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名词解释.pdf_第1页
刑法名词解释.pdf_第2页
刑法名词解释.pdf_第3页
刑法名词解释.pdf_第4页
刑法名词解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一 一 刑法的解释刑法的解释 1 1 刑法 刑法 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主要是刑罚主要是刑罚 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 2 刑法的解释刑法的解释 刑法的解释就是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刑法的解释就是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3 3 有权解释 有权解释 有权进行法律解释的国家机关对法律条文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有权进行法律解释的国家机关对法律条文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 或作补充或作补充 规定的问题或对于具体适用法律的问题所做的阐释 规定的问题或对于具体适用法律的问题所做的阐释 4 4 立法解释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就是由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立法解释就是由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5 5 司法解释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就是由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司法解释就是由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6 6 学学理理解释解释 学学理理解释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 社会组织 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解释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 社会组织 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 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7 7 文理解释 文理解释 就是对法律条文的字义 包括单词 概念 术语 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就是对法律条文的字义 包括单词 概念 术语 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8 8 论理解释论理解释 论理解释就是按照立法精神 联系有关情况 从逻辑上对刑法所作的解释 论理解释就是按照立法精神 联系有关情况 从逻辑上对刑法所作的解释 9 9 当然解释当然解释 在法律条文当然的范围之内进行解释 在法律条文当然的范围之内进行解释 10 10 扩张扩张解释解释 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11 11 限制解释 限制解释 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 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 二 刑法的基本原则二 刑法的基本原则 12 12 刑法基本原则刑法基本原则 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 具有指导和制约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 义义 并体现我国刑事 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法治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基本精神的准则 13 13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14 14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对对任何人犯罪任何人犯罪 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 社会地位社会地位 职业性质职业性质 财产状况 政治面貌 才能业绩如何 都应追究库刑事责任 一律平等的适用刑法 依法财产状况 政治面貌 才能业绩如何 都应追究库刑事责任 一律平等的适用刑法 依法 定罪 量刑和行刑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定罪 量刑和行刑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5 15 定罪一律平等定罪一律平等 任何人犯罪无论其身份任何人犯罪无论其身份 地位等如何地位等如何 一律平等对待一律平等对待 使用相同的定罪使用相同的定罪 标准 标准 16 16 量刑一律平等 量刑一律平等 犯相同的罪且有相同犯罪情节的 应做到同罪同罚 犯相同的罪且有相同犯罪情节的 应做到同罪同罚 17 17 行刑一律平等行刑一律平等 在执行刑法时在执行刑法时 对于所有的受刑人平等对待对于所有的受刑人平等对待 犯罪行相同犯罪行相同 主观恶性相主观恶性相 同的 刑罚处遇也应相同 不能考虑权势地位 富裕程度使一部分人搞特殊 对另一部分同的 刑罚处遇也应相同 不能考虑权势地位 富裕程度使一部分人搞特殊 对另一部分 人则加以歧视 人则加以歧视 18 18 罪责刑相适应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原则 犯多大的罪犯多大的罪 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 法院法院就就也应判处其相应轻也应判处其相应轻 重的刑法重的刑法 做到重罪重 做到重罪重罚罚 轻罪轻 轻罪轻罚罚 罪刑相当 罚当其罪 罪刑相当 罚当其罪 19 19 罪行相当原则的司法适用罪行相当原则的司法适用 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思想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思想 把量罪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把量罪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 的位置的位置 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 强化量刑公开的执法观念 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 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 强化量刑公开的执法观念 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 殊的现象 实现执法中的平衡和协调统一 殊的现象 实现执法中的平衡和协调统一 三 刑法的效力范围三 刑法的效力范围 22 22 刑法的空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效力 是指刑法对地和是指刑法对地和对对人的效力人的效力 也也就是要解决就是要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问题 23 23 属地原则属地原则 以地域为标准以地域为标准 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 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都适用 本国刑法本国刑法 反之 在本国领域外犯罪 都不适用本国刑法 反之 在本国领域外犯罪 都不适用本国刑法 24 24 属人原则属人原则 以人的国籍为标准以人的国籍为标准 凡是本国人犯罪凡是本国人犯罪 不论不论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 域外 都适用本国刑法域外 都适用本国刑法 25 25 保护原则保护原则 即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即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 凡是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凡是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 不论犯罪人不论犯罪人 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 也不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 都适用本国刑法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 也不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 都适用本国刑法 26 26 普遍原则普遍原则 即以即以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为标准为标准 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 也不也不 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是外国人 也不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 都适用本外国人 也不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 都适用本 国刑法 国刑法 27 27 外交特权和豁免权外交特权和豁免权 指一个国家为保证驻在本国的外交代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正常执行指一个国家为保证驻在本国的外交代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正常执行 职务而给予的一种特殊权利和优遇 职务而给予的一种特殊权利和优遇 28 28 自然失效自然失效 即新法实施后代替了同类内容的旧法 即新法实施后代替了同类内容的旧法 或者由于原来特殊的立法条件已经消或者由于原来特殊的立法条件已经消 失 旧法自行废止 失 旧法自行废止 29 29 刑法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 指刑法生效后 指刑法生效后 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 否适用问题 如果适用 就是有溯及力 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否适用问题 如果适用 就是有溯及力 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30 30 从旧原则从旧原则 即按照行为时的旧法处理 新法没有溯及力 即按照行为时的旧法处理 新法没有溯及力 31 31 从新原则从新原则 即按照新法处理 新法有溯及力 即按照新法处理 新法有溯及力 32 32 从新兼从轻原则从新兼从轻原则 即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即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 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 要按要按 照旧法处理 照旧法处理 33 33 从旧兼从轻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 即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即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 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 则则 要按照新法处理 要按照新法处理 四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四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34 34 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指刑法所保护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35 35 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 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注造成损害的客观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注造成损害的客观 外在事实特征 外在事实特征 36 36 犯罪主体 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犯罪主体 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 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里态度 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里态度 五 犯罪客体五 犯罪客体 37 37 犯罪的一般客体犯罪的一般客体 是指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是指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 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 系的整体 系的整体 3 38 8 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 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 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 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3 39 9 犯罪的直接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 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即我国即我国 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4040 简单客体 即单一客体 指某一犯罪行为只直接侵害一种具体社会关系 简单客体 即单一客体 指某一犯罪行为只直接侵害一种具体社会关系 4141 复杂客体 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 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40 40 主要客体主要客体 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的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的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 刑法予以重点保护刑法予以重点保护 的社会关系 的社会关系 41 41 次要客体次要客体 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的客体中程度较轻的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的客体中程度较轻的 刑法予以一般保护的刑法予以一般保护的 社会关系 也称辅助客体 社会关系 也称辅助客体 42 42 随机客体随机客体 是指在某一具体犯罪侵害的复杂客体中可能由于某种机遇而出现的客体是指在某一具体犯罪侵害的复杂客体中可能由于某种机遇而出现的客体 也也 称随意客体 选择客体 称随意客体 选择客体 43 43 犯罪对象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具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具 体物 基本含义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物 体物 基本含义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物 六 犯罪的客观方面六 犯罪的客观方面 45 45 危害行为 是指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身体动静 危害行为 是指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身体动静 46 46 作为 是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作为 是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47 47 不作为不作为 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 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 为 为 48 48 作为犯罪 实际上以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称为作为犯罪 作为犯罪 实际上以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称为作为犯罪 49 49 不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 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直接规定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直接规定 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 情节严重或情情节严重或情 节恶劣的行为节恶劣的行为 50 50 纯正不作为犯罪又名真正不作为犯纯正不作为犯罪又名真正不作为犯 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相对的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相对的 只能以不作为的行为只能以不作为的行为 形式构成的犯罪 形式构成的犯罪 51 51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不纯正不作为犯罪 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 并且能够实行并且能够实行 而不实行的犯罪形式 而不实行的犯罪形式 52 52 持有是指行为人对特定物品进行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支配 控制持有是指行为人对特定物品进行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支配 控制 53 53 危害结果危害结果 广义 是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 狭义 是广义 是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 狭义 是 指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 指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 54 54 构成结果是指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构成结果是指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55 55 非构成结果非构成结果 是指不属于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是指不属于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以及轻重如何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以及轻重如何 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而只是在行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影响到行为危害性程度大小 进而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而只是在行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影响到行为危害性程度大小 进而 影响到量刑的轻重 影响到量刑的轻重 56 56 物质性结果物质性结果 是指现象形态表现为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 一般是有形的 可测量确定是指现象形态表现为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 一般是有形的 可测量确定 的 的 57 57 非物质性结果非物质性结果 是指现象形态表现为非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 往往是无形的 不可测是指现象形态表现为非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 往往是无形的 不可测 量确定的 量确定的 58 58 间接结果间接结果 是指某一行为对其侵害的对象造成损害之后而连带引起的其他损害后果 是指某一行为对其侵害的对象造成损害之后而连带引起的其他损害后果 59 59 刑法因果关系刑法因果关系 是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是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60 60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是指犯罪特定的时间 地点和方法 手段 等因素 任何犯罪都是指犯罪特定的时间 地点和方法 手段 等因素 任何犯罪都 是在一定的时间 地点 采取一定的方法 手段 实施的 在刑法上 它们并非都是犯罪是在一定的时间 地点 采取一定的方法 手段 实施的 在刑法上 它们并非都是犯罪 构成的要件 而只是少数犯罪 才将它们作为构成要件加以规定 即它们是选择性的客观构成的要件 而只是少数犯罪 才将它们作为构成要件加以规定 即它们是选择性的客观 要件 要件 七 犯罪主体七 犯罪主体 61 61 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犯罪主体特殊身份 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 格 地位 或状态 一般主体 刑法不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格 地位 或状态 一般主体 刑法不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 62 62 特殊主体 刑法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特殊主体 刑法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 63 63 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 自然身份是指人因自然因素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自然身份是指人因自然因素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法定身份是指法定身份是指 人基于法律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人基于法律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64 64 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 定罪身份即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身份定罪身份即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身份 又称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身又称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身 份 分为犯罪主体身份与犯罪对象身份 份 分为犯罪主体身份与犯罪对象身份 65 65 犯罪主体身份犯罪主体身份 某些具体犯罪构成中犯罪主体要件必须具备的要素某些具体犯罪构成中犯罪主体要件必须具备的要素 缺此身份犯罪主体缺此身份犯罪主体 要件就不具备 要件就不具备 66 66 犯罪对象身份犯罪对象身份 有些犯罪以犯罪对象具有一定身份为构成要件有些犯罪以犯罪对象具有一定身份为构成要件 缺此身份就不构成该种缺此身份就不构成该种 犯罪 犯罪 68 68 犯罪主体 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犯罪主体 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69 69 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 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 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 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70 70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71 71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行为人仅限于刑法所明确限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行为人仅限于刑法所明确限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而对未明确限定的其他犯罪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明确限定的其他犯罪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7272 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 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 又称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又称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限定刑事责任能力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部部 分刑事责任能力 指因年龄 精神状况 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 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分刑事责任能力 指因年龄 精神状况 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 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 止的危害行为时 虽然具有责任能力 但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止的危害行为时 虽然具有责任能力 但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 一定程度的减弱或降低的情况 一定程度的减弱或降低的情况 101 101 刑事责任年龄 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刑事责任年龄 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 事责任而必须达到的年龄 事责任而必须达到的年龄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也称相对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也称相对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是指已满是指已满 1414 周岁不满周岁不满 1616 周岁周岁 的年龄段 的年龄段 120 120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是指已满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是指已满 1616 周岁的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周岁的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131 131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不满十四周岁 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 不满十四周岁 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 132 132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 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133 133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115 115 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责任能力完备而应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包括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责任能力完备而应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包括 以下两类 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以下两类 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116 116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是指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是指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 的精神病人 的精神病人 117 117 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又称减轻 部分 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是介于无刑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又称减轻 部分 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是介于无刑 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与完全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中间状态的精神障碍人 是尚未完全丧失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与完全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中间状态的精神障碍人 是尚未完全丧失 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121 121 生理醉酒 又成普通醉酒单纯性醉酒 简称醉酒 是通常最多见的一种急性酒精中毒生理醉酒 又成普通醉酒单纯性醉酒 简称醉酒 是通常最多见的一种急性酒精中毒 多发于一次性大量饮酒后 指因饮酒过量而致精神过度兴奋 甚至神志不清的情况 多发于一次性大量饮酒后 指因饮酒过量而致精神过度兴奋 甚至神志不清的情况 136 136 原因自由行为原因自由行为 指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人 但是陷入了无责任能力的状态 行为人原本指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人 但是陷入了无责任能力的状态 行为人原本 可以自由决定 故意或过失使自己一时陷入无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状态 并在这种状可以自由决定 故意或过失使自己一时陷入无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状态 并在这种状 态下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 态下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 137 137 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犯罪主体特殊身份 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 格 地位或状态 格 地位或状态 138 138 一般主体一般主体 刑法不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 刑法不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 139 139 特殊主体特殊主体 刑法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 刑法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 140 140 自然身份自然身份 指人因自然因素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指人因自然因素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141 141 法定身份法定身份 指人基于法律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指人基于法律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142 142 定罪身份定罪身份 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身份 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身份 143 143 量刑身份量刑身份 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身份 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身份 144 144 特殊身份群体特殊身份群体 指主体方面具有某种特殊身份的人群 指主体方面具有某种特殊身份的人群 102 102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 资格 地位 或状态 资格 地位 或状态 103 103 刑法中特殊身份群体 指主体方面具有某种特殊身份的人群 刑法中特殊身份群体 指主体方面具有某种特殊身份的人群 112 112 未成年犯罪的刑事处遇未成年犯罪的刑事处遇 1 1 从宽处理原则从宽处理原则 2 2 不适用死刑原则不适用死刑原则 3 3 不成立累犯原则不成立累犯原则 4 4 从宽适从宽适 用缓刑原则用缓刑原则 5 5 免除前科报告义务免除前科报告义务 113 113 老年人犯罪的刑事处遇 老年人犯罪的刑事处遇 1 1 从宽处理原则从宽处理原则 2 2 原则上不适用死刑原则上不适用死刑 3 3 从宽适用缓刑原则从宽适用缓刑原则 114 114 犯罪孕妇的刑事处遇 犯罪孕妇的刑事处遇 1 1 不适用死刑原则不适用死刑原则 2 2 从宽适用缓刑原则从宽适用缓刑原则 110 110 单位犯罪 由公司 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 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单位犯罪 由公司 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 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 害社会的行为害社会的行为 111 111 单位犯罪的主体 公司 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 团体单位犯罪的主体 公司 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 团体 146 146 双罚制 即单位犯罪的 对单位和单位直接负责人员 代表人 主管人员及其他有关双罚制 即单位犯罪的 对单位和单位直接负责人员 代表人 主管人员及其他有关 人员 均予以刑罚处罚 人员 均予以刑罚处罚 147 147 单罚制 即单位犯罪的 只处罚单位或只处罚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 单罚制 即单位犯罪的 只处罚单位或只处罚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 148 148 转嫁制 单位犯罪的 只对单位予以刑罚处罚而对直接负责人员不予处罚 转嫁制 单位犯罪的 只对单位予以刑罚处罚而对直接负责人员不予处罚 149 149 代罚制 单位犯罪的 只对直接负责人员予以刑罚处罚而不处罚单位 代罚制 单位犯罪的 只对直接负责人员予以刑罚处罚而不处罚单位 辨认能力 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 性质 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辨认能力 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 性质 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70 70 控制能力 是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控制能力 是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71 71 自然人 是指有生命存在的人类独立的个体 自然人 是指有生命存在的人类独立的个体 八 犯罪主观方面八 犯罪主观方面 150 150 犯罪主观方面 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犯罪主观方面 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106 106 犯罪故意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犯罪故意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 生 因而构成犯罪的 是故意犯罪 生 因而构成犯罪的 是故意犯罪 88 88 直接故意直接故意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这并且希望这 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89 89 间接故意间接故意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 心理态度 心理态度 90 90 犯罪过失犯罪过失 是指行为人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指行为人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因为疏忽大意而 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91 91 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 是指是指行为人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指是指行为人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因为 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92 92 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轻信能够但轻信能够 避免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避免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83 83 不可抗力不可抗力 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 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 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 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 84 84 意外事件意外事件 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 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 而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 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 而 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的 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的 85 85 期待可能性期待可能性 是指根据具体情况 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是指根据具体情况 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 为 为 86 86 严格责任严格责任 指法律允许对某些缺乏犯意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是一种不以存在过错为要指法律允许对某些缺乏犯意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是一种不以存在过错为要 件的责任形态 不要求主观上有过错 但也不是必须无过错 只要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危件的责任形态 不要求主观上有过错 但也不是必须无过错 只要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危 害后果 不论主观上处于何种心理状态 行为人都要对此结果负刑事责任害后果 不论主观上处于何种心理状态 行为人都要对此结果负刑事责任 87 87 犯罪目的犯罪目的 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 也就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 也就 是危害结果在行为人主观上的表现是危害结果在行为人主观上的表现 96 96 犯罪动机犯罪动机 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 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 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93 93 认识错误认识错误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刑法性质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刑法性质 后果后果 和有关的事实情况不正确的认识和有关的事实情况不正确的认识 94 94 法律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 是指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 否构成犯罪 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受什么样的刑事处罚的不正确的理解否构成犯罪 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受什么样的刑事处罚的不正确的理解 98 98 假想的犯罪 即行为人的行为依照法律并不构成犯罪 行为人误认为构成了犯罪 假想的犯罪 即行为人的行为依照法律并不构成犯罪 行为人误认为构成了犯罪 99 99 假想的不犯罪 即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却误认为不构成犯罪 假想的不犯罪 即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却误认为不构成犯罪 100 100 事实认识错误 即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事实情况的事实认识错误 即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事实情况的 不正确理解 不正确理解 75 75 客体的错误 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体 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客体 客体的错误 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体 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客体 76 76 对象的错误对象的错误 具体的犯罪对象不存在具体的犯罪对象不存在 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而实施犯罪行为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而实施犯罪行为 行为人误以行为人误以 人为兽而实施杀伤行为 误把非不法侵害人认为是侵害人进行防卫 人为兽而实施杀伤行为 误把非不法侵害人认为是侵害人进行防卫 具体目标的错误具体目标的错误 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实际性质发生了错误的理解 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实际性质发生了错误的理解 78 78 工具的错误 行为人对犯罪工具实际效能的误解工具的错误 行为人对犯罪工具实际效能的误解 79 79 因果关系的错误因果关系的错误 行为人误以为是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犯罪结果行为人误以为是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犯罪结果 行为人所追行为人所追 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 行为人却误以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 行为人的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 行为人却误以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 行为人的 行为没有按照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