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柯达破产事件的案例分析.doc_第1页
基于柯达破产事件的案例分析.doc_第2页
基于柯达破产事件的案例分析.doc_第3页
基于柯达破产事件的案例分析.doc_第4页
基于柯达破产事件的案例分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柯达破产事件的案例分析 CPA126 1223629 王鑫摘要: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2012年一月,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 关键字:柯达 破产 一、事件阐述1、公司简介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2012年一月,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公司有以下几大业务领域:摄影为大众消费者、专业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提供数码和传统产品及服务;医疗影像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传统和数字影像获取、存储和输出产品及服务;商业影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影像获取、输出和存储产品及服务;元器件为原始设备生产商(OEM)提供光学元件和感光芯片;以及显示器设计和制造世界领先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屏以及其它特殊材料。2、柯达危机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但是到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这与100年前伊士曼果断抛弃玻璃干板转向胶片技术的速度,形成莫大反差。2000-2003年柯达各部门销售利润报告,尽管柯达各部门从20002003年的销售业绩只是微小波动,但销售利润下降却十分明显,尤其是影像部门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46%! 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昔日影像王国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的失宠,而不复存在二、原因分析首先,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其次,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1、投资方向单一,船大难掉头 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数量达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这些店铺在不能提供足够利润的情况下,正在成为柯达战略转型的包袱。2、决策层迷恋既有优势过去柯达的管理层都是传统行业出身,例如:现任运营系统副总裁Charles Barrentine 是学化学的,数字影像系统美国区总经理Cohen是学土木工程的等等。在现任的4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名出身化学,而只有3位出自电子专业。特别是在市场应用和保持领先地位方面,传统产业领导忽视了替代技术的持续开发,从而失掉了新产品市场应有的领导份额。从传统胶片与数字影像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可以看出,柯达对传统胶片技术和产品的眷恋,以及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影响产品的冲击反应迟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柯达陷入成长危机的必然。3、短视的战略联盟从市场竞争角度看,柯达经营战略中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被短期市场行为所左右,竞争者与合作者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角色模糊。柯达过去当老大靠的就是胶片,与别人合作也是靠这个金刚钻儿,人家还会沾你的光。而现在的数字时代,没有核心技术,企业的经营就会随时处于危险的状态,过去的一切都会在瞬间贬值。合作永远不是一厢情愿的事。4、破产保护尽管历经挣扎,柯达还是走到了这一步2012年1月19日在纽约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这家创立于1880年的世界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生产和供应商,在数码时代的大潮中由于跟不上步伐,而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结局。此前,柯达的平均收盘价已连续30个交易日位于1美元以下,不符合纽交所的上市要求。总部位于纽约州罗切斯特的伊士曼-柯达公司1月初宣布,该公司已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警告,如果未来6个月内股价无法上涨,则有可能退市。2011年,柯达数度传出破产传闻,当年股价跌幅超过80%,最新报0.66美元。这是正在变卖资产求生的柯达遭遇的最新打击。柯达表示,由于公司面临着流动性挑战,并不能保证在未来6个月的期限内能够达到纽交所的上市标准。而在其提交的申请文件中显示,柯达的现有资产为51亿美元,但是债务已经达到了68亿美元,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的状况。三、补救措施1、不能成功后迷失自我,忽略了危机。胶片时代,柯达依据其独特的竞争力和行业地位设计了冲洗和打印的健全经营体系,成为上个世纪中国胶片市场的霸主。柯达数码转型的最大障碍或失败是因为它的胶卷太成功了,成为很难改变的东西。沉浸在成功的光环下,柯达迷失了,它没有充分重视数码时代的到来,即便是后来每年投入巨大的数码相机研发费用,但终因机体庞大、效率太低、固执的战略而将市场拱手相让于佳能和尼康。2、管理偏保守 错失发展良机面临淘汰进入信息化时代,柯达也是先知先觉,早在1976年就开发了数字照相技术,1991年柯达更拥有了130万象素的数字相机,但是毕竟柯达在胶片领域太成功了,辉煌的业绩延缓了公司转型的步伐。由于公司管理层偏于保守,在拍照胶片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市场定位模糊,满足于传统胶片市场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对数字技术基于传统影像的冲击估计不足,反应迟钝,政策犹豫不决,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重心和部门结构,产品转型不坚决,错失了发展良机,公司开始停滞不前。到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经达到了60%,这与100年前伊斯曼果断抛弃玻璃干版转向胶片技术的速度形成莫大反差。3、关注市场需求趋势变化,注重产品更新。只有那些成功转型的公司才能更好地体现差异化竞争,持续创造利润并锁定忠诚的顾客,而基于产品创新和顾客需求的企业经营转型才是柯达迫在眉睫的事情。4、重视创新。从传统胶片与数字影像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可以看出,柯达对传统胶片技术和产品的眷恋,以及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影响产品的冲击反应迟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柯达陷入成长危机的必然四、启示从传统胶片与数字影像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可以看出,柯达对传统胶片技术和产品的眷恋,以及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影响产品的冲击反应迟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柯达陷入成长危机的必然。柯达的没落,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滞后,更是其对消费体验忽视的必然。直到2003年,柯达才宣布全面进军数码产业,并于其后陆续出售医疗影像业务、以及相关专利权。但是,当时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据“数码影像”的龙头地位,就连韩国三星、甚至中国华旗等企业亦已初具规模。此时,庞然大物的柯达已经丧失占领“数码影像”的先机。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创新”是不变的真理。这种创新,不但基于技术和管理层面,更基于商业模式、乃至消费体验层面。而对于老牌企业而言,要么在固执和傲慢中死中,要么在持续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虽然,世间没有绝对的基业常青,企业的生死存亡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样,创新和变化虽不能完全确保企业永立潮头,但却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历史并不悠久的中国企业巨头而言,短期内依赖市场和成本的优势,尚能拥有相对舒适的生存空间。但是,在竞争更加充分的未来,在要素资源成本持续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