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周万春”简介.pdf_第1页
苏州“周万春”简介.pdf_第2页
苏州“周万春”简介.pdf_第3页
苏州“周万春”简介.pdf_第4页
苏州“周万春”简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载铁树育银花千载铁树育银花 百年老店展新姿百年老店展新姿 谈苏州周万春乐器行的发展 风光宜人的太湖山色 柔美细腻的江南水乡 千百年来沉淀下苏 州人的文化底蕴 造就了蜚声海内的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 也诞生出 门类齐全的工艺美术 唐朝之后的封建时期 苏州乐器匠人一直为宫 廷乐队制作民族乐器 成为苏州悠久历史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颗 灿烂的明珠 清朝时期 苏州便成了江浙一带乐器的主要产地和销售 中心 以致吸引了许多外地乐器制作工匠也纷纷涌至苏州学艺 苏州 乐器的生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 苏州地区的民族 乐器制作行业盛极一时 与北京 上海两地一起成为全国乐器行业的 一时瑜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苏州民族乐器行业经历了改革改 制活动 虽然行业整体实力有所削弱 但是民营作坊犹如雨后春笋般 纷纷出现 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 苏州 周万春乐器号 周 万春乐器行 前身 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新时代里焕发出崭新活 力 一 历史沿革一 历史沿革 周万春乐器号 创始于 1920 年 当时店坊合一 开设在苏 州古城中心 观前街 1930 年店面迁至景德路 6 号 作坊设在杀猪 弄 20 号 1933 年该店由著名乐器制作师周荣庭先生掌管 周荣庭先 生对音乐艺术一腔热血 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拉弦 弹拨乐器的制作 技艺上 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 周荣庭先生广交知音 结识到蒋风之 陆修堂 蒋学臣 程午加 查阜西 项祖英等著名演奏家 在与他们 的交往中 周荣庭先生逐渐体会出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作为一 种审美活动 音乐必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 他虚心虔诚地向演奏家们请教 周万春乐器的音乐品质水平在不知不 觉中提高了许多 不久 周万春乐器因其做工精细 选材考究而名扬 苏城 上世纪三十年代 周荣庭先生拜江南丝竹名手周少梅 刘天华 先生早年之师 为师 向其学习二胡 琵琶等民族乐器的演奏 周荣 庭先生勤学苦练 难能可贵的是掌握了 点笙 技术 即为笙定音 而在当时的乐器行业中能点笙者寥寥无几 上世纪四十年代 周荣庭 先生参加了苏州市第四届吴平国乐团 并为该团无偿提供品质精良的 演奏乐器 亲自参加该团的社会演出活动 当时他还为乐团试制了低 音大胡 羊皮 填补了民族乐器低音声部的空白 老红木二节三弦 笙 板鼓 笛箫 京胡 洋琴 扬琴 等 其中 尤以红木二胡 红木二节三弦 板鼓等著称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 周万春中乐器号 出品的一把迴纹头红木二胡卖价就高达 10 多块 银元 在当时的二胡市场中算是高价 1921 年 在 苏州总商会陈 列所第一次奖励名册 中 周万春中乐器号 出品的洋琴 扬琴 获得优等奖 1937 年 周万春中乐器号 出品的老红木二节三弦 龙头二胡 红木月琴等多种乐器被江苏省吴县商会征集参加了 全国 手工艺品展览会 摘自苏州市档案馆资料 抗战胜利后 周万春 中乐器号 则成了苏州市乐器行业中的佼佼者 在苏 浙 沪一带颇 具名声 著名评弹艺术家徐云志先生极为欣赏其出品的二节三弦 并 推荐给评弹界使用 他还特地编写了弹词开篇在每场演出前宣传演 唱 在江南一带名噪一时 1956 年 国家对乐器制作行业实行公私 合营 周万春乐器号 被并入苏州民族乐器一厂 周荣庭先生开始 系统地研究各种乐器的制作工艺 周荣庭先生把全部精力用在了民族 乐器的质量提升和技术改革上 经程年加教授的精心指导 周荣庭先 生先后对琵琶的排品和内在音质进行改良 把琵琶定音从十二品逐步发展到十八品 二 十四品 同时在著名乐器理论专家张子锐老 师的引导下 周荣庭先生研制恢复了昆剧提 胡 双清 七弦琴等濒临失传的传统乐器 1959 年 按统一标准规格制作的二胡 通 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 由于鞔皮处原筒口很 薄 受不住蟒皮的拉力 造成了变形 二胡 音量虽大但音色很空 周荣庭改原筒口端面 的 0 1 公分为 0 4 公分 解决了变形 改 善了二胡的音色 同时 周荣庭先生还提议要模仿旧皮二胡的音色 将蟒皮搓 揉 并采用二次鞔皮定型的方法 使音色得到进一步提高 后来 消费者提出演奏中上下换把时琴身太轻 不易控制 为了增加 重量 周荣庭先生又加上了托板 采用红木制作的托板 与琴筒紧密 结合 这些技术上的改革定型了现代二胡的标准 为现代二胡的发展 打下了基础 周荣庭先生在钻研技艺 恢复传统乐器的同时 也培育出不少民 族乐器制作的高手 可谓是 桃李满天下 鼎鼎大名的王瑞泉 沈 德庆等一代名师 皆是自周荣庭先生的门生 王瑞泉是高级工艺美术 师 有 中国二胡王 的美称 其对二胡制作工艺的一丝不苟正继承 了先师周荣庭的传统 1997 年 在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支持和同行们的帮助下 周荣 庭长孙周健恢复创建了 周万春乐器号 并将其更名为 周万春乐 器行 新掌柜 周健开始全身心投入 到祖业的重建工作中 力争将祖父遗业 做大做强 周健 2011 年被评定为工艺 美术师职称 2013 年荣获 苏州市民间 工艺家 称号 2014 年荣获 苏州市工 艺美术大师 称号 他师从沈德庆 刻苦 钻研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制作 研习祖辈 的制作理念 二 创新探索二 创新探索 乐器制作的发展与音乐文化体系的发展是必不可分的 伴随着民 乐演奏技巧系统性和现代曲目的丰富性而革新 现代曲目的技巧性要 求二胡具有更高的反应 穿透和操控性 触弦即发 的灵敏度 周 健在吸取上海 北京二胡制作上的特点 改进了琴筒厚度 琴筒内凹 等关键震动部位 先后研制了前六角后圆 在不失江南琴韵的同时 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圆筒二胡音大浑厚的特点 同时 他还改革了扁八 后圆琴 结合原有扁八角音质明亮 椭圆琴音质浑厚 八角琴音质单 薄的特点 将江南胡韵甜美 厚润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改变了扁 八 扁圆琴传统的鞔皮法 将六角琴的琴皮处理运用到了这些特殊形 制的二胡上 这些制作理念的实践都充分展现了 周万春 家传制琴 技艺的南韵特点 展现出姑苏 2500 年文化中的内涵与平衡特点 二胡是中原文明和江南本土文化结合的一个产物 吴文化有着 和而不同 和谐共生 的特点 江南有着丰富的工艺门类 从现 代的美学实践看 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百年以上的手工作坊至今仍 是生生不息 证明了审美活动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尽管市场经 济的浪潮改变了人们对于审美活动的标准 但是 因为需求不同 产 品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是在商品化的环境里 越是有可能出现真正的审美活动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至臻至美的艺术 品正成为不可多得的慰籍人类心灵的良药 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 加入现代审美元素 其中包括二胡演奏技艺不断系统化所表现在演奏 现代二胡曲目的技巧化 同时作为工艺美术门类中民乐体系的工艺 性 同样成为现代二胡内在气质的构建要素 为此周健确立了 音 形 神 相结合的制作理念 二胡是手工艺门类的典型 二胡首先是一件艺术品 尤其对于采 用高档材料制作的二胡 工艺品就必须要有 形 除了制作工艺本 身 其外在的装饰工艺也提高了二胡作为艺术品的附加值 在 音与 形 的制作理念下 周健将银丝镶嵌工艺引用到老红木和紫檀二胡作 品上 创作了众多以传统图案为题材的 众缘和谐 意雅韵媚 四大美女 四君子 等精美作品 深褐色的琴身和银白色的线条 相互衬托 给人一种感官的绝佳享受 为了加强 周万春乐器行 的 宣传力度 推进苏州传统民乐行业的恢复发展 在综合工艺美术展评 中吸取 他山之石 精华 周健先生自 2011 年起 积极争取展览展 示机会 逐步实践苏州二胡 走出去 战略 2011 年 周健制作的 老紫檀银丝四大美女二胡 获得了江苏省 工艺美术精品大赛 艺博杯 银奖 2012 年 周万春乐器行 出品的 老红木弯龙二胡 获得了中国 苏州 工艺美术 丝绸艺术大 展暨首届 苏艺杯 银奖 2012 年冬 周健 将苏州木雕技艺 银丝镶嵌技艺灵活运用到 了二胡制作技艺中 创作了 银丝回纹老红木二胡 并获得了江苏 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 艺博杯 金奖 这是近几年来 民族乐器在省 内工艺美术评比活动中斩获的最高奖项 结合其他优秀传统工艺美术 技艺 周万春 二胡在新时代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气息 受到 了业界专家的首肯和认定 艺博杯 金奖作品 苏艺杯 银奖作品 三 任重道三 任重道远远 民族乐器的制作和销售与一般商品不同 例如箫 每支都有一定 的调子 不以音量大小为标准 而以音色清脆 音韵婉转悠扬为目的 如果把二胡 笛 笙的制作像其它商品一样大量机械复制 则不仅扼 杀了个体的创造性 而且势必导致艺术与创造的平庸 文化与传统的 丧失 周万春乐器行 始终认为 乐器是有灵性的东西 如果失去 了个体的创造而简单复制 是对乐器使用者的最大亵渎 尽管很多商 品的标准化生产可以推动经济效益的产生 但民族乐器制作的目的是 为生活中精英艺术的审美活动创造条件 周健认为 这是一种不需要 高成本投入而又成效显著的方法 而且 它永远不会因为时代的进步 而落后 特别在人们崇尚大制作 大规模 大资本进行密集性商业广 告轰炸的今天 人们对口碑这一信息渠道的信任程度也相对高于其他 传播途径 周万春乐器行在苏州乐器行业中最早成立网站 利用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