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木作:这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收山: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架梁等)。推山: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抱夏: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斗拱与柱列,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架构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了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方法来保持木结构的稳定性。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倒座:四合院跟正房相对的房屋,通常坐南朝北。平板枋举析:是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于承托斗栱的构件。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在计算屋架举高时,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比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开始形式很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和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以及力神、角柱、间柱、壶门等,造型日益复杂。2斗拱的组成和作用: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它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我国古代坡屋顶的基本种类和等级高低:庑殿为最高级的屋顶式样,歇山的等级仅次于庑殿,悬山屋顶仅见于民间建筑,硬山出现在南北方民居建筑,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屋顶,单坡多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以咸阳一号为例简述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营造大体量僵住的方法: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方法。简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美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成熟的艺术体系,具有独特的形式美特征,可粗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对称与均衡:大环境和大组群(如宫城、园林、名胜风景等)多为立轴型的多向均衡;一般组群多为平面形的纵轴对称。序列与节奏:以单体建筑形成基本节奏,注重建筑群体起承转合、通达屏障、抑扬顿挫、虚实相间等空间序列的营造。对比与微差:重视造型中“形、色、质”的对比关系,寓对比于统一。同时也很重视造型中的微差变化,如屋顶的曲线,屋身的侧脚、生起,彩画的退晕等。比例与尺度:模数化的程度很高,形式美的比例关系也很成熟,无论城市构图,组群序列,单体建筑,以至某一构件和花饰,都力图取得整齐统一的比例数字。尺度控制上讲究“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原则和审美心理。我国古建筑屋顶有一种反宇向阳的处理手法,试述其作用:由于在末跨的欂上置生头木,所以屋面依纵轴方向两端翘起,它和因举架而形成的横向曲线配合,使屋面略成双曲线。屋面曲线的形成,不但有利于雨水的宣泄,而且还为室内争取到较多的阳光,屋面外形也因此变得更加的柔和与秀丽。比较唐代和宋代都城中商业活动的主要差别:唐代都城与宋代都城的商业活动组织方式分别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中期和后期市制的典型区别。唐长安城的市制为集中封闭市制,其集中管理的市场主要表现为东市和西市。市场为内向型的九宫格式方形空间,形成独立封闭的商业区,外部的城市道路上没有出现商业(尽管中唐之后里坊内亦有出现商业活动的,但仍是封闭于内的)。而宋代都城的市制则为开放的街巷式,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市制中解放出来走人了城市街区,使商业活动普及化、便捷化。宋代这种市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要求城市中商业分区比例的扩大,同时也要求住宅尽可能密切地与市场紧密结合。园治一书成书于何年代,作者何人,是关于哪一方面的:明代,计成,从园林的选址,立基,到园林建筑的种类与式样,从推山,选石,造墙,铺地到园林景观的设计者都做了详细的论述与总结,而且对中国古代造园的理论也有精辟的阐述。我国八大古都:西安,北京,杭州,南京,开封,洛阳,安阳,郑州成语“秦砖汉瓦”说明砖瓦最早出现在秦代和汉代。错误。秦砖汉瓦是后人对秦汉时期先进的制陶技术的通称。瓦的出现是在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普遍使用,砖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普遍使用。我国木构架建筑都是以奇数作为开间的数量的。错误。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夯土台上是面阔8间的殿堂。我国古代建筑中斗拱仅是一个承重或装饰构件。错误。斗拱不仅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和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绘图题:1典型北京四合院平面P99 清代2四川雅安高颐阙里面P34图1-35 东汉3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平面,立面P155-P156 唐代4北京秒应寺白塔立面P184 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5登封嵩岳寺塔立面P181 北魏正光四年。6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平面遗址 P25论述题:1结合佛光寺大殿论述唐代建筑的特点:唐代建筑总体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1柱础矮平;2柱高约等于明间面阔、柱身较矮;3斗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4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5建筑装饰简洁有力。2如何理解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的作用:“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流派儒家道家所主张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建筑有一种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古代的建设者们主要从: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3试述我国古代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对于当代社会有何现实意义:答:房屋不仅是遮风避雨之物,而且是社会文化的标志物。营造活动中的观念性假设不仅是存在的反映,也已构成社会存在的一部分。通过礼制,也通过社会中的民俗、心理结构等其他规范文化,作为形而上学的观念形态,影响与制约着建筑的发展。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是根本性的,从三个方面影响中国建筑的发展。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创造与神灵对话的场所,即坛庙建筑,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州郡依其在国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作为其对应物;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它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是将自然看作包含人类自身和物我一体的概念,影响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得营造活动(如园林)。 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也是强调有序,强调变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表现在:认定方位有主有从,这是中国所处地理环境与宗法制度的要求;赋予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以互相依存又有主有次的属性,最典型是关注环境中山与水的位置;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并逐渐与车舆、服装等一样纳入规范文化的要求中,并日趋强烈明确,使建筑群成为与社会关系同构互洽又自身有序的群体,是对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筑化。 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如:内向性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与以农为国的国情,促进了防御性的内向性空间;尚祖性中国的木构建筑在数千年中,在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完善的同时,却缺少在木结构体系类型上及木构既有体系之外的突破中庸依靠着规范文化,依靠着社会文化心理结构所产生的同构机制,在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内为中国建筑发展的路径从客观上作了限定,使得中国建筑在整体上不曾出现欧洲建筑史上那跌宕起伏的变化,始终沿着量变与渐变的方向走到近代。4:木构架建筑在我国长期被广泛的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试述其优缺点答:优势:. 取材方便;.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 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 便于维修、搬迁;.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缺限:. 木材越来越少,. 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 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5:试述天坛的艺术成就答:总体布局 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建筑特点 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举例分析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艺术手法1.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故宫960760天坛165017232130公顷比皇帝高创造“天”的气氛 2.总体布局轴线偏东 3.从建筑形象表现“天” 4.创造崇天的境界提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运用了一些列象征的手法 A 阴阳的象征祈年殿的珠子、圜丘的台基的直径、圜丘的地面铺石的尺寸都是阴阳的极限 B 几何 图形的象征内外坛墙的形式是北圆南方体现“天圆地方” C 方位象征主建筑坐北朝南是最高等级斋宫坐西朝东次之丹陛桥和神道为正中御道、王道分别在西东突出皇权和天的关系。 D 色彩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殿蓝色反映出天不是神圣的色彩而是理性的光彩。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同时绿化的大量运用来充分体现“天”。1评述北京明清故宫的成就答:现存的北京宫殿建于1406年,完成于1420年。“型制昔如南京,而宽敞壮丽过之”。它的布局集中了前朝各种型制的特点,如: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突出宫城的地位;采用千步廊,在天安门南的序曲部分做文章(仿宋元);采用三朝五门(仿隋唐);采用三朝两宫制(明初);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唐);午门采用宫阙制“”(唐)。故宫宫殿的艺术成就是创造至高无尚的皇权气氛,手法有: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故宫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和二为一,形成一种突出秩序。这种秩序是以组织人活动的主干线路为基础。在轴线上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主轴线两侧次要轴线上各建筑采取大致对称而灵活变通的手法。这是居中为美这一构图思想的必然性结果。院落运用与空间变化:故宫在1.6公里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有节奏的建筑序列,使人渐入佳境,产生精神的升华,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院落的组织通过以门、廊庑、屋顶为中介,用两极渗透机理,进行转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巡视整改监督培训课件
- 巡察整改课件
- 岩棉板保温课件
- 输煤安全培训项目课件
- 产业协同发展工厂承包合作协议
- 企业长期用车租赁管理服务合同
- 公寓租赁退房协议及押金退还细则
- 创业合伙人知识产权共享与利益分配合作协议
- 小青蛙模仿操课件
- 贴墙砖工人安全培训课件
- 儿童口腔预防保健知识
- 机扩根管治疗讲课件
- 中医护理知识试题及答案
- JG/T 187-2006建筑门窗用密封胶条
- 2025-2030猫砂盆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电话卡借用免责协议书
- 2025年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科学爱科学》教案设计
- 瑜伽入股协议书范本
- 幼儿园教师语言规范培训
- 服装设计开发委托合同
- 劳动合同附件协议-销售业绩考核协议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