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pdf_第1页
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pdf_第2页
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pdf_第3页
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pdf_第4页
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 王清 吉林省长春市 130051 吉林大学考古系博士生 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 王 清 The Modern scholors generally regard Dayu s water2control project as a legend instead of historic fact1By the data of uranology the author firstly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were quite a lot of natural disas2 ters about 4000 years ago caused by the nine planets in the solar system moved into one line and among these disasters floodwater was the most serious one1Secondly with the new discoveries of the geograph2 ic and archaeological works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at the canal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changed by the floodwater and as a inverse function it pricked up the influence of the floodwater again1Finally the author provide some historic2geographic data to support his opinion of the change of the Yellow river s canal1 内容提要 现代学者多将大禹治水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 本文先引天文资料证明 距今4000年前后确因九星地心会聚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 在这些灾变中 尤以洪水为大 再引地理 考古资料证明此次洪水在黄河下游地区实为距今4000年前后的黄河南北改道 而改道又加剧了洪水泛滥 然后勾稽历史文献 从典籍中寻求黄河改道的线索 大抵自先秦起 历代都把大禹治水视作 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重大事件 现代以来的学 者则多视之为神话传说 但诸多学者在阐述 我国文明起源时 总要费些笔墨专论大禹治 水 随着研究的逐步细化 应该说 大禹治 水现已成为研究我国早期文明不能回避的重 要问题 然而 看诸家对大禹治水的整理抉 发 或语焉不详 或矛盾歧出 究其缘由 大禹治水因不具备真实的地理背景而不能视 为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 这对许多人至今仍 是共同而又无奈的看法 笔者此前也曾数次 著文力图从科学实证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随着资料的增加和认识的深化 本文拟对大 禹治水的地理背景再作一次集中勾稽 谬误 之处敬请同好批评指正 一 大禹的身份问题 大禹的身份问题 即大禹是天神还是人 王 这一问题和大禹治水息息相关 如果禹 只是古人心目中崇拜的天神 而非实际存在 的人王 那么大禹治水就无从谈起 故对大 禹的身份不能不辨 其实在本世纪之前 大禹的身份是不成 其为问题的 虽然很早就有 孔子 墨子俱 43中原文物 1999年第1期 道尧舜 而取舍不同 皆自谓真尧舜 尧舜 不复生 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和 百 家言黄帝 其文不雅驯 荐绅先生难言 之 一类的困惑 但千百年来先儒们一直 在把包括禹在内的五帝三王当作上古贤明的 人王来颂扬 本世纪20年代风云突变 以 顾颉刚先生为首的疑古派由辨伪书而至辨伪 史 几乎一夜之间就将上古人王们连根拔 起 在学术界引发了古史大讨论 顾氏先引 说文 禹 虫也 从 象形 和 兽足蹂地也 以为禹本应是古代神话里的 动物 后来虽不再坚持 禹虫 说 但仍 以为禹是主领山川的社神句龙 这些疑古辨伪工作将原本的许多史料解 释成神话 中国神话学便应运而生 神话学 一开始就深受时势影响 神话名家茅盾先生 以为 我们的古代史 至少在禹以前 实在 都是神话 并以此创出一条影响深远的神 话研究之路 欲系统地再建起中国神话 必须先使古代史还原 后来的袁珂先生依 此路探索 提出了神话的文学属性观点 历 代称颂的鲧禹由此被视为神话里的 劳动英 雄 大禹治水也被归入征服自然一类神话 当中 神话学从自身学科出发开拓研究领 域 这本无可厚非 但它本着还历史以神话 的立场 试图用文学的语言将后世衍生出的 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混同连缀起来 这一做 法是否妥当 今天从考古发现看是很成问题 的 考古学也是在那场人神之争的学术背景 下诞生的 当时一些学者已对疑古的做法有 所评议 郭沫若先生以齐侯钟的铭文 成唐 汤 有严在帝所 咸有九州 处 禹之堵 土 认为 由此可知在春秋时代 一般人之信念中 确承认商之前有夏 而禹 为夏之先祖 王国维先生也指出 疑古 之过 乃并尧舜禹为人物而亦疑之 考古学真正探索夏文化始于50年代 1959年 徐旭生先生首先指出 豫西伊洛 颍水流域和晋南汾浍涑水流域是与夏人关系 最密切的两大地域 并亲往豫西实地调查了 几处重要遗址 如登封告成八方 偃师二里 头等 其中的告成八方遗址 后来在其附 近发掘出屡见记载的东周阳城故址 而根 据古本 竹书纪年 等文献记载 禹也曾居 于阳城 无独有偶 在东周阳城西侧的王城 岗 紧邻八方遗址北侧 恰恰发现一座龙山 文化时期的城堡 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如 此吻合 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以为王城岗古城 应即禹所居的阳城旧址 迄于今日 多数 学者都已认识到 大禹并非疑古神话学者所 谓的天神 而是部落方国及其首领 二 尧舜禹时的自然灾害 大禹治水的直接起因是当时天下发生了 大洪水 这方面的文献记载现已为人熟知 举其要者有 洪水茫茫 禹敷下土方 诗经 长发 篇 当尧之时 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 泛 滥于天下 孟子 滕文公 舜之时 共工振滔洪水 以薄空桑 淮南子 本经训 禹之时 十年九潦 庄子 秋水篇 禹七年水 墨子 七患篇 引 夏 书 羿射十日的故事也是人们所津津乐道 的 它的起因则是旱灾 逮至尧之时 十日并出 焦禾稼 杀草 木 而民无所食 淮南子 本经训 此外 还有地震和冻灾的记载 昔者三苗大乱 天命殛之 日妖宵出 雨血三朝 龙生于庙 犬哭于市 天夏冰 地坼及泉 五谷变化 民乃大振 高明乃命 玄宫 禹亲把天之瑞合 以征三苗 墨子 非攻下 这些文献不可避免有后世附会的成分 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尧舜禹时的自然灾害是比 53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 较频繁的 这一情况在天文学上可以得到证 实 研究表明 自然环境的变迁 基本原因 在于太阳活动的变化以及地球 太阳和其他 天体在宇宙中复杂的自我运动和相对运动 这些运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复杂 性 就产生了地球运动的多种周期谱 其中 尤以九星地心会聚的影响最大 所谓九星 是指太阳和除地球以外的八大行星 当它们 全运行到地球的同一侧 且所在扇面区夹角 即地心张角达到最小时 就是九星地心会 聚 每当这种会聚发生时 地球公转的半径 和速度 乃至冬季和夏季的长短都要发生显 著变化 从而影响到气候 当九星地心会聚 发生在冬季 且地心张角小于70度 冬季 就会延长 气候转为干冷 自然灾害也相对 频繁 如果地心张角小于47度 则不仅气 温要大幅下降 而且还会使冻害 干旱 洪 水 地震 雹灾等重大自然灾变集中出现 造成 灾害群发 现象 根据有关学者计 算 在距今4000年前后我国共发生了三次 九星地心会聚 时间分别在公元前2133年 12月26日 公元前1953年1月30日和公 元前1744年2月28日 地心张角分别为58 度 40度和47度 司马迁曾说 自初生民以来 世主曷 尝不历日月星辰 清初大儒顾炎武也有句 名言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那么 作为天象上的重大事件 九星地心会聚能否 在古籍上留下线索呢 尚书 鸿范 载 鲧堙洪水 汩 汩即乱 笔者按 陈其 五行 尚书 甘誓 载 有扈氏威侮五 行 其中的 五行 先儒均从郑玄和伪 孔传 以 阴阳五行说 解之 但顾颉 刚 刘起 二先生认为 甘誓 的 五行 实为 五星 即水 火 木 金 土星五 大行星 根据是 史记 历书 黄帝考定 星历 建立五行 及 汉书 艺文志 五行 之序乱 五星之变作 这对 鸿范 五 行 的解释不无参考 鸿范 中五行之序 与上述五星之序相同 而与五行相生 五行 相胜的五行次序不符 今人遂以此并引梁启 超早年的论断 认为 鸿范 的五行 是最 初的 最朴素的五行说 尚无术数和哲学的 思想在里面 按王国维早年曾主张 甘 誓 至少应是周初人所作 有学者近来则 认为 鸿范 成于西周应该没有问题 这 或能说明由 五星 到朴素的 五行说 的 演变 在时间上是较早的 既如此 有扈氏 威侮五行 和鲧 汩陈其五行 有可能是 隐指 五星之变作 有扈氏在大禹前后 即距今4000年左右 此时的 五星之变作 与上述几次九星地心会聚 太阳系最外三颗 行星是在近世发现的 在时间上正好吻合 若此推测不误 这两条文献记载可能正是距 今4000年前后九星地心会聚的折射反映 这三次九星地心会聚 前两次的年代数 据大致在夏初 而且三次会聚的地心张角都 小于70度 尤其后两次均不超过47度 足 可招致 灾害群发 而其中的洪灾 旱灾 冻灾和地震 应该就是在尧舜禹时发生的 如果再考虑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佚失和讹 夺 原本还有其他方面的自然灾害的记录也 不是没有可能的 三 洪水与黄河下游的南北改道 尧舜禹时的自然灾害 尤以洪水见于记 载最多 足见当时洪水规模之大 至于洪水 的范围 历代多以 天下 当之 然徐旭生 根据自己对文献研究的心得 认为当时洪水 发生的地域 主要应在 禹贡 兖州地界和 豫州 徐州的一部分 今按洪水既由九星 地心会聚引发 其波及范围自当不小 徐氏 所指范围如果对照现在的地质图 正好与全 新世黄河在下游泛滥冲积成的黄河冲积扇大 致相合 见附图 可见在黄河下游地区 洪水的发生当与黄河下游河道的泛滥 改道 有直接关系 黄河下游的河道素以善淤 善 63研究与探索 决 善徙著称于史 据史料记载 战国以降 的两千多年里 黄河下游河道的决口共有 1500余次 较大的改道26次 平均每3年 就有2次决口 100年即有1次大的改道 可以想见 在此前没有堤筑设施的年代 黄 河的改道 泛滥当更频繁 谭其骧先生曾断 言 在战国筑堤以前 黄河下游的改道决 不会是一次二次 更不会是亘古不改 而应 该是改过多次 很多次 我们认为 现有 的地理和考古资料已能显示 在距今4000 年前后黄河下游应有一次大的南北改道 由流经淮北苏北平原入海 改道纵贯河北平 原中部注入渤海 地理学界对黄河河道变迁的研究在本世 纪初即已开始 丁啸先生早年曾根据黄河下 游泥沙沉积的速率 对华北平原的成陆过程 作了推测复原 其后 又有多处黄河南北 改道的遗迹发现 其中时间序列较清楚的 为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沿岸发现的多道贝壳 堤 由于这两平原是黄河取道入海的必经之 路 所以不仅它们的成陆过程与黄河改道关 系密切 而且其沿海贝壳堤的发育也取决于 黄河的南北改道 当黄河经河北平原入海 时 渤海湾西岸因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而迅 速淤涨 海岸不断外伸 不利于贝壳堤的生 长 当黄河改走苏北平原入海后 渤海湾西 岸因泥沙供量不足 海水强烈侵蚀海岸 细 粒泥沙被海水带走 贝壳等粗粒物受海水顶 托便富集于海水高潮位 由此形成贝壳堤 一段时间过后 黄河重新改道由河北平原入 海 泥沙重又使海岸淤涨前伸 贝壳堤停止 生长发育 并因海岸外展 移 到陆上 黄 河往返改道 交替注入黄 渤海 就在河北 平原和苏北平原沿岸留下了多道贝壳堤遗 迹 迄今为止 在渤海湾西岸共发现四道贝 壳堤 14C测定年代分别为距今4700 4000 年 3800 3000年 2500 1100年和800 100年 苏北沿海发现有五道贝壳砂堤 14C 测定年代分别为距今6500 5600年 4600 年 3300 1000年 1300年 和 小 于100 年 从这些年代数据看 两地贝壳堤的形 成年代基本上相互交叉 这不仅是黄河下游 河道南北改道的又一佐证 而且也指明了改 道的大体时间 可以看出 黄河在距今约 4600 4000年间是经淮北苏北平原入海的 到距今4000年前后发生南北改道 改经河 北平原注入渤海 谭其骧先生曾根据河北平原先秦文化遗 址的分布格局以及河北平原中部在春秋以前 一直是遗址空白区这一特点 推测至少可上 推到新石器时代 黄河下游一直是取道河北 平原入海的 根据古遗址在大时间概念上 的空间分布规律 推断平原地带的环境变迁 尤其是河湖变迁 在目前条件下不失为一 种可行的研究方法 现在 河北平原和淮北 苏北平原的古遗址有了更多的发现 从考古 学角度为黄河改道提供某些证据 也就成为 可能 距今5000 4000年间 在考古学上属 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 龙山文化的遗 址在河北平原 淮北平原都较密集 但淮北 的遗址大都属于龙山文化晚期 王油坊类 型 苏北平原大致相似 目前所知 似 无早期遗址 而且 出土遗物多不太典 型 河北平原的龙山文化延续时间较长 遗址的数量也比以前有了增加 如鲁西北的 聊城地区迄今已发现31处 是大汶口时期 遗址的近5倍 近年更在这里的茌平至阳 谷一线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址群 而且有的始 建年代可能较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河 北平原中部也发现了较多龙山文化遗址 如 遗存丰富的任邱哑吧庄 等 另在聊城以北 的德州 沧州地区也多有发现 从当时的 技术条件讲 如果河北平原中部有大河在泛 滥漫流 先民们是不可能在此大规模开发 长期居住的 更不可能建造城池 这一推测 与贝壳堤反映的距今约4600 4000年黄河 73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 走向相一致 由于此时黄河是走淮北入海 河北平原才得以形成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生态 环境 与之相反 淮北一带的河流漫溢 致 使附近不能居住 只是到龙山文化晚期 距 今4300年前后 黄河河床逐渐稳定之后 才有人重新迁往居住 至于地势更低的苏北 平原 由于地处黄河入海口 黄河的渲泻横 流已使这里少有人迹 相当于夏代的考古学文化 在黄河中下 游主要有豫西晋南的二里头文化 豫北冀中 的先商文化和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 目前所 知 二里头与岳石文化的分界线大致在沿豫 东的杞县 柘城 鹿邑一线 二者的 遗址在这里分布都较密集 在淮北平原北部 看不出明显的遗址空白区 河北平原的情况 据80年代有关资料 先商文化在太行山东 麓的分布集中于京广线左近 它与岳石文化 的最西界聊城之间隔着一片较为明显的遗址 空白区 再往北的河北平原中部也是如 此 可见河北和淮北平原夏代遗址的分布 格局是有差别的 并与龙山时期也有所不 同 这种情况如果与贝壳堤反映的情况结合 起来 同样能说明黄河在夏代时已不走淮北 平原 而是改由河北平原入海 这次改道的 时间 根据考古学界对龙山文化年代下限的 意见 同样也能断在距今4000年前后 以上表明 尧舜禹时大洪水的本原 应 是距今4000年前后在黄河下游发生的黄河 南北改道 至于此次改道之后三代时期黄河 下游河道的具体走向 谭其骧先生已有精辟 论述 可知在今河南荥阳 武陟间东北至淇 县东 然后经河北平原中部入海 四 几条黄河河道变迁的文献线索 汉书 沟洫志 披露了 周谱 的一条 记载 定王五年河徙 周定王五年即公元 前602年 后人多以此为黄河的第一次大改 道 但实际上这只是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河 徙记载 由于三代时黄河走人烟稀少的河北 平原中部入海 即便有河徙对中原地区影响 也不大 所以古籍不载或既载又失 都是完 全可能的 见前引谭其骧文 距今4000年前后的黄河南北改道 事 在古远 文献更缺 但留心观察 还是能找 到一些线索的 笔者以为以下几条文献值得 注意 舜耕历山 陶于河滨 渔于雷泽 墨 子 尚贤下 舜之时 共工振滔洪水 以薄空桑 淮南子 本经训 尧殛鲧于羽山 左传 昭公十七年 浮于淮泗 达于河 今文 尚书 禹 贡 以上四条 类似记载也见于其他典籍 特别是中间两条 现代以来多被当作神话传 说引用 它所包含的历史地理信息 至今未 受关注 以下逐条剖析 关于舜的来历 历来就有东夷和冀州说 之争 今观 尚贤下 条及 孟子 离娄下 舜生于诸冯 迁于负夏 卒于鸣条 东夷 之人也 孟子 公孙丑 舜自耕稼陶渔以 至为帝 尚书大传 舜 贩于顿丘 就 时负夏 诸条 它们与 舜都蒲阪 一类记 载最大的不同 就是都是讲舜日常劳作的 如果再联系 舜 一年而所居成聚 二年 成邑 三年成都 史记 五帝本纪 的记 载 足可说明舜的兴起发达是一个不断迁徙 的过程 换言之 以上诸条记载的应是舜的 原起地 与他后来都于别处和因此衍生的记 载不能混淆 另外 舜耕历山 与 孟子 万章上 舜往于田 一句实为一事 清人 阎若璩已证应在原 舜典 中 古文尚书 疏证 卷二 那么 先秦诸子屡述舜耕历 山 渔雷泽 陶河滨之事很可能也应出自原 舜典 此 舜典 后亡佚 今本 尚书 的 舜典 系后人从 尧典 中分出 慎徽 五典 以下而成 但所述已是舜发达之事 而原 舜典 所述应是尧 历试诸难 即舜 83研究与探索 发达前的事 由此 从文献流变中也能看出 舜耕历山 渔雷泽 陶河滨是其发达前诸 事 孟子 离娄下 条里的地名 历来解释 多在今豫鲁交界处 诸冯 或言在鲁东诸 城 而舜后裔的封地 如商 豫东商 丘 陈 豫东淮阳 遂 鲁西宁阳 等 也在豫鲁交界一带 那么把舜的原起地定在 豫鲁皖接壤的淮北平原北部应该是没有多大 问题的 今人依此推定有虞氏舜的遗存即为 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 这一类型分布在豫 东 淮北 遗存丰富且特征鲜明 又有设施 完备的城址发现 确实值得注意 有学者又 认为王油坊类型实属海岱龙山文化 也与 孟子所说舜是东夷人相符 全新世黄河冲积扇地理图 据 中国黄淮海平原第四纪岩相古地理图Q4幅 绘制 图中虚线代表黄河冲积扇范围 点线表示河间带沉积范围 双 实线代表黄河古河道带 豫东南除外 舜的原起地既在淮北平原上 尚贤下 条的地名就应在这里探求 宋人曾巩说 以予考之 耕稼陶渔皆舜之初 当同时 则其地不宜相远 此说精当可从 雷泽地 望 集解 引郑玄说为兖州之泽 水经 瓠子河注 从之 在今鲁西鄄城 菏泽两县 市之间 郦氏引北魏以前历山地望共三说 一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 一为山东济南千佛 山 一在山西永济县蒲州 按雷泽距历山不 会太远 则鲁西菏泽说应较合理 今在菏泽 东北不远的鄄城县东南 历山庙 正发现一 处龙山文化遗址 这当非偶然巧合 雷 泽 历山均在淮北平原北部的鲁西菏泽一 带 则舜陶河滨亦当离此不远 三代时黄河 下游河道走河北平原中部入海 见上引潭 文 如果以此段河道当 河滨 明显与鲁 西菏泽一带相距甚远 即使以荥阳武陟间至 淇县段河道计 也离雷泽 历山有百公里之 遥 且这里在龙山时代为后岗类型的分布范 围 可见 舜陶河滨之地必不在三代时黄河 下游河道沿线 在仅有的 河滨 位置考证 中 集解 引皇甫谧说是在定陶 即今鲁 西定陶县境 皇甫氏系魏晋间人 此时黄河 仍走三代时荥阳武陟间至淇县段河道 与定 陶相距尚远 可见他不是以当世河势说 河 滨 应另有所本 查定陶属今菏泽 地区 与雷泽 历山均颇近 正合 不宜相远 原则 可见 河滨 应在今菏泽地区一带 再看 本经训 条 共工地望 历来也有争议 但总不出豫北豫西 地 今以河南辉县孟庄龙山文化城 址的发现看 共工原起地在豫北 的可能性较大 而他 振滔洪水 却要 以薄空桑 按高诱注此条 曰 空桑 地名 在鲁也 张衡 思玄赋 旧注也说 少皋金天氏 居穷桑 在鲁北 即今曲阜一带 从 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 载少皋 遂济穷桑 看 此说来源颇古 应 较可信 反映在地图上 无论从豫 北到曲阜 还是由豫西到曲阜 以 薄空桑 都必须经过鲁西菏泽地 而与三代黄河从河北平原入海的走 93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 向显然不合 实际上 经历年的地理调查 已在淮北平原上发现了多条全新世黄河古河 道 其中以今菏泽地区分布比较密集 见附 图 这正与 以薄空桑 的方向一致 因之 此条也说明舜时黄河下游的河道应在 淮北平原北部 再看 海内北经 条的 处河大泽 海内西经 中有 大泽方百里 一句 袁 珂先生以为此泽即 处河大泽 之泽 今 按 这两句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 河 字 山海经 记 大泽 共九处 唯独此条有 河 据谭其骧先生考证 此九大泽在 五 藏山经 中可考者 均距黄河尚远 郭璞 注 山海经 也独于 处河大泽 下云 泽 河边溢浸处 其余大泽不言有 河 可见 海内北经 与 海内西经 的大泽不 应是一处 处河大泽 地应在舜的原起地 淮北平原上 今鲁西菏泽正处在黄河冲积扇 东缘 再东就是泰沂山地 受地形影响 这 里长期接受东西两边来水而成泽国地貌 专 述今山东地域山川的 山海经 东山经 就 多见湖泊 如 山附近的 湖泽 据谭其 骧先生考证 山约今皖北靠近鲁西的宿县 睢阳山 湖泽即 水经 睢水注 里的 湖 从郦氏所述得知 此湖在北魏时尚有 南北百余里 东西四十里 可谓大泽 再从 郭璞 河边溢浸处 的注释看 此泽应距黄 河很近 可见 淮北平原北部的地貌景观正 合 处河大泽 的描述 左传 昭公十七年 条的尧殛鲧地羽 山 在 禹贡 中属徐州界内 但具体位置 仍有歧议 清人胡渭著 禹贡锥指 已详稽 诸说 汉书 地理志 云 东海郡祝其县 禹贡 羽山在南 鲧所殛 杜预注 左 传 采此说 祝其即今江苏赣榆县 伪 孔 传 云 羽山 东裔 在海中 胡氏引 寰宇记 以为山东蓬莱县东南有羽山 与 伪 孔传 合 但蓬莱在 禹贡 青州界 内 超出徐州许多 其说自误 隋书 地理 志 说朐山县有羽山 朐山即今江苏东海 县 祝其 朐山均在徐州界 总之不出今苏 鲁交界黄海之滨的马陵山中 鲧被殛于羽山 虽常被神话学者引用 但在治史者却不好解 释 因为鲧历来被视为中原人物 而羽山又 偏处东方海隅 今据上述几条有关舜时黄河 河道的文献 并从地形上看 舜时黄河在过 淮北平原北部后 必取道地势更为低洼的苏 北平原入海 而羽山正在苏北平原北缘沿 海 这一情况应该不是巧合 如果从羽山位 于当时黄河下游入海口以北不远的地理位置 分析 尧将治水不竟的鲧殛于黄河口附近以 警示 天下 还是相当合于情理的 此条也 表明当时黄河是走苏北平原入海 而且更说 明当时的洪水确与黄河下游改道密切相关 今文 尚书 禹贡 达于河 句 史 记 夏本纪 汉书 地理志 引同 但古文 尚书 作 达于菏 说文 菏 字下也 说 禹贡 游于淮泗 达于菏 按许氏师 承古文 尚书 名师贾逵 当时又是古文 尚书 得势之时 所以他引 禹贡 也当 出自古文 尚书 另据今人研究 今古 文 尚书 在汉时只是版本不同 传写不同 而己 且今古文 尚书 都有 禹贡 篇 则此 河 菏 之异当是传抄过程中 的衍变所致 金履祥在 尚书表注 中说 达于河 古文 尚书 作达于菏 说文 引 书 亦作菏 今俗本误作河耳 菏泽与济水相 通 徐州浮淮入泗 自泗达菏也 言达于 菏 则达泗可知 此说虽嫌艰涩繁琐 但 也略合经意 可从 问题的关键是何以会有 达于河 之衍 说文 云 菏泽 水在 山阳胡陵 胡陵即今鲁西鱼台左近 据 汉书 可知菏水在淮北平原北部 连接济 泗二水 说文 菏 从水 苛声 河 从 水 可声 二字形声俱近 确有发生衍变 的条件 然河 菏二水相隔甚远 如果没有 先秦黄河曾走淮北平原北部入海的历史背 04研究与探索 景 应该不会生此衍变 三代时黄河下游虽 时有改道 但总不出河北平原范围 由三代 上溯 最近的就是尧舜禹时期 而上述种种 资料又在证明此时黄河是经淮北平原北部入 海 正是汉时菏水 或云菏泽 附近之地 则菏 河之衍当是由此而来 清咸丰五年 公元1855年 黄河由南向北改走今河道入 海后 在淮北平原原河道沿线仍局部留有不 少掘蚀洼地和阻塞河床 这些洼地河床在后 来仍能走水分黄 从这一情况推测 距今 4000年前后黄河改走河北平原入海后 在 淮北平原北部原河道上可能也会留下部分河 床和洼地 后来的菏水很可能就是这种残 留 可见 达于河 达于菏 之异是有历 史缘由的 即距今约4000年之前黄河曾走 淮北平原北部入海 由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测 距今约4600 4000年间 黄河下游在淮北 苏北平原长期走水并不断淤积和壅塞 河床 渐不稳定 再加上由九星地心会聚引发的各 种自然灾变 尤其是洪涝灾害的影响 黄河 开始泛滥改道 并大规模的决溢 在这种情 况下 鲧用堵塞的办法制止洪水当然是不能 成功的 因此被殛于当时的黄河口附近 禹 则采用 疏川导滞 的办法 排引泛滥河道 归入地势相对低下的河北平原中部 从而在 遵循自然水性的前提下使黄河完成了这次南 北改道 这可能就是鲧禹治水的真相所在 根据这一分析 已使大禹治水具备了真实的 地理背景 相信这一认识会有助于相关研究 的开展 最后有必要对本文所引资料的局限性作 一说明 目前地理界对贝壳堤年代的推断 是取多个14C数据的综合值 而且14C数据本 身多未经校正 这就决定了用贝壳堤推断黄 河改道的时间目前只能是大致的 另外由于 黄河下游泥沙沉积深厚 考古工作受到很大 限制 目前尚未在史前遗址中发现明显的黄 河改道迹象 所以根据目前遗址的数量和位 置推断黄河改道的具体流脉尚不具备条件 还有赖于今后实地工作的深入 这些缺憾在 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到本文的讨论和结论 但 同时也能看出 各种资料提供的年代均集中 在距今4000年前后 另据披露 已在个别 遗址发现洪水遗迹 相信随着资料的增 加 手段的多样化 这一问题的探索终会取 得实质性突破 拙文 试论史前黄河下游的改道与古文化的发 展 中原文物 1993年第4期 试论华夏与 东夷集团文化交流及融合的地理背景 中国史 研究 1996年第2期 距今4000年前后的社会 发展与环境变迁 东方文明之光 海南国际 新闻出版中心 1996年 韩非子 显学篇 史记 五帝本纪 顾颉刚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古史辨 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顾颉刚等 鲧禹的传说 古史辨 七 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引自袁珂 中国神话通论 第45页 巴蜀书 社 1991年 见上书第48 49页 郭沫若 评 古史辨 古史辨 七 下 王国维 古史新证 转引自 古史辨 一 徐旭生 1959年夏豫西调查 夏墟 的初步报 告 考古 1959年第11期 河南省博物馆等 河南登封阳城遗址的调查与 铸铁遗址的试掘 文物 1977年第12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 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 掘 文物 1983年第3期 参见中国先秦史学会编 夏史论丛 齐鲁书社 1985年 田昌五主编 华夏文明 第1集 北 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参见刘起 由夏族原居地纵论夏文化始于晋 南 华夏文明 第1集 张善余 全球变化和中国历史发展 华东师 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92年第5期 史记 天官书 日知录 卷三十 天文条 14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 顾颉刚等 尚书 甘誓 校释译论 中国 史研究 1979年第1期 蒋善国 尚书综述 第229页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88年 李学勤 失落的文明 第310 317页 上海文 艺出版社 1997年 今有人以为古籍所载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怒触 不周之山 为促成黄河改道的地震现象 见周述 椿 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4年第1辑 徐旭生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