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研究.doc_第1页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研究.doc_第2页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研究.doc_第3页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研究.doc_第4页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分类号10530F83学密号 20078600143级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研究学位申请人指导教师学院名称易查忠楚尔鸣 教授 商学院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工商管理(MBA)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I The Study of the Risk of Bank Runs in CityCommercial Bank on the Basement ofAsymmetric InformationCandidateSupervisorCollegeYi ChazhongPro. Chu ErmingBusiness SchoolProgramSpecializationDegreeMBAMasterUniversityDateXiangtan UniversityNov25th, 2009II 摘 要近20多年来,伴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而挤兑造成的银行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挤兑对那些总体规模较小、发展程度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且存在历史包袱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巨大,严重的甚至会造成银行的破产。为了给这些小规模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建议,该文从信息不对称等理论去探讨银行挤兑发生的原因,并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和个案描述对银行挤兑进行分析,总结了一般的能有效控制挤兑事件发生的经验。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银行挤兑危机案例的考察,指出挤兑往往是金融危机的诱因。并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羊群效应理论等分析出发,对银行挤兑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挤兑发生的三种类型:自发引起、信息作用与自发和信息同时作用的三种挤兑类型。在模型分析方法框架下,本文首先设定了一个完全信息假设前提下的最简单模型,得出了多重纳什均衡的存在。然后,逐渐放宽模型假设,使模型更切合实际,更能说明实际情况下挤兑发生的原因。经过前文理论和模型的铺垫,再引入了湖南某城市商业银行曾经发生的具体银行挤兑的案例,通过对挤兑发生时的银行自身的财务状况及其挤兑时外界的经济环境分析,认为信息非对称是我国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发生挤兑的根本原因。最后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提出了健全商业银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加强风险监督、建立金融安全网等城市商业银行防范挤兑发生的措施及其挤兑发生后的应对策略。关键词:挤兑;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I Abstract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with the relaxation of the financial control and the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 series of bank crisis and currency crisishave successively happened in the world. And the crisis caused by bank run is endless.Whats more, bank run has an immense effect to the city commercial banks whichhave smaller scale, and historical burden and whose development depends on localeconomic. It even will lead banks to bankruptcy. In order to providing some advice tothese business banks with a small scale, this essay, using the dynamic game modeland case to analyze the bank runs, discusses the reason of bank ru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the end we summarize somegeneral experience to control the bank runs.Firstly, making 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ases of bank runs whichhappened at home and abroad, we observe that bank runs are the reason of financialcrisis. Then beginn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herd behavior, we analysis the reason of bank runs, and we know three reasons: onereason is that bank runs happened spontaneously, one reason is that bank runshappen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information and another reason is that bank runs arecaused by the two reasons before.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model, we make thesimplest model which has a hypothesis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get a conclusionof the existence of multiple Nash equilibrium. And then we relax the assumption tomake the model close to the reality and to gi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reason of bank runs. Introducing theories and models is to make preparation for thefollowing case. In the case we describe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bank when bankran and the surrounding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detail. In addition, observing howthe bank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dealt with bank runs, we summarize some normalprecautions which are used to resolve the bank run. Finally, from the micro and macroperspective, we get the precautions of preventing bank run and counter measures ofthe control of the effect of bank run.Key words: bank run;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II 目 录第1章引言11.1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1.2国内外动态研究述评 21.2.1国外研究动态 21.2.2国内研究动态 3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41.3.1研究思路 41.3.2研究方法 41.4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51.5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5第2章商业银行挤兑的一般理论分析62.1信息不对称与挤兑原因分析 62.1.1信息不对称理论 62.1.2自发形成的银行挤兑 72.1.3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 82.1.4自发与信息同时作用的银行挤兑 92.2储户的行为选择与信息传播分析 92.2.1羊群行为理论 92.2.2信息羊群行为理论102.3银行倒闭与挤兑救助分析102.3.1有问题银行的挤兑救助与重组安排112.3.2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分析12第 3章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银行挤兑风险模型研究133.1基于完全信息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挤兑模型133.2存款者类型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商业银行挤兑风险模型143.3储户私有噪音信息下的商业银行挤兑风险模型16第 4章湖南某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的案例研究194.1背景介绍194.2挤兑发生前的财务分析204.3挤兑过程234.4挤兑的处理与平息24III 4.5总结25第 5章防范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的政策措施275.1健全商业银行信息公开制度275.1.1强制性披露与鼓励自愿披露相结合285.1.2规范信息披露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银行实行因地制宜的信息披露政策 285.1.3加强金融监管当局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完善惩罚制度295.1.4正确处理好信息公开和金融安全的关系305.1.5健全商业银行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商业银行诚信、信誉建设305.2建立商业银行风险内控体系305.2.1完善内控环境,建立垂直型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分级授权制度315.2.2构建独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315.2.3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风险评估制度325.2.4构建会计电算化安全控制体系325.2.5建立信息交流与反馈平台325.3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335.3.1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335.3.2建立存款稳定增长机制分散存款结构失调风险335.3.3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建立风险评估体系335.3.4建立银行超额准备金或资产变现的两道防线345.3.5走“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的道路345.4建立金融安全网355.4.1建立有效的最后贷款人制度365.4.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365.4.3建立金融安全网的初步构想36参考文献 38致谢 41IV 第1章 引言1.1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在社会经济中,银行与其他企业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征。首先,银行系统的资本杠杆很高。在资产运作良好的银行中,资本负债比率为 1:10,而非金融性公司的资本负债比率为1:1;其次,银行资产平衡表中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很高;第三,银行资产负债表因为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而与其他非金融企业不同。银行资产趋向于投资长期项目,而银行负债又主要是以短期存款出现。正由于银行的这些特征,一旦存在对银行不利的信息传播,就可能导致银行挤兑风险的产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银行从其产生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今天的金融巨头,挤兑风险始终是困扰银行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仅从本世纪来看,2004年 7月,俄罗斯银行突然迎来了自 1998年金融风暴后的又一次挤兑风潮。著名的古塔银行宣布面临支付危机的消息一出,该银行莫斯科各分行立即出现挤兑风潮。愤怒的储户将古塔银行围了个水泄不通,迫使古塔银行暂停营业,这更刺激了本就对银行不太信任的俄罗斯民众。随后,俄最大的私有银行和全国第四大银行阿尔法银行也出现了储户疯狂挤兑现象。由于提款机无法应付突如其来的提款浪潮,居民们被迫在各大分理处门前大排长龙。据阿尔法银行第一副总裁科索戈夫透露,仅7月7日至9日,储户就从该行提取了近2亿美元现金。与此同时,民众大量抢购美元和欧元等外币。2007年9月14日英国诺森罗克银行遇到挤兑,诺森罗克银行为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主要依靠银行间拆借与出售抵押贷款证券筹款。但“次贷危机”中各银行“借贷”,使诺森罗克银行遭遇流动性短缺,发布利润减少警告。英国央行向其注资,以帮助它渡过难关。但英国央行的这一罕见举动引发了市场恐慌。9月14日和15日在银行各分支机构门前排起长队,取回自己的存款。2008年 1月 4日,台湾老字号力霸集团下属的中国力霸、嘉食化两家企业宣布遭遇严重财务危机,两家公司负债逾400亿元台币,申请重整,股票停止交易。消息传出,引发关系企业中华商业银行3天内被挤兑430亿元,台湾“金管会”5日接管。从国内来看,全国首例被关闭银行事件发生在海南的海南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18日,成立之初,采用高息揽存的方式曾取得过短暂的辉煌,但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就隐藏着很大的问题,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历史包袱过重,支付困难,信誉较差。1997年底,海南发展银行1 按照省政府意图兼并了 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这次兼并成为了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导火索。由于这次兼并,公众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1998年春节过后,在海口有海南发展银行营业厅的地方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街景:储户从室内到马路上排成长龙等候取款,这次挤兑持续 2个月才慢慢地消化。这几个月的挤兑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估计损失为 87.58亿元,而其货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急调了 34亿元资金救助,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城市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其规模小、传统信用社留下来的包袱重、直接与地方经济相联系,因而只要有不利的信息传出,就更容易遇到挤兑风险。仅从湖南省内的商业银行来看,近二十年来就遇到了两次挤兑风潮。银行挤兑作为银行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其爆发及传染的原因和途径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由于一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取决于融资结构,而我国除了以内源融资为主外,大部分资金的流动都由银行来完成,因此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体现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因此,研究银行挤兑,防止银行危机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运用信息不对称的相关理论,通过理论模型与个案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银行挤兑进行解释,并研究出防止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的政策措施。1.2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1.2.1 国外研究动态国外研究银行挤兑的文献中,Diamond Dybvig(1983)模型是分析和解1 1释银行挤兑的经典性文献,模型认为银行挤兑是自发的随机现象,与其他经济变量无关,同时商业银行存在着先到先服务原则,存款人有因在队列所处位置过后而导致提款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担心,因此一旦得到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的信号,在先到先服务原则的驱动下,都倾向于将自己在队列中位置前移。 DD模型的意义在于首次将活期存款契约纳入分析框架,并开创了银行挤兑风险的标准范式。但是DD模型不能解释存款人恐慌形成的原因,也就不能用实证对模型进行分析。Peck和Shell(2003 )的模型中,假设挤兑发生的概率是给定的,挤兑是2由任何因素引起的,他们证明了银行挤兑均衡存在,他们认为DD模型中的均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因为消费者如果得知挤兑将发生,他们不会同意早期合同。Macey(2006 )用三个具体的案例指出银行因此固有的特性使银行容易发3生挤兑。他认为银行与生俱来的不稳定是因为存款者在“先到先取”规则下趋于争先取款。在Martin(2006)4模型中,同样假设银行挤兑是由太阳黑子引发的,该模型是戴蒙德、迪布维格在1983年发表的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一文中提出的,以下简称D-D模型。2 存款者拥有的信念是如果存款者观察到太阳黑子,所有人都会认为有耐心存款者将在第一阶段取款,否则都认为他们将在第二阶段取款。Jacklin和Bhattacharya ( 1988 )最早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研究银行挤兑,并5认为银行和存款人之间存在着双向信息不对称:银行不能观测到存款者的真实流动性需要,存款者也不知道银行资产的真实状况。在信息不对称前提下,存款人很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出合理预期,多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来获取“信息”,并将这个“信息”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进一步地,存款人的行为也会成为其他存款人的“信息”。Chari和Jagannathan (1988)认为银行挤兑过程中羊群行为发6生是可能的。存款者能观察到属于私人的白噪声信号,并根据这些私人信号和公开场合能观察到的其他存款者的行动来采取相应的行动。信息是私有的且不完备,但行动是能公开观察得到的,这就导致了“社会学习” (sociallearning),没有采取行动的存款者试图根据其他存款者的行动信息来做出推断。所有的存款者最终都不考虑自己的私人信息,而依赖于公共信息,从而羊群行为发生。存款者之间的羊群行为会导致银行挤兑的发生。 Krugman (1998)认为金融市场上易于7产生羊群行为的原因在于投资的委托代理问题,因为大部分投资在一些易于发生危机国家的资金通常是由资本的代理人来代为管理的。Calvo (1998)的观点是即8使单个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不是序列进行的而是同时进行投资决策,投资者之间的羊群行为也可能产生。如果一个投资者收集一个国家信息(或一个存款者收集一家银行的信息)的成本是高昂的,那么投资者(存款者)就会放弃私人信息,而按照公共信息来选择普遍的行为,经济(银行)的不利冲击就可能诱发羊群行为,从而使经济(银行)从一个没有投机攻击(银行挤兑)的均衡转移到一个有投机攻击(银行挤兑)的均衡。Park(1991)假设缺乏具体银行信息的存款者从整个银行9系统劳动状况来推测单个银行的状况,他认为银行挤兑恐慌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合理因素造成的“神秘”现象,而是因为具体信息的缺失。 Yorulmazer(2003)在DD和AG模型,以及BHW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模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还有 Chang, Chaudhuri & Jayaraten (1997),Allen &(1998),Smartin (2003)等。(1988)以及Calomiris和Gorton之前的银行挤兑的研究,发现在经济基础恶化时银行挤兑更容易发生。Saunders和Mason (1996),Calomiris和Mason(1997)分别对1932年美国大萧条期间银1011Gale1213Gorton1415(1991)通过对美国存款保险引进1617行挤兑传染和1933年芝加哥银行发生恐慌进行研究发现,银行挤兑前期资产平衡表较弱的银行更趋向于发生大量的取款行为。此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还有Chen(1999)18,Ennis19(2003),Starr和Yilmaz (2007)等。201.2.2 国内研究动态3 我国也有很多经济学家对挤兑危机进行了研究。李义奇(2000)运用博弈21论分析工具,对银行挤兑过程中有关主体的行为特征作了基本描述,从而提供防范和化解银行挤兑危机的可能性选择。采用同样分析方法的还有浦勇健22(2004)、乔海曙(2006)、黄毅、蔡辉明、张晓华(2006)从储户存款合约23 24的角度分析了银行挤兑,并认为传统银行业务的存款合约受到现金流动性、偿还能力、先到先服务的限制,储户偏好可能受到外在谣言、扰动和经济冲击的影响,无论(利息)收入是否会受到损失,任何储户都会争相从金融机构提取现金。由于储户受到自我实施信念恐慌的驱动,任何的随机事件都可能促成金融机构发生低25效率的挤兑“黑子均衡”(sunspot equilibrium)。张仁德、姜磊(2005)通过对26Barro (1986)货币政策模型加以变形,用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率代替原模型中的通货膨胀率,应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研究方法,在理性预期的假设前提下,通过建立银行与存款人的行为博弈模型,研究银行声誉对于银行挤兑的影响。结论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良好的银行声誉有助于引导存款人形成有利的预期,减少银行挤兑的发生。李涛、都晓岩(2007)从银行挤兑风险发生、发展乃至27演变为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过程入手,并引入了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金融安全网的制度成本,认为银行挤兑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并提出了我国应急管理中的最优合同设计和金融安全网构建的逻辑框架。宋翠玲(2007)从外部性的角度研究了银行挤兑模型,认为银行特定的资产负债28结构强化了银行的易受挤兑性,作为典型的具有负外部性的部门,其一旦出现挤兑给各市场主体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存款人挤兑及挤兑均衡蔓延的主因,使得存款人挤兑不仅引起存款人的损失,还会影响到其他银行,甚至影响到借款人,导致货币紧缩,经济停滞。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 研究思路本文首先观察了国内外发生挤兑危机的银行案例,发现挤兑往往是金融危机的诱因。进而分析了关于银行挤兑的文献,认为目前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基本可以总结为自发引起、基于信息与自发和信息同时作用的三种挤兑类型。在本篇文章中,主要探讨了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挤兑理论模型,并通过某城市商业银行的挤兑实例对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分析。文章的最后从宏微观两个方面提出要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避免银行挤兑发生的政策措施。1.3.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两种研究方法,一是理论模型研究法,有关银行挤兑的模型大4 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模型是二阶段静态均衡模型,模型中的参与人是一个连续闭集,他们以同时发生的方式参与博弈过程。虽然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存款者取款行为是依次发生的,但在商业银行挤兑的经典模型中取款是同时发生的,所以运用该类模型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研究银行挤兑的动态性。另一类模型是银行挤兑的动态模型,这类模型假设存款者取款是依次行动而不是同时行动的,故这类模型更切合实际。二是案例分析法,用湖南省内已经发生过的城市商业银行挤兑的具体事例,展开深入的研究,并从个案中寻找具有一般规律性的经验。1.4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本文采用理论模型研究法和二阶段静态均衡模型的方法研究信息不对称下城市商业银行挤兑,以及通过具体案例对模型进行实际应用分析,最后得出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避免银行发生挤兑的政策措施。全文共分五章,依次如下:(1)引言:提出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述评,并说明研究思路与方法、结构安排与创新。(2)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的一般理论分析:研究信息不对称与挤兑原因分析,储户的行为选择与信息传播分析以及银行倒闭与挤兑求助分析。(3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银行挤兑风险模型研究:分析了商业银行投资回报完全信息下的挤兑风险模型,储户私有噪音信息下的商业银行挤兑风险模型和存款合同与挤兑风险模型。(4 )湖南省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的案例研究:研究了湖南某市商业银行挤兑案例发生的背景、挤兑发生前财务分析、挤兑过程以及挤兑的处理与平息,并对案例进行总结。(5)防范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的政策分析:分析得出防范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的政策有建立金融安全网、健全商业银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商业银行风险内控体系以及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1.5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主要有如下两点:(1)建立商业银行挤兑动态博弈模型;(2)针对湖南某城市商业银行的挤兑特性进行分析与解释。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由于银行挤兑是偶发事件,不能收集到连续数据,即使离散数据也是极为稀少的,从而不能进行计量分析。而且限于文章篇幅,也没有对世界各商业银行的挤兑进行比较分析,弥补这些缺陷,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本人的研究主攻方向。5 第2章 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的一般理论分析商业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企业,同普通企业一样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危机。在一国经济中,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银行系统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本文对于商业银行挤兑风险的理论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银行发生挤兑的原因,并分析了三种挤兑原因;其次,用羊群行为理论解释储户的行为选择,以及在挤兑过程中信息是如何传递的;第三,从理论上论述当商业银行成为有问题银行时,应如何选择退出或救助机制,以及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分析。2.1信息不对称与挤兑原因分析银行体系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因此银行危机是最主要的、最受经济学者们关注的金融危机形式。一般认为银行危机是大量银行机构资不抵债,从而引发储户挤兑,导致银行出现改变资产组合、破产、兼并和政府干预的情况,有时也把个别银行的困难处境视为危机。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 8%,资不抵债是挤兑发生的必要条件,即使银行资可抵债,在信息不对称和银行天然的高风险性下,照样可能因为储户挤兑而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困境。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指有关交易的经济信息在交易各方之间传递的不对称性。信息经济学理论证明,以不对称信息为主的信息不完全或信息缺陷必然导致市场参与者行为的扭曲,最突出的就是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信息不对称在决定金融机构的性质和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美国当代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Stiglitz29及 Weiss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贷款人来说,借款人对其借款所投资项目的风险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最终的债权人储蓄者对信贷用途则缺乏全面的了解,从而产生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如果不存在金融中介,由储蓄者和贷款人进行直接的交易,那么,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困境就会变得相当严重,信贷市场也就会因此而萎缩,甚至完全消失。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建立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学家阿罗认为,花费资源获取信息以减少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合理的投资。各种金融中介机构作为专门从事资金融通的机构在收集投资信息方面远较普通零散的储户拿手,区分借款人质量的能力更强。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长期联系增强了信息沟通和监督资金使用的能力,使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因而限制了逆向选择6 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危害。然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积极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受到两个前提条件的限制:一个是储户对银行的信心,另一个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是高效率的,并且是无成本或至少是低成本的。由于不对称性信息,这两个条件并不绝对存在,这样便产生了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这种内在脆弱性决定了银行在面对挤兑时是不堪一击的。回顾关于银行危机的文献可知,目前国内外关于挤兑存在两种主要的见解,部分文献中,自发形成的挤兑和基于信息的挤兑都有体现。2.1.2 自发形成的银行挤兑自发形成的银行挤兑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 Douglas Diamond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 Philip Dybvig于 1983发表的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中的DD模型为代表,在这篇文章中他们提出了银行挤兑理论及模型,以下简称 DD模型。Diamond和 Dybvig认为银行挤兑是一种自发行为,是由“太阳黑子”,也就是任何一种无关变量引发的。DD模型指出,由于银行的负债主要是短期存款,资产通常是向企业和消费者发放的长、短期贷款,而银行的基本功能是将流动性缺乏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的资产,一旦人们对银行的资产状况产生怀疑,就会从银行中抽出资金,而银行实行的是“先到先服务”的原则,人们害怕取不回自己的资金就纷纷前往银行进行“挤兑”,那么,就到达到一个非常糟糕的均衡。在他们的模型中,如果存款者不认为银行具有流动性危机,那么只有部分急需现金的存款者会提前取款,就不会发生挤兑,银行将会得以幸存。DD模型能较好地解释银行挤兑存在的必然性以及为什么一定要有作为流动性保险制度的安排。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耐心消费者的行为会依赖于他们对其他耐心消费者行为的信息,那么,这是一个提款决策博弈问题,存在两个纳什均衡解。第一,所有耐心消费者不提前取款,银行改选合同义务。这就是所希望的帕累托最优均衡结果。第二,所有耐心消费者都是t=1期提前取款,银行为满足他们的提款要求不得不变现长期投资,导致资产总值下降并小于债务总值,银行不能履行其合同规定的义务,经济出现银行挤兑这一无效率的均衡结果。Peck和 Shell(2003)认为 DD模型给出的帕累托最优均衡解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如果消费者得知挤兑即将发生,不会同意早期合同。他们的模型表明存款合同不一定产生挤兑均衡,消除挤兑均衡要求牺牲福利效用,并假设挤兑发生的概率给定,挤兑是由自由经济变量产生,得出了银行挤兑均衡存在的结论。Macey(2006)也认为银行与生俱来的不稳定是因为存款者在银行“先到无服务”规则下趋向于争先取款,因此挤兑是因为银行固有的特性使然。他得出存7 款者作为群体的最优策略是把取款决策建立在自身生命周期的现金需求基础上,而存款者个人的最优决策是接受到银行的不利消息或是其他存款者不同寻常的取款行为时取款。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挤兑危机自发形成的理论认为挤兑是由于银行自身的特性极易面对流动性危机,当存款人观测到任何一种信息,类似于“太阳黑子”问题,就会引起存款人对自已存款安全的恐慌,会争先到银行取款,不论是健康银行还是问题银行,只要存款人由于恐慌取款,就会产生挤兑危机,自发形成的挤兑危机以DD模型为基础,许多经济学家对DD模型进行研究,但都基于“太阳黑子”假设和信息不对称前提。2.1.3 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认为挤兑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关于银行偿付能力的负面消息在存款者中间扩散,而不是“太阳黑子”的结果。Jackin和 Bhattacharya(1988)在DD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模型,他们比较了恐慌和银行信息挤兑,实证研究了银行挤兑是怎样产生的,如 Jackin和 Bhattacharya(1988)所说,银行和存款人之间存在双边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观测到存款者的真实流动需要,存款者也不知道银行的真实存款状况。那么,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存款人很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出合理预期,多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来获取“信息”,并按照这个“信息”做出行为;进一步地,存款人的行为又会给其他存款人传递“信息”。在 Chari和 Jagannathan(1988)的模型中,引入了信息的溢出效应。一部分存款者消息灵通,而另一部分存款者得不到信息,消息灵通的存款者一旦观察到基本经济面恶化时就提取存款。消息不灵通者对取款者因有关银行资产的悲观信息而采取取款策略的误解,存款者接受冲击,没有耐心的存款者将提取存款,即对银行财政状况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引发了挤兑恐慌。Chari和Jagannathan(1988)模型中认为挤兑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总的流动性风险信号是一种白噪声,没有得到噪音信号的存款者,将摇篮有噪音信号存款者的流动性需求错误理解为银行资产状况不佳的坏消息。Park(1992)建立了以银行特有信息为基础的银行挤兑模型,存款人由对资不抵债的银行向健康银行的挤兑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合理因素造成的“神秘”现象,而是因为具体信息的缺失,即健康银行没能及时有效地向存款人表明其足够的清偿能力。Yorulmazer(2003)建立了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存款者为无限多个,但分为早期存款者和后期存款者两类,少数几个存款者的取款行为,将引发其他存款者取款,即使大部分存款者拥有的信息表明银行是健康的。8 2.1.4 自发与信息同时作用的银行挤兑 许多对国内外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先到先服务”原则和信息两种因素会同时作用于银行挤兑。Gorton(1988)和 Calomiris和 Gorton(1991)研究美国1993年银行挤兑发现,银行挤兑更容易发生在经济基础恶化时。 Saunders和 Mason(1996)研究了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时银行挤兑传染以及 Calomiris和 Mason(1997)研究 1932年芝加哥发生的银行恐慌,发现银行挤兑前期资产平衡表较弱的银行更趋向于发生大量的取款行为。2.2储户的行为选择与信息传播分析2.2.1 羊群行为理论在金融市场上,羊群行为被认为是引发金融危机最大的因素之一,而储户的行为极大程度上是属于羊群行为。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会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有很大影响。羊群行为(Herding Behavior)也叫从众效应、跟风行为,是一种行为方式,当个体依据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而选择采取类似的行为时就会产生羊群行为。换而言之,当羊群行为产生时,个体趋向于一致行动,对于社会整体的一个较小冲击可以导致人们行为的巨大偏移。在特殊的环境下,个人还可能放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信号而附和他人的行为,虽然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和信号可能显示他们应采取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行为。用马斯诺的需求理论解释,可以认为是个体追求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的外在需要。 Banerjee(1992)认为羊群行为是一种“虽然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应该采取该行为,他们仍然去做别人正在做的事的行为”,即个体不顾私有信息,采取与别人相同的行动。Shiller (1995)则定义羊群行为是一种社会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人们趋向于相似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比如在一个群体决策中,多数人意见相似时,个体趋向于支持该决策(即使该决策是不正确),而忽视反对者的意见。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别人的决策是可观察的,否则无法模仿;第二,各个决策有先后次序,而不是同时做出决策。金融市场中也存在羊群行为,它是指市场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模仿现象,导致他们在某段时间内做出相同的投资决策。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在已有的社会公共信息(市场压力、市场价格、政策面、技术面、基本面)下,市场参与者观察他人行为并受其影响从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做出与其他人相似行为的现象。9 2.2.2 信息羊群行为理论金融市场中信息羊群行为是指,因信息获取的昂贵性、信息的变异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信息外部效应等因素,个体往往忽略私有信息,简单模仿先行者行动。在观察到先行者行动基础上,后行动者往往认为其行动隐含了重要的信息,且试图根据他们的行动推测当前状态。事实上,关于羊群行为的研究几乎都建立在信息基础上。Shiller(1990)指出,应用人类学家对群体信息传递机制的观点,是研究羊群行为机理的一个重要方法。接下来介绍几种信息羊群行为:信息串联、信息外部性效应、信息溢出效应、基于内生或外生交易价格信息羊群行为。信息串联,有的学者也称之为信息层叠或信息流,指在一定环境下,决策者忽略私有信息,而仅仅依赖于观察其他人决策行为,从中推测他人的私有信号,并以此做出决策。因为只要第一个参与者做出了决策,这个决策包含的信息将决定决策序列的行动方向,所以称之为信息流。关于信息羊群行为的外部性研究,大多数认为羊群行为会导致效益低下,如Banerjee(1992)。但是 Melissas(2005)建立了正向外部效应羊群行为模型,在他的模型中,认为信息羊群行为减少了“搭便车”问题,提高了社会效率。Alexander(2005)模型中的羊群行为也是属于正向信息外部性效应羊群行为,他的模型结果表明投资者引发的羊群行为可以提高委托代理效率。经典的信息羊群行为模型认为交易者致力于得到他人没有的信息,信息溢出效应是逆向的,但是,Froot、Scharfstein和 Stein(1992)同时表明,当交易者短期拥有资产时,他们将致力于挖掘别人摇篮有的信息,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信息,从而引发了基于相同信息的羊群行为,此时的信息羊群行为为正向信息溢出类型。对于信息羊群行为的研究很多,种类也很多,也有一些把信息羊群行为分为同时接收信号和先后接收信号。有关信息羊群行为文献资料大多数都假设参与人同时接收到信号,但是也有文献假设参与人在不同时间段接收到信号,如Hirshleifer、Subrahmanyam和 Titman(1994)研究了当某些投资者先于其他投资者接收到私有信号而引发的羊群行为。2.3银行倒闭与挤兑救助分析商业银行,按照其流动性清偿能力和资本清偿能力可分为健康银行和有问题银行。有问题银行一般指因重大突发事件或者经营管理不善的影响,已接近或已处于无流动性清偿能力或无资本清偿能力的商业银行。有问题银行通常首先都是隐蔽性的,当他的问题被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时,就会变成公开性有问题银行。隐蔽性有问题银行演变为公开性有问题银行的明显标志就是银行出现挤兑,需要进10 行风险处置,也就是注资给予救助(重组)或作市场退出处理。2.3.1 有问题银行的挤兑救助与重组安排古德哈特和黄46(Goodhart,C.and Huang,H.,1999)认为,无流动性但有清偿力的银行不能从其他银行借得款项 ,最后贷款人向市场提供资金支持会导致准备金供给总量的增加,而向问题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则不会导致准备金增加。大银行的破产将打击整个银行系统的信心 ,所以大银行即使没有偿付能力,最后贷款人也应进行救助。汉弗莱 47(Humphrey,1999)认为,考虑到央行向银行提供流动性援助往往意味着银行出现了问题,从而可能加速银行问题恶化和导致挤兑,因此央行的最后贷款有时需要秘密进行操作。古德哈特48(Goodhart,1995)认为,在大规模的系统性危机中,当央行无法自行消化时 ,政府其他机构也可以成为最后贷款人,对出现危机的银行进行援助。要确定是否对有问题银行进行救助的前提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即监管当局对公开性有问题银行的所有情况不能完全掌握。首先,监管当局要确定要救助的对象,救助对象通常是指:(1)有资本清偿能力但接近或已经丧失流动性清偿能力的有问题银行;(2)接近或已经丧失资本清偿能力但股东有能力且愿意填充资本的有问题银行;(3)无论其是否丧失资本清偿能力,金融监管当局认为必须求助的有问题银行。确定了救助对象之后,就应按照银行自救政府救助金融监管当局救助的顺序进行。当然,对有问题银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