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文化.doc_第1页
蒙元文化.doc_第2页
蒙元文化.doc_第3页
蒙元文化.doc_第4页
蒙元文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体现。这个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创制,又称八思巴文。用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上都作为蒙古黄金家族建立的草原都城和元代的夏都百年之久,以上都为标识的上都文化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汇的产物,也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 上都所在的锡林郭勒草原孕育了金莲川幕府,见证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汇,成为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发祥地。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体现。这个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创制,又称八思巴文。用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上都作为蒙古黄金家族建立的草原都城和元代的夏都百年之久,以上都为标识的上都文化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汇的产物,也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以成吉思汗、忽必烈为杰出代表的蒙元帝国在13至14世纪的辉煌,不仅实现了中国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也打通了自唐末以来东西方300多年没有沟通的屏障,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特别是1260年忽必烈建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建立了元上都,以后元朝同世界的联系更广泛、更深入,马可波罗在元朝为官17年就是很好的历证。据考证,锡林郭勒盟是蒙元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为弘扬蒙古民族在创造世界文明史的历程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为世界蒙元文化研究搭建平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在争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开始建设蒙元文化苑。 蒙元文化苑的设计和建设,是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大学美术学院、内蒙古美术协会、内蒙社科院等多家学术机构,众多专家反复论证、研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编制整体规划。由清华大学景观规划设计院对蒙元文化苑整体景观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布局,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建筑设计。 蒙元文化苑地处锡林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3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蒙元文化博物馆、民俗馆、民族歌舞剧院、蒙元文化研究中心、蒙元历史名人雕塑群和科技文化长廊等。整个蒙元文化苑的建设主题是以蒙古族主要政治家、军事家和蒙元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蒙古族对世界科技的贡献为基调,通过雕塑、博物馆和艺术展区等途径,集中向世人展现蒙元时期的辉煌历史和蒙古民族对世界科技的贡献,是一个全面反映蒙元历史文化的旅游景区。 蒙元文化博物馆,是蒙元文化苑的核心建筑,通过文物鉴证蒙元时期的辉煌以及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体现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目前,蒙元文化博物馆内藏有蒙元时期印章、符牌、服饰、金银器、石雕、陶瓷、绘画、兵器、建筑构件等文物,涵盖了蒙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诸多领域。馆藏文物中有将世界火炮史提前34年的铜火铳;在中国陶瓷史中为元代所独有。尤其是蒙元时期的纳石失织金锦和各类丝、毛织品藏品丰富了我国馆藏服饰纺织品的种类,填补了部分历史时期服饰纺织品收藏的空白。蒙元时期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馆藏文物中,蒙元时期的文物数量较少。蒙元文化博物馆以其独特和极具价值的藏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蒙元时期的历史文物收藏。 蒙元历史名人雕塑群,通过雕塑展示蒙元时期的辉煌、通过人物展现历史画卷,它涉及蒙古族军事、文化、艺术、医学天文等领域,近200多件(组)雕塑,以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展示蒙古族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雕塑分为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族雕塑群、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朝雕塑群和以明安图为代表的科技文化名人雕塑群。 民族歌舞剧院,通过动态的形式再现蒙元历史曾经的辉煌.主要通过展示民族歌舞、民族婚礼、好来宝、马头琴演奏、长调歌曲等活动,动态的再现蒙元时期辉煌的历史,同时兼顾大小型会议。 据介绍,刚刚开馆的蒙元文化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从文字、武备、手工艺、构件等专题形式构筑了一个多元文化现象的平台,供世人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上,重新从多学科、多视野、国际化等方面进行解读蒙元辉煌的历史。蒙元博物馆内的藏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国内各大博物馆中均居前列,馆内的文物绝大部分出土于锡林郭勒大草原,是鉴证蒙元文化辉煌历史的重要标志。关于成吉思汗陵的介绍:1.成吉思汗陵 坐落一内蒙伊金霍洛旗甘德尔敖包上,由围墙、广场、陵寝等部分组成。总面枳为5万平方米。由正殿、东殿、西殿和后殿组成,四殿相互连接,殿顶成圆形,房檐都是金黄色、蓝色琉璃瓦镶嵌砌筑,显得格外辉煌壮观。 2.气壮山河景 山字形的建筑,犹如巨大巅峰至顶劈开,圣山如崖,壁刻豪放粗犷的13世纪古方字和草原岩画,一段段历史映入眼帘,成吉思汗跃马雕像,矗立中央,英武神威,直入苍穹,门景显示出了开天辟地、气壮山河的宏伟景观是最具特色的蒙古文化门景。 3.蒙古艾力 以最典型的六在部落文化特征为带表,集中展示蒙古族古老而传统的生活、生产、礼仪服饰、歌舞娱乐、宗教信仰等习俗,犹如带领您进入草原深处,蒙古人家, 真切的感受到马背民族独特文化千年神韵,可以登陆内蒙旅行社了解更多情况。 4.神泉 全名陶高布拉格泉,是蒙古民族的神泉和水源,长年不竭,传说成吉思汗曾吟诗一首,“金角花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哀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吾翁享乐之帮,”被赋予特残的文化意义。神泉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水面。由四米宽的跑马道和木桥道连接进入深泉深处,中途和尽两个休息平台,中途的休息平台栓马桩围绕小片水面,你可以在此饮马稍息,然后可以走上空架栈道向神泉深处走去,品尝甘甜的泉水,倾听神出鬼没秘的传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5.铁马金帐群雕 铁马金帐是世界上惟一完整展示成吉思汗军阵军阵和宫的大型实景雕塑群,再现了成吉思汗一生戒马,征战南北,横跨欧亚,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创建伟业的历史画卷,仿佛感受到成吉思汗指挥百万大军,奋勇出征、统一蒙古的真实场景蒙牛文化的伦理基础中有两个特别突出的元素。“草原”公有制一是草原文明、成吉思汗精神的烙印特别深。成吉思汗的管理有两个前无古人的特点,体现在人力资源和分配制度上。在人力资源上,是全民皆兵,每个部落的成年男子都是个蒙古战士。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战养战,只要你跟我去打仗,你攻下来的战利品全是你的,所以战斗力特别强。这两种特征表现在蒙牛身上特别明显。蒙牛的产权高度分散,高度社会化,这种大公有制就是成吉思汗以战养战的典型体现,公司是每个人的,利益是每个人的,所以每个人全力以赴地去做事情。这种公有制的分配文化到底好不好,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今年,我们帮助蒙牛做几个业务单位的组织结构调整。调整过程中,因为业绩的关系,很多人可能要从原有的管理岗位上下来。一般的企业中的人遇到这种调整绝对是有很大的反弹。结果我们访谈的每个将被调整的干部,特别真诚地对我们讲:“如果这次调整需要我下来,第一天通知我,我第二天马上就交接,而且我们会全力以赴地去帮助继任者工作,为什么?因为我退下来了,我可能没有工作了,可能没有20万年薪了,可我还是蒙牛的股东,与我的这份年薪相比我更关注我的股东利益是不是能得到保证。如果新的组织架构新的人能把业绩做得更好,能够保证我的股东利益我会更开心。”蒙牛从高层到中层的干部,大部分人都是持有股份的,只有极少的在2004年到2005年上市之后进入公司的人没有赶上最初一波持股的机会,但牛根生也会用期权或老牛基金会的其它方式给他们配股而且增加他们持股的机会,这也是蒙牛文化特别重要的体现。牛根生对成吉思汗高度崇拜,草原精神的确影响着他的灵魂。最近,我研究蒙古族的文化,无意中吃惊地发现,蒙牛所在的和林县刚好是成吉思汗的龙庭(忽勒台),是他的大本营,成吉思汗丢哪块地都行,就不能丢这块地,这也是个巧合。“义”气当先二是仁义精神。“义”在蒙牛人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拼搏奉献、义薄云天、舍生取义,蒙牛和伊利的这种竞合关系、牛根生和郑俊怀的私人关系,以及蒙牛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有义气的成分在。这种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也跟牛根生早年的生活轨迹和他个人的性格有关。致富病的预防针2005年,牛根生个人出资做了一个和谐家庭特训营的临时项目,可谓是为了使企业文化落地的极致之举。它主要针对股票上市交易之后,很多蒙牛的高管人员中出现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为了防止他们自我膨胀,牛根生用这种方式去提前打预防针。家庭特训营这个项目花了四个月的时间,针对所有中高管人员的家庭,特别是配偶进行培训。一周五天,每天三个小时,把中国传统文化、蒙牛文化中的精华以更加生动的方式普及开来。有些课程会要求高管人员协同配偶、子女一起参加,从文化理念的角度引导他们重新反思工作、生活和做人的方式与价值。特训营结束时,这些特殊的学员们编排了很多文艺节目来阐释企业文化,人人都掌握了蒙牛企业文化的讲解能力、人人都通读了“四书五经”的精华部分。很多高管人员开玩笑说:过去我们是在公司给下属讲企业文化,现在我们是回家听夫人给我们讲企业文化,牛总把企业文化落地到我们家里来了。太太“义工”最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有一些蒙牛的“全职太太”长期都没有工作了,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有时也会误解丈夫的工作。经过这一轮的培训之后,她们又找到了自己的活力,虽然蒙牛制度中严格禁止直系亲属进入企业工作,但是她们给自己创造了一份“义工”的岗位:每天都有大量外界人士希望到蒙牛参观访问,但是企业内部接待人员总是不够,因此,这些“夫人”们主动承担了这份又累又基层的工作,而且不要一分钱的报酬,就是希望能用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蒙牛做一些贡献,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人的工作。眼界决定境界其实,对于富裕的员工只有一个方法去激励他们了“眼界决定境界”让他们看到更高的境界,用新的目标去激发他们。当然,致富后,员工一定会有个分流的过程,没有更高境界的人就只能走掉,公司必须得接受这一点,然后再寻找新的想成为亿万富翁的人进来。蒙牛未来也一定会碰到发展中的障碍,不可能一个公司的发展永远是一帆风顺的。牛根生已经有所预见了:过去自己前面老有标杆企业,但现在自己是“好汉”了,应该怎么为人处事?以前很弱,所以拍着胸脯说自己很强,现在不能这样了,但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改过来。因此,现在企业文化必须要承担新的职能,把这些蒙牛豪杰变成真正的绅士。反思文化咨询文化咨询只是酵母我觉得咨询公司在企业文化咨询过程中,主要起到酵母的作用。如果企业本身不是好面粉,同样是好酵母,也发不出面包来。我永远也不相信各方面都差得一塌糊涂的企业,咨询公司给他们做了一个企业文化项目,企业马上就变得非常好,这不可能!企业一定得有一个良好的基因,也有可能他的基因没有凸显出来,咨询公司就是要把他的优势基因凸显出来。所以,我觉得企业文化一定是有个性的,也一定是挖掘出来的,而不是咨询公司创造出来的。永远不要期望企业会为一个咨询公司创造出的漂亮理念而神魂颠倒!做文化,不能急开篇,我谈到了牛根生有智慧,其实他对我们的考察时间相当长。事实证明:做企业文化咨询项目,最重要的是不能急。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时间和状态,让咨询团队和企业内部有磨合、融合的过程,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有交融感,在沟通的时候才会坦诚,而不是公事公办地沟通。因为我觉得企业文化作的是“情”,是回答“凭什么凝聚人心”的大命题,如果没有磨合时间,大家做事是没有感情的,那么就不可能出来打动人心的东西。做企业文化咨询,双方都不能太功利。如果一个做企业文化咨询的人,自己都处在特别痛苦困惑的状态,你就没有个人魅力去感染他人,就说明这个咨询团队没文化。一个企业文化优良的团队不会让每个人感到痛苦。文化咨询的价值有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要请咨询公司来做企业文化?我想咨询公司最大的价值有两个:第一,可以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以中立的外部视角,反过来透视内部,更容易提炼企业文化的精髓。当你的人每天都在里面工作的时候,就好像鱼在水中一样,就体会不到文化的价值了。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咨询公司必须能够推动文化落地。很多企业文化的咨询大多数做到文本通过、培训就结束了。如果这个企业自身再没有很强的推动力量的话,这个企业文化肯定会流于形式。用咨询公司做这件事很合适,因为它会专心地作这件事,它要为落地的效果负责任。而公司的内部会有很多其它的任务,没办法像咨询公司那样超脱地去作这件事,所以一家企业找咨询公司做文化咨询,一定要看他有没有推动落地的能力,否则这个文本一定会浪费掉。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咨询公司是不愿意承诺这一点的。“三反常态”的蒙牛文化企业文化是最好说的于是论者云云;同时又是最难说清的于是论者更有了论下去的必要。而社会科学从来都是“知易行难”。因而做企业文化之难毋庸讳言,更不要说做出实效了。但正因此,能在企业文化实践上闯出一片天空的企业,都应值得我们钦佩。同时,实践企业文化的天空又是极广阔的,只要你能始终紧紧抓住所处的现实。因为在这里,理论奈何不了现实。这与天文学可以凭借一堆公式就“算”出一颗行星,完全不同。而以上这些感触,都缘自一家企业:蒙牛。我对蒙牛文化有深切感受,还是去年盛夏。那时,蒙牛可称未雨绸缪的“和谐家庭特训营”正值毕业庆典,我有幸应邀前往。当时在现场,我一方面被热烈而感人的气氛所打动,一方面又因为感动而不得不理性思索:蒙牛文化能如此取得实效,牛根生究竟做对了什么?通过这次特训营活动,最终我发现牛根生打造企业文化,至少有三点是有违“常规”的。一“反”:自上而下,主攻“干部”做企业文化建设,或做政治思想教育的人,都懂得: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做好了群众的工作,我们的革命事业就可以无往不胜!于是,我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挽着袖子去抓基层。可是,纵然你巧舌如簧,但对于历经过风雨的群众而言,他们凭什么会信你?干部显然是关键所在。只有各级干部自上而下发自内心地相信了,群众才会相信。因为群众的眼睛永远是往上看的。所以,任何文化,任何理念,如果不能首先植入干部(尤其是高层)的心里,一切就都不过是自欺欺人。这还没有引用西方管理中经典的“二八律”:是20%的精英在发挥80%的影响力牛根生此次正是选择了蒙牛总部最核心的30多位高层主管作为培训的对象。尽管这里或许有公司上市干部暴富的“偶然”背景,但我们相信:如何使得你的干部,首先是决策层,能真正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依然是企业文化建设绕不开的“必然”前提。卡莉在惠普的文化革命之所以功败垂成,或许也就在于她始终未能使距离她最近的一批干部能相信她慷慨激昂的忽悠。二“反”:自内而外,主攻“家属”这一手尤其令人拍案叫绝。任何组织的思想文化建设,全力围绕全体员工进行,是合情合理的,但也仍是自欺欺人的。诚如中学班主任都明白:尽管学生总在自己眼前晃,但最能影响他的,绝不是老师,而是他的家人。成人也一样。任何一个人的所思所为,都受制于各种社会关系,而不只看谁发工资。因此,既然干部比群众重要,高层干部比基层干部重要,那么高层干部的家属,对于征服高层干部的心,就是最最重要的!特别是对占主流的男性高管群体而言,企业能否争取到其夫人的支持,尤其至关重要。因为台前先生受背后夫人的影响,要明显超过所谓女强人受背后先生的影响,这是不争的社会现实。不用说蒙牛独有而令人震撼的“太太义工”队伍,仅仅在典礼现场,当我看到一位位走上讲台的高管夫人,“公然”流露出对夫君的自豪,以及对蒙牛的真诚感激时,就已经证明:牛根生“专攻”夫人的路线,着实高明可谓将“二八律”运用到了极致。三“反”:为公培训,个人买单在去内蒙之前,我怎么也没想到蒙牛这次高层培训,居然是牛根生个人掏出几十万买单的。别说像蒙牛这样已经“共产”的企业,就是在“家天下”的企业,既然为“组织”办事,也天经地义该由“组织”出资啊?对此疑惑,牛根生私下曾平静地对我说:“我办事的原则就是让任何人都没话说。毕竟这次接受培训的只是一部分蒙牛员工。”话虽平易而理深邃。不错,建设有效的文化,基础就是要让大家“信”;而要让大家“信”,就先要让大家“服”;而要让大家“服”,老板就必须表现出“诚”。而此番老牛如此“破费”,谁能不感其诚、不服其为、不信其言呢?天下条条大路,都是人们根据地面情况,一步步走出来的。成吉思汗大街是呼和浩特市北区的主干道,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北侧,地处新城区的核心区域,西起通道北街,东至东二环,全长约8公里,距离市中心(中山路)约3公里,驾车时间仅约7分钟,并有多条公共交通线路直达市区各地。对将来新城区乃至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未来的民族特色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吉思汗大街的整体规划共分为四个区,第一区主要是都市感很强的市区;第二区为体现生态、自然的草原核心区域;第三区的成吉思汗广场是成吉思汗大街的绝对亮点;第四区营造道路空间的一系列机能性的交通空间。体现了四个原则;国际性的蒙元文化走廊,区域性的商业文化中心,本土性的特色舞台,居民户外活动场所。国际级设计大师精英团队在规划中共同的口号是:带动草原的传承,再现自豪性文化,在总体设计上高度体现“人性”原则,在弘扬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融合国内外建筑特色。吸纳采用了蒙古包的采光与透气性的优点,在楼盘位置的规划上又结合了中国结的文化精髓。 本着以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情为主格调,构成风格独特的现代城市品牌。从建筑结构,到设备配置、全方位创造出现代特质的蒙元建筑作品,体现建筑的先进性、舒适性、秘密性和方便性。景观设计崇尚自然与个性化,创造出了极具特色的北方豪情。 1、草原文化中华文明有两大主源,即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其中草原文化做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与中原文化共存并行和互为补充,为中华文明的演进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草原文化是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亚洲北方草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由阿尔秦语系的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族等三大族系的草原民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总合。草原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从精神层面上看,草原民族具有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具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永被恩泽的自然观;具有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从自然层面上看,其生物的多样性、生态景观的丰富性和环境条件的平衡性体现得最为完美。从历史层面上看,这里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的许多北方民族的发祥地;汉民族与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崇尚自然、践行自由、英雄崇拜、以人为本、兼容并蓄之上:崇尚自然。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形态,而游牧生产是迄今为止唯一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的生产方式,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做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成为草原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结晶。践行自由。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为游牧民族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环境,“自由”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英雄崇拜。作为草原文化集大成者的蒙古族是拥有英雄史诗最多的民族之一,崇尚英雄已成为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成吉思汗被世界公认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草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象征英雄的文化。兼容并蓄。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承认文化多元的合理性,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先进文化,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在草原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以人为本。草原民族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并十分注重法制建设,远在公元前的匈奴帝国就已制定了法律。成吉思汗颁布大扎撒,为确立法制国家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蒙元文化九世纪开始室韦达怛等早期蒙古人的势力日益增长,并从呼伦贝尔草原不断地西迁,进入蒙古高原核心地区,对大漠南北民族布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来布满突厥语部落的蒙古高原,从此开始了蒙古化过程,蒙古人开始走上草原历史舞台,成为当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尤其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在蒙古高原中心建立大蒙古国,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进而统一中原,建立大一统的元王朝,将草原文化的影响扩大到东西方。因此蒙元时期,把草原文化推向巅峰,蒙元文化成为整个草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讲述一段历程,也是贯穿在我们整个设计过程中的思想,祖先发明的蒙古包神圣的苏力德天上的白云空中自由翱翔的雄鹰还有那广袤无际的草原.蒙元水军之兴起与蒙宋战争 蒙元水军之崛兴,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两点重大意义:第一,自政治及军事史观点言之,蒙元凭藉其新兴水军,征服南宋,成为第一个克服江淮天堑而统治全中国的游牧民族所建王朝。第二,自中国海权发展史观点言之,蒙古人与南宋争战四十年,逐渐建立起一支强大水军,承继南宋的海权而加以发扬,中国海权史的颠峰得以在明初出现(1)。 自窝阔台汗(Ogodei Qaghan,12291241)於1234年灭金後,蒙古人业已掌握中原的人力与物力。但欲进一步征华中、华南,必先克服地理的障碍及南宋水军的优势,却非易事。中国南北地形迥异,作战方式因而不同。中原多平原旷野,利於骑兵驰突,南方则河川纵横,湖泊密布,攻守多赖舟楫。“南船北马”一谚所反映的不仅是两地区交通工具的不同,也是战争工具的歧异。北人较善弓骑,而南人独擅舟楫,各有所长,乃是自然环境所造成。历史上的分裂时代,任何北中国之强大武力如不能获得水军优势或坚强之海上力量,即不能统一中国(2)。但是华北舟材、水手皆不充裕,营建强大水师并非易事。北方政权如欲征服江南,必先掌握两淮、荆襄或四川等南北间的渐移地区,然後营建水师,始有成功可能。晋、隋、宋之统一中国皆是循此轨辙。而元朝以前边疆民族所建各王朝,都仅能割据华北,而无法一统天下,不能以强大水军克复江淮天堑乃是主要原因。 南宋江海水军,两俱壮大。主要为适应国防之需求,而其社会经济条件亦足以配合。南宋立国,乃是凭藉“襟江带海”的形势。东侧倚大海为屏障,北方则以淮河、汉水为第一防线,长江为第二防线,而其三大防区两淮、荆襄(京湖)、川蜀皆须凭藉长江加以贯穿。因此整个国防必须以强大水军为支柱,始能抵消金人的优势骑兵。自高宗初建水军後,至南宋中期,已建立水军廿馀支,长江中下游及两浙沿海地区尤为水军布防重点所在(3)。鄂州(今湖北武昌)、池州(安徽贵池)、建康(南京)、镇江、江阴、许浦(江苏常熟县浒浦)、嘉兴、临安(杭州)、定海等地皆置水军。又在建康、定海设立沿江、沿海制置使司,分别指挥江上及海上水军,实力之强大与组织之完善都属空前。而江南社会经济之发展亦足以支持强大水军。江南滨海各路已成为人口稠密之经济重心,都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造船业进展颇大(4),商船众多。水军之船舰及水手皆得源源补充,不虞匮乏,而火器之运用更增加水军之威力。宋人之能抵御金人南侵,主要倚恃水军。绍兴年间户部尚书章谊(10781138)所说:巨浸湍流,盖今日之长城也。楼船战舰,盖长城之楼橹也(5);确实反映了长江大海及水军在南宋国防上之重要性。而罗荣邦教授所云:中国史上的海权时代乃由南宋奠立基础,确是不错(6)。 蒙古人崛兴朔漠,东征西讨,所向无敌,主要倚恃其精良骑兵。英国著名军事学家李德哈特(BHLiddell-Hart,18951970)曾说:运用单一军种骑兵是蒙古人不断胜利的秘密,运动力为其战略及战术上的王牌(7)。不过骑兵仅在平原野战中最具威力。中国古代兵籍便认为:林木丛茂之地、沼泽难行之地、涧谷山阜之地、沟坑坎坷之地等,均为骑兵的败地、死地(8) 。遇到长江大河、高壁深垒,骑兵更是一筹莫展。蒙古大将阿术(Aju,12271281)在率军进攻襄阳时便曾奏称:所领者蒙古军,若遇山水寨栅,非汉军不可(9) 。由上可见,蒙古骑兵之运作,受到各种地形、地物之限制,并非无往而不利。如以为蒙古之征服天下唯赖骑兵,则为一错误观念。在灭金、西征过程中,随著征战地区地理条件的变化,蒙古人不断吸收各民族的资源与人力,形成一支以骑兵为核心而兼拥步、工、砲等军种的复合大军,而水军则是适应对宋作战需求而成长的军种。 本文旨在探讨蒙元水军形成和成长的过程以及其在蒙宋战争中所起作用,并对蒙古人何以能建立强大水军及克复宋朝水军之优势等问题略加说明。至於个别战役中水军的作用,近年出版有关宋元战史的著作中都有详赡的讨论(10)。本文仅在必要时提及而不拟详论。本文论题与罗荣邦教授诸文所论,有部分重叠之处。但罗教授著重蒙元水军成长後在发扬中国海权中所起的作用,与本文轻重有别,或可并行而不悖。但本文之撰写受罗教授诸文之启发甚大,谨志铭感。 蒙元水军的起源与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一段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漫长过程。草原阶段的蒙古军,不仅没有水军,也没有真正的船舶,仅有就地取材而制成的简易济水工具,其情形和其他游牧民族相似。蒙古人祖先室韦人渡水则束薪为栰,或以皮为舟者(11)。十三世纪初年的蒙古人仍是如此。成吉思汗(Chinggis Qan,12061227)崛兴之初,与王罕(Ong Qan,?1203)及札木合(Jamugha,?1205)结为联盟,攻击其宿敌蔑儿乞(Merkit)人,便是乘坐以猪鬃草(Saqal bayan)结成的筏子(Sal)而渡河(12)。除草筏外,蒙古人尚有浑脱(以浑脱羊皮制成之浮囊)(13)、皮筏等(14)。但这些都是浮渡工具,而非战斗工具。 蒙元水军萌芽於绵亘廿馀年的蒙金战争中,但在此期间,真正的水军并未形成。中原地形有利於骑兵,有如郝经(12231275)所说:关陇、江淮之北,平原旷野之多,而吾长於骑,故所向不能御(15)。由於气候关系,华北各河道平均流量少(16),不仅缺少航运之利,而且可以涉渡之处甚多。加以蒙军作战多在冬季,华北河流冬季多结冰,渡河更不烦舟楫。西元1232年正月窝阔台汗对汴京发动大攻势,其军便是在白坡(河南孟津黄河北岸)之西策马涉河(17),而执行大迂回战略的拖雷(Tolui,?1232)军则在均州(河南禹县)乘骑浮渡汉水(18)。在黄河及其各支流上,金朝亦无强大水军足以阻止蒙军超越水障碍。海陵王(11491161)伐宋前,虽曾在通州(河北通县)之潞河(即白河)大建水师,但系以海上水军为主,而且海陵之水军已覆没於 1161年陈家岛及采石二役(19)。金廷南迁汴京後,为阻扰蒙军追袭,更於1216年下令沿河唯存通报小舟,馀皆焚之(20)。三年後虽曾敕命沿河造战舰,付行院、帅府(21),但是亡羊补牢,成效显然有限。金军的少量战舰不足阻止蒙古进军,蒙军运用步、骑兵即足以制服。如 1231年汉军将领济南张荣(11811263)在河上夺获金舰五十艘(22)。明年窝阔台汗由白坡渡河後,获汉船七百馀艘(23),而汉将石天禄(11831236)从大将塔思(Tas,12121239)围汴,也掳得战船数艘(24)。在这些战役中,蒙方都没有运用战舰的迹象。 这一时期,蒙军遇到水障碍时,往往仍以简易济水工具渡越。1233年,蒙军围攻金帝於蔡州(河南汝阳),便是结筏潜渡汝水,以达蔡州(25)。蒙古西征中亚的情形亦是如此。1220年哲别(Jebe,?1224)与速别台(Subetei,11761248)追逐花剌子模算端札兰丁(Jalal-ad-Din)至阿姆河(Amudarya),乃命其军以牛皮裹树枝作鞄(革囊),藏军械服用於其中,系鞄於身,手握马尾,随以泳水,举军毕渡(26)。 不过,在伐金与西征过程中,有时因地形之需求不得不置备船舶。1221年大将木华黎(Muqali,11701223)於攻取葭州(陕西佳县)後,接受右副元帅石天应(?1222)的建议而造舟楫、建浮桥,以供当地防守之需(27)。据高丽史)记载,1232年高丽曾应蒙廷之要求而派遣船舶三十,水手三千(28),当是备渡河攻汴之用。在此期间,蒙军更有砲水手军及船桥军的设置。早在蒙军初入中原时,燕人薛塔刺海(Tarqai,?1232)於1214年已受命为砲水手元帅(29)。後来成吉思汗征花刺子模,军至莫兰河(30),不能涉,清州(河北青县)张荣(11581230)於一月之内,缚战舰百艘,成吉思汗奖其功,称之为兀速赤(usuchi,即水手),并任命为砲水手元帅(31)。但是,此时之砲水手军显然是一种遇城架炮,临水造船的工兵。张荣便是以匠军管领的身分负责造船的(32)。而且当时造船机会不多,砲水手军之任务系以架砲为主。薛塔刺海从征西域诸国,俱以砲立功,而张荣後来也因砲受伤。砲水手军下显然并无常备舰队。又有张札古带(Jaqudai)因从拖雷伐金有功,受命为河东南北路船桥随路兵马都总管(33)。这种船桥军大概也是临水造船或架造浮桥的一种工兵。 总之,蒙金战争时期的蒙古军中并无常备水军,而有临河造船的水手军及船桥军。不过,水手军与船桥军应可视为正规水军之前身。 蒙古水军的形成是由於对宋战争的需求。以後则随著对宋战略的变化,而逐渐壮大,执行不同战术任务。自1235年窝阔台汗初度出兵攻宋,至1260年忽必烈汗(Qubilai Qan,12601294)立国中原止,蒙宋战争陷於胶著状态。前廿年间,蒙古因限於国内政治情势以及受到军力尤其是缺乏水军的制约,并无一举灭宋的企图,仅不断采取有限目标的攻击,蹂躏长江以北的宋朝土地,削弱其抵抗力量,并破坏当地政治社会结构,以达到逐渐动摇宋朝国本的目的(34)。蒙哥汗(Mongke Qaghan,12511259)即位後,则以为大举攻宋时机已臻成熟,乃於1258年三路出军,一改窝阔台以来多路并进,全线进攻的方针,而改采“取蜀出峡,南北对进,会师鄂州,南下临安”的策略,将攻击重点置於四川。窝阔台的战略显然缺乏主攻方向,兵力分散,难能有成。而蒙哥的战略则过于迂远,且将主要兵力耗费于南宋在四设置坚不可破的山城防御体系之间,徒劳无功。这两种战略都不能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长江中下游的宋朝心脏地区。淮、汉地区河流纵横,而且长江中下游为南宋水军布防重点,蒙古缺乏水军,无法达成重大突破。 在这廿馀年中,蒙古虽不能采行有效战略,但由於与宋朝在三大战场上不断争战,为适应作战需要,各战场上的蒙古军都先後建立了水军。 伐宋初期,蒙古、汉军仍然常以简易浮渡工具作为渡河或战斗之用。运用皮筏及皮囊渡河之例不少。如1235年汉军将领梁瑛(1191-1256)从塔海绀孛(Taqai Gambu)征蜀,宋人守瞿塘峡,瑛作皮浑脱以济(35)。二年後,汉军将领巩彦晖(1204-1259)随大将张柔(1190-1268)攻淮西,率浮浑脱者十人,夜渡滁州池水(36)。又二年汪世显(1195-1243)在万州(四川万县)乘皮筏渡江击败宋军(37)。临时捆造木筏以济河的例子也有不少。1235年塔思部将刘拔都儿统率死士五百,乘新造木筏,进击汉水上之宋舰(38)。又如宋督视京湖军马魏了翁(1178-1237)於1236年奏称:当时蒙军在黄陂一带,呵习水户民,结筏攘舟,为渡河计(39)。 即在蒙哥汗时代,蒙军仍不断使用皮囊或木筏渡河。忽必烈於1253年南征大理,便是乘坐革囊及筏渡越金沙江(40)。据波斯史家拉施特(Rashid al-Din,12471318)说,1259年忽必烈引军攻鄂,命军士用树皮合在一起,做成了木筏,渡越大江(41)。又在四川作战的契丹将领石抹按只(?1273)於1258年为突破宋军对叙州(宜宾)马湖江面的封锁,集军中牛皮作浑脱及皮船,乘之击败宋军(42)。不过,当时蒙军在各战场已有小型舰队,简易浮渡工具之使用,可能不尽由于缺乏船舰,而是为配合河川条件而采取的因应措施。 早期蒙古水军船舰的来源,主要有二:一为掳获,一为自制。各战区掳获数目甚为庞大。在四川战区,1236年赵阿哥潘於利州(广元)嘉陵江上夺蜀船三百艘(43)。三年後,李彀下万州,会战於瞿塘,获战舰千馀艘(44)。1255年大将兀良哈台(Uriangqadai,12001271)在金沙江上击败宋都统张实,夺其船二百艘(45)。蒙哥汗伐蜀时,张立在大获山夺战舰百馀艘(46),李忽兰吉在钓鱼山下夺得粮船四百艘(47),而汉军大将史天泽(12021275)则在合州(合川)东南黑石峡掳获宋钜舰数百艘(48)。在荆、襄及两淮战场,蒙军夺得之宋船尤多。如1237年张柔部将何伯祥(12031259)在德安(湖北安陆)、郢州(钟祥)一带获战舰千馀艘(49)。张柔于同年亦在黄州西大湖上掳获宋船万艘(5O)。水军万户解成(?1262)在焦湖之战俘宋舰三百,後於1259年从攻鄂州,复夺敌舰千馀(51)。水军千户张荣实(12181278)於1235年从大将察罕(Chaghan,?1255)攻襄阳,於汉水上掳得战船数十艘。後从忽必烈攻鄂州,又在阳逻堡俘宋大船廿艘(52)。同一战役中,董文炳(12171278)、文忠(123if281)兄弟又掳获蒙冲百艘(53)。这些记载或有夸大,但蒙军先後掳获数目颇大的宋船,则不容置疑。而且这些宋船种类繁多,有蒙冲、有战舰、有粮船,也有民船。有的可供作战,有的则可供运输。蒙军当不致随夺随弃,前後累积船数甚为可观。 同一期间,蒙古必然自制了不少战船。可惜蒙方史料,一无提及,仅能从宋方情报中略窥一二。蒙军於1236年春进围江陵(湖北今县),魏了翁向宋廷奏称:蒙军自枝江、宜都境上,伐竹木,毁庐室,斧斤之声日闻,直欲为渡江计,显然是在造船(54)。三年後,宋廷以边报虏造船於汴,乃遣知招信军余玠(?1253)率兵进入河南,予以骚扰(55)。明年,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孟珙(11951246)得谍报称:蒙古军在邓州(河南邓县)之顺阳聚积造船木材,玠乃遣部将王坚(?1264)率军潜至敌後,焚其积聚(56)。1257年宋沿海制置使吴潜(11961262)奏报:山东汉军将领李璮(?1262)在海州(江苏连云港市海州镇)造船(57)。以上各项都是宋方传闻之辞,这些传闻是否属实?蒙古究竟造船若干?是何类型?现已无法解答。 蒙古的正规水军成立於对宋开战以後数年间。霸州保定人张荣实在1237年已为水军千户(58)。而易州定兴(河北定兴)人解成,以善水战著称,于1240年更受命为水军万户(59)。解成与张荣实都是作战於两淮及荆襄战场,而在四川战区,依当时蒙军使用船舰作战的情形判断,当亦有水军的设置。 在窝阔台汗初度伐宋前後,汉军将领受命为万户者不过八、九人(60),而解成得以成为水军万户,可见水军已有相当实力,但其实力仍不足以成为进攻的主力。在蒙哥汗大举伐宋前,水军主要用於淮西地区拦截自水上驰援围城的宋朝水军。据李天鸣的研究,在1242年至1245年间,蒙古军倚恃其骑、步兵之优势,采用水陆协同三面夹击水战法即是正面由战舰攻击敌方战舰,左右两岸的军队使用弩炮向敌方射击,并由骑兵予以掩护,以防宋军上岸攻击蒙军的弩炮步队(61),在淮河北面诸隘口的战役中,屡次击败驰援的宋朝舟师。宋兼知扬州李曾伯便曾感叹:盖舟师本吾长技,敌乃习而用之(62),但以後宋军不再在淮河北面诸隘口布防,蒙古水军与宋驰援舟师争战於河道广阔的淮河之上,便多为宋军所败,无法阻止宋军水路驰援,因而进展不大。蒙古水军实力更不足与宋军争胜於长江之上。蒙古军虽曾於1236年及1237年两次兵临江上,但都为宋军击溃(63),无法达到渡越长江,直捣宋朝心脏地区的目标。 蒙哥汗大举伐宋时,蒙古军水战经验已丰,而且又於出兵前募兵习水战(64),实力当又有增长。故在历次战役中,水军已能成功地执行阻援及突破宋军江上防线的任务。在四川战区,原驻成都的都元帅纽磷(Neuril,?1263)率军一万五千及战船二百艘,在叙州(四川宜宾)马湖江面击败宋都统张实所统五百战舰,然後顺利东行,担任封锁重庆江面,阻止宋朝援军的任务(65)。更重要的是蒙古水军挫败了宋四川制置使兼重庆府吕文德(?1269)进援合州钓鱼城的舟师。吕文德所率战船据说达万艘之多,蒙古水军在数量上远居劣势,但因优势骑、步兵配合得当,在五次战役中取得三次胜利,使吕文德救援钓鱼城的任务未能完成(66)。此外,在鄂州忽必烈部乘宋水军主力援蜀未还,运用部分水军(解成部)及临时徵集之民船,在浒黄州击败宋朝水师,得以顺利渡江(67)。总之,此一时期之蒙古水军在数量上仍居劣势,但由於陆上兵种的有效协同及战术运用得当,在历次水战中已取得胜负参半的成绩(68)。不过若欲作为攻宋决胜之主力,其实力仍有待加强。 四 蒙古水军是在忽必烈即位以後始得茁壮。忽必烈立国中原,而不再以草原作为帝国的政治重心。大蒙古国的性质乃发生根本的变化,蒙宋战争的意义亦因而改变。过去蒙古伐宋,不过为其东征西讨以创造世界帝国努力的一环。立国中原後,忽必烈必须以中原王者自居,消灭南宋,一统华夏,乃成为政治上之首要目标。对宋的政略及战略都必须加以修改。在政略的层次,忽必烈一方面施行汉法,加强政治号召,一方面集中一切资源以作攻宋之准备。在战略的层次,忽必烈矫正蒙哥汗的迂远策略,采取中间突破,两翼牵制,然後沿江而下,直捣临安的战略方针。因而于1267年对位居南北要冲、宋人视为天下咽喉的襄阳、樊城发动主要攻势,并在两淮及四川采取牵制性的进攻。 这一新战略的先决条件是拥有强大水军,堪与宋军在汉水与长江之上决一雌雄。忽必烈即位前,其谋臣郝经所上东师议便曾建议:命一军出襄、邓,直渡汉水,造舟为梁,水陆济师(69)。在此一建议上,郝经强调水军的重要性。忽必烈采行以荆襄为突破口的新策略,可能由於蒙军已拥有基本水上武力,并已掌握水战之奥秘。但此时水军仍未占优势,唯有加强实力,始可成为发动总攻势的主要工具。蒙古朝廷上下对此当有共识。监察御史王惮(12271304)便曾上论大作水军事状: 征进舟师,固未尝阙。然可大作一军,召募两淮、黄河上下并南人归顺者,兼用其力,舡舰一依宋法。精选大将,使之专习水战(70)。 此状明言蒙古水军不如宋朝,必须仿效後者,大力加强。较王惮建议更具影响的是刘整(12131275)的献言。刘整原为宋知泸州兼潼州路安抚副使,於1261年降蒙,任汉军都元帅,佐助征南都元帅阿术围襄阳、樊城。1270年他对阿术进言: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唯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71)阿术遂与他联合上奏说:围攻襄阳,必教练水军、造战舰为先务叫(72)此一建议得到忽必烈的批准而付诸实行。刘整显然并非建议扩张水军的第一人,但他对蒙古水军大肆扩张的推动与执行出力最大。 忽必烈的扩建水军,在围攻襄、樊之前已著手进行。在其即位之初,忽必烈即擢任张荣实为水军万户(73),合解成所统,此时已有水军二万户。1265年,阿里不哥(Arigh Boke,?1266)及李璮之乱皆已平定,北顾无忧,忽必烈乃积极筹划备宋,敕边军习水战,屯田(74)。明年,董文炳受命为邓州(河南邓县)、光化(湖北光化)行军万户兼河南等路统军副使,造战舰五百艘,肆习水战,讲平宋方略(75)。同年,山东统军副使王仲仁(?1273)受命督造战舰於汴(76)。显然都是准备攻宋。襄、樊之围开始後,陕西四川行省于1268年受命造战舰五百艘,付刘整使用(77)。二年後,忽必烈批准阿术、刘整建议,即命刘整造船五千艘(78),水军千户朱国宝(12301288)便曾参与督造战舰(79)。 训练水师与建造战舰同时进行。1267年均州总管张禧(12171291)奉命改任水军总管,其部增加二千五百人,令习水战。其中五百七十人来自汉军将领贾文备(?1204)部,由千户郝德昌(1204-1273)率领,参加训练,据说波涛汹涌之间,舟楫艘舰,几所动用,无不开合进退,缓急向应,征鼓旗帜,号令一新(80),训练可能相当有效。而刘整受命大造战舰後,更是日练水军,虽雨不能出,亦画地为船而习之,共训练了七万馀水军(81)。 水军的编制亦随著船舰、人员的增多而扩大。襄、樊前线水军即有四万户,刘整於1271年受命统领(82)。同时设有水军总管府,汉人文臣游显(12101283)任总管水军万户,当为管理水军四万户者(83)。1272年此一水军总管府即遭废除。此後四万户当直属於指挥荆襄战场的荆湖行枢密院。此时任水军万户者有张荣实(84)、解成之子解汝楫(85)、张禧(1273年始升任为万户)(88),帖木儿不花(Temur Buqa,淄莱水军万户)(87)等。另有邓州新军万户忙兀台(Mangudai)于1271年治水军於襄阳之西汉水南岸的万山(88),可能亦为水军万户。中下级水军将领现尚知名者则有王守信(1238-l293,张荣实部千户)(89)、朱国宝(解汝楫部镇抚)(90)、哈剌歹(Qaradai,12371307,镇抚)(91)、郝德昌(张禧部千户)(92)、邢德立、张志(皆千户)(93)、宁玉(12321302,摄口口府事,兼主浮梁津渡,教习水战)(94)等人。由上可知,水军将领绝大多数为汉人,所统部队亦为汉军。不过将领中亦有少数蒙古、色目人。帖木儿不花为蒙古荅荅里带(Tatardai)人,所部为淄莱水军,原来当为李璮旧部。忙兀台为蒙古达达儿(Tatar)氏,所统为邓州新军,原为真定史氏旧部。哈剌歹为色目哈剌鲁(Qarlugh)人,其部可能亦为汉军。此外,清州张荣之孙张君佐(12371307)(95)、薛塔剌海之孙薛四家奴(96),此时均任砲水手元帅,在襄、樊作战,其部可能亦有水军。 由於蒙古此时系以襄、樊为主攻地区,四川及两淮蒙军的攻势仅旨在牵制,在这两地区并未大肆扩建水军。但是,蒙古此时又责令高丽制造船舰。高丽所造船舰後来均用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