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县地名志—下村公社概况.docx_第1页
新余县地名志—下村公社概况.docx_第2页
新余县地名志—下村公社概况.docx_第3页
新余县地名志—下村公社概况.docx_第4页
新余县地名志—下村公社概况.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下村公社概况下村公社位于县城北面,驻地下村圩,距县城15公里。东与马洪公社接壤,西和观巢公社交界,南与沙土公社毗邻,北和仁和公社相连。总面积148.23平方公里。辖21个大队,278个生产队,169个自然村,8262户,461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91人,均汉族。下村公社以驻地得名。据谱记:下村原名霞溪,以山川秀丽,玉带香泉,云蒸霞尉之谓也。解放前夕属江东区下村乡、江东乡、岭下乡、何家乡、三和乡的一部分;水北区水南乡的一部分。解放初属江东区,下设6个乡。1956年合作化时,分设星星、民主、青春、联盟、前进、胜利、高升、爱国、友谊10个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属江东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火箭公社分为下村、何家、虹桥三个公社。1968年3个公社合为下村公社。境内属丘陵地带,西北高,东南低,蒙山延伸于西北,龙王寨、璜猴岭环抱于东南,笔架山耸峙于北部边缘,整个公社呈三角形。西北的高虎寨海拔455.2米。北部的笔架山高程317.4米。东部的龙王寨海拔338.4米。孔目江的支流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水库遍布,南部的狮子口水库(中型),地跨马洪、水西两公社,坝高26米,集雨面积15.25平方公里,库容量182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三万五千亩。小(一)型水库4个,小(二)型水库26个,塘、坝160个。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5220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粮食总产量27661543斤,棉花面积10033亩,总产量4970担。经济作物盛产花生。马步茶油,闻名全县。社办企业以煤炭为主,现有灰港煤矿职工331人,年产煤6万吨。境内有省办的花鼓山煤矿,年产煤31万吨。其次有农机厂、砖瓦厂、林场、鱼种场、养猪场、农机站、基建队、搬运队等,共社办职工603人,年产值69万元。文教卫生事业方面,现有中学4所,其中高中1所,教职员工68人,学生1212人。小学21所,教职员工257,学生679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2%。有中心医院1所,江东分院1所,医务人员37人;病床25张,队队有医疗站,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历代人物:宋朝有张和,任监察御史。明朝有张乔松,任云南布政司。张条,任山海关守备。梁寅,于明洪武年间授礼部主事,其子梁岷,任古田县令。土革命时期的邱明贵,任红军团长。周贵科,长征老干部,任九江市外贸局长。下村大队位于下简坊西北0.5公里山坡下。南北公路并行横贯,东部有上新铁路、上新公路自南向北通过,南有小江沿公路向东南流,小江西南岸丘陵起伏,依山傍水,交通方便。辖16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369户,1845人。耕地1844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下村乡。解放初属江东区下村乡。1956年成立前进高级社。1958年属火箭公社前进大队。1961年属下村公社下村大队。1969年由罗家边、造里、下村三个大队合为下村大队。1979年分开为罗家边、造里、下村三个大队。下村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下,上新铁路、上新公路自南向北在村东通过,夹于南北公路中间,村西南小江环绕,江流向南,注入孔目江。包括新屋、老屋、堂上、胡高、雷家五个村,共236户,1146人。耕地1136亩。解放前后曾为贸易圩。霞溪吴氏族谱载:吴栖林、栖竹兄弟于宋太平兴国年间,从崇仁县竹楼迁此。谱记:竹虽折枝而林则干霄,其霞溪也。玉带、香泉、去蒸霞蔚,前对梅峰之文笔,后倚璜缑之泰山,蒙岭、秋岭铺张而来,狮山、象山停顿而锁,盘则回龙顾祖,局则翔凤朝阳。以山水厅秀命为霞溪,谐音,演变为下村。山背位于下村北偏西1.5公里山脚下。东北傍千秋岭的尖山。26户,132人。陈氏族谱清康熙九年,大全由闽迁居千秋岭。清乾隆年间,从千秋岭分居。以村背山而建得名。熊家堎位于下村北偏西1.2公里山坡下。25户,130人。熊氏族谱曾成居赣州石城县柏中里。清康熙壬午年,客商而造吉水之仁寿乡江家边。不久造喻邑西北之熊家堎。以村址较高而命名。瓦屋下位于下村西北1公里山坡上,西南傍公路。6户。39人,陈氏族谱清光绪初,由千秋岭分居。建村时村北有瓦屋旧址,故名。上简坊位于下村东核南0.5公里的上新公路旁。紧造花鼓山煤矿。公社农机站、基建队驻此。15户,78人。杨氏族谱元至元年间,碧云由庐陵迁罗坊银杏树下。清康熙年间,文发由讴溪分居于此。始居简姓,故名简坊。因村南有下简坊,而冠以“上”字区分。下简坊位于下村东南0.4公里平地上,上新公路南侧,紧造汽车站。61户,320人。茂冈何氏族谱宋大中祥符间,琳公由铜坑徙茂冈。明洪武丙辰,碧由茂江迁此。现有何、梁、邱、彭、胡、吴、周、刘八姓聚居。公社驻地。设有下村食品站、下村税务所。炉前大队位于下简坊西北9公里山坑里。全境属丘陵地。中部有公路穿过,东西部有小溪自北向南流。辖15个生产队,15个自然村。205户,1189人。耕地2195亩。解放前后属江东区江东乡。1954年成立五个初级社,后转为和平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火箭公社和平大队。1961年属下村公社和平大队。1968年与龙湖大队合并为龙湖大队。1971年与龙湖分队,为炉前大队。炉前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东西两面小溪环绕。县城至仁和公路穿村而过。6户,36人。村前叶氏族谱清光绪年间,盛广从村泉迁居炉前。上棚钟氏族谱载立于清康熙年间从灌溪(高安)迁此。村处山坑,四周高,中间低,开似火炉,村建于前,故名。上棚位于炉前东北1.3公里山坡上。四周丘陵,东北靠仁和公社,与下棚合为一队。14户,81人。上棚钟氏族谱清康熙年间,载定由高安灌溪迁此。以肇基时搭棚而居命名。有上下棚之分,此村位于上,故名。言坑位于炉前北偏东1公里山脚下。北傍仁和公社。33户,175人。黄氏族谱清乾隆年间,文照从苑背迁此。村建于形似鲇形的山坑而得名。鲇与言谐音,简称言坑。泗岭下位于炉前西北1公里山脚下公路旁。北接仁和公社。32户,172人。邱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从福建邵武府琬平县迁来。村建于三个山岭的下面,左有山洞,洞中泉水四季长流,至村旁,歧分四条小溪,故名。邱明贵于1927年参加红军贺龙部下任团长,1934年被敌捕,杀害于江东,现为烈士。洋禾坪位于炉前东偏北1.3公里的雷公山岭下。仁和至县城公路在村前通过。12户,69人。陈氏族谱之樟三世孙于清康熙年间,由会昌佩塘迁此。村建于阳光充足,地形平坦的禾场(坪)上而得名。谐音,演变为洋禾坪。大棚里位于炉前东偏北0.8公里公路旁,田畈中央。东靠仁和公社。32户,200人。黎氏族谱世昌之后裔于清道光年间,从水南桥分居。后有黄、叶、肖、陈、范、习、饶、丁等姓陆续迁入。兴村时以简陋的茅棚居住而得名。关刀形位于炉前西偏北1.5公里的山隘口,四面环山。村前山成一字形,好象一大柄大刀横置,故名。24户,130人。现有曾、刘、张、廖、邱、林六姓。曾姓始居,从新干县迁来,已有十四代。桂渔洲刘氏族谱清末从中洲刘家迁小县,民国年间小县迁此。亭子下紧靠炉前西偏北0.2公里田畈中央公路旁。7户,50人。桐林袁氏族谱清雍正年间,赐鹏从峡邑大袁迁此。以村旁凉亭而得名。莲花形位于炉前西偏北2.5公里山坑里。四面环山,西北与分宜县交界。3户,17人。龚姓从清江义城板桥迁来,已有七代。以地形似莲花得名。何家坪位于炉前西面3公里山坑里,四面环山,西南靠欧里公路。2户,13人。林姓从欧里洲上分居,已有4代。村旁为一大草坪,以始居何姓而得名。焦坑位于炉前西面0.6公里山脚下。村西靠大片油茶林山。8户,46人。温氏族谱浩通于明年化年间,由粤东嘉应州镇平县兴福乡砂尾徙喻西北长乐乡仁风里焦坑。此坑缺水干燥,故名。钩形里紧靠炉前西南0.2公里田畈中央小溪旁。村东有公路通过。10户,53人。游氏族谱清乾隆丁,元略由钟家坑迁此。村傍两条弯曲如钩的小溪,故名。冷水井位于炉前东南0.6公里山脚下。东靠仁和公社,西有公路通过。15户,87人。廖氏族谱东岳次子文敬于明万历年间,由水西枥元迁此。以村旁冷水井而得名。新棚里别名苧麻棚。位于炉前南偏西0.7公里山坡上。仁和至县城公路在村东通过。13户,86人。陈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之樟由佩塘迁此。建村时搭棚而居,故名。步桥大队位于下简坊东北10公里山坑里。东靠梅山水库,西傍小溪,东北靠山与水北公社接界。全境属丘陵地。辖12个产生队,5个自然村。269户,1559人。耕地2238亩。解放前属水北区上仁经秀。解放初属水北区店下经秀。合作化时成立邓家、步桥两个高级社,属水北公社管辖。1961年属虹桥公社邓家、步桥大队。1968年属下村公社店下大队。1974年分为城坊、步桥两个大队。大坑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四周丘陵起伏,形成较大山坑,故名。66户,380人。城坊李氏族谱清康熙年间,天福由城坊分居。后有晏、刘、傅、陈、黎、廖、简、胡等姓迁入。罗家位于大坑北偏东1.5公里田畈中央,北与水北公社接壤。包括店里,共22户,108人。罗氏族谱学敏于明中叶,由北岗燕山迁此。黎家位于大坑北偏东1.2公里小江东岸。东南靠梅山水 库。63户,320人。上仁黎氏族谱世智携三子文秀、文跋、文毓于清嘉庆年间,由水南桥迁此。步桥位于大坑北面0.5公里小溪旁。东靠油茶山。86户,410人。桥头简氏族谱荣昌传十二世孙于南宋嘉定年间,自老港分居。形容桥窄,只能步行,故名。邓家位于大坑南偏西0.6公里山坑里。西傍小江。60户,341人。辋溪邓氏族谱宋乾隆年间,贵公由南昌府海南迁此。城坊大队位于下简坊东北9.5公里平地上,上新公路东侧。东部小江环绕,西部上新铁路纵贯,全境属丘陵山坑。辖12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303户,1651人。耕地2461亩。解放前属水北区水南乡。解放初属水北区店下乡。1958年属下村乡联盟大队。1961年属虹桥公社联盟大队。1968年属下村公社,由步桥大队和邓家大队合为店下大队。1974年分为步桥、城坊大队。城坊大队驻地。座落平地上,介于上新公路与小溪之间。119户,664人。城坊李氏族谱明洪武年间,天立由水西泉塘迁此。南北山峦夹峙,苑若天然城堡,故名。以“城”命名的村有:城潭、城上、东城、城坊。李家位于城坊北偏东2公里山坡下,上新公路西侧。北靠水北公社。12户,64人。周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店下分居。以始居李姓命名。舍坑位于城坊北偏西1公里山坡下,介于上新公路与上新公路之间,上接仁和公社。25户,134人。喻氏族谱宋天宝年间,可之由蒙阳析居社岗。村处蒙山支脉社山旁而名社岗。后以山坑含义和谐音改称为舍坑。余家位于城坊北偏东1公里田畈中央,介于上新公路与小溪之间。22户,130人。喻氏族谱明嘉靖年间,会仁由舍坑分居喻家1957年随新喻改新余而更名余家。东城别名鲁东。位于城坊西北1.5公里的上新铁路东侧。上靠仁和公社。72户,389人。王氏族谱清道光年间,由上高苟境窝迁此。鲁氏族谱龙公于临江潇滩迁北宅。清康熙十三年,由北宅分居。位于城潭东面,故名。花堆大队位于下简坊东北7.5公里田畈中央,上新公路东侧。介于上新铁路与上新公路之间,全境属丘陵地。辖26个生产队,12个自然村。484户,2614人。耕地4160亩。解放前属江东区虹桥乡、岭下乡。1956年转为爱国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1961划归虹桥公社花堆大队、桐树江大队。1968年由桐树江大队改为桥上大队。1970年合为虹桥大队。1974年为下村公社花堆大队。花堆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西靠上新公路,三面小溪环绕。47户,253人。刘氏世谱明正统年间,永洪由水西上圩迁此。村建于土堆上,以花草芬芳的景色而命名。后有张、吴两姓迁入。北宅位于花堆东北0.8公里田畈中央,上新公路东侧。东南小溪环抱。101户,534人。吟峰吴氏族谱宋太平兴国年间,喜公从会元坊迁此。谱记:“兴村时,鸾、凤二公家于其间,象山环拱,川水涧,兄弟吟啸其上,因号吟峰。兄弟分居南北,鸾公居北,曰北宅”。卫东位于花堆西偏北1.5公里山脚下,上新铁路西侧,西南紧靠桥上水库。北部丘陵,与仁和公社交界。41户,124人。醴溪吴氏族谱荣福于南唐大保庚子年,自崇仁郭里迁淦邑深圳。旋迁三峰桥上。村北有笔架山称为三峰,村旁有小溪横跨一桥,村处上游,故名桥上。1970年修水库搬迁至桥东0.6公里处,更名卫东。龙库别名龙溪。位于花堆西面1.2公里田畈中央,南有溪流汇入桥上水库。23户,110人。肖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广东嘉应州迁来。南北二山。小溪横贯,西有龙珠台,(梁寅葬此)为二龙抢珠。小溪名龙溪,流水入塘称龙库,故名。先锋别名桥上。位于花堆西面1.3公里平地上,村西紧靠上新铁路和桥上水库。东南溪流交错。41户,107人。醴溪吴氏族谱南诏大保庚子年,荣福自崇仁郭里迁淦邑深圳。旋迁三峰桥上。村背笔架山,称三峰。村建小溪桥上,故名。1970年修桥上水库搬至桥的东偏南0.6公里处,建于卫东之南,为首当其冲之地而更名先锋。石陂位于花堆西南1公里的山脚下,西北小溪环抱。介于上新铁路与上新公路之间。41户,138人。廖氏族谱十九世孙于清康熙年间,从山南廖家迁此。拦溪筑石陂而得名。后有谢、吴姓迁入。邹角里别名金泉。位于花堆西南2公里山坡上。村西紧靠上新铁路和桥上水库。13户,71人。邹姓于清初迁来。后有彭、胡、廖、龚等姓陆续迁入。彭姓于清乾隆年间,从罗坊彭家洲迁来。以始居邹姓建村于偏僻的角落里而得名。吟峰别名峰头坑。位于花堆南面0.5公里山脚下,三面环山。122户,693人。吟峰吴氏族谱文接于北宋崇宁年间,由南宅(虹桥)分居于此。此地山环水绕,鸾凤二公常登峰峦吟诗,因号吟峰。凤公之元孙文接由南宅居于象山首坑,又名峰头坑。桐树江位于花堆西南2.5公里山坑里。村东紧靠上新铁路。25户,150人。稠岭邢氏族谱宋乾隆九年,南高由新昌(宜丰)迁此。村旁桐树成林,溪水环流,故名。茶子坡位于花堆西南2公里茶林山坡上,故名。上新公路东侧。14户,75人。陈氏族谱清道光年间,由高峰迁此。大树棚位于花堆西南2公里上新公路东侧。4户,25人。袁姓于解放后从袁家迁来。四周树木参天,村处其间,树荫复产画如棚,故名。晏家位于花堆西南2.5公里山脚下。东靠袁家水库。24户,139人。晏姓于清乾隆年间,由浒江晏家迁此。虹桥大队位于下简坊东北8公里山坡上。东北有梅山水库,东部与水北、马洪公社交界,三面小溪环抱,西有上新公路自西向东北穿过,全境属丘陵地。辖14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300户,1548人。耕地2606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初属江东区虹桥乡。1956年成立联合高级社。后为联合大队。1961年划归虹桥公社联合大队。1968年为花堆大队。1972年和花堆大队分开为虹桥大队。脑上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小丘旁,三面环小溪。55户,310人。余氏族谱衮公六世孙彦忠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由闽邵武画锦乡避乱携家卜居峰下。至南宋隆兴年间,七世俊卿由峰下分居。村建于山丘高处,以地形命名。芦茅沟别名湖茫口。位于脑上东北2公里的松山脚下,东北临近梅山水库。8户,51人。东溪王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从石岗王家迁此。以村傍芦茅山沟而得名。塘下位于脑上东北1.3公里山丘下,西靠小江。21户,105。城坊李氏宗谱载:宏通于明宏治年间,由城坊分居塘溪(塘下)。村西有塘,故名。槎江紧造脑上北偏东0.3公里的三条小溪汇合处。11户,69人。吟峰吴氏族谱敏翁于南宋景定年间,由浒水分居。以三条小溪交叉处而名叉江,因谐音演变为槎江。浒水别名浒江上。紧靠脑上东北0.3公里山脚下。86户,468人。吴氏族谱德英于宋政和年间,由南宋(虹桥)迁此。以此处溪流纵横交错之意而得名。简坑位于脑上东南0.5公里山坡上,东面一大片油茶林山。18户,89人。余氏族谱俊良于宋绍兴年间,自峰下迁此。以始居简姓建村于山坑而得名。会元坊紧靠脑上西南0.3公里山坡上。15户,83人。吴氏族谱宋靖康年间,由南宅迁此。南宋时此村出了三个会元,建有牌坊,故名。虹桥位于脑上西南0.5公里山坡上,东西小溪夹流。88户,432人。吴氏族谱宋太平兴国年间,凤公由清江迁此。村傍石拱桥,形似彩虹,故名。湾里位于脑上西南1.5公里山脚下,两条小溪汇合村南,注入袁家水库。属大队园艺场,管理员15人。以柑桔、水稻为主。该村原有邹姓居住,1977年迁居附近村,改为知青队,1980年撤队办大队园艺场。村处山弯水回之间,故名。城潭大队位于公社驻地北面6公里山坑里。东傍桥上水库。笔架山耸峙于北就边缘。辖8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166户,855人。耕地1118亩。解放前属江东区江东乡。解放初属江东区岭下乡。1956年划归虹桥乡里休大队。1968年隶属下村公社桥上大队。1971年兴修桥上水库,并为堆上大队。1972年为城潭大队。城潭大队驻地。座落山谷里,东北紧靠桥上水库,依山傍水。包括城潭新屋,共69户,377人。老屋欧阳性从罗坊田迁此,已有15代。南北两山峦起伏形似二龙,号称此地为风水龙脉为“二龙抢珠”。还有吴、潘、杨姓聚居。城上紧靠城潭西北0.3公里的山坑口。村东紧造桥上水库。村北与仁和公社接壤。44户,220人。吴氏族谱渤公于宋真宗年间,由三峰桥上迁此。村处城潭之北而得名。梁家位于城潭西南0.8公里的山脚下,四面环山。16户,92人。梁氏族谱载:吉甫世居分宜湖泽台。宋景定年间,徙蒙峰藻岭之阳石门醴溪。明洪武年间,礼部主事梁寅,号石门。著有石门文集,诏修元史,以老病辞归,住宅依山傍水,泉水清澈,风景秀丽,尊称为石醴溪梁家,后简称梁家。桃仔树下位于城潭西南1.4公里山脚下,四面环山,北靠仁和公社。8户,54人。李氏族谱明嘉靖年间,千一由城坊分居。以村旁桃树成林而得名。陈姓于清道光年间,从千秋岭迁此。塘边位于城潭偏西1公里山坡上。东北桥上水库渠道流经村东南。27户,142人。王姓为主,由沙土东陂迁来,已有十五代。北港张氏族谱芳齐八世孙于明万历年间,由北港分居。村建塘畔而得名。龙湖大队位于下简坊西北6公里处的小溪交叉处。西有水库,东部有公路穿过。全境属丘陵地。辖10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312户,1820人。耕地2695亩。解放前属江东区江东乡。解放初属江东区南元乡。1956年成立龙湖高级社。1958年划归江东火箭公社,由下住、甘秀土布、苑背大队合并为民主大队。1959年分开为龙湖大队。1971年与炉前大队分开为龙湖大队。龙湖别名罗畲。大队驻地。座落平地,三面傍小溪,西靠后龙山。261户,1507人。罗畲张氏族谱子光于北宋咸平年间,偕弟从峡江县城上迁此。村处平地低洼,傍泉水塘,溪水汇集如湖,近处有后龙山,故名龙湖。张振华,现任宜春县副县长。明朝张乔松任云南布政司。乌龟壳位于龙湖西北1.2公里山脚下,四周丘陵,南靠水库。24户,127人。张氏族谱子光之后裔第三房于清咸丰年间,由龙湖分居。村傍小山,形似乌龟,故名。王花田位于龙湖西面1.8公里山坡下,西与欧里公社接壤。27户,175人。李氏族谱清康熙二十六年,大江由鲤江边(罗家边)迁此。此处田野丛生黄花草,因谐间简称王花田。下住大队位于下简坊西北5.5公里的公路西侧,东西有小溪自西北向东南流,东北与仁和公社接壤。全境属丘陵地。辖20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428户,2420人。耕地4094亩。解放前属江东区江东经秀。1956年属江东区南元高级社。1958年属火箭公社由龙湖、甘秀土布、炉前合并为民主大队。后为下住大队。1961年分为下住、南元、高山三个大队。1968年并入江东大队。1973年和江东分队为下住大队。下住大队驻地。座落于公路旁山坡下。西北溪流密布。83户,446人。石湖(下住)黄氏族谱载:讳汶号齐南。于宋绍兴二十年,由修水县分宁双井,道经石湖,见此地山水秀丽,遂于同年从双井迁螺石湖(下住)严氏宗谱芳文于清咸丰年间,由上高迁此。以村处湖沼旁,多螺石,取名螺石湖。后因村址低洼,迁于原居之下,更名下住。上樟坡位于下住北偏东1.5公里山坡下,以山坡上的樟树坡而得名。因村东有下樟坡,以方位区分为上樟坡。13户,69人。晏姓从北岗下坑迁来,已9代。下樟坡位于下住东北1.5公里山坡下,北靠仁和公社。20户,113人。下朱氏族谱加陛之弟于清康熙年间,自赣州信丰石背保徙居于此。村处上樟坡之东,故名。新屋里别名庙得前。位于下住东北1.5公里的田畈中央,小溪东畔,北与仁和公社接壤。18户,104人。陈氏族谱显猷八世孙派下三世之樟公于清康熙年间,由赣郡佩塘迁庙得前(新屋里),以村后古庙而得名。后庙毁更名新屋里。后习、钟、李姓迁入。高山位于下住东偏北1公里山脚下。四周丘陵起伏,故名。101户,498人。高山习氏族谱芳桂由南安桥迁陈家。清道光己末年,由陈家迁此。苑背别名北元。紧靠下住北面0.1公里的公路西侧。介于公路与小溪之间。64户,355人。黄氏族谱震纲于明永乐年间,从下住迁此。此处有黄姓四村,加上早已废除的东元村,总称“五元”。该村叫北元村,后因村移居下住的背面,下住较低洼,花草丛生,宛若天然花园,更名苑背。高木别名西元。位于下住东南1公里山脚下。西有小溪,四周丘陵。81户,442人。黄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南元迁此。此处黄姓五村号称“五元”。该村原名西元。后以村建于高山树林之下,更名高木。南元位于下住东南0.6公里的公路西侧,东西小溪流。83户,430人。黄氏族谱尚智于宋宝祐六年,由下住迁此。梅田习氏族谱明嘉靖年间,从白梅九园徙居南园。村处老居之南而名南园,即田园村舍之意,后因村傍溪水,改称南源,简化为南元。江东大队位于下简坊西北5公里的公路交叉点,小溪沿村西向东流。全地属丘陵地。辖20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590户,3187人,耕地3590亩。解放前属江东区江东乡第四保。解放初属江东区江东乡。1955年成立星星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后改为江东大队。1969年与下住大队合并。1973年与下住大队分开为江东大队。江东大队驻地。座落宽阔平地上,溪流环抱,公路从村中穿过。104户,510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过乡苏维埃政府。周姓于宋朝从福建迁来,已有35代。黄姓从下住迁入。张姓从岭背迁入。习姓从南元迁此。李姓从高木向子湾迁来。另有邹、徐、杨、胡、廖、叶、刘、邓、陈、刑、宋、吴、游等姓,皆于设圩后迁来,逐渐成为集轩。三、六、九为赶集日。陈氏族谱行梅于清嘉庆十年由千秋岭迁此。以村建大江之东而命名。东门位于江东东北1.5公里山坑里。19户,118人。石湖黄氏家乘震纲之后裔于清雍正年间,从苑背分居。此处黄姓四村号称四门(苑背、南元、下住、高木)该村位于四门之东。取名东门。何木位于江东西北1.5公里山脚下。28户,135人。库溪邹氏族谱学友、学朋于清乾隆年间,由山仔上(今马洪)库溪迁此。村榜木何树林,谐音简称何木。槎田位于江东西北1.2公里油茶山下。东北小溪环绕。17户,82人。刘氏族谱广生之后裔大信于清嘉订年间,从欧里屋仔迁此。槎与杈通用,即阡陌纵横交错之意而得名。胡家紧靠江东东面0.2公里山坡下公路旁。三面公路畅通。185户,1003人。东溪胡氏族谱二郎之子念六于这样绍兴四年,偕弟念九由新昌(宜丰)竹垣迁此。原名东溪,以村建蒙龙江之东侧而得名。汗树下位于江东西面0.8公里山坡下。公路交叉处。80户,420人。黄氏族谱泉石原籍福建邵武建宁县禾坪里,宋嘉定年间,登进士,任江西担刑按察史,善相阴阳,常念江西山青水秀,择居于山溪,不久迁此。见群鸟翰于其树,取村名翰树,因谐音演变为汗树下。稠树下别名稠峰。位于江东南偏东1公里山坡下,北有小溪和公路并行横贯。103户,553人。稠岭邢氏族谱第一世祖南高于明洪武四年,自桐树岗迁此。以村建于树林稠密深处而得名。石架山位于江东东南1.3公里田畈中央,北有小溪和公路并行横贯。48户,252人。陈氏族谱正纶于清雍正元年,自千秋岭迁此。村后有孟架山,石头重叠架起,故名。岭背位于江东南偏东1.5公里的稠峰岭南坡。东北小溪和公路环绕,西南靠观巢公社。 27户,154人。汾阳张氏族谱寿隆之后裔于清嘉庆年间,由观巢上垱迁于此。位于稠峰岭背面而得名。袁家大队位于下简坊东北5公里山坑里,袁家水库东岸,东南山峦起伏,全境属丘陵地。东部山界与马洪公社接壤。辖8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183户,1053人。耕地1393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初属江东区虹桥乡。1956年成立 青春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青春大队。1961年划归虹桥公社员岭大队。1980年并处虹桥大队。1979年与虹桥分开为袁家大队。袁家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东南靠山,西傍袁家水库。26户,138人。袁姓从赣州迁来,已有30代。裴姓 从石湖迁来,约20代。杨姓从吉水杨家庄迁来。赖姨从仙家迁来。屋昌别名员岭坳。位于袁家东北2公里山脚下,东与马洪公社交界。8户,51人。洪陂何氏族谱治道之后裔于清康熙年间,从洪陂迁此。村建于员岭坳之北。原名员岭坳。后以昌盛发达之吉祥含意,更名屋昌。员岭位于袁家东北1.5公里山坡下。四周丘陵,东靠马洪公社。60户,302人。傅氏族谱英耀于南宋绍兴年间,由舍江迁此。村东南有员岭坳而得名,简称员岭。高家们于袁家西南1公里的公路西侧。东北有袁家水库,四周丘陵起伏。42户,289人。高姓从广东迁来,约15代。后有邓、杨、李姓迁入。塘里位于袁家西南2公里山坡下,东靠马洪公社。46户,272人。傅氏族谱署公于唐广明庚子,黄巢起义,由湖南湘潭白水湾徙居清邑。实公于南宋建炎年间,由清邑沙头迁此。村四周环山,中间低洼,形似一塘,故名。甘秀土布位于下简坊西北9公里册坑里。四周丘陵起伏,公路横贯踣,西靠欧里公社。辖14个生产生产队,8个自然村。341户,1926人。耕地2644亩。解放前属江东工我江东乡第六保。解放初属江东乡。合作化时由大桥初级社转为灰土布高级社。1958年为下村公社灰土布大队。1961年改为甘秀土布大队。甘秀土布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东北小溪环绕,东有公路直达县城。87户,460人。月光岭林氏族谱维新、维斯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闽县陈邦洋迁此。村周丘陵起伏,山坑缺水,取名干死土布。后因村名不雅,反其义以美好之词,更名甘秀土布。五板桥位于甘秀土布北面1公里山坡上。20户,94人。黄氏族谱环照于清嘉庆年间,由院背迁此。村处一座五节林板的小桥旁,故名。鹅眉塘位于甘秀土布北偏西0.7公里山坡下,西靠欧里公社。21户,112人。冯氏族谱明崇祯年间,景先由广东惠州府龙川县七约摇坑乡迁此。村旁有塘似鹅形,原名鹅池塘。后因谐音,误称鹅眉塘。灰灶位于甘秀土布东北0.7公里山脚下,村南小溪横贯,四周丘陵起伏。32户,154人。城西黄氏族谱溪隐之后裔于清乾隆年间,从翰树下分居。以村旁烧石灰的窑灶而得名。下土布位于甘秀土布东南1公里的公路北侧。116户,600人。下土布朱氏族谱清康熙三十五年,加陛自信丰县石背保迁于此。以村建山坡下而得名。龟形里别名上土布。位于甘秀土布南面0.7公里山脚下。南有公路,西靠欧里公社。29户,130人。彭氏族谱公茂之后裔于清石丰年间,由大桥分居。现有彭、邱、朱、廖、王、胡六姓聚居。村后山似龟形,昔称乌龟山。以山而得名。月光岭位于甘秀土布东南1.3公里山脚下小溪旁。45户,239人。月光岭林氏族谱维沂之三子肇春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闽县陈邦祥(万哩前)迁此。 村后有山岭,前有池塘,月出,山水水色,以此命名。向家堎位于甘秀土布东南1.5公里山坡上,南与观巢公社接壤。1户,9人。黄氏族谱十高之长子超贤于清顺治年间,从福建汀洲府莲花县石碧迁观巢潭黄家。清光绪年间,由洋潭黄家迁此。村前有白梅岭,以开门见山之寓意而得名。大桥大队位于下简坊西北3公里山坡下,介于南北公路之间,中部为山谷平地,南部小溪环流,四周丘陵。辖26个生产队,11个自然村。514户,2869人。耕地4325亩。解放前后属江东区大桥乡。1956年成立星星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星星大队。1961年改属下村公社大桥大队。1969年,由大桥、枫江桥、牛弯垱三个大队合为大桥大队。大桥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村周水塘溪流围绕,依山傍水,公路横贯。232户,1432人。彭氏族谱茂公,宋崇宁二年,任进士,由鄱阳至金峰大桥见山水秀丽,遂卜居于此。村后有金峰岭蟠踞于上,石桥排列于前, 鱼鳞叠叠,云连广厦,日丽华堂。村号金峰大桥,后简称大桥。彭克勤,号业精,武汉政法学院毕业,民国时期任新余、上高、乐平、星子、余干、泰和县长。彭年鹤,武汉法政大学毕业,民国时期任武汉高级法院简任推事(法官)。堆仔下别名上屋得、笋坑。位于大桥东北1.5公里山脚下,三面环山。8户,45人。彭氏宗谱象珠之长子于清光绪十五年,由亭子下分居。村建土堆之高处,故名。院下别名脚板店里。位于大桥西北1.5公里平地上,公路北侧。南有小溪。4户,21人。彭氏族谱福音之后裔于清光绪年间,从罗坊彭家洲迁此。东南通过往县城的大道旁设有茶店,以店小之含义而取名脚板店。中屋得位于大桥北1.3公里田畈中央,14户,90人。彭氏宗谱清乾隆年间从大桥东头三房分居。村座落于堆仔下与牛湾垱之中,故名。牛湾垱位于大桥东北1.4公里山坡上。 37户,199人。彭氏宗谱清乾隆五十二年,思连从大桥横下分居。村建土坡(土垱)高处溪流旁,土坡弯曲似牛角,故名。桥头位于大桥西北0.6公里的南北公路中间。13户,78人。李姓从新干县落坊李家迁来,约有8代。宋姓从清江大和闹迁来,约有7代。以村处桥头而得名。还有罗、刘、叶、张等姓聚居。上仔里别名尚德里。位于大桥东面0.5公里山坡上。南有公路。21户,100人。彭氏族谱明彭靖年间,而珩从钱圩大桥尚德堂。清乾隆壬戍年,分居于此。以房族命名。因谐音演变为上仔里。垱下位于大桥西偏南0.5公里山脚下,小江转弯处。22户,100人。尹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从大庾县迁南村。不数年从南村分居。以村北垱水陂而得名。亭子下别名圩上、上屋。位于大桥东南0.5公里山坡上,介于南北公路中间。41户,227人。珠湖傅氏族谱代年于清嘉庆年间,由珠湖(高安上湖)迁此。此处原是集圩旧址。后以 村产社的八角亭而得名。枫江桥位于大桥东南1公里平地上,公路从村旁穿过。92户,519人。梁氏族谱国重于清康熙八年,由吉水嘉溪迁此。以桥头江边的枫林而得名。谢家别名漕溪谢家。位于大桥南偏东1.2公里山坡下。村东北有公路和小溪并行通过。31户,161人。谢氏族谱明正德十五年,从福建漳洲府龙岩洲徙居城南。清康熙年间由城南迁北。高升大队位于下简坊北偏东2公里山坡下,上新铁路、上新公路东侧。全境属丘陵地。辖12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316户,2027人。耕地1785亩。解放前后属江东区岭下乡。1956年成立高升高级社 。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高升大队。1961年属下村公社堆上大队。1970年由岭下、城潭、堆上三个大队合为堆上大队。1974年又分为城潭、岭下、堆上三个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因与沙土公社堆上大队重名,更名高升大队。堆上大队驻地。座落土坡上,故名。铁路和公路交叉处。35户,241人。杨氏族谱清康熙九年,奉旨屯垦,由福建泉洲安溪徙喻。乾右第八世孙士登、士庆择居堆上。月象位于堆上北偏东1.5公里山坑里,上新铁路东侧。9户,74人。陈氏族谱履贞暨子大全于清康熙九年,由闽迁千秋岭。清乾隆年间,由千秋岭分居。村傍象山,以月照象山之景色而命名。苦溪别名竹溪、苦株笼里。位于堆上北面1.2公里山坡下小溪旁。村西紧靠上新铁路,介于铁路和公路之间。39户,211人。谢氏族谱德晓于清乾隆年间,由牛湾垱分居。村建苦株树林小溪旁,取名苦溪。后以竹林山坑之寓意,又名竹溪和苦株笼里。加山别名隔山。位于堆上北偏东0.8公里山坑里。东邻塘里煤矿,西靠上新公路。20户,104人。上槎李氏族谱春发兄弟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上杭迁喻北高坑、岭里、蛇堎里、上槎、隔山。原名隔山,土音称加山。名称由来:加山的始居郑姓与苦溪廖姓,堆上杨姓是三老俵,皆由福建徙居加山与苦溪两村只隔一山,故名。金钩紧靠堆上南面0.3公里山坡下。西邻上新铁路,东傍山。20户,119人杨氏族谱清康熙九年,奉旨屯垦,由福建泉洲安溪来喻。八世祖启勋之长子士俊择居金钩湾里林氏组谱清康熙年间,景悦、景乐、景源由福建福兴漳泉迁喻,卜居城西湾里、畲土、反山里、台仔上、杉坡、金钩。珠山又名猪山头,其东西两面,有罗坑老屋(虎形)和岭下老屋(虎形),谐音老虎,说是老虎拖猪头,不吉祥,而取名金钩,即金钩勾猪头,老虎拖不动,故名。珠山位于堆上南面0.5公里山脚下。南傍花鼓山煤矿,西靠上新铁路和上新公路。34户,229人。杨氏族谱清康熙九年,奉旨屯垦,由福建泉洲安溪来喻。第八工民祖龙卿、纯卿择居珠山。原名猪头山,因山形似猪头,后谐音改称珠山。东新位于堆上南偏西0.8公里的花鼓山火车站东侧。4户,25人。陈氏族谱清康熙九年,义盛、义旺、义兴三兄弟由福建源洲安溪徙南岭。民国年间由南岭迁此。原名中屋、中哇。1958年上新铁路于村东建站,以村东面貌一新之意,更名东新。老罗坑位于堆上东南1公里山坑里,故名。东面是花鼓山煤矿。54户,308人。喻北罗氏族谱四十六世显祖居吉州秀川(吉水)奇下。宋时徙居渝北崇教乡崇信里璜峰之麓罗坑。新罗坑位于堆上南偏西2公里山坡下。村南紧靠花矿洗煤厂,上新铁路和上新公路平行在西穿过。113户,751人。罗氏族谱明永乐年间,稽训由老罗坑分居。由老居派生的产析 村,故名。千秋岭大队位于下简坊北面2.5公里山脚下,上新铁路西侧。全境属丘陵地。辖14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320户,1763人。耕地1948亩。解放前后属江东区岭下乡。1956年成立岭下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岭下大队。1970年由堆上、城潭合为堆上大队。1974年分开为岭下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 ,与罗坊公社岭下大队重名,更名为千秋岭大队。岭下老屋大队驻地。座落千秋岭,又名尖山岭脚下,故名。上新铁路和上新公路并行穿过村东。67户,370人。陈氏族谱履贞于清康熙九年,自闽信洲潭源浦徙居于此。小塘位于岭下老屋北面0.8公里山坡下。86户,470人。陈氏族谱尚忠于清康熙三十四年,自闽信洲潭源浦迁此。以村旁小池而得名。门头别名大塘。位于岭下老屋北偏西0.6公里小丘下,北面靠山。58户,300人。陈氏族谱进掬于清康熙三十七年,由闽信洲潭源浦徙居喻邑西北千秋岭之门头。此处有大小两塘,该村傍 大塘,故名大塘。因座落老居门前,又名对门。下屋别名新塘。位于岭下老屋北面0.8公里山地下,59户,351人。陈氏族谱清康熙三十七年,斌道自闽信洲潭源浦迁此。村建于山脚下,故名。詹家位于岭下老屋东北0.5公里田畈中央,10户,63人。陈氏族谱履贞于清康熙九年,由闽徙居于此。白埠詹氏族谱清康熙九年,由闽泉洲安溪迁此。詹之祖 屯垦白埠。陈之祖屯垦千秋岭。茶山口紧靠岭下老屋西南0.3公里山坡上。11户,77人。陈氏族谱尚春于清康熙三十四年,自闽信洲潭源浦迁此。村处茶林山坑口,故名。新村位于岭下老屋南偏东0.4公里田畈中央,上新公路西侧。24户,131人。陈氏族谱清雍正年间,仕公自岭下老屋分居于此。原名山仔上,以村建于山坡上得名。1967年,移居旧址东南2公里处重新建村,故名。造里大队位于下简坊西偏北2.5公里山坑里。四周大片丘陵荒地,东北为山谷平原,公路、小溪并列通过,西与观巢公社接壤。辖6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134户,653人。耕地1036亩。解放产前后属江东区下村乡。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1961年属下村公社造里大队。1969年为下村大队。1979年分开为造里大队。造里大队驻地。座落山坑里,四周一大片荒山丘陵。西靠观巢公社。101户,477人。黄氏族谱弘海于宋景定年间,从鹄山迁此。后有林、陈、廖、张、沈、范、高、彭、吴、傅等姓陆续迁入。原名槽溪,因山夹小溪、形似渡槽,故名。因“槽溪”与“造里”近似谐音,演变为造里。后坊位于造里东北1公里山坡下。东北有公路和小溪环绕。11户,50人。卢氏族谱明正德年间,由城北能瑞门茶陵莹分居于此。原名后塘。以村后有塘而得名。后因谐音改称后坊。何家位于造里东面1公里山脚下小溪旁,东北有公路通往县城。22户,126人。穑诞何氏族谱云章次子如砥于元至正年间,自白沙桥迁此。罗家边大队位于下简坊西南1公里山坡下。西部大片荒山丘陵,与观巢公社交界,东北边缘为山谷平地,小溪和公路并行通过。全境属丘陵地。辖8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197户,1065人。耕地1412亩。解放前后属江东区下村乡。1956年成立前进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前进大队。1961年划归下村公社罗家边大队。1969年由罗家边、造里、下村三个大队合为下村大队。1978年复为三个大队。罗家边别名鲤江边。大队驻地。座落山坑里,东面有上新铁路、上新公路和小溪。24户,142人。黄花田李氏族谱明万历年间,端二从信丰县徙马洪之石门。居住半载再迁鲤江边。以村旁小江似鲤鱼而得名。后因村领导罗家的旁边,更为罗家边。赖家位于罗家边西北0.8公里山坡下小溪旁。70户,376人。赖氏族谱十三世君植于清康熙年间,由广东梅洲府镇平县迁此。月形里紧靠罗家边北偏西0.3公里山坡下。东邻下村中学。26户,153人。彭氏族谱兴德于清康熙年间,由赣州城北枫树下迁观巢何家山。清末,由何家山分居。村背小山似月形,故名。磨形里位于罗家边西面1.2公里山坑口,四面环山,状若磨形,故名。东西两面各有水库。11户,52人。枫树下李氏族谱清嘉庆年间,从湖背枫树下分居。陂石位于罗家边东南0.5公里山脚下。东面有小溪、铁路、公路通过。上、下陂石两村共31户,180人。李氏族谱端二于明万历年间,从赣州信丰县迁马洪石门,不久分居于此。村东有小江,筑石垒陂,故名。田螺坑别名泉塘坑。位于罗家边南偏东0.5公里山坑里。东靠狮山。24户,142人。彭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赣州城北枫树下迁观巢何家山。清末,由何家山分居。村处山坑,地形似田螺,故名。马步堎大队位于下简坊西南4公里山坑里。东部有小溪自北向南流,西部丘陵起伏,与观巢公社接壤。全境属丘陵地。辖9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156户,929人。耕地1351亩。解放前属江东区岭下乡。解放初属江东区南村乡。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马步堎大队。1961年属何家公社马步堎大队。1968年属下村公社与杭桥大队合为杭桥大队。1980年从杭桥分开为马步堎大队。马步堎别名马湖堎。大队驻地。四周丘陵小溪环绕,依山傍水。35户,203人。张氏族谱清康熙年间,遭兵。十室九逃,自闽汀州上杭县西坪乡白沙里迁此。后有刘、兰、陈、胡、吴、邱、夏、宋等姓陆续迁入。村周丘陵起伏,山径小路,马到此地只能步行,形容路之难行,故名。湖下别名湖西。位于马步堎西北1.5公里山坑里。村西紧造观巢公社。20户,98人。邓氏族谱明嘉靖年间,从水北迁桐树邓家。清乾隆年间分居湖下。村西地势低洼,积水如潮,故名湖西,又名湖下。王家山老屋位于马步堎北面0.9公里田畈中央,四周丘陵。14户,81人。华林胡氏族谱清同治年间,由水西桐林迁此。以始居王隆命名。此处有两个王家山,以新老区别。蛇仔坑位于马步堎北0. 8公里山坑。山坑弯曲似蛇形,故名。15户,89人。谢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福建龙岩上坪徙居坑口谢家。清道光年间,由谢家分居。王家山新屋位于马步堎北面0.8公里田畈中央,16户,103人。李氏族谱清嘉庆年间,从湖背枫树下迁此。村西北有老屋,该村命为新屋。高屋里位于马步堎西偏北1.5公里山脚下。西接观巢公社。6户,34人。邱姓于清末从观巢荆桥分居。1953年又迁马步堎。一度成为废村。1958年修狮子口水库,朱姓迁入。以村址较高而得名。桂子山紧靠马步堎西面0.3公里山脚下,以山坑的桂子树而得名。10户,69人。汉溪简氏族谱递瀼于明洪武初,以援潮州大史,由上塘卜居汉溪(罗坊汉口)。清乾隆末年,由汉口分居。青垱位于马步堎西南1公里山坑口。南靠荒山野岭,与观巢公社交界。20户,117人。张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马步堎分居。以山青水秀的山坡而得名。大仁塘位于马步堎西南1.5公里山坡下,四周丘陵,西靠观巢公社。20户,136人。张氏族谱清乾隆年间,永兴由马步堎迁岳家。不久迁马洪水坑。民国年间,由水坑分居。原名杉林塘,以塘畔的杉林而得名。后以大片树林而更名。何家大队位于下简坊南面4公里田畈中央。西有小江环绕,东有上新铁路、上新公路并列穿过,东西两面丘陵起伏,南北形成长带形平地。辖25个生产队,15个自然村。561户,3351人。耕地3059亩。解放前属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