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doc_第1页
试论.doc_第2页
试论.doc_第3页
试论.doc_第4页
试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边城中的“美”元素内容摘要: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寄予着作者沈从文独特的审美追求,不仅浸透着边城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流露着深深的人情美。本文主图从边城中独特的人性美、绮丽的风光美、凄切的爱情美、浓郁的悲剧美、理想的社会美五个方面来分析边城中的“美”元素,集中分析了独特环境中故事人物的可敬可爱之处,通过对美的毁灭的思考,反思社会现实,深切体悟作品蕴含的美感,使心灵获得一次澄澈的洗礼。关键词:形象 风景 爱情 悲剧 理想社会Abstract:The Border Town,the master work of west Hunan novel by Shen Congwen,reaches the pastoral peak of Contempongry Literature of China,which was entrusted Shens unique esthetic pursue,saturated with abundance local flavor of Hunan county human sympathy.The paper discussed the aesthetic elements of Border Tow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including humanity、love、scenery、tragic drama and ideal society,emphasized on analyzing the respected and lovely characters in the story.Finally,the paper rethought the relity of our life profoundly,attempted to appreciate aesthetics of Border Town,received a thoroughly soul baptism.Keywords: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生于地处黔北、川东、湘西三省交界,多民族混居的湖南凤凰县,自幼聪颖顽皮,依恋大自然的山水。青少年时代,他参军入伍,随军走遍湘黔川边界,了解体察苗、汉、土家各族的社会生活与民风民俗,这成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生活源泉1。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讴歌健全人性的一部力作,它通过对一个爱情悲剧故事的伤感叙述,在展示边城人民人生苦难的同时更展示了他们品德的高尚纯洁,使作品始终散发着一股“人性美”的芳香。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构建了一个单纯又缤纷,同时又难以言尽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至善至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雅致、清新而乡土味又极浓郁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善美。阅读边城,我被作者淡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牵引着,进入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领略了这里绮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和至善至美的人性,这一切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富有诗意,令人心驰神往。凄婉的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局让读者深深叹息,让我们在倍感悲伤的同时更仰慕主人公翠翠对爱情的那份痴情,敬佩她为爱而忍受等待煎熬的勇气,爱也因悲而更显凄美。作者所寄托的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浮出水面,引人深思。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所致。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他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2。这种创作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与当时呼唤个人的解放、人性的觉醒的启蒙思想完全一致的。而且,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做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贯串于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走势。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3。在他看来,“人性”是支撑这种“宗教”的基石,有了“爱”,才会发现“美”,发现“神”人性的至极,发现它们与人性的和谐共存。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一、边城中独特的人性美(一)、成功塑造完美人性化身的翠翠形象翠翠的出生具有传奇性,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果。翠翠的母亲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热恋并且怀孕,军人既不能违背船夫女儿的意愿与之远走高飞,又不能回军队有损军人的名誉,便服毒以身殉情;船夫女儿疼爱腹中胎儿,待生下翠翠后去溪边饮冷水致死,追随情人而去。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精灵4。她是人的至性爱情的女儿,她是父母坚贞爱情的延续,她的出生带着一种凄凉悲壮的美。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些乖巧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有时心里完全充塞一种不分明的心绪,体味到许多原未想到过的东西。她不知道这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即使愁绪袭来,她也沉静地咀嚼它,仿佛连愁绪也是生命所必需的。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默观察,敏锐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娴静、温柔的个性惟妙惟肖地凸现出来。如同样描写她的摆渡,在见到傩送时用“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地拉揽等几个动作的勾勒,便把她见到恋人时的羞涩而又自矜、激动而又自尊、温柔而又娇气,力透纸背地传达出来;而给新娘子摆渡,却写她的触景生情:她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这里把自己将来做新娘子的那般纯情的遐想、幸福的憧憬,描绘得含蓄而传神5。翠翠是自由的,又是惘然的。她是湘西那古老生活方式下的姑娘,她只是依着古老的法则和既有的节奏安分地生活。作品中,翠翠对傩送的爱情是在无言中默默相许。天保走车路请媒人到老船夫家做媒,老船夫让翠翠自己作决定,“翠翠不做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回头又同翠翠谈了一次,也依然得不到结果”。对天保,翠翠是无言的拒绝,而对傩送呢?则是无言的相许。傩送夜晚到碧溪蛆唱歌,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老船夫问,翠翠,你得了多少鞭笋?翠翠把竹篮向地上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的鞭笋外,只是一把肥大的虎耳草。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翠翠两颊绯红,跑了。”在这两段描写中,翠翠什么话都没说,然而她的娇羞可爱,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坚贞却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致,是经过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塑造的迷人形象,“是全书之魂,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翠翠常年在和暖的细风中吹着,在柔软的太阳中晒着,翠翠的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是青山绿水,一双大眼睛清亮如水晶。美丽的大自然养育且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做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6。”翠翠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她在这里就像一只纯真美丽的小鹿,漫步在溪水边,令人怜爱,令人不禁回头张望。“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既是人的至性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孕育与教化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是完美的女神。文学作品描写人物形象,往往带有作者自身的审美取向,翠翠必定属于作者理想的女性形象。她绰约动人,秀外慧中,有着水晶般晶莹透明的性情,心灵澄澈如水,灵秀恰如仙子,却又那样纯真,似不食人间烟火;又如周敦颐爱的“莲”,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神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就是沈从文先生倾心营造的“希腊小庙”里供奉的“人性”美之神翠翠。(二)、集“亲情美”与“朴素美”于一身的老船夫形象。读了边城,另一个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就是老船夫。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老船夫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碧岨溪为来往的过客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是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同这一份生活离开。”老人是桥的化身,“边城”世界离不开他。老人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宽宏、博大的美。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架起了一座桥,这桥联结了碧溪两岸,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情谊。老人是平凡的,可是他那颗金子般的心却闪闪发光。老船夫的“善”,主要通过对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象出来。对于翠翠,老人总是那么迁就,不折不扣地让小孙女体验到父爱。如作品中写到:“在风日清和的日子里,无人过渡,镇日闲长,翠翠陪着祖父坐在溪边大石头上静静地晒太阳,或者大木头丢在溪中,唆使狗下水把它衔起来,或缠着爷爷用竹管吹迎亲送女的曲子7。”边城你无论从那一个角度,哪一个方位来欣赏,这都是一幅绝妙的祖孙同乐图,一幅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天伦之乐图。这些细节的描写,无不体现着老船夫心灵的美好与纯真。老船夫是一位慈祥、仁爱,为了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光阴似箭,随着岁月的流逝,翠翠已出落成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望着翠翠那可爱的样子,女儿的身影时常在老船夫的眼前浮现,他心里有了一些隐痛。从此,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为了给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老人开始为翠翠的归宿着急了。当老人得知船总的大儿子天保喜欢上翠翠时,既惊又喜,盼望着她从此能找一个好人家,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过日子,他的心事也好有个了结。当老人会意到翠翠心中喜欢的时二佬傩送时,他又忙碌着去张罗。一场大病,使得老人走路也踉踉跄跄,可他还是急着到城里去,找到船总顺顺打听关于二佬亲事的情况。可是在顺顺心里,翠翠是间接使他大儿子致死的罪魁祸首,他自然不愿意翠翠再做他的儿媳妇,对老船夫的态度也格外冷淡。老船夫怕翠翠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没有告诉翠翠实情,独自忍气吞声。尽管老船夫要为孙女翠翠的命运进行抗争,给翠翠一个完美的安排,给他那苦命的女儿一个“清楚”的交待,但却心力交瘁,再也无力支撑了。就在临死之前,老人还担心翠翠害怕惊雷,强撑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在孙女身上,担心她着凉。爷孙之间的亲情之爱结束了,但人性之爱却永不终结。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他对女儿、孙女的那无私的爱仿佛就是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淳朴的人性之美。通过老船夫,作者讴歌的是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二、边城中绮丽的风光美沈从文是一个沉醉于诗情的作家,一条绵长千里的湘西水,维系着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那挥之不去的遥远回忆,承载着他的作品主题,呼吸着他的全部情思。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祥,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篱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如此美丽的风景,本身就诗意盎然。与世隔绝,更增添了几份诗意的神秘。作者曾这样写道:一个对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船上,做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若有奇迹可以发现,人的劳动成果,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8。沈从文在赞美了生活在这儿的淳朴的人们的同时,更加渲染大自然的神奇美。作品通过景物的描写进一步衬托了人的美,人性的闪光。景物是小说重要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特定的环境,是人物心灵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沈从文的作品十分注重景物的描写,且擅长景物描写,他曾自信地说:“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沈从文在边城中极力状写湘西的自然景物,这有着多方面的作用:1、借描写景美衬托人美。“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2、借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薄云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些环境描写再现了边城的温柔、美丽、平静,远离了世俗的尘嚣,也写出了翠翠在黄昏时淡淡的凄凉,暮色中的孤寂、感伤及月色里的怀想与期待,衬托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3、借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沈从文写的是淳朴的自然风光,却自然而然的融入了优美的健康的人性,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在自然美,人性美中掺和、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回忆、想象无处不在体现作者的审美追求。环境描写不但向读者展现了湘西质朴的民风和恬静的生活唱响了“人性美”的赞歌。更重要的是它充当了人物生活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梦似幻的景物刻画是小说洋溢着种种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三、边城中凄切的爱情美爱情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许多伟大的爱情被人们所赞誉,也有许多庸俗的爱情被人们贬斥、唾弃,但边城的爱情则是一个古朴的环境中孕育的,它有着其自身的迷人之处。在沈从文看来,爱情是生命得以优美、健康延续的唯一保证。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她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天性。她对傩送的爱情大体经过了萌生、觉悟、与追求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萌生。她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他邀翠翠到他家等爷爷,翠翠误以为要她到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心里觉得受了侮辱,就轻声地骂他:“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傩送不但不恼她,还打发家里的伙计举火把送她回家。这件事“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爱情的种子就这样在少女的心理朦朦胧胧地萌芽、生发。第二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又与爷爷进城看龙船,她人长大了,傩送一直在她心里隐现、鼓荡。听说傩送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她恍惚如梦地问爷爷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表示她的爱情已完全觉醒,唯其心属傩送。在摆渡傩送时,见傩送正盯着自己看,她“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抿着嘴儿,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揽”,既不轻浮又不撒野,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矜与自尊。第三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阶段。她在爱上傩送之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她。她对天保的托媒求亲,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心里老想着送鸭子的傩送,早将天保求亲的事“忘掉”了,傩送上山为她唱歌传情,她虽睡梦中不知歌的内容,但她在梦中感到身体随着“美妙的歌声”漂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追觅着甜蜜、幸福的爱情。然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的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使她在一夜间“长大成人”。她痛苦悲伤但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她像爷爷那样守在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翠翠谢绝船总的好意,是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也是对传统婚姻观念进行抗争。准备接受种种磨难,而等待傩送归来,是勇敢接受不幸命运的挑战,是对爱情的忠贞。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因此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翠翠身上重复着与母亲相似的悲剧,但翠翠与傩送没有像母亲与军人那样双双殉情而死,翠翠远比她绝望的母亲更勇敢更坚强,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做持久的抗争9。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超越了世俗的物质条件,爱的真诚、热烈忠贞,没有做作,不虚伪,完全出自内心,用翠翠爷爷的话来说,“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陪嫁,一个光人”。没有任何附加的物质条件,翠翠是凭着身上绽放的自然的人性美打动了船总家的两个儿子,当顺顺要傩送在与团总女儿婚事的事情上表态时,他说:“爸爸,您以为这是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话很得体,但选择是明确的,态度是坚决的。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蓄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 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是在近似原生态的人物故事中去追求一种新的、健全的、理想的、自主自为的生命存在形态。翠翠的爱情就像她的眼睛那样清明,又像她的心灵那样纯净,它净化着翠翠的美丽,也成熟着翠翠的美丽。汪曾祺说得好:“翠翠的爱情是一串梦”,“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我们衷心地祝愿翠翠,为了翠翠的爱情,为了“边城”美的延续。四、边城中浓郁的悲剧美边城从表面看来,充溢着和平宁静的田园情趣,优美得如同一首醉人的牧歌。在那里,绿水青山,构成桃花源式的美丽自然环境,诚实、善良、仗义的品德构成一派和谐的人文环境,故事里的人物无论主次也无一不是美的。然而,美的事物本身就含有悲痛的成份。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究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翠翠是一个生性活泼、喜爱唱歌的姑娘,傩送也是一任其性、酷爱自由的小伙子,他相信唱山歌能够使翠翠心领神会。于是他月也上山唱歌,虽然当夜翠翠睡着了,但事后由老船夫转告,使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照理说两人应该终成眷属。汉族成婚,由男女双方父母等家长通过托媒决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顺顺得以表现。天保虽然真心爱翠翠,而翠翠却并不爱他,他一厢情愿地托媒求婚自然告败。他反而怨恨老船夫:“鬼知道那老的存心是要把孙女嫁个会唱歌的水手,还是预备规规矩矩地嫁个人!”可见他把老船夫看成是翠翠婚事的主权人。船总顺顺在天保死后,对前来探听傩送婚事意向的老船夫,持冷淡的态度,对傩送欲娶翠翠的要求不予答应,他还逼儿子接受王团总家的那座“碾坊”,使傩送气的离家出走,这些都在顺顺身上表现出汉族“父母之命”的婚俗观念。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作者借此对汉族传统婚姻观念表示深恶痛绝,并给与深刻的批判。翠翠的命运蕴含悲剧的成分,也许是性格因素,也许是冥冥中注定重蹈母亲的劫难,心中有梦却可望不可及,凄艳幽渺,使我们倍感悲哀的分量,更仰慕她对爱的那份痴情,敬佩她为爱而忍受等待煎熬的勇气。读到这里,诗中的忧伤呼之即出。然而,读者并不会感到这有碍于文中美的表达,反而更增添了另一种难言的悲壮之美,增添了诗意,增添了心中的希翼与向往,更增添了翠翠这尊女神的完美和圣洁,她将永远成为“边城”世界里一道亮丽迷人的风景。五、边城世界里理想的社会美边城中的社会形态,代表着农业文明的最高理想。这里没有法律制度的苛严,也没有政治权利的显赫,维系人际秩序的是伦理情感、农村的宗法观念。由于人性的普遍善良、淳朴,道德高尚、纯正、使得这种关系有了维系的可能。这里的人无不耿直豪爽、慷慨大方,重情重义。文中有关白河涨水乡人营救的情景这样写道:于是在水势较缓处,税关趸船前面,便常有人驾了小舢舱,一见河心浮沉而来的时一匹牲畜、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音,便急急地把船桨去,在下游一些迎着了那个目的物,把它用长绳系定,在向岸边桨去。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10。老船夫管理渡船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却不是为了牟利,而乘坐渡船的人却也不想占便宜,总想给老船夫一些报酬,却总是遭到拒绝。顺顺是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无不尽力帮助。”他与一个一无所有的摆渡人也能亲密和谐地相处,绝无阶级优越感。在他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佞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还有连昔日向翠翠母亲示爱遭拒绝的杨马兵,不但平日里与老船夫交往甚密,而且得知翠翠丧亲之后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里没有欲念、倾轧、争执,更没有功利、企图。人与人之间是那么良善、诚挚、豪侠重义、肝胆相照,人和人之间就用一个“爱”字牵连着。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性,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之流汗颜。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这里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美好的、温暖的,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与彼此仇恨。这是多么优美的人生形式,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的生活世界。这就是湘西一个瑰丽而温馨的港湾,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沈从文创造的“边城”世界里,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不仅仅是留恋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作者把一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就像作者在边城题记里写的“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即对边城“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辨与批判。”创作边城时他虽然宣称是创造“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实际上却正是针对湘西的“现在”,与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粘附”起来,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