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曲艺的从前、现状和未来.doc_第1页
浅谈曲艺的从前、现状和未来.doc_第2页
浅谈曲艺的从前、现状和未来.doc_第3页
浅谈曲艺的从前、现状和未来.doc_第4页
浅谈曲艺的从前、现状和未来.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曲艺的从前、现状和未来 我国的优秀民族传统艺术“曲艺”,是何年何月形成的?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然而从出土的秦汉陶俑中,可见到滑稽可爱的说书俑人,由此可见,曲艺的形成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辉煌的过去曲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结合各地民风民俗和语言特色,到了新中国成立时,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三百多个曲艺品类。就拿我们安徽省皖北地区来说吧,也有各类曲艺三十余种。笔者所在的宿州市,原为宿县地区,下辖八个县,1980年我做过一次统计,共有曲种十三个,职业和半职业艺人1058人。那时期,正是曲艺繁荣兴盛时期,每逢农闲季节,集镇皆有锣鼓响,村村能闻弦板声。每块曲艺场地上,听众都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他们随着说书人所讲的情节,时而哭,时而笑,时而愤怒不已,时而惊讶万分,成了听书迷。因而,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曲艺在历史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活跃了农村的文化市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简言之,有以下三点:(一)使广大群众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众所周知,解放前我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5%,但是他们也知道我国的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这是曲艺的功劳,他们是从听书中知道的。例如听过楚汉相争、云台中汉的人,知道了我国曾有过西汉、东汉;听过隋唐演义、响马传的人,知道了有荒淫无道的隋炀帝和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听过杨家将、包公传的群众,基本上了解了北宋的历史;听过英烈传的人,知道了凤阳出个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大明,没学过一天历史书的人,能基本通晓中国封建王朝的演变,这不是曲艺的功劳嘛。(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喜欢听曲艺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忠、孝、节、义等品德。听了岳飞传、碧血扬州,知道了什么是忠君爱国,抵抗外族侵略;听了苏武牧羊、文天祥后,知道了什么叫民族气节;看过鞭打芦花、王祥卧水后,大都学习他们敬爱父母,做个孝子;听了关羽保皇嫂,千里走单骑的人,知道了什么叫义总之,忠、孝、节、义的民族美德,是通过曲艺传承下来了,这点恐怕没有人质疑吧?(三)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全国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广播、电影、电视尚未普及之前,是谁在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是曲艺!大家都会记得,一部白毛女的演唱,能激起解放军战士杀敌报国的勇气;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鼓舞了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决心;小女婿推动了我国婚姻法的顺利实施;相声如此照相,批判了“四人帮”的极左思潮和害人的路线;喜剧小品超生游击队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例子不胜枚举,总之一句话,曲艺在历史是立过大功的,不该忘记的。二、尴尬的现状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事业日新月异,广播、电视进了千家万户,坐在家中就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上剧场的人少了。再加上引进的西方狂歌劲舞的冲击,曲艺事业每况愈下。现在学曲艺的人少了,老艺人死的死了,中年艺人改行做生意挣大钱去了,曲艺队伍急速萎缩,大有曲终人散之势。就拿我们宿州市来说吧,能坚持说书唱曲艺的不足十人,怎么办?能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辈手中消亡吗?真令人忧心重重呀!三、振兴曲艺事业的几点浅见古老的曲艺艺术,日渐没落,让我这个写曲艺、研究曲艺的老曲工作者痛心,对目前状况曾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可惜无有良方找到出路。最近我从中国文艺史上发现一个问题,心中豁然开朗。原来中国的文学艺术样式,一向是崇尚改革而不断进取的。比如说唐诗,唐初有王勃、骆宾王、卢照邻等初唐四杰、中唐有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家,晚唐有刘禹锡、皮日休等名家,他们把唐诗推到最高境界,无论从语言上还是从意境上能超越他们的几乎难于上青天。怎么办呢?到了宋代,聪明的文学家改革了,不专门写诗,而作词了。宋朝苏东坡的“大江东去”、辛弃疾的“挑灯看剑”可谓气势磅礴;而柳永的“晓风残月”,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又写的委婉细腻,把宋词推到了顶峰,使后人难以超越。到了元代,文人们知道写诗写不过唐,写词又难以胜宋,怎么办?他们把词戏曲化,即编个故事唱出来,写成元杂剧。所谓元杂剧说白了就是编个感人的故事,把词用到故事里,让演员在舞台上既表演优美身段又用清脆的歌喉把词唱出来,这在当时可是个时髦的玩艺儿,吸引了无数的达官贵族及平民百姓,元杂剧也因此成为当时戏曲的高峰,出了像关汉卿、王实甫、高则成、白朴等一大批大作家,写出了窦娥冤、西厢记、琵琶记、墙头马上等传世名著,这就是元代文学改革的成果。到了明代,文人罗贯中、施耐庵等人知道,写杂剧不行了,比不过元代四大家,怎么办?改写白话小说吧,让更多的老百姓也能听懂更明白,于是出现了一批通俗的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在此时诞生的。后来又出现了名家冯梦龙,他搜集了许多民间传说,编辑出版了“三言”“二拍”,把白话小说推向高潮,也给后世留下了精美的文化遗产。到了清代,文艺还是在不断改革创新,徽班进京吸收了皮簧、秦腔才创出了京剧,梆子戏传到各地吸收了不同地域文化,才形成了河南豫剧、山西晋剧、河北梆子、山东柳子等剧种,使祖国戏曲更加丰富多彩,受到不同区域群众的喜爱。从以上事实说明,中国文艺是在不断改革中延续下来的。现代曲艺如何改?我认为应考虑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内容贴近群众生活现在的曲艺作品,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宣扬好人好事,这只是一方面,我们不应忘了曲艺是匕首、是标枪的主要作用,如果写一些群众特别关心的作品,如中央政策到了下面就变样,官僚阶级腐败成风;各地政绩工程劳民伤财,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我相信群众是喜欢听的。为什么侯宝林大师的“关公战秦琼”、姜昆的“如此照相”久演不衰,道理就在这里,光写些假、大、空的口号式作品是难以吸引听众的。最近我从电视上看到,我们中国曲协以刘兰芳主席为首,组织编写、演出了“感动中国”五十人的故事,到各地演出,由于内容生动感人,演员技艺高超,而且演职员只有十来人,好接待,费用低,深受各地领导和群众欢迎。这是个好兆头。如果各省曲协也能组织一批人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我以为不失为振兴曲艺的一个良方。(二)形式要改大家发现没有,这几年曲艺总的情况是不景气,但快板却很红火,不少晚会上都有它的身影出现,其原因是它改了。由单人或两人唱的快板,现改成音乐快板,演员上十二人或十六人,配上音乐,边唱边舞,有现代舞味道,群众当然喜欢。我还看过苏州评弹上场十几人,四川清音也是美女一群,演员数人,既演唱又变化队形,辅以舞蹈,给人以美的感受,观众怎么会不喜欢?因此我认为,我们省的琴书、大鼓、坠子等曲艺形式要想存活下来,也要向他们学习,在人员、音乐编排上下功夫,搞成群唱群舞,预计也会获得观众的认可。(三)要给人以美的感受老曲艺在演出时的服装、化装都不讲究,台上脏兮兮的,冷清清的,现在青年人谁还愿意看呢?要想吸引年轻人必须在服装、化装上严格按美学观点包装起来,演员也要下功夫,在身段上、手势上及表演上给人以美的感觉,这样年轻人才愿意看。比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中,我参加几场大型晚会,在省住房建设厅举办的庆祝活动中,安庆市把“洪湖水浪打浪”改用黄梅大鼓调演唱,那服装光彩照人,演员靓丽可爱,边唱边舞,获得阵阵掌声。我以为这也是曲艺发展的方向,照此改下去,曲艺还是有振兴的前景的。(四)要加强与现代传媒结合,扩大影响力我们想想,刘兰芳怎么从鞍山市一个普通评书演员而名扬全国的?赵本山是怎么从铁岭曲艺团出来的?他们都是靠媒体炒作出来的,没有现代传媒炒作,想让观众认可,困难就大了。安徽省电视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