易,倍受消费者青睐,价格明显高于大朵木耳,市场潜力巨大,是黑木耳产业的发展方向。二是身份档次更上一层。“伊春黑木耳”、“伊春榛蘑”两个地理标志和一些企业有机、绿色食品标志的成功申报和使用提升了我市食用菌的品牌价值,2010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伊春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伊春黑木耳、伊春榛蘑分别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为22.37亿元、2.64亿元的品牌价值。这也证明了我市黑木耳的质量受到了专业机构的肯定和社会大众的认可。三是销售价格大幅提高。提质才能增效,木耳的质量提高了,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今年我市小孔春木耳的平均收购价为33元/斤,同比增长37.5%,大孔春木耳平均收购价为25元/斤;秋木耳平均价格为38元/斤,同比增长23%。以前菌户很怕木耳卖不出去,甚至出现互相压价的现象,现在伊春的木耳不愁卖了,到了采摘季节,早早就有收购商给出满意的价格,菌户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发展生产的热情自然就高。四是加工企业扩大收购比例。黑木耳品质的提高,也促进了我市食用菌加工经营企业扩大地产黑木耳的收购比例。如伊春林都山特产品公司每年黑木耳收购量在100余吨,2008年在吉林、大兴安岭、伊春收购比例各占三分之一。2010年看到伊春黑木耳质量提高,准备在本市及外埠收购量各占一半,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本地的收购比例。全市现有食用菌加工企业2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消化本地食用菌原料的三分之一。三年来企业数量和加工数量逐年增加,产品层次稳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无形中解决了一部分食用菌的销售问题,提高了产业的整体效益。上面这些变化都标志着我市的食用菌产业正从数量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3、品种结构逐步调整。我市的食用菌生产多年来存在着“一耳独大”的发展状况,素质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市农委提出在继续做精做强黑木耳产业的同时,稳步发展反季节香菇生产,扶持发展金针菇等品种的工厂化栽培,积极扩大榆黄蘑、猴头菇等乡土品种人工栽培规模,逐步推进“一强多优”的品种结构。2011年全市生产菇类3107.8万袋,产量为20149吨,同比分别增长9.9%和48.7%。其中种植香菇1458万袋、滑子菇621万盘、猴头菇567万袋、榆黄蘑217万袋,杏鲍菇40万袋,元磨161万袋,平菇41万袋。一是反季节香菇前景广阔。我市的冷凉气候在生产反季节香菇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年的5月到10月南方的高温天气无法进行香菇生产,但这正是我市香菇出菇上市的时间,与此同时我市生产的香菇个大、肉厚、品质好,有着广阔的南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乌马河绿谷菌业有限公司的陈总经理就是看好了我市在这方面的发展优势,在这里投资建厂,专门生产反季节香菇,今年生产了100万袋,产品供不应求,他还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周边的职工群众一起致富。二是春秋连作增加效益。根据我们对全市秋木耳生产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全市共有14个区(局)生产秋木耳,覆盖面为66.7%。生产规模由2009年的1176.19万袋增长到2011年的2188万袋,年均增长36.4%。产量达299.42吨656.4吨,年均增长48.1%。每年的收购价格都比春木耳高平均57元/斤,销售价格则要更高。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的有金山屯区、汤旺河区,分别达到500万袋、400万袋。秋木耳在生产上与春木耳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它的养菌期为5月份,天气转暖,节省燃料,同时因春木耳已下地,有空闲的养菌室。等到秋木耳下地摆放时,春木耳已收获完毕,生产时间与春木耳不冲突,有充分的时间管理。而且秋木耳生长期间,气温低,不易滋生杂菌,损失小。收获季节正处于农闲期,雇佣人工费用低。秋木耳耳型小、耳片厚,质量好,市场认可,虽产量略低但收购价高,效益不减。4、菌种管理初见成效。一是菌种生产。全市现有一级菌种生产经营单位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二、三级菌种生产业户近千家。其中,伊春原生态食用菌研究所、伊春市雪林菌业有限公司和伊春市宏达北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已持有一级菌种生产经营证的单位。它们的生产档案和经营档案建立健全、详实细致,生产技术人员和检测人员齐备合理,菌种来源清晰、销售去向清楚,标签标识较为规范,菌种留样完备齐全,无擅自扩大生产经营许可证品种范围的现象。另有伊春市北方菌业有限公司、金山食用菌推广中心、红星区建设林副产品食用菌厂3家企业已获得符合规定数量的菌种生产技术人员和检测人员资格,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正在办理当中。省内其它重点菌种生产经营单位有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东宁县德金菌业有限责任公司、牡丹江宏大食用菌研究所等35个。二是品种应用。据调查,全市黑木耳菌种品种(没有通过省品种委员会登记认定的叫菌株)多达 82 种。其中我市自主培育的黑木耳品种(菌株)有10多个品种,只有早熟品种伊耳1号于2001年通过省品种委员会登记认定,另有伊耳多筋、林科3、林科6号正进入全省区试阶段,待通过品种登记认定,其余的均为外引品种或菌株。为全面提高生产水平,切实解决黑木耳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品种繁多,优劣混杂等实际问题,积极引导应用优良品种,充分发挥良种的提质增收作用,在充分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主导品种优质化突出,适应市场需求,质量、产量、抗杂性、适应性统一,符合法规、登记优先,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等原则,根据综合性状表现、应用比重、效果和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评价、分析比较,从全市现有的82个栽培品种(菌株)中分类整理筛选,经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提出2011年全市黑木耳推荐使用菌种11个,目前这些推荐菌种的使用率达70%。5、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科研推广网络初步形成。全市现有国有、民营科研所4家,技术推广站21个,骨干技术人员52人,伊春林业学校、伊春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食用菌专业,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技保障。我们还组建了以科研院所、农委、多种经营等部门为主,整合社会科技力量为补充的伊春市食用菌产业素质提升行动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形成了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管理规范,集先进实用技术引进、研究、推广于一体的服务体系。科技专家团队共有包括胡景义、刘大伟、李滇华等八位首席专家在内50位专家。二是技术培训层多面广。仅2011年各地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37场(次),培训人次达8434人,发放材料16437份;召开现场交流会54次,参加人次2405人。三是新技术推广普及率普遍上升。素质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市农委下大力气从菌种的选择到灭菌的设备、从打孔的方式到管理的规范、从采收的及时到晾晒的分等,层层把关,各个击破。突出抓好高效节能灭菌法、液体菌制作、替代料栽培、集中催芽、小孔无根栽培、全光下栽培、春秋耳连作、越冬耳栽培、反季节香菇栽培、工厂化菇类栽培、食用菌机械配套、科学采摘晾晒、珍稀菇类栽培等13项技术推广和应用。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全市各种食用菌栽培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率成翻论倍的增长。今年我市黑木耳集中催芽比例68%,全光下栽培比例77%,微喷微灌比例70%,分级晾晒比例45%,均为历史最高。从三年的对比表中可以看出增长的速度之快。(20092011年度我市食用菌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对比图)6、代用料栽培有新突破。为缓解木屑原料紧张带来的压力,各生产基地、科研单位积极研发替代原料,双丰局、汤旺河区、友好区、金山屯、乌伊岭区等地相继开展的替代料栽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市替代料生产规模达到183.3万袋。金山屯区在丰茂林场建立了黑木耳代用料示范基地。该基地2011年共下摆黑木耳10万袋,基地全部采用全光下栽培,微喷节水浇灌等先进生产技术。常规生产配方与代用料配方各5万袋,代用料配方共计5个。每个配方生产1万袋,每袋政府补贴0.1元,以资鼓励。据了解,用代用料生产的木耳其出耳情况、田间管理等技术环节与与传统配方相比差别不大。每袋的平均单产达45克,成本比锯沫每袋成本降低0.13元/袋。这些数据说明了用替代料配方生产木耳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示范基地于2011年7月1日对全区各单位木耳种植户开放展示 ,区政府于7月6日在现场召开了近百人的现场会,对在全区范围内推广黑木耳代用料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乌伊岭区也在原料开发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他们在林海林场用废弃木耳菌料生产了10万袋的滑子菇;在贮木场合作社里用废料生产了4万袋的元蘑;在克林林场分别配比3%的秸杆和30%的针叶锯沫生产了各2.3万袋的黑木耳。生产结束后,该地组成由区农委牵头,纪检、财政、审计配合的验收小组,对申请补贴的种植户进行验收。验收合格予以公示,无异议后上会审批,发放补贴。整个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为其它区局开展替代料生产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方式。通过对废旧料的再利用和新型替代原料的开发,逐步减少木屑原料配制比重,降低林木消耗,以稳定木腐菌规模,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7、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全市现有粉碎机、筛料机、拌料机、装袋机、封口机、灭菌设备、接菌设备、养菌设备、打口设备、喷灌设备、烘干设备等各种食用菌生产机械11种,60余种型号,36000多台,其中自制(仿制)机械33000多台(个),具有专利证书的设备5种,包括友好食用菌研究所生产的滚筒式拌料机、卧式装袋机、蒸汽节能灭菌锅,嘉荫县建华村自制的木耳菌袋拧嘴扎眼封口机、电动袋栽木耳割口机。今年年初,在对全市各类食用菌机械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市农委下发了关于推荐伊春市食用菌生产机械设备选型与配套方案的意见,根据不同生产规模,指导食用菌生产企业或大户搞好生产设备选型与配套,并及时总结和发现生产中的经验和问题。要求各地注重国内先进食用菌机械设备的引进、消化和应用,努力提高我市食用菌机械化、工厂化、标准化进程。上甘岭等区(局)出资购买的菇星系列微电脑控制多功能装袋机,自投入使用以来,以其生产效率高、装袋质量稳定、使用维修方便等特点,不仅解决了过去装袋过程中,人手多、成本高、消耗大等诸多问题,还可以使用秸秆等草本作为原材料,大幅度减少了木材剩余物的使用,缓解了停止主伐后原材料供应困难的问题,受到广大菌户的一致好评,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8、基地建设有所增强。全市共有各类基地120个,总生产规模近2亿袋,产量近7000吨。其中黑木耳生产基地93个、秋木耳生产基地1个、架条木耳生产基地1个、菇类生产基地11个、复合型基地14个。黑木耳基地按摆放地划分,有全光栽培基地68个、林下栽培基地有24个、全光/林下栽培基地有12个。按生产规模划分,规模在50万袋以下的有61个、50-100万袋的有11个、100-500万袋的有43个、500万袋以上的有7个。这些基地共带动9364户生产户进行食用菌成产。基地灌溉方式采用微喷技术的有37个,普及率达31.3%;喷灌技术的有81个,普及率达68.7%。搭建晾晒架的有87个,脊式晾晒的有24个,自然晾晒的有9个;有107个基地在晾晒架搭设了遮雨棚,占总数的89%,还有4个基地采用塑料布遮雨。铺设水泥路的有13个基地,占总数的10.8%;铺设沥青路的有7个基地,占总数的0.6%;其他的为砂石路面。9、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全市以联合体为主的各级各类食用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猛。现已形成各类联合体952个,协会89家,专业合作社15个,实体性合作组织10家,极大地提高广大食用菌种植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市场风险。汤旺河食用菌生产联合体、桃山圣林香菇社合作等经济合作组织将分散的食用菌种植户组织起来,通过实施统一菌种供应,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等管理。达到了降低成本、减少设备购置支出、节省劳力资源、保障销售利润的共赢效果。10、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全市现有食用菌加工企业2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消化本地食用菌原料的三分之一,开发了袋装、压缩、粉剂、即食罐头、食用菌多糖等多种产品,2010年食用菌加工业实现产值17094万元。同时,相关加工业也得到一定发展,现有食用菌机械制造企业2家、菌种生产厂点190家、菌需物资经销店35家。11、营销网络进一步延伸。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伊春区兴安森林产品展销中心、铁力林业局松涛山特产品一条街等食用菌产品集散地,本埠内以食用菌为主产品的经销企业达到186家,年交易额3580万元,外埠食用菌经销点、代销点791处,年交易额1.01亿元,食用菌经纪人540人。我市多家省、市级森林食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多年的发展中也形成了稳固的销售渠道,产品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如雪中王公司在山东、广东及西北地区建立了畅通的销售渠道,林都公司的食用菌产品在北京、湖南等地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兴安塔有机食品公司在东北三省建有多家连锁店,宏达绿色山珍公司的产品畅销上海。这些渠道都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在铺货量、铺货品种、铺货范围上都有扩大的可能。雪中王公司总经理赵亚新讲:如果公司能保证供货量,华润万家连锁超市的全国2000家超市都可以让他进入,而现在它只向西北的44家超市供货。这些渠道是我市森林食品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12、产品知名度与日俱增。2007年,全国首届原生态食用菌论坛在伊春举办,伊春被中国食用菌授予原生态食用菌基地称号,伊春原生态食用菌在全国叫响。全市有9个企业和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的40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品认证,有4家企业的食用菌产品商标获得省著名商标,15家企业统一使用“小兴安岭大森林”集体商标。通过参加哈洽会、绿博会、森博会、中国食用菌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以及媒体宣传,我市食用菌产品在全国已具有较高知名度。13、繁荣林区经济作用开始凸显。2011年,全市食用菌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5亿元,可占全市森林食品产业总产值的44.2%,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0.2%,食用菌生产成为全市农业、多种经营生产的最大项目。从业人员45096人,季节性用工51608人,从业人员纯人均收入13749元,为伊春林区调整产业结构、安置富余劳动力、带动职工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我市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看到食用菌产业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也存在着困难、问题,面临着竞争和挑战。由于经济转型期食用菌产业仍具依附性、传统性的特征,长期存在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资源性矛盾将更为集中凸现,产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1、品种结构不合理。这两年,在稳步发展黑木耳生产的同时,我市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发展一些其它菇类的种植,如朗乡的香菇、美溪的猴头等,但这些品种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在今年的食用菌生产中,黑木耳就占到整个规模的94.8%,单一的结构造成市场回旋余地狭窄,也不利于周年生产。另外,野生食用菌保护与发展矛盾仍然突出,野生食用菌资源储量处于递减趋势,野生食用菌的种类、种群量、种群分布等资源状况尚未调查清楚,引种驯化、优良菌种菌株筛选、人工促繁以及应用推广等工作做得不够,丰富的种质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没有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乡土品种。2、生产原料面临短缺。长期以来,伊春以阔叶锯末为主要原料进行食用菌生产,而且用量很大。据调查,锯末在生产配方中的比例占到70%以上,每生产万袋食用菌需要4.5立方米的木屑,全市年生产食用菌6亿袋,则需要27万立方米的木屑。随着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市已经全面停止森林主伐,如何开发替代原料是伊春稳定食用菌生产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课题。3、生产方式落后,管理粗放。生产规模小,多为一家一户或几家联户生产,操作上多为手工操作或小型机械生产。生产方式落后,多是小而全,菌种供应、菌袋生产、出菌管理等环节还未独立运行,很多活一家一户从头干到尾。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造成标准不统一。摆放不科学,采摘晾晒不及时,造成产品品质不好。另外,多数食用菌实行单品种单季生产,设备设施利用率低,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 4、产业体系不完善。一是服务网络不健全,技术覆盖能力不足。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资质和实力的科研推广机构少,绝大多数种植户是看左邻右舍怎么种,模仿种,缺乏规范化、标准化技术指导。二是菌种管理混乱,菌种混杂。全市具有资质的菌种生产单位只有3家,个别单位私自引进外地品种,有的自制母种,多次转代,造成菌种生命力差,大幅减产,同时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质量得不到保证。三是不能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生产,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滥用投入品的现象无法监控。5、市场发育不良,品牌不突出。产业链条短,菌袋生产、原料供应、机械制造、运输、包装等辅助项目没有完善配套。龙头小,缺乏对基地农户的带动能力,贸工农之间衔接不紧密,产品开发滞后,多为初级加工产品。 五、今后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食用菌产业要继续开展以“稳规模,调结构,抓质量,促增收”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素质提升行动,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大力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食用菌资源;以加工龙头企业为牵动,搞好食用菌精深加工,着力打造食用菌品牌,培育食用菌文化,加速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把我市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原生态食用菌之都”。(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1、调优人工种植品种结构。人工种植品种要本着“增总产、提品质、优结构、深加工、拓市场、创效益”的要求,以“重点提升木腐菌、稳步发展草腐菌、努力开发珍稀菌”为导向,做强做精黑木耳传统优势品种,稳步发展香菇、金针菇、榆黄蘑、平菇等骨干品种,积极发展双孢菇、白灵菇、杏鲍菇等珍稀品种。到“十二五”末期,全市黑木耳生产所占比重要由初期的94%降至79%;骨干品种比重由初期的4.7%上升至16%(香菇、金针菇);珍稀品种生产比重由初期的3.2%上升至8.4%(菇类除香菇、金针菇),基本实现“一强多优”的生产格局。2、加强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针,杜绝掠夺式采集。在摸清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制定野生菌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逐步推行野生菌采集证发放制度;建立全市野生食(药)用菌资源保护与开发决策信息系统;在省市级科研单位建立野生菌种质菌种库和基因库;加快鸡腿蘑、金顶侧耳(榆黄蘑)、蜜环菌(榛蘑)、亚侧耳(元蘑)等珍稀野生品种的保护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和栽培技术的推广。积极探索和推广野生食用菌开发利用承包经营管理模式,明确野生食用菌采集权、所有权,建立“谁承包、谁投入、谁管理、谁受益”的管理机制,推进野生食用菌生产的规模化。(二)加大原料开发力度1、加快代用料生产的示范推广。利用稻草、玉米秸、玉米芯、豆秸、树叶、野草等发展草腐菌,或利用代用料配比一定比例的阔叶锯末生产黑木耳等木腐菌。建立代用料试验、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加快此项技术的推广步伐。2、做好一次菌料的再利用。科学分析黑木耳菌袋残料中具体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配比一定数量的新料,生产菇滑子菇、榆黄蘑等菇类。建设5个以废菌料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型煤加工企业,扶持发展利用废菌料加工菌糠饲料、菌肥、激素等项目生产,搞好废袋的回收和再生加工利用。3、抓好原料林建设。推广萌芽更新,人工抚育促进的方法,使天然阔叶林得到有效保护,材积量有明显增长。积极试种和营造胡枝子等食用菌专用林基地建设,使次生阔叶林的保护和速生食用菌专用林营造走上制度化,产业化,发展速度达到与木生食用菌生产需要相适应的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朗乡局100公顷食用菌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4、充分利用抚育伐剩余物。可以采取集中粉碎成锯末以低价提供给种植户等方法,缓解停伐初期的紧张形势。(三)建立多品种标准化基地“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扩大基地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标准化生产,提高机械化生产能力,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带动农民和务农职工增收,企业增效和区域经济的发展。1、黑木耳标准化基地建设。结合“一村一品”、“一场一业”发展目标,鼓励基地建设向集中连片方向发展,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加强基地道路、水源、喷灌、晾晒、烘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食用菌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水平。重点抓好乌伊岭区等百万袋以上的标准化黑木耳生产基地和金山屯区丰林林场、嘉荫县建华村等规模“超百万”袋的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林场(所、村)建设。2、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利用我市夏季冷凉的气候条件,采用春种夏收或冬种春收形式,在南方香菇生产淡季适度发展反季香菇生产。重点在嘉荫、友好、乌马河、翠峦、美溪、朗乡、桃山等区、局建立20处年产20万袋(棒)以上的标准化香菇示范基地。其中,朗乡胜利、小白、乡南及桃山圣浪生产规模均超百万袋(棒)以上。3、珍稀食用菌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发展珍稀菇类生产。重点建设美溪对青山400万袋猴头蘑生产基地、翠峦么河500万袋元蘑及滑子蘑生产基地、伊春区天隆1000万袋(棒)珍稀食用菌示范基地项目。4、工厂化菇类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完成上海荣善公司投资1亿元,在友好区中心林场建设日产5000吨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基地项目。(四)优化产品结构我市食用菌生产按照产品形态、加工程度,主要有原产品、初加工产品、精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1、原产品要提档升级。食用菌原产品指保持原生形态,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产品。这类产品由于保持了食用菌的原有色、香、味,不含人为添加的各种防腐剂、乳化剂、人工色素等化学添加剂,被称之为有机的天然食品。我市生产的黑木耳、榆黄蘑、香菇等许多大宗产品80%以上都是以这种产品形态出售。“十二五”期间,原产品要提档升级,通过科学分级筛选、简易包装、对黑木耳、菇类等原料型产品,要通过清洗、挑选、分级、保鲜、储藏、烘干、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形成便于消费的初加工产品,提高食用菌的保藏性、便携性、可食性及感官接受度,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到“十二五”末期,全市食用菌原产品出售比重要由初期的80%降至到40%。2、初加工产品要提高质量。食用菌初加工产品指没有改变基本性状,只是经过分拣、保鲜、脱水、冻干、包装等简单加工的产品。目前在市场上见到的食用菌加工产品大部分属于这种形态,如袋装的蘑菇、压块的木耳等,我市的食用菌加工总体上还处于初加工层次。3、精加工产品要做强。精加工产品指经过传统技术加工或特殊烹饪技术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