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串讲 本课程由绪论和七章组成,我们只讲了绪论和一至五章,这五章分三个专题。下面将所讲过的内容给大家串一下。 绪论 绪论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这门科学和怎样学习这门科学等问题。重点讲了两个问题: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做人处事的科学。首先讲了马克思主义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第3页) 然后分别介绍了这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接着讲了这三个组成部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强调马克思主义能够使我们头脑聪明,帮助我们学会待人处事。 二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侧重强调不要神化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和必须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还介绍了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第1923页) 第一专题 这一专题的内容涉及课本第一章。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强调认识世界必须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另一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第28页) 第二个问题是世界的物质性。强调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突出介绍了列宁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第30页)。讲述了四个基本原理,即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实践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第3436页) 而且每讲一个原理,都谈了该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做。 第三个问题是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强调世界的客观事物不仅是在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运动向前发展,而且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第4042页) 其次,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指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反映这种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属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第44页);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第45页)。强调在对任何事物都进行矛盾分析的同时,要注意区分不同事物的具体矛盾,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要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后,强调了事物在矛盾运动中发展主要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形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就是在否定之否定的不断循环中不断解决矛盾,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四个问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强调了事物除了受对立统一规律等三大规律支配外,还受自身发展的具体规律支配。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违反规律或企图改变规律,必定会被规律惩罚。 第二专题 这一专题的内容涉及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内容。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首先,强调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高度概括。(第66页) 指出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就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6871页) 其次,强调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就是真理,而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就是谬误。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反映,这是真理的相对性。但是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7175页) 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所谓终极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 第二个问题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首先,讲述了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第6466页) 其次,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够将人们的认识作用于客观世界,看看是否能够达到原来预想的结果。所以,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最后,强调了实践不仅具有真理尺度,而且具有价值尺度。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等特点。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会由于特定条件下的特殊需要而实现它的某一种或几种价值,同时却要放弃它的其他价值。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的三个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正确的价值观等。(第7985页) 第三个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首先,强调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建立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正是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第112115页) 第四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但个体的人的活动必须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换句话说,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历史的简单堆砌,其方向和结局是由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社会实践决定的。(第128132页) 第三专题 这一专题的内容涉及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内容。主要讲了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历史进步性。强调了无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第二个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首先,强调商品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即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劳动二重性从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然而,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第144150页) 其次,强调了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知识在狭义上是脑力劳动的结果。然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能独立存在,也就是说脱离了劳动,知识是无法实现其价值的;而劳动的过程中没有知识的指导,劳动的进程也将会是举步维艰的。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第146页)最后,强调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其表现更为极端。一方面,私人劳动不仅表现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而且占有劳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劳动则表现为分工更为细密,生产完全实现了社会化。于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第三个问题是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首先,强调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后,就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转化为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新的价值。因此,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 正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上的这个特点,使得雇佣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后,不仅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而且再生产出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剩余价值,从而使得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发生了价值增殖,变成了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第153154页) 其次,强调了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创造的高于其本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154155页) 最后,揭示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这就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第156页) 第四个问题是两种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强调市场经济本质上还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既然还是商品经济,那么第一,生产过程仍然会有价值增殖即产生剩余价值;第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必然会导致市场失灵。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都实行市场经济,同样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市场失灵现象。如何占有和分配剩余价值,如何纠正市场失灵,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第五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装合同范本版本
- 门窗拆除安装合同范本
- 保姆和个人合同范本
- 废旧连杆出售合同范本
- 小区改造门面合同范本
- 太阳纸业订购合同范本
- 弧形夹板出售合同范本
- 农业投资代管合同范本
- 社区小学生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道路救援服务合同范本
- YS/T 231-2007钨精矿
- GB/T 26520-2011工业氯化钙
- GB/T 18983-2017淬火-回火弹簧钢丝
- GB/T 15972.1-1998光纤总规范第1部分:总则
- GB/T 14691-1993技术制图字体
- 《夯实法治基石》设计 省赛一等奖
- 食材配送服务及应急保障方案
- 常见婚姻家庭纠纷及调解技巧课件
- 中国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共识解读专家版
- 2023年8月17日云南省临沧市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解析
- 飞机火灾教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