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的外交成就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一位老新闻记者自豪地说:“上个世纪70年代,我曾写过一篇题为跨洋握手的新闻稿。”该新闻稿报道的应是( ) A.万隆会议圆满成功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C.尼克松访问中国D.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召开2.新中国“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这反映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D.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3.(2016广东)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再次重申:“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时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在中、印、缅之间达成基本共识B.消除了中、印、缅之间的矛盾C.已被世界各国接受D.已写入联合国宪章4.下图是2015年亚非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以亚洲Asia和非洲Africa的首字母“aa ”组成“60”字样。促使第一次亚非会议成功召开的方针是(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不结盟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的提出者是( ) A.朱德B.周恩来C.毛泽东D.陈毅6.“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先生,我荣幸地通知你,在10 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下述决议:(第2758号决议,在此从略)。顺致最高的敬意。”这是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电报,请问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什么的决议?( ) A.吸收中国为联合国会员国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D.祝贺我国第一颗卫星上天7.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这是基于( )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日邦交正常化C.中美两国正式建交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8.报纸是人们了解时事的重要媒介。1979年1月可能出现在人民日报头条新闻的是( ) A.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9.“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A.“一国两制”构想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求同存异”方针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0.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春交会向38户美商发出邀请,应邀到会42人,这是中美贸易中断20多年后美商首次到中国参会。与这一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是( ) A.中日关系改善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C.中美正式建交D.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11.(2016宿迁)“新形势下,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任然具有强大生命力。”1955年,为了推动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了( ) A.“求同存异”的方针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1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以崭新面貌出现于世界。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我国奉行(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不结盟的战略C.“求同存异”方针D.反对霸权主义1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 A.中印谈判B.中缅谈判C.中苏谈判D.中美谈判14.2016年4月,印度尼西亚隆重举办了某次国际会议召开60周年庆祝活动。在当年的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次国际会议是( )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开罗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15.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周恩来总理握手的那一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里的“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指( ) A.中美开始了长期对立B.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C.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形成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50分)16.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靠外交智慧,更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953年底,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两国在我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材料二:“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改善两国关系,实现双方关系的正常化。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四: 第26届联大上乔冠华开怀大笑 历史性的握手 (1)材料一中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指什么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开始于哪位美国总统?该总统访华期间签订了什么文件? (4)哪一事件让乔冠华开怀大笑?“历史性的握手”之后,中美两国哪一年正式建交? (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一系列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7.阅读下列材料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 (1)亚非会议召开于何时何地? (2)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3)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对本次亚非会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这次会议形成了一种什么精神? (5)建国初期,周恩来为我国外交事业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三、综合题(共1题;共3分)1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事业成就斐然 (1)1954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万隆会议,提出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1972年,美国总统_访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3)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_的合法席位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C 【解析】【分析】题目的关键词是上个世纪70年代,跨洋握手,万隆会议是1955年,与题意时间不符;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是1971年,与题目的跨洋握手不符;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召开是2001年,与题意时间不符;尼克松访问中国是1972年,与题意时间相符且跨洋握手相符。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尼克松访问中国。2.【答案】B 【解析】【分析】题文中的“打破封锁的努力”指的是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决定性转折指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AC都在打破封锁的努力之前,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有关知识的识记。3.【答案】A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再次重申”“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史实。4.【答案】C 【解析】【分析】2015年的60年前正好是1955年,因此这里的亚非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标志中两个a虽然造型不同,但却有着交集,反映了亚非各国虽然社会经济状况不同,但是仍然能够找到共同点,团结一致,共同发展,这与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的内涵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提出的处理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一边倒”是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政策,不结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的对外政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5.【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故选B项。【点评】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6.【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因此题干材料中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电报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7.【答案】D 【解析】【分析】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美国人惊呼“中国人来了”。所以答案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相关内容。8.【答案】D 【解析】【分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定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答案是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建交的史实。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可知,材料所述对象提出与外交活动有关;根据“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可知,这一外交政策提出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结合“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一意义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向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并分别同两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结合史实分析材料的能力。10.【答案】B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中美贸易中断20多年后美商首次到中国参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联合公报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与中方签订的友好声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中日关系改善和中美贸易没有直接关系。中美建交在1979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在1978年,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外交事业的发展。11.【答案】A 【解析】【分析】1955年,亚洲和非洲的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尖锐分歧,周恩来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知识点。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12.【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13.【答案】A 【解析】【分析】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谈判双方。14.【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给出了2015年和60年前、印度尼西亚、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等内容,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15.【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结束了长期对立的局面,而不是开始了长期对立;B项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与尼克松访华无关;C项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形成 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与尼克松访华无关;D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结束了长期对立的局面,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尼克松访华。二、材料分析题16.【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万隆会议;求同存异。(3)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尼克松;中美联合公报。(4)中国重返联合国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5)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综合国力的增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我国处理外交问题的基本准则,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本题考查万隆会议和求同存异。1954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3)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三“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改善两国关系,实现双方关系的正常化。”可见: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4)本题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及中美建交的史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5)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的认识。中国要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故答案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万隆会议;求同存异。(3)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尼克松;中美联合公报。(4)中国重返联合国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5)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综合国力的增强。【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靠外交智慧,更靠国家实力。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历史上中国曾经辉煌,也曾饱经沧桑当今的中国已重回世界,并正在逐步影响着世界。17.【答案】(1)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3)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4)万隆精神(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18日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史称万隆会议。(2)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行召开的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的 问题,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的共同愿望和要求。(3)依据所学知识答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即可。消除了各国对中国的误解,保证了会议的正常进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形成了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增强各国人民友谊的万隆精神。(5)依据所学知识归纳列举即可。1953 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访问印度和缅甸,使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同年,周参加了瑞士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点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成就,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要分时期来掌握,包括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新时期的外交。还应掌握各时期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和影响。三、综合题18.【答案】(1)求同存异(2)尼克松访华(3)联合国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时候,提出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结束。(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本题难度适中。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是()A绿洲荒漠交界带B水土流失严重区C地质灾害易发区 D高寒带生态系统解析:选D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常见的有海岛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和高寒带生态系统等。2下列属于非洲的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的自然原因是()A气候干旱 B乱垦滥伐C过度放牧 D破坏植被解析:选A非洲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和破坏植被为人为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河北怀来沙漠离北京天安门已不足70 km。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10%是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造成的;5%是沙丘入侵农田和草场所致。据此完成34题。3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4这些沙漠化土地的形成()A主要是人类对土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B是人类发展工农业所致C主要是由于降水减少,蒸发加剧D是由于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土地推进解析:3.C4.A第3题,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具有旱害的半湿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第4题,由材料可知,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约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两得。据此完成57题。5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是()A泥沙淤积河、湖,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B水土流失日趋严重C气候恶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D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6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四月、七月 B四月C七月 D十一月7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分解者B缺少枯枝落叶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解析:5.A6.C7.D第5题,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因而造成下游淤积严重,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第6题,长江流域降水夏季最为集中,在暴雨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四月、七月、十一月相比,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七月。第7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二、综合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陆邵明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乡愁记忆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人们不管走多远都想要返回故乡。B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乡愁己经成为人们的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C 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D 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需要多方协作,合力发展,其中市场承担着最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A 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困境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B 文章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C 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论述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D 文章论述严密,除了方法外,还给出了注意事项,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3分)A 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就可以很好引导我国小城镇建设特色、健康发展。B 要使小城镇健康发展,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C 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D 乡愁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有较大作用,所以政府可在乡愁记忆上着力。 1C2B3B【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它能让人们不管走多远都想要返回故乡”曲解文意,原文是“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B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D项“其中市场承担着最重要的作用”,无中生有,原文只提到“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2试题分析:B项,“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不正确。本文在第二段提出问题“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第一段只是对乡愁记忆的现状进行了阐释。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不全面,第三段提到“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等措施,第四段也提到“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另外,“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与原文不符,文中说的是“尊重地方文化特色”。 (二)文学类问题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万里长城余光中那天下午,心情本来平平静静。后来收到元月3日的时代周刊,翻着翻着,忽然瞥见一张方方的图片,显示堪培拉和一票美国人站在万里长城上。像是给谁当胸锤了一拳,他定睛再看一遍。是长城。雉堞俨然,朴拙而宏美,那古老的建筑雄踞在万山脊上,蟠蟠蜿蜿,一直到天边。是长城,未随古代飞走的一条龙。对区区一张照片,反应是那样的剧烈,他自己也感到很惊讶。万里长城又不是他的,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南方人,生在江南,柔橹声中多水多桥的江南。他的脚底从未踏过江北的泥土,更别说见过长城。可是感觉里,长城是他的。几十年来,一直想抚摸想跪拜的一座遗产,忽然为一双陌生而自莽的脚捷足先登,他的愤怒里有妒恨,也有羞辱。他有一股冲劲,要写封信慰问长城。一回头,太太的梳妆镜叫住了他。镜中出现了一个中年人,两个大陆的月色和一个岛上的云在他眼中,霜已经下下来,在耳边。大陆会认得这个人吗?二十年前告别大陆的,是一个黑发青睐的少年啊!那位女职员接过信去,匆匆一瞥,然后忍住笑说:“这怎么行?地名都没有。”“那不是地名吗? ”他指指正面。“万里长城?就这四个大字?”她的眉毛扬得更高了。“告诉你,不行!连区号都没有一个,怎么投递呢?何况,根本没有这个地名。”其他的女职员全围过来看。大家似笑非笑地打量着他。其中一位女职员忍不住念起来。“万里长城:我爱你。哎呀,这算写得什么信嘛?笑死这种情书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万里长城在哪里?”“一封信,只有七个字。”另一位小姐说。“恐怕是世界上最短的信了吧?”“才不!”他吼起来。“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信。可惜你们不懂!”他从人丛中夺门逃出来,把众多的笑声留在邮局里。“你们不懂!”他回过身去,挥拳一吼。在冷冷的雨中,他梦游一般步行回家。他走过陆桥。他越过铁路。他在周末的人群中挤过。前后左右,都是年底大减价的广告,向汹涌的人潮和市声儿售大都市七十年代廉价的繁荣。人潮海啸而来,冲向这个公司那个餐厅,冲向车站和十字路口,只有他一人逆潮而泳,泳向万里长城。顿然,他变成了一个幽灵,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孤魂野鬼。没有人看见他。他也看不见汽车和行人。真的。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行人、汽车、广告、门牌、灯。市声全部哑去。他站在十字路口,居然没有撞到任何东西!他一个人,站在一个空城的中央。“万里长城万里长,”黑黝黝的巷底隐隐传来熟悉的歌声。“长城外面是”那声音低抑而且凄楚,分不清是从巷子底还是岁月的彼端传来。他谛听一会,脸颊像浸在薄薄的酸液里那样的噬痛。直到那歌声绕过迷宫似的斜街和曲巷,终于消失在莫名的远方。于是市声一下子又将他拍醒。一下子全回来了,行人、汽车、广告、门牌、灯。终于回到家里。桌上,犹摊开着的杂志。他谛视那幅图片,迷幻一般,久久不动,不知不觉,他把焦点推得至深至远。雉堞俨然,朴拙而宏美,那古老的建筑雄踞在万山脊上,蟠蟠蜿蜿,一直到天边。未随古代飞走的一条龙啊。万里长城万里长。而令他更惊讶的是,堪培拉不见了,那一票美国人怎么全不见了?长城上更无人影。真的是全不见了。正如从古到今,人来人往,马嘶马蹶,月缺月圆,万里长城长在那里。李陵出去,苏武回来,孟姜女哭,堪培拉笑,万里长城长在那里。1972年2月1日深夜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以“万里长城”为题,不仅因为它是行文的线索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也使文章先声夺人,给人以厚重沧桑的文化气息。B 把蜿蜒雄踞山脊的长城比喻为一条未随古代飞走的龙,意在强调长城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因而不容许外国人捷足先登。C “两个大陆的月色和一个岛上的云在他眼中,霜已经下下来”,作者用诗家语言含蓄交代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基因。D “寄信”和“回家”两个片段中均使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七十年代台湾民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对文化乡愁的忽视。 5作者主张散文语言要有弹性,即对于各种句式、语气和语体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简要分析。(5分) 6作者是怎样在虚实变换中展现“他”的流动起伏的情思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4. B5 【小题2】以典雅的书面语为主,夹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17课《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说课稿)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五四制)
- 2024年五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My week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PEP
- 吉林省长春九年级历史上册 活动科三:我看拿破仑说课稿 新人教版
- 古董典当质押借款合同模板
- 员工因个人原因辞职补偿及心理咨询服务协议
- 食堂员工权益保障与劳动纠纷处理协议
- 民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绿色施工及环保保密合同
- 教育培训咨询服务合同终止及学员权益保障协议
- 土地承包经营权延期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补充协议
- 2025年FIDIC合同条件体系的发展
- 2025年甘肃省公职人员考试时事政治考试试题(附含答案)
- 花岗岩铺设方案
- 2025年护理疼痛试题及答案
- 桥梁工程监理工作实施方案
- 年产5万吨氧化铁新材料(磁性材料及锂电材料)项目报告书
- 服装辅料基础知识培训
- 江苏南京2020-2023年中考满分作文53篇
- 2025-2026学年青岛版(五四制)(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230)
- 2025年电梯安全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涂装工·高级/三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招聘拟聘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