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谈如何学好中医及其与中医就业的关系=发布时间:2010-07-09 09:43谈如何学好中医及其与中医就业的关系 Post By:2010-3-24 14:14:19 帖子顶楼顶部广告位 招商QQ:741778688谈如何学好中医及其与中医就业的关系-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演讲稿(初稿 与演讲内容有出入 演讲录音处理完毕后即发上来)山东省胶南市仁海中西医 主治中医师 于殿生一、学中医很容易 清代陈修圆先生一篇著名的文章,“识一字便可为医说”,讲明只要认识一个字,就可以成为医生,而这个医生,自然是指中医。中医的根本所在,一般地说,无非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这就是说,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人体内阴阳协调就不会发生疾病,阴阳离决,生命就会终止。而我们医生所进行治疗的,恰恰就是调整介乎“阴平阳秘”与“阴阳离决”二者之间的这个状态。这就是说,中医的根本就是阴阳学说。无论解释生理、病理、诊断、养生保健,抑或治疗,都是遵循“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这一根本大法来进行的。然后因受寒、热、燥、湿四种气候环境,以及情志方面的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气、血、津液、神经传导等异常情况的发生。治疗方面,则根据整体观念、治病求本总原则,而采用相应的方法纠正这些偏差。二、当代中医的含义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中医药,什么是传统医药。所谓中医药,就是中国的医药,而不是什么传统医药。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的“中医”,就是中国医药学,同时因时代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应包括该时代医学理论的精华成分。如汉代的中医,理应包括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明清时代,就理应包含温病学说的内容;而现在值引进了西医的时代,面自然应该不折不扣将西医知识纳入中医的范围,使之成为中国医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医药学自古以来就是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凡是有用的东西,均来者不拒,并随着时代的进步,随时吸收当代科技成果。她将汇集所有当代医药的精华于一身,为患者提供与时代科技水平相适应的、相对最完善的医疗服务。传统医药,只是继承了某一时期医药的有用部分而停滞不前。当代的中国医药,确切地说,就是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并吸收包括西医知识在内的中国传统医药。有人说中西医理论无法沟通,事实则不然,中、西医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病人,同一个病情,只是从宏观、微观不同的角度,对其解释不同,治疗方法各异而已。二者是完全可以结合、直至融合的,这只是时间问题。可以断言,缺少了中医理论根本精髓的西医,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完整的人体割裂开来,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而不是完整的医学,其缺陷越来越让人们所明了;而缺少了西医对危、急、重症抢救技术的传统中医是有病态的“骨感”美,虽气质高雅,但却不能成为丰腴的现代“美人”。 众所周知,传统中医在宏观上的科学价值是任何医学都无与伦比的;西医在微观上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但中医最终必定在医学中占居统治地位,必定会将西医知识溶化在自己象海洋般的“机体”中,使西医知识成为中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中医自始至终注重整体调整,西医则往往顾此失彼。宏观可囊括微观,微观可补充宏观。中西医的结合,直至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这是由于中医长于宏观、西医长于微观的医学特点所决定的,尽管人们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但这是迟早的问题。因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谁离开了对方,都不能得到长足的质的发展。只有二者互补而成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崭新的医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二者的“能量”。中医之所以能够吸纳西医知识为中医“添枝加叶”,就是因为阴阳学说以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理论涵盖得太大,从而可以囊括西医的所有知识。 中医理论是主体,西医知识是辅佐;换言之中医理论是根本,西医知识是枝叶。这就是未来的中国医药学。三、 中医理论的精化与糟粕兼谈明医、庸医与名医的区别作为后人,我们对于古人的医学理论,就应该用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本着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去学习借鉴,而不是盲目的崇拜,同样也不能盲目地全盘否定。精华部分,主要是内经的阴阳学说,整体观念,治病求本等理论,历史上的主要学术成就,就应该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明清的温病学等。中医理论中的最大糟粕,就是五行学说,而由其演变出来的心主神明说、肝升肺降说、在针灸方面的井荥俞经合原说等都是僵化的教条。在这里,我不得不重重地一提,日本人重视的是伤寒论,而我们中国却重视的是“内经”。以至几千年之后的我们,还在一直争论五行在医学中应用的是否正确性,争论心是否主神明,这就是一代又一代反复地一厢情愿、而毫无悔意地犯着古人们所犯的最幼稚的错误。五行是从哪里来的?她只是从自然变化现象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她是对阴阳学说的细化。比如说,在一年四季中,春天阳气渐升,阴气渐衰,夏天阳气极盛,阴气极衰,然则物极必反,阳气盛极就会渐渐衰退、阴气渐盛,这就成为秋季,进一步发展,阳气衰极、阴气盛极,即到了冬季。再就是脉搏与四时气候的相应:如春弦(柔中略带刚劲)、夏洪(浮大有力)、秋毛(浮而弱)、冬实(沉而有力)。事实上,春天阳气上升,万物俱荣,人体也同样具有勃勃生机,因而出现“弦脉”,并非与肝脏的功能相同;夏季阳气盛极,人体为了利于散热,外周血管扩张,因而出现浮而大的“洪脉”,心脏的功能亦非如此;秋季阳气渐衰,阴气渐长,人体渐渐减少散热,外周血管渐渐收缩,因而出现浮而弱的“毛”脉,并不能与肺脏功能相提并论;冬季阳气极衰,阴气极盛,为了利于保温,外周血管极度收缩,因而出现下潜的“沉”脉,这同样与肾脏的功能不能相比拟。这就证明人类与其它动物、植物一样,都是整个身体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不是某个脏器的什么肝主升发,心主火热、肺主收敛肃降、肾主闭藏。因为任何脏器都应该有升降适宜的范围。试问,哪个脏器的功能春天不会有生机?哪个脏器的功能夏季不是极度旺盛?哪个脏器的功能秋季不有所收敛?又有哪个脏器冬天不有所闭藏?在人的一生中,如果用五行学说来解释的话,那么,婴幼儿时期可以比做“春”生,少年、青年时期可以比做“夏”长,中年时期比做“秋”收,老年时期则应该比做“冬”藏。这就足以证明,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需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也说明,阴阳学说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变化规律,她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是一致的。对于中医理论就应该持科学态度,其中的精髓,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其中的谬误,也要决不吝啬地摒弃。对于西医与现代科技的优秀成果,也同样要主动地吸收。如此使中医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适应于临床需要。中医主要是从宏观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的;西医则主要是从微观入手的。从两种医学所用的思想特点、以及研究方法来说,西医知识恰好是中医理论的补充,是中医在微观方面认识疾病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医师们已经越来越明了这一医学发展趋势。我是主张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掦除者,有人说,如果将中医废除了五行学说的话,那么,中医的理论框架就会瘫痪。可以认为,如果一种理论阻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那么,理应砸碎这个理论,然后通过去粗存精的方法,来构建新的更适应临床需要的理论框架。事实上,如果我们废除了五行学说这一千年中医桎梏,然后再现吸收西医之长,就会使中医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并焕发出勃勃生机。那么明医、庸医与名医的区别在何处?一般地来说,精通医理的,叫明医;反之,就是庸医;因某种原因而有名气的,叫名医。一般地说,明医大多可以成为名医,但名医不代表其精通医学理论,凭机遇、凭一定的造势也可以成为名医,而庸医能成为名医的机会就要小得多。作为一个中医,是否庸医的标准,就在于能否精通仲景学说、温病学说等中医精髓。四、 谈谈如何学习评脉总是听人说,评脉很神奇,甚至说成是神秘难测。而事实上,评脉也只是一门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她一点也不神秘。评脉是如何诊断疾病的:评脉也是科学,既不能过于迷信,又不能不相信。她是根据不同的脉象来推断病情的,可以了解身体是否倾向于健康,摸清疾病的部位、性质和进退等等情况。大体说来,又分正常脉象和不正常脉象,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没有正常脉象,也就无所谓反常脉象。正常脉象即是指:在平静状态下,脉搏不大不小、不上不下、不快不慢、往来和缓而有力。另外,又有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如春弦(柔中略带刚劲)、夏洪(浮大有力)、秋毛(浮而弱)、冬实(沉而有力)。地有南北,南方地处炎热,外周血管扩张,故脉管大而浮,北方寒冷,外周血管收缩,故脉搏沉而细。人有胖瘦,体胖者,体内容积密度大,血管受压迫,故脉管细;体瘦者,体内容积密度相对减小,血管相对松弛,故脉浮大。 那么,什么样的是病脉呢?除了上述的正常脉象之外,均是反常脉象,也就是病脉。之所以称正常脉象,是因为她是在阴阳平衡状态下所表现出的脉象;之所以称反常脉象,是因为她是阴阳不平衡状态下而表现出来的脉象。可以认为,反常脉象,轻者可称不正常脉象,重者就是病脉,因为这也符合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需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规律。根据上述原理可以得出结论:中医疾病的概念,就是阴阳不平衡。也可以认为,一般地说,当人体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身体就不会发生病变;反之,当人体打破了这种动态平衡,疾病也就随之发生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的道理。其中说的就是,阴阳平衡就身体健康;阴阳分离,生命就会终结;介乎平衡与分离两者之间,就是病态。 那么,具体地病脉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就从这正常脉象“不上不下、不快不慢、不大不小、往来和缓而有力”为参照。任事物的适度,就应该是“无太过不及”,通俗地说,就是既不要超出、也不要达不到这个适宜的范围。 现在先根据“不上不下”来分析: 脉的搏动以倾向于内外而分为浮沉。轻按于肌肉之上脉搏清析、重按于肌肉之下即变得小或无力、甚至触不到,这就是浮脉;反之,就是沉脉。出现浮脉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外感时,病人调动有生力量到边防前线抵御外侮,故脉浮;身体因病虚弱,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浮,故脉浮;沉脉,则是气血虚少、或肥胖压迫脉管、或水湿停留、精神萎糜等导致脉管变细。 根据“不快不慢”来分析: 正常脉象是正常人的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四至五次,低于这个范围就是脉搏慢,也就是心率慢,经常四次叫缓脉,三次就叫迟脉。迟脉,一般指热量不够,或是因为体内缺乏动力如阳气虚(即有凉),无力剌激心脏的正常搏动,或由于一些病因导致心脏的搏动功能受到抑制,这时往往伴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腹泻等症。反之,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六次,就叫数脉。或因为体内热量过剩、或外有病邪、或阴虚已极阳气相对偏盛时,均可引起心率和脉搏的加快。并伴有阳盛的口渴、头痛、牙痛、便秘、溲黄、脉数而有力等证,或伴有阴虚的口干而不欲饮、目涩、耳鸣、五心烦热、便秘、脉数而无力等证。 根据“不大不小”来比较: 脉搏过大,分两种情况:大而有力为实证,或身体强壮、营养过剩,致使体内壅塞不能;或体质强壮而与病邪剧烈抗争,因而出现脉搏亢进的情况,可伴有头痛、胸腹胀满、便秘等证。大而无力为虚证,为外强中干之象,大多为身体虚衰,阴虚无以敛阳,而出现的阳气浮越的情况,可伴有面红如醉、头晕目眩、口干不渴、心慌气短、等证。脉搏过小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气血不足以充盈脉管而致,一种由于病因造成脉管受压迫而成,前者多为虚证,后者则多为实证。 根据“往来和缓而有力”来对比: “往来”是指脉搏的前后时间,“和缓有力”是指脉搏柔和、不急不躁而又不虚弱。也就是脉搏节律一致、柔和而不软弱、有力而无倔犟之意。五、 如何学习伤寒论阴脏阳脏平脏论 :根据人体的素质,将人群分为三大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说穿了只有一句话,就是阴阳的平衡失调、正邪相争以及消长的过程。正如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疾病的性质与病人的素质也密切关联。伤寒论:“太阳病中风,以火刼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则发黄。阳盛则欲衂,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伤寒论条)。”此条说明同是太阳病中风,被火刼发汗,但因素质不同,结果亦随之而异。同样感于六淫、伤于七情,阳气素盛之人,往往从热化而得热证,或外寒内热;阳气素虚之人,则往往从寒化而得寒证,或上热下寒,或外热内寒。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其之所以伟大,就是作者根据“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需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规律,描绘出了人体感受外邪后,疾病所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客观规律。一部伤寒论,将人们受到外感之后所发生的情况,根据人体的素质不同,或失治、或误治,分成阴阳两大类。又根据部位的不同,分为六大部分。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种。因此说,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划分的是六部分病,而不是用六经统领的什么所谓的“六经病”。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远较内经、热论篇中所称的“六经”病范围宽泛,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伤寒论在包含了内经中“六经”病的同时,还包含了多脏器功能及其病理变化,但伤寒论中的六病,已是六个部分的代指了,事实上,已经脱离了“经络”的实质。因此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等同于内经中的“六经”,从而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称之为“六经”病,随之将“六病辨证”称之为“六经辨证”,这种错误已经延续了若干朝代,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的就是这些人们死读书,在这些人士看来,内经就是绝无瑕疵经典,就如同当代搞什么“两个凡是”一样的盲目崇拜。由于内经思想的先入为主,故而就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如来佛”(内经)的掌心了。从仲景的实际行动看来,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内经中经络学说,如同五行学说一样,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很多教条与牵强附会的成份,其实,一部伤寒论中所用的三阴三阳,虽然继承了内经经络理论,但事实上,则是对内经进行了有批判的吸收,创造性的发展、丰富了内经的有关理论,绝不是生搬硬套。我们现在学习经典著作,也同样应该灵活地掌握其精髓实质,做到师古而不泥于古,然后才能用经典精髓准确地指导临床实践。同样感受外邪,因素质的不同,或失治、误治,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而最终的趋向转归也不同。同样是感受外邪之初的太阳病,如果阴脏之人,或失治误之后导致阳虚者,则向太阴方向发展。如再治疗失当,则将成为少阴病寒化症,虚阳外脱,直至阴阳离决,生命终止。如果是阳脏之人,或失治误治之后,导致阴虚阳盛,则向阳明病方向发展,进一步失治误治,病情恶化,则将成为少阴热化症,直至虚阴枯竭,阳无以附,最终亦是阴阳离决,从而生命终止。1、太阳病篇 太阳病是外感侵袭体表的病变,又以身体的相对强弱,分为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两种;根据病邪的不同,分为寒性感冒与热性感冒,即西医所称的伤风与流感。中风者,阳气素虚,肌肤不密,易出汗,宜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祛病邪;伤寒者,阳气相对较强,肌肤相对致密,汗不易外出,宜用麻黄汤径发汗以祛邪;热性感冒,为病毒从口鼻而入,当应用抗病毒药物治之,麻杏石甘汤加双花、连翘、黄芩之类;或患者素体阳盛,外感之后,外邪从热化,而出现外寒内热之证,即俗称“寒包火证”,当发表清里并用,亦当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阳明病为外感病的热极阶段,或病人素体阳盛渐渐演变而成,或因助阳伤阴等法失治误治,从而出现阳明病。2、阳明病篇 阳明病在外感病的发展过程中,为阳亢热极的阶段。因为大凡转为阳明病者,或为素体阳盛之人,或因温热药物用之太过而致烦热、口渴、汗出、便秘之阳亢热盛之证。阳明病有偏向于外与偏向于里之分,即有学者称之为阳明经证与阳明府证。偏向于外者,但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而燥屎未成,津液相对尚之时,即用白虎汤直清气分热邪;偏向于里者,燥屎已成、津液受损,精神受影响而谵语,此则径用三承气汤泻下燥屎与里热。在三个承气汤中,热在胃中者,用调胃承气汤;热结在肠较轻、较缓者,用小承气汤,较重、较急者用大承气汤。3、少阳病 ,就是肝胆病,并影响到胃的功能。说穿了,之所以患少阳病,就是因为有“西医所称的肝胆病”。如果没有肝胆病,也就不会有少阳病。在临床上,凡是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抑郁不乐者,导致胆汁分泌、排泄不通畅,引起肝胆疾病的机会大大增加。或是胆囊内胆汁排泄不畅,导致胆汁瘀积,随着胆汁水平位的上升,久而久之,影响肝内胆管中的胆汁分泌排泄的面积越来越大。瘀积的胆汁被动地浓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会形成胆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而更严重地是,可以肝脏形壮饱满增大,内部压力加大,进而影响至肝脏的功能,甚至因不同的原因产生肝硬化、肝内各种肿瘤。胆汁的分泌排泄不规律,又可以产生对胃肠道的消极影响,而出现则肝胆病引起的胃肠病。引肝胆功能不正常引起的胃病,中医则称之为“肝胃不和”;引起的肠道病即称为“肝郁脾虚”。总而言之,这类胃肠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就在于肝胆功能不正常,而肝胆功能不正常的原因,就在于肝胆汁的分泌排泄不通畅。但其它病导致肝功能不正常者除外。因此,中医所称的肝郁,直白地说,就是肝胆内的胆汁分泌排泄不通畅、不规律。少阳病患者本有肝胆病,然后遇上诸如外感之类因素后,其抵抗力低下,易致细菌病毒的感染,即可出现少阳病。否则,即不会产生少阳病。4、太阴病 太阴病属里虚寒,或素来阳虚,或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泻下太过、太早,损伤脾阳而发病,也可以由寒邪直接侵袭而成,或调摄失宜阴寒渐生。5、少阴病属里虚寒证,为伤寒六经病变过程中的后期危重阶段,故少阴病多死证。少阴病可由表证转变而来,也可因体虚外邪直接入侵而发病。其中,或戴阳于上,或格阳于外,即为内真寒外假热的寒热错杂证。太阴病与少阴病的区别:太阴病与少阴病的病理性质很相似而易混淆,若腹满而痛,便溏或下利,口不渴即为太阴病,若更见畏寒肢冷,下利较甚,口渴,脉微细,则为少阴病。太阴病与少阴病都属于阳虚证,二者也是由量变到质变。二者圴舌质淡,苔白。太阴病多为寒邪伤而致阴寒内盛,阳气、阴津未见大伤,故脉多不细;脾阳虚,气血较少阴病稍充实,故腹痛、腹泻、腹胀,脉较少阴病脉略大;少阴病多为太阴病下利日久,或下利过甚,更损阳气,阴津亦受损耗而来,故脉微细。少阴病脾肾阳俱虚,而阴亦虚极,故除见有太阴病的症状外,更见肢厥、口渴,脉微细。二者的鉴别点就在于是否口渴、脉微细、四肢厥冷。少阴病较太阴病,气血更虚,故脉微细;阳气损及肾阳,故厥冷;至于口渴的原因,那就是肾阳虚后,损及了肾小管的重吸收。生理学告诉我们,通过肾小球滤过的原尿,约被肾小管重吸收,回流到血液循还系统中,使水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此时中医则认为,肾气足,可以使小便量减少,进而能使水精四布、水气上腾,水气上腾亦称为水气上承,这就是不产生口渴的原理.如果肾小管重吸收原尿的量减少1,那么人们每日的尿量,就会是正常时尿量的二倍.这就是说,少阴病时的口渴,就是因为肾虚之后,导致了肾小管的重吸收减少,使水份的再利用率降低,而中医称做水气只能下漏,不能上腾,或叫水气不能上承,而出现口渴,这就是少阴病,下焦有寒不能制水的原理。6、厥阴病篇厥阴病是邪正相争的危重阶段,临床证候多寒热错杂,而以上热下寒者居多。“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论)326条。”此条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木火燔炽于上,津液被耗,故心中痛热而消渴;肝郁而消化液分泌排泄不规律,而影响小肠消化吸收功能,而必然出现下利,利久使阳气渐虚,则下寒已成,复经寒下更损阳气故利不止。厥阴病与少阳病在出现寒热错杂证时的鉴别:厥阴病中的寒热错杂证亦为上热下寒,易与少阳病的上热下寒相混淆。厥阴病之寒热错杂证,上为木火燔炽,下为肾阳虚衰之下利、厥冷,但以下焦虚寒为甚,少阳病中的寒热错杂证,则以在上枢机不利之烦热,胸胁苦满为主,而以胃肠虚寒较轻微,脉可细数而弦,但无厥逆畏寒之证。然二者皆与肝郁有关,即现代医学称之为胆囊炎肝胆结石之属。另外,值得重视的是,伤寒论不仅仅能治外感病,而且对内伤杂病,也同样起到非凡的指导作用。凡是符合伤寒论里所讲病机的内伤杂病,圴可用之,而且效如桴鼓。 六、 金匮要略应用略谈 金匮要略是伤寒论的补充部分,后人另成一书,为治疗杂病之规矩。为脏腑辨证论治的典范。学习金匮要略时,必须先学习伤寒论,因为在伤寒论中已经解释清楚的东西,就不再重复了。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晓实脾,惟治肝也。问:高明的医生治疗待要发病但还没表现出来的疾病,是怎么回事?答:如治肝病,可以预见肝病能影响到肠胃,产生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此时即先行调理胃肠功能,使之正常;四时之末肠道功能正常即无需调理。普通医生不懂得这样的道理,见有肝病,唯一治肝,而不知肠胃是后天之本,肠胃消化吸收功能不正常后,不但缺少了对肝病的抵抗力,同时还会因营养不良而出现诸多疾病。第一篇有一个治未病的问题,其它的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多讲了。张仲景在这里所说的未病,其实是未病的脏腑早给有效的方法预防。并非我我现在所说的未病。我们现在所说的未病,确切地说,是用西医的方法与眼光,认为该人体尚未发生病变,事实则不然。中医与西医对疾病下的概念不相同。 那么,什么叫“病”呢?病就是人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人体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不正常的状态。不懂医的人,可以认为“身体不舒服”就是病。做为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依据为:一、病人的不适感觉;二、通过物理诊断(望、触、叩、听)发现超出正常范围的特征;三、通过辅助检查(如化验、心电图、x线、B超等)具有不正常的特征改变。按照中医的理论,则只要“阴阳不协调”就是病。如仪器检查正常,病人也无不适感觉,中医也不一定认为无病。或许有人要问:虽然自己现在已经“阴阳不协调”,但自我感觉良好,怎能说我有病呢?这是因为,此时身体上的疾病尚未发展到产生不舒服感觉的“质变”的程度而已。做为一名医生,理应善于去捕捉将要发病时出现的某些、甚或某个征兆,以便“防病于未然”,而尽量避免去治疗那些发病后出现必然症状之“既成事实”,以便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病人的病痛。这和商业上善于捕捉商机、在军事上捕捉战机是一致的。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西医所谓的未病,我们中医认为已经有病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巨大反差,其原因,就在于西医们的理论处于原始性的,也就是说,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才予以承认。而中医在这方面,恰恰略高一筹,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象天气预报一样,有预见性。孙子说:“凡 战 者, 以 正 合, 以 奇 胜。 故 善 出 奇 者, 无 穷 如 天 地, 不 竭 如 江 河。 终 而 复始, 日 月 是 也; 死 而 复 生, 四 时 是 也。 声 不 过 五, 五 声 之 变, 不 可 胜 听 也。 色 不 过 五, 五 色 之 变, 不 可胜 观 也。 味 不 过 五, 五 味 之 变, 不 可 胜 尝 也。 战 势 不 过 奇 正, 奇 正之 变, 不 可 胜 穷 也。 奇 正 相 生, 如 循 环 之 无 端, 孰 能 穷 之? ”西医们只是看得见、摸得着,才知道敌人来了,也就是有病了,但他们相对中医来说,不能预见敌来与不来正面应敌,甚至敌人已经来了,只是还看到,甚至是还没向自己开枪,就认为没有敌人。这样的情况,作为地球上最精灵的动物-人类,不是很可悲吗?但说归说,西医知识在微观方面的成就,恰恰是我们中医致命的弱点,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长处第一篇并列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原则。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其中葛根汤治疗肩背痛,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对寒湿型关节炎防己黄芪汤治疗表虚有汗之风湿病,均有良好效果。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第三百合病是典型的神经官能症,当今的西医无能为力,中医滋阴潜阳、镇静安神法,疗效确切。伤寒论中的竹叶石膏汤,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所致者疗效亦佳。心喜面上漾,风清催果黄;明月席前挂,嫦娥献浆忙。中秋节 赠友人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疾虽已消灭,但里面的方剂借来用于其它相应病机的疾病,效果良好。其中鳖甲煎丸可用于治疗肝硬化。“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痛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里热炽盛故身无寒但热,热邪壅塞经络关节,故骨节痛烦;热邪伤胃,胃气上逆故呕吐。此条所治无寒但热,然亦有寒热错杂者。余治一老妪,两下肢膝关节痛,闻其畏寒肢冷,膝关节处尤甚,痛处得温痛减,视之关节不红不肿,心中已有桂枝附子汤主治之定论,但按其脉沉细而数,察其舌质红绛有裂纹,问其心中烦热,口干而不欲饮。综观脉证为热痺症候。其局部不红不肿,为热势尚未影响局部;得热痛减,为得热后,暂时能使血脉流畅之故,即予白虎加桂枝汤(石膏50g知母12g甘草10g粳米20g桂枝12g丹皮12g生地30g水煎服)取汗,二剂腿痛减半,再三剂除腿略有不适外,余症皆除。再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丹皮、生地等五剂而愈。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此处的中风包括面神经麻痹与脑血管意外等情况。历节不可屈伸痛疼乌头汤主之,寒型关节痛可用。诸肢节痛疼身体赢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退行性变,圴有独到之处。举例如下:“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病因风寒湿外侵,渐次化热伤阴,故治需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并用,曾治男性20余岁,腰及四肢痛,晨起关节僵直,脊柱尤甚,活动后稍差,经多家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经服用消炎痛、强地松、雷公藤等药二、三年,服药时症状减轻,停药后病如故,且病情进行性加重。后延余诊治。察其面垢唇青,问其畏寒肢冷,时时觉有低热,夜间盗汗,舌质淡白,苔略厚,脉沉细而数,即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服六十余剂病情渐渐缓解,再以丸易汤服年余,自觉症状消失。基本方剂如下:黄芪20g桂枝12g生姜10g知母12g白术30g白芍30g附子10g麻黄12g甘草20g生地黄20g黄柏10g红花10g葛根20g当归10g川芎12g木通10g细辛10g山萸肉12g怀牛膝20 g 共为蜜丸,日服三次,每次十克。血痺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血痹就是因为血虚无以荣养肢体而产生的麻木不仁,虚劳则相当于西医的荣养不良,神经官能症等其中黄芪桂枝汤主之治疗血痹的名方。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八味肾气丸是治疗肾阳虚所致水肿的名方。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是治因虚热所致失眠的有效方剂。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大黄蛰虫丸可用以治疗妇科肿瘤。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八肺痿是肺内相对干燥萎缩,肺痈即是现在西医所称的肺脓痬,肺胀相当于肺气肿。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甘草干姜汤治疗寒型咳吐涎沫效优。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汤为治疗哮喘名方。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加减是治疗因阴虚所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干咳少痰,甚至小儿多动症的效方。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栝蒌仁、天花粉等治疗肺脓痬、肺内肿瘤效佳。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良好。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奔豚气病大多由肝郁气滞导致腹内气机不畅,而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奔豚气上冲咽喉腹痛,往来寒热者,奔豚汤主之。奔豚汤无非从大柴胡汤加减化裁而来,对一些不明原因的神经性腹疼良效。一例,病人王超,14岁男性,左小腹痛,有时伴头痛数年,时轻时重,多次医院检查无明显阳性结果。查腹软,莫菲征弱阳性,舌淡红,苔略腻,六脉略弱,枳实12g 白芍20g黄芩12g 半夏12g 大黄6g 丹皮12 g 甘草10 g 木香10g 桂枝10 g 水煎服,六剂症状消失,三年未见复发。胸痺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这里主要指心绞痛、心肌梗塞。胸痺之痛,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痺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痺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胁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都是治疗心绞痛、心肌梗塞的要方,对寒型较适宜,但对伴郁热者,可去薤白,合血府逐瘀汤、炙甘草汤加减化裁,效果尤良。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总而言之,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读仲景书、用仲景方,都要体现出一个“活”字来,要以证测方,以药释方,以方审证。要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时性建筑施工方案
- 长治网络营销策划方案
- 商场封闭管理应急预案方案
- 庆阳铁艺大门施工方案
- 建筑方案设计标评审表
- 美术教学活动策划方案格式
- 孔府建筑配色方案设计理念
- 中学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意图
- 安顺咨询网络推广方案
- 社区记忆建筑方案设计案例
- GB 23466-2025听力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 人教PEP版(2024)四年级上册英语-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6课时)
- 华为信息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贵阳市殡仪服务中心招聘考试真题2024
- 重庆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变更管理实施指南(试行)解读2025.7.25
- 煤改电工程施工质量监控方案和措施
- 布病的护理教学课件
- (2025年标准)预售小麦协议书
- 2025年院感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试题库完整答案附带答案详解
- 全套教学课件《工程伦理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