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延揽人才的“绝招”[文档资料]_第1页
蔡元培延揽人才的“绝招”[文档资料]_第2页
蔡元培延揽人才的“绝招”[文档资料]_第3页
蔡元培延揽人才的“绝招”[文档资料]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蔡元培延揽人才的 “ 绝招 ”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1916 年, 23 岁的梁漱溟将自己所写的一本哲学书送给蔡元培,希望换取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某日,两人见面,蔡元培不等梁漱溟发问,主动说: “ 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我这次到北大当校长,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广罗人才。我想你可以到北大来教授印度哲学。 ” 梁漱溟自然不敢答应,论学历,他只有中学;论学问,近几年他才自学佛学,对印度哲学未有多少见识。但蔡元培执意相邀, 梁漱溟于是答应到时再讨论这个问题。几天后,梁漱溟应约又来到北大校长室,再次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蔡元培听罢笑着说: “ 我上次已讲过,你固然不甚懂得印度哲学,但我也没有发现旁的人比你更精通,而我要真正办好北大哲学系,印度哲学这门课又非开不可。你的文章使我认定你是一个搞哲学的人才,你不妨大胆地干吧! 你说对印度哲学所知有限,那就不当作老师来教人,只当是来研究,来学习,来深造好了! ” 蔡先生的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梁漱溟,他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北大哲学系讲师的教职。也许是因为害怕愧对蔡元培的信任吧,梁漱溟在工作中非常努力,三年 后写出二十万字的印度哲学概论,成为印度哲学方面的知名学者。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陈独秀身上。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后,总想找个得力的文科学长,将人文学科带起来。他看中了陈独秀,一是因为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汪洋恣肆、观点独到、才华横溢,使蔡元培觉得此人有真学问;二是陈独秀写的今日教育之方针,让蔡元培感到陈独秀对教育有理解。然而,陈独秀是一介白丁,既没有学位头衔,也从无在大学任教的履历。为了说服教育部,一向真诚的蔡元培只好做了一回假,为陈独秀编造了 “ 东京日本大学毕业 ” 的假学历和 “ 曾任芜湖 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 ” 的假履历。陈独秀没有辜负蔡元培的期望,他任文科学长期间,极力实践蔡元培 “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的理念,使北大人文学科大放异彩。 1917 年,留美学生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旗帜鲜明地要求“ 改良文学 ” ,并提出了终极目标: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蔡元培注意到这篇文章,对胡适非常欣赏。托陈独秀写信给胡适,邀请其来北大任职或任教,陈独秀的信中这样说: “ 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回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 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 ” 收到陈独秀的信,同是性情中人的胡适放弃了马上就可以进行的论文答辩,来到北大,以至十年后才获取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梁漱溟、陈独秀、胡适后来都是大名鼎鼎的学界人物,被人称为这个那个大师,然而,他们最初进北大的时候,基本上属于 “ 草芥 ” 一类。然而,蔡元培却冲破一切条条框框,唯才是举,硬是让这几个人一步步变成了北大的名师。蔡元培能识英雄于草芥,首先源于他的使命感。蔡元培进北大之前,该校是典型的老爷学校,学生不在乎读多少书、长多少德智,只在乎谋取一个做官的资格, 他们带着听差,拥着美女,招摇过市。同学相交,也是看家庭背景,目的是希望以后在官场上相互有个关照。蔡元培既然想彻底改造这所学校,自然会千方百计去访求各类有真才实学的人,而有真才实学的人未必就有相应的学历、资历。在本事与资格之间,蔡元培毅然选择了前者。 俗话说: “ 廉生明,公生威 ” ,蔡元培办事有个特点,就是将公字永远摆在第一位,从不谋取不道德、不合法的私利。就拿他引进的这三个人来说吧,陈独秀算是旧部,曾参加过他组织的针对晚清高官的暗杀团,但蔡元培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考虑的不是这层关系,而是其办新青年 的影响和沈尹默、汤尔和的推荐。梁漱溟、胡适跟蔡元培没有故交,蔡元培邀请他们出任教职,是由于北大在某些学科上缺少相应的教学人才,蔡元培觉得两人堪当大任。他的公心消除了某些有学历、有资望者的负面观感,为破格用人清除了路障。 (余娟摘自文史天地) 严修这样的朋友 文 /唐宝民 严修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其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其实,作为教育家的严修,在对待朋友方面的表现也很令人敬重,从他与袁世凯的交往中就可见一斑。 严修与袁世凯的交往 ,大约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两个人在思想上都倾向于维新派,彼此之间也相互关照、相互支持,构筑了非同一般的友谊。 1908 年 11 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年幼的溥仪继位,其父载沣为摄政王,主持国事,载沣对袁世凯非常痛恨,上任伊始便立即解除了袁世凯的官职,逼迫袁世凯回河南项城老家 “ 养病 ” 。袁世凯失势后,许多之前围着他转的官吏生怕受其连累,避之唯恐不及,令袁世凯特别寒心,深刻体验到了 “ 人走茶凉 ” 况味。在他离京之时,只有两个人敢来为他送行,一个是杨度,另一个就是严修,令袁世凯十分感动。严修不但为袁世凯送行,还大胆上书 朝廷,抗议朝廷无故罢免袁世凯的做法,公然为袁世凯讲话。在那样一种环境下,严修不计个人安危,不怕得罪权贵,公开为一个已经失势的人辩护,足见与袁世凯的友情之深。由于那封奏折被载沣留中不发,没起到什么作用。严修一气之下,辞职而去,离开了朝廷。想来,这也是一种抗议行为,也是对袁世凯的一种支持。武昌首义之后,清廷倒台,民国成立,袁世凯当选为大总统,大权在握之际,他没有忘记严修这个老朋友,几次请严修出山帮助自己,许以高位。但严修却坚辞不就,因为他早已看透了官场,厌倦了仕途,只想一心一意办教育。在袁世凯做总统期间,他尽自 己之力,承担了袁世凯家族子弟的教育,并帮助袁世凯的几个孩子出国留学,为老朋友尽了一份责任。严修虽然对袁世凯有着极深的感情,但当袁世凯要称帝时,他却极力反对,一再对袁世凯进行规劝,让袁世凯不要开历史的倒车,以免留下千载骂名。可惜的是,来自老朋友的这一番肺腑之言,袁世凯没能听进去,还是当了洪宪皇帝,结果果如严修所料,帝制一出台,举国愤怒,蔡锷云南起义,袁氏王朝很快即土崩瓦解,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临死前,他曾表示,后悔当初没有听严修的话,还说严修从来不要官、不要权,是真正的士人。听到袁世凯去世的消息后,严修立 即赶到北京,为袁世凯操办后事,并一直把袁世凯的灵柩送到河南彰德安葬,对待袁世凯可谓是仁至义尽。 严修的交友之道中,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一是当朋友落难之际,能挺身而出、出手相助;二是在朋友得势的时候不攀附,表现了一种独立意识;三是在朋友做出错误决定时,能够毫不客气地进行指责,表现出对朋友高度负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