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酶混合使用.pdf_第1页
淀粉酶混合使用.pdf_第2页
淀粉酶混合使用.pdf_第3页
淀粉酶混合使用.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淀粉酶混合使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5 卷第4 期 2 0 0 5 年1 2 月 工业微生物 I n d u s t i a M i c r o b i b 日 V d3 5 N o4 D e c2 0 0 5 复合淀粉酶酶解生淀粉机理探讨 姚卫蓉 姚惠源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无锡2 1 4 0 3 6 摘要以生土豆淀粉为原料 考察了复合生淀粉酶水解机制 发现单个糖化酶的酶解遵循 M i c h a e l i S M t 机制 而 淀粉酶的酶解不遵循M c h a e l i s M t e n 机制 水解过程中复合酶酶解产物 d G d t 的变化说明 淀粉酶能很好地协同糖化酶水解生淀粉 其效果不仅仅是两者的简单相加 关键词 糖化酶 a 一淀粉酶 协同作用 生淀粉 根据作者的研究 发现用具有生淀粉活性的 糖化酶和 淀粉酶协同作用能很好地形成多孔淀 粉 其中人们对生淀粉糖化酶的作用机理已有了一 定的了解 生淀粉糖化酶水解生淀粉与水解糊化淀 粉的机理与方式有相同的地方 即都是从非还原末 端外切淀粉的a 一1 4 一葡萄糖苷键和a 1 6 葡萄糖苷 键 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J 生淀粉颗粒在水中 由于其表面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从而形成水束 生淀 粉颗粒表面大量的水束形成了一层水分子无法通过 的水束层 只有当温度升高时水束层被破坏 水分 子渗人淀粉颗粒 使淀粉颗粒膨胀与糊化 人们称 之为 水束隔离模式 w a t e r c I u s t e rd l s s c i a t i n gm o d e 1 因此 酶是否能与生淀粉颗粒表面结合是水 解生淀粉的关键 1 生淀粉 淀粉酶即 淀粉酶 是内切型淀粉酶 它作用于淀粉时是从淀粉分子的内部任意切开a 一1 4 键 使淀粉分子迅速降解 失去了粘性以及和碘的 呈色反应 同时使水解物的还原力增加 虽然国外 研究人员已经将近5 0 种不同来源的a 一淀粉酶的肽 链进行了空间结构 氨基酸序列分析 并将相应的 D N A 序列破译 J 但是对n 一淀粉酶水解生淀粉的 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国内外的报道很少 糖化酶和a 靛粉酶复合水解生淀粉能形成多孔 淀粉 但对其作用机理仍然不是十分清楚 很难用实 验数据来确切描述这一过程 本文试图从一些侧面 对糖化酶和 淀粉酶复合水解淀粉形成多孔淀粉的 机理作一些探索 考察单个糖化酶 单个 淀粉酶以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 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 编号 B K 2 0 0 3 4 0 作者简介 姚卫蓉 1 9 7 0 女 副教授 E 圳1 1 n g 4 鬯3 秽 及两者的复合形式分别作用生淀粉的情况 希望从 动力学机制上解释酶解机理 l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黑曲霉糖化酶 购自S i g m a 公司 酶活6 0 0 0 U m L 在p H 4 5 5 5 条件下3 m i n 由淀粉释放1O n l g 葡萄糖为l u 杆菌 淀粉酶 购自S i g m a 公司 酶活 5 1U r n g 在p H 69 2 0 3 m i n 由淀粉释放1 O H 培 麦芽糖为1 u 土豆淀粉 荷兰产风车牌 1 2 单酶或复合酶酶解反应 分别取不同量或不同配比的糖化酶 淀粉酶 加入到不同底物浓度的1 0 m L 反应液中 4 2 下反 应不同时间 加4 的N a O H 溶液1 m L 终止反应 用N e I s o n S o m o g y i 方法 1 6 1 测定反应液中还原糖的 浓度 1 3 复合酶酶解的d G d t t 曲线 用本文附件 M a t h e m a t i c a l 源程序 分析复合 酶酶解反应 对葡萄糖浓度变化数据进行拟合 得到 复合酶酶解产物葡萄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d G J d t t 2 结果与讨论 在本研究中利用生淀粉糖化酶作用生淀粉制备 多孔淀粉时 使用了a 一淀粉酶一起作用 水解能力得 到了提高 多孔淀粉的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a 一淀 粉酶的协同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呢 下面试图从酶解 万方数据 第4 期I 业微生物 第3 5 卷 动力学方面阐述 一淀粉酶与糖化酶的协同作用 分 别考察单一糖化酶 单一a 淀粉酶以及两者的复合 形式作用生淀粉的情况 由于制备多孔淀粉时一直用工业酶制剂 而研 究酶解机理必须用纯酶 因此 选用了与所用工业 酶制剂同一菌种所产的纯酶进行实验 文献报 道 J 生淀粉酶水解生土豆淀粉的水解度最低 反应 速度最慢 能很好地呈现酶解初期的动力学 因此 决定选用土豆淀粉作为酶解底物 2 I 糖化酶的M i c h a e I i s M e t e n 常数 由于本研究所用复合酶主要为糖化酶 在研究 复合酶酶解时 首先要考察糖化酶水解动力学机制 用1 0 u 的糖化酶分别水解不同浓度土豆淀粉 5 至5 0 m d m L 以葡萄糖为指标测定水解速度 并 以L i n e w e a v 一B u r k 方式作图 即以1 V 对1 S 作 图 结果见图1 图1单一糖化酶的L i n e w e a v e r B u r k 图 1 0 U 糖化酶 由图1 可知 糖化酶水解生土豆淀粉的1 V 与 l Sj 成一直线 符合M i c h a e b M e t e n 方程陋7 该方 程的表达式为 1 0 7 v 6 3 6 9 r S 一O4 2 8 1 根据M i c h a e I j s M e t e n 方程 该直线在x y 轴上 的截距分别为一1 K 1 v n 根据方程 1 可得糖化 酶的M l c h a e l i s M e t e n 常数K V 经计算 K 1 4 86 4 m g m L V 23 3 l O7 m o l m I m i n 2 2 单一糖化酶 淀粉酶及其复合酶的水解曲线 研究a 一淀粉酶如何协同糖化酶作用生淀粉这一 过程 首先必须对单个酶的水解行为进行考察 下面 将单个糖化酶分别作用不同浓度生土豆淀粉 不同 酶活a 一淀粉酶以及不同酶活配比的复合酶作用生土 1 6 豆淀粉 得到水解曲线 结果见图2 反应时I 司 m m 1 0 m m L 土豆淀粉 2 0 m m L 土豆淀粉 十3 0 m m L 土豆淀粉 图2 单一糖化酶的水解产物随时间 变化曲线 1 0 U 糖化酶 图2 中单一糖化酶的水解产物随时间变化曲线 基本遵循M i c h a e l i s M e n t e n 机制 在本研究范围 内 对应于不同的底物浓度 水解产物的形成速度也 不同 底物浓度越高 产物的形成速度也越高 由于a 一淀粉酶的内切作用将淀粉链随机水解 形成新的非还原性末端 但大部分仍留在颗粒表面 而测定反应进程时以可溶性糖为指标 因此 图3 中 a 蓰粉酶的水解产物随时问变化曲线不遵循 M i c h a e M e n t e n 机制 但还是可以看出 起始反应 阶段 形成葡萄糖的速度较快 随后逐渐减慢 5 1 U 1 0 2 u 的n 淀粉酶酶活太低 产物浓度基本为 零 在本实验条件下无法检测到产物的形成 o g 面 刨 嚣 嚣 羽 反压时川 m l n 2 0 4 u 淀粉酶o1 0 2 u 淀粉酶 5 l u 淀粉酶 图3 单一a 一淀粉酶水解产物一时间曲线 2 0 m g m L 土豆淀粉 图4 为不同配比的复合酶作用生土豆淀粉的水 解曲线 发现加入n 一淀粉酶后 水解能力得到了不同 程度的提高 淀粉酶的加入量越多 复合酶的水解 能力越高 将图4 中的3 条水解曲线与图2 中生土 豆淀粉浓度为2 0 m g m L 的曲线相比较 酶解速度明 显提高 虽然在图3 中低酶活的a 淀粉酶作用生土 一一E高山J型艇耀婶醉 万方数据 第4 期姚卫蓉 等 复合淀粉酶酶解生淀粉机理探讨 第3 5 卷 豆淀粉检测不到葡萄糖浓度 但在复合酶体系中都 能明显提高糖化酶的水解能力 说明n 一淀粉酶能很 好地协同糖化酶水解生淀粉 3 3 E 面 E2 划 蠼 耀1 鞴 轻 u 2 0 0 4 0 06 0 08 0 0 反应时间f mJ n l 2 0 4 ud 一淀粉酶 一1 0 2 ua 一淀粉酶 5 l Uo 璇粉酶 图4 复合酶的水解产物随时问变化曲线 2 0 m g m L 土豆淀粉 1 0 u 糖化酶 2 3 复合酶的d G d t t 图 由于形成多孔淀粉的酶解反应远在颗粒结构消 失之前被结束 即反应过程中底物一直是以颗粒结 构存在 也就是说 淀粉酶与糖化酶对淀粉的反应 是持续存在的 根据酶解原理 a 一淀粉酶随机内切 淀粉分子链 为糖化酶提供非还原性末端 糖化酶不 仅作用淀粉颗粒上本来存在的非还原性末端 还作 用于 淀粉酶不断提供的非还原性末端 那么 最终 水解产物葡萄糖的形成速度受这两种底物浓度的影 响 因此 a 一淀粉酶和糖化酶混合体系的产物浓度方 程可用下列方程表示 d G 一v m 岛 s 1 F 一瓦了 哥r 诵 其中t 0 时 G o s o 方程 2 中 岛 为底物颗粒的起始质量浓度 对应于反应开始时暴露在颗粒表面的非还原性末端 的数量 即起始底物浓度 s 代表反应底物表观质量浓度增量 对应于 在颗粒表面新形成的非还原性末端数量的增加量 G 为可溶性糖的浓度 m m L v m 为糖化酶最大反应速度 K 为糖化酶的 M i c h a e l i M e t e n 常数 在结果与讨沦的21 中已经 得到具体数值 将图4 复合酶的水解产物随时间变化曲线中的 葡萄糖浓度根据本文附件 M a t h e m a t l c a l 源程序 进 行拟合 得到复合酶酶解的d G d t t 曲线 结果 见图5 至7 图中横坐标为时间t m n 纵坐标为d G d t m d m 1 m i n 值 图5 复合酶酶解的d G d t t 图 2 0 4 u a 一淀粉酶 2 0 m d m L 生土豆淀粉 图6 复合酶酶解的d G d t t 图 1 0 2 u a 一淀粉酶 2 0 m d m L 生土豆淀粉 图7 复合酶酶解的d G d t t 图 5 l U a 淀粉酶 2 0 m g m L 生土豆淀粉 由图5 至7 可知 3 种不同量的 淀粉酶加入 到反应体系中 产物的d G d t t 图形的基本形状 极其相似 即不论复合酶体系中a 一淀粉酶酶活所占 的比例如何 复合酶酶解得到的产物随时间的变化 d G d t 值随时间的变化是一致的 根据方程 2 d G d t 反映的是反应体系中 S s 随 时间的变化趋势 代表了反应体系中非还原性末端 数目的变化情况 由图5 至7 可知 反应刚开始时 非还原性末端 数目急剧减少 减少至7 0 m i n 左右 非还原性末端数 目开始急剧增多 1 2 0 m i n 左右 非还原性末端数目 又开始减少 然后渐趋稳定 据推测 刚开始反应时 非还原性末端的急剧减 少可能是由于颗粒外表面的非还原性末端造成的 由于淀粉颗粒表面的不规则结构 在制备淀粉颗粒 或储藏过程中 易在颗粒表面形成机械损伤或发生 1 7 万方数据 第4 期工业微生物第3 5 卷 氧化作用 使得颗粒的外表面暴露出了大量的非还 原性末端 酶与淀粉颗粒接触时 首先酶解的就是 那些突出在颗粒外表面的非还原性末端 由于暴露 在颗粒外表面的非还原性末端总数有限 因而随反 应时间的进行 非还原性末端的数目急剧减少 随着反应的进行 淀粉开始溶胀 使a 一淀粉酶开始 接触颗粒的内层 淀粉酶的随机作用将颗粒内的 淀粉链大量水解 暴露出大量的非还原性末端 因而 非还原性末端数目叉急剧增多 为糖化酶的作用提 供了大量的作用底物 随后 a 一淀粉酶不断为糖化酶 提供大量的非还原性末端 糖化酶不断水解这些非 还原性末端 两者协同作用 相互平衡 使非还原性 末端的数目逐渐趋向稳定 3 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 初步可以解释复合生淀粉酶协 同作用生淀粉的情况 生淀粉酶水解生淀粉得到多 孔淀粉这一过程中 首先糖化酶酶解突出在生淀粉 颗粒表面的不规则部分 以及较容易水解的元定形 区 沿着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末端逐级水解 随着水解 的进行 淀粉的溶涨使 淀粉酶能接近颗粒内部舻 淀粉酶的随机内切作用为糖化酶提供新的非还原性 末端 两种酶的协同作用不仅提高了水解速度 也使 水解沿着更多的点逐级向淀粉分子内部推进 生淀 粉的天然立体结构支持了这种水解行为的连续性 其宏观效果就是首先在粒子表面形成一个个很浅的 凹坑 再分别沿着径向逐步向颗粒中心推进 然后在 中心附近相互熔融 形成一个中空的结构 但仍保持 颗粒基本形状 多孔淀粉的图片见文献 参考文献 1 姚卫蓉 姚惠源多孔淀粉的研究之I 酶和原料粒度对形成多 孔淀粉的影响中国粮油学报 2 0 0 1 1 6 1 3 63 8 2 诸葛斌 姚惠源 姚卫蓉 生淀粉糖化酶的结构和作用机理 工业微生物 2 0 0 1 3 1 1 4 95 1 3 S h l n 蛆k uH A Y A s H I D A K D l c N A K 艋n R A w e 淄I tK A N L A Y A K R I T 1 h a a c t e r l s t t a n dF u n c t l n0 fR a wS 妇托h a l t y S i t c n 几艘唧Z f sd t o r z 埘K a w a c h lG I y l a s eIM 0 l e c u l cA g r l eB I dc h m l 1 9 8 9 5 3 1 1 4 3 1 4 9 4 G u Q 1 a T D n g a a 腿v 1 e i l e A l e x e l 跏c 1 1 e n k 0 a n dJG r e 鲷一 r yz e l k A p 叫E n mM l 幽I l L 9 9 7 6 3 3 5 6 9 3 5 7 6 1 8 5 NN e l s nJ B l o lc h 哪 1 9 4 4 1 5 3 3 7 5 6 MS 0 n J 岛dc h 1 9 5 2 1 9 5 9 7 门间充c u a r a 衄d o x a 生淀粉分解酵素t 千力应用 二关 卞舀研究淀粉科学 只 L 9 9 1 3 8 1 4 5 5 0 8 王璋食品酶学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杜 1 9 9 0 附录 h t h t l 出源程序 感谢张金彪硕士提供此源程序 数据处理M a t h a t i c a I 源程序 f 1 1 I n t e r p 幽t l 1 1 0 0 3 0 54 0 5 6 6 0 85 1 2 0 2 23 3 3 3 2 4 0 2 94 3 8 9 l3 9 0 3 97 7 7 8 I 6 6 0 4 89 7 7 8 f 1 2 I n e r p h t i o n i O 0 3 0 1 51 8 3 3 印 1 91 3 3 3 1 2 0 3 28 7 2 2 j 2 4 0 3 93 2 2 2 j 3 9 0 5 4 0 5 6 6 0 8 19 8 8 9 1 n 3 I n t 螂 l a 6 0 o 3 0 2 07 1 1 1 i 6 0 2 4 6 7 2 2 I 1 2 0 4 3 3 5 2 4 0 5 31 4 4 4 3 9 0 7 4 0 9 4 4 f 6 6 0 l8 5 l 也1 I n t 目吲a 6 0 0 3 0 02 0 5 6 1 印 O2 5 5 6 l f 1 2 0 O4 5 5 6 f 2 4 0 02 5 5 6 3 9 0 05 3 3 3 f 6 6 0 18 5 I 3 l I m 蜘d a t i O 0 I 3 0 3 82 6 儿 印 3 59 8 3 3 1 2 0 4 91 9 4 4 2 4 0 7 30 1 6 6 7 3 9 0 9 2 2 3 8 9 6 6 0 1 4 5 f 3 2 I n t 甘洲a t 曲 0 0 3 0 3 16 4 4 4 6 0 3 65 9 l 1 2 0 4 55 5 i 2 4 0 6 22 3 3 3 3 9 0 8 59 4 4 4 6 6 0 1 2 33 6 1 1 f 3 3 i n p h t I o n 0 0 f f 3 0 2 58 8 8 9 f f 6 0 3 43 7 7 8 1 2 0 4 5 7 l 2 4 0 6 1 9 6 1 1 3 9 0 8 1 4 0 5 6 6 6 0 1 1 51 5 5 6 j s t e p O 5 P l o t f l l t 1 1 s t e p 一f l l t 1 1 一s t e p 2 s t 印 t 1 1 s t 印 6 6 0 s t 印 P I o t f 1 2 t s t 印 一n 2 s t 印 2 s t 印 l t s t 印 6 6 0 一s e p P l o 让 n 3 t s t 印 一f 1 3 t s t e p 2 s t 印 t s t 印 6 6 0 s t e p P b t f 2 1 t s t 印 一岔l o s t 印 2 s t 印 t s t 印 6 6 0 一s e 印 P l o t f 3 l t s t e p 一f 3 1 t s t 印 2 s t e p t s t 印 6 6 0 一s e p J P l o t f 3 2 t s t 印 f 3 2 t s t e p 2 s t 印 f t s t e p 6 6 0 一s t e p P l L f 3 3 t s t 印 一f 3 3 t s t 印 2 s t 印 l t s t 印 6 6 0 s t 印 下转第2 4 页 万方数据 第4 期工业微生物第3 5 卷 邦国爱 细菌乳酸脱氢酶的纯化及其性质研究生物技术 1 9 9 9 9 1 1 1 5 朱文淼 肖敏 刘复今枯草芽孢杆菌B s l 2 乳酸脱氢酶的分 离纯化与部分性质的研究生物技术 1 9 9 6 6 2 2 3 2 5 蒋传葵 金承德 吴仁龙等工具酶的活力测定上海 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杜1 9 8 2 汪家政 范明蛋自质技术手册北京 科学出版社 2 0 0 0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北京 科学出版社 2 0 0 2 凌代文主编乳酸细菌分类鉴定及实验方法北京 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1 9 9 9 布坎南RE 吉术斯NE 编著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北京 1 5 1 6 1 7 1 8 科学出版社1 9 8 4 G a n i eEI L 耻t i cd e h y d 蜒e r m s e0 fs n a i no ft h eg 曲u sL e u c n o s 鼬 J 蚰M l c H 出I d1 9 6 95 8 8 5 9 4 邹岳奇 阎静辉 刘玉翠等5 A q r 4 亲和层析法一步 纯化乳酸脱氢酶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1 9 9 1 3 7 2 7 5 邹群 孙小梅 李步海等用三嗪染料修饰吐温8 0 液一固萃 取乳酸脱氧酶的研究 中医药工业杂志 2 0 0 2 3 3 6 2 7 4 2 7 7 L 曲r L lNE a o m 3Y D s l m d 诅n u sP 血f 旧t 啪o fL M 如托D e h p h 目a n dL c 诅忱D e h y d r g 础f r 1B 0 一 v m e H 龃nb y B 啪k m t i c d y e A H l 枷印C k 叩 l a t o g 即p h yB l o p r o c e s S E I l g n e e n T l g 1 9 9 7 1 6 1 5 7 1 6 1 F e 瑚e n t a t i V ep r o d u c t i O no fI a c t a t ed e h y d r o g e n a s e b yL 口c f D 加c i Z 觑sp 缸玎胁r H mR S 2 2 Y A N GH a i l i n S H IX u a n f e n g W A N GL i y a n W A N GJ i a n j u l l W A N GW u T h eK e yh b 0 I a t o r y fI n d L l s t 耐B b t e c h n 1 g y M l s t r yo fE d u 锶t l o n s u t h e mY a n g z eu 五v e 1 t y w u I2 i 4 0 3 6 A b s t r 佻tAs t r a i no fL c f o 妇c i Z f s 户Z n 缸r M 优R 显一2p r o d u c i n gI a c t a t ed e h y d r o g e n a s ew a Si 烈a t e da 1 1 di d e n t m e dU 由1 1 9 s u c r o s ea sc a r b o nS u r c ea n dy e a s te x t r a c ta sT 1 i t r o g e ns o u r c e t 1 em a x i m u r ne r 比 n ea c t i v i t yw a so b t a i n e da t3 0 w i t h j 面嗣p H6 5 F e m e n t a t i n 恤s c a e du p t 0 2 5L a n d t h e p Ho f m e 出呦啪sr n a i n 妇j n e da t6 5 T h e U Ha c n v j t y a n dd r yw e i g h to fc e U so fR 一2w e r el n c r e a s e dt o1 8 7 3U n 培a n d1d L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f t e rp 嘶矗c a t i o n t h es p e c i f i c a c t i v i t yo fL D Hw a Se n h a n c e dt o1 2 1 07U m gw i t h3 0 2 t o t a lr e c o v e r y I t sp u r i t yw a s8 8 m e a s u r e d a 1 1 dM w o f t h ee n Z y r n ew a sa b u t8 5 0 0 0D a K e y 咐r d s 1 a c t a t ed e h 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