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v 第一章 绪论 汉语语法研究从马氏文通开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开始得更晚,在20世纪的20年代,黎锦熙提出了“近代语研究”的问题,但当时还偏重于词汇研究。直到20世纪40年代,吕叔湘写了几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论文,被称作“近代汉语研究的黎明”。v 一、“近代汉语”的界定v 什么是近代汉语?v 先来讨论:古代汉语 v 第三章 当代时体理论v 本专题首先介绍汉语时体助词的虚化过程,因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有关时体方面的一些概念。v 第一节汉语时体助词介绍v 当代时体理论也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基础和重要依据。Smith(1997)认为体系统包括两种不同类型,即“情状体”(situational aspect)和“视点体”(viewpoint aspect)。情状体指的是谓词和其论元所构成的情状的本身特征,也就是Aktionsart(manner of action),Vendler(1957) 的情状分类中运用了以下三个参数,分别是有界(telic)或无界(atelic)、瞬时(instantaneous)或延时(durative)、动态(dynamic)或静态(stative)。 v 可以概括为五种情状类型:v 状态(动态、瞬时、有界)v 活动(动态、瞬时、有界)v 完成(动态、瞬时、有界)v 结果(动态、瞬时、有界)v 瞬时(动态、瞬时、有界)v 汉语体系统的研究文献主要有:马庆株(1981)、郭锐(1993),杨素英(2000),陈前瑞(2003)等。我们将在这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实际,合理吸收各家长处。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将主要采用马庆株(1981)和杨素英(2000)的时体系统,同时借鉴郭锐(1993)的研究。v 杨素英(2000)的汉语动词分类系统:v 状态动词:(动态、时限)。如:爱、相信、住。v 活动动词:(动态、时限)。如:跑、推、按。v 有时限活动词:(动态、时限)。如:敲、闪、眨眼。v 有结果指向词:(动态、结果实现)。如:造、修、煮。v 有结果实现词:(动态、结果实现)。如:赢、死、到。v 马庆株(1981)根据动词后时量宾语的所指不同,在动词分类时考虑到完成持续状态等三个语义特征,把动词分为:v Va(死):(完成、持续)死类v Vb1(等):(完成、持续)等类v Vb21(看):(完成、持续、状态)看类v Vb22(挂):(完成、持续、状态)挂类v 对汉语中是否有时制(tense)的语法范畴还存在争议,对于时体(aspect)的存在则没有太大的分歧,主要问题是汉语时体类型多少的问题。王力分七种;高名凯分六种;赵元任分七种。吕叔湘(1942)认为“将”、“方”、“已”等离开动词是没有明显充实的意义的。这些限制词所表示的不是“时间”,是“动相”(phase),即一个动作过程中的各种阶段。Lyons也指出“在处理具体语言事实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把体和时制混淆体和时制的主要不同在于时制是指示范畴(deictic category),涉及到说话的时间;体不是指示范畴。”也可以说时制就是一种时间先后关系,包括事件时间(event time)、参照时间(reference time)和说话时间(speech time)三者之间的先后关系。也就是说时制是指示这种先后关系的语言形式,但是汉语没有表示这种先后关系的语法形式,因此有学者认为汉语没有绝对时制,而只具有相对时制。(参见李铁根1999、张济卿1996、陈立民2002)v 因此时制只是表示表示时间参照,把情状时间和说话时间联系起来,所谓的将来时或过去时只是相对于说话时间而言的。例如:v (9)玛丽昨天在宿舍睡觉。v 这一事件所表现的时间概念(昨天)要借助一个参考时间才能明确,而体则不同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句子的时体能区分讲话者所表述的情状是刚刚开始,还是在过程中,还是已经完成。 v 例如:v (10)Mary crossed the street.v Mary was crossing the street.(Smith 1989)v 以上两句的时制是相同的,但所表示的体是不同的。就是说“体”是不管时间的先后,不需要另一时间就能独立表示这一事件。汉语时间副词其实也是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比如陆、马两位先生的“不定时时间副词”,尽管这些时间副词既可以用于将来时制,也可以用于过去时,但其重点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情状是一种现实,即这种动作行为过程是有时间因素参与其中的,指涉(denote)现实中一具体事件,也许这一事件可能是到将来的某一时间才能实现,但在说话人的眼里它是一种独立的事件,不需要其他时间概念的参照。v 第二节 动态助词历时演变v “了”、“着”、“过”等都是在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对于它们的性质,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它们称为“形尾”,有的把它们称为“助词”。下面我们主要讨论它们的产生和发展。v 一 了 v 2.1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有两个“了”,一般称为“了1”和“了2”。我们主要讨论“了1”,即动态助词“了”。v 了、着、过v 如果说现代汉语有形态变化的话,它的形态变化首先表现在动词词尾“了”“着”“过”上面。严格说它们不是词尾,而是“形尾”,因为已经不是构词法问题,而是构形法问题。v 在现代汉语里,“了”“着”“过”表示动词的体(aspect)。“了”表示完成体(或实现体),“着”表示持续体,“过”表示经历体。它们都由动词虚化(语法化)来的。v 完成体标记“了”v “了”在先秦文献中还没有出现。说文:“了”,尦也,从子无臂,象形。这是“了戾”(缭绕)的“了”,和今天的“了”没有关系。魏晋以后,“了”字的另一种新的意义就是“了解”(朱骏声认为是“憭”(明白、清楚)的假借),例如:其所易了,阙而不论。(郭璞尔雅序)v 这种意义的“了”在南北朝时期很常见,如佛家的“了悟”。今天的“了解”。这种“了”与体助词“了”没有历史关系。v 和体助词有关的是表示“终了”(不及物)、“了结”(及物)意义的“了”。这个意思的“了”在汉代已经出现了。如:晨起早扫,食了洗涤。(王褒僮约)说文中没有这一意义,但广雅释诂中说:“了,讫也。”,这说明汉代已经产生了这种意义。v “终了”和“了结”的“了”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很常见,它还是动词的性质。例如: 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三国志蜀志) 官事未易了也。(晋书傅咸传) 若无知足心,贪求何日了。(白居易诗) v 在唐人的诗句中,“了”已经在很多地方不用作谓词,而逐渐虚化,变成了补语的性质,仅仅表示行为的完成。例如: 二三豪杰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杜甫) 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李商隐) v 这种“了”显然含有“完毕”的意义,所以在散文中有时候还写作“已了”、“既了”。例如: 太子作偈已了,即便归宫。(八相变文) 思惟既了,忽于众中化出大树。(降魔变文) 但是就一般情况来说,唐代“了”已经很像形尾,因为它已经紧紧贴在动词后面了。例如: 吃了张眉竖眼,怒斗宣拳。(茶酒论) 今既偿了,不得久住。(董永行孝) 二人辞了便进路,更行十里到永庄。(同上) 示现皆生佛国,看了却归天界。(八相变文) 那么,这些例子中的“了”是不是今天的体助词呢?(讨论)v 它还不是体助词“了”,因为当动词后有宾语出现的时候,这种“了”要出现在宾语之后,而不是紧贴动词。例如: 但得上马了,一去头不回。(曹邺诗) 他时书剑酬恩了,愿逐鸾车看十州。(李中诗) 作此语了,遂即南行。(伍子胥变文) 煞子胥了,越从吾贷四百万石。(同上)v 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来判断“了”演变成今天的体助词了呢? 前面我们看到了主要出现在两种格式: v了和vo了 体助词是动词的词成分,就是说它要紧贴动词出现, v了虽然是紧贴动词,但当有宾语出现的时候,“了”还是要放在宾语之后。v 也就是说,我们要寻找v了o这种格式,这时才能证明其中的“了”已经是体助词“了”。v 这种v了o格式到晚唐五代时期已经出现了。例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 几时献了相如赋,共向嵩山采茯苓。(张乔赠友人) 见了师兄便入来。(难陀) 寻时缚了彩楼,集得千万个室女。(悉达太子修道因缘) 根据这些材料,基本可以确定体助词“了”,产生在晚唐五代。v 体助词“了”的形成过程v “了”从一个表示完成的动词发展为体助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 “动了宾”格式的前身应该是“动 宾 了”,而这种格式还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动宾完成动词”。例如: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世说新语雅量) 世尊已说法讫,即从座起,还谐所在。(增壹阿含经卷二) 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世说新语方正) 到了唐代, “动宾完成动词”这个结构的框架没有变化,但填框子的词汇发生了变化:“了”代替了其他词汇,变成最常用的完成动词,而“讫、已、毕、竟、却”等动词被淘汰,这样就形成了唐代的“动宾了”式。v 这是一种词汇替换关系,“了”还没有语法化为助词,即这种结构的性质还没有发生变化。v 就是说,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动宾完”结构,由南北朝的“动宾完”发展为唐代的“动宾了”,这是词汇替换。而由“动宾了”发展为“动了宾”,这是又一次结构变化。现代汉语完成体是通过这一系列变化形成的。v 以往在汉语语法史的研究中,对虚词的演变注意较多,对句型演变关注不够。而在研究结构变化时,又往往和词汇兴替分割开来。只有同时注意结构变化和词汇兴替,对这一问题才能观察得更深入。v 关于体助词“了”的形成有前移和后附两种说法。我们重点讲讲“前移”说。v 所谓“前移”,是指这样一种语法发展:当动词、宾语和“了”同时出现的时候,原先“了”只能处在宾语的后面,后来“了”可以处在宾语前面。这是由于“了”的语法化程度加深了,所以它越过宾语,紧跟在动词后面。v “了”是先虚化,然后开始前移的。“了”前移是受到南北朝和唐代出现的“动宾补”和“动补宾”两种结构的影响。 “动宾补” “动宾了” “动补宾” ? 复吹霾翳散,虚觉神灵聚。(杜甫雷) 结珠为帘,杂宝异香为层,使数百人于楼上吹散之。(拾遗记)v “了”表示完成义,动补结构邺表示完成,二者的语义功能基本相同,但语法结构却出现了不对称,即只有“动宾了”,而没有“动了宾”,受“动补宾”结构的类推,而产生了“动了宾”。v 体助词“了”的发展经历了连动式动补式动词助词三个阶段。v 古代汉语中连动式(vt1vt2vtno),其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也就是其中的每一个动词都与宾语发生动宾关系,宾语的位置也在所有的动词之后。例如: 射杀一鱼。(史记秦始皇本纪) 以天降之福,吏足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史记匈奴列传)v 汉代以后,部分连动式中的vt2出现不及物化倾向。如: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闇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世说新语德行) 修饰园林,除却沙石及诸粪垢。(佛本行集经) 这种变化造成一种新的句法格式: vt1vt2ovtvtiov Vti是汉语出现一个新的语法成分补语, vtvtio的产生也打破了以往在vt与o之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的限制,为体助词的产生,提供了一个语法位置。(句法空位)v “了”原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完成义),按照原有的语法规律,只能处在“vo了”或“v了”的位置上。v 到唐五代时期“vtvtio”出现后,“却”已经作为完成助词出现在“vto”之间,vi也早就作为补语用在同样的位置上,所以“了”也可以从“vo了”变成“v了o”,而不一定需要经过一个“v了”中“了”的虚化,然后再加上“o”的过程,重建一个“v了o”格式。v 了2的产生v 在近代汉语阶段,除了体助词“了”,还有一个事态助词“了”。事态助词“了”和体助词“了”的区别是:体助词“了”表示动作的完成,它紧贴在动词后面,如果有宾语总在宾语之前,事态助词“了”表示事件的完成,它总处在句子末尾,如有宾语总在宾语后面。v 这个事态助词与今天的“了2”还有一些区别经过发展才演变成今天的语气词“了2”的。例如: 者一队汉,向这里觅什摩?趁出了。(祖堂集一0) 仰山危手接得了,便礼谢,吃。(祖堂集一六) 我亦见你行脚人,入门便识得了也(同上)v 上述例句中“了”前面是动补结构和非动作动词,动补结构和非动作动词不能带补语,它们所带的“了”应该是助词。而且,这些语法化了的助词全都位于全句末尾或分句的末尾。没有位于句中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可以断定那时候出现了事态助词“了”,而还没有出现体助词“了”。v 就是说,“了s”首先出现,其中处在句子(vo了)末尾的一部分发展为后来的“了2”,还有一部分“vo了”后面跟了另一个动作或小句,表示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表示体(aspect),这一部分前移而发展成现在的“了1”。v 在祖堂集中,“了”处于两种格式: 1、“v(o)了()vp”,即“v(o)了”是黏着的,后面总要有后续成分,如: 其时天降白乳,入口味如甘露,食了轻健,乃作是言: 过江了,向行者云:你好去。v 2、“v(o)了也”,即“了”处在句尾时,必须加上“也”来结句。如: 师问僧:吃饭也未?对云:吃饭了也。 时曰何不问老僧?僧曰:问则问了也。 这两式与现代汉语的两种“了”字句是严格对应的: 甲 “v(o)了”vpv了1(o)()vp 过江了,向行者云 过了江,向行者说乙v(o)了也(vp)v(了1o)了2vp 吃饭了也 吃了饭了 现代汉语的“了2”来源于乙式,是“了也”的合音。“也”作为句尾语气词轻读弱化,以至于跟前面的音节合成一个音节。祖堂集中的“了也”,到景德传灯录就变成了“了”。例如:v 早个呈似和尚了也。(祖堂集一五) 早个呈似和尚了。(景德传灯录七) 原本老乞大到老乞大谚解也有这种变化,例如: 早修起了也。 原本老乞大 早修起了。 老乞大谚解v 着v “着”本作“著”。“著”有几种意思和几种读音,和“着”有联系的是表“附著”的“著”。“附着”的“着”一开始是纯粹的动词,例如: 风行而著于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甘露如饴蜜者,著于草木不著五谷。(论衡是应篇) 纷纷忽降当元会,着物轻明似月华。(李建勋)v 在南北朝时,“着”开始虚化,放在动词后面,构成类似使成式的结构,后面接的是表示处所的词。例如: 厂文尚小,载著车中;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世说新语德行) 以绵缠女身,缚着马上,夜自送女出。(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注)v 这种“着”字有“在”的意思(附着某处就是在某处),但它还是连上念的,不是连下念的,所以和“在”不同。在这个时候,动词后面并不带有宾语。v 到了唐代,带“着”的动词后面开始出现宾语,“着”的意义夜有了变化,它带有“到”的意思。例如: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杜诗) 还应说著远行人。(白居易诗) 到著姓名人不识。(同上) 但它们还不是形尾。真正的形尾还是继承了表处所的“着”。真正的表示行为在进行中的行为“着”在宋代已经出现了。例如:v 如战阵厮杀,擂着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朱子语类辑略卷七)v “着”的语法化过程v 从先秦到东汉,“着”是一个“附着”义的动词。例如: 著于丁宁。(左传宣公四年) 风行著于土上。(左传庄公22年) 甘露著于树木,不着五谷。(论衡是应) 在东汉时期,“着”可以放在另一个动词后面,构成连动式,例如:不留心于明,贪着世间。(大宝积经)犹如花朵缠着金柱。(佛本行经卷二)上面第二个例句的“着”前面的动词表示物体在空间的运动(包括位移和停止),这时“着”仍是“附着”义动词,在连动式中,它是前一个动词的结果,表示物体位移或停止后附着在某一处所。受“v”和“着”的语义制约,后面跟的总是表处所的名词。v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述补结构已经产生(述补结构就是在连动式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这种演变的趋势,连动式“v着”也演变成述补结构,“着”从连动式的第二个动词发展成补语。v 述补结构“v着”中的动词,有动态(位移)和静态(位移)之分。述补结构“v着”中的“着”,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表示经过空间运动(包括位移和停止),物体处于某个处所。但随着前面动词“静态”和“动态”的区别,“着”的意思也略有不同。例如: (1)静态:厂文尚小,载著车中;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世说新语德行) (2)动态:负米一斛,送著寺中。(六度集经)v 到了隋唐时期,“v着”有了很大变化:1“着”前面的动词,已经不限于表示物体在空间的运动(包括位移和停止)。2“v着”后面不但可以是处所名词,还可以是实体名词,是动作的对象。就是说,这一时期的“着”已经进一步语法化,它已经完全失去了“附着”的意义,只表示动作的“体”,成为体助词。但是“着”前面的动词有可持续和不可持续的差别,“着”也有表示持续体和表示完成体的区别:(3)持续体:余时把着手子,忍心不得。(张鹫游仙窟)(4)完成体:莫为此女损着符(府)君性命。(敦煌变文叶净能诗)上面四种格式简写如下:v 魏晋南北朝:“着”是补语。 (1)v1a着1L 坐著车中 v表示空间运动,-位移。着1在 (2)v1b着2L 送著寺中 v表示空间运动,+位移。着2到 隋唐:“着”是体助词 (3) v2a着3o 把着手子 v为一般动作动词,+持续。着3持续体 (4) v2b着4o 损着府君性命 v为一般动作动词,持续。着4持续体 (v1是表示空间运动的动词,v2是表示一般动作动词)v 过v 现代汉语阶段体助词“过”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动作结束、完成,另一种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或已有的经验。v 这个“过”在唐代已经萌芽。到了宋代,就逐渐多起来了,例如: 今人以至钝之才而欲为至敏底功夫,涉猎看过,所以不及古人也。(朱子语类辑略卷五) 而今只是那一般合看过底文字也未看过,何况其他。(同上卷二)盖为是身曾亲身经历过,故不敢以是责人尔。(同上卷四)须事事理会过,将来也要知个贯通处。(同上卷六)v 起来和下去v “起来”和“下去”也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体。“起来”表示开始体(笑起来、唱起来等);下去表示继续体(念下去、坚持下去)。“起来”的体意义出现较晚,大约在元代时出现。例如: 恐怕火盆内有小炭延烧起来。(水浒传10回) 倘或路上与小人彆拗起来,杨志如何敢和他争执得。(同上16回) 老僧闻言就欢喜起来道(西游记16回)v 如果有宾语出现,宾语放在“起”和“来”之间。例如: 且说史进就中堂烧起火来。(水浒传3回) 吴用劝他弟兄吃几杯,又提起买鱼事来。(同上15回)v 第三节述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发展v 述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汉语的表达更加精密了。v 述补结构的后一成分和宾语不构成支配关系,其语义指向可以是受事、施事或动词。朱德熙把述补结构分为四类(1)结果补语(看见、长大),(2)趋向补语(进来、出去),(3)状态补语(写得好、写得不好),(4)可能补语(写得好、写不好) v 一 动结式v 动结式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vt+vi 补语指向受事(打破)补语指向施事(喝醉) 补语指向动词(收毕) vt+a 补语指向受事(填满)补语指向施事(吃胖)补语指向动词(收早) vi+vi 补语指向受事(哭裂) 补语指向施事(饿死) 补语指向动词(走完) vi+a 补语指向受事(哭湿)补语指向施事(饿瘦)补语指向动词(走快)v 各个小类的产生时代和途径不同。王力所说的“使成式”只包括“打破”、“填满”(即vt+vi/a,而且补语指向受事)这一类,这一类在动结式中是最主要的,我们先讨论这一类,再讨论其他的。v 关于动结式的产生时代,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v (1)先秦时期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 城射之殪。(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周迟明(1958)、余建萍(1957) (2)汉代 王力(1944、1958) (3)六朝 志村良治(1984)梅祖麟(1991) (4)唐代 太田辰夫(1958) 王力(1958)指出:讨论使成式,首先要撇开那些似是而非的情况。例如: 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左传成公十三) 其中的“扰乱”好像是使成式,其实是同义词素构成的双音词。诗经中就有“乱我心曲”,其中的“乱”用作动词,“扰乱”中的“乱”和此相仿。再如: 齐襄公使彭生醉拉杀鲁桓公。(史记郑世家) “拉杀”也不是使成式,应是两个动词的并列(拉而杀之)。v 研究汉语史,不应只看表面现象,要做出深入分析;不应该孤立的看待某些语法现象,而应该把有关的语法现象联系起来进行研究。v 面对这样的语言事实,不能仅仅凭语感来判断哪个是,哪个不是动结式。要寻找形式上的判别标准。v 而到了唐代,上例中用“杀”的地方用“死”的例子就非常多了。例如: 被蝎螫死。(朝野佥载5) 为某村王存射死。(闻奇录) 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开天传信记) 主人欲打死之。(广古今五行记)v 但是在隋代以前也有“动词+死”的例子: 减食主父,百日饿死。(战国策秦三) 丹降为将军,战死。(汉书元后传) 推堕驸马河中溺死。(汉书苏武传) 就而揠之,明日枯死。(论衡自然)思考:这种现象如何解释?v 梅祖麟(1991)对这一检验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纯粹从理论观点看,“v杀”和“v死”可以出现四种句型: 甲、施事者+v杀+受事者 乙、受事者+v死 丙、施事者+v死+受事者 丁、受事者+v杀v 但实际语言中,先秦两汉只有甲乙两种。甲型如:岸崩,尽压杀卧者。(史记外戚列传),乙型如:百余人炭崩尽压死。(论衡吉验)丙型在先秦两汉不出现。甲乙两型是互补的:甲型中第二个动词是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受事者;乙型中的第二个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出现受事者。这两种句型中的两个动词都是并列结构,不是动补结构。v 汉代出现的一些类似动结式的结构,例如: 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史记项羽本纪) 乃激怒张仪。(史记苏秦列传) 射伤郤克,流血至履。(史记齐太公世家) 二十四年,楚孝王伐灭鲁。(史记鲁周公世家)v 梅祖麟都不是动补结构。因为“灭”、“伤”等字在先秦都是他动(或使动)用法比自动用法多,而“堕”“怒”等字自动比他动多,但它们在两汉只出现在甲型“施事者+复合动词+受事者”中,而不出现在乙型“受事者+复合动词”中,这说明“堕”“怒”等字在复合词中仍是他动(使动)用法,后面需要由宾语撑着。v 丙型“施事者+v死+受事者”出现在六朝。例如: 是邻家老黄狗,乃打死之。(幽明录)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啥人。(古诗十九首) 童男娶寡妇,壮女笑杀人。(乐府诗集) 这种“杀”的用法同“死”,说明“v杀”是被“v死”同化而成为动补结构的。v 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隔开型”的动结式,例如: 即便以嘴啄雌鸽杀。(百喻经) 当打汝口破。 吹我罗裳开。 其中的结果补语都是自动词,这说明到南北朝时期“杀”已经被同化为自动词。v 这种乙型句中的“他动词+自动词”带上了宾语,就发展为动补结构(打死之),这时动补结构的一个来源。 动补结构的另一个来源是甲型句中的“他动词+他动词”后一个他动词变为自动词,即“射伤”“击败”等在汉代是“他动词+他动词”的动词并列结构,到六朝时变成了“他动词+自动词”的动补结构。 促成自动词他动化有多种因素:一是清浊别义的衰落。如“败”本有清浊两读,读清声母的是他动,读浊声母的是自动。后来清声母一读消失,一律读浊声母;相应的,“击败”的“败”就由原来的他动变为自动。二是使动式的衰落,这也使“伤”“败”等由他动变为自动。 三是五世纪产生的隔开型动补结构的影响。在“打汝口破”等句式中,其中的“破”“坏”等都是自动词。受其影响,在当时产生的“打折”等词中,“折”也变为自动词。四是东汉时不带宾语的“动+形”复合词(长大、缩小)的产生,也影响了西汉时期产生的动词并列结构(减轻田赋、射伤郤克等),使其变为动补结构。v 总之,先秦两汉时期的甲乙两式中的动词并列形式在六朝时都发生了变化,最后合流演变为动补结构: 甲:他动词+他动词+受事者他动词+自动词+受事者 乙:他动词+自动词+ 他动词+自动词+受事者v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到,“v1+v2+o”可以是连动式,也可以是动结式,其关键在于v2和o是否构成述宾关系。如果v2是及物动词或者使动动词, “v1+v2+o”就是连动式;如果v2是不及物动词或者失去了使动用法,“v1+v2+o”就是动结式。v “隔开式”动结式v 王力把“隔开式”看作是动结式的一种。例如: 吹欢情人罗裳开,动侬含笑容。(子夜四时歌)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杜甫诗) 其他的例子还有:当打汝口破。(幽明录)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v 对这种“v+o+v”格式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动结式,有人认为是一种新的“兼语式”。这种“v+o+v”格式与兼语式有很大的区别:1.兼语式的v2可以带宾语(如:令赵王鼓瑟),而“打头破”一类的结构中的v2不能带宾语。2.兼语式的v1和v2是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不是同时发生的,v2一般不能晚于v1(如:止子路宿,“宿”晚于“止”),还可以不发生(如赵王可以不鼓瑟)。v 可见,兼语式本质上是一种连动结构,因此兼语式的v2前面可以插入表示时间的副词或连词,如“公召之而后入。”(左传昭公)而“打头破”一类的结构v1和v2不是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而是动作和结果的关系;所以在v2前面不能插入时间副词或连词,就是说,不可能出现:打头方破、打头不破,这样的例子。v 这种“隔开式”动结式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其中的补语主要有以下一些动词:破、败、伤、折、断、绝、碎、坏、落。这些动词都含有消极的意义,表示战争或刑罚、灾难的结果。在汉语史上,这种消极结果的表达,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v 1.先秦时期。用“v+n”形式。 燕因使乐毅大起兵伐齐,破之。(战国策燕策) 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战国策齐策) 2.汉代。仍用“v+n”,但“v1(n),v2之”格式大量增加。 楚击汉军,大破之。(项羽本纪) 项王动击,破之,走彭越。(高祖本纪) 章邯击,大破之。(陈涉世家) 3.魏晋南北朝。出现“v+o+c”,如“打头破”。这是隔开式动结式。 v “V+c+o”与“v+o+c”的关系v 1.如果“v1+n+v2”中的v2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像“打头破”中的“破”那样,那么,它的形成途径是: v1+n,n+v2v1+n,(n)v2 v1+n+v2 例如: 攻齐,齐破(战国策)叩头(头)且破(史记)打头破(百喻经)2.如果“v1+n+v2”中的v2是一个及物动词,像“啄雌鸽杀”的“杀”那样,那么,它的形成途径是:V1+n,v2+之v1+n,v2(+之)v1+n+v2例如:以杖打父杀之不识恩者欲以大石打龟头杀啄雌鸽杀v 从时间上来看,目前的语言事实还无法得知“V+c+o”与“v+o+c”孰先孰后。v 从来源上看,二者应该没有关系。 “V+c+o”的来源很清楚,就是从连动式“v1+v2+0”演变来的。 “v+o+c”的来源,大多数是从“v1+n,n+v2”而来的。二者不是一个来源。二者在形成过程中,也说不上谁影响谁。v 到宋代以后, “v+o+c”逐渐消失,最后动结式都归并为“v+c+o”一种形式。v 有一点要注意,孤立的看“v1+v2+o”是连动式还是动结式,不好判断。但是既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v+o+c”这种格式,说明其中的v2已经不及物化了(如果v2=c),这样就可以判断“v1+v2+o”是动结式了,即“v+c+o”产生了。v 第四节 被动式的发展v 一、“被”字句v 被动式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式,或者说具有形式上的标记。古代汉语中就有概念上的被动句。第一种是“可”字句及其类似的结构。例如: 万民之所便利,而能强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也。(墨子尚同)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 第二种是借用一般主动形式来表示被动的意义。例如: 谏行言听。(孟子离娄下)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庄子胠箧) 现代汉语:苹果吃光了。篮球打破了。v 在远古汉语中没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真正出现是在春秋以后的事。当时的被动式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 “于”字句:说出施事的人物或处所,把外动词放在“于”字的前面。 卻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v 傅説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为”字句:用“为”作为助动词,“为”字和被动词的中间插入一个名词,这个名词代表实施者。例如: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v 这种形式一直沿用到汉代。例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关系语也可以省略: 使身死而为刑戮。(墨子尚贤中)v “见”字句:用“见”字作为助动词。“见”字句和“为”字句的不同之处是:“为”字和被动词的中间可以插进一个实施者;“见”字句和被动词之间不能。例如: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出必见辱。(墨子公孟) “见”字句要引进施事,必须要借助“于”字句。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1)“为所”式,(2)“被”字句。 “被”字原来是一个动词,有两个意义:“覆盖”和“遭受”。表被动的“被”是由“遭受”义发展来的。“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例如:v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思考:这类“被”字句是不是被动句?v 但是这些“被”字句后面不带“关系语”(即动作的施事)。带关系语的“被”字句在汉末出现,到南北朝时增多。例如: 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亮子被苏峻害。(同上方正)v 这样,“被”字句逐渐代替了“为所”式。到了唐代,带关系语的“被”字句越来越多,为现代汉语的被动式奠定了基础。v 为什么说“被辱”、“被围于赵”是“被”字句的萌芽呢?因为这些格式里的“被”字后面的是动词,这样,“被+动”就有可能由“动词+宾语”变为“助动词(表被动)+动词”。而到“被”字和动词之间出现关系语(实施者)的时候,真正的“被”字句就形成了。v 早期的“被”字句比较简单,后来出现了一些复杂的形式: (1)有些“被”字句的谓语是一个固定词组,所以不能还原为主动句。例如: 吾到此土,被人六度下药。(祖堂集) 这阎婆惜被那张三小意儿百依百顺,轻怜重惜。(水浒传21回)v (2)带宾语的被动句。 如彼愚人,被他打头。(百喻经) 娘子被王郎道着丑貌。(丑女缘起) 只如上座过在什摩处,即被打之。(祖堂集) (3)非被动关系的被动句。 其时被诸大臣道:大王!太子是妖精鬼魅!(八相成道变文) 今日五更被我起来看时,看见果然是这贼秃带顶头巾,从家里出去。(水浒传45回) 俺见这厮悭吝,被俺卷了若干金银器,撇开他。(水浒传57) 小人亲兄武大被西门庆与嫂通奸,下毒药谋害性命。(水浒传26回) (4)“被”字句与“把”字句结合。 那人又飞起脚来踢,被李逵直把头按将下去。(水浒传38回) 被他把两个青毡包袱提在手中,驾筋斗云,不知去向。(西游记57回) (5)被动句的谓语前加“不”。 觑着莺莺,眼去眉来,被那女孩儿不睬不理。(西厢记,卷一) 被武松不管他,拖了过来。(水浒传26回)v 二、“吃”(喫、乞)字句v 除了“被”字句,在汉语史上还产生了其他一些被动式,这些被动式有的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有些一直沿用到现代。v 在近代汉语阶段,可以用“吃”来表示被动。 动词“喫”本义为“食”,在唐五代时又引申为“蒙受”、“遭受”义。如: 解事急说情由,不说眼看喫杖。(敦煌变文集壚山远公话)v “吃”用在动词前,“遭受”义更为显豁。如: 火急离我门前,少时终须喫掴。(燕子赋) 再进一步虚化为表示被动关系的助词。如: 他心本不曾动,只是忽然喫一跌,气才一暴,则其心志便动了。(朱子语类卷52) “吃”也可以用在“吃+名+动”的格式里,作为表示被动的介词。唐五代不多见,宋代以后逐渐增多。例如: 黄羊野马捻枪拨,虎鹿从头喫箭川(穿)。(王昭君变文) 花儿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喫他拖逗。(柳永红窗口) “吃”虚化为被动关系词的过程与“被”相近,都是由“遭受”义而虚化为表示被动的。 用“吃(喫、乞)”表示被动的用法,在清代白话小说中就看不见了。v 三、“教(叫)”字句和“给”字句v “给”字句是由表“给予”发展为表被动的。在现代汉语中,“给”既可以表示给予,又可以表示被动。例如: 动词:给我一杯水喝。 给他多休息几天/看着小鸟,别给飞了。 介词:衣服给雨淋湿了。v “给”从表示“给予”到表示被动是这样一种发展:“给1”(给予)“给2”(让、叫)“给3”(被)。v “给1”:动词(给予)。 表示“给予”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用“与”来表达,较晚才用“给”。到红楼梦中“给”的用例就多了。例如: 那四支给了凤哥罢。(七回) 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喫。(八回)v 上述句子的谓语部分可以概括为: 给+n/给+n+v两种格式。 “给2”:动词(叫、让)。 用“给2”的使役句可以分为两类:表使对方做某事和表容许对方做某事。“给2”是从“给1”发展来的,看下面的例句: (1)表示使对方做某事。 贾母忙拿出几个小杌子来,给赖大母亲等几个高年有体面的妈妈坐了。(43回)比较:叫平儿挪了张杌子放在床旁边,让袭人坐下。(38回) (2)表示容许对方做某事。 我的一件体己,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42回) 比较:又一个丫鬟笑道:别叫宝玉看见。(56回)v 由给予句发展到使役句,使“给”向表被动的方向更迈进一步。v 给予句虽然有了另一个动词,但在“给”和v之间还有两个名词隔开,其中一个表人,是v的施事,另一个表物,是v的受事。这就和被动句有较大的距离:被动句的被动标志词和动词之间只能有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只能是谓语动词的施事。在使役句中,表物的名词(杌子、体己)前移,使得“给”和“v”之间只有一个表人的名词,这就离被动句又近了一步。v “给3”:介词,表示被动。 千万别给老太太、太太知道。(红楼梦52回) 比较:贾琏笑道:你只好生收着罢,千万别叫他知道。(红21回) 甘心卑污苟贱,给那恶僧支使。(儿女英雄传7回)v 这些“给”既可以理解为“让”,也可以理解为“被”。v 使役句和被动句的共同之处(1)几个成分的语序是一样的。(2)“给”后的n是v的施事,这种语义关系也大致一样。(3)汉语动词主动和被动都是一个形式。 不同之处:(1)被动句中的v必须是及物的。使役句中的v2可以是及物的,也可以是不及物的;及物的可以转为被动句,不及物的不能转为被动句。(2)使役句“给”前面必须出现或隐含使役的施事。被动句“给”前面只能出现动词的受事。 v 只有上述两点不同消失的时候,使役句才能转化为被动句,“给2”才能转化为“给3”。v 模糊的原因是:两个句子中的v都是及物动词,而且“给”前面没有名词出现。如果认为“给”前面隐含着使役的施事,那么这就是使役句;如果认为“给”前面隐含着动词的受事,那么这就是被动句。这样就有可能从使役句转化为被动句,即: (你)千万别给老太太、太太知道。使役 (这件事)千万别给老太太、太太知道。被动 v “教”字句由表使役到表被动的发展v 表被动的“教”字句是唐代出现的,它的来源也是“使役被动”的发展。“教”字句比“给”字句早将近一千年,但二者的发展途径是一样的。两可的状态: 五月贩鲜鱼,莫教人笑汝。(寒山寺) 棹遣秃头奴子拨,茶教纤手侍儿煎。(白居易诗) 愿为化得红绶带,许教双凤一时衔。(李商隐诗)v 这种“使役被动”的演变过程和“给”字句的演变过程完全一样。例如: 茶教纤手侍儿煎。 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 茶(我)教纤手侍儿煎。 这是个使役句,“茶”本是“煎”的受事,为了强调,放在句首作为话题。使役动词“教”的施事“我”隐含而不出现。 v 但当把“茶”理解为受事主语,而“教”就演变为表被动的虚词,整个句子就成了被动句。也就是说,当“教”字使役句的施事隐含不出现,而主要动词的受事却出现在“教”的前面时,那么,这个使役句就能够演变为被动句。(其中的动词要是及物动词)v 虽然“给”字句从使役演变为被动后,在结构形式上和“被”字句完全一致了,但是直到如今,“给”字句和“被”字句在语义方面还有一些差别:“被”字句虽然多数表示不幸、不愉快或不期望、出乎意外等语义色彩,但还是可以表示中性的,甚至高兴、满意的语义色彩。例如: 他被提拔为处长了/他经常被老师表扬。 但“给”字句不能用来表示这种语义色彩。不能说: 他给提拔为处长了/他经常给老师表扬。 这是因为“给/叫”字句表被动是从使役演变来的。在通常情况下,一个有歧义的“给/叫”字句,如果是表示好的事情,句子就容易理解为使役。只有表示使役者不愿意见到的事情,才不会是使役,而是被动。例如: 这件事要/别给他知道使役 电灯教/叫电工修好了使役 这件事要/别给他弄砸了被动 电灯教/叫电工弄坏了被动 可见,汉语“给/教”字句“使役被动”的演变的语义条件是:句子表达的是违反主语(或说话者)的意愿的事。v 第十一节 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v 处置式是王力(1944)提出的一个术语:中国语里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用助动词“把”(或“将”)字,把目的语提到叙述语前面。大致说来,“把”字所介绍者乃是一种“做”的行为,是一种施行,是一种处置。在中文里,我们把它称作处置式。v 处置式的特点很复杂,现在了解到的有: 1.“把”字句中的动词必须是带有处置性质的;2.“把”的宾语必须是有定的(或者专指的);3.动词要有前加成分或后加成分,如果是单个动词就必须是双音节的。但是这些条件都有例外。试举出这类例子。v 一 处置式的产生和类型v 在上古和中古前期(七世纪以前),汉语还没有处置式。现代用处置式的地方,在唐代以前只能用一般的动宾结构。例如: 把它喝完尽饮之 把它打败败之 “将”和“把”在初唐以前都是有实义的独立动词。南北朝以后,“将”经常出现在连动式句子中。在八世纪出现了下面两种连动式:v 一、动词“将”+名词(“将”的宾语,也是后面主要动词的宾语)+及物动词。(处置式) 孙子将一鸭私用,祐以擅破家资,鞭二十。(朝野佥载) 料理中堂,将少府安置。(游仙窟) 二、动词“将”+名词(只是“将”的宾语,后面主要动词有它自己的宾语)+及物动词+名词。(工具语)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王昌龄诗)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李白诗)v “把”的虚化比“将”晚,是中唐以后的事情。也可以分成两类: 一、“把”+名词+外动词。(处置式) 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诗) 二、“把”+名词+外动词+名词。(工具语) 支分闲事了,把背向阳眠。(白居易诗)v 表处置的“把”和“将”是由实义动词“把”和“将”虚化而来的,因此存在许多模糊的语言现象: 诗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姚合诗) 两鬓愁应白,何劳把镜看。(李频诗)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杜荀鹤诗) 就结构形式上说,它们的结构完全一样,可见“把卷看”中的“把”的动词性质还很强。 “把(将)”从表示“持”“握”义的动词虚化为表示表示工具和表示处置的介词是很容易理解的。 “把(将)”处在连动式中前一个动词的位置上,但后面的动词在意义上比它重要,意义上不重要的成分常常变得在句法上也不重要,所以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驾驶课件
- 安全驾驶教育培训平台课件
- 2026届山东省菏泽市化学九上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海洋学概述课件
- 加拿大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6届四川省仪陇县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韩文版律师 代理合同范本5篇
- 2025年煤矿 测量试题及答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能力检测附答案详解ab卷
- 中学消防竞赛试题及答案
-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规范 T/CFLP 0027-2020
- 国企纪检干部业务知识竞赛题库及参考答案(2套)
- 《混凝土结构房屋裂缝检测技术规程》
- 200个句子涵盖高中英语3500词汇
- 二手车产品目录
- 医学影像学课件
- 护坡工程竣工汇报
- 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课件
- 设备设施管理培训课件
- 单位就业人员登记表
-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