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思想以弘扬廉政文化 陈建新内容摘要:在当代背景下探寻儒家伦理思想对弘扬廉政文化的渊源意义,为避免将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些负面论述作为渊源盲目继承,引发在渊源继承上的悖论,必须摈弃“血亲至上”、“三纲至上”、“私德至上”等传统糟粕,大力继承儒家传统的“仁爱礼信”、“正心诚意”、“修身慎独”、“舍生取义”等积极思想,“为政以德”、“民为邦本”及重民尊民等儒学观念,使儒家伦理思想能够在当前的时代氛围中,持续焕发普世性的生命力。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思想以弘扬廉政文化,要传承儒家伦理思想中“政即是正”的思想,弘扬“为官要正”的廉政文化;要传承儒家伦理思想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弘扬“以民为本”的廉政文化;要传承儒家伦理思想中“慎独自省”的思想,弘扬“清廉自守”的廉政文化;要传承儒家伦理思想中“知耻即勇”的思想,弘扬“明德知耻”的廉政文化。关键词:儒家伦理思想 廉政文化 批判 继承一、廉政文化在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继承中存在的悖论 儒家思想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儒家伦理思想则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可以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传统智慧支持。然而廉政文化在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继承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悖论,这些悖论成为继承儒家伦理思想以弘扬廉政文化不可逾越的思想障碍。在当代背景下探寻儒家伦理思想对弘扬廉政文化的渊源意义,为避免将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些负面论述作为渊源盲目继承,引发在渊源继承上的悖论,笔者赞同刘清平先生提出的将传统儒家理论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加以重组的理论构想(1),从而通过儒家伦理思想的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重构,对廉政文化的弘扬作出渊源意义的贡献。悖论一:“血亲至上”还是“仁义至上”?孔孟确立的儒家伦理基本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血亲情理”精神,即不仅赋予血缘亲情以“本原根据”的终极意义,而且赋予它以“至上原理”的崇高地位,从而将血亲情理视为人们的一切行为活动必须遵循的最根本的法则。在先秦社会宗法血亲礼制结构的历史背景下,孔孟儒学首先确立了这种“血亲情理”的基本精神。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并且把“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实质内容统统归结为“事亲从兄”。不仅以一般原理的形式清晰地肯定了血缘亲情的至上地位,明确主张“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而且通过一系列具体命题如“父子相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子之间不责善”、“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等,明确要求人们在血亲团体利益与社会群体利益出现冲突的情况下,应该“舍己以取孝”、“舍仁以取孝”,从而凭借至上的血亲团体利益压抑和否定派生从属的社会群体利益,以致最终陷入了一方面试图以血亲团体利益作为基础实现仁义至上的社会群体利益、另一方面为了维系至高无上的血亲团体利益又不惜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深度悖论(2)。悖论二:“三纲至上”还是“群纲至上”?在古代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结构逐步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以及由于受到法家思潮的冲击影响,荀子以及秦汉儒学在某种程度上察觉到上述悖论所造成的血亲团体性与君臣团体性之间的张力冲突,因而提出了“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大义灭亲”、“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等“三纲至上”的主张,试图矫正孔孟儒学以血缘亲情作为惟一至上原则的负面弊端。不过,就其实质而言,他们提倡的高于“从父”、“事亲”的“大义”,并非普遍群体性的社会公义,而是宗法团体性的“君臣有义”。结果,秦汉儒学着重汲取了先秦法家的有关思想,明确要求把“君为臣纲”置于“父为子纲”之上,强调在“忠君”与“孝父”出现冲突的情况下应该“舍孝以取忠”(而不是像孔孟儒学伦理那样主张“舍忠以取孝”),但却没有根本否定血缘亲情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的根本至上地位。所以,他们不仅没有真正消解孔孟儒学伦理的上述悖论,反而通过提倡“三纲”,进一步突显了这个悖论的深度意蕴,集中表现在:他们凭借特殊性的君纲至上、父纲至上、夫纲至上,压抑和否定派生从属的普遍群体性,尤其是强化了传统儒家在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所谓“独尊儒术”),从而把本来就包含着浓郁政治性意蕴的孔孟儒学,改造成一种旨在为古代社会统治集团服务的政治伦理学说,以致最终陷入了一方面试图以君王利益作为基础实现“群纲至上”的社会群体利益、另一方面为了维系至高无上的君王利益又不惜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深度悖论。悖论三:“私德至上”还是“公德至上”?随着古代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结构的逐渐巩固,以及由于受到道家和佛禅思想的冲击影响,以程朱陆王为主要代表的宋明儒学,进一步察觉到上述悖论所造成的冲突。因而,他们试图矫正孔孟儒学伦理以及秦汉儒学伦理凭借血亲团体性和君臣团体性压抑否定普遍群体性的负面弊端。不过,他们却没有根本放弃血缘亲情至上的儒家伦理精神。在他们看来,人类伦理生活的根本内容,主要就是人们在某些特殊性人际关系中理应具备的团体私德、尤其是家庭私德;相比之下,人们在普遍性人际关系中理应具备的那些社会公德,包括孔孟自己明确肯定的“谨而信”、“泛爱众”、“大丈夫”等等,反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前者的压抑,以致无法在儒家伦理特别强调的“人之大伦”和“天下之达道”中占据一席之地。更严重的是,从逻辑上说,一旦在社会公德与家庭私德之间发生冲突、以致出现“仁”与“孝”不能两全的局面,依据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人们就应该不惜以放弃派生从属的社会公德为代价,以求维系本根至上的家庭私德。结果,虽然孔孟本人的自觉意愿是以符合儒家精神的特定方式,将家庭私德与社会公德有机地统一起来、乃至在家庭私德的本根基础之上实现社会公德,但事与愿违的结局却恰恰是:在出现冲突的情况下,他们最终凭借家庭私德否定了社会公德,从而导致传统儒家伦理思想陷入一个难以摆脱的深度悖论。综上所述,儒家伦理思想尽管在本质上力图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群体主义的伦理道德观,然而,从上面的悖论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儒家伦理思想与其说是一种注重社会公德的集体主义、群体主义伦理道德观,不如说是一种强调愚忠主义、团体主义、血亲主义伦理道德观。不看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法全面地评价儒家伦理思想对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复杂效应,就无法科学地继承儒家伦理思想以弘扬中华廉政文化。二、弘扬廉政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以正本清源儒家伦理思想在传承廉政文化过程中产生上述负面效应,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对儒家伦理采取那种彻底抛弃、全盘否定的态度。我们必须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儒家传统伦理文化加以扬弃,以正本清源,使儒家伦理思想在传承廉政文化过程中发挥渊源作用。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思想,就是要消除“血亲至上”的理念,承续那种主张“恻隐仁爱”、“仁义礼智”、坚持仁爱情理精神的社会群体性仁义至上思想。要明确主张:个体性的“血亲情理”,应该与普遍群体性的“社会情理”保持内在的统一。要把“恻隐仁爱”建立在社会普遍群体性的基点上,从而主张尊重一切人的人格存在和基本权利,关爱一切人的人性生活和正当利益。这种主张本身就包含着:高度肯定每个人的一己个体性人格独立、意志自主、精神自由的重要意义,大力推崇每个人的一己个体性道德自律、志向自强、品格自立的伦理价值,充分承认每个人的一己个体性肉体生命、本能欲望、物质需要的正当合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求由“血亲至上”的一己个体性,应当并且可以与“恻隐仁爱”的普遍群体性达到内在的统一。提倡个体性应当对普遍群体性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伦理义务,尤其是在二者之间出现冲突、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甚至应当不惜限制和牺牲一己个体性利益,以求维系和实现社会群体本根至上的普遍群体性利益。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思想,就是要消除“三纲至上”的理念,承续那种主张“为政以德”、“民为邦本”、“舍生取义”以求实现社会仁义理想的重民尊民儒学观念。众所周知,儒家伦理原本就有“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的观念,提倡人们应该不惜牺牲个体性的生命存在、以求实现社会性的仁义理想。要肯定儒家伦理的这种观念,并且将它重新置于实现社会仁义理想之中加以强调,从而使其能够摆脱在儒家伦理的“三纲至上”架构内必然受到的束缚压抑,以确保“杀身”、“舍生”的自主举动完全是为了实现社会仁义理想,而不是扭曲性地为了维系那种与普遍群体性正相冲突、坚持有父有君至高无上的特殊团体性。要根本否定儒家伦理的“君权至上”观念,以及“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等荒诞理念,根本否定儒家伦理一直主张的“君臣有义”、“君惠臣忠”等陈腐观念。要将以普遍性的社会公德(仁)作为至上本根,提倡那些遵循人本主义原则、符合现代社会普遍性伦理规范的社会群体道德。与此同时,不再提倡儒家伦理极为推崇的内圣外王理想以及尧舜文武典范。这些打有古代社会深刻烙印的理想典范虽然包含某些积极的正面价值,却又具有各种严重的负面弊端。要强调儒家伦理思想的终极目标,不是力图把某个人或某些人造就成因为道德超拔便能平治天下、并让万民景仰的青天圣王,而是旨在把每个人或一切人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社会个体和群体。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家思想,就是要消除“私德至上”的理念,承续那种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等优秀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维护社会公德思想。如在“父之道”并非“正道”的情况下,自主地坚持和弘扬仁义之道;或是在“其父攘羊”的情况下,起而证之;父子在道德生活中,彼此“责善”,虽然可能暂时会使父子亲情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但鉴于社会公德、法律正义乃至仁义理想,都必须摈弃儒家伦理“私德至上”的理念。即便在孔孟的时代,这种摈弃在本质上也明显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美德行为,在道德价值上与三年不改、父子相隐、窃负而逃、互不责善的做法存在着天壤之别。况且在消除儒家伦理“私德至上”的理念、从事这些美德行为时,也依然可以通过某些特定的途径,继续维系和发展血缘亲情的“私德”。在当前,我们应根本否定传统儒家伦理的“私德至上”原则,自觉承续那种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等优秀伦理思想,坚持集体主义、群体主义原则,以旨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社会公德作为本根基础,建立和发展旨在规范家庭内部和谐关系的家庭美德,并且因此把群体性的社会公德置于团体性的家庭美德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克服传统儒家伦理的那些负面效应,尤其是从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度层面上,杜绝那种把团体性家庭利益置于群体性社会利益之上、甚至凭借家庭私德否定社会公德的现象发生。综上所述,通过实现这种从愚忠主义、团体主义、血亲主义向群体主义、集体主义的伦理原则转换,儒家伦理思想也将经历一种创造性的自我转化,成为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否定血亲至上的伦理精神、否定等级尊卑的陈腐理念,继承了儒家伦理思想始终倡导的那些具有正面价值、值得积极肯定的高尚品德的积极儒家伦理,从而发扬光大儒家伦理思想所包含的一切正当合理的积极因素,为廉政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提供儒家伦理文化传统所能提供的丰富资源和深邃智慧。三、在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思想中弘扬廉政文化批评地继承儒家伦理思想,克服它的深度悖论和负面效应,承扬它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已成为我们当前弘扬廉政文化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鉴于儒家伦理思想的糟粕部分与廉政文化的根本特征有许多是不相适应的(如以等级尊卑观念压抑自由平等观念,以私德至上观念压抑社会公德意识,以亲情至上观念压抑民主法制意识等等),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如将特殊性人际情感凌驾于普遍性原则规范之上,容易滋生诸如走后门、拉关系、裙带网、徇情枉法、任人唯亲等一系列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3),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思索如何在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找到一条既能充分发扬它的正面意义、又能有效克服它的负面影响的可行途径。笔者认为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思想以弘扬廉政文化,重点应遵循以下渠道:要传承儒家伦理思想中“政即是正”的思想,弘扬“为官要正”的廉政文化。我国自古就视公正为为官的基本美德,孔子在论语中曾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何为正也?正则不偏、不斜、正派、正当,合乎法则、规矩。即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公正首先表现在用人上,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也就是要做到不因亲友而不予重用,不以私仇而排斥人才。所以古人十分称颂“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公正体现于交往中,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就是要做到不讨好贵者,不偏袒富者,不屈从强者,不欺凌弱者。公正还应该没有私心,所谓“偏在于多私”。也就是要做到公正与公平必须出于公心。所以管子说“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履;地公平而无驻,故大小莫不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弘扬廉政文化现实意义上的“身正”,讲的是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不谋私利,这些要求与传统儒家思想中“政即是正”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要传承儒家伦理思想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弘扬“以民为本”的廉政文化。民本,即以民为国之本。古代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儒家学说中,因此,自先秦以来,亲民仁政成为世代相承的最重要的官德规范。孔子曾一再希望统治者应养民、利民、惠民、教民,博施于众。孟子则明确提出了仁政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为民兴利除害。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广施仁政。荀子则以船与水的关系比喻君民关系,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比喻是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述。 从中国历史看,历代王朝的兴衰几乎都与统治者是否亲民仁政息息相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是民本治国的最好印证。在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清官,坚持以民为本,刚直不阿,不惜丢掉乌纱帽,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极为深远。在弘扬廉政文化现实意义上的“民本”,讲的是要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要求与传统儒家思想中“民为邦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要传承儒家伦理思想中“慎独自省”的思想,弘扬“清廉自守”的廉政文化。礼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论语学而载:“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求一个人要日日反思行为,检点作风,及时发现不足与错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中国古代,清廉是对为官为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公生明,廉生威”,千百年来无数事实证明,清廉自守乃为官之本。孔子告诫做人还要有“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些思想对今人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年轻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不能贪图女色;壮年体魄强壮,精力旺盛,不能一味地去争胜夺强;老年疲惫衰弱,不可以贪得无厌。在弘扬廉政文化现实意义上的“慎独”,讲的是要洁身自好、廉洁自律、保持共产党人的自身纯洁性,这些要求与传统儒家思想中“慎独自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要传承儒家伦理思想中“知耻即勇”的思想,弘扬“明德知耻”的廉政文化。论语说:“行己有耻”。孔子这里说的是作为一个人都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他还说:“知耻近乎勇”,是说知道什么是耻辱,这样的精神自觉会给人带来勇气。胜己者,胜人。人最大的勇气是战胜自己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孔子说是“知耻”的结果。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又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这又告诉我们,必须在社会上培养知耻明德的风气,重在教育与“督责”。要让民众,首先是干部懂到什么是可耻,什么是光荣。要像做启蒙工作一样地去做知耻的教育工作。耻字从耳,“耻”字的原义是对可恶不伦之事的舆论鞭打与精神谴责,是骂声不绝的斥责。要从知耻做起,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知道“人不可以无耻”,从而“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使得道德自省无处不在。在弘扬廉政文化现实意义上的“知耻”,讲的是要弘扬“八荣八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循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和干部从政道德规范,这些要求与传统儒家思想中“明德知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上只是儒家伦理思想中有关廉政文化的几个重要思想,不是说儒家伦理思想优秀部分仅此而已,也不是说儒家伦理思想对廉政文化建设起支持作用的只有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售吊车叉车合同范本
- 小学Lesson 3教案及反思
- 社区小院出租合同范本
- 2025年小学二年级语文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维修汽车出租合同范本
- 物业维修粉刷合同范本
- 烘焙工厂采购合同范本
- 监控设施销售合同范本
- 社区人员培训合同范本
- 滚动灯箱采购合同范本
- 非自然人低压分布式光伏并网调度协议
- 助播劳务合同协议书
- n1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2025
- 青海城市介绍旅游宣传
- 2025年中级政工师考前通关必练题库
- 青青河畔草-古诗十九首其二-赏析-汉
- 数据魔方Fine BI考试FCBA考试题
-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 周一清晨的领导课(原版)
- 《休闲农业项目策划与组织》课件-动物类体验活动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
- 《过渡金属配合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