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素描》课程教学指导书.doc_第1页
《人体素描》课程教学指导书.doc_第2页
《人体素描》课程教学指导书.doc_第3页
《人体素描》课程教学指导书.doc_第4页
《人体素描》课程教学指导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素描教学指导书目 录说明 2教学目的 3一.课程学时二.课程目的三.前提课程四.授课内容提要教学步骤3一.导入 二.课中控制 三.课后评价教学方式手段4一.学生准备条件二.教学条件应用三.教学过程描述四.参考书目教学成果评估体系4教学成果1 评估标准 评估方法教学成果2 评估标准 评估方法教学内容 6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的概括6第二章、人体比例9第三章、人体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11第四章、人体局部解剖13关键术语解释17说 明人体素描是广告系学生的绘画基础课程之一,为了使学生掌握人体的结构关系,提高造型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授课内容及考核方法,培养和创造良好授课效果,采用教学指导书进行授课。本教学指导书以教学大纲和教案为依据,前一部分为教学方案部分,基本阐述了教学的步骤方法以及教学的成果和评估的体系等;其中,通过对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学方式手段和教学成果评估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全面阐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科的实质内容和教学方式步骤,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调整学习节奏,最终能够学好这门课程。后一部分为教学内容,是根据编者多年积累的讲义内容编写的,是本教学指导书的核心部分。其中,每一章后留有空页,为学生记录用。每一章后留有思考题,或其它类型题,要求学生认真解答填写,任课教师将随机进行抽查,并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记录在案。本教学指导书是供学生使用的重要教学材料,在没有统一教材的情况下,本教学指导书可以代替教材使用。本指导书在内容安排上以了解人体解剖结构为教学重点,同时注重造型和运动方面的论述。本教学指导书将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与进步,结合我院的实际教学情况,随时进行充实修改,使之逐步完善。2004年2月教学目的本课程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人体结构的形态和变化,树立一个总体的观念,对各个局部形体进行分解和组合研究。对骨胳、肌肉、关节等构造进行分析,理解人体解剖关系,对人体的形态进行概括和深入刻画。一课程学习人体素描是素描基础课的第五单元,计划学时40课时。二课程目的人体素描课程为本专业素描基础的主干课程,通过系统学习人体素描,可以解决学生对人体结构的形态和变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本课为素描教学的最后一门课程,本课将针对全方位的素描教学进行总结性训练,结构与运动是人体两个最基本属性,塑造活着的人体必须符合人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熟悉人体相对静止状态的基本结构之后,还需进一步研究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绘画人体是通过平面表现立体的艺术,掌握人体的透视变化,是表现结构与运动不可缺少的手段,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能具备人体造型的基本能力。三前提课程学习本课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绘画基础,学完静物素描、石膏像素描、头像素描、全身石膏像素描等基础课程。然后要先学习解剖结构知识,才能进入人体素描课。四授课内容提要本课将在理论教学部分向学生讲述以下内容:1人体基本结构的概括2人体比例3人体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4人体局部解剖教学步骤一导入人体素描是素描教学的最高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的造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体造型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由静到动、由实践到理论的反复过程。从教学目的入手,以生动的素描实例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因势利导地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二课中控制开始讲授理论课,结合教学挂图了解人体的解剖结构关系。然后再进入写生绘画。课余要求学生临摹优秀人体素描作品,来补充教学课时的不足。课间模特休息时,可以组织学生观摹大师素描作品,讲解作品的要点,辅导时,还要注意在技术问题之外的审美问题。大部分学生在画人体时,容易出现人体重心不稳的问题,要多次反复强调,直到学生彻底解决。三课后评价课中和课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作业观摹,让学生每人讲解自己的作品,然后进行讲评,根据最后的结论,考察学生成绩。最后接受系里的教学验收及学院专家组的检查。教学方式手段一学生准备条件1画板2速写本36B铅笔二教学条件应用1.教室(画室)第一阶段,讲授理论在本班教室第二阶段,写生在画室第三阶段,作品观摹在画室2.教具幻灯机、投影仪、模特台、垫子、电暖气三教学过程描述本课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讲授人体解剖基本知识;人体绘画的基本步骤方法;人体绘画注意事项。2查阅图书资料向学生展示讲解中外著名人体素描作品,对典型范例进行解剖,详释并对讲授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说明。3在学生写生过程中,逐一进行辅导四参考书目:人体解剖席勒人体速写 王惠东 编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2.6 马帝斯线描教学成果评估体系教学成果1 完成这幅作业,要求基本了解人体结构关系评估标准1-1 要求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关系,掌握各关节的变化规律。1-2 要求学生能够基本画准人体各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1-3 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理论的前提下,了解解剖在人体写生中的应用。1-4 要求学生必须能够顺利完成课堂作业。1-5 按作业的质量等级标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估方法1-1 课中讲评、记录学生作业过程、理解程度,根据学生课中学习热情给予鼓励分数(不超过5分)。1-2 课后评价,观摹评比给分,根据评估标准记分。1-3 学生自述学习体会,反映学生理论消化的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撰写学习体会记分。教学成果2完成这幅作业,要求基本了解人体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评估标准2-1 要求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结构变化关系,掌握运动变化规律。2-2 要求学生能够基本画准人体在运动中的比例动势关系。2-3 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理论的前提下,了解人体运动,如何在写生中把握运动变化关系。2-4 要求学生必须能够顺利完成课堂作业。2-5 按作业的质量等级标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估方法2-1 课中讲评、记录学生作业过程、理解程度,根据学生课中学习热情给予鼓励分数(不超过5分)。2-2 课后评价,观摹评比给分,根据评估标准记分。2-3 学生自述学习体会,反映学生对理论消化的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撰写学习体会记分。教学内容 人体造型基础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的概括人在生物学分类中属脊椎动物。人体的脊椎成垂直状的纵轴,身体左右对称,是人在形态构造上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主要特征。人体的脊椎骨是躯干的支柱,连贯头、胸、骨盆三个主要部分,并以肩胛带与骨盆带为纽带,连结上肢和下肢,形成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因此可以用“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四句话来进行概括:一竖人体的脊柱。二横 肩胛带横线与骨盆带横线。三体积 头、胸廓、骨盆三部分体积。四肢 上肢与下肢。以上概括可以树立对人体形态构造的总体观念,而且也是研究人体运动规律,透视变化的前题。人与动物脊椎的区别人的脊椎是垂直的纵轴,有四个弯曲,故具有直立行走、支撑体重、缓冲震动和进行各种运动的作用。动物的脊椎是横轴,只有两个弯曲,因而躯体与地面平行,只能四足着地行走。脊柱线脊柱是人体的脊梁骨,脊椎是垂直的纵轴,也是人体结构和形态上的主要特征。脊柱线是人体运动时的主要动态线。脊柱线的变化决定了人体各部份的位置,并使它们相互协调和具有节奏感。二横肩胛带与骨盆带位于躯干的上下两端,是躯干连结四肢的纽带。肩胛带横线(左右肩峰之间的连线)与骨盆带横线(左右大转子之间的连线)的相互关系,显示了人体上下两部形体的相互关系和变化。“对置”肩胛带横线与骨盆带横线相互扭动的关系也可称作“对置”。“对置”通常是胸和肩胛带在同一方位,而臀部和腿部扭转到相反方向的轴线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是“对置”的典范。十六世纪在意大利曾引起一阵热潮,不少人都想在一个简单的动作里创造出最巧妙的人体“对置”。其实,巧妙的“对置”就在人体躯干的两端 “二横”之中。三体积人体的头部、胸部和骨盆三部分的形体可概括成三块立方体,称三体积。头部,人之首,由面颜与头颅二部分合成。形状为一块高比宽要长的立方体。胸部,躯干之上部,内由胸骨、肋骨和胸椎连结成卵圆形笼状胸廓,基本上是固定结构,以保护人体心肺等重要的心脏器官。外形上胸是呈倾斜的立方体。骨盆、躯干之下部。也是由骨胳固定的结构。外形上与胸部呈相反倾斜,其立方体的高度较胸为短。三体积均是固定不动的整体,由脊椎贯串连结,脊柱的活动可使三部分体积相互发生不同的位置变化。三体积的位置变化人体脊椎的弯曲、旋转,形成了三体积的俯仰、倾斜和扭动等不同状态。这些位置的变化,显示了人体躯干的基本形态,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透视变化。其相互关系是人体动态造型使之生动和具有深度感的关键。四肢四肢包括上肢与下肢。都是连结在躯干四端近粗远细的圆椎形体块。下肢由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相互连结。上肢由胸部延伸出肩、上臂、前臂、手等部分,并由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相互连结。下肢支撑着全身的重量,并能使人体在地面上自由地移动即行走或奔跑。形体显得坚固有力。上肢是人体主要的劳动器官,结构上不像下肢在骨盆的髋部连结得非常牢固,而只依靠胸锁关节与躯干相连,称作游离上肢,以适应上肢各种灵巧复杂的动作。形态上也较下肢纤细,前臂还能旋转,手的动作更是千变万化。第一章 理论思考题试论人体基本的结构:教师检查记录:教师签字:第二章、人体比例人体是由各部分形体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结合构成的。正确地塑造人体,必须掌握比例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也是作画者整体与局部辨证观念的体现。人体的比例关系就是比较的观念。人们习惯以头长为标准,以头的长度来测量全身和各部分的关系,这是人体全身与各局部之间的量度比较。任何一个物体,都占有高、阔、深三度空间。人体也同样,除了高与阔形成一定的比例外,与人体及各部分的深度也形成一定的比例,从而才能形成人体立体的比例概念,这里可取人体各部分的横断面来测定,这一观念的树立,可使人体的塑造具有体积感。男、女成人的比例图:全身为7 1/2头长,全身1/2处在耻骨联合。头与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图颌底至乳头为1头长。乳头至脐孔为1头长。躯干为3头长。男性肩宽为2头长,左右髂前上棘间为1头长。上肢为3头长。上臂为1 1/3头长。前臂为1头长。手为2/3头长。下肢为4头长。大腿为2头长。小腿为2头长。足底为1头长。人体各种姿势的比例站立伸上肢时,指尖最高约9 1/2头长,肘关节超过头高。弯腰为5头长跪约4 1/2头长坐约6头长席地坐约为4头长站为 7 1/2头长人体的深度比例测定人体各部分的深度比例可用横断面来测定头部体积的高、阔、深约为6:5:6胸部体积的高、阔、深约为3:3:2骨盆体积的高、阔、深约为2:3:2第二章 理论思考题简述人体比例:教师检查记录:教师签字:第三章、人体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人体结构虽然复杂,但像任何机器一样,都由简单的零部件装配而成。根据人体各部分的形态和结构,概括成各种几何形体。进行分解与组合,弄清他们相互组合,榫接的关系,这样就比较易于形象的记忆和加深对人体形态立体的理解。人体的主要部分是躯干。躯干上部是呈倾斜的立方体胸部,内有卵图形的胸廓所支撑。胸廓上部由四方形的胸大肌覆盖。下部由腹直肌和腹外斜肌与骨盆相连。躯干下部是呈相反方向的立方体,内有骨盆所支撑,骨盆上的髂前上棘,分叉成两束肌肉伸向大腿,是大腿连结骨盆的重要榫接点。胸廓背侧,左右覆盖了两块三角形的肩胛骨,肩胛骨上方,由斜方肌等与颈部相连。胸廓下部由背阔肌等覆盖,背部中间由脊椎贯串上下,两旁由骶棘肌所衬垫,直至骶椎,外形上明显可见。骶椎连结髋骨形成骨盆,此处是躯干背侧下部和重要榫接点。臀中肌、臀大肌分置在两旁,像蝴蝶的两侧翅膀。下肢的大腿呈圆柱形,小腿呈三棱形,在膝与踝两关节处呈方形。上肢的肩部由三角肌所包裹,中间的骨点是肩峰。上臂的伸、屈肌组成的形体与前臂伸曲肌组成的形体相互交叉。腕部与手都呈降梯形。颈部呈圆柱形,上托头部,下插胸廓。颈部前侧由胸锁乳突肌形成颈前三角,喉突位于其中。颈部背侧的颈椎两旁由斜方肌覆盖,第七颈椎为重要的骨点。头部是块立方体,由脑颅和面颜两部分组成,脑颅部呈卵圆形,面颜部在眼和颧骨部分是平的,嘴的部分变圆,下巴接近三角形。第三章 理论思考题如何理解人体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教师检查记录:教师签字第四章、人体局部解剖人体基本结构的概括,全身比例及形体分析,都是为了树立观察人体的整体观念。然而,这一整体观念的来源,是以人体结构的解剖知识为依据的。对人体局部结构进行解剖分析,就能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了。同时,在我们进行人体深入塑造时,不论是运用线条方法,还是明暗的方法,都需要对人体解剖进行深入研究,否则就无法表现充分和深刻。这是一个比较枯燥和艰巨的过程,但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进程。脊椎脊柱是躯干的中轴和支柱。共有二十六块椎骨组成,其中包括七块颈椎,十二块胸椎,五块腰椎,一块骶骨(五块骶椎合成)和一块尾椎(四块尾椎合成)。骶椎骨与盆带围成骨盆,脊柱具有支持体重,保护脊髓,传递压力,缓冲震动,进行运动等功能。 椎骨的连结 椎骨之间由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相连结。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坚韧而富有弹性,外部是纤维软骨层,称纤维环,内部是白色的胶状物质,称髓核。椎间盘在劳动和运动中能承受压力的变形,以适应和增加脊柱和运动幅度。同时,为了与整个脊柱弯曲相适应,椎间盘在腰部最厚,颈部与腰部是前厚后薄,胸部则相反。另外,椎间盘还具有减缓冲击,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椎间盘全部的总厚度占脊柱全长的四分之一。由于具有承受压力而变形的特点,人体在一天的劳动或站立行走之后,脊柱的长度会稍缩短,睡觉休息后恢复原状,故早晚的体长可有13厘米之差。 脊椎各段的结构差异与活动范围 脊椎各段由于椎间盘的厚薄,棘突的位置,关节面的方位以及邻近骨的关系等,使各段的运动范围有所差别。 第一颈椎(环椎)无椎体,关节面的构造有利于头部的伸曲。第二颈椎(齿椎)有齿突插入环椎,有利于头部的回旋。其他颈椎的椎体与棘突接近平线,关节面的方位伸为75,屈曲为40,侧屈为3045,回旋幅度4550。胸椎由于棘突倾斜大,与椎体形成一定角度,又与肋骨连结,活动范围受阻,伸曲度极小,侧屈为20,回旋幅度为35,倾斜回旋可达90。腰椎的棘突平直,关节突连结垂直插入,使活动有利于伸曲而难以旋转.伸为35,屈曲为60(如骨盘配合还可以使活动度增加),侧屈为20,回旋只能5,但合成动作的倾斜回旋可达40。 胸椎的棘突倾斜大,两侧与肋骨连结,使运动伸曲受阻。腰椎间关节突垂直插入的结构使腰部伸曲活动范围大,但不利于回旋。胸椎的结构特征使胸部不能活动,如脊椎胸弯画得过分弯曲,即成了驼背。颈椎与腰椎的结构特征有利于这两部分能作前屈后伸的运动。脊椎的整体运动各部脊椎活动范围各有不同,但脊柱的整体运动的范围很大。屈曲为110,伸为140侧屈为7580,回旋幅度可达或超过90。脊椎的弯曲脊椎侧面观,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具有四个弯曲,颈椎与腰椎凸向前,胸椎和骶椎凸向后。脊椎上部二弯曲势徐缓,下部二弯曲势急峻。脊椎弯曲的生理功能,可缓冲来自下肢的震动,保护大脑,使躯干对抗肌处于省力的平衡状态。同时,脊柱弯曲具有补偿的性质,使人体的重量平均地分配在重心线的前后。从造型角度看,脊柱弯曲形成了具有节奏感的美的线条,这线条的变化与人体的体态和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背部的脊柱线脊椎在人体躯干背部中央形成一条纵线,由各个椎骨的棘突连成一列钝头锯齿状,称脊柱嵴。瘦的人显于外表,肌肉较发达者只在屈体时始见。第七颈椎在背面是一重要骨点,因棘突较长形成结节状,又称隆椎。脊柱嵴与各椎骨连续的左右横突之间形成长沟各一条,称脊柱沟。沟中填充深层的骶棘肌,在外形上脊柱沟只在第七颈椎至第二腰椎之间见到,瘦的人比较显著。一般人直立时,左右脊柱沟合为一条沟,脊柱嵴在沟底。躯干胸廓:在胸部倾斜的立方体内,由胸廓的骨胳所支撑,胸廓形如卵圆的笼子,前是胸骨,后是胸椎,左右是二十四根肋骨合围而成。 胸骨:胸骨形扁,包括剑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剑柄与胸骨柄成钝角。整个胸骨呈倾斜,使胸上部形成倾斜的面,对塑造健康的体型颇为重要。肋骨:十二对肋骨筑成胸廓的四壁,后端肋骨小头与胸椎连接,肋骨前端由软骨与胸骨相连。17肋骨直接与胸骨相连称真肋,810肋骨与上位肋骨连结,称假肋。最后两肋无软骨相连称浮肋。胸廓下缘的肋软骨形成弓形,也称肋弓角,是胸部塑造重要的骨线。胸廓的运动比较小,它与呼吸密切有关,吸气时上位肋上提,带动胸骨向上向前;呼气时下位肋下降,外翻,使胸骨向下向后。躯干前侧肌肉胸大肌:位于胸部上方,左右对称,成四方形,深层有胸小肌衬垫,外形显著突出。肌起于锁骨内侧1/2,胸骨和16肋软骨,止于肱骨大结节嵴。肌纤维走向成扁形。作用上臂向前,内收,内旋,或挺胸,上提躯干。前锯肌:前锯肌位于胸部两侧,成锯齿状。前侧大部分为胸大肌所遮盖,后侧又为肩胛骨和背阔肌所遮盖。在外形上只露一列肉齿,与腹外斜肌交叉,最多只见下面4-5个。前锯肌起于1-10肋骨,止于肩胛骨内面的脊柱缘。作用是拉曳肩胛骨下角,与背部菱形肌成对抗。腹直肌腹直肌呈扁长垂直线,外由腹直肌鞘包裹。位于正中腹的线两侧,肌纤维被三、四条横行腱划分隔,收腹时在外形上十分明显。肌起于耻骨上缘,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骨。作用使躯干屈曲,胸腹部接近并前倾。腹外斜肌腹外斜肌是位于腹部前外两侧的扁阔肌起于第5-12肋骨,止于髂嵴。前部纤维在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在腹部正中交叉为腹白线,腱膜下缘增厚附着于耻骨结节和髂前上棘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一侧收缩,可使另侧骨盆牵动向上,使躯体回旋。二侧同时收缩可使胸廓下拉,躯干屈曲。女性的乳房乳房是躯干前的显见部分。男女、老、少乳房的形态差别较大,孩童期位于第4肋骨。青春期女性位于第3-6肋骨间。乳头的位置虽在中央,但略偏下外侧,左右两乳中心轴相交为60角,所以在外形上,如见到一侧乳房的乳头在正中位置,另一侧只能见到乳房的1/2侧面,不可能同时见到两乳的乳头均在乳部的中央位置。男性乳房位于第4肋骨下。乳房由乳体与乳头两部分构成,因乳腺和脂肪发育不等,女性的乳房各人外形上差异较大,可分为半球状、圆柱状、圆锥乳房状等。女性乳房的发育先由乳晕区突起,为芽乳房。青春期乳房膨大成半圆状球形,乳头在乳房顶端,周围乳晕为淡红色。生育后乳头拉长,乳晕色素转为暗红。老年因脂肪消失,乳房下垂,乳晕变为褐色。女性乳房的外形还与躯干上肢的动作有关联:一臂上举,同侧乳房上升;伸臂向左,同侧乳房后曳;两臂同时上举,乳房底线见浅;胸部前倾,乳房下垂;仰卧乳房形态变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