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时努力 事事关心马鹿寨生态旅游区规划方案第一章 总则一、 规划范围 根据攀枝花市政府、市旅游局相关资料,本次规划范围为27.5平方公里。二、 规划时限本规划建设期为:自二滩风景名胜区下达开工令起在三年内分三期完成。三、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6、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712003)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8、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7775-2003)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11、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2005年8月5日)11、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2、攀枝花市旅游发展规划(修编)13、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四、 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马鹿寨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规划将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保护优先原则马鹿寨生态旅游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不可再生的遗产,它的价值首先是原真性,只有在确保其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们将要开发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是我们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二)综合协调原则马鹿寨生态旅游区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我们工作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之一,就是风景区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只有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三)突出自然原则充分发挥马鹿寨生态旅游区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四)环境承载力原则承载力原则意味着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当使用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或临界值时,资源环境将失去其持续利用的可能。故马鹿寨生态旅游区开发利用必须限制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以保证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五)分区管理原则根据风景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区,在保证风景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六)统一规划,分期发展原则马鹿寨生态旅游区的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遭到破坏将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自然恢复阶段。所以我们考虑的规划将从战略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目标的矛盾,从最终目的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马鹿寨生态旅游区规划应该是关于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风景名胜资源的综合布置,经过批准的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七)定位原则 第一,把握战略高度。定位高度上,要接轨国际,要根据四川省旅游业特性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立足金沙江流域(及攀枝花市)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具有前瞻性与权威性。第二,深入自然特色及民族文化。定位深度上要深入挖掘以攀西大裂谷自然特色为显性依托的文化底蕴,同时结合景观、市场角度,深入挖掘它对区域开发的潜在价值,彰显攀西地区特有的文化积淀,进而突出项目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第三,关注全局发展。定位宽度上,跳出旅游做旅游策划,从金沙江流域及攀西旅游区域的角度打造旅游消费核心区。除关注旅游策划外,更要关注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文化发展、城乡和谐发展等层面,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居住功能、商业流通、产业配套、休闲消费等多元化需求,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总结以上各项原则得出以下几点:1,因地制宜地突出风景区的特征。 2,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3,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4,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能,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5,合理利用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利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促进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五、景区规划原理1,自然景源的稀缺性 自然景源的种类、数量和容量均是有限度,而人们欲求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又是无限发展的,随着人口增多,其人均占有量将愈加稀缺,因而必须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动态平衡、永续利用。2,风景区景象的多样性3,风景区境域的有机性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和智慧的源泉,风景区是人眼优选,人心优化,人为区划,人工保育和经营管理中的自然。即把社会文明和社会的合理需求科学融入自然之中,优化成有机的风景游憩境域。4,突出风景区的个性特征5,掌握需求与景观特征,优化风景区的功能作用6,科学预测未来,优选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7,发挥创优精神,统筹安排规划内容8,权衡综合效益,调控游人容量9,发掘内外潜能,改善经营管理10,整合各种规划,实行可持续发展方略。第二章 综合现状分析 一、 规划区基本情况攀枝花市是中国四川省直辖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经1080810215,北纬26052721。东北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面与云南省的宁蒗、华坪、永仁3县为界。成昆铁路和108国道公路纵贯全境,北距成都749千米,南接昆明351千米,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二滩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省西南攀枝花市北部延边县和米易县境内,距市中心仅3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122101154,北纬26462708,其边界东起米易县白坡山顶,西至延边县箐河乡,北抵米易县与德昌县交界的田湾沟,南迄桐梓林大桥下延1.6公里的乌拉河口桥头,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65公里。二、自然地貌攀枝花市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浸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的特柏林山穿洞子(4195.5米),最低点位于仁和区平地镇师庄(937米),相对高差3258.5米,一般相对高攀枝花差1500米2000米。 二滩森林公园地处横断山脉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海拔最高点位于盐边县境内的部,属攀西大裂谷区域,地形北高南低,雅砻江干流两岸呈现高山峡谷地貌,支流尾部多属山原地貌。马鹿寨生态旅游示范区地处横断山脉,山高坡陡,海拔 2200米至3258.5米,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貌以高山为主,兼有草甸、山原、峡谷。攀枝花属长江水系,河流多,境内有大小河流95条,分属金沙江水系、雅砻江水系,两水系在雅江桥汇合。流域控制面积较大的主要有安宁河、三源河、大河三大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千米以上的6条;100平方千米500平方千米的26条;50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的18条;5平方千米5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只统计直接汇入金沙江、雅砻江的共45条。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地处雅砻江下游,雅砻江主要支流有鱤鱼河、树瓦河、响水河等,支流一般均较为短小。在燕山期地质运动和河流侵蚀的共同作用下,在马鹿寨景区边形成了一条长2公里总数为14级的瀑布带。三 、气候景区气候属南亚热带立体气候,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年均降雨量950毫升,年均温度19.9,日照多,蒸发旺盛;小气候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冬暖春热,夏秋凉爽的气候特点,全年基本上为无霜期,只在海拔2500m以上高山可见霜雪。四 动、植物资源 区内植被呈垂直分布,由下而上依次为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栎松混交林、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 有高等物700余种,丰富的植物种群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之地,这里有野生动物400多种,珍稀动物19种。五、社会经济情况近年来攀枝花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奋力推进工业强市、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等各项重点工作,成功创建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48.01亿元,经济总量居全省13位,增长14.2%,增速创13年来新高,在全省21个地市州中位居第三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3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72.12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64.25亿元,增长8.1%。人均生产总值21950元。国营经济增加值66.06亿元,增长19.1%,国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0%。六、交通攀枝花市距二滩国家森林公园马鹿寨景区45公里,是森林公园开发旅游的后勤依托和客流枢纽。攀枝花是我国西南地区新兴工业城市,东北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面与云南省的宁蒗、华坪、永仁3县为界。成昆铁路和108国道公路纵贯全境,北距成都749千米,南接昆明351千米,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景区距金江火车站36公里,距攀枝花机场16公里,北上成都788公里,南下昆明335公里。目前,攀枝花成昆铁路电气化改造已完成,飞机场已于2003年12月正式通航,西攀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交通状况的改善使游客进出攀枝花市更加快速便捷,加之二滩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攀西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到“女儿国”泸沽湖黄金旅游线上,是川滇藏联合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优势明显,前景广阔。七、 攀枝花市旅游发展现状从1995年到2005年,攀枝花市的旅游总收入以年平均47%的高速度持续稳定增长。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5年底,全市建成国家家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一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三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各1个,国家3A景区1个,国家2A景区2个,旅游度假区1个,是级风景名胜区1个;共有星级宾馆9家,其中达到五星级标准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1,二星级4家,一星级1家,其他住宿接待设施400余家;旅行社20家,其中2家国际旅行社、17家国内旅行社、1家旅行社分设,导游人员130多名,开通国内外百余条游线;旅游汽车公司和定点车队4家,开设了条旅游专线;等级“农家乐”、度假村59家,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近10家。旅游产业作用不断提高,全市旅游行业以及涉旅行业从业人员达3.5万人。旅游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增高,旅游业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日益显现,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吸纳社会就业人员的重要行业之一,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发和国际交往、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攀枝花的旅游业发展也存在众多问题,主要如下:攀枝花市的旅游产品在总体上仍然以观光为主导,不适应旅游市场需求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需要。旅游开发与经营还比较粗放,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多,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力度有待加大。全市接待人数虽然逐年增长,但长期以来,基本形成了“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比较,国内旅游占绝对优势,入境旅游微乎其微且增长缓慢”、“省内又可与省外游客比较,以省内游客为主”、“本市游客与外地游客比较,以市内游客为主”的格局,高端游客比重少,与旅游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市内旅行社多为地接社,在外部市场的组织与拓展中长期处于终端环节的弱势地位,主动拓展外地客源市场的能力较弱。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小、散、弱现象突出,一些体制性障碍及区域壁垒仍然制约着旅游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发育成长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旅游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另外由于地理和经济原因,全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仍是制约旅游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八、 景区内资源现状马鹿寨风景区属南亚热带气候,森林茂密、四季分明、气候怡人,境内森林覆盖率达93%。高达百米的瀑布飞瀑似雪,轻纱蔓挂;沿谷拾级而上,16级呈阶梯状分布的瀑布回环往复,宛如一条游动的白龙。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原始的森林风光、古朴浓郁的彝族风情、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处绝佳的生态旅游线。自然景观资源主要有:奇特的地质奇观,动态有致的16级梯级瀑布、松涛阵阵的百年古松林、神秘幽深的蛮王洞、珍稀植物米德杉、野趣盎然的黑熊、猕猴、小熊猫、红腹锦鸡、黄麂、野猪等野生动物,日出、云海、落霞等天象奇观。最高峰海拔3258.5米,山势险峭、巍峨耸峙、雄奇壮观、气势宏伟、山顶高山草甸沿小丘起伏,连绵不绝,天空蔚蓝低矮,富含氧离子的空气清新,四季林海葱茏,景观变幻万千,构筑了一幅飘渺的高山草甸美景。风景区内还有浓郁的彝乡文化、民族风情以及生态果园、原始森林、溶洞和具有传说色彩的间歇泉等景观。第三章 规划区现状(项目SWOT综合分析)一、 攀枝花二滩旅游的优势。攀枝花二滩旅游的优势是什么?是旅游资源!攀枝花旅游业起点低、易打造。拥有中国“钛钒之都”的美誉,以前因为交通不便,无法让世人了解攀枝花的自然资源,民风民俗。现在高速路四通八达,机场、火车均已通达,无疑是攀枝花旅游业的一大福音,最佳起点。就本景区而言,除刚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外,就旅游资源而言,同时有万亩野生荔枝林、野生桂花林、高山草甸、三个溶洞、草原天坑、原始森林和几十平方公里的湖泊。这在四川乃至中国境内都是无可比拟的,如果市政府能够牵头,发掘史志,丰富我们的历史传说,让高品质历史、人文、自然资源三源并举,将可确立本地区旅游资源大市优势。面对未来,这些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正是给我们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攀枝花旅游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将旅游资源这一优势科学开发,推动攀枝花发展为旅游经济强市。我们认为要实现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应该坚持三点。第一点,深入调研,广纳良言,制订切合攀枝花旅游发展实际的整体规划和形象策划。游客的多样性,要求我们的旅游产品也必须多样性。除了我们现已规划的从山脚到山腰的旅游栈道、溶洞探奇、高山草甸跑马、索道等之外。认真着力万亩野生荔枝园生态游、野生动物饲养、狩猎等等均应成为认真研究的课题。随着国家假日的调整,500公里内2日游成为主要旅游形式,人们对周边新景区的需求不断升温。我们在注重重点景区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二线、三线景区的合理开发,形成一个多层次梯队开发的格局。第二点,市场先导,效益优先,全市联动稳步推进攀枝花旅游的整体开发。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攀枝花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给我们发展旅游提供了多种可能和选择。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攀枝花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我们认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游客的消费动机,去了解他们内心里希望看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等等。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做到旅游景区六要素协同发展,稳步推进。第三点,以人为本,强化管理,面对未来不断促进旅游业态的升级换代。随着人们文化层次的提高和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单纯观光游将逐步发展为追求休闲、体验、社交、文化的多样化现代游。现实条件下中国的大多数景区,在硬件建设上已经显得捉襟见肘,软件方面则更是举步维艰,造成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娱乐性不足的局面,让游客感到有说头,没看头,没玩头。这样的产品已逐渐难以满足现代人的旅游消费需求。鉴于此,建议增加如激活文化资源的表演项目,升级游览形式的项目,与文化、体育、娱乐结合的节事项目等。从营销角度出发,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A、4A级新兴重点旅游项目,政府支持。B、独特的自然景观、阳光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川内甚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C、借助攀枝花市全力打造阳光旅游城市的优势,迅速提升品牌。D、动静结合,观赏与休闲、娱乐、渡假为一体,相比周边旅游景点来说,只此一家。本项目集吃、住、行、玩、赏、购等多种项目为一体,真正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人间仙境般的旅游渡假胜地。E、便利的交通。线路修通之后,交通会更加便利。二、攀枝花二滩旅游的劣势。攀枝花二滩旅游的劣势是什么?是管理体制!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攀枝花二滩旅游的管理水平、人才使用及资金投入等。以“游”这个旅游主导要素来说。攀枝花的局面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可用藩镇割据、自拥为王来形容。无论从资源隶属还是产品经营方面,本市的各景区都显得杂乱无章、不能形成集约化经营、很多个体经营者管理混乱,发展意识差。仅以二滩游船为例,现行出租的价格、方式、经营模式和游船类型都有很大的商榷余地,显然很难适应发展后的二滩旅游。旅游业已经逐渐步入软要素驱动阶段旅游的核心竞争逐渐演变为人的竞争。我们旅游的相对落后,实则是人才的落后。人才的落后必然导致管理水平的落后。管理水平的落后导致旅游企业运营的不善,加上外资引进的困难和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形成了现在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故从营销角度来看,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A、新兴项目旅游知名度低。攀市本地居民80%以上都不知道项目地。B、本项目是新建,无任何基础设施可言,前期无法吸引游客,还需政府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C、二滩旅游管理的混乱,造成部分市民对二滩旅游的信心不足,间接威胁本项目。面对劣势怎么办?重点是:提高认识、改进管理、引进资金、留住人才、加强服务。三、攀枝花二滩旅游的机会。攀枝花二滩旅游的机会是什么?旅游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旅游潮流席卷世界各国。团队比重下降,规模趋小,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和体验化。据调查,近年来本市旅游客源市场也呈现出由团队游为主向以自助、自驾等形式的散客游为主变化的趋势,只是由于本市旅游资源营造不足,致使大量本地游客外出度假、消费。面对新的旅游潮流,该如何应对?我们认为:首先,针对旅游潮流特点,我们要改变原先的认为游客都是一样的营销观念,重新审视游客在出游喜好、信息渠道、交通方式、参与体验方面的差异。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注重游客全方面体验质量的内在要求。其次,从散客游的出游模式入手,寻找出其出行决定因素。以自驾车、背包客为主的散客,多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其信息来源网络所占比例超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受新闻事件影响程度超过广告宣传。出游前往往通过网络查询自驾路途、景区功略等出游指南。其三,深度谋划旅游节事,引领舆论潮流。在景区最美的时候,上可借力国家举措,中可彰扬地方文化,下可炒做奇闻逸事,顺应旅游消费的潮流,按照新闻性、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独特性、整合性等设计旅游节庆或事件。吸引或邀请我们客源地的意见领袖、媒体和旅行商,通过他们来记录和传播我们的卖点,博得眼球,引爆客流。从营销角度来看,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A、2009年8月,攀枝花市旅游局与昆明市旅游局签署了旅游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两地在资源共享、信息互换、客源互送、合作共赢等方面达成共识,将对攀枝花市的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B、灾后重建,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可对刺激整个旅游市场起着积极作用。C、5.12地震发生后,中国四川的形象在全世界范围推广开来。 “恢复后优先去受灾景区看看”,特别是在地震时遭到严重破坏的羌族文化和卧龙大熊猫繁育基地,备受游客的关注。同时,这也是本项目很好的一个机会。D、攀枝花市旅游产业发展较晚,各旅游景区营销手法滞后,整个旅游市场比较混乱。如果我们以全新的营销方式,跳出旅游做旅游策划,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面对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态旅游应运而生。攀枝花市是一座新兴的钢铁城市,市区内污染较重,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回归朴实。本项目距市区仅45公里,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对于忙碌了一星期的上班族来说双休日出游省时、省力。必然是他们放松、休闲的好去处。而攀市附近无本项目相似的旅游景点,本项目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四、攀枝花二滩旅游的挑战。攀枝花二滩旅游的挑战是什么?资源打造不足,无序的区域竞争!目前,旅游的区域竞争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以企业竞争为基础,以联合竞争为主体,以区域直接参与和组织竞争为龙头,形成了区域竞争体制。对外的区域竞争同时必然要求区域内竞争有序化和机制完善化,因此,管理要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投入方面,攀枝花旅游在全国、全省中有被末尾化、边缘化的倾向,在区域内财政与企业投入后劲不足。这几年,市政府虽然做了很多工作,担任远远不够。还应借西博会、灾后重建等东风争取省政府的进一步支持,对内还得坚持政府主导性投入和加强招商投资并举。同时我们还需要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重新审视、开发我们的旅游节。而关于内部整合,应继续坚持集约化经营思路,哪怕造成局部垄断也在所不惜。以尽快结束攀枝花旅游条块分割的现状。 从营销角度出发,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A、政府在全力打造阳光旅游重点城市的同时,对于市内各旅游景点难免无法做到首尾兼顾。B、“恢复后优先去受灾景区看看”,这一普遍想法,难免会对本景区造成一定影响,但风险与利润都是共存的,只要我们操作适当,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个不错的机会。C、都市中的人们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对广告本身宣传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此怎么样的使本项目的宣传广告取得市民的信任并对其产生想亲临其境去体验,成为本项目的一大挑战。综合以上四点,攀枝花二滩旅游可以说优势和劣势明显,机会与挑战并存。如何扬长避短,面对挑战强抓机遇,刚刚旅游发展意见里面已经说的很具体、很到位了。知之者难,行之者更难,但事不避难,知难不难。第四章 规划区总体布局一、结构及功能分区(一)布局结构1、布局原则(1)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规划区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突出重点。在分析规划区旅游资源分布基础上总结其集聚特征,选择核心旅游吸引物及其辐射范围并以此进行总体布局。(2)功能互补的原则注重布局结构的协调,合理布置旅游各要素,以利于规划区旅游有序、稳步地发展。2、布局重点本项目属于攀枝花重要的阳光生态旅游目的地。对于攀枝花客源市场,本项目犹如安放在攀枝花人家门口的海市蜃楼景区,攀枝花人可以尽情地观光、休闲、娱乐与人居。因而本项目的重点,在于引人入胜的风景、度假、人居规划、令人流连忘返的休闲运动、娱乐产品策划。3、总体布局根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未来开发管理的内在关联度,按照“健康休闲、原始探险、草原风情、自然体验”的立体化旅游发展格局规划形成四大片区。(二)功能分区1、功能模块(1) 马鹿寨自然观光景区 规划区有山、有水,有树林,景观丰富,类型多样;规划中,通过山与水的整合将会使本区成为集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秀丽风景区。(2)马鹿寨民族风情景区规划区旅游资源丰富,活动场所类型多样,可以策划出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项目,愉悦游客,获得体验,如利用马鹿寨地形草原资源优势,可以设立天象馆,跑马场等。2、功能划分原则功能区域的划分,须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坚持:(1)景观资源特色鲜明、完整;(2)游程适当,便于安排;(3)功能清楚,保持整个景区的功能完整性;(4)界定清晰,便于经营管理。3、功能分区划定根据以上四种主要功能,结合度假区的地形地貌,将本区划分成五大区域:(1)民俗体验区本区设在马鹿寨,主要设置带显著彝族特色如草原跑马、彝族服饰或纪念品之类的项目,酒店也应带有明显的民族标识。另外可利用当地高海拔无污染的特点,增设天象馆或其他儿童游乐设施。在垭口草坝地区可以设置原生态的观光农业园区,种植适宜该地区的核桃,葡萄的经济作物和养殖蜜蜂等等。(2)打渔人家体验区天然湖泊面积5000多平米,两面环山,可在周边种植能以形成较大树冠、提供遮荫的树种为主。按照功能划分,水域被赋予若干不同性质的用地种类。(3)度假休闲区度假休闲(功能服务)区位置设计在规划区域内马鹿寨民族风情景区地区,在这里主要设计一座休闲养生度假村及其配套设施。其余的设计为多栋独立别墅式的接待服务用房和几排联排别墅式接待服务用房。在这里,度假养生是唯一主题,多利用该地区自然资源,以简单因地制宜为主要设计出发点,游览步道可连接红壁滩向家坪景区,途中多建服务点,楼台亭阁。(4)自然观光区以参与性的自然体验为主,将万亩野生荔枝林,桂花林连成一体,因该景区在森林保护区的核心区,故作为后期有保护经验后再开发。二、用地布局规划1、范围面积27.5平方公里,包括垭口草坝马鹿寨钻子崖一线。2、现状地块分析现状中,本区块被攀西大裂谷基本平均地一分为二,形状犹如一副眼镜的两个镜片,其中马鹿寨为连绵起伏的高山草甸(当地人叫神仙草场),西面是1700多米悬崖俯视雅砻江,西北面连接钻子崖上一望无际的万亩大草原。南临攀西大裂谷俯视草坝垭口草场,整个马鹿寨风景区占地面积约44000余亩。马鹿寨草原地底50500米深处有错综复杂的溶洞体系,当地人叫蛮王洞,经过前期勘察,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具备开发价值。草原中央有一约10亩左右的季节性高山湖泊,丰水季节最大15亩,旱季最少约7亩。湖泊与蛮王洞口之间向西约500米处有一占地约400亩的石林。高山湖泊往原始森林方向约一公里有一两面环山的面积近1000亩的平整草场,四周均为几百年的野生杜鹃林,与草原平行向钻子崖方向延伸。3、功能定位本区功能定位与项目设置,主要为游客提供民风民俗方面的游览服务。规划中本区主要设施建设有健康休闲、原始探险、山泉溶洞、草原风情、自然体验等几个开发组团。4、布局结构整个区域分为:(1) 健康休闲:民俗酒店及别墅度假区天像观景台万亩杜鹃长廊蛮王寺石林高山跑马场一线,形成健康休闲区。(2) 原始探险区:高山林区野战CS区高山攀崖运动区一线,形成原始探险区。(3) 山泉溶洞区:攀西大裂谷观景区-蛮王洞景区高山湖泊一线。(4) 草原风情区:天象馆高尔夫练习场马鹿寨彝族风情酒店高原民风民俗区雅砻江观景台一线。(5) 自然体验区:万亩核桃种植基地野生养蜂场无公害畜牧养殖漂水岩观景区一线。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采取农业刺激旅游的方式,达到农业与旅游结合,多面盈利的原则。5、项目划分根据现状地形和功能使用需求,本区可划分成八个主要项目区块: 空阔广大的马鹿寨 1、蛮王洞:该景点气势恢宏,文化底蕴厚重,有历史传说依据且可信度高,据勘察该洞长度达7-8公里,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具备单独设立景点的全部条件。 蛮王洞 2、神仙牧场草原风光:面积约13平方公里(约22000亩)的景区上,草原绵延起伏,以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为主,林茂涧清,草茂花繁,可作为以夏季的绿色、秋季的金黄为主题色彩的休闲式旅游,在合适的地方可增设跑马场、帐篷旅店及民俗风情园等。 3、万亩杜鹃:暮春3月下旬至4月末各种杜鹃花先后怒放,杜鹃花漫山遍野,千姿百态,铺山盖岭,五彩缤纷。其花色品种之多,分布之密集,美学价值、观赏价值之高,艺术感染力之强,实属世所罕见,此外可配合彝家风情游把景区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4、草原石林:这里的石林占地约400亩,遍布千姿百态的石头,形形态各异,远远望去,神妙无比。其间重重叠叠,千回百转,犹如来到迷宫。周围消洞密布,稍加打造,即成美景。据我们考证,石林中最高的石笋可达10多米,巍然耸立,与草原刚柔并举,相映成趣5、天象馆与观景台:在千仞崖设置观景台和天象馆,登高望远,青松翠柏、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四周美景,一揽入眼。同时这里气候干燥,远离城市,避免了城市的夜光对天文观测所造成的影响,是观测天体的绝佳场所,既满足了一般游客的好奇心,又进行了天体知识普及,还能增加景区收入,一举三得。天体馆中还可考虑设立立体电影院,放映与天体,探险等相关的影片,游客参与性强,应能成为景区亮点。 与之配套的设施为照相馆,观景茶楼等。 哈勃望远镜下的美丽星空6、啊不啷当主峰风景:这里是森林公园最高峰,景区内有野生动物40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97%,其中珍稀动物有扭角羚,黑熊,小熊猫,红腹角雉等。主峰地势险峻,从山下仰视,如天柱屹立,是登山探险的上佳之地。从山上俯视,雅砻江如一条长长的白丝带,绕山而行,恍如置身人间仙境。对该景区的打造应尽可能保留原始味道,建议只需少许打造几个休息场所,做好安全防护即可。 7、酒店及玛瑙馆:考虑到景区特性,我们倾向于在景区建设四星级以上酒店,一期只需建设50到80个房间即可。酒店应建设在靠近石林或高原湖泊附近,设在万亩杜鹃林中亦可,同时应充分利用马鹿寨景区自然资源,对玛瑙进行加工,作为景区工艺品向游客销售。 8、野蜂养殖场:设在垭口草坝附近,面积应考虑10000平米以上,养蜂约3000箱,既可作为景点之一向游客开放,又能增加景区收入。 根据景区特性,同时兼顾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我们认为,应按以下顺序进行投资建设: 草原石林-万亩杜鹃-神仙牧场草原风光-酒店及玛瑙馆-啊不啷当主峰风景-天象馆与观景台-野蜂养殖场-蛮王洞度假休闲区功能定位本区域设计为景区的自然观景、度假休闲功能服务区,主要为游客提供必要的住宿、餐饮、会议、休闲、娱乐服务。规划区以中档的酒店高档别墅模式设置游客接待。(一)、项目划分根据现状地形和功能使用需求,本区可划分成二个项目区块:(1)大众接待服务区建设中低档酒店为大众游客服务(2)高端接待服务区靠近南坝近山建设高档别墅区。(二)、功能要点规划中因地制宜,本区块将具有如下的功能:(1)满足一般大众游客原始森林、原始野生荔枝林、野生桂花林游览、住宿需求。(2)满足部分游客的会议、商务洽谈、休闲娱乐等需求。(3)满足部分游客原始森林探险需求。三、景观系统规划设计为了让旅游者体验马鹿寨生态旅游区的自然、人文景观,本规划注重休闲运动旅游景区氛围的营造。(一)游客的“看”视觉设计就是研究景观,就是以纯朴的民风景观、简洁的建筑景观、厚重的文化景观和自然的环境景观,使游客保持一个美好的感觉,有些地方需要贯通,有些地方需要遮蔽,但是总体是形断神不断。1、 形散神不散的景区规划规划区由四个相对独立景区构成,为了体现红壁滩大生态旅游区的统一性,在统一标识,门票印制,服务手段等方面均要实行统一管理。2、旅游氛围的营造规划区的各个组团既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人文景观的营造绝对应避免雷同,同时应严格区分客户群,因地制宜、分类指导。3、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是本方案的重要策略之一,一方面可增强景区的独特魅力,同时还可为住宿游客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4、建筑风格景区内的建筑,尽量采用天然材料或以原始自然风格的材料装饰,如石料、木材等。建筑的风格应在和谐中富有变化,并且景观元素也应丰富多样,如:马鹿寨的景区大门可用大块石堆砌,简单朴素,大气得体,而草甸上养生休闲度假酒店则可以采用中国古典建筑或者带少数民族元素的建筑。(二)游客的“听”1、服务人员热情甜美的接待声在景区内布置的服务点、接待点的所有工作人员,统一培训,统一语言及行为体现方式,给人以专业的印象。服务态度良好,声音甜美。2、导游解说词编制新颖的导游解说词,解说到位、细致、动听,给人以深刻印象。可以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和特点,或是大家比较喜爱的地方艺术形式对导游演说词进行全面创新。(三)游客的“吃”指的是饮食。在吃的方面,基本是大小结合,快慢结合,有吃有喝;核心是突出特色,应从主题出发突出饮食文化内涵。1、风味小吃营造“很多小饭店准备了品种众多的江鲜,且都刚刚捕获,新鲜无比”的氛围。可让游客自己挑选,当场烹饪,原汁原味,吃得畅快。2、亲水烧烤让游客用自己在高山湖泊中捕获的鱼虾蟹等或者在当地购买的江鲜,自己烧烤,体验渔家生活的快乐,其乐无穷。3、随意零食出门游玩,零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家庭出游的人尤其如此。景区布置的服务点出售的零食,应既有当地特色产品,也有市场上一般的休闲零食。(四)游客的“行”首先是脚和手的触觉,进而是全身心的触觉。1、各项参与活动规划的旅游项目可谓是琳琅满目,可参与性也较高。游客可以从主入口景区开始不断地参与各项活动,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真实感受。2、景区休息场所在景区内布置的休息点,材质有石料、木料、塑料等,表面光滑、粗糙兼有,摸着给人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3、景观长廊的地面设计地面铺装采用鹅卵石作为主要材料,镶嵌若干组寓意吉祥的图案,形成千米鱼鳞长街,人走在上面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对脚上的刺激也非同一般。(五)游客的“住”随着现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住的地方不仅仅只是一个挡风遮雨的地方,还是心理和生理上的享受,根据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为广大消费者营造“家”的氛围。四、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一)现状分析对外交通:二滩团结村垭口路段有村间毛路基本可以通车,垭口马鹿寨中间虽然只有不到一公里宽,但却有深达600米的攀西大裂谷相隔,如绕行则有近14公里路程。(二)规划内容1、对外交通规划考虑到本景区多为高山地区,弯道多,坡度大,故本景区主要路段均应至少按准三级路面设计,一般来说,二滩团结村垭口蛮王洞路段至少应考虑6.5米,最低不得低于4.5,路面用水泥或炒油均可。2、景区交通规划规划区内部道路系统包括车行道路和步行道路。(1)车行道路车行道路是规划区内部交通的干线公路。规划建设纵贯规划区南北,连接各个功能区的中央公路主干道(基本与环湖东路平行),以及从主干公路到环湖东路各个出入口的连接公路。为了减少行车噪声,规划区内部公路一律采用沥青路面,路宽44.5米。(2)步行道路步行道路网作为规划区交通体系的一部分,在本次规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主要的功能为:连接步行系统(人行/自行车道路)各居住区中心、公共空间、景观绿带、旅游观赏区和休闲、运动功能区。由三类步行系统构成整个规划区的步行系统体系,主要包括:草原步行系统、旅游中心区和度假休闲区步行系统,野生杜鹃花林步行系统,原始森林游览步行系统等。步行系统路宽1.52米。 草原步行系统步行系统在草原蜿蜒贯穿,让人们自然衍生亲近大自然的感觉。 旅游中心区步行系统该区域步行系统丰富,贯穿度假区、会所、广场及旅游商业街。 度假休闲区步行系统在度假休闲区内,建立休闲步行路,连接独立别墅式接待房、服务点以及会所、俱乐部等。野生杜鹃花林和原始森林步行系统这是本策划中最大却最单一的步行道路体系,步行道因地制宜,连绵几十公里,将规划区内原生态的风光全部一一展现在游客面前。五、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一)现状分析虽然规划区内植被覆盖率高达60%,但局部特定区域、特别是草原仍须全面规划、精心培育绿地系统。(二)规划指导思想本规划以生态学和植物学理论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系统平衡为宗旨,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模拟当地自然植被群落的组成成分、结构、层次、林分、林相和生态布局,力求营造出合乎植物群落发展规律并富于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使其能在自然状态下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投资少、见效快、景观美的绿化目的。(三)规划原则1、适地适树原则规划选择乡土树种,按照其生态习性合理配植,既体现了本地区植被特点,又适应气候和立地条件,易于成活,可保持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配植时注意创造复层混交的人工群落,发挥林地的最大生态效应。规划区位于雅砻江河谷地带,海拔2300-2750米,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均温20.6,10以上活动积温7500,是热量资源充沛之地。降雨集中,年降水量约800毫米。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约为28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规划区应主要以营造常绿混交林和种植适生亚热带、热带植物为主。2、生态保护原则在植物景观规划中,应强调顺应自然,遵循和模拟自然植被群落,强调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护群落生态特征,恢复植物景观的自然性、乡土性和原生性,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林木群落。应充分利用森林植被的生态恢复能力,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办法恢复森林植被,形成树种组成多样、结构复杂的混交林分,提高风景区的生态功能与景观价值。3、重点规划原则结合本规划区的主要景点建设,对主要游览道路两侧、重点景点周围以及特殊地段进行重点规划,形成季相变化丰富、景观形象独特的植物景观。(四)规划内容1、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是维护规划区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一定的绿地数量及相应功能以维持规划区的生态和景观品质。2、植物景观规划本规划区的游赏方式以步行游览和电瓶车游览为主,其他方式,旅游和度假结合构成整个规划区的游赏内容。因此,植物景观的配置应强调树林的生态效应和整体景观效果。(1)休闲度假区需进行绿地规划的休闲度假区因当地彝胞护林意识淡薄,乱砍乱伐所致。现状中本区既有未利用坡地,也有林地,植被覆盖率高但分布不均匀。植物景观规划根据其不同区域功能采取针对性造景措施以达到最佳效果。养生休闲度假区道路两边种植耐速生常绿乔木植物,与现有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餐饮酒吧区:各个规划组团均有,建设中根据餐饮、酒吧、茶室、经营的设计要求精心选择,主要以园林常用造景植物为主。(2)草原风情区此区所有规划项目对其植物景观规划总体上要符合高山草甸的环境造景需求,结合规划的高山湖泊水域景观,极力营造一种放松、舒适的环境氛围。六、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本次规划的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主要根据各个功能分区的性质和功能来设置,具体为:(一)、休闲养生度假区休闲养生度假区的服务设施主要有游客中心、会所、餐饮、酒吧等。游客中心的主体建筑采用开放式的建筑风格,全部采用让人身心放松结构的形式。(二)、草原风情区草原风情区的服务设施主要有高山亲水茶坊、高尔夫练习场、天象馆、跑马场、两个观景台民族酒店和别墅式接待服务房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用房组成。七、标识系统规划设计(一)标识系统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1、标识系统规划布局标识牌布置于游览道路沿线和接待服务设施周围,为游客引导方向、指示行为、警告危险并介绍本组团生态环境等知识。它的认同化、标准化对提高环境质量与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标识的设计主要由信号、选型和设置三方面组成。信号采用国际通用符号及中、英两种文字说明。选型根据传达信息的主次,标识安设的位置及环境的限定,对指示性、警告性标识采用统一规格进行专项设计,对说明性标识可根据实际安装位置周边环境采取不同的形式、材质处理小品,如花岗岩芯、四面体等处理。设置分为总体到单元的若干层次,设置层次分明,醒目明确,少而精,并且与环境相协调。2、标识系统景观设计按照生态休闲和运动休闲的规划理念,尽量缩小标识牌的面积,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丰富、最详细的内容为原则,采用树皮仿真技术处理标识牌外表,使之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二)指示性标识系统规划1、功能(1)主要目的在提供游客方向导引与所在位置。(2)通常设置于交通主次要通道及步道之结点。指示性标识系统交通结点方向引导2、标识内容分类(1)交叉路口游路标识:叉路口区域内为完全游路;叉路口区域外为不完全游路。(2)道路指示说明:到最近一个停车场(站)的方向、距离,步行所需要的时间。(3)接待服务设施指示说明:指示从游客现有位置达到最近游客服务设施的方式和路线。3、系统规划在停车场、道路交叉口、较长路段的中段设置指示性标识牌。(1)道路指示标识:用于让乘客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距离观景设施以及服务设施地点的路程。要求:地图位置标识准确,不同区域使用不同颜色,并注说明,各景点附简介,标明服务区、厕所、氧吧、医疗点等位置,字体大,中英文结合;可选用喷绘或者木刻,修建标识牌要具有明显的建筑特色风格。(2)道路引领标识:引领游客,以免出现不辨方位的局面。要求:公路标识要求大而醒目,栈道生态小道标识应与自然形成一体,但字体要醒目,标识上注明距离、方向;可选用金属材质,蓝底白字有反光。(三)解说性标识系统规划1、功能(1)提供区内各项自然、人文资源信息。(2)为游客提供正确的环境认知及观念。(3)帮助游客有效地使用区内的资源及设备。解说性标识系统提供环境认知游客有效的使用区内的资源及设备提供信息2、标识内容分类(1)江水流域科普知识;(2)地质变迁科普知识;(3)植物科普知识。(4)护林防火知识。(5)原始森林探险知识。(6)珍贵动植物识别和保护知识。3、系统规划解说性标识系统设置于地理地貌特殊、植物资源丰富的地点,由专业人员编写解说词,内容包括本地区地质变迁、热带雨林的形成过程等,以及本地区动植物进化演替过程。宣传栏:分组团对景区各项旅游活动进行介绍解说,使游客在进入景区时对游览区域和有关游憩项目有初步的了解。要求:说明台应图文并茂,中英文结合;可采用喷绘或石刻,白底黑字彩色图片,高度应在1米,前方有50厘米落脚墙。资源解说牌:对自然资源,如植物等进行解说。要求:名牌简明扼要,说明生长环境字体应醒目大方。(四)管理及警示性标识系统规划1、功能(1)主要目的在提醒游客之行为;(2)减少对资源的破坏;(3)保障游客安全。管理及警示性标识系统保护资源保障游客安全提醒游客行为2、标识内容分类(1)禁止吸烟,严禁火种,注意防火;(2)爱护花草,保护环境;(3)安全管理、游览管理等有关规定。3、系统规划在停车场、人行小道、生态小道沿线等适合的位置设置管理及警示性标识牌。所有的警示及管理性标识牌其外形风格、式样与区内其它标识牌保持一致,使整个马鹿寨旅游区的警示、管理标识牌系统统一、醒目,让游客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考政治艺体生文化课八大专题复习课件(全套专题课件)
-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保护政策-洞察及研究
- 5G物联网平台的去中心化与自适应研究-洞察及研究
- 人教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检测试题
- 北京第一六六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 部门级安全培训的必要性
- 数字化转型创新驱动力-洞察及研究
- 避光输液课件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物理二轮复习《热学-温度、内能、热量辨析》
-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氯乙基环己基碳酸酯闭环回收技术探索
-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Unit1教案(含和译文)
- 机电一体化设计
- (中职中专)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
- 牛津深圳版九年级上册Module 1 Geniuses Unit1 Wise Man in History话题作文期末复习
- DB37T 5151-2019 园林绿化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电能表生产流程
- 心电图机操作(课堂PPT)
- 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小提琴谱(带钢伴谱)
- 科远DCS系统方案
- 压力传感器(课堂PPT)
- 动物的家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