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外国朋友圈.doc_第1页
鲁迅先生的外国朋友圈.doc_第2页
鲁迅先生的外国朋友圈.doc_第3页
鲁迅先生的外国朋友圈.doc_第4页
鲁迅先生的外国朋友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先生的外国朋友圈文/范典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这是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描述的第一次见到先生时的场景,当时他在仙台医专学医。除藤野先生外,鲁迅还结识了其他一些日本好友,如内山完造与经由其介绍相识的宫崎龙介夫妇,以及他晚年时经常为之诊治的医生须藤五百三等,其中与内山完造最为熟识。除了结识日本友人,鲁迅也吸引了不少当时在中国的西方记者的关注,其中就有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史沫特莱。透过鲁迅与外国朋友的交往历史和故事,或可发现鲁迅的另一面,对于鲁迅的世界主义研究亦有裨益。内山完造在我们熟知的课文一面中,作者阿累在工作之余到内山书店买书,作为工人阶级一员,阿累在面对经济拮据和求知欲望之时犹豫不决,这时还是鲁迅先生及时解救了他的困窘。在这篇文章中,也侧面记述了鲁迅先生与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友情。内山完造1885年出生于日本冈山县,一直梦想当一名传教士,1913年3月前往上海推销药品兼售福音书。后来,他和妻子在上海北四川路魏盛里169号开了家书店内山书店,1929年书店迁至施高塔路11号(现四川北路2048号)。鲁迅于1927年辞去广东中山大学职务后回到上海,他于同年10月5日发现了内山书店,并花了10元2角购买了四本书。当时内山完造并未在店里,妻子跟他讲了这件事后,他才留意起这位顾客。当鲁迅第二次来买书时告诉内山他叫“周树人”时,已成半个“中国通”的内山一下子就知道了眼前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内山书店就像阿累在文章中描述的,设有供客人休息的茶座,老板还会客气地端来一杯热茶。正是这种氛围以及离家比较近的缘故,鲁迅常到这儿作客。加上他在日本留过学的经历,与内山完造一家很快熟络起来,两家人也经常走动。后来,书店就成为内山完造掩护鲁迅等进步作家们聚会的地方。据说有一次鲁迅为躲避通缉,在内山书店住了差不多一个月。在内山的印象里,鲁迅先生是一位受人尊重,威严中不失幽默的人。鲁迅穿着朴素,甚至有一次去拜访英国友人时,在酒店坐电梯被人赶了出来。可是他资助那些进步青年时却很是大方,有一次鲁迅先生将刚拿到手的稿费给了他人去营救狱中亲人。明知是骗局,鲁迅仍给了他人希望。当时内山完造弄不懂鲁迅这么做是为什么,鲁迅这样回答他:“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是不应该拒绝的。这种时候,如果你手上有,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要借给她。这是一种习惯。”内山曾说,在鲁迅面前羞惭地看见自己的另一面,他眼中的鲁迅像一位毫无瑕疵的圣者,第一次的交流都可以认识到自身不足。内山完造见证了鲁迅人生的最后岁月。鲁迅去世后,内山完造还成为葬礼主持,可见两者交往之深。史沫特莱与内山完造一样,艾格妮丝史沫特莱遇到鲁迅后,也同样产生了一种局促和自愧弗如的情绪。她本身是一名来自美国一家报社的特派记者,凭着新闻记者的敏锐视角,她开始观察并近身接触中国,也见识了当时一些作家,据说鲁迅的学生萧红就曾与她结下很好的友谊。1930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的50虚岁寿辰,那些被当局认为是“左倾危险分子”的作家和斗士们希望借此机会搞一次隆重聚会。史沫特莱欣然受命,以自己的名义租借了法租界吕班路50号的荷兰“斯拉巴雅”西餐馆。这次寿辰聚会发起人中有柔石、冯雪峰、冯乃超、董绍明、蔡咏裳、许广平,叶绍钧、茅盾也出席了。史沫特莱后来在其中国之歌中详细描述了鲁迅先生:“鲁迅带着年幼的儿子提前到了。这是我初次与鲁迅相见,我在中国的整个期间,受到最大影响的就是这个人。他个子不高,身板有些单薄。穿着奶白色的丝绸料子的中国服装,柔软的中国靴子。不戴帽子,剃得短短的头发像牙刷一样。但是,虽然鲁迅的面容就是一般中国人的样子,但他却在迄今为止我见过的人中,给我留下了最有印象的记忆。脸部生动,同时也有戒备的神情。他虽然不用英语讲话,但能熟练地运用德语。因此,我也用德语与之交谈。他待人接物的态度、说话的方式、还有一个个动作都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充满个性的和谐与魅力。我忽然觉得自己像一块土块那样,看上去十分丑陋。”整个聚会活动在胆战心惊的望哨中偷偷进行着,鲁迅讲了自己的前半生,他的成长,他为何弃医从文,深深地吸引了史沫特莱。她原本“耳朵一面侧向外面的街道,担心着警察的捕人车到来,一面却倾听着一个翻译替他译出来的话”。不久,她便忘了紧张地望哨,而被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打动。那一天,她还特地送了先生一幅自己精心选购的白绸子衣料。鲁迅特别喜欢德国女版画艺术家珂勒惠支,曾收藏了不少她的版画原拓,后来在史沫特莱的帮助下,他与珂勒惠支通信,邀请她为中国创作。1936年,鲁迅自掏腰包出版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这本书的前言凯绥珂勒惠支民众的艺术家便是鲁迅先生邀请史沫特莱撰写的。此外,史沫特莱在忆鲁迅中还讲过一件事:1931年3月,也就是在鲁迅50寿辰的次年,一些青年作家、艺术家被捕遇难,鲁迅写了篇文章,名为写于深夜里,他委托史沫特莱将它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表,当时史沫特莱深深地担忧起他的安危来。鲁迅先生说:“有什么要紧?总得有人出来说话!”斯诺同样为记者的埃德加斯诺也一样受到鲁迅的影响。他曾对萧乾讲过,“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斯诺当时为了研究中国当代的文艺作品,通过青年文学工作者姚克牵线认识了受监视的鲁迅,他们约见在一个小杂货铺里。他打算翻译鲁迅个人集子里的作品,但鲁迅建议他关注更多别的左翼作家的作品。后来斯诺接受了提议,对翻译集做了调整,前半部分是鲁迅的作品,后半部分收集了茅盾、柔石、巴金、沈从文等人的作品。1936年7月,这本名为活的中国的翻译集在美国出版。在序言中,斯诺撰写了导读文章和鲁迅评传。他把鲁迅比作是高尔基、契诃夫,评论他是“中国左翼作家和艺术家的勇敢领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优秀者之一”。他在翻译鲁迅小说时跟他探讨了很多时政、书中人物命运与时代的关联,对社会、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斯诺后来移居北京,仍与鲁迅保持着书信往来,鲁迅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很多他们交往的情节,他评价斯诺是外国人中“之爱中国,远胜于有些同胞自己”。鲁迅逝世时,斯诺在悼念鲁迅的挽联中写道:“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其中尚未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