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常见问题.doc_第1页
接触器常见问题.doc_第2页
接触器常见问题.doc_第3页
接触器常见问题.doc_第4页
接触器常见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代压接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部标准JB 2455-85代压接触器1 引言1.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交流50Hz(或60Hz)、额定电压至1200V或直流额定电压1500V的一般用途的接触器(以下简称接触器)。该接触器可用以接通和分断电路,并与适当的热继电器或电子式保护装置组成电磁起动器,以保护可能发生操作过负荷的电路。注:接触器的派生品种,除特殊要求外,仍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1.2 主要目的本标准主要目的在于说明以下几点:a.接触器的特性;b.正常的工作条件和安装条件;c.结构和性能要求;d.验证特性和性能要求的试验方法与规则;e.接触器的标志、包装、运输、贮存。1.3 和其它标准的关系1.3.1 和国内标准的关系a.本标准符合GB1497-85低压电器基本标准,在试验方法的一些方面引用了GB998-82低压电器基本试验方法有关条款;b.辅助触头部分参照了JB4013.1-85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的有关条款。1.3.2 和国际标准的关系a.本标准等交采用IEC158-11A、1B、1C(19701983)低压控制设备 第一部分:接触器;b.辅助触头部分参照采用IEC337-11A、1B(119701975)控制开关;c.有关绝缘配合方面参照采用IEC664(1980),IEC664A(1981)低压系统的绝缘配合,包括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2 名词、术语2.1 有关接触器的名词、术语2.1.1 开关电器switching device见GB2900.18-82电工名词术语 低压电器1.1.4。2.1.2 机械开关电器mechanical switching device见GB2900.18中1.1.5。2.1.3 (机械的)接触器contactor(mechanical)2.1.4 电磁接触器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见GB2900.18中2.2.6。2.1.5 气动接触器pneumatic contactor由压缩空气装置产和的力带动主触头闭合或断开的一种接触器。2.1.6 电磁气动接触器electromagnetic pneumatic contactor见GB2900.18中2.2.7。2.1.7 锁扣接触器latched contactor见GB2900.18中2.2.8。2.1.8 主电路main circuit见GB2900.18中3.1.1。2.1.9 接触器的极pole of a contactor仅与接触器主电路的电气上分开的导电路之一相联的接触器的部件,它不包括那些用来将所有各极固定在一起动作的部件。2.1.10 主触头main contact见GB2900.18中3.3.3。2.1.11 分断电流breaking current见GB2900.18中4.1.16。2.1.12 分断能力breaking capacity见GB2900.18中4.2.15。2.1.13 接通能力making capacity见GB2900.18中4.2.16。2.1.14 恢复电压recovery voltage见GB2900.18中4.1.25。2.1.15 瞬态恢复电压transint recovery voltage见GB2900.18中4.1.26。2.1.16 稳态恢复电压steady-state recovery voltage见GB2900.18中4.1.27。2.1.17 短时耐受电流short-time withstand current见GB2900.18中4.1.18。2.1.18 电气间隙clearance见GB2900.18中4.1.1。2.1.19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见GB2900.18中4.1.3。2.1.20 工作制duty见GB2900.18中1.3。2.1.21 周围空气温度ambient air temperature见GB1497中2.2.2。2.2 接触器的位置、控制回路与辅助电路的名词术语2.2.1 休止位置position or rest见GB2900.18中1.2.10。2.2.2 控制回路control circuit见GB2900.18中3.1.2。2.2.3 控制触头control contact见GB2900.18中3.3.8。2.2.4 辅助电路auxiliary circuit见GB2900.18中3.1.3。2.2.5 辅助触头auxiliary contact见GB2900.18中3.3.9。2.2.6 常开触头make contact,a-contact见GB2900.18中3.3.5。2.2.7 常闭触头break contact,b-contact见GB2900.18中3.3.6。2.2.8 电气上分开的触头electrically separated contact见GB1497中2.3.9。2.2.9 闭合位置closed position见GB2900.18中1.2.8。2.2.10 断开位置open position见GB2900.18中1.2.9。2.2.11 (接触器的)操作循环operating cycle(of a contactor)见GB2900.18中1.2.2。2.2.12 闭合操作closing operation见GB2900.18中1.2.15。2.2.13 断开操作opening operation见GB2900.18中1.2.16。2.3 特性量2.3.1 限制短路电流conditional short-circuit current见GB1497中2.6.3。2.3.2 熔断短路电流fused short-circuit current见GB1497中2.6.4。2.3.3 脉冲耐压impulse withstand voltage见GB1497中2.6.5。2.3.4 工频耐压power-frequency withstand voltage见GB1497中2.6.6。2.3.5 (环境条件的)污染等级pollution degree (of enrirmental conditions)见GB1497中2.6.8。2.3.6 安装类别(过电压类别)installation category见GB1497中2.6.9。2.3.7 微观环境micro-environment见GB1497中2.6.10。2.3.8 绝缘配合co-ordination of insulation见GB1497中2.6.11。2.3.9 非均匀电场inhomogeneous (non-uniform) field见GB1497中2.6.12。 3 符号、代号3.1 符号本标准中出现的符号如下:Ue 额定工作电压Ui 额定绝缘电压Ur 分断后的恢复电压Uc 额定控制电路电压Us 额定控制电源电压U 接通电压I 接通电流Ith 约定发热电流Ithe 约定封闭发热电流Ie 额定工作电流Ic 分断电流i 瞬时电流P 直流电磁铁绕组稳态功率损耗Pe 额定工作功率t0 操作周期T0.95 电流上升到95%稳态值的时间cos 功率因数f 振荡频率r 过振荡系数SCPD 短路保护电器AC 交流DC 直流Db 交变湿热试验CTI 相比漏电起痕指数3.2 代号3.2.1 主电路的使用类别代号见表1。表1 主触头的使用类别3.2.2 辅助触头的使用类别代号见表2表2 辅助触头的使用类别4 分类4.1 按操动方式分4.1.1 电磁接触器。4.1.2 气动接触器。4.1.3 电磁气动接触器。注:本标准亦适用于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有的其它操动方式的接触器。4.2 按灭弧介质分4.2.1 空气式接触器。4.2.2 油浸式接触器。4.2.3 按外壳防护等级分。详见GB1497中4.4。4.4 按污染等级分4.4.1 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的污染4.4.2 污染等级2一般情况仅有非导电性污染,但是必须考虑到偶然由于凝露造成短暂的导电性。4.4.3 污染等级3有导电性污染,或由于预期的凝露使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变为导电性的。4.5 按安装类别(过电压类别)分4.5.1 安装类别安装在安装类别前面的电器,包括控制电动机用的电气设备等。而安装类别则是安装在系统线路末端的特殊设备或部件,如电子逻辑元件等。4.5.2 安装类别安装在安装类别前面的电器,可包括直接连接至干线的装入配电箱中的电器。5 特性概述5.1 特性概述接触器的特性可用下列项目来说明:a.接触器的型式(5.2);b.额定值和极限值(5.8);c.使用类别(5.4);d.控制回路(5.5);e.辅助电路(5.6);f.和短路保护电器(SCPD)的协调配合(5.7)。5.2 接触器的型式应规定下列项目:a.极数;b.电流种类及交流情况下的相数和频率;c.灭弧介质;d.操动方式。5.3 主电路的额定值和极限值5.3.1 额定电压*规定接触器有下列额定电压:5.3.1.1 额定工作电压(Ue)额定工作电压Ue是一个与额定工作电流Ie共同决定接触器使用条件的电压值,并且接触器的接通与分断能力、工作制种类以及使用类别与此有关。对于多相电路来说,此电压系指相间电压(即线电压)。另外,接触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制和使用类别规定许多组额定工作电压和额定工作电流的数值。5.3.1.2 额定绝缘电压(Ui)额定绝缘电压Ui是与介电性能试验、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有关的一个名义电压值。除非另有规定,额定绝缘电压是接触器的最大额定工作电压,在任何情况下,最大额定工作电压不得超过额定绝缘电压。5.3.2 电流*5.3.2.1 约定发热电流(Ith)接触器的约定发热电流Ith是指非封闭型接触器在无强迫通风条件下,用于温升试验时的试验电流值。Ith是接触器在八小时工作制下所能承载的最大电流值。严格来说此电流值不是一个额定值。所谓非封闭型接触器是制造厂供应的不带外壳的接触器,或制造厂供应带外壳的接触器,但该外壳系接触器的组成部分。5.3.2.2 约定封闭发热电流(Ithe)约定封闭发热电流Ithe是指接触器安装在确定的外壳内,在规定的工作制下所能承载的最大电流。5.3.2.3 额定工作电流(Ie)或额定工作功率(Pe)额定工作电流Ie是根据额定工作电压、额定频率、额定工作制、使用类别以及外壳防护型式等所决定的保证接触器正常工作的电流值。对于直接控制单台电动机的接触器,可用额定工作电压下该接触器所控制电动机的最大额定功率来代替或补充表示额定工作电流。制造厂应说明电流与功率之间的关系。5.3.3 额定频率接触器的额定频率是据以设计接触器并与其它特性值相适应的电源频率。*辅助触头的额定电压见(5.6.3)。*辅助触头的电流见(5.6.4)。5.3.4 额定工作制标准的额定工作制有以下几种:5.3.4.1 八小时工作制此工作制为接触器的主触头保持闭合而载以一稳定电流足以达到热平衡,但通电工作的时间不超过8h。八小时工作制是一个基本工作制,电器的约定发热电流就是以这种基本工作制来决定的。5.3.4.2 不间断工作制此工作制为接触器的主触头保持闭合并载以一稳定电流超过8h(几星期、几个月)也不分断。这种工作制不同于八小时工作制,由于触头氧化和尘埃累积会导致触头发热恶性循环。不间断工作制可以通过降容或者采取特殊设计(例如采用银触头)来解决。5.3.4.3 断续周期工作制此工作制为接触器的主触头保持闭合的周期与无载周期间有一定的比值,此二种周期均很短,使接触器不以达到热平衡。断续周期工作制由三个参数(流过电流值、每小时的操作循环和负载因数)来说明。负载因数是通电时间对整个周期之比,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其标准值为:15%,25%,40%,60%。接触器按每小时内可能完成的操作循环数,分为下列级别:1级 1次/小时3级 3次/小时2级 12次/小时30级 30次/小时120级 120次/小时300级 300次/小时600级 600次/小时1200级 200次/小时1800级 800次/小时3000级 000次/小时操作一次是一个完整的操作循环,即包括一次闭合和一次断开。对于每小时操作次数很高的断续周期工作制,制造厂应按实际操作次数(如果已知)或用其规定的操作次数来确定额定工作电流,其值应为:5.3.4.4 短时工作制此工作制为接触器主触头保持闭合通电的时间不足以使其达到热平衡,而顽固戴的时间足以使接触器的温度恢复到与冷却介质相等的温度。短时工作制的标准值为:触头通电时间10,30,60和90min。5.3.5 接通与分断能力接触器的接通与分断能力是在所规定的额定工作电压、额定工作电流和使用类别的条件下,所能接通和分断的电流值,对于交流用对称分量的有效值表示。5.3.5.1 额定接通能力接触器在规定的接通条件下所能接通的稳态电流值,此时应不发生触头熔焊、过分的磨损或飞弧过大。必须规定的接通条件是:触头闭合前两极间的电压;试验电路的特性。接触器的额定接通能力仅在按7.2.3动作性能要求所规定的动作范围内工作时才是有效的。5.3.5.2 额定分断能力额定分断能力是指接触器按规定的分断条件所能分断的电流值,此时不应产生过大的飞弧或过分的磨损。必须规定的分断条件是:试验电路的特性;恢复电压;接触器应能分断额定分断能力以下的所有负载电流值。5.3.6 耐受过载电流能力接触器应能耐受由于起动和加速电动机至正常转速以及操作过负荷所引起的过载电流造成的热效应。5.4 使用类别本标准规定了几种标准的使用类别(见表1),其它使用类别应根据生产厂与用户间的协议。每一使用类别用额定工作电流的倍数、额定工作电压的倍数、功率因数以及额定接通与分断能力的其它试验条件来表征其特性。5.5 控制回路5.5.1 电气控制回路电气控制回路的特性是:a.电流种类;b.额定频率(如果是交流的话);c.额定控制电路电压Uc(种类,当为交流时需说明频率);d.额定控制电源电压Us(种类,当为交流时需说明频率)。以上两种电坟的区别是:控制电路电压是线圈回路控制电器的常开触头二端所出现的电压,而控制电源电压是加在接触器控制电路输入端的电压,由于接入变压器、整流器、电阻器等等,该电压可能与控制电路电压不同。额定控制电路电压和额定频率(当为交流时),是据以决定操作线圈电路绝缘性能的数值。额下控制电源电压和额定频率(当为交流时),是据以决定控制电路的操作和温升特性的数值。正确的操作条件是在控制电路通过最大电流时,控制电源电压值应不小于85%Us,也不大于110%Us,开路控制电源电压应不超过120%Us。 如果额定控制电路电压不同于主电路的额定工作电压,应按表3选用。表3 额定控制电路电压的标准值(与主电路不同时) V制造厂应提供额定控制电源电压下控制回路的电流值。5.5.2 压缩空气源控制回路应规定的特性是:a.额定压强及其极限值;b.压缩空气动力操作源在规定的压强下,每次闭合或断开操作所需的空气量。5.6 辅助电路5.6.1 辅助电路的特性是:a.辅助电路数;b.每个辅助电路中的触头种类(常闭触头、常开触头等)和每种触头的数量。5.6.2 辅助触头的特性是:a.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源频率;b.电流;c.使用类别;d.机械寿命(应与接触器相同);e.电寿命;f.相邻辅助触头在电气上是否分开;g.辅助触头所必须配备的短路保护电器和所能承受的额定限制短电流。5.6.3 辅助触头的额定电压:规定辅助触头有下列额定电压:5.6.3.1 额定绝缘电压(Ui)额定绝缘电压Ui是与介电性能、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有关的一个名义值。除非另有规定,额定绝缘电压是辅助触头的最大额定工作电压。5.6.3.2 额定工作电压(Ue)额定工作电压Ue是一个与额定工作电流共同决定辅助触头用途的电压值,并与使用类别有关。辅助触头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类别规定许多组额定工作电压和额定工作电流的数值。5.6.4 辅助触头的电流5.6.4.1 约定发热电流(Ith)约定发热电流Ith是受温升试验所限制的、并在标准安装使用条件下能无损坏地持续承载的最大电流值。5.6.4.2 额定工作电流(Ie)额定工作电流Ie是考虑到额定工作电压、额定频率(当为交流时)、使用类别以及电寿命(如果适用的话)而规定的辅助触头的电流值。5.6.5 (辅助触头的)额定电源频率辅助触头的额定电源频率是据以设计辅助触头并与其它特性量相适应的电源频率。通常此频率是说明辅助触头的额定工作电压和额定工作电流的组合是交流的还是直流的,或者是交直流通用的,并用使用类别对其加以规定。5.6.6 辅助触头的使用类别规定辅助触头有几种标准的使用类别见表2。每种使用类别用规定的接通与分断能力的试验值来表征(见表15及表16)。5.7 和短路保护电器(SCPD)的协调配合5.7.1 保护的一般要求接触器制造厂有责任推荐一个适用的SCPD及有关特性,SCPD的种类有断路器和熔断器。SCPD应安装在接触器的电源侧,其短路分断能力不小于安装点的预期短路电流。在接触器正常工作电流范围内(包括电动机的起动、运转、停止、反转或堵转等)SCPD应不动作;在发生短路时应可靠动作切除故障电流。对于SCPD规定范围内的所有短路电流值,接触器具有的外部现象(如喷弧或热气体放射),应不超过规定的安全区,而SCPD也应按其有关规范动作。5.7.2 保护型式及相应的附加要求对于SCPD动作范围内的电流而言,在SCPD分断时间内通过接触器的短路电流,可引起接触器本身的损坏,根据允许损坏的程度分两种标准的保护型式:“a”型-允许接触器本身有任何型式的损坏(如果有外壳的话则维维外部不损坏),在检查后,接触器可能需要更换某些零件,如触头、灭弧室,或者可能需要更换整台接触器;“c”型-轻度的触头烧损是允许的,而且触头熔焊也是许可的(在这种情况下,触头可能需要更换),除此以外,接触器应无损坏。另外,根据所选用的SCPD,触头熔焊的可能性可大可小,如果用户需要基本上无触头熔焊的接触器,应由制造厂与用户签订协议,本标标不包括这种保护型式。6 正常工作条件和安装条件6.1 正常工作条件6.1.1 周围空气温度a.周围最高空气温度不超过+40;b.周围空气温度24h的平均值不超过+35;c.周围空气温度的下限值为-5(也可为-10或-25:但在订货时需同制造厂协商)。注:当周围空气温度高于+40(例如锻压车间、轧钢车间、锅炉房、热带地区)用户应与制造厂协商。6.1.2 海拔安装地点的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2000m对于用于更高海拔高度的接触器,必须考虑到空气的电气强度和冷却效应的下降,因此用户应与制造厂协商。6.1.3 大气条件大气的相对湿度在周围最高温度为+40时不超过50%;在较低温度下可以有较高的相对湿度;在最湿月的月平均最低温度为25时的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可达90%,并考虑到因温度变化发生在产品表面上的凝露。6.1.4 污染等级对于工业用接触器的污染等级通常为“污染等级3”。当规定用于其它污染等级时,必须在有关的产品标准中规定应采取的必要措施,例如加防护罩等。6.1.5 振动条件接触器应安装使用在无显著摇动、冲击和振动的地方。对接触器耐振动的技术要求应根据具体情况在产品标准中规定或不作规定。6.2 安装条件6.2.1 安装接触装应按正常工作位置安装。安装面与垂直面的倾斜度不大于5。对于煤矿井下或其它特殊场合用接触器,其倾斜角度不大于15。对于可采用安装轨安装的接触器,有关安装轨的标准应加以采用。6.2.2 安装类别(过电压类别)接触器可指定一种或两种安装类别(见4.5)。7 结构与性能7.1 结构要求7.1.1 概述材料应适合专用要求,并能满意地通过相应的试验。载流部件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载流能力。绝缘材料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并根据实际使用要求能经受得起耐高温、耐低温、耐湿热、耐着火和耐电弧等考核。绝缘材料还要测定其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TI值)。产品标准中应根据使用要求对必须的考核项目加以规定。应特别注意绝缘材料的耐弧及耐潮性能,以及保护某些绝缘材料避免受潮。触头压力不应通过绝缘材料传递(陶瓷或其它非适用的材料除外),除非在金属部件中有足够的弹性以补偿绝缘材料可能有的收缩或变形。油浸接触器的油箱应有油面指示器。7.1.2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7.1.2.1 电气间隙接触器的电气间隙值应满足低压绝缘配合的要求,系统的绝缘配合的要求,系统的绝缘配合是建立在瞬时过电压被控制在脉冲耐压的优先数系上,除非另有规定,本标准所包括的接触器都应符合表4所规定的脉冲耐压值。(表中的耐压数值即为脉冲耐压优先系数)。表4是根据污染等级3和安装类别、以及非均匀电场(情况A)所确定的脉冲耐压值以及相应的最小电气间隙。如果接触器的电气间隙小于表4中的数值时,则应按表4的规定进行脉冲耐压试验,而大于或等于表4的电气间隙数值时,可不进行脉冲耐压试验。表4的电气间隙值是考虑到海拔2000m处所需的最小值,故也适用于02000m海拔范围内。表4规定的电气间隙值不适用于触头开距和受电弧作用的部分。表4 最小电气间隙值以及相应的脉冲耐压值注:对于不接地系统或一相接地系统,相对地电压可认为是相对相电压。7.1.2.2 爬电距离接触器按污染等级3、安装类别、类以及不同材料组别所确定的最小爬电距离如表5所示。如接触器的污染等级与上述规定不同,则其爬电距离值应参照GB1497表6的规定选取。表5中关于材料组别的划分,本标准按绝缘材料的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TI)划分为以下四个组别:绝缘材料组别: CTI600绝缘材料组别: 600CTI400绝缘材料组别a: 400CTI175绝缘材料组别b: 175CTI100表5中的爬电距离也不适用于受电弧作用的部分。表5 爬电距离最小值7.1.3 接线端子7.1.3.1 接线端子的结构要求接线端子应做成可以用螺钉或其它等效方法来连接导线,以保证持久地保持必要的接触压力。接线端子应设计成使导线在金属表面之间具有足够的接触压力,以压紧导线而不会损伤导线,并能通过相应的机械强度试验接线端子的设计应注意保证接触器导出的热量不致损坏外部连接导线的绝缘。接线端子的结构应保证不允许导线位移,以致损害其工作或降低给定安装类别的绝缘水平。制造厂应规定接线端子所能连接导线的类型(硬线或软线),最小和最大导线的截面积,以及同时接至端子的导线数目。端子所允许连接的导线的最在截面积应不小于温升试验中所规定的导线截面积。7.1.3.2 接线端子的标志与识别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应有清楚和永久性的标志,以便识别。对接线端子的标志规定如下:a.线圈接线端子的标志与识别用字母数字标志,则电磁式接触器线圈的二个端子应标志为A1和A2。对于带抽头的线圈应按顺序标志为A3、A4等,例如:其结果是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都可有奇数和偶数。对具有双绕组的线圈,第一绕组的接线端子应标志为A1、A2,第二绕组的接线端子应标志为B1、B2。b.主电路接线端子的标志与识别主电路的接线端子可用一位数字(方法1)或字母数字系统(方法2)来标志。c.辅助电路接线端子的标志与识别辅助电路的接线端子可用二位数字标志或表明在图中:-个位数字是功能数字;-十位数字是序列数字。功能数字:在电路中用功能数字1、2表示常闭触头,而用功能数字3、4表示常开触头。例如:上例中的符点替代了相应于用途而必须加进去的序列数。用功能数字1、2和4来标志带转换触头的辅助电路中的接线端子。功能数字5、6(对常闭触头)7、8(对常开触头)被用来标志带特殊功能触头的辅助电路中的接线端子。功能数字5、6和8被用来标志带特殊功能转换触头的辅助电路中的接线端子,例如:序列数字:属同一触头的接线端子,应该用相同的序列数字标志;具有相同功能的所有触头应具有不同的序列数字。例如:7.1.4 有关接地的规定7.1.4.1 接触器的金属外壳(包括金属底座,下同)要有保护性的接地端子。7.1.4.2 保护性接地端子应装在易于接线的地方,并且当外壳或其它可移动部件移去时,能使接触器保持接地连接。保护性接地端子除用以保护接地外,不应兼做其它用途。接地端子应有适当的防腐蚀保护。除非产品标准另有规定,接地螺钉的最小尺寸应不小于表6中的规定。表6 接地螺钉最小尺寸206-3#7.1.4.3 保护接地的标志与识别保护接地端子的形状、位置和标志要精心设计,以便使它能清楚并且永久性地易于辨认出来。保护接地端子的标志应采用字母PE或采用图形符号: 接地线应采用黄绿双色线。7.1.5 外壳以下要求仅适用于带外壳的接触器。7.1.5.1 机械细则外壳应设计成当外壳打开时,接线端子以及制造厂所规定的需要维护的所有零件是易于接近的。外壳内部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将外部的导线从外壳的进口处引至接线端子。防护外壳的可动部件必须能牢固地固定在静止部件上,以使其不致因振动或接触器的操作而松开或脱落。7.1.5.2 外壳的绝缘金属外壳应设计成当正确进行操作时,不论外壳在其位置上,或在打开和关合外壳时,均能防止外壳与带电部件的接触。为此目的,外壳局部或全部加衬的绝缘材料应可靠地固定在外壳上。7.1.6 外壳防护等级见GB1497中4.4。7.2 性能要求7.2.1 温升7.2.1.1 试验结果按照8.2.2规定条件进行试验时,可测得的接触器各部件的温升不超过表7和表8所规定的极限值。7.2.1.2 周围空气温度表7和表8所规定的温升值,只适用于周围空气温度不超过6.1.1中规定值。7.2.1.3 主电路接触器的主电路,包括可能与之连接的热继电器,应能载以以下电流而不超过表8所规定的温升极限:a.八小时工作制:约定发热电流;b.不间断工作制、断续周期工作制或短时工作制:额定工作电流。表7 绝缘线圈在空气中和在油中的温升极限注:绝缘线圈在空气中的温升极限是按年平均温度为20使用条件下推荐的,对于年平均温度超过20使用条件下绝缘线圈的温升极限,应相应降低或由制造厂与用户协商解决。表8 各种不同材料和部件的温升极限7.2.1.4 控制电磁铁绕组的温升当主电路通电时,接触器线圈的绕组(包括电磁气动接触器的电气操作阀绕组)必须在持续负载和额定频率下(当为交流时)承受额定控制电源电压而不超过表7规定的温升极限。当主电路无电流流过时,在电源条件相同和不超过温升极限的前题下,断续周期工作制级别12至1200的接触器,其线圈亦能承受表9所列操作频率。表9 断续周期工作制线圈温升的考核规定* 以不伤害相邻部件为限。* 根据所用金属性质决定,同时,以不伤害相邻部件为限。* 最终温度应不升高到减小材料弹性的数值。7.2.1.5 辅助电路的温升辅助电路应能载以约定发热电流而不超过表8所规定的温升极限。7.2.2 介电性能接触器主电路及连接到主电路的辅助电路、控制电路,应能承受表10所规定的工频耐压试验。对于不连至主电路的辅助电路、控制电路,其介电性能的要求为:当Ui小于等于60V时试验电压为1000V;当Ui大于60V时试验电压为2Ui+1000V,但不小于1500V。表10 主电路的工频耐压试验值 V当电气间隙数值小于表4所列最小电气间隙值时,尚须按表4中的脉冲耐压值进行脉冲耐压试验。7.2.3 动作性能除非另有规定,作为一般用途的电磁式接触器和电磁气动式接触器。于周围空气温度在-5(或-10,或-25)至+40之间,应在控制电源电压为额定值Us的85%和110%之间的任何电压下可靠地闭合。此范围适用于交流和直流。供煤矿井下用接触器的动作范围为75%110%Us。对于一般用途的电磁式和电磁气动式接触器,其释放电压既不应高于75%Us,又应在触头已磨损的情况下不低于20%Us(对交流而言)或10%Us(对于直流)。供煤矿井下用接触器的释放电压规定为60%10%Us。以上规定的闭合与释放电压值,皆指线圈在额定控制电源电压下使用至热稳定状态后的数值。对于气动和电磁气动接触器,除非另有规定,供气压强的变化范围为额定压强的85%110%。7.2.4 接通与分断能力7.2.4.1 额定接通与分断能力接触器按额定工作电压、额定工作电流和不同的使用类别所确定的额定接通能力与额定分断能力列于表11,表中所列的接通与分断条件基本上与表1所列的用途相对应。其试验方法见8.2.4.1。7.2.4.2 临界分断能力直流及带磁吹的交流接触器应能分断按表11所列额定分断能力以下的所有电流值,其试验方法见8.2.4.2。表11 相应于各种使用类别的接通与分断条件7.2.5 耐受过载电流能力使用类别为AC-2、AC-3和AC-4的交流接触器,应能承受相当于AC-3类最大额定工作电流的八倍,其通电时间为:630A及以下等级的接触器为10s;超过630A的接触器试验时间可缩短,但制造厂应在技术文件中明确规定此时间。使用类别为DC-3、DC-5的直流接触器,其耐受过载电流能力规定为:相当于DC-3类最大额定工作电流的七倍,其通电时间与交流接触器的规定相同。7.2.6 机械寿命接触器的机械寿命用其在需要维修或更换机械零件前所能承受的无载操作循环次数来表示,但正常的维护,包括8.2.7.3所规定的更换触头是允许的。通常,接触器的机械寿命就是在如前规定的条件下有90%以上的这种型式的电器达到或超过的无载操作循环次数。推荐的机械寿命次数为:0.001-0.003-0.01-0.03-0.1-0.3-0.6-1-3-6-10百万次。如产品未规定机械寿命数值,则认为该接触器的机械寿命为在断续周期工作制下,以其相应的最高操作频率操作8000h。7.2.7 电寿命接触器的电寿命以相应于表12所列使用条件下,无需修理或更换零件的负载操作次数表示。* cos的误差为0.05,L/R的误差为15%。*I或Ic的最小值为1000A。*Ic的最小值为800A。*I的最小值为1200A。表12 不同使用类别验证电寿命的试验条件表中:cos的误差为0.05,L/R的误差为15%。除非另有规定,对于AC-3-类使用类别的电寿命次数、应不少于相应机械寿命次数的1/20,且产品技术条件应规定此指标。如采用AC-3二类的试验参数,亦应在产品的技术条件中规定相应的电寿命次数。(AC-3一类和二类是并列的两种试验方法,可任选其中一种)。7.2.8 和短路保护电器(SCPD)的协商配合接触器制造厂有责任推荐一个适用的短路保护电器。并提供此SCPD的有关特性。试验电流的规定:a.试验电流“q”:试验点的预期短路电流“q”应不小于所选用的SCPD的预期短路电流。b.试验电流“r”;试验点的预期短路电流“r”等于被试接触器AC-3使用类别额定工作电流的30倍。和短路保护电器的协调配合的试验要求见8.2.9。7.2.9 辅助触头7.2.9.1 辅助触头的额定值按使用类别和不同的控制容量所确定的辅助触头的额定值举例见表13,辅助触头应在本表所规定的范围内选取额定值。表13 按使用类别确定的辅助触头的额定值举例表中AC-11、DC-11的约定发热电流或为6A、或参照AC-14、AC-15或DC-13选取,其工作电流亦可根据相应的分断伏安值通过计算求得。7.2.9.2 辅助触头的接通与分断能力辅助触头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通断能力见表14、在非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通断能力见表15(非正常使用条件即电磁铁激磁后卡死不动)。此两种使用条件下的通断能力均需试验(AC-11、DC-11的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通断能力即为电寿命试验)。在按表14和表15进行通断能力试验时,允许仅以该辅助触头最高工作电压下的试验参数为代表来进行。(该最高工作电压即辅助触头设计时所确定的最高工作电压)。(表14、表15见下页)。7.2.9.3 辅助触头的电寿命AC-11、DC-11的电寿命试验参数见表16。AC-14、AC-15和DC-13、DC-14的电寿命试验参数即为表14所定的正常操作条件参数,它的电寿命试验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通断能力之后紧接着进行的;辅助触头的电寿命试验亦允许以最高工作电压为代表进行。在所有情况下,辅助触头电寿命的次数均由制造厂规定。表14 辅助触头非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通断能力表15 辅助触头非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通断能力表16 AC-11,DC-11的电寿命试验参数在表14表16中,试验参数的允差范围如下:-电流、电压:5%-功率因数:0.05-时间常数:15%并且稳态功率损耗P小于或等于50w。7.2.9.4 辅助触头的额定熔断短路电流*接通与分断的前50次操作应在1.1Ue的条件下进行,详见8.2.10.1.3。除非另有规定,辅助触头的额定熔断短路电流为1000A,电路功率因数为0.50.7之间。试验电压等于额定工作电压的1.1倍。制造厂应规定所选用的熔断器型号规格,并提供其有关特性数据。7.2.10 耐湿热性能接触器应能承受交变湿热试验方法(Db)的考核、详见GB2423.4-8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其试验严酷度规定为:高温温度40、试验周期数为6d。耐湿热试验后的绝缘电阻值应满足表17的要求。表17 不同额定绝缘电压下的绝缘电阻值7.2.11 接触器的噪声交流接触器在正常闭合状态下电磁系统的噪声限制及其检测方法,由带型号的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条件规定之。8 试验8.1 验证结构要求8.1.1 绝缘材料的着火危险试验除非产品标准另有规定,一般可采用灼热丝试验法。灼热丝的顶端温度以及它施加在试样上的持续时间见表18。对于必须承载载流部件和接地部件的绝缘材料,灼热丝顶端的试验温度为960。对于不承载载流部件和接地部件的绝缘材料,一般可按650考核。上述规定中陶瓷件除外。有关灼热丝试验的方法与规则见GB5169.4-85着火危险试验灼热丝试验方法和导则。表18 灼热丝法试验参数8.1.2 绝缘材料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TI值)的测定绝缘材料试样经受50滴标准电解液(氯化铵)而没有漏电痕迹出现的最大电压值(用V表示),即为绝缘材料的CTI值。CTI值的试验方法见GB4207-34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8.1.3 外壳防护等级试验见GB1497中7.1.6。8.1.4 接线端子机械强度试验(仅适用于螺丝型端子)试验采用最大允许截面的适当型号的导线进行,导线接上并拆下各5次,对于螺丝型接线端子来说,拧紧力矩应按表19或根据制造厂所规定拧紧力矩的110%来试验。本试验应在2个被试端子上分别进行。表19 验证螺丝型接线端子机械强度的拧紧力矩表19中的第栏适用于无头螺钉,第栏适用于用螺丝刀拧紧的螺钉与螺母,第栏适用于其它更好的工具来拧紧的螺钉与螺母。对于六角螺钉,如果它又可以用螺丝刀来拧紧的话,则第栏与第栏中的数据不同,试验要做两次,先用第栏数据进行一次试验,然后在另一组试样上按第栏数据用螺丝刀进行第二次试验。如果第、栏数据相同,则只需用螺丝刀进行试验。每次试验后将拧紧的螺丝松掉,第二次试验时需换新的导线进行。试后拧紧装置不应有影响它进一步使用的损坏或变化。8.1.5 接入最大非预制圆导线的试验见GB1497中8.1.3.3。8.2 验证性能要求8.2.1 一般试验条件除非另有规定,每一项型式试验应在清洁的全新的电器上进行。试验应在额定频率下进行。被试接触器必须按有关文件的规定安装,安装的详细情况(导体的规格,如有外壳时外壳的型式的尺寸等等)应记载在试验报告上。凡属本试验方法中未述及的试验细则,均按GB998进行。8.2.2 温升试验8.2.2.1 周围空气温度周围空气温度应在试验周期的最后四分之一时间内,用不少于两个温度计测量。温度计应均匀地分布在距离接触器约1m远,高度约为在安装位置上的接触器本体高度的中间位置,并应保护温度计免受气流、热辐射以及由于快速温度变化而造成的指示误差。8.2.2.2 主电路的温升试验接触器应大致按通常使用条件安装,并应保护接触器免受不正常的外界加热或冷却的影响。带外壳的接触器和仅指定安装于特殊外壳中使用的接触器,应在其外壳内进行约定发热电流试验,不允许洞口造成不正常的通风。外壳通风情况以及试验导线的尺寸等详细情况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对于单相交流或直流试验,试验电流不得小于约定发热电流;对于多相电流试验,每相电流应平衡在5%范围之内,而各相电流的平均值不得小于约定发热电流。主电路的温升试验是在约定发热电流下进行的。直流接触器的温升试验可用交流电源进行。交流接触器的试验,若其额定频率为50Hz或60Hz,则应在频率为4562Hz之间进行。试验必须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以使温升达到稳定值,但不得超过8h。当1h内的温升变化不超过1时,即认为已达到稳定温升。为缩短试验周期,允许在试验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将电流值提高,然后再降至规定的试验电流值。试验结束是,主电路各部件的温升不得超过表8的规定值。试验应根据不同的Ith从下列方法中选取适用者。8.2.2.2.1 对于试验电流小于等于400A者:a.连接应为单芯聚氯乙烯绝缘的铜电缆或铜线,其截面如表20所示。表20 相应于约定发热电流的铜导体标准截面续表20b.当多极接触器用交流进行试验时,假定电磁影响可以忽略的话,则可将所有极串联,以单相电流进行试验。c.联接应处于自由空气中,间隔距离约等于接线端子之间的距离。d.对于单相或多相试验,从接触器的一个接线端子到另一个接线端子或到星点的每一临时连接的最小长度为:对于截面小于等于35mm2者:1m;对于截面大于35mm者:2m。8.2.2.2.2 对于试验电流大于400A而不超过800A者:a.连接应为铜排、聚氯乙烯绝缘的铜电缆,其截面见表21。表21 约定发热电流大于400A的标准试验导体b.当多极接触器用交流进行试验时,假定电磁影响可以忽略的话,则可将所有极串联,以单相电流进行。c.电缆或铜排的间隔约等于接线端子之间的距离,铜排应涂以无光黑漆。每一接线端子的多根并联电缆,须捆扎在一起,并以彼此间约10mm的距离排列;每一接线端子的多根并联铜排,相互间隔的距离约等于铜排的厚度。若所标的铜排尺寸不适于接线端子或此尺寸没有,则允许用约相等截面和约相同或较小的冷却表面的其它铜排。电缆或铜排不应交叉。d.对于单相或多相试验,从接触器一个接线端子到另一个接线端子或到试验电源的每一临时连接的最小长度为2m,而到中点的最小长度可以减小到1.2m。8.2.2.2.3 试验电流大于800A但不超过3150A者:a.除非接触器仅为电缆连接而设计的,否则连接应为表21所示尺寸的铜排。若为前一种情况,则电缆尺寸和排列均匀由制造厂规定。b.当多极接触器用交流进行试验时,假定电磁影响可以忽略的话,则可将所有极串联,以单相电流进行。c.铜排之间的间隔约为接线端子之间的距离,铜排涂以无光黑漆。每一接线端子多根并联铜排间的间隔距离约等于铜排的厚度。假定所标明的铜排尺寸不适合接线端子或此尺寸没有,则可使用约相等截面和约相同或较小冷却表面的其它铜排。铜排不应交叉。d.对于单相或多相试验,从接触器一个接线端子到另一个接线端子或到试验电源的每一临时连接的最小长度为3m,但假如铜排的电源端的温升与铜排长度中点位置温升之差不超过5时,则可减小至2m。到星点的最小长度为2m。8.2.2.2.4 对于约定发热电流大于3150A者:由制造厂与用户取得协议。8.2.2.3 控制电磁铁绕组的温升试验控制电磁铁绕组应按7.2.1.4所列条件,以及在规定的电流种类和额定电压下进行试验。不间断工作制、八小时工作制或短时工作制的接触器的控制电磁铁绕组仅按7.2.1.4的第一段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主电路要通以约定发热电流,在主电路与控制电磁铁二者达到热平衡状态时,方可测量温升。断续周期工作制接触器的电磁铁绕组除按上述规定的试验外,还须按7.2.1.4中第二段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主电路不通电。电磁铁应试验足够长时间,以使温升达到稳定值,一般每小时温度的变化不超过1时则认为满足此条件。试验结束时,控制电磁铁绕组的温升应不超过表7的规定。8.2.2.4 辅助电路的温升试验辅助电路的温升试验与主电路的温升试验规定相同。当主电路、控制电磁铁与辅助电路之间的热效应相互有明显影响时,上述三者的温升试验应同时进行。8.2.2.5 部件温升的测量线圈以外的导体:各部件的温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