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的货币地租与农民的身份地位初探清代的货币地租与农民的身份地位初探我国古代货币地租的问题,许多同仁作了很好的研究。他们指出:货币地租至迟在宋代就出现了,但它发展迟缓,到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在整个地租形态中仍不占重要地位。我们认为这种意见符合历史实际,因此是正确的。然而鸦片战争前的清代,货币地租处于什么状况呢?它为什么发展迟滞呢?它有哪些特点呢?货币租制时,主佃间的政治关系,即在中国租佃契约条件下的佃农政治经济地位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有研究清楚的必要。下面谈谈我们的初步认识。一、 货币地租的少量采用(一)折租的实行及其货币地租的性质 折租出现得很早,到了清代,有的地主继续采用它,有的原来征收实物租,至是改征折租了。如江苏阳湖县的耕田,自雍正年间设立起,地租夏征麦,秋收米,施行近一百年,于1826年(道光六年)将夏麦折价钱1588文征收 道光武阳合志卷8赋役。 清代的折租办法有两种,一是计粮石纳银钱,定价不易。如江苏吴江县,于1666年(康熙五年)清理学田,定出实物租额和折租银额,其中一分田每亩征租七斗八升五合,无论粮价贵贱,每亩实征银四钱一分。另一分田每亩征租九斗,无论贵贱,每石折银五钱一分八厘七毫 乾隆震泽县志卷7学校。又如浙江永嘉县学田,道光中规定,一分涂田每亩折收租钱一百六十文,又一分涂田每亩折收一百文 孙雨文:永嘉闻见录上。这种办法,就是把粮食折价固定了,不管粮价涨落,佃农交纳货币量不再变化。二是随时易价,如江苏江阴县学田有柴薪二万斤的租子,“随时易价”,以征收货币 道光江阴县志卷5学校。 折租,以实物租的租量作为基准折纳征租,因此它同实物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这种地租,农民所交纳的已经不是他的生产成品农产品,而是产品的价格形式货币。这是决定折租性质的关键所在。马克思说封建的货币租为“单纯由产品地租转形而生的地租,像产品地租本身只是转形的劳动地租一样。在这里,直接生产者不是把产品付给他的地主(不管是国家还是私人),而是把产品的价格支付给他。所以,一个实物形式上的产品余额已经不够;它还必须由这个实物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31932页。列宁在复述马克思的这个定义时,异常简单明确地说:“货币地租是指农民用货币形式把全部剩余产品交给地主。” 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第293页第294页。因此我们把握折租交纳货币的事实,可以说它基本上符合马克思的货币地租定义,它已经是货币租,而不是实物租。(二)货币租从官田向义田、民田的发展 上面从货币租发展程度讲了折租问题,现在从土地所有制形态分析货币租的采用。我们把清朝土地类别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官田,即清朝政府直接占有的土地,如官庄,屯田,一部分坛庙学校田。一类是“义田”,即宗族的祭田、义庄田,各种慈善机构的土地,一部分寺庙学校田地,这类土地要向政府纳赋,既非官田,也不是一般民田,它是一种地主所有制,不过为其一个集体所有,清人魏源说:“井田废而后有公恒产者曰义田。” 魏源:魏源集庐江章氏义庄记。我们取其义而用此名。一类是民田,主要是私人地主占有的土地,也有劳动农民所有的小量土地。这几类土地中,官田采取货币租的比较普遍。官庄一部分收实物,一部分收货币,如畿辅富民带地投旗的官田五千七百多顷,征货币租银三万八千九百余两 钟琦:皇朝琐屑录卷27征粮附杂赋。遵化旗地二百三十顷,征租银一千八百余两 乾隆遵化州志卷7赋役。屯田中有一种瞻运屯田,由农民承佃,交纳货币租,如上海农民佃种金山卫屯田十八顷六十亩,每亩征折租银五钱五分八厘 嘉庆松江府志卷24漕运。城濠田沿城之地,为官田,佃农纳货币租,如乾隆中安徽歙县城濠租银一百五十九两 乾隆歙县志卷5赋役。江阴县城根银三十六两 道光江阴县志卷4民赋。学田,各省府州县都有,其田除政府拨付的,各地官绅陆续捐办,不断增加,其管业,有由府县学管理的,有由州县衙门代理的,还有捐献人兼管的,这种土地,其主人既采用实物租,也利用货币租,即“所收有银有钱有粮”。1724年(雍正二年),全国有学田近四千顷,收租银二万三千四百多两,租粮一万五千余石。1753年(乾隆十八年),田增至一万一千余顷,租银一万九千多两,租粮二万石清朝文献通考卷12田赋。还有一些书院,由地方上官办或绅办,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货币租者不乏其例。江苏丹阳鸣凤书院在道光中有田二千五百亩,“不论荒欠,实收租七百文一亩” 民国丹阳县志卷10学校。安徽石埭县长林书院在它的五分田地中,全部收货币租 乾隆石埭县志卷3。寺庙的土地,有信士们舍施的,有官拨的,其中有少数收取货币租。如陕西洋县福神庙有坡地一块出租,嘉庆初年租钱二千文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内阁全宗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嘉庆三年第61包;下引该馆档案简称:档案、朝年、包。公祠,纪念某一名人、名宦或某一类为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人的祠宇。江苏泰兴县节孝祠,建于1724年(雍正二年),其田租钱十四千文,洋银三十元。邱袁二公祠,祠田三百六十八亩,租钱一百三十九千文 光绪泰兴县志卷14典礼。义田的所有者对货币租也有一定兴趣。许多宗族、特别是那些望族拥有一部分土地,即“祀田”、“瞻族田”、“义庄田”,其经营方式,同私人地主一样是封建租佃制,地租形态以实物租为多,征收货币租的也陆续发生。浙江山阴县王氏祠堂的祠田,原来是“计米收租”,到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改为“现租”,每亩收钱、一千二百文,所有田房产业,每年定额三十八千余文 诸暨中南王氏宗谱卷首。浙江诸暨县王氏祠堂亦收现租,乾隆时期,其一块一亩的田收租钱三千文,一块二亩的田也是三千文。1828年(道光八年),它的子弟学校新湖书院的二亩六分的修费田,收租钱五千五百文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五册。广西陆川县连氏祠堂有官绅连际遇于乾隆时捐的田三十亩,每年收租钱十九千文,另一分田北园地,租钱十千文 民国陆川县志卷11孝友。江苏丹徒郭姓续古堂宗祠于1821年(道光元年)从汤姓佃户收租钱两千文,从另一汤姓佃户收一千文 镇江京江郭氏家乘卷6。宗族的义田具有某种社会救济事业经济的性质。在清代,其他社会救济机构相继问世,后世所说的“慈善”团体遍布于各府县,这些机构多有不等量的田产。它由绅士管业,有采取货币地租的。如松江府普济堂,在太仓州的一百亩田收租钱一百四十五千文,在镇洋县的三百亩收五百二十六千文,政府拨给毕姓没官田租一千三百余两 嘉庆松江府志卷16建置。丹徒县育婴堂有田房,收租钱三百八十余千文 嘉庆丹徒县志卷26义举。民田上亦出现货币地租。我们借助李文治搜集的材料和我们掌握的资料,制成民田货币租示例表如次。民田货币租示例表地点时间地主佃农田亩租金备注资料出处江苏靖江雍乾刘南珍“佃人完租,钱不较锱铢,谷不较升合。”咸丰靖江县志卷14义行嘉定嘉庆四年金忝奚万田1.5亩1500文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资料(第一辑)第74页宝山嘉庆十八年申奉求申众田一亩800文档案,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嘉庆20年第50包浙江嵊县嘉庆元年竹绍有金允法等地16亩20000文档案,嘉庆三年第75包湖北钟祥雍正舒国英李三田5亩一次交银五钱档案,乾隆朝第108包湖南桃源乾隆五十一吉文理黄春太山地一片6两李书105页武陵乾嘉严昌平严添容山地二片2钱欠租夺佃档案,嘉庆三年第62包陕西岐山乾隆五十六强仁朱式金山坡荒地80亩2400文档案,嘉庆三年第70包周至嘉庆二年王如玉王漋旱地2亩1300文档案,嘉庆三年第59包陇川嘉庆三年李义有文进仓河滩地6亩1220文李书74页江西泰和嘉庆四年熊汇川蒋士登田一片种一斗,租140文同上河南邓州嘉庆五年张玉林范文地4亩2000文同上安徽东流嘉庆五年张烛胡逐美田1块700文同上合肥嘉庆十六年黄丫头刘元和园地2块1800文档案,嘉庆十七年第59包福建漳浦嘉庆十八年蔡闽林明园地700文档案,嘉庆十七年第47包直隶三河嘉庆十年田文举张三地23亩东钱3000文李书74页四川威远嘉庆十五年罗淳红陈文发田一份18000文另有租谷12石2斗同上上表反映了民田货币租的某本情况,其有关地租率、租佃经营规模等方面不谈外,尚可看出:货币租在民田上产生的地区比较广,达到十三个行省;这些地区并非全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地方,其中有的县是很不发达的。以上从土地占有的类别看,官田上出现货币租的数量比较大,多半来自民田的“义田”和民田也有采用,它们在跟着官田发生地租形态的转化。(三)货币租在经济作物田与粮田的同时出现 现在我们再从土地经营种植方面考察货币地租的实行。 棉田:江苏常熟县屈氏义庄,在昭文县有“花田”(即棉田)三百五十亩,收租钱九十八千文。董氏义庄有花田七百五十亩,租钱一千零六十千文 光绪常昭合志稿卷17善举。华亭县学田,除收租米外,收花租折价七八串钱八十两 光绪华亭县志卷5学田。 。 桑田:清初浙江桐乡人张履祥拟定的租田契约条例,内容有:“某字圩地几亩几分几厘,额该租桑银几两几钱几分几厘,内收绵十分之一。”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19赁耕末议。就是拟定桑地收租银,但仍收十分之一的实物。 麻田:1797年,嵊县刘登贵向金允进等转佃麻地二亩,议明租钱一千文 档案,嘉庆三年第75包。 葵田:广东新会县有葵田六千多亩,种蒲葵树,制扇。租种葵田者,每亩收租银十四五两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6器语。 竹地:安徽泾县水西书院有竹地二亩,每年收租银四两,县学有竹地八亩,收租二两三钱 乾隆泾县志卷3。 园地:广东程乡县申姓有池塘一口、空地三段,出租给人种菜养鱼,年收租钱一千三百文 档案,嘉庆十七年第61包。江苏丹徒县救生会有芹菜田十亩,还有粮田和房屋,每年共约收租钱一百千文 嘉庆丹徒县志卷26义举。山地:生产经济林木、柴木的山地出租者往往收货币。安徽太平县周建勋有木山一百一十亩,出租,每年可得数百两银子 嘉庆宁国府志卷末懿行补遗。江西于都县于阳书院有油山二处,每年除收实物租油外,另有山租银三两五钱七分、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同治于都县志卷4书院。四川云阳县地主,因“山地杂植”,所以“征佃钱”,而在农田上则行实物分成制 民国云山县志卷3礼俗中。芦荡草洲:福建龙溪锦江书院草洲一百八十余亩,加上一些围田,年收租银八十一两五钱八分 乾隆龙溪县志卷4学校。乾隆时,娄县普济堂在娄县、青浦、金山等县有蒲荡,年收蒲租银九百二十二两 乾隆娄县志卷2建置。以上农田,有经济作物田,副食品原料作物田,都不是粮食作物田。这种田地上出现货币租比较自然。那么粮田上呢?亦同样有采取货币租的,我们不再一个个地主一块块田地举例,兹指出以下几点或许可以说明:(1)民田货币租示例表十六例,有田六份、地五份,均系种粮田地;山地三份,其一知为粮田,另二份不详;园地只有二份。就是说粮田最少十三份,占总数四分之三强,所以粮田收货币租的也有一定数量。(2)官庄基本上收货币租,它的土地大部分是粮田。(3)学校、慈善堂等的田产,大多不是好土地,而经济作物等田要求肥壤沃土,学田、善堂田多不适合此需要,故其所收货币租,除出自芦荡等田外,主要来自粮田。 清代粮田和非粮田的租佃关系中,都出现货币地租,由于粮田在全部农田中占绝大部分,所以货币租在粮田上出现的数量大大超过非粮田,但是绝不能由此得出粮田上货币租发展得快的结论,恰恰相反,非粮田倒是在领先。在清代,地主的一般习惯是粮田上基本收取实物,非粮田才可能收货币。前面提到张履祥草拟的租佃契约规定桑田收租银,而粮田则确定收实物:“种本宅某字圩田几分几厘,额该租米几石几斗几升几合,内收糯米十分之一。”这种拟议,不是张履祥的主观臆构,社会现实就是如此。前述常熟屈氏义庄花田收银钱,它同时在常熟有田四百九十亩,额收租米四百石,在昭文有田四百六十亩,租米四百石又钱六十余千文。董氏义庄除花田外亦有稻田二百五十亩,额收租米二百二十五石。华亭县学有花租钱,还有租米三百七十石。事实表明,经济作物田等非粮田上货币地租出现得比较早,比较多,粮田上也发生了,也在增多,它在同时逐渐地发展着。至此,可以说,货币地租(包括折租和纯粹货币租),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确实为一部分地主所采用了。但是,它的发展程度如何呢?在整个地租形态中占据什么位置呢? 我们不妨以江南而论。这里货币租的采用比较多,然而它在该地区的实物地租的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下,处于非常微弱的境地。1833年(道光十三年),江苏巡抚林则徐有一份请缓征田粮的奏报,他说江苏连日阴雨,稻子收不上来,即使收割了,也因霉烂碾不成米,是以地主“未得收租”,交不了钱粮 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甲集江苏奏稿卷2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欠收情形片。林则徐在实物租的前提下,谈租与赋的问题,反映当时江苏地主实行的是实物地租。至于货币租,是值不当提的。乾隆时期修的吴江县志和震泽县志都说:“有佃人之田,以耕而还其租者,曰租户。计亩而还,下自八斗,上至一石五斗间,有至一石八斗者” 乾隆吴江县志卷38;乾隆震泽县志卷25。因讲佃农,叙及地租,就中仅述实物租,丝毫不及货币租。林则徐以及修县志的人们这样漠视货币租的情况,表明它的存在还处于不足以引起人们注目的状态,它还没有重要地位。只有至近代,情况才起了变化,如同治末年,苏州元和人陶煦著重租论,言当地地租之重,特别指出:“最可异者,纳租收钱而不收米,不收米而故昂其米之价,必以市价一石二三斗或一石四五斗之钱作一石算,名曰折价,即有不得已而收租米者,又别有所谓租斛,亦必以一石二三斗作一石。” 陶煦:租覈重租论。地主争改折租,不得已才收实物租,无疑,前者已占居领先地位。这一事实,反证出鸦片战争前这里货币地租的绵薄。货币租采用较多的江南尚且如此,其他地区更不待说了。总起来看,鸦片战争前的清代,货币地租在不同土地类别的官田、义田和民田上,在不同经营类型的粮田和非粮田上都出现了,国家、地主集体和个人都采用了,它呈现出某种发展趋势,表明实物租在向货币租进行某种程度的转化,但货币租尚非常幼弱,还处在它的发生阶段,处于实物租向货币租转化的初期。二、 货币租发展迟缓的原因清代货币租的少量出现和发展趋势是偶然产生的吗?它又为什么不能急速发展呢?这就需要从社会根源上去考查。首先分析清代货币租发生的原因和条件。(1) 在商品经济刺激下,一部分地主的社会购买增多。官庄地租的获得者有国家、皇室、贵族,由于生活的必须,要用一部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但他们衣着、用度、社交、赏赐等等的开销,又需要相当数量的金钱,所以他们在索取实物地租的同时,又向农民征收一定数量的货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叙宁国府官庄地租时,写道:乌庄头给贾珍送来大量的粮食、家畜家禽野味,“外卖粱谷牲口各项折银二千五百两”,贾珍嫌折银少,皱着眉头说:“我算定你至少也有五千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真真是叫别过年了!”乌庄头为了表白他交银子不少,就说荣国府庄子多,折租“不过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贾珍接着说: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不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曹雪芹以这个故事情节,生动地反映了贵族地主因着必不可免的金钱花销,而向农民征收一部分货币地租的事实。学田的收入用作教育经费,顺治年间规定:“学租归学政衙门,为本学及赡给贫生之用” 光绪大清会典卷164户部学田。既是行政开支和生徒学习费用,当然要用货币,所以各地学田要收点银钱。如扬州府及其附郭江都、甘泉二县的学田,每年额租银三百零八两,“俱为廪生膏火、礼生衣帽、寒生赈给及修学宫备祭祀”之用 嘉庆扬州府志卷19学校。休宁县学田租银“备每季会课及三年大比科举花红等项支给” 道光休宁县志卷3学校。宗族的祭祀器皿和祭品要花钱去买,所以一部分祠田收租钱,像陆川连氏祠堂收银钱即为“备祭祀”。私人地主的全部生活中,也有求于社会的商品交换,也要一定数量的金钱,因而转向佃农打主意,谋求货币。从皇室到大大小小的地主,依据他们消费的多寡,都需要一些货币,而且这种要求,在商品经济刺激下,就来得更强烈了。我们知道,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商品经济有所活跃,手工业、商业都在发展,丝棉织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前进着,江西的精致纺织品,被布商运销全国各地。百货用品和奢侈品的增多,刺激了地主的胃口,使他们更加耽于享乐。乾隆时,无锡人黄卬记叙该地上层的衣着变化,他说康熙时人们“常服多用布,冬月衣裘者百中二、三,夏月长衫多用枲葛,兼用黄草缣。今则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为新色新样。北郊尤盛。间有些老成不改布素者,则指目讪笑之。冬月富者服狐裘舍猁狲之属,服貂者亦间有之,若单裘则为贫者之服矣”锡金识小录卷1风俗变迁。无锡手工业发达,有“布码头”之称,该地人们的衣着之趋向新颖华丽,不能不同当地的商品经济发展有关。在此情况下,官僚地主要购买,需要大量货币,于是乞求于货币地租了。(2)商品性农业决定地主需要货币。手工业的许多原料,靠农业来提供。非粮田的农业生产,一部分为手工业输送原料,这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像麻、芦苇、材木、蒲葵的大量生产,都不是为生产者本身消费,主要是为了出卖。棉花、桑蚕的生产,在它的集中产区,就不仅是农民自身家庭手工业的原料,同时也要投向市场了。尽管在清代还没有形成农业专门化地区,没有纯粹的商品性农业,但非粮田的农业生产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商品性农业的性质。这种农业,不仅引起农业、手工业之间的交换,而且引起农业内部的商品交换,即与其有关的农业人口需要向生产粮食的农业部门购买生活必需品食粮。所以出租非粮田土地的地主,根据经济法则,就需要货币,进行必要的购买,这样,收货币地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退一步说,地主向佃农征收实物也未尝不可,但那要自己经营,去做买卖,这就会产生担风险的问题,不如径收货币来得方便。如1785年(乾隆五十年),江西浮粱县金义祥等人合伙租佃冯、金、程、方四姓的公山,垦种树木,“议明成材出卖,得价主佃平分” 档案,嘉庆十七年第62包。(3)货币经济的发展与地丁征银的连锁反应。清朝雍正年间推行摊丁入亩法,一面将徭役征银制度化,一面增加田亩的赋税负担。地主分子为了适应赋役制度的变化,为了向农民转移负担,适当改变收租办法。有的地主收取货币租,以便完纳地丁银。有的让佃农代纳田赋,即“佃户自办条漕” 光绪娄县续志卷7学校。这样,地主实际上已在向佃农征收相当于国课量大小的货币租了。有的地主在加租,添加的这一部分收货币,如浙江仁和、钱塘二县地主命佃户在原定租额外,每亩加银二分、米二升,名之曰“以助产主完丁之费” 雍正浙江通志卷71户口。所以随着地丁征银的固定化,地主采纳货币租的增多了。国家地、丁都征货币,一部分地主也跟着要银钱。对货币的热衷,是货币流通的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清代的人们对于钱和物的关系的看法,已同他们的前人有所不同。乾隆时武进人钱惟城说:“今不重布帛菽粟而重金钱”皇朝经世文编卷11养民论。,比他略晚的苏州人钦善则说:“人生之道,金粟并重,得金不患无粟焉。且缓急转移,多金尤便。”皇朝经世文编卷28松问。钱、钦之说表示当时人对金钱的重视不在粮食之下。他们是江南人,这里商品经济发展,他们所说人们对货币的看重,可能更多地反映了江南人的观念,这也是不应忽略的。此时人们重视货币,自然是它具有购买价值的缘故,但问题还不在这里,因为货币历来具备此种品格,何以清人独重之呢?推其究竟,在于清代商品经济的有所活跃,产品的市场价值在逐渐形成。这种货币流通的发展,是清代地主采纳货币地租的一个原因。(4)地主对付农民抗租斗争的一种手段。中国历史上,农民的抗租斗争层出不穷,在明代出现了著名的邓茂七起义,到清代更是如火如荼,方式则有武有文,多种多样。如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江苏无锡农民在过胡子领导下开展“租米不还籽粒”运动 黄卬:锡金识小录卷4祈雨)。1746年(乾隆十一年),罗日光领导福建上杭农民暴动,要求减租。抗议地主大斗收租的较斗斗争不断发生。还有的农民采取比较温和的方式同地主软磨硬抗。江南农民专种叫做“不道糯”的稻子交租,因其产量高,出米少,质量差,所以称为“谩官稻”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25上齐民四术;乾隆娄县志卷11食货。江西新城农民种芒稻,芒长约二寸,每四石出米量不及其他稻子的一石,以此交租,“故主佃常相疾”,清朝地方官屡加禁止,农民照常以此交租 同治新城县志卷1风俗。农民的抗租斗争,使一部分地主分子感到实物租方式难以保障他们的剥削。农民不交租可以靠封建政府进行整治,但以次粮顶租,则使地主束手无策;农民较斗,限制地主在实物租下的巧取豪夺;农民要求减租,反对实物租下的分成制。于是地主在寻觅对策,有条件地逐步放弃实物租,采取货币租不失为一个办法。如丹阳县学田,地租原归县学征收,到1727年(雍正五年),因佃农抗租,教谕害怕赔累,请归县衙经理,并令佃户代完国课,再每亩交租粮一斗二升,称为余租。这种办法施行后,佃农仍不买账,继续拒不交纳。1746年(乾隆十一年),江宁巡抚安宁以佃农抗租,允许地主“起田另佃”,布政司以为行不通,决定自1748年起余租改收折色,每亩征银一钱二分,并说这叫“以从佃便” 民国丹阳县志卷8赋役。又如四川屏山县人王万友租种赵富安土地,每年额租谷六石七斗五升,1814年的地租,到十月间尚欠二石七斗,赵富安看到粮食很难收上,改令王万友折钱五千文交纳 档案,嘉庆二十年第54包。这类改征货币的事实,表明货币租的采用,与农民的斗争有关,同时它还是地主对付农民的一种手段。 上述种种原因,使清代货币地租有所发生,有所发展,但在中国货币租的漫长岁月里,它的变化极其微弱,发展极端迟缓,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也是最主要的,是商品经济的不够发展和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清代商品经济有所活跃,但发展得还是不够充分。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有限,主要是个体生产,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作坊还不发达,分布地区也不够广泛。商业贸易在一些大城市很兴盛,然而不普遍,有些地方还停留在以物易物状态。商品经济的一定活跃,以较多的较好的商品刺激地主的购买,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的不够发展,有限的商品,使地主的购买欲很难普遍地急骤上升。我们在许多方志中看到这样的记载,说该地俗尚古朴,人们不事奢华,衣食住行率尊古制,若有稍异者,则目之为纨绔,或曰风俗日偷。这都表明该地商品经济的不发达。与商品经济发展有限相联系的是自然经济的牢固,农村家庭副业与农业紧密结合,更使商品经济难于冲破自然经济的禁锢。由于购买有限,大多数地主不那么迫切需要大量的金钱,他们宁愿收取实物地租,当需要货币支出时再行出卖实物,以获得金钱,而不愿直接向农民征收货币。如安徽石埭县人沈廷襄,于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捐田租二百石给县学,“累年收贮易钱为岁科两试” 民国石埭备志汇编卷3人物志。他需要货币,但不收金钱,可见当地少有收钱习惯和条件。固守实物租的陈规,使货币地租很难迅速发展。第二,货币制度和物价不够稳定。如同商品经济有所活跃而又不够发展一样,货币流通有所扩大,但货币制度和物价又不够稳定。这种状况既有有利于货币地租出现的因素,又有限制它发展的不利因素。清代的货币制度是银、钱并用,大计量一般用银,小计量用钱。银、钱的比价不固定,据杨端六的研究,整个清代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清初到嘉庆十二年,比价相对稳定,一两银子兑换制钱在七百文至一千四百文之间;第二个时期是嘉庆十三年到咸丰六年,比价上升至二千文左右;第三个时期又回落了 杨端六:关于清朝银钱比价变动的问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1956年第一期。清代物价的不够稳定要比银钱比价的变化为剧烈。与民生关系最密切的粮食的价格虽有短期的稳定,但总的倾向是较大幅度的上升。以江南的苏松常镇四府的米价为例,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当地大旱,米价昂贵,每石七百文;雍正乾隆初,平年,米石一干余文;乾隆中一千四、五百文;1785年(乾隆五十年)以后,在二千七百文至三千五百文之间 钱泳:履园丛话卷1米价。在雍正至乾隆中的四十年间,米价从一千文上升为一千四、五百文,提高了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平均每年提百分之一,很平常,但1707年至1785年的近八十年间,从七百文到三千五百文,整整涨了五倍,幅度就相当大了。而且七百文的米价还是旱年的,若是平年,还到不了这个价格,那么后来米价上涨的幅度就更大了。地主采用货币地租就碰到银钱比价不够稳定和粮价很不固定的问题。施行货币租的地主,相当多的人以制钱计量,但钱价下跌,地主感到不合算。从粮价看,货币租是定额租,粮价上涨贬值,而收租货币量不变,等于减少地租。地主在损失中,认识到货币租不如实物租有利,他为什么非要自找倒霉,去实行货币租呢!所以货币制度和物价的不稳定,严重影响到货币地租的产生和发展。有的地主原来实行货币租,后来又改为实物租,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如泾县水西书院,乾隆时期有田二分,岁收租银,到嘉庆年间,都改为“按亩监分” 乾隆泾县志卷3下;嘉庆泾县志卷8。,就是采行了实物租的分成制。 第三,地主阶级极端腐朽,很少从事经营。中国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向农民滥索高额地租,以事满足。他们中多数人对生产丝毫不感兴趣,极少经营手工业和商业,对农业也难得过问。只有极少数人经营农田,成为经营地主。许多大地主甚至中等地主跑到城里,追求享乐,成为城居地主。能够振奋他们的事情,莫过于高利贷,这就同生产更加脱节了。地主基本不经营手工业、商业和农业,不需要搞投资,因而限制了他们占有货币的要求,就不会急于谋求改变实物地租的传统方式。 第四,佃农缺乏经济力量,货币租不能保障。中国的佃农在封建剥削下,经济力量薄弱,生活极端困难。以压缩自身的必要支出,交纳高额地租(关于交纳货币租的农民的经济状况,后面还有机会谈到)。如有不能完纳的情形发生,凶狠的地主采取暴力手段,或派人径去田里抢割庄稼,或至佃农家搜抢粮物。这在实物租下,是“合理合法”的。在货币租下,这种现象仍有发生,如陕西洋县福神庙租给戴德耕种的土地,每年收租钱二千文,1795年和1796年两年,戴德因贫穷欠租,1797年麦熟时,庙中会首就要以麦作抵,还开枪打死正在收麦的戴德 档案,嘉庆三年第65包。又如江西宁都州王有祥将山场租给王其忠,数年间王其忠欠租钱五百余文,1797年,王有祥就强行砍树十三株,以顶租钱 档案,嘉庆三年第65包。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地主本来是要农民卖掉粮食或其他生产物交租钱,现在自行去抢粮物,道理上说不过去尚不要紧,重要的是他们自我破坏收租制度。因此,地主在施行货币地租的条件还不完全成熟时,与其用货币租束缚自己,何如干脆坚持实行实物地租! 上述种种,表明货币地租要发展,要代替实物地租,是有条件的,是非常困难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时,这种转化是很少能够发生的。这一点,当我们看到罗马皇帝屡次试行这种转化都没有成功,看到在人们至少已经把实物地租中当作国税存在的部分一般转化为货币地租以后,又回到实物地租上来的事实的时候,就可以得到证明。法国革命以前的情形,也可以作为实例,说明这个演变过程上的相同的困难。那时候的法国,货币地租还和以前各种地租形式的残余混合在一起,夹杂在一起。”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1966年人民出版社版第932933页。中国封建社会的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比西方更困难,时至清代,条件还不成熟,它要取代实物租的地位,尚有漫长而艰巨的历程。三、 货币地租制下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封建货币租制时,农民与地主的关系问题,我们先从租佃契约谈起。中国封建时代佃农与地主具有契约关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迟可以上溯到唐期,那还是纯粹实物租形态的时代。从唐到清,实物租制的租佃契约,其条文不外为:租种田地的面积;地租数量及品种;租佃期限;佃农保证用心耕种,按时按量交租;佃农若不依约承担义务,地主或撤佃,或告官究治。一般说来,契约中没有地主直接控制农民人身的内容,但不等于不包含这个因素。所谓“用心耕种”,就是农民耕作或轮休土地,种植何种作物,没有自主权。有的地主以所谓“督耕”,在生产过程中支配农民。保证交租的背后,就是撤佃和告官。欠租农民会被捉进公堂,投入监狱,严刑追逼。地主通过政府的暴力实现地租剥削,这种地租实质是强迫从事剩余劳动。所以中国立有文契的实物租制的租佃关系,仍然表现出地主对农民的某种人身控制,不过它是由封建国家加以实现作为其特点。交纳货币地租的农民,同样没有自由种植权。陕西周至县佃农王漋,于1797年(嘉庆二年)十二月经王腊娃作中,租种王如玉二亩旱地,讲定每年租钱一千三百文,当即给了次年的租价,到三月初,王漋在那地里种了棉花,王如玉因他种了经济作物,非要加租钱,王漋不答应,王如玉就去把棉花苗犁毁 档案,嘉庆三年第59包。在歧山县,佃农朱式金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起佃种强仁八十亩山坡荒地,每年租钱二千四百文,1796年强仁要收回自种,朱式金以费了工本开荒,要求承佃一半,强仁不允,卒经人说合,拨出三亩给朱耕种,以酬开地工力。朱于是在那三亩地上种了油菜,强“见油菜茂盛”,硬要收租钱,并派人去犁毁油菜 档案,嘉庆三年第70包。地主就害怕农民改进耕作,提高产值,好像那样他就吃了亏,割了他的肉,非破坏不可。这样一来,农民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生产,是不可能的。 收取货币租的地主可以破坏租约,甚至任意夺佃。湖北黄梅县清江镇庙园地,自1793年起租给唐秀儒种菜,每年租钱二千四百文,到1796唐秀儒早早交了全年租金,九月间,庙方提出收回园地,唐以租已交,请求明年退佃,卒不见容,以致引起凶杀案 档案,嘉庆三年第58包。乾隆后期,湖南武陵严昌平买严添容之父的两块山地,由出卖者承佃,每年租银二钱,1790年严添容只欠租二钱,就被撤佃 档案,嘉庆三年第62包。1796年,浙江嵊县佃农刘金贵因无力承种退还竹有绍的租地十六亩,次年向金有法等转佃麻地二亩,年租一千文,到九月未还租,金有法等就犁田撤佃。由此可见,地主对农民实行超经济强制,以保证其地租剥削,而农民的佃权却根本没有保障。中国的历史事实是,无论实物租还是货币租,都有定立契约的。它所规定的主佃关系表面上不是赤裸裸的隶属关系,实质上还是农民受着地主的一定程度的人身控制。但是货币租制的农民与实物租制的农民的身份地位,毕竟有所不同,这是由附加地租的取消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实物地租施行的时候,附加地租是它形影不离的伴侣。农民在交纳正额租粮以外,要给地主送一些农副产品,地主或其管家来收租时,佃农也要请客送礼。所送物品和数量,地主要把它写在契约上,或作口头的规定,农民要像对待正租一样,不得缺少。有的地方,农民还要到地主家里作数日的无偿劳动。租外加租,这是极其野蛮的剥削,丑陋的规则。附租,是一种贡献,是下属对主人因有人身隶属关系而作的贡纳,它反映着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附租,原本交纳实物,但也在向着纳钱的方向发展。如雍正时期,江苏崇明县的佃农除交纳两季正租外,还有“轿钱”、“折饭”、“家人杂费”等项附加地租朱批谕旨李卫奏折。都是折钱收纳。关于这个问题,傅衣凌在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一书中搜集了有关资料,并作了很好的说明。该书第164页录有可能是乾隆年间的一份流水账的记载:收正租租谷外,又收“冬牲钱八十文”。第61页录有嘉庆二十二年一份租佃契约:“年例供顿席(应钱二十文正)。第62页录道光十九年的一个契约:“牲、顿折钱六十三文。”这里的“牲”、“顿”(席)钱,就是将附租的冬牲、酒席折成货币交纳,这是附租的改折。但是它们的正租都是实物租,改折的仅仅是附租。傅衣凌检索乾隆时和民国时修的两种尤溪县志发现该县开山书院的田产,在乾隆三十五年收折租,包括拆租钱和折冬牲钱,到道光三年,更定租额,原来的实物量没有变,而折收的钱增多了,可是折租中只有正租的准折,没有冬牲钱一项。傅衣凌认为折租的增加,不是因粮价上涨造成的,而是把冬牲钱加了进来 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第38页。我们同意他的意见。由此我们还形成一种看法:随着货币地租的实行,附加地租被归并到正租中,取消了它的名目。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货币租的实行者,都没有附租。附租,从同实物租结合,到货币租时被取消,这是历史的进步,其意义不光在由实物变为货币,重要的在于它的名目的被取消,标志着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削弱。由此可见,农民人身权利的提高,同货币租的实行,是同时发生的。清代货币租的实行,对农民经济的发展没有提供多少有利的因素,因为它没有像西方货币租流行时租佃契约期限长的那种情况。清代货币租的租约期限很短。广东东莞县香月南租种王姓尝田,租期定为五年,年满需另行转批 李文治辑: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资料第一辑第74页。四川威远县佃农陈文发与地主罗淳红议定佃耕十年 李文治辑: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资料第一辑第74页。安徽南部有一些棚民租山交银,像休宁县六百多棚民出租银二千六百两承种山地,他们的租佃期限“或十年,或十五年,或二十年至三十年”,“年满退还” 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从这些事例获知,租佃期在五年到三十年之间,为时不长。约满之后,或退佃,或另议租钱,因此佃农不能长期地把租价固定在一定数量上。只有长期固定租价才对佃农有利,他才可以利用长时期内物价变动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即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根据租约,他交纳的货币量不变,而出卖粮食的价格提高,赢得一个差价。租期短,地主易于加租,农民就得不到差价的机会了。清代货币租的情况正是这样。前面提到过山阴王氏祠堂在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规定,祠田租钱每亩一千二百文,过了二十八年,即乾隆五十六年,该族族长和祠堂执子们议定,祠田每亩租金改为一千六百文,比原租价提高三分之一。歙县马田实行折租制,原定每石租粮折银五钱五分,后改为六钱 民国歙县志卷3赋役。山阴王氏在改议地租时说:“田亩租息,却难一定,总归时值估价,就时论事也。”中南王氏宗谱卷首。他们的原则是以实物为基准,确定地租的货币量,保障他们的地租水平。为此要经常调换租约,重议租价。这就是中国货币租约期限短的原因。交纳货币地租的农民的经济状况,绝大多数都很差,承租田地少,经营规模小,请看农民承佃状况示例表:农民承佃状况示例表佃农地主佃田亩数平均亩数租银额(两)备注资料来源左星等泾县县学1052以两户佃农平均乾隆泾县志卷3学校王纲科等泾县县学11.25.61.756以两户佃农平均同上卫谋等泾县县学1052以两户佃农平均同上肖万等三人泾县县学11.53.83.5道光泾县续志卷1书院赵球等五人泾县水西书院20.54.10.54乾隆泾县志卷3书院赵现巨等泾县水西书院田24地10山1片田12地55以两户佃农平均同上叶显等泾县水西书院157.52.35以两户佃农平均同上马丁香等泾县水西书院4.120.792以两户佃农平均同上许霞等泾县水西书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1-2026年中国调音台行业市场供需格局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年茶粉市场分析报告
- 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 2025年中国云安全服务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
- 中国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企业报告(业主版)
- 中国气动式打胶套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医院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河北邯郸高考数学试卷
- 2024年中国硬脂酸钙行业调查报告
- 智慧城市农贸中心初步设计
- GB/T 23821-2022机械安全防止上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 MT/T 199-1996煤矿用液压钻车通用技术条件
- GB/T 7673.3-2008纸包绕组线第3部分:纸包铜扁线
- GB/T 25980-2010道路车辆旅居挂车和轻型挂车的连接球尺寸
- GB/T 24218.1-2009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1部分: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 手术讲解模板:肩关节全部置换术课件
- 反恐安全会议记录1
- 食堂伙食收据样稿
- DB4409∕T 06-2019 地理标志产品 化橘红
- 《悦纳自己》
- 报刊发行业务知识精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