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_地理志_西南地区正误.pdf_第1页
旧唐书_地理志_西南地区正误.pdf_第2页
旧唐书_地理志_西南地区正误.pdf_第3页
旧唐书_地理志_西南地区正误.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卷第3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 20 No 3 2005年7月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Jul 2005 旧唐书 地理志 西南地区正误 卢华语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重庆 400715 提 要 旧唐书 虽经校勘 然仍有不少未尽善处 本文对 地理志 所记西南地区所涉诸州的州县领属 所 领县数 设置时间及其变更等的失误 进行了订正和补遗 关键词 旧唐书 地理志 西南地区 正误 中图分类号 K928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5205 2005 0320140204 收稿日期 2004207231 作者简介 卢华语 1950 女 重庆大足人 大学本科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 西南区域经济和唐代经济 后晋 刘日句等撰 旧唐书 中华书局 1975年5月版 虽经校勘 然仍有不少未尽善 处 以 地理志 为例 除衍文 脱漏外 其州 县沿革如设置时间 州县所属等 前后矛盾 相 互抵牾 均非个别 现仅就西南地区 今川渝滇 黔 所涉各州有关讹误 摘抄若干条 胪列于 后 以就教于高明 1 利州嘉川县沿革 隋属静州 贞观十七 年 割属利州 卷39 1531页 这里 隋属 静州 之说有误 隋 后有脱漏 第一 隋代无静州 隋在文帝时 地方行政 区划曾设州 县两级 但炀帝已改州为郡 遍查 隋书 地理志 即使在文帝时 亦不曾设置 静州 第二 静州设置时间在唐代而非隋代 旧 唐书 卷39 1535页载集州地平县沿革 武德 二年 改狄平为地平 其年 置静州 领地平 嘉川 大牟 清化四县 新唐书 地理志 卷 40 1037页巴州清化县沿革云 武德元年置静 州 又析置大牟 狄平二县 关于静州设置时 间 两 唐书 所记或作武德元年 或作武德二 年 虽有一年之出入 但在唐初则是一致的 第三 另据 隋书 卷29 822页载 嘉川 县为隋县 属义城郡 故前记嘉川县沿革 隋属 静州 当作 隋县 武德初属静州 2 集州州叙 隋汉川郡之难江县 武德元 年 置集州 仍割巴州之符阳 长池 白石三县 来属 又置平桑县 凡领五县 八年 以符阳 白石属壁州 贞观元年 废平桑县 二年 又 置 六年 又省平桑 长池二县 八年 又割壁 州之符阳来属 旧领县一 卷39 1534页 这里 旧领县一 有误 旧领县 即贞观十三年所领之县 见翁俊 雄 唐初政区与人口 第36页 北京师范学院 出版社1990年8月版 依前引州叙 武德元年 集州领五县 当即难江 符阳 长池 白石 平 桑 其后 以白石属壁州 省长池 平桑几经废 置 最后仍省 符阳一度割属壁州 后又归属集 州 如此 则贞观十三年集州仍然有难江 符阳 二县 以上诸县废置及归属变易 又见 新唐 书 卷40 1036页 显然 前叙 旧领县一 当作 旧领县二 3 集州符阳县沿革 汉县 武德元年 属 集州 三年 改属壁州 卷39 1535页 这 041 里 三年 有误 前州叙以符阳武德八年属壁 州 新唐书 卷40 1037页壁州属县亦作符阳 于武德 八年来属 故 三年 改属壁州 当 作 八年 改属壁州 4 蓬州仪陇县沿革 梁置 武德二年 属 万州 州废 还蓬州 卷39 1537页 这里 以仪陇属万州的时间为武德二年 误 而何时 州废 亦无记载 显然有脱漏 同卷1536页蓬州州叙以仪陇属万州的时间 为武德三年 新唐书 卷40 1037页蓬州仪陇 沿革亦记 武德三年以县置方州 方 误 当为 万 并云 八年州废 还隶蓬州 据 此 前 武德二年 属万州 当作 武德三年 属万州 其后则应为 八年 州废 还隶蓬 州 5 壁州属县记 巴东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 置太平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巴东 县 卷39 1538页 这里 巴东 明显有 误 当是 东巴 第一 巴东是隋旧县 属巴东郡 见 隋 书 卷29 825页 唐属归州 见 旧唐书 卷39 1555页 第二 唐开元二十三年所置的 壁州太平县 天宝元年更名 新唐书 卷40 1036页 通典 卷175 州郡 5 元和郡县 图志阙卷逸文 卷1 1063页均作 东巴 故 壁州开元时所置之太平县 天宝元年更名当是 东巴 而不可能是 巴东 61 渝州州叙 隋之巴郡 武德元年 置渝 州 因开皇旧名 领江津 涪陵二县 其年 以 涪陵属涪州 三年 置万春县 改万春为万寿 县 卷39 1542页 这段叙文 两处有脱漏 二县 亦误 第一 领县漏 巴 唐之渝州 即隋之巴 郡 据 隋书 卷29 825页 巴郡统县三 即 巴 江津 涪陵三县 故前记领县应增 巴 二县 应作 三县 第二 照前州叙原文 万春改名时间 则为 武德三年 然实际不是 同卷下文渝州属县沿 革 万寿 武德三年 分江津县置万春县 五 年 改为万寿 又 新唐书 卷42 1091页 元和郡县图志 卷33 855页 记万春改名时 间均作 五年 本此 前叙 三年 置万春县 后当增 五年 二字 71 夷州州叙 贞观元年 废夷州 省夜 郎 神泉 丰乐三县 以伏远 明阳 高富 宁 夷 思义 丹川六县隶务州 四年 复置夷 州于黔州都上县 六年 又置鸡翁县 十一年 又以义州之绥阳 黔州之高富来属 其年 又自 都上移于今所 卷40 1624页 这段州叙 两处有误 第一 关于高富县割属夷州前的归属 前言 贞观元年隶务州 后面又言十一年 又以 黔州 之高富来属 则高富隶黔州 前后抵牾 按同 卷1626页思州州叙云 贞观 四年 改务州为 思州 十年 以高富隶黔州 这说明高富在 割属夷州前 曾经划归黔州 应当交代 故 十 一年 又以义州之绥阳 黔州之高富来属 当作 十年 以思州高富属黔州 十一年改属夷州 又以义州之绥阳来属 第二 州叙所记属县与下文诸县沿革所列各 县矛盾 依州叙 夷州属县有高富 鸡翁 然而 诸县沿革却不列此二县 则此二县无所归属 据 新唐书 卷41 1075页夷州宁夷县沿革记 永徽后省鸡翁 高富 鸡翁 高富既在永徽后 废省 则诸县沿革不列此二县是正确的 但在州 叙中应有记述 故 其年 又自都上移于今所 后应增 永徽后省鸡翁 高富 81 南州州叙 武德二年置 领隆阳 扶 化 隆巫 丹溪 灵水 南川六县 贞观五 年 置三溪县 十一年 又废扶化 隆巫 灵水三县 旧领县三 天宝领县二 卷 40 1628页 这段叙文 两处有误 第一 以隆阳 南川为二县 本卷下文南川 沿革 武德二年 置隆阳县 先天元年 改为 南川 州所治 新唐书 卷41 1076页 元 和郡县图志 卷30 743页所载同此 可见诸书 皆以隆阳 南川为一县 前记武德二年南州领县 中之 南川 乃属衍文 当删 其后之 六县 当作 五县 第二 叙文有脱漏 如前所记 旧领县 三 即隆阳 丹溪 三溪 是正确的 而 天 宝领县二 即南川 隆阳 先天元年改名 三 溪 新唐书 卷41 元和郡县图志 卷30所 载同此 也是正确的 然丹溪无所归属 显然 141 有脱漏 故贞观 十一年 又废扶化 隆巫 灵 水三县 之后 应有贞观 十三年后 又废丹溪 县 91 珍州夜郎县沿革 汉夜郎郡之地 贞观 十七年 置于旧播州城 以县界有隆珍山 因名 珍州 卷40 1629页 关于夜郎县设置的时 间 这里作 贞观十七年 误 第一 珍州领三县 即夜郎 丽皋 乐源 诸书所记皆同 本卷下文述丽皋 乐源 均作 贞观十六年 开山洞置 而夜郎作为州治 反 比一般属县晚设 似不合理 第二 元和郡县图志 卷30 744页记夜 郎 丽皋 乐源三县设置时间均作 贞观十六 年 并云 与州同置 新唐书 卷40 1076 页述夜郎沿革同此 第三 珍州设置的时间 各书均作 贞观十 六年 准上所述 前引 贞观十七年 当作 十六 年 101 彭州州叙 垂拱二年 分益州四县置 彭州 领县四 卷41 1666页 州叙以彭 州领四县 而本卷下文列属县则仅九陇 阳 导江三县 显然漏记一县 新唐书 卷42 1080页记彭州领四县 即九陇 导江 唐昌 阳 其述唐昌县沿革云 仪凤二年析九陇 导江 郫置 长寿二年曰周昌 神龙元年复故 名 元和郡县图志 卷31 774页记彭州四 县 亦有唐昌 所述同 新唐书 很明显 旧 唐书 记彭州属县漏唐昌 应补上 111 绵州州叙 隋金山郡 武德元年 改 为绵州 领巴西 昌隆 涪城 魏城 金山 万 安 神泉七县 三年 分置显武 龙安 文义 盐泉四县 七年 省金山县 卷41 1669页 这段叙文 两处有误 第一 金山 龙安其实是一县 不同时期名 称不同罢了 本卷下文龙安县沿革 隋金山县 武德三年 复置 改为龙安 新唐书 卷42 1089页记 龙安 本金山 武德三年更名 元和郡县图志 卷33 850页亦以金山 龙安 为一县 准此 前记 三年 分置显武 龙安 文义 盐泉四县 之 龙安 为衍文 四县 当作 三县 第二 七年 省金山县 此乃衍文 隋 书 卷29 824页记金山郡统县七有金山 前州 叙记武德元年改隋金山郡为绵州领七县亦有金 山 此后金山一直存在 武德三年只是改名为龙 安 并未省废 诸书所记均无异辞 故 七年 省金山县 之说无据 121 绵州西昌县沿革 西昌 隋金山县 隋末废 永淳元年 复置 改为西昌也 卷 41 1670页 这里以西昌为隋金山县不妥 前 记龙安为 隋金山县 此又以西昌为 隋金山 县 则龙安 金山 西昌似为一县 只是不同 时期名称不同罢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龙安 金山确为一县 前已辨明 而金山 西昌实为两 县 新唐书 卷42 1089页载 龙安 本金 山 武德三年更名 西昌 永淳元年以隋益昌 县地置 元和郡县图志 卷33 851页亦记永 淳元年以旧益昌县地置西昌县 以与利州益昌 县同名 以其在州西 因改为西昌县 关于益 昌县 隋书 卷29 824页记金山县沿革云 旧置益昌 晋兴二县 西魏省晋兴入益昌 后 周别置金山 开皇四年 省益昌入金山 本此 前引绵州西昌县沿革 西昌 隋金山县 隋末 废 永淳元年 复置 改为西昌也 当作 西 昌 隋益昌县 后省入金山 永淳元年 复置 改为西昌也 131 梓州州叙 隋新城郡 武德元年 改 为梓州 领郪 射洪 盐亭 飞乌四县 三年 又以益州玄武来属 四年 又置永泰县 旧 领县七 卷41 1671页 本段叙文 前后矛 盾 必有一误 依上文 梓州武德元年领4县 后又增玄武 永泰2县 共6县 而下文却作 旧领县七 相互抵牾 必然有错 按 梓州为 隋新城郡改名 据 隋书 卷29 824页载 新 城郡统县5 除前记4县外 另有通泉县 本卷 下文记梓州属县 亦有通泉 其沿革云 汉广 汉县地 隋县也 可见 前记梓州武德元年领 县漏通泉 其 四县 当作 五县 141 阆州州叙 隋巴西郡 武德元年 改 为隆州 领阆中 南部 苍溪 南充 相如 西 水 三城 奉国 仪陇 大寅十县 七年 又以奉国属西平州 还以奉国来属 卷41 1672页 这段叙文 两处有误 241 第一 隆州领县中的 三城 诸书均无载 误 唐隆州 在隋为巴西郡 其所领之10县 全为隋县 隋书 卷29 824页记巴西郡所领 之10县中有 晋城 无 三城 本卷下文记阆 州 本隆州 先天元年改名 属县亦无 三城 而其晋安县沿革则记 隋省郡 改为晋城 武德 改为晋安 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 卷1 1066页 亦记 后周置晋安县 隋并入晋城县 武德中复为晋安县 而 新唐书 卷40 1038 页更具体指出晋城之改名晋安 是 避隐太子名 更 可见 诸书所记晋安 即晋城 而前隆州 属县之 三城 则为 晋安 之误 第二 奉国县还属隆州的时间 若依州叙原 文 武德 七年 又以奉国属西平州 还以奉国 来属 则为武德七年 然而非是 本卷下文奉 国县沿革 武德七年 属西平州 贞观元年 还属隆州 新唐书 卷40 1038页亦记 奉 国 武德七年 隶西平州 贞观元年 州废 还 隶隆州 准上所述 还以奉国来属 之前 有 脱漏 当补 贞观元年 州废 151 普州州叙 隋资阳郡之安岳县 武德 二年 分资州之安岳 隆康 安居 普慈四县置 普州 三年 又置乐至 隆龛二县 旧领县 六 天宝领县四 卷41 1675页 这段叙 文 两处有误 第一 隆龛县之设置时间 州叙作武德三 年 然本卷下文属县沿革作 隋隆龛县 是隋 旧县 元和郡县图志 卷33 859页亦以隆龛 为隋县 记云 隋开皇于此置隆龛镇 大业十 二年于镇置县 如此 则 三年 又置乐至 隆龛二县 有误 当作 三年 又置乐至县 还 以隆龛来属 第二 关于普州所领县数 前记武德二年领 安岳 隆康 安居 普慈4县 三年 增乐至 隆龛二县 共6县 到贞观十三前 县的数量再 无变化 故记 旧领县六 是正确的 而 天宝 领县四 则有误 新唐书 卷42 1090页 元和郡县图志 卷33 858页记普州领6县 而所领6县 全为天宝以前设置 故前 天宝领 县四 当作 六 又本卷下文列普州属县亦仅安岳 安居 普 康 崇龛 本隆龛 先天元年改为崇龛 4 县 漏记普慈 乐至2县 亦应补上 元和郡县图 志 卷33 858页 普慈县 本名多业县 周 建德四年置 属普慈郡 隋开皇十三年 改多业 为普慈 又同书859页 乐至县 本周车免镇 也 属普州 以车免山为名 武德三年于镇置乐 至县 Correction of the Sou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