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的地理格局及混合性特征.pdf_第1页
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的地理格局及混合性特征.pdf_第2页
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的地理格局及混合性特征.pdf_第3页
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的地理格局及混合性特征.pdf_第4页
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的地理格局及混合性特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盲 2010 年第 l 期80 一 87 页 2010 年2 月24 日出版于北京 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的地理格局 及混合性特征 柯西钢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kexi ga n g s e d u c n 提要根据5 中国 语言地图集6 的划分 汉江上游郧西 郧县 十堰市区和丹江口属于西南官话鄂北片 通过对这四个县区方言内部差异的分析及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结合地理 历史等因素 认为汉江上游鄂 北片存在中原官话 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三种官话方言 且三种官话方言之间互相融合 互相影响 形成 了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的混合性特征 关键词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混合 壹概况 湖北省西北部的郧西 郧县 十堰市区 张湾区 茅箭区 和丹江口属于汉江上游 这一区域 今为十堰市辖区 处于鄂 豫 陕三省交界地带 根据 5中国语言地图集6 该片方言属西南官话鄂北片 依据主要是古人声字今读阳平 但 同时指出 鄂北片 的四声调值距离西南官话的常见调值较远 0 黄雪贞 1 9 8 6 参见 B 6图 及其说明 鄂北片方言在西南官话中比较特殊 其很多特点都与西南官话其他片存在差异 尤其是声 调方面 有些语音特点接近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的古人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 阴平 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 鄂北片的古人声一般今全读阳平 符合西南官话的常例 只有郧 西和老河口古人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一部分读阴平 一部分读阳平 0 黄雪贞 1 9 8 6 从 襄樊 郧县 1 9 个县市的声调看 尽管它们人声一般归人阳平 但由四声调值及其他因素形成的 腔调 则与西南官话的任何一片都大相径庭 而与中原官话则一脉相承 十分近似 我们认为 鄂北 1 9 县 市 应与比邻的河南浙川 邓县 新野 桐柏一起划人中原官话豫西南片 0 王 群生 1996 十堰 指市区 是个新兴移民城市 在建市之前隶属于郧县 现在市区小部分世代居住在此 地的老民仍讲郧县话 绝大部分市民主要讲普通话 因此该地方言以郧县城关话为代表 本 文选取郧西城关镇 简称 郧西 0 郧西马鞍镇 简称 马鞍 郧县城关镇 简称 郧县 0 郧西 梅铺镇 简称 梅铺 0 丹江口五个点为代表对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进行分析 所有材料均系 笔者实地调查所得 基金项目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资助项 目 20 0 409 教育部新世纪优 秀人才支持计划项 目 N C ET 一04 一0957 80 方言 贰汉江上游哪北片方言的地理格局 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情况复杂 内部差异大 当地老百姓形容为 十里不同音 0 经调查 比 较 我们认为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内部格局大致分为五区 第一区 郧西县北部及西北部地区的上津 湖北口一带毗邻陕西山阳和镇安 方言中保留 很多中原官话关中片的特点 第二区 郧西县中部地区如马鞍 六郎 店子等乡镇方言自成一系 与周边方言不同 以马 鞍话为代表 第三区 郧县西部鲍峡 胡家营以及郧西县六郎以南 香口 土门以东地区方言与临近的陕 西白河城关方言特点相同 以郧西话为代表 第四区 郧县中部地区 白桑关以南 五峰 西沟以东 十堰市区及丹江口绝大部分地区方 言较为一致 以郧县话为代表 第五区 郧县白桑关以北谭山 梅铺 白浪等乡镇与河南南阳市西峡县 浙川县临近 与南 阳方言语音特征相近 以梅铺话为代表 以下从声母 韵母 声调三个方面分别认识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 2 1 声调方面 丹江口 郧县 梅铺 郧西方言单字调都是四个 马鞍方言古去声今读阴去和阳去两类 共 五个单字调 具体情况见表一 表一 平平平平上上去去人人 清清清清浊浊清清次浊浊全浊浊浊浊清清清清次浊浊全浊浊 丹丹江 口口阴平 3 5 5 5阳平 5 1 1 1上声 4 4 4 4去声 2 1 1 1阴平 35 阳平 51 1 1阳平 5 1 1 1 郧郧县县阴平 3 5 5 5阳平 4 1 1 1上声44 4 4去声 2 1 1 1阴平 3 5 阳平 4 1 1 1阳平 4 1 1 1 梅梅铺铺阴平 3 5 5 5阳平 51 1 1上声 44 4 4去声 2 1 1 1阴平 35 阳平 51 1 1阳平 5 1 1 1 郧郧西西阴平 213 3 3 阳平 5 5 5 5上声 3 5 5 5去声 4 1 1 1阴平 213 阳平 55 5 5阳平 5 5 5 5 马马鞍鞍阴平 5 1 1 1阳平 44 4 4上声 3 5 5 5阳去 22 2 2阴去 213 3 3阴平 5 1 1 1阴平 5 1 1 1 阳阳阳阳阳阳阳阳阳平 44 4 4 丹江 口 郧县 梅铺 郧西方言古清声母人声字和次浊声母人声字今读阴平和阳平两类 全 浊声母人声字今读 阳平 如丹江 口 八帮 拔业 s P a 作精 凿从 s u o l 约影 扩 并药以 c y o l 迫帮 扩 并拍涝 扩 马鞍话去声分阴阳 古清声母去声字今读阴去 古全浊上声字和浊声母去声字今读 阳去 显示出江淮官话区移民方言的特征 如 志 二痣 t乳 笋治 置 t乳 布 P u0 并步 P u 壮 t 跳 a习 笋状 t纵明 从单字调调值上看 丹江口 郧县和梅铺三个点调值一致 马鞍和郧西两个点 阳平都是高 平调 上声都是 中升调 完全相同 阴平和去声两个调值刚好相反 郧西方言的阴平是 曲折调 7 J 213 去声是高降调 囚 8 4 1 马鞍方言的阴平是高降调凶 51 阴去是曲折调口 8 213 说明马鞍 话在调类保 留江淮官话特征的同时 调值在长期的接触融合过程中受到郧西话的影响而与之 相近了 2 2 声母方面 O 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在汉江上游鄂北片有两种类型 2010 年第 l 期 81 甲 知庄章组字与精组字声母今都读 ts8 组 丹江口 郧县 梅铺都属于这种类型 如丹江 口方言 迟澄二词邪 扩1 1 吵初 草清 扩 山生二三心 出昌 粗清t s u l 冲昌 聪清 c t shu明 乙 遇止流梗摄庄组字今多读 t s 2 组 其他都读7 t幻 组 郧西 马鞍属于这种读法 如郧西方 言 梳遇 事止 51 瘦流 撑梗 比 sh翎 争梗 c t s 的 生梗 孤 O 影云以微疑母字在丹江口 郧县 梅铺都读零声母 如 不计声调 卫云二味微 威影 u e i 鱼疑二 余以yl 牙疑 哑 影 i a 郧西 马鞍影疑母开口今洪音字读7 创 如 我 为 u 安 5 乎 nl爱 单i 昂 5 脚 习 细音字读 玮 如 疑 办 i 仰 协 i 明 研 办i a n 业 办i 马鞍影疑母开口二等舒声 字白 读 7 引 如 牙 学 咬 加u I 鸭 小 马鞍方言山臻遇摄合口 三四等见晓组字与知系字合流 声母读1 t目 组 韵母为f跳2 类韵 例如 船 拳 扩 叼 月 nl 纯 群 扩 职 居二 猪 沈 纵 蟹止摄合口 一三等精组字白 读声母为7 七 t少 9 8 韵母为齐齿呼 如 最 t侣 i 0 岁 i l嘴 飞 i 隧 i 2 3 韵母方面 O 果宕人咸人山人摄一等见晓组字在丹江口 郧县 梅铺方言中开口今读开口呼 合口今 读合口呼 如 不计声调 贺 x 半货 x u 各 k 并郭 kuo l 喝 笋豁 x u o 在郧西 马鞍方言 中不论开合今都读合口呼 如 不计声调 个 过 ku o l 渴 阔 k u o l鹤 霍 xu O 蟹止山臻摄端系合口字的今读在十堰市有三种类型 梅铺方言保留介音 郧县 郧西 马 鞍三个点介音脱落 读开口呼韵母 丹江口方言介音部分脱落 介于前两者之间 见表二 表二 音音类类今读读分布布例字字 蟹蟹止山臻摄端系合口字字有介音音梅铺铺脆 t shuei 随 ue i 短 飞 uan 顿 tu翎 蟹蟹止山臻摄端系合口字字无介音音郧县县脆 t 扩e i 随 i l 短 飞 a n j顿 t翎 员员员员 肠 西 马鞍鞍鞍 蟹蟹止摄精组合 口字字有介音音丹江口口脆 tshuei 随 uei i i 蟹蟹止摄端组合口字和山山 无介音音音腿 飞 heil 短 飞 anl 顿 t 臻臻摄端精组合口字字字字字 O 丹江口 郧西 马鞍方言深臻摄与曾梗摄舒声字韵母今合流为 7 i n 通摄独立 如 林 二邻 陵 灵 必 n l 真二蒸 娜h二 东 c t砌 郧县深臻摄与曾梗通摄舒声字韵母今合为 7 即 i n yn 如 分 风 J如 春二 冲 t扩 二卜 合 欣 兴 星 功 n l 云 荣 拥 s y n 梅铺深臻摄与曾梗 通摄舒声字韵母今不合 如 沉二 尘 扩 翎井橙 诚 扩 明 宫 k u 明 画遇通人摄端知系字在丹江口方言中读 7 u 2 如 肚 t u 梳 二 u 独 s t u 竹 ts u 俗 在 郧县 梅铺 郧西 马鞍方言中读 8 如 锄 s h 二 数 sou l督 二 叔 夸 笼 2 u l烛 卿 同处汉江上游的陕西汉中方言遇通人摄端知系字今也读作 1 u 2 与丹江口方言相同 汉 中地区位于汉江上游西端 地近巴蜀 两地之间往来密切 而丹江 口位于汉江上游东端 与鄂 中 鄂南的西南官话区交往便利 故我们推断汉江上游东西两端的汉中和丹江 口方言中遇通 人摄端知系字今读合口呼这一语音特征都应与西南官话的影响有关 马鞍话山臻遇摄合口三四等知见系字韵母今读为7 记类韵 例如 专 捐 娜甲n I 舜 训 甲 除二厨 渠 扩 司鼠 许 冬 从 蟹止摄合口一三等帮端系字白读韵母今为7 i 例如 82 方言 赔 扩i 妹 而 1碎 妞 1嘴 钵i l 泪 1 1 通摄合口一三等知见系舒声字韵母今读 7 砌 如 公 c k闺 红 仄 明 众 t网 冲 扩 明 共 k明 据汪化云5 鄂东方言研究6 这些都是典型的江淮官 话黄孝片特征 说明马鞍话与鄂东方言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叁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的混合性特征及其成因 前文提到的第四区方言 郧县话 属于本地区的强势方言 使用人口最多 面积最广 是汉 江上游鄂北片方言的代表 第五区方言语音面貌与之差别较小 为了具体考察本区方言与周 边方言的关系 我们选择汉江上游地区以东的襄樊 同属鄂北片 以北的南阳 中原官话南鲁 片 以及湖北省会城市武汉 西南官话武天片 进行比较 南阳的材料主要取 自 贺巍5 河南省西 南部方言的语音异同6 徐奕昌5 南阳方言概要 6 丁全 田小枫 5 南阳方言6 等 襄樊 武汉的材料 主要取 自陈章太 李行健 5 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6等 0 南阳方言古清人和次浊人字今全都归人阴平 全浊人声字今读阳平 属中原官话 武汉 方言古人声字今全读阳平 具备典型的西南官话特征 襄樊 丹江口 郧县 梅铺四个点地理上 连成一片 南阳在其北 武汉处其南 因此这一带方言的调类融合了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的特 征 古清声母人声字和次浊声母人声字今一部分仍读阳平 另一部分受中原官话影响 今读阴 平 从单字调调型 调值看 除武汉外 其他五个点阴平都是中升调 阳平和去声都是降调 上 声都是高平调 只是各点之间调值略有不同 方言中调型 调值的趋同说明汉江上游鄂北片方 言深受南阳地区方言影响 详见表三 表三 平平平平上上去去人人 清清清清浊浊清清次浊浊全浊浊浊浊清清清清次浊浊全浊浊 南南阳阳阴平 3 5 5 5阳平 31 1 1上声 5 5 5 5去声 4 1 1 1阴平 3 5 5 5阳平 3 1 1 1 丹丹江口口阴平 3 5 5 5阳平 5 1 1 1上声 44 4 4去声 2 1 1 1阴平 35 阳平 51 1 1阳平 5 1 1 1 郧郧县县阴平 3 5 5 5阳平 41 1 1上声 44 4 4去声 2 1 1 1阴平 35 阳平 4 1 1 1阳平 4 1 1 1 梅梅铺铺阴平 3 5 5 5阳平 5 1 1 1上声 44 4 4去声 2 1 1 1阴平 35 阳平 51 1 1阳平 5 1 1 1 襄襄樊樊阴平 3 4 4 4阳平 5 2 2 2上声 5 5 5 5去声 3 1 1 1阴平 34 阳平 52 2 2阳平 5 2 2 2 武武汉汉阴平 5 5 5 5阳 平213 3 3上声 4 2 2 2去声 3 5 5 5阳平 213 3 3 O 丹江口 郧县 梅铺方言古知庄章组字与精组字声母合流 都读 7 ts ts s 2 这一特征 与 北部的南鲁片中原官话以及南部 的武天片西南官话完全相同 郧西 马鞍两个点地理位置偏 西 方言受南鲁片中原官话和武天片西南官话的影响较郧县 丹江 口一带小 只有遇止流梗摄 庄组字今多读7 t s 组 其他今都读1 t刻组 影云以微疑母开 口字在今丹江 口 郧县 梅铺方言中都读零声母 而在相邻的郧西 马鞍 方言中根据韵母洪细的不同读 7 创或 7 玮2 南阳方言影云以微疑母开口字今读零声母 丹江 口 员 卜 县 梅铺东与南阳地区接壤 这一点应是受中原官话南鲁片的影响 画蟹止 山臻摄端系合 口字在今汉江上游地 区鄂北片方言中介音消失 读 开 口呼韵母 张 光宇将汉语方言中合 口介音 的消失按声母的次序归纳为五种类型 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属其 中的 武汉型 0 张光宇 2006 唇音 端组 泥组 精组声母之后介音消失 其他声母之后介音保 存 是合 口开 口化中声母范围最大的 这种类型分布在以河南南部和湖北 中部 北部为 中心的 广大区域 包括南阳 襄樊 随州 武汉等地区 2010 年第 l 期 83 当范围扩大西至陕西汉中 北到河南中部洛阳一带 南至四川 重庆地区时 这一语音特征 就消失了 这说明蟹止山臻摄端系合口字今读开口呼是陕 鄂 豫交界荆襄地区方言的一个区 域特征 反映了这一大片方言的共性 请比较 脆随最短团端寸 郧县t 梦 e i 二 e its ei 飞 a n比 ha n ta nt扩 丹江 口tshei 必1ts e i 飞 a n沈 ha n沈 a ntsh翎 襄樊t扩 ei eit sei 飞 a n止 ha n比 a nt梦 n 南阳t s h e i e its ei 飞 a n比 ha nc ta nts hon 武汉tshe i e itse i 飞 a n止 ha nc ta ntsh 汉 中t扩u e i ueitsuei 飞 u a n比 hu a n沈 u a nt扩 洛阳t扩uei eits u ei 飞 u a n比 hua nc tu a ntshu 重庆t扩 u e i u e it s u ei 飞 u a n比 hua n沈 ua nt 护帕n 张光宇将汉语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韵母次序分为 信阳型 武汉型 镇远型和成都型0四个 类型 张光宇 2006 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最接近 武汉型 0 ue i ue n 开 口化 u明不变 原 因是 凡主要元音偏前 合口介音越容易消失 0 我们发现在郧县 丹江口一带方言中 通摄合 口字韵头不同程度地脱落 读开口呼韵母 与张光宇所归纳的 武汉型 0 稍有不同 脱落范围因 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马鞍方言的通摄合口字韵头脱落范围最大 连舌根声母这 保留合 口呼的 最后堡垒 0 张光宇 2006 也突破了 舌根声母照样参与到了开口化的运动中去 通摄见晓组字 在这一带方言中都读作开口呼 如 通透动定从从松邪冲昌众章红匣孔溪 丹江 口c t t r 刊t明 梦u砌乱明 t护啊 s u 明四 明 砂u初 郧县城关 t n 明t明 梦初c s明c t护啊 ts u 砌二 明 k 明 郧西城关 c t n 明t明 梦 明二 明 扩 u明 t即明二 u明 啊 郧西马鞍 广刃t四 扩 明二 明 扩 阂相 明二 明 砂明 果宕人咸人山人一等见晓组字在南阳 襄樊 丹江口 郧县方言中今读情况相同 开口字 读开口呼 合口字读合口呼 沿汉江上溯至秦鄂两省交界的郧西 白河 下沿至汉江中下游钟 祥 武汉 该组字不论开合口今均读合口呼 这一特点的分布说明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较其 上 下游地区方言更多地融合了南鲁片中原官话的特征 见表四 只计韵母 表 四 贺贺贺贺货货喝喝豁豁课课阔阔个个过过鹤鹤霍霍 南南阳阳Y Y YU0 0 0 U0 0 0丫丫UO O OY Y YU0 0 0Y Y YU0 0 0 襄襄樊樊丫丫U0 0 0丫丫U0 0 0丫丫U0 0 0Y Y YUO O OY Y YU0 0 0 丹丹江 口口O O OUO O O刁刁U0 0 0日日U0 0 0白白U0 0 0O O OUO O O 郧郧县县刁刁UO O O刁刁l l0 0 0刁刁U0 0 00 0 0UO O OO O OU0 0 0 钟钟祥祥U0 0 0UO O OUO O OU0 0 0UO O O 郧郧西西UO O OUO O OU0 0 0U0 0 0UO O O 马鞍方言去声分阴阳 山臻遇摄合口三四等见晓组字今声母读为1 t 刻组 韵母读为1 从 方言 类韵 蟹止摄合口一三等精组字白读声母为仁 t司组 帮端系字韵母为 7 i8 通摄合口一三等知见 系舒声字今读仁 明8 这些特点与湖北省东部英山 黄冈 烯水一带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 马鞍 地处郧西县西南角 与陕南地区江淮官话 竹柞片 0 邢向东 200 7 相连 其居民也大都是清朝 初年从本省东部黄冈 烯水一带迁徙而来的移民的后代 被称为 黄州佬 0 结合其方言特征 地理位置和移民来源 可以把郧西马鞍一带也画人江淮官话的 竹柞片0 从方言地理看 汉江上游鄂北片东部的丹江口 郧县 梅铺方言 第四区 第五区 与南阳地 区方言较一致 郧西县以西方言 第二区 第三区 语音面貌与第四区 第五区存在差距 区域 之内由东往西受南阳一带方言的影响逐渐减弱 同时我们也发现 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 尤其 是东部郧县 丹江口一带 也深受典型的西南官话 武汉方言的影响 如常用词 去 0 读作 1 r 砂 古知章庄组字声母部分地区今读 1 t s t扩 s 等 我们通过表五由西向东反映这一 带方言主要语音特征的渐变情况 郧郧郧西西郧县县丹江口口襄樊樊南阳阳武汉汉 单单字调调值值阴平213 3 3阴平 3 5 5 5阴平 3 5 5 5阴平 3 4 4 4阴平 3 5 5 5阴平 5 5 5 5 阳阳阳平 44 4 4阳平 4 1 1 1阳平 5 1 1 1阳平 5 2 2 2阳平 3 1 1 1阳平 213 3 3 上上上声 435 5 5上声 44 4 4上声 4 4 4 4上声 5 5 5 5上声 5 5 5 5上声 42 2 2 去去去声 4 1 1 1去声 2 1 1 1去声 2 1 1 1去声 3 1 1 1去声 4 1 1 1去声 3 5 5 5 古古清人字 的归派派阴平 阳平平阴平 阳平平阴平 阳平平阴平 阳平平阴平平阳平平 古古次浊人声字的的大量量大量量大量量大量量阴平平阳平平 归归派派归阳平平归阳平平归阳平平归阳平平平平 古古全 浊人声 字 的的阳平平阳平平阳平平阳平平阳平平阳平平 归归派派派派派派派派 知知庄章组声母的的 遇 止 流 梗梗 与精组合合与精组合合与精组合合与精组合合与精组合合 读读音音摄 庄 组 字字 流 读ts组组流 读ts组组流 读t s 组组流 读ts组组流 读t s 组组 多多多读ts组组组组组组组 影影疑母 开 口今洪洪习习零声母母零声母母零声母母零声母母零声母母 音音字字字字字字字字 蟹蟹止山臻摄端系系都脱落落都脱落落部分脱落落都脱落落都脱落落都脱落落 合合口字介音音音音音音音音 果果宕 人咸人 山入入 开口 合 口口 开 口字 开 口字 开 口字Y Y Y开 口字 开 口 合 口口 摄摄一 等见 晓组 字字UD D D合 口字u 合 口字u 合 口字u o o o合 口字uo o oUO O O 的的分合合合合合合合合 去 0的读音音砂 kh 2 2k h 坦 扩丫6 6t侣 hy k h 山 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由西往东不同程度地受到南阳地区方 言 中原官话南鲁片 的影响 地理位置越偏东 所具特征越相似 这与本地 区与南 阳盆地地理位置相 近 交流沟通便捷 历 史上有着共同的移民来源是密切相关的 地理位置 汉江流域的地质构造大致以浙川 丹江 口 南漳一线为界 界线 以西 北 有秦岭 南有米仓山和大 巴山 河道穿行于秦岭和大 巴山之 间 地貌特征以山地为主 界限以 东 西北方向是秦岭东段余脉伏牛山 西南是大巴山余脉 地势如一个开 口朝东南方 向渐宽 的 2010 年第 1 期 85 簸箕 地貌特征以平原丘陵为主 汉江上游鄂北片恰好位于汉江地质构造的分界之处 从丹江 口水库的上端郧县柳破镇开始 地貌逐渐由秦巴山地过渡到低山丘陵 汉江河谷逐渐宽阔 这 里北部被伏牛山南麓宽阔富饶的南阳盆地包围 南部是宽阔的江汉平原 地势平坦 沃野千里 南北交流畅通无阻 移民来源 郧县 丹江口一带处秦巴山地东麓 历史上开发较晚 宋元时代这里只设郧乡 武当两县 和相邻的南阳盆地 襄宜平原相比 人口密度极低 从洪武 永乐年间开始 北方地区流民不断涌人南阳盆地 其中一部分进人了汉江上游山 区 封禁令并未有效地得到实施 宣德二年 1427 山西大旱 数十万流民南下进人紧邻的河南 省 富饶的南阳盆地是主要的集中地 景泰及天顺年间 由于山东 河北大灾 流民队伍 由原 来的以山西 陕西移民为主 加入了大批山东及河北流民0 安介生 1 9 99 在流民不断涌人的 过程中 南阳盆地的人口逐渐饱和 大批饥民在河南聚集后 进一步向湖广荆襄地区移动 0 安 介生 1999 继续往南进人今鄂西北丹江口 郧县一带 流民连绵不断 持续数十年 朝廷多次 组织拦截遣返 仍无法遏止 相持到成化年间 明政府采取附籍和发还原籍并行的办法 设郧 阳府以加强管理 数万户流民定居在此 仅成化十二年 1 4 76 附籍者就有二万余户 0 张国雄 1 9 9 5 今郧县 房县 竹山 竹溪 郧西均在此时设立 明代这批移民的迁出地以北方地区为主 包括今山西 山东 河北 北京 天津以及河南省 北部的广大地区 他们在鄂北汉江上游相对平坦的河谷之地定居下来 成为开发鄂西北地区 时间最早 规模最大的群体 清代 湖广填四川 0的运动中大批来 自长江中下游鄂 湘 皖 赣地区的移民在人川途中选 择定居在地广人稀的汉江上游地区 这里又迎来一次大规模移民浪潮 此时汉江河谷附近的 缓坡土地经过明代北方地区移民二三百年的开发已经人丁兴旺 新迁人的移民只能选择往人 烟稀少的中 后高山行进或继续溯江而上 因为明代大规模的北方地区移民在汉江上游的分 布范围 最为集中的还是在今鄂西北山区0 鲁西奇 2000 因此清代迁人的南方地区移民在郧 县 丹江口一带分布较少 主要集中在陕鄂边境及其以西地区 今天汉江上游鄂北片地区人口的基本格局就是在明清两次大规模移民浪潮中形成的 中 东部郧县 十堰市区和丹江口的移民以明代北方移民为主 西部郧西分布的明代移民相对较 少 清代接纳的南方移民相对更多 相似的地理环境 共同的移民来源以及无障碍的经贸 文化交流使汉江上游鄂北片中东部 地区和南阳地区属于相同的文化圈 生活习俗 方言土语等方面都基本相同 笔者在郧县 丹 江口地区调查方言时发现 这一带居民大都认为自己所说的是河南话 而外出后也会因方言之 故被认为是河南人 而西部的郧西县紧邻陕西白河 旬阳 境内方言面貌及其分布与陕南地区 基本一致 沿汉江及汉江支流天河沿岸的居民所操方言更多地体现出中原官话的语音特征 而 远离河道的后 山地 区居民多由鄂东 皖西南迁徙而来 方言仍保 留了来源地方言 江淮官话 黄孝片的特点 如今天的马鞍 六郎等乡镇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汉江上游鄂西北地区较陕南地区交通更便利 通过汉江河道或随枣 走廊可以与鄂北 鄂 中以及省城武汉相连 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个政治 经济 中心方言的 影响 方言 参考文献 安介生 19995山西移民史 6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陈章太 李行健 19 5 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 语音卷 北京 语文出版社 丁全 田小枫 200 15 南阳方言6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葛剑雄等 1 9 9 75中国移民史 6 第五 六卷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郭沈青 2006陕南西南官话的内部差异与归属 5 方言 6 第2 期 1 6 8一1 7 6 贺巍 198 5河南省西南部方言的语音异同 5 方言6 第 2 期 11 9 一 12 3 贺巍 200 5中原官话的分区 稿 5 方言6 第 2 期 13 6 一14 0 黄雪贞 1986西南官话的分区 稿 5 方言6 第 4 期 26 2 一 27 2 刘兴策 1988试论 楚语 0 的归属 5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6 第 4 期 1 0 4 一In 鲁西奇 200 05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对象与方法6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汪化云 20045 鄂东方言研究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