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难点.doc_第1页
论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难点.doc_第2页
论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难点.doc_第3页
论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难点.doc_第4页
论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难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难点与语音重点 本文曾在“首届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12 北京大学)上宣读。感谢会议主办者的盛情邀请。马燕华提 要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区分难点与重点,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本文辨析了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别,认为语音难点的形成与学习者的母语、汉语水平、不同技能训练特征以及教材教法不当有关;提出了确立语音重点的辨义、频率、难易三原则;在此基础上就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提出了教学建议,认为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指导语音教学很有必要。关键词 语音难点 语音重点 语音教学建议一 引 言1. 1 区分语音难点与语音重点的意义汉语(指“现代汉语普通话”,下略)语音是外国汉语学习者非常重视的学习内容。许多外国汉语学习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特别是来到北京学习汉语,除了亲身感受汉语使用环境和中国文化氛围以外,恐怕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汉语语音学得好不好,不仅直接关系到运用汉语时“门面”的光彩与否,而且还将影响到交际质量的优劣、自主获取听觉信息的多寡等。但是外国汉语学习者在中国、在北京的学习时间有限,他们追求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因此,提高汉语语音课堂教学效果,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区分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难点与语音重点非常必要。对于“语音难点”我们要花更大的精力去关注和研究,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对于“语音重点”我们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和检查,提出高标准的教学要求。对于“既非重点亦非难点的音”我们不妨叫做“语音易点”,语音易点的音素只需花极少的时间和精力教授,甚至完全可以不教授、不练习。这样才能分清主次,把握轻重,有效制定教学策略、科学分配教学时间,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效率。1. 2 语音难点与语音重点之辨“语音难点”指外国汉语学习者短时间内难以学好的音,表现为学习者较难学好、出错率高、纠错时间较长、即使学好后汉语语音面貌也无明显改善。“语音重点”指外国汉语学习者必须学好的重要的音,表现为学习者较难学好、出错率高、纠错时间较长,但是一旦学好后汉语语音面貌则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可见,“语音难点”与“语音重点”的根本区别在于学好后学习者的汉语语音面貌有无明显改善。因为“语音重点”的音,在汉语语音系统中辨义功能强、出现频率高。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语音重点”的确立、研究和教学。1. 3 本文写作目的本文希望讨论三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难点及其形成原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重点及其确立原则以及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建议。二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难点及其形成原因探讨2. 1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难点成年人在学习外语的最初阶段,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目的语与母语的语音(其实词汇、语法部分情况也如此)进行对比,以期找到自己熟悉的母语中可利用的语音来比附自己陌生的所学外语中的语音,希望减轻外语学习最初阶段的压力,消除外语学习最初阶段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这从广为流传的中国人学习英语用汉字加注英语词的读音笑话也可见一斑,如,将“English”注成“英国历史”,将“thank you”注成“三盒油”等。学习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同化现象”。在知识获得的最初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从而得到理解。奥苏伯尔将这种旧知识吸纳新知识的过程叫做同化。”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同化的一般条件是:首先,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其次,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内在的逻辑意义,并能反映人类的认识成果;再者,学习者还应具有理解所学材料的动机。”(张大均 1999)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很多是成年人,他们具有母语的语音知识和系统、汉语语音系统具有内在的逻辑意义,学习者具有理解汉语语音的动机,因此,学习汉语的外国成年人产生汉语语音学习的同化现象是符合学习一般规律的。同化的结果就是,用自己母语中的某些音素去同化汉语语音系统中的某些音素。下面以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为例具体分析。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倾向于用英语的浊音去同化汉语的不送气清音;用英语的不送气清音去同化汉语的送气清音。将汉语的p、t、k发成浊塞音b、d、g;将汉语的p、t 、k发成p、t、k;将汉语的zts发成英语的z,cts发成英语的s或z。因为同一发音部位清音与浊音的差别只是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这种区别对一般人来说不太敏感,音色差别也不明显;同一发音部位清塞音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发音区别并不是送气与否,而是送气的强弱不同,用送气弱的p、t、k代替送气强的p、t 、k,音色差别不明显。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母语为英语的外国学生如下很有特点的汉语发音:将“爸爸”发成 ba ba;“哥哥”发成 ge ge;“地图”发成 di tu;“中国菜”的“菜”发成zai51或si。我们认为,正确引导外国学生实现汉语语音学习上的科学“同化”,系统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是很有必要的(语音学习是如此,汉语的词汇句法学习也应该是如此)。我们知道,对比分析任何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不外乎得出三类音:相同的音、相异的音和相似的音。如,对比分析汉语和英语的辅音系统,我们得出的三类音的情况是:相同的音:f h s l m n ,相异的音:英语有、汉语无的音: T D v相似的音:第一组 汉语的 t6 t6 6 t. t. .英语的 dZ tS S/Z第二组 汉语的 ts ts 7 英语的 z s/z r第三组 汉语的 p p t t k k 英语的 b p d t g k根据成人学习外语的规律,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没有对比差异,完全可以自学。因此,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中和英语相同的音时,完全可以自学。“相同的音”自然不是“语音难点”,它属于“语音易点”。“相异的音”也不是“语音难点”因为母语中没有这个音,发音特征明显,容易引起注意。最难的是“相似的音”。汉语辅音有送气强弱(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英语辅音有清浊的对立。但是,教学实践证明,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倾向于用英语的浊音去同化汉语的不送气清音;用英语的不送气清音去同化汉语的送气清音。将汉语的p、t、k发成浊塞音b、d、g;将汉语的p、t 、k发成p、t、k;将汉语的zts发成英语的z,cts发成英语的s或z。汉语的zht6、cht6、s6、jt.、qt.、x.与英语的dZ、tS、S/Z几乎是同仁们公认的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声母中最难学好的音。因为这三组音发音方法相同,发音部位极其相近,zht6、cht6、s6的发音部位是舌尖和硬腭前部;jt.、qt.、x.的发音部位是舌面前与硬腭前部;英语的dZ、tS、S/Z的发音部位是介于zht6、cht6、s6和jt.、qt.、x.之间,与jt.、qt.、x.的发音部位尤其相近,只是发jt.、qt.、x.的舌面与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发dZ、tS、S/Z舌头两边与硬腭形成阻碍,这种发音部位的细小差异,一般人是很难区别的。汉语zht6 cht6 s6、jt. qt. x.和英语tS dZ S/Z 对照表 表一 舌尖后(舌尖/硬腭前)舌叶(舌面边缘/上臼齿)舌面前(舌面前/硬腭前)清、不送气、塞擦音t6 (zh)tS (China)t. (j)清、 送气、塞擦音t6(ch)t.(q)浊、 塞擦音 dZ (jean)清、 擦音 6 (sh)S (show). (x)浊、 擦音7 (r)Z (television)因此,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说“中国”的“中”时,听起来,既像zht6,又像jt.,也像dZ,道理就在这儿。有意思的是,笔者有一次乘出租车,司机师傅看到许多正在拆的建筑,说“难怪美国人叫咱们拆呢(China)。”司机师傅说的“拆呢”实际是指英语表示“中国”意思的单词“China”,这位师傅将汉语的cht6比附成了英语的tS。这个例子不仅很好地说明了人们在说外语时将母语语音比附成外语语音的学习规律,即用自己熟悉的音来代替自己不熟悉的音,还说明了一般人是很难区分汉语cht6与英语tS的发音差别的,因此这两个音很容易相互替代。两种语言中“似是而非的音”一定是外国汉语学习者的“语音难点”,但是“语音难点”的形成不仅仅与学习者的母语有关,还要考虑这个音在语音系统的辨义功能和频率等因素。2. 2 语音难点的形成原因2. 2. 1 语音难点的形成与学习者的母语有关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自不同母语,他们在学习汉语语音时,都倾向于将自己熟悉的母语发音来比附自己不熟悉的汉语发音,因此,虽然都在学习汉语语音,但各自的语音难点并不完全相同。如,韩国人学习汉语的前鼻音韵尾 nn韵母和后鼻音韵尾 ng,韵母时,毫不费劲,他们能很清楚地发“开饭”与“开放”;但是,日本人却很难学好这两组韵母,前鼻音韵尾 nn和后鼻音韵尾 ng,是日本人的韵母语音难点。因为,韩语有三个鼻音韵尾,除了nn、ng,,还有一个双唇鼻音韵尾-mm,因此,鼻韵尾nn、ng,属于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语音系统中“相同的音”,没有对比差异,完全可以自学。而日语中的鼻音音位/n/,虽然有两个条件变体n和,,但是这两个音素不区别意义,所以日本人很难发清楚“开饭”与“开放”。因此,不同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其汉语语音难点是不完全一样的。2. 2. 2 语音难点的形成与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有关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是一个变量,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他的汉语语音难点也随之变化。据调查,同为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初级汉语水平者听熟悉的汉语词语时,送气不送气声母的误听率为14、听不熟悉的汉语词时,送气、不送气声母的误听率为25;中级汉语水平者听熟悉的汉语词时,送气、不送气声母的误听率上升为54、听不熟悉的汉语词时,送气、不送气声母的误听率上升为55。可见“初级汉语水平日本留学生对送气不送气声母容易听辨,中级汉语水平日本留学生反而不容易听辨。”(马燕华 2003)因为语言听力与听者的“语言背景”密切相关。汉语的送气声母与不送气声母时长相差很大,本来是很容易听辨的,中级汉语水平日本留学生的误听率反而比初级水平的高,因为送气声母与不送气声母是日本汉语学习者的发音难点,听者不正确的汉语发音干扰了自己的汉语听辨能力,而初级汉语水平者的汉语水平很低(入学两周),他们的发音错误还不足以干扰自己的听辨能力。因此,同一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其汉语语音难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2. 2. 3 语音难点的形成与单项技能训练有关语音教学从纵向看,贯穿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是一项长期学习内容(实际上是一项终身学习内容),从横向看,涉及听力训练、会话训练、阅读训练、写作翻译训练乃至语法知识的学习。语言单项技能的习得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汉语语音难点在不同技能训练中的表现是不完全一致的。据调查,同为初级汉语水平的日本留学生“在声母上,容易引起发音障碍的是送气与不送气音;而容易引起听力障碍的是发音方法相同但发音部位不同的音。在韵母上,韵尾不容易引起发音障碍,但容易引起听力障碍。”(马燕华 1995)因为,送气音(声母)与不送气音(声母)时长相差很大,容易听辨,不是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听辨难点,但是是他们的发音难点,因为日语辅音的送气不送气不区别意义,他们对送气音、不送气音不敏感。因此,即便是教授同一教学对象,在不同的单项训练课上表现出的语音难点也不是完全一样的。2. 2. 4 语音难点的形成与教材、教法的不当有关教材的不当设计、教师的不当教法都会误导或促使学习对象语音难点的形成。有的教师以为教外国学汉语语音,和教汉族小学生学拼音一样简单。他们照搬国内汉族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法,用唱读法教声调,教第三声时强调念准降升调型的本调(调值为214)。殊不知,实验语音学已经揭示:语流中82的第三声念半上,即调值为211的低平调型;13的念阳平,调值为24,真正念214调值的第三声,只占第三声的5(陈明远 1983)。也就是说,语流中绝大多数第三声不是降升调型,调值不是214。因此,不注重语流实际念法,强调念准单个音的教法,导致留学生花了很大气力念准了全三声的降升调,一旦进入语流学习,反而念错了,促使第三声成为了语音难点。有些初级阶段的教材,无论是听力练习还是发音练习,声母部分都以辨析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为编制目的。这是不对的。因为实验语音学揭示:发音部位相同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时长差别很大(林 焘等1985:131195):汉语送气声母与不送气声母时长对照表 表二送气声母时长(ms)不送气声母时长(ms)p136b100t134d 89k143g101c146z117ch146zh107q148j120由于送气音比不送气音长得多,不会构成听力障碍,而是操某种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发音障碍。因此,会话教材中的发音练习应当针对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编制练习,而听力教材就不必花很多时间练习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听辨了。教材这种不当设计,使应当重点练习的音得不到有效练习,会促使形成学习者的语音难点。三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重点及其确立语音重点的“三原则”3. 1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重点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重点是指重要的语音要素。之所以重要是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这些音时,较难学好、出错率高、纠错时间较长,但是一旦掌握了这些音,学习者的汉语语音面貌将会发生明显的改善。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前,应当首先确立所教对象的汉语语音重点。3. 2 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语音重的“三原则”3. 2. 1 辨义原则确立为“语音重点”的音,必须具有重要的辨义功能。声调是汉语区别意义的重要手段,两个词的声母韵母相同时,只能依靠声调来区别意义。如,(1)大杯子(d bizi)大被子(d bizi)(2)买可乐(mi kl)卖可乐(mi kl)因此,声调应当列入对外汉语的“语音重点”。那么,有没有不区别意义的音呢?我们认为,汉语的轻声、儿化现象,其主要功能是表达某种感情色彩,虽然个别轻声词、儿化词可以区别意义,但是区别意义不是轻声词、儿化词的典型功能。因此,轻声、儿化只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难点”,而不是“语音重点”。3. 2. 2 频率原则确立为“语音重点”的音,必须是汉语语音系统中出现频率高的音。汉语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4个声调,从理论上推算,每个声母21个音节之后才能重现一次,每个韵母35个音节之后才能重现一次,而每个声调4个音节之后就要重现一次。正因为声调出现频率高,所以一旦掌握了,语音面貌就会有明显改善,所以,声调应当列入“语音重点”。“语音重点”有层次之分。在声母、韵母、声调这个层次上,声调是语音重点,但是,在声调这个层次上,第四声是语音重点,因为,据统计(陈明远 1983),汉字声调的出现频率是:第一声 19.4 第三声 17.8 第二声 18.6 第四声 34.9 据统计,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个汉语声母、韵母、音节、双音节词声调组合模式是:最高频前十个汉语声母、韵母、音节、双音节词声调组合模式表 表三声母 / 频率()韵母 / 频率()音节(不计声调)双音节词声调模式 / 频率%1 d 13.81 e 16.71 de1 去声+去声 11.62 sh 8.32 i(-i)16.02 yi2 阴平+去声 9.03 l 7.03 a 5.53 shi3 阳平+去声 8.54 zh 6.54 uo 5.14 le4 阴平+阳平 6.75 j 5.05 ai 5.05 zhe5 上声+去声 6.66 x 5.06 u 4.86 ta注:只列前5种,因为一共只有16种,列10种,“最高频”就失去意义了。 7 h 4.37 en 4.77 wo8 b 4.38 ian 3.78 you9 z 4.29 iou 3.49 zai10 m 4.210 ao 3.010 bu小计: 63小计: 68 频率小计: 42.4需要说明的是:(1)位于最高频前十个声母、韵母中的音,有些不仅是外国汉语学习者共同的“相似的音”,同时也是汉语中相似的音,如,声母中的z、zh、j ,发音方法相同,发音部位非常相近;韵母中的e、u、uo ,e与u都属后元音,u的舌位比e稍微高一点,u是高音,e是半高原音,u圆唇,e是不圆唇。(2)位于最高频双音节词声调组合中的五种组合,其中四种的后音节都是第四声,单个汉字读第四声的频率最高,占34.9%,当然在双音节词的声调组合中第四声的频率也会高,这提醒我们,在教外国人学汉语时,一定要充分重视第四声的教学。(3)位于最高频的声母、韵母、音节、双音节词声调组合模式,不仅每一项频率高,各项相加所占比例也大。如,“最高频前五种双音节词声调组合模式”差不多占双音节词声调组合的一半,换句话说,将最高频的五种声调组合模式念准了,差不多就有一半的双音节词念准了。(4)表三可以作为用“频率原则”确立语音重点的依据。3. 2. 3 难易原则确立为“语音重点”的音,一定是较难学好的音,也就是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语音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后归纳为“相似的音”。在为来自不同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确立语音重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四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建议4. 1 区别对待不同“地位”的语音人们在学习外语时,并不是所学外语的每一个音都不会。语言大师赵元任曾就如何教外国人语音时明确指出“起头注重音的方面,使学生怎么能够抓得住少数的几个音。少数的几个语音,本来学生已经有的,当然没有问题了。平均说起来,学任何国语言,或任何别国的人学(汉语),大概有一半已经属于公共的了,比方a、i、o、p、s(夏威夷没有s,那是很少的),差不多都有了,只有一半需要特别练习。”(赵元任1959:527)我们知道,赵先生不仅在语言研究方面成果斐然,在教外国人学汉语方面也堪称一代宗师,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学科之先河。赵先生这段话告诉我们,外国人在学汉语时,对汉语语音的习得是有难易之分的,各种语言“公共的”音,学习是“没有问题”的,“需要特别练习”的只有一半。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对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语音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教授学习者的汉语语音分为三个不同“地位”的语音聚合群:一个是公共的语音,即“相同的音”,我们称之为“语音易点”,一个是“语音难点”,一个是“语音重点”。不同“地位”的语音,教学上应区别对待。“语音易点”,可以不必教授;“语音难点”抓住典型特征加以攻克;“语音重点”特别关注,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都加大练习量,提高学习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单位教学时间的教学效率。4. 2 划分语音教学层次语音教学是一项长期教学任务,应当划分教学层次,林焘先生曾将汉语语音划分为四个层次“1、音位层,2、音节层,3、音节组合层,4、语句层。”(林焘1989:159)我们认为可以从宏观上划分“音节层”和“韵律层”两个层次。“音节层”主要学习声母、韵母、声调、基本变调、常见句调等内容,要求学习对象发音清楚,能区别意义,掌握“语音重点”。形成汉语发音的良好“发音定势”。“韵律层”主要学习常见停延、重音规律、语流结构基本单元的轻重音模式等内容,因为“会念单独的音是一回事,能够连起来用又是一回事。”(赵元任1959:527)4. 3 区分不同技能训练由于学习者在不同技能训练中语音习得规律不完全一致,因此,区分不同技能训练的语音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4. 4运用“原型理论”指导语音教学 认知语言学以人的经验、认知、语义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提出了“范畴化”(categorization)和“原型”(prototype)理论。“原型”本是心理学术语,心理学认为“原型是从某类客体中抽取出来的代表类别中所有客体集中趋势的内在表现”(张积家2004:220)。认知语言学的原型指语言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的程度的典型性”(赵艳芳2001:60)。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原型理论”指导语音教学,特别是用来攻克“语音难点”。如果把“语音难点”再进一步分为不同范畴,那么每个范畴中最典型的、最熟悉的、最高频的成员则是该范畴的“原型”,掌握了“原型”,则可以类推其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如,三声变调是对外汉语教学普遍存在的“语音难点”,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外国初学汉语者最熟悉的、最高频的词语组成练习三声变调发音的“原型”,用初学时最常用的第三声的“很”分别与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搭配成词语“很多hn du”、“很忙hn mmg”、“很好hn ho”、“很大hn d”反复练习,一旦学会了“很多”、“很忙”、“很好”、“很大”的发音规律,那么“很酸”、“很甜”、“很苦”、“狠辣”,他自己就能类推了。注 释数据引自陈明远、刘连元以及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相关统计参考文献陈明远(1983)第三声的性质及教学,语言教学研究试刊林 焘(1985)北京语音实验录,北京大学出版社林焘等(1989)语音探索集稿,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