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1、大地构造:泛指地壳的组成和结构,一般认为大地构造是研究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运动规律的科学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 2、历史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壳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3、力学分析法:是从研究各种构造(包括显微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组合特征、生成次序以及模拟构造成因机制等入手,推导或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1、岩石圈:又叫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 2、软流圈:从岩石圈底部向下延伸到700公里左右 3、异常上地幔: 具有低Pn速度的区域 4、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5、优地槽:靠近大洋一侧,基底属于洋壳,有火山岩浆活动的沉降区,地壳活动性强,有蛇绿岩,火山物质占重要成分,是优地槽。 6、冒地槽:靠近大陆,基底属于陆壳,无火山岩浆活动,没有蛇绿岩,缺少火山物质,以碎屑岩及碳酸盐沉积为主,是冒地槽。 7、地台: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即基底和盖层)。 8、结晶基底(褶皱基底):下构造层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 9、地台活化:地台发展晚期出现强烈活动的现象。 10、裂陷槽:由断裂大陆边缘的内角部位向大陆地台上延伸的、长期或,某些时期显著活动的、沉降较深的线性拗陷。 1、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2、海底磁异常的特征:正负磁异常条带相间排列,与洋脊平行,并与洋脊为轴两边对称。 3、威尔逊旋回: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二、填空1、五个学派创始人及相应理论名称张文佑断块构造学说 黄汲清多旋回构造运动及准地台理论 李四光地质力学 陈国达地洼说及递进说 张伯声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典型槽型建造有_1、硬砂岩建造 2、细碧角斑岩建造 3、复理石建造 4、磨拉石建造 典型台型建造有_ 1、石英砂岩建造 2、碳酸盐建造 3、含煤铝土铁质岩建造 4、红色岩建造5、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 6、暗色岩建造4、威尔逊旋回有_萌芽阶段_初始阶段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 残余阶段 消亡阶段 7、不同时期的地槽名称 加里东系_额尔古纳褶皱系_祁连褶皱系 华南褶皱系 阿尔泰褶皱系_ 燕山系_喀喇昆仑-唐古拉褶皱系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那丹哈达褶皱系_8、吕梁运动 时间 早元古代简答 地槽的基本特征: 、形态特征:一般呈狭长带状,延伸具方向性、 地貌特征:常为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形切割较强,高差很大。 、地质特征: 各时期地层沿地槽走向呈狭长带状分布。岩性复杂。 构造复杂 岩浆活动强烈 地槽型沉积建造往往伴随褶皱遭受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 矿产丰富,以内生矿产为主。 (4)、地球物理特征: 具异常上地幔。 重力异常成带状,为强烈正负异常地区的结合。 磁异常呈一定规模的线状或链状分布 热流值高 地台的基本特征: 、形态特征:地台往往呈近卵形或等轴行,有时呈不规则形状、 地貌特征: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 、地质特征:各时期沉积盖层呈面形分布,岩性较简单 构造简单。 岩浆活动微弱。 岩层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 以铁、锰、磷、铝、煤、石油、膏盐等为主的外生矿产丰富。 (4)、地球物理特征: 无异常上地幔,低速带埋藏深度一般较大。 重力布格异常为低负值,异常呈不规则形,变化较平缓。 磁异常呈宽缓的不规则形,异常幅度变化较小。 热流值低。海底磁异常特征答:海底磁异常共同特征是正、负磁异常条带相间排列,与洋脊平行,并以洋脊为轴两边对称。华北地台:(1)、基地构造发展阶段: 华北地台的 基底 岩系是由 太古代及早元古代地层 所组成。 早元古代 吕梁运动 (2)、沉积盖层发育阶段: 1)中晚元古代地层是华北地台的第一个盖层,它与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基底岩系呈显著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2)古生代时期是地台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内部构造活动差异性弱,地台以整体升降为特征。 3)中生代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后华北地台开始进入地台活化阶段。新生代以断块差异为主,伴随有玄武岩浆喷溢。8、中国地势基本特征(中生代与现在相反)答:1)全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2)自北而南有三条近东西向延伸的山脉:北部的天山阴山,中部的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南部的南岭。他们是中国自然地理区域的重要分界线。3)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脉与龙门山、六盘山、贺兰山共同构成中国中部近南北向展布的山系。4)中国东部和西部都有嵌于山系或高地之间,轮廓为菱形或三角形的盆地、高原或平原。5)中国各区山脉走向多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中国地势特征的变化与深层构造具明显的相关关系。9、中国地台主要特征答:一、中国地台具明显的活动性1)中国地台的沉积盖层分布广泛,厚度大2)中国地台上深断裂十分发育,具长期多阶段活动性。3)中国地台遭受过多次构造运动,盖层普遍褶皱、断裂。4)多时期多种类岩浆活动5)中国地台盖层在局部地区具区域变质现象。6)中国地台不仅有各种沉积矿产,而且有丰富的内生矿产。7)新构造运动普遍而明显。 二、中国地台内部具显著的差异性1)基底差异升降运动十分显著。2)地台边缘地区教内部活动性大。3)中新生代时期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三、中国地台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不仅活动性及内部差异性较显著,而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地台发展早期,活动性和差异性均较明显地台发展中期,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发展特征地台发展晚期,再度表现出显著的活动性和差异性。10、中国地槽主要特征答:一、中国地槽的活动特征1)中国地槽有不同的发育方式。2)内部构造状况的变化不一3)中国地槽褶皱系地槽期的火山活动特征和强度不同4)中国地槽具有多旋回发展的特点。5)中国地槽褶皱回返后形成的构造比较复杂,由一系列的复背斜和复向斜组成6)中深断裂十分发育。7)发育典型的槽型建造 二、中国地槽的构造迁移中国地槽褶皱区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构造迁移现象。中国北部地槽褶皱区总体表现为由北向南迁移为主,由南向北迁移为副的偏对称迁移。西南地槽褶皱区总体也表现为由北东向南西迁移为主,由南向北迁移为副的偏对称迁移。滨太平洋地槽褶皱区总趋势是由西向东离陆向洋迁移。 三、中国地槽与地台呈现两种不同的接触关系突变式和过渡式 突变式接触关系式指地槽与地台之间以岩石圈断裂或超岩石圈断裂相接触,地台边缘往往是一个正性活动带。 过渡式接触关系就是地槽与地台之间呈构造过渡状态,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台与地槽之间仍以深断裂为界,但是地台边缘往往是一个负性活动带另一种是地槽与地台之间呈明显的构造过渡现象。中国的深断裂 古亚洲断裂体系(这是一个元古代-古生代的深断裂体系)。 包括a.中亚-蒙古地槽中的深断裂 b.昆仑-秦岭地槽中的一系列深断裂系 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 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三大弧形断裂系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的主断裂系。 滨(环)太平洋断裂体系 系指从昆明-银川一线向东到台湾(西太平洋岛弧)之间广大地域内的一系列断裂系。代表名称依次是博罗霍洛中天山西拉木伦断裂系、雅鲁藏布江断裂系、台湾大纵谷断裂系。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1、太古代早元古代阶段(华北地台的逐渐形成) 2、中晚元古代阶段(扬子地台及塔里木地台的形成) 3、古生代阶段(古亚洲大陆的逐步形成) 4、中、新生代阶段(滨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形成 和发展) 板块边界类型: 1、拉张型板块边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小学地球科学课程教学设计
- 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流程
-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模拟试卷
- 银行业客户服务质量提升方案报告
- 幼儿园环保节约主题班会方案
-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题与解析
- 酒店前台服务流程及客户满意度分析
-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数据分析
- 物业维修管理月度工作计划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课堂教案
- 2025年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题库(含答案)
- 中秋国庆节假期安全教育安全防范不松懈宣传课件模板
- 八年级语文写作技巧与课堂教案
- 鼻出血的课件护理
- 2025年干细胞治疗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标准)清理乱账服务协议书
- 2025年4月自考00155中级财务会计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道路工程培训课件
- DGTJ08-2004B-2020 建筑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标准
- 国庆假期大学生安全教育
- 呼吸内科出科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