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题设计论证.doc_第1页
二、课题设计论证.doc_第2页
二、课题设计论证.doc_第3页
二、课题设计论证.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记号项目序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课题名称:民事调解原理与我国民事调解新问题研究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3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两类限填20项)。限4000字以内。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调解是处理民事纠纷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用调解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对调解的研究还远不如对诉讼制度的研究,尤其是对调解制度基本原理的研究相当薄弱。我国学者已出版了三本研究民事诉讼原理的著作(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原理,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邵明著:民事诉讼法原理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专门研究民事调解原理的著作问世。学者们对调解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类型民事调解的制度层面,关注的是制度中的问题与制度的改革,对调解制度共同性、原理性问题关注不够。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为重视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在这一背景下,作为这一机制具体方式之一的调解自然也备受关注。美国学者对调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如调解:原则、程序与实践(2001年)、调解:原则与实践(2004年)等;日本学者对调解也十分重视,日本法律家协会组织编写了民事调停的研究(1991)。与美、日等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对调解制度原理的研究也显得相当薄弱。我国近年来在调解制度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一方面,新类型的民事纠纷大量涌现,如因环境污染、医疗事件、产品质量引起的纠纷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新的调解机制正在成长和发展。如江苏南通的“大调解制度”,河北石家庄的“三位一体的调解制度”,江苏法院系统正在推行的“诉调对接制度”,上海长宁区法院、浦东法院设立的“附设于法院的人民调解制度”。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选题意义与价值:本课题旨在分析、归纳调解制度的基本原理,并用基本原理去剖析调解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本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在于:1、揭示调解制度本质与规律,总结各类调解制度的共同特点,探寻各类调解制度背后的共同原理,阐述调解制度的运作机理。2、有助于科学地认识调解中的新制度、新问题,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调解实务中的制度创新。3、有利于整合各种调解资源,推动多元化民事调解机制的协调发展,促进诉讼外调解与法院审判的良性互动。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主要内容有:1、关于调解基本原理的研究。具体包括:(1)现代社会中调解制度的作用,尤其是建设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背景下调解制度的功能;(2)调解的分类。包括理论层面与制度层面的分类;(3)调解中主体间的关系。包括调解人与当事人之间、当事人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调解中的劝导与合意的关系;(4)调解制度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使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条件。(5)调解获得成功的要素。如调解人能够得到当事人的信任,调解人能够认真听取当事人的诉说,尽量促使当事人本人参与调解而不是仅仅由代理人参与调解,调解人对从当事人处获得的信息严加保密等。(6)调解的程序。包括调解的步骤、保证程序公正进行必要的程序规则等;(7)调解协议的效力。不同调解制度效力的差异,尤其是新型调解制度中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8)调解质量的评估标准。如调解结果的公平性、当事人对调解过程的满意程度、纠纷解决的彻底性、调解的成本优势是否得到发挥等。2、调解中的新问题研究。主要是:(1)新型纠纷的调解问题研究;(2)南通大调解制度、石家庄“三位一体”调解制度研究;(3)江苏省三级法院“诉调对接”机制研究;(4)上海长宁区法院、浦东“法院附设人民调解”研究。主要研究新型纠纷的调解问题;研究新制度、新机制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趋势,对发展和完善我国调解制度可能具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本思路和方法:1、首先采用法理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调解制度本身的分析,通过将调解与诉讼、仲裁等其他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进行比较,系统阐述调解制度的基本原理。2、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将我国的调解制度与外国的调解制度进行比较,找出我国调解制度的优点与不足,并通过借鉴与吸收外国调解制度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改进、完善我国的调解制度。3、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调解中出现的新制度、新问题,到石家庄、南通、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调察,采用召开小型座谈会、问卷调查、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重点和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调解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如何使调解既能够有效地解决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又能够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法治的成长。2、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我国调解制度的发展。3、如何根据现代社会中新型纠纷的特点,设置能够有效调处这些纠纷的机构。4、如何充分发挥调解机构的作用,使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既能够积极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又使调解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避免强制当事人达成合意。5、如何处理调解程序的简易性、灵活性与当事人在调解中基本程序权利的保障的关系。6、如何对待律师参与调解。律师参与调解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面,也有增加当事人成本、可能增加调解难度的一面。7、如何实现诉讼外纠纷调处机构与法院民事诉讼制度的有效对接,一方面使诉讼外调处机构能够获得来自法院的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使法院在调解中能够获得其他社会组织和相关个人的协助。8、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当事人是否因为新的调解机制的运行得到了实惠,他们是否感到纠纷的解决变得更便利了、为解决纠纷花费的费用更少了。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了解社会与法院是否因新机制的运行获益,如恶性刑事案件是否明显减少,诉讼到法院的民事案件是否明显减少。9、对制度创新中遇到的困惑,进行研究并给出理论上的解说;对新型调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在现代社会中,调解应当追求法治下的和谐,要注重调解的合法性与公平性。应当努力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通过调解亦能够得到实现。2、应当正确认识政府在调解制度中的作用。政府应当在创设或者重组调解机构,协调各种调解制度,整合各类调解资源中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应当培育和扶持民间的、行业的调解组织。3、在我国市场化、法治化、城镇化的进程中,调解制度也会注入新的内容,目前一些地方在乡镇一级设置的纠纷调处中心,是值得关注的新发展。4、针对现代化过程中一些领域、一些行业大量出现的纠纷,有必要设立一些行业性、专业性的纠纷调解机构。5、为了建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调解制度,为了使调解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纠纷解决方式,需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如附设法院的调解组织,可考虑由退休的法官、律师、各类专业人士担任调解员。6、为了使那些适合调解解决的民事纠纷能够先进入调解,可以考虑通过立法,设定调解前置程序,明确规定必须先行调解的纠纷的范围。7、为了保证调解能够公正进行,需要为调解设置一些必要的程序规则,如调解人的主动回避、当事人的申请回避,当事人选择调解人的权利等。三、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相关前期成果: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在法院调解制度的研究方面,发表了一批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其相关的代表性成果有:(1)构建和谐社会与调解和判决(论文),2006年第6期;(2)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几点思考(论文),2004年2月5日;(3)法院调解制度:问题与探讨(论文),2003年英文版;(4)调解的比较优势与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论文)2002年第4期;(5)关于建立诉讼上和解制度的探讨(论文),1999年第2辑;(6)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构想,(著作中的专题),1998年版;(7)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论文),1996年第4期;(8)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研究(著作),2001年出版;主要参考文献:(1)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3)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日】小岛武司、伊藤真编:诉讼外纠纷解决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日】高见泽磨:现代中国的纠纷与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7)【美】戈尔德堡等:纠纷的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日】日本法律家协会:民事调停的研究,东京布井出版株式会1991年版(9)Laurence Boulle & Miryana Mediation: Principle,Process,Practice, Butterworths(2001).(10)kovach,Kim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