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论物权的效力及其反思 龙 飞(07法本)指导教师:蒋为群内容摘要 物权的本质,是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因此,物权效力的本体,在于社会性地容忍以直接支配标的物来实现其各个物权的内容,而无需他人的协助。物权效力,是指法律赋予物权的作用力和保障力。如果纯粹从学理上来看,这个概念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法学研究不能脱离立法和司法现实来进行,应当遵循立法和司法逻辑来确定法学上的概念。民法是以“权利救济”的基本模式来构建的。因此,在相关概念上应当区分权利和权利的保护,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样一来,就会发现物权效力的概念是存在逻辑问题的。这一概念将物权和物权的保护纳入物权效力的范畴,违背了区分权利和权利保护的基本逻辑。所以,对物权效力的认识有必要做进一步检讨。物权效力应当仅指法律赋予物权的作用力,是物权行使的法律效果。按照区分权利和权利保护的基本逻辑,对物权效力的理解应当从物权本身来进行,而不应当考虑物权的保护问题。关键词民法;物权;效力“物权”是由中世纪西方注释法学派首先提出的,是其在研究罗马法中规定的所有权、用益权、居住权、奴畜使用权、地役权等财产权的过程中所作出的抽象概括。法律中正式使用“物权”这一概念始自于1811年制定的奥地利民法典。该法典的第307条中规定:“属于个人之财产权利,可以对抗任何人者,为物权(dingliches Recht)。” 物权为直接支配特定物,享受其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包括以下含义:1.物权为直接支配物的权利2. 物权为支配特定物的权利3.物权为可享受物之利益的权利4.物权是一种能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例如,所有权人可以依其意思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其所有物。宅基地使用权人、国有土地使用权人可以使用该宗土地,从事自己住房或者房地产开发建设。抵押权人可以对抵押物予以拍卖或者变卖,就所形成的变价清偿其债权。一、物权的效力物权的效力,是指由法律赋予物权的强制性作用力与保障力,反映着物权的权能和特性,界定着法律保障物权人对标的物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程度和范围,集中体现着物权依法成立后所发生的法律效果。物权的效力不是指物权的全部功能和作用的具体表现,也不是仅仅指保护物权人的支配权的完满状态不受侵害所赋予的保障力,而应当是指为使物权的支配效力得以完满实现而由法律所赋予的各种具体的保障力。物权的效力应概括为对其他物权的排他效力、对债权的优先效力、物权追及效力和物上请求权几个方面。、物权的排他效力通论认为物权的排他效力是指同一标的物上已成立的物权排除互不相容的物权再行成立。具体表现为:(1)同一标的物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2)以占有为内容或前提的他物权,只能有一个,但地役权除外。(3)抵押权等担保物权复数地存在于担保物上时,针对物的不同价值部分设立,效力上有先后次序 。但也有学者提出新的观点认为,通说所指的上述方面只是物权排他效力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物权排他效力还体现于物权人排除非物权人不当干预,不当拒绝其物权存在和实现的效力。” 由此,将物权排他效力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排他效力是表示:(1)同一标的物上,不存在多个所有权,也不容许存在内容相同、时空位置相同的占有权;(2)同一标的物上存在的物权,在各自的范围内独立自主,任一物权不受其他物权的不当干预和不当拒绝,能排除其他物权侵入自己的权利范围;(3)任一物权都能要求非物权人履行一定的义务,作为的或不作为的,当非物权人不履行相应的义务时,即构成对物权的侵害。物权人有权依物权保护的方法排除对物权的侵害。” 排他效力是物权共有的效力,但各种物权的排他效力的强弱程度有所不同。所有权具有最强的排他效力,在一物之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以占有标的物为内容的他物权的排他效力仅次于所有权,其可与所有权并存于一物之上,也可以与不以占有为内容的定限物权并存,但在同一标的物上不能同时存在二个以上以占有为内容的定限物权;不以占有为内容的定限物权的排他效力最弱,在同一物上仅不能同时存在内容完全相同的此类物权,但可存在数个同种类的物权。物权的优先效力物权之间的优先效力,简称为物权间的效力,该效力被认为是物权的对内效力,是指在同一物上存在两个以上物权时,一个或其中几个物权对其他物权的效力,实质上是确定哪个物权能够优先实现。1.物权之间存在优先性不相容物权相互之间的效力,即在同一标的物上不容许存在有数个同一内容的物权,此时先发生者具有优先性。同一标的物,有两个以上不同内容或性质之物权存在时,成立在先物权优先于成立在后之物权。此即“时间在先,权利在先”之原则,此之所谓优先效力,又可细分为两种形态:)优先享受其权利,例如在同一不动产上设有抵押权后,再设定抵押权者,其优先效力,依登记之先后定之,亦即先成立之抵押权优先于后成立之抵押权享受其效力。又如同一供役地上,水源充足,先后设定两个以上之汲水地役权,倘以后有水源不足之情事时,设定在先之地役权亦优先于设定在后之地役权。)先成立之物权会压制后成立之物权,此即后物权之存在,若有害于先物权时,后物权会因先物权之实行而被排斥或消灭,例如抵押权设定后,在同一土地上再设定地上权而有害于抵押权时,抵押权实行时可请求将之除去。但同一标的物上不仅可以并存两个以上不同内容或性质的物权,即便是同一内容或性质的物权,如其内容和性质许可,也得并存在同一物上。例如两个以通行、取水或眺望为内容的完全相同的地役权就可以并存于同一土地上。这类表述范围未免过窄。其实,从上文所举例子也可以看出,该观点所要表达的意思实为就同一标的物,有两个以上性质或内容上可以相容的物权存在(如数个担保物权并存于同一标的物上或者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并存时),成立在先的物权优先于成立在后的物权。在所有权与他物权之间,他物权得在一定范围内支配其物,则他物权当然有优先于所有权的效力。作为先成立的物权,优先于后成立之物权的例外情形主要有:定限物权优先于所有权。定限物权,是于一定范围内限制所有权的权利。同一标的物上,定限物权虽成立于所有权之后,但仍有优先于所有权的效力。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不论将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作为物权相互间有优先效力的体现还是例外,都不影响他物权的实现。物权优于债权,指在债权的标的物上成立物权时,或者说在同一标的物之上既有物权又有债权时,无论物权成立于债权之前或者之后,物权都有优先于债权而实现的效力。债权是请求债务人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请求权。债权的客体是给付行为,而物权的客体为物。有学者认为债务人的给付指向特定财物,则形成债权指向给付行为,给付行为指向特定标的物的连贯效力,即通过给付行为作为中介,债权的效力及于特定的物。这种理由并无说服力,因为其所提及的连贯的效力过于逻辑化和间接化,这种间接影响力必须以债务人的给付为中介,因此其强度自然与物权的直接支配力无法相比,因此不如直接以物权的绝对性、支配力来解释更为直接而不至于过于迂回和远隔。其实承租人对物的占有、使用等,并非是债权对物权的直接支配,因为这种支配必须以物的交付为前提,且一般不能对抗物权的支配力;在借用的场合更为明显,债权毕竟只是一种相对权。况且有些学说认为租 赁权已经物权化了,甚至认为所谓“买卖不破租赁”并非债权物权化的表现,而是租赁权本身就具有物权效力,只是到今天人们才发现租赁的物权性质。有人举例说抵押合同产生的抵押权中,权利人并不直接占有抵押物,也不使用、收益抵押物,在不登记的情况下甚至不具有对世性,却仍然被认为是物权:租赁权人对租赁物可以占有、使用、收益,登记的租赁权有强大的对抗力,反而不被认为是物权,因此物权和债权的区分日益模糊。2.物权之间无优先性优先的效力,是指物权优先于债权之效力,即债权标的之物成立物权时,则原则上物权有优先之效力。其根据是,在民法上,动产依交付而转移,不动产物权依登记而设定、转移,不容有同一内容物权之同时成立,所以只有物权成立与否的问题,而非效力优先之问题。惟抵押权因登记之先后而定其次序,然而这是物权之次序,即为物权效力强弱问题。同上,如果说物权的优先力仅指或者说还包括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那么实际上也就否定了“物权具有优先效力”这一命题,根据一物一权原则,一物之上不能有内容相同的两个物权,那么也就无所谓哪个物权优先的问题。物权的追及效力 物权的追及效力,指物权成立后,其标的物不论辗转流通至何人手中,物权人均得追及标的物之所在而直接支配其物,并实现物权内容的效力,也称追及权。物权的追及效力对于保持物权人对物之圆满状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他物权之标的物的所有人合法处分其所有权时,对于他物权之行使和实现意义重大。这是因为,一物之上他物权的设定,并不能限制或剥夺所有权人对物的处分自由,而所有权人的处分行为必将影响到他物权的实现。若没有物权的追及效力以增强他物权的实现力,则他物权将会因标的物的移转而落空。物权的追及效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中:一是当标的物由无权处分人转让给第三人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物权人有权向第三人请求返还原物。物权在此种情况下所具有的追及效力属于物上请求权的一种形式;二是当抵押人擅自转让抵押物给第三人时,抵押权人得追及至抵押物之所在行使抵押权。 物权的追及效力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物权法为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对物权的追及效力设有若干限制:第一,善意第三人对标的物占有受即时取得制度和时效取得制度的保护。当善意第三人按即时取得制度或时效取得制度取得标的物所有权时,原所有人无权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只能请求无权处分人赔偿损失;第二,物权未按法定方式公示者,不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法律效力,即对善意第三人不具有追及效力。例如,未经登记的抵押权,如抵押人将抵押物擅自让与第三人,抵押权人不得追及至第三人行使抵押权;第三,物权登记错误时,与登记名义人进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受登记公信力的法律保护,真权利人对善意第三人无追索力。物上请求权 1.物上请求权物权的物上请求权是在物权的实现上遇有某种妨害或可能会发生某种妨害时,物权人有权对于造成妨害其权利事由发生的人请求排除此等妨害。物权请求权最初是为保护所有权而设的,因此,所有权具有物权请求权效力自无疑义。这种请求权是物权基于绝对权、对世权,可以对抗任何第三人的性质而发生的法律效力。它赋予物权人各种请求权,以排除物权的享有和行使过程中的各种妨害,从而恢复物权人对其标的物的原有的支配状态。物权的请求权是用益物权的效力表现,它以恢复物权人对标的物的支配状态为目的。在物权存续期间,遇有妨害物权的情形时,物权人即得行使该请求权,以使自己的权利得到保护。物上请求权的行使是物权人在其权利受到妨害后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责令侵害人履行特定的行为。实践中一般都是物权人在直接向侵害人提出请求未得结果,仍不能实现和保护其权利时,物权人即依法请求法院裁判,责令侵害人返还原物、排除妨害、停止侵害、消除危险。物上请求权的行使所产生的费用应当以相对人负担为原则。这是因为物上请求权,无论是返还请求权还是保全请求权(排除妨害、防止妨害的请求权),都是以相对人负有应为返还原物或排除妨害、防止妨害的行为的义务为内容的。既负有义务,当然亦应负担费用。这种费用负担与以恢复物权的支配状态的物上请求权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它是因物上请求权的行使而产生的债权,因而还应当参照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原理来确定其债务负担。否则,如绝对贯彻由相对人负担费用这一原则,必然损害相对人的正当权益,有违法律的公平原则。因此,在物上请求权的行使费用由相对人承担这一原则以外,还应当有以下的例外:(1)引起物上请求权发生的事由是由物权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应当由物权人自己承担行使请求权所发生的费用;(2)引起物上请求权发生的事由是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的,应当由第三人承担行使请求权所发生的费用。物权人应当以自己的费用行使请求权,再向第三人追偿;(3)引起物上请求权发生的事由是由不可抗力、意外事件造成的,按照“谁受利益、谁担费用”的原则,应当由物权人承担行使请求权所发生的费用。2物权请求权的性质物权请求权的性质则颇有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物权的作用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物权作用的体现,而非独立的权利。理由在于:其一,权利有被侵害性,而物权请求权的“被侵害性”不存在,物权请求权是作为物权的救济手段出现的;其二,权利总是与某种利益相联系的,且权利须有权利内容作为内核,但物权请求权本身既无利益,也无内容。其三,从各国的立法规定和司法判例来看,难以得出物权请求权是一种独立的权利的结论。在德国民法典,物权请求权是一种附属权利;在日本民法判例,物权请求权应是物权作用或权能的体现;在台湾民法典和司法判例,物权请求权乃物权之作用。第二,债权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物权受到侵害后产生的债权。第三,独立请求权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一种既不同于物权也不同于债权的独立的请求权。物权请求权是一种相对法律关系,与作为绝对权的物权是有区别的。但物权请求权与债权也有所不同:首先,物权请求权以物权的存在为前提,债权请求权以债权的存在为前提;其次,物权请求权具有消极性,债权请求权具有积极性;再次,物权请求权的目的在于恢复物权的圆满状态,债权请求权的目的在于补偿损害;最后,基于物权的优先效力,当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并存时,物权请求权有优先的效力。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一,物权的作用说是不合理的。其一,“权利有被侵害性”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但认为物权请求权没有“被侵害性”则是不正确的。“被侵害性”应从广义上理解为“利益的不能实现”,物权请求权也存在不能实现的情况,因而物权请求权也有“被侵害性”。其二,物权请求权是对物权的保护,物权本身就是物权请求权的利益所在。物权请求权包括返还原物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妨害防止请求权等类型,而每种类型都有相应的权利内容。认为物权请求权既无利益又无内容是不符合事实的。其三,德国将物权请求权作为一种附属权利,而日本和台湾地区则将其作为物权的作用。“附属权利”并不等同于“作用”,例如抵押权也是附属权利但不能视为债权的作用。各国的分歧只表明对物权请求权性质认识的不同,但不能得出物权请求权是物权作用的结论。其四,物权的作用应当来自于物权本身,物权请求权是对物权的保护。权利和权利的保护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将物权的保护与物权等同起来是违背区分权利和救济的民法基本理念的。第二,债权说也是不足取的。将原权利的请求权和救济的请求权统统纳入债权虽然有形式上的合理性,但欠缺实质上的合理性,也违背了区分权利和救济的民法基本理念。第三,独立请求权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既不同于物权也不同于债权是正确的,但在分析其与债权不同的原因方面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一,如前所述,传统债权只有形式上的一致性,欠缺实质上的一致性,不区分具体债权而进行笼统比较根本无法得出统一的正确结论。其二,由物权的优先效力推论物权请求权也有优先于债权请求权的优先效力是不正确的,因为物权本身并无优先效力。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并存时,原权利性债权请求权应当先行使,因为原权利应先于救济权行使;救济性债权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的行使则应取决于权利人的自主选择。由于上述原因,将物权请求权定性为一种独立的请求权的观点并没有充分的依据。二、对物权效力的检讨对于物权效力所包括的内容,目前我国权威学者多赞同四效力说。四效力说,包括排他效力、优先效力、追及效力、物权请求权效力。学者们赞同该说主要是基于下述考虑:其一,将物权效力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包括排他效力和优先效力,而消极方面包括追及效力和物权请求权效力。从两个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理解既比较全面又利于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其二,在积极方面,排他效力解决物权之间的冲突,而优先效力解决物权与债权的冲突。在消极方面,追及效力是通过一定程度的私人暴力保护物权,而物权请求权效力是通过非暴力的间接请求来保护物权。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体现了法律制度设计上的精巧和完备。事实上,纯粹从学理上考虑,物权效力的设计是很完美的。但由于违背前述的基本逻辑,物权效力作为一个整体的制度只能存在于学理上而无法在立法中得以规定。当然,这并不是说物权效力所包括的内容没有意义。事实上,学理上物权效力所包括的内容在立法上是不可缺少的,只是不规定在物权效力中而已。排他效力和优先效力是用来解决权利冲突的规则。多数学者将排他效力和优先效力视为物权本身的特性,并以此作为与债权的区别之一。个人认为,民事权利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从整个民法层面上看民事主体的各种民事权利都应当是平等的。但是权利冲突的现象总是不可避免的,法律必须明确规定此时何种权利可以得到优先行使。不能将法律为解决权利冲突所做的规定视为得到优先行使的权利本身的效力,否则,就违背了民事权利平等原则。权利冲突无法通过权利本身来解决,只能由法律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规定。物权本身无法排除他人在其上设定冲突性物权,否则就不可能存在时效取得制度;物权本身也不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否则就不可能存在善意取得制度。由此可见,物权本身并不具有排他效力和优先效力。追及效力和物权请求权效力是用来解决权利救济的规则。根据区分权利和权利救济的基本逻辑,追及效力和物权请求权效力也不是物权本身的作用力。综上所述,物权效力概念不具有立法和司法上的价值,只是一种学理上的分析解释。但这种违背立法基本逻辑的学理概念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相关法律规范的真实含义,因而也就不应当继续沿用。物权效力是物权行使的法律效果,对于此种效果法律无法也无须直接做出规定。物权行使的法律效果无数多样,无法一一规定;而通过对物权内容的规定即可间接保证相应法律效果的实现,也就无须直接规定。注释王利明,物权法专题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李建华、申卫星、杨代雄:物权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1页。王利明,物权法专题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页。陈华彬,物权法原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第92页。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第85页。史尚宽:民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参考文献1、 高富平:物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 李志强 滕晓春:物权法实务精答,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3、 王 轶:物权法解读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4、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 陈华彬著: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6、 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 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上),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What i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erty rights and reflectionLongfeiSummary The essence of real right, is the direct control over certain things, and enjoy its interests exclusive rights. Therefore, the effect of real to tolerate lies in social reality, and in the subject matter to achieve its direct control over the content of each property without assistance.Effect of real property law gives, refers to the force and safeguard strength. If a purely academic point of view, this concept is without any problems. But the law is a foreign practice-needed curriculum, which has also decided the legal researc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realistic to judicial and legislative, judici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法遗产继承课件
- 民法总则全文课件
- 初中会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 亳州初二会考试卷及答案
- 医疗器械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 民族风少女课件
- 安全生产定义解析讲解
- 线上推广活动方案
- 《统计学-SPSS和Excel实现》(第9版)课件 第5章 参数估计
- 民族自治区域课件
- 2025互联网营销师三级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个案护理
- 毒蕈中毒健康教育课件
- bbc国际音标教学课件
- 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DRG视角下护理管理
- 2025年云南临沧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同声传译市场深度调查及投资效益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红外热成像仪产业发展态势及投资决策建议报告
- PhotoshopCC设计与应用任务教程(第2版)全套课件
- 我给书本穿新衣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