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节中国近代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本的学习 了解近代中国对民主理论探索之艰难 民主思想由朦胧走向成熟的过程 中国近代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背景 对君主专制的反思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表现 萌芽 民权思想的启蒙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成熟 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一 对君主专制的反思 对民主朦胧的渴望 思考 2位思想家有哪些共同的生活背景 黄宗羲 梨洲先生 顾炎武 亭林先生 1 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 天下为主 君为客 2 限制君主的权利 法治 提出 有法治而后有治人 思想 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 一家之法 建立 天下之法 2 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黄宗羲的思想 1 主要思想 黄宗羲 梨洲先生 材料一 其 君主 既得之 天下 也 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 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 原君 概括黄宗羲观点 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批判君主专制 一 黄宗羲的思想 天下为主 君为客 1 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 批判 家天下 的天下观 2 提出 亡国 与 亡天下 的区别 3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都具有民主因素在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中起到了重大影响 一 对君主专制的反思 材料一有亡国 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 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结合材料 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 亡国 改朝换代 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 民族 文化的沦亡 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顾炎武 亭林先生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之际引起一些仁人志士对君主专制进行深刻反思的原因 影响如何 深化 探究 材料1 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 经过历朝的完善 加强 明清时期极大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大大阻碍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阻碍了社会进步 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表现和原因之一 材料2 明朝中后期 伴随着耶稣会士来华 西方进步的科技知识开始传入我国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从经学转向科学 高举起 求实 明理 的旗帜 掀起了振兴科学的启蒙运动 材料3 明清两朝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的产生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不断缓慢发展 这些变化首先反映在了思想界里 于是 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 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 形成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政治 专制统治的强化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尖锐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思想 西学东渐 程朱理学 八股取士 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促进了政治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换 对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民族危机的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学说的传播 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1 民权思想启蒙的背景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二 民权思想的启蒙 1 背景 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从洋务派中分出 2 代表人物 冯桂芬 郑观应 王韬3 主张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君民共主 议会制度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19世纪60 70年代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代表人物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 既不是一江长流 也不止一个洪峰 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 认为人人 有自主之权 人人 有自立之权 还认为 人人平等 只有这样才不违背天赋人权的公理 梁启超把张扬民权与批判君主专制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若再不开放民主 就要亡国灭种 废君权 倡民权 变不平等为平等 吸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的思想传播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 表达了资对平等 自由和民主的向往 但没有多少可行性 社会影响较为有限 梁启超 梁启超 1873 1929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启蒙思想家 资产阶级宣传家 教育家 史学家和文学家 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 事败后流亡日本 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 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 1920年后 脱离政界 先后在清华 南开任教授 并专心著述 维新运动后梁启超思想一度激进 新民说 强调 新民为今日第一急务 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 树立独立 自由和爱国家 爱民族的思想 激励人们都要具有 自尊 进步 利群 以及 进取冒险 等奋发图强 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他这时初编 新民众报 的指导思想 新民 思想 有爱国思想 尚武精神 社会公德 独立人格的新国民 而不是中国传统时代的 臣民 或 良民 同 都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都主张君主立宪制异 康有为借用孔子来证明自己变法的合理性 而梁启超则显得更加激进 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结合起来 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性 背景 三 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民族危机的加深由戊戌变法的失败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民权主义 民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形成完善 从兴中会建立到同盟会建立主要内容 暴力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民主共和国主要目的 建立政体 反对帝制 争取人权三民主义之间关系 紧密结合 完整体系 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也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民主自由的愿望 但它缺乏彻底的反封建内容 他把推翻清朝统治当做实现民权主义的最终目标 五权分立原则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考试权 监察权 对西方民主政治加以改造借鉴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发展 新三民主义 2 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特点 思想更民主 手段更革命 结合中国国情 参照西方政治不足 思想有创新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发展 新三民主义 新 在反帝 新 在强调民权普遍性 新 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影响 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 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推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局限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 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康 梁 孙观点的异同 同 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 建立资本主义统治方式 异 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 主张渐进改革梁启超认为立宪制是最好的政体 主张先制定宪法和培养新民再实行立宪孙中山主张革命 建立民主共和国 实行五权分立 深化 探究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眼看世界 19世纪40 50年代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19世纪60 90年代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 19世纪90年代 19世纪末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19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1915年 1 康有为 托古改制 的理论依据是 新学伪经考 日本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记 孔子改制考 A B C D 2 同盟会的纲领中属于 政治革命 的是A 驱除鞑虏B 恢复中华C 创立民国D 平均地权3 19世纪90年代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 提倡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 从学习西方科技转向民主共和D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中华民国 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A 美国B 英国C 俄国D 德国5 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呼吁中国要学习西方民主制度 实行 变政 其目标是A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 实行君主立宪C 建立皇族内阁D 推翻皇帝统治6 康有为 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主要包括 中体西用 依靠清王朝进行改革 建立君主立宪 实现民权 实行共和制A B C D 7 对康有为 托古改制 理论的表述中 错误的是A 借用传统儒学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 借用孔子权威 为维新改制创造根据C 将儒学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结合D 新学伪经考 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独立混合储能电站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标准果胶建设项目施工方案
- 基础工程本科试题及答案
-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建筑工程方案
- 绿色纺织新材料生产线项目施工方案
- 电工圆铝杆生产线建设项目招商引资报告
- 城市绿化监理合同延期与养护责任追加协议
- 祁菊离婚案财产分配及子女抚养权协议书
- 离婚协议书:婚姻关系解除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协议
- 2025年中考数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二次函数(四)
- 2025年中国地震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课件
- 呼吸科出科考试题临床及答案2025版
- 仓储能力及管理办法
- ROCK1蛋白:解锁食管鳞癌奥秘的关键密码
- 心理健康教育:男生女生
- 《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
- 政策变迁课件
- 电机维护检修培训课件
-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课件 第五章 物理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