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急流》.doc_第1页
《我愿意是急流》.doc_第2页
《我愿意是急流》.doc_第3页
《我愿意是急流》.doc_第4页
《我愿意是急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愿意是急流(作者作品简介)说到裴多菲同学们也许知道他的另一首著名的短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的,裴多菲的诗是这样写的,他的人生也是这样实践的。教学札记导语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戏”的状态。对作者的介绍,由小诗导入,侧重点在裴多菲热爱祖国热爱自由的一面,以回应小诗,也自然地延伸到本课内容:爱情比生命价更高。(教学目标)1.感悟这首诗的情感之美,探究发现这首诗的艺术之美;2.能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教学札记本人在叙述教学目标的时候,尤其注重目标的具体性、层次性、激励性。则这一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这个“戏”的欲望。(整体感知教材)1、听配音诗朗诵;(分五节投影原诗,配以相应的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的画面)2、学生配乐朗诵(理解意象)讨论一:作者在诗中用哪些形象来比喻自己,又用哪些形象来比喻恋人?把问题转化为填空题,投影显示:(学生会很快完成这个填空题)投影显示,提示学生注意意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讨论二:把“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置换为“茂林”、“苑囿”、“华堂”、“彩霞、彩旗”,是不是更能产生美的对应效果呢?为什么?置换之后的对应关系投影显示,以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讨论摘要学生1:置换之后,虽然画面上更协调了,但却表现不出诗人炽热的情感了。学生2:置换之后,不能表现诗人那种为爱情而牺牲的精神。学生3:正是由于诗中意象之间的巨大反差,才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对尤丽亚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那种为爱情甘愿牺牲,甘愿奉献的精神。置换之后这种精神表现不出来了。小结:作者正是运用这些彼此间具有巨大反差性的意象,表达诗人甘愿为爱人的幸福奉献一切,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炽热情感。教学札记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意象的反差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两个问题逐层深入,如果说上一个环节是“戏”的开端部分,那么这一环节则是“戏”的发展,为下一个环节的进一步发展作铺垫。(体味诗歌的表达艺术)讨论三:这种意象的巨大反差,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的呢?或者说,这种意象反差的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朗读体会(推选两位同学来朗读,每节诗分成两部分来读,看看怎么分最好)学生4:为了让爱人像长春藤一样攀援上升,我愿意像废墟一样静默地毁灭。 。学生5:为了让爱人像小鸟一样有一个温暖的窝,快乐地鸣叫,我愿意像荒林一样与狂风作战;为了让爱人像夕阳一样辉煌,我愿意做云朵做破旗。学生6:为了让爱人像一样小鱼快乐,急流愿意在崎岖路上,岩石上经过;为了让爱人像火焰一样愉快,草屋愿意饱受风雨的打击。归纳意象反差性描述,投影显示,强化感觉:讨论四:这种具有巨大反差性的形象和炽热的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的?这样的句式结构对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学生7:用条件关系的句式来表达。教师: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个条件关系?学生8:有关联词“只要”。教师:对的。大家再仔细看看,诗中的条件关系与平常条件复句有什么不同?学生9:平常的条件复句,条件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而诗里的条件关系却是结果放在前面,条件放在后面。这是一个倒装的条件关系句子。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这正是一个倒装的条件关系的句子。那么这种倒装对作者感情表达有什么作用呢?学生10:这种倒装,突出强调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爱人无条件的,不计前提的,奉献。 讨论五:全篇看似重复的五节诗,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样的作用?教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在朗读这首诗,读的同学注意诗中的这种重复,听的同学好好体会这种重复的效果: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听觉上的效果。(一男生受推荐深情朗读全诗)教师:谢谢刚才这位同学的深情朗诵。五节诗,句式相同,结构相似,类似我们在“诗经”中常见的结构方式。在“诗经”里,我们把这种结构叫做什么呢?学生11:叫重章迭句,叫复沓。教师:对叫重章迭句,那么这种看似重复的结构在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呢?换而言之,有必要用五节相似的诗来表达同种情感吗?学生12:重叠,更给表现诗人情感的炽热。学生13:重章迭句,读起来一咏三叹,更加深情。教师:这种一咏三叹、荡气回肠的深情,除了有重叠的因素之外,大家还要注意到它的意象变化,意境的变化。学生14:重迭,看似重复,其实不然,诗中的意象在变换,从小河到荒林,从废墟到山谷,到广漠的天空,意境变得越来越开阔,而诗人的情感而在这样的意境得到升华和深化。小结倒装条件句式与重章迭句的作用,投影显示:教学札记课堂有比戏更有魅力的地方在于,戏院里的观众始终是一个旁观者,而课堂里,“戏”的主角却是学生本人,尤具魅力之处在于,这是一个演员没有“剧本”的戏,于是“演员”与“观众”在角色的不断转换中不断面对激发情感与求知欲望的“悬念”,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却激发了另一个欲望,课堂应该是始终充满愉悦与探求的“戏”。作为“悬念”的问题设置,从诗的意象到诗的语言,从诗的句式到诗的结构,紧扣文本逐层探究。这是目的也是过程,说是目的,这本是阅读的应有之义,说是过程,则是为下一环节的成果迁移作铺垫。铺垫的功夫做足了,“戏”的高潮部分也就自然而然了。(学习成果的迁移:诗歌创作实践)要求:仿照本诗其中一节的形式,创作一首诗,可把抒情的对象改为母亲或者祖国等,注意押韵。稍后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们展示你的诗作,并请同学们品评你的大作。(学生诗作展示)我愿意是旅人蕉,在寂寞的天空下,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孤独地站着只要我的祖国是需要水源的行人喝下我的汁液舒缓他的干渴-杨XX 老师点评:(示范)把自己比成旅人蕉,把祖国比成行人,意象上形成了反差,语言上“寂寞、孤独”与“舒缓”形成了对比。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把“祖国”比成“行人”是一个大胆的创造,有后现代诗歌的意象特点,十分恰当地表达了为祖国奉献的情怀。我愿意是石桥在湍急的河流上对一次次的狂风暴雨勇敢地斗争只要我的祖国是一辆马车沿着我坚实的身躯通往康庄大道-沈XX 点评学生A:沈同学的诗,很好的模仿了裴多菲的原作,把自己比作石桥,为祖国的前进发展奉献自己。学生B:把祖国比成马车,与杨同学那个“行人”的比喻,有类似之处,都很好。我愿意是石头,是阶梯上的石板,在陡峭的山腰上,沉默地卧躺。只要我的母亲,是一痕绿苔,依附在我背上,安详地生活。-龚XX 点评学生C:这也是一个石头的比喻,石头的沉默与母亲的安详形成反差。学生D:我觉得十分像原诗“废墟”一节。只是把爱人换成了母亲。我愿意在来生是您的母亲当你在襁褓中哭泣时关爱地抱着你甜美的哼着歌哄你睡眠只要你,我的母亲是快乐的一个小孩子在我接受今世你无限的爱之后回报我来生对你同样无限的爱-邹XX 点评学生E:一首换位思考的诗,很新奇,和原诗的反差性有区别。学生F:虽然和原诗不一样,但很感人。而且轮回的意念,虽然不可能却是蛮感人的。我愿意是一把红木梳在你暖暖的手中任岁月蹉跎磨灭我的光泽只要我的母亲是一川青丝在我的缝隙间穿过 愈益明艳-黄XX 点评学生G:“红木梳”的很新奇,很有韵味,平平常常的一个东西,却让人感觉有说不出的意味,很优雅,很精致。把母亲比喻成“青丝”也很特别,整个画面特别的温馨。学生H:岁月磋砣,磨灭与明艳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小结: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全面展示同学的诗作。写的诗的同学举手看看?好的,绝大部分同学都写了诗,不是歌颂祖国的,就是歌颂母亲的,看来我们的一个目标是达到了,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成了“诗人”。周五正好是家长开放日,请语文科代把同学们的诗作收集起来,整理好,在班里展示出来,让你们的父母一起来欣赏。教学札记这个环节是整个课堂的高潮部分,也是最有“戏”的部分,如果说,在“戏”的“高潮”到来之前,教师既作为导演也作为演员时不时要在“戏”里露脸客串跑龙套,那么这时作为导演的教师此时已经完成了自己在前台的任务,退居幕后,以欣赏的态度静静地关注这一出“戏”最精彩部分。高潮部分的精彩在于:所有的学生都是主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表演的时间与空间;每一个学生在这一堂课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以及由这一堂课所激发出来的潜能,由他人的表演所获得的灵感,由灵感迸发出来的作品,都在这里得到了最充满的表现。这是由演员本身所创造的“戏”,因此它带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因此它一定也会给作为导演的教师,给作为演员的学生意外的“惊喜”,意外的、戏剧应有的“过瘾”与“满足”。作为教师或作为导演,此时你需要的只是:欣赏。【教学目标达成回顾】A.较好地把握这首诗的情感美和艺术美!B.能流畅地背诵这首诗!C.学会写诗!当场创作诗歌并且相互品评!三班: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课后札记】这课首先就涉及到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那就是与中学生谈爱情应不应该,尤其是像让中学生学习我愿意是急流如此激情澎湃的情诗。我个人认为,爱情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正确的爱情观也要从小就培养起。我们应该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孩子们从小就建立高尚的爱情观,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才是高尚的爱情,而不是等到他们身心发育到了青春期才来进行什么“青春期教育”,这个时候已经迟了,就好像成人了才来进行世界观教育一样的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才敢如此大胆而开放地与中学生谈爱情。公开课总有做“戏”之嫌,那是因为许多公开课的“戏”做得不好。首先是“戏”做得不真实。真正能打动观众、让人们长记心底的经典戏,无一不是“真实”的,真得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恨让你痛。所以,演戏不是罪过,如何把“戏”做得真实自然,不生硬才是关键。第二个问题是学生不能进“戏”,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一堂课只是教师一个人做主角在演戏,学生只做配角,甚至配角都不是,只是教师手中的傀儡。课堂这个戏台是属于学生的,从前的“戏”是教师来演的,现在该学生上场了,他们才是这场“戏”的主角。第三个与“戏”有关的问题,是教师在这场“戏”里担当什么角色呢?我觉得或许先从“编剧”开始吧,继而做“导演”,然后做“导演”兼“配角”,最后“淡出舞台”,毕竟,课堂只是社会这个大舞台的预演,最终的“主角”都得是学生自己。对照课堂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处理艺术都要好,才能带动学生“入戏”,于不知不觉中融入一种文化氛围科学的或者人文的。第四,既然是“戏”,课堂就应该和“戏”一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果;有悬念、有伏笔、有气氛、有惊疑;更有情感的投入,理性的剖析;还有悬疑的痛苦,解疑的快乐等等。我愿意是急流这节课,我有意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此些问题希望能有“戏”份,我们每个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想到了这些“戏”份了没有呢?我个人以为,不只公开课要当“戏”来做,所有的课都应该当“戏”来做。所谓课堂如“戏”,关键是要把“戏”做真。我愿意是急流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本次说课共分四部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学生和说教学程序。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这是一首向自己所爱的人表白爱情的诗歌,诗人使用博喻和对比等修辞方式,以两组不同的意象,刻画了一个坚韧豪迈而又充满苍凉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一个具有娇媚温馨气质的女性形象,表达了诗人为爱情敢于承受孤独、敢于排除任何艰难险阻、甘心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决心和意志,同时也倾诉了对爱人无私的抚慰和支持。 (二)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1、知识目标(1)、了解裴多菲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情况;(2)、感悟本诗的每组意象,并把握其各自的特点。2、能力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2)欣赏本诗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爱情甘心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本诗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与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感知裴多菲的爱情观与舒婷的爱情观不同之处,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四)、学情分析 鉴于本课是诗歌单元的最后一首诗歌,此前,学生已经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也已经初步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因此,在学习本课时,主要以听配乐朗诵、朗诵阅读再加上适当的点拨的方法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此前,我们已经学过舒婷的致橡树。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本诗和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和理解裴多菲和舒婷的爱情观的不同之处。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点拨法(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的能力有限,学生不可能把诗歌中所有的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都品味出来,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4、比较阅读法(我们刚刚学过舒婷的致橡树,该诗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舒婷的爱情观与裴多菲的爱情观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其不同之处。)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以下几个学法:一是朗读感悟。通过听配乐朗诵和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技能。二是对比阅读法,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诗歌抒发的感情与其他同类诗歌不同之处。三是模仿学习,通过让学生模仿本诗进行仿写训练,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说教学过程(一)、教学思路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当作精彩的情诗来读,高中生还处于一个敏感的青春勃发期,他们会悄悄地反复诵读此诗。教学时可趁机通过与舒婷的致橡树进行对比,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教育,由于本诗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学生通过听配乐朗诵和反复诵读就可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因此,讲课时不必在思想内容上过多展开,指导学生抓住其形式的特点谈一谈就可过去。.(二)导语设计课前在黑板上板书殷夫译的裴多菲名作自由与爱情,由自由与爱情引入新课。“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爱情和自由无疑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然而,当三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孰轻孰重,你该如何抉择呢?对此,诗人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短短的一首诗曾经激励着多少热血青年去追求自由,即使面临死亡也义无反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我愿意是急流 ,倾听他对爱人的真挚表白,以全面认识诗人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1、讲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给学生两分钟的准备时间,让点名一学生结合手中资料讲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裴多菲(18231849)是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一生是与匈牙利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最后在与沙俄哥萨克兵的搏斗中为国牺牲,年仅26岁。他曾说过:“我用我的诗作战,我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能征惯战的战士。”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抒情诗,其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是爱情诗,因此,他被称为“马扎尔抒情诗王”。代表作:自由与爱情农村的大锤、雅诺什勇士等。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847年8月,是裴多菲献给妻子尤丽亚的爱情诗。此外给尤丽亚、小树颤抖着和假如我想起我亲爱的人儿等都是裴多菲献给尤丽亚的爱情诗。2、听读感知:(1)、播放名家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让学生把握本诗朗诵的节奏和停顿等朗诵技巧,并让学生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语。(2)、再次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找出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3)、第三次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感情,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小声跟读。(4)、让学生集体朗诵全诗,掌握诵读技巧,学生读后教师进行纠正诵读不到位的地方,然后由教师作示范诵读。(5)、让男女生分别集体朗诵全诗,男生读后由女生作点评,女生读后由男生作点评,最后由教师作总结。(6)、个别诵读,诵读时教师为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3、分析诗歌意象(1)、请全体同学再次集体朗诵全诗,分别找出用来表述我和我的爱人的意象。我: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 我的爱人: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2)、思考这两组意象各具有什么特点。诗人是怎样将这两方面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用来自喻的意象比较粗旷,富有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修辞手法:博喻、对比(3)、我为什么会为我的爱人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通过学生思考,让学生说出本诗的主题:爱(4)、本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4、比较阅读:(1)、把本诗和舒婷的致橡树相比较,分析这两种爱情观不同之处,进而对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对高中生早恋问题起到疏导作用。(2)、把本诗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树进行比较阅读,分析这两首诗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上的异同点。5、结束语:爱情是美妙的,但春天不是收获的季节。中学生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如果你爱他(她),就应该让她过得幸福,如果你爱他(她),就应该为她的前途着想,如果你爱他(她),就不要影响她学习,给她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除了爱情,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甚至未来的爱。早摘的果子是苦涩的。是急流教学反思【课标反思】1、新课标重视审美教育,认为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课标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2、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人教版高一册第一单元选编了16首广为传诵的名诗。我们应该在初中的基础上,通过欣赏不同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的诗歌,深入分析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我愿意是急流这经典诗作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3、这课涉及到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那就是与中学生谈爱情应不应该,尤其是像让中学生学习我愿意是急流如此激情澎湃的情诗。个人认为,爱情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正确的爱情观也要从小就培养起。我们应该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中学生建立高尚的爱情观。此诗入选人教社的教材,也说明这一点,读诗如果缺少爱情诗是不完整的。【教材反思】人教版把本单元的目标确定为: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像,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还设计了“诗歌朗读比赛”“诗歌鉴赏研究”“尝试诗歌写作”三个专题活动。我愿意是急流在单元中是扩展阅读课文,但它的意象设置,条件句式的倒装,重章迭句都是诗歌经典的手法。基于这些理解,于是把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确定为:1、感悟这首诗的情感之美,探究发现这首诗的艺术之美;2、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流畅地背诵这首诗;3、尝试诗歌创作。(在课堂上表达为:学会写诗,当场创作诗歌并且相互品评。)【学法与教法反思】1、以上的三个目标本身很具体、很有层次性、也很有激励性。我在叙述教学目标的时候,会有意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这可以算作目标激励法吧,2、语文的学习应该从文本入手,通过词语替换法,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情感。3、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五个讨论题,难度适中,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一定能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的,讨论法会是贯彻始终的学法与教法,教师要做好引导与控制节奏的工作。4、最后一个环节是一个迁移练习法,也不妨叫成果展示法,或叫仿写法。这会是一个学生非常踊跃参与的环节。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铺垫,充满激励的快乐,充满发现的愉悦,充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三维目标也应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得以落实。【教学过程反思】为落实上述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2、把握意象,设计两个讨论题引导学生把握意象:讨论1、作者在诗中用哪些形象来比喻自己,又用哪些形象来比喻恋人?讨论2、 是否应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分别改为“茂林”、“苑囿”、“华堂”、“彩霞、彩旗”,从而更能产生美的对应呢?为什么?3、理解诗的表现艺术,设计了三个讨论题:讨论3:这种意象的巨大反差,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的呢?或者说,这种意象反差的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讨论4:这种具有巨大反差性的形象和炽热的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的?这样的句式结构对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讨论5:全篇看似重复的五节诗,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样的作用?4、学习成果的巩固与迁移,设计了一个练习:仿照本诗其中一节的形式,创作一首诗,可把抒情的对象改为母亲或者祖国等,注意押韵。稍后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诗作,并请同学们相互品评。这个环节是整个课堂的高潮部分,高潮部分的精彩在于:所有的学生都是主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表演的时间与空间;每一个学生在这一堂课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以及由这一堂课所激发出来的潜能,由他人的表演所获得的灵感,由灵感迸发出来的作品,都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这是由学生本身创造的,因此它带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因此它一定也会给教师、学生意外的“惊喜”,意外的“满足”。作为教师此时需要的是:欣赏-以真诚的态度去欣赏学生的成功。【设计亮点反思】个人以为本人这一教学设计有三个亮点:1、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既能体现新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学生在一课之中就能达到的目标。避免了教学目标抽象空泛的现象。2、本课忠实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课程属性。紧扣文本阅读,从词句入手,探究诗歌的内在规律,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较浓厚的“语文味”,避免了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3、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铺垫,充满激励的热情,充满探究的愉悦,充满发现的快乐。特别是展示创作成果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高潮部分。学生会在这个创作及展示的过程中,更加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在规律,尝试到学习与创造,欣赏与被欣赏的幸福感。这些都充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理念。【存在问题反思】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1、“把握意象”两个讨论题,“理解诗的表现艺术”三个讨论题,显得过于繁复,节奏不明快,有拖沓之嫌。个别问题如“讨论三”问题不够明确,指向性不够清晰,费了不少口舌学生才让明白问什么。2、“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