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2010-09-30.doc_第1页
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2010-09-30.doc_第2页
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2010-09-30.doc_第3页
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2010-09-30.doc_第4页
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2010-09-3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 GB XXXXX-2XXX油罐车装车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Code for the design of vapor recovery facilities of tanker loading(征求意见稿)2XXX-XX-XX 发布 2XXX-XX-X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 合 发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油罐车装车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Code for the design of vapor recovery facilities of tanker loadingGB XXXXX-2XXX主编部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年月日出版社2年 前 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函2006136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过了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一般规定、平面布置、工艺设计、自动控制、公用工程、劳动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等。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西路27号,邮政编码:471003)。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浙江佳力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惠利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神明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北方永邦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本规范参加单位: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目 次1 总则12 术语23 一般规定34 平面布置45 工艺设计65.1 油气收集系统65.2 油气回收装置66 自动控制97 公用工程107.1 给排水107.2 供电与防雷接地108 消防119 劳动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129.1 劳动安全卫生129.2 环境保护12附录A 计算间距的起讫点(规范性附录)13本规范用词说明14引用标准名录15附:条文说明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23 General requirement34 Layout45 Process design65.1 Vapor collection system65.2 Vapor recovery unit66 Control97 Utility107.1 Water supply & drainage107.2 Power supply, lighting protection & earthing 108 Fire119 Occupational health & saf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29.1 Occupational health & safe129.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2Appendix A definition about startpoint (endpoint) for measuring distance13Explanation for Wording in this code14Normative standard15ADD:Explanation of provision21 总则1.0.1 为了保障铁路和公路油罐车装车作业安全、改善劳动条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促进技术进步,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或石油化工品库内的汽油、石脑油、芳烃、航煤、溶剂油的铁路或公路油罐车装车油气回收设施的工程设计。1.0.3 油气回收设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 油气 vapor汽油、石脑油、芳烃、航煤、溶剂油装车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气体和空气的混合物。2.0.2 油气回收设施 vapor recovery facilities油气回收设施由油气收集系统和油气回收装置两部分组成。2.0.3 油气收集系统 vapor collection system利用密闭鹤管、管道及其它工艺设备对油气进行收集的系统。2.0.4 油气回收装置 vapor recovery unit 将油气中的烃类气体进行回收并将回收液送回储存设施的系统。2.0.5 油气排放浓度 vapor emission concentration标准状态下(温度273K,压力101.3kPa),经油气回收装置处理后排至大气的单位体积油气中所含非甲烷总烃的质量。2.0.6 油气回收率 vapor recovery efficiency经油气回收装置回收的非甲烷总烃的质量与装置进口油气中的非甲烷总烃质量的比值。2.0.7 膜分离法油气回收方法 membrane separation/gasoline absorption vapor recovery method 采用分离膜将油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气体与空气进行分离,并使用吸收剂将有机物气体吸收的油气回收方法。2.0.8 冷凝法油气回收方法 direct condensation vapor recovery mathod采用直接或间接冷凝的方法将油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气体冷凝为液体,并进行回收的油气回收方法。2.0.9 吸附法油气回收方法 carbon adsorption/gasoline absorption vapor recovery unit采用活性炭或其他吸附载体将油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气体与空气进行分离,并使用吸收剂将有机物气体吸收的油气回收方法。2.0.10 吸收法油气回收方法 solvent/gasoline absorption vapor recovery unit采用专用吸收剂将油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气体与空气进行分离,并使用吸收剂将有机物气体吸收的油气回收方法。3 一般规定3.0.1 汽油、石脑油、航煤、溶剂油装车应设置油气回收设施。3.0.2 芳烃装车未采取其它油气处理措施时,应设置油气回收设施。秦新才认为关于两个装车规模的用词应和宜需要斟酌,确定规模。 3.0.3 汽油、石脑油、航煤、溶剂油装车油气回收宜采用膜分离法、冷凝法、吸附法、吸收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芳烃装车油气不宜采用冷凝法。3.0.4 油气回收装置排放的尾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浓度不得高于25g/m3。3.0.5 油气回收装置排放的尾气中苯的浓度不得高于12mg/m3文科武要求确认苯浓度的来源。,甲苯的浓度不得高于40mg/m3,二甲苯的浓度不得高于70mg/m3。3.0.6 凝缩油应密闭收集。3.0.7 油气管道的设计压力应至少高出管道操作压力0.18MPa,真空管道的设计压力为0.1MPa外压。油气管道和真空管道的公称压力不得低于2.0MPa。3.0.8 油气管道宜采用地上敷设。3.0.9 油气收集管道宜坡向油气回收装置,坡度不宜小于2。3.0.10 油气回收设施内的管道器材应满足下列规定:1 钢管规格宜符合石油化工企业钢管尺寸系列SH/T3405的要求。2 除仪表连接管和特殊要求者外,管道最小公称直径应为15mm,且管道内径不应小于6mm。3 管道宜采用无缝钢管。碳钢、合金钢无缝钢管应符合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的规定;不锈钢无缝钢管应符合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14976的规定。4 油气管道用阀门应选用钢制阀门。5 弯头、三通、异径管、管帽等管件的材质、压力等级或壁厚规格应与所连管道一致。6 法兰的型式、结构尺寸应符合石油化工钢制管法兰SH/T3406的规定。7 垫片宜采用缠绕式垫片,垫片应符合钢制管法兰用缠绕式垫片HG/T20631的规定。3.0.11 油气回收装置入口管道应设流量、温度、压力检测仪表。3.0.12 油气回收装置的尾气排放管道应设置在线浓度分析仪。回收汽油、石脑油油气(或混有芳烃的油气)的回收装置尾气排放管道应设阻火器和采样设施。回收纯芳烃油气回收装置的尾气排放管道应设采样设施。4 平面布置4.0.1 油气回收装置宜靠近装车设施布置。4.0.2 石油化工品库内油气回收装置与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距离应符合表4.0.2的规定。表4.0.2 石油库内油气回收装置与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距离名 称防 火 距 离(m)油罐V50000m31950000m3V5000m3155000m3V1000m311.51000m3V7.5高架油罐7.5油泵房甲、乙类油品9丙类油品7.5灌装间甲、乙类油品11.5丙类油品9公路装车鹤管甲、乙类油品11.5丙类油品9铁路油品装卸设施甲、乙类油品11.5丙类油品9油品装卸码头甲、乙类油品26.5丙类油品22.5桶装油品库房甲、乙类油品11.5丙类油品9隔油池150m3及以下11.5150m3以上15消防泵房、消防车库19露天变配电所变压器10kV及以下1510kV以上23独立变配电间和控制室11.5铁路机车走行线19有明火及散发火花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地点26.5油罐车库15围墙6其他建筑物、构筑物11.5注:计算间距的起讫点见附录A。4.0.3 石油化工企业内油气回收设施与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距离应符合表4.0.3的规定。表4.0.3 石油化工企业内油气回收装置与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距离名 称防 火 距 离(m)工艺装置(单元)甲19乙15丙11.5全厂重要设施一类30二类26.5明火地点30地上可燃液体储罐甲B、乙类固定顶5000m337.510005000m3305001000m322.5500m3或卧式罐19浮顶、内浮顶或丙A类固定顶20000m330500020000m326.510005000m322.55001000m319500m3或卧式罐15液化烃储罐全压力和半冷冻式储存1000m3451001000m337.5100m330全冷冻式储存10000m352.510000m345可燃气体储罐100050000m319液化烃及甲B、乙类液体码头装卸区26.5汽车装卸区19铁路装卸设施、槽车洗罐站22.5灌装站液化烃22.5甲B、乙类液体及可燃与助燃气体19甲类物品仓库(库棚)或堆场22.5罐区甲、乙类泵(房)、全冷冻式液化烃储存的压缩机(包括添加剂设施及其专用变配电室、控制室)15污水处理场(无盖隔油池、污油罐)19铁路走行线(中心线)、原料及产品运输道路(路面边)15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90厂区围墙(中心线)或用地边界线19其他建筑物、构筑物11.5注:计算间距的起讫点见附录A。4.0.4 总容积不大于500m3的吸收液储罐或可燃气体储罐,可布置在油气回收装置内,其与油气回收装置内其它工艺设备或机泵的外缘距离不应小于9m。4.0.5 油气回收装置内部的设备应紧凑布置,且满足安装、操作及检修的要求。5 工艺设计5.1 油气收集系统5.1.1 油气收集系统的凝液应密闭收集。5.1.2 油气收集支管直径宜比鹤管直径小一个规格。5.1.3 在油气回收装置的入口处和油气收集支管上应安装切断阀。5.1.4 油气收集支管上应设阻火器。5.1.5 设置油气缓冲罐时,缓冲罐的容积宜为15min20min的油气处理量。5.2 油气回收装置5.2.1 油气回收装置的设计规模宜为最大装车流量的1.01.1倍。5.2.2 油气回收装置的最大操作负荷不宜超过设计规模的110%。5.2.3 油气回收装置的油气设计浓度宜取实测的最热月平均油气浓度。无实测数据时,可依据下列方法确定:1 同类地区已建有油气回收装置时,新建油气回收装置的油气设计浓度宜取同类地区已建装置最热月实测的平均油气浓度;2 同类地区无已建装置时,新建油气回收装置的油气设计浓度可依据建设地区的最热月平均气温确定;1) 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25的地区,设计油气浓度宜为40%45%;2)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25的地区,设计油气浓度宜为35%40%;3) 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20的地区,设计油气浓度宜为30%35%。5.2.4 吸收液的选用满足下列规定:1 回收汽油、石脑油、芳烃、航煤、溶剂油油气时,吸收液宜为低标号成品汽油、石脑油、溶剂油、柴油或专用吸收剂;2 回收芳烃油气时,吸收液可选用芳烃;3 吸收液出回收装置的温度不宜低于0。5.2.5 分离膜的设计满足下列规定:1 分离膜组件的进口应设温度仪表,进出口应设压力仪表;2 分离膜对正丁烷的透过选择性不应低于对氮气的20倍;3 寿命不应低于10年。5.2.6 吸收塔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 应为填料吸收塔;2 填料宜为低压降规整填料,压降不宜高于1000Pa;3 操作温度宜为常温;4 填料层上下段均应设置压力和温度仪表,塔底液体段应设置液位监测仪表和液位控制连锁措施;5 吸收塔的设计压力不应低于0.35MPa。5.2.7 活性炭的性能应满足下列规定:1 活性炭应为煤基活性炭;2 活性炭的的比表面积不应低于1000m2/g;3 活性炭的表观密度不应低于40g/100ml;4 活性炭的含水量不应高于5%;5 活性炭对丁烷的吸附容量不应小于30g/100ml;6 活性炭的寿命不应低于10年。5.2.8 活性炭罐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 活性炭的吸附罐不应少于2个; 2 吸附罐内活性炭的总量应能满足设计规模、设计浓度下20min的油气吸附容量;3 活性炭吸附罐的上中下部均应设压力和温度仪表,并应设置温度控制连锁措施;4 吸附罐床层的操作温度不应高于65;5 活性炭罐的切换阀应采用密封性能好的阀门;6 活性炭罐的设计压力不应低于1.0MPa。5.2.9 机泵的选用应满足下列规定:1 增压用压缩机宜选择液环式压缩机,制冷用压缩机宜选用往复式或螺杆式压缩机,制冷剂宜选择无氯环保型制冷剂,且符合国家关于大气臭氧层保护相关规定;2 真空泵宜选择旋片式或螺杆式真空泵;3 液体输送泵宜选择离心泵;4 当操作负荷变化较大时,机泵宜采用变频调速装置;5 真空泵、压缩机、输送泵的进出口应设压力仪表,压缩机和真空泵出口应设温度仪表。 5.2.10 换热器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 换热器宜选择低压降的翅片式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压降不宜高于300Pa;2 换热器的进出口应设压力和温度仪表;3 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不应低于50w/m2.h.。5.2.11 管道阻火器的选用满足下列规定:1 根据介质的火焰速度、介质在实际工况下的MESG值和安装位置,确定管道阻火器采用阻爆燃型还是阻爆轰型;2 管道阻火器的压降不应大于500Pa。5.2.12 制冷系统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 制冷系统应设有融霜装置,冷凝后的油水混合液体应设有油水自动分离装置,分别排至相应的储罐。使用水冷凝器的制冷装置应能满足使用地的环境要求,必要时,冷凝水管应采取防冻措施;2 制冷系统应设可靠的保冷措施。 6 自动控制6.0.1 油气回收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宜与装车设施的自动控制系统统一考虑,其信号宜远传至其所属的石油化工企业或石油库内的中控室。6.0.2 油气回收装置的启停应符合下列规定:1 装置无可燃气体储罐时,装置启停与装置入口的油气压力进行联锁;2 装置设有可燃气体储罐时,装置启停与可燃气体储罐的活塞高度进行联锁。6.0.3 油气回收装置内设置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及可燃气体监测报警等仪表,应就地指示并远传至自动控制系统。6.0.4 油气回收装置内的机泵及主要阀门的运行状态应在自动控制系统内显示。 7 公用工程7.1 给排水7.1.1 油气回收装置界区内宜设置地面冲洗水系统。冲洗用水可采用生产给水或生活给水。7.1.2 油气回收装置含油污水应排入含油污水系统,送至污水处理设施处理。7.1.3 可燃气体的凝结液不得排入含油污水系统。7.2 供电与防雷接地7.2.1 油气回收装置的供电负荷宜按三级负荷供电。7.2.2 与油气回收装置连接的油气主管道在进入装置界区前应设置接地点接地。7.2.3 油气回收装置的接地线应采用软铜线,用不锈钢抱箍固定。158 消防8.0.1 油气回收装置的消防给水应与装车设施的消防给水系统统一设置,消防给水压力不应小于0.15MPa。8.0.2 消防用水量可按50L/s计算;火灾延续供水时间不应小于2h。8.0.3 油气回收装置的消防道路应与装车设施的消防道路统一设置。8.0.4 油气回收设施内应设置干粉型灭火器,灭火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手提式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不宜超过9m;2 每一配置点的手提式灭火器数量不应少于2个;3 宜设推车式灭火器。9 劳动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9.1 劳动安全卫生9.1.1 油气回收设施的防雷设计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等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9.1.2 油气回收设施内油品管道、设备、机泵应设静电接地装置,并应等电位接地,接入装车设施的接地网。9.1.3 油气回收装置内应设置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监测报警,火灾监测报警系统应与装车设施统一设置。9.1.4 油气回收设施内平台、梯子应采取防滑、防跌措施。平台应设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9.1.5 油气回收设施的现场仪表、电气设施的防爆设计应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等设计规范的规定。9.1.6 油气回收设施的作业人员应配备安全生产劳动防护用具。9.1.7 作业场所的防寒、防暑及降温措施,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的规定。9.2 环境保护9.2.1 油气回收设施内作业场所的环境质量,应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的规定。9.2.2 油气回收设施内的固体废物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进行分类处理。9.2.3 油气回收设施的防噪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