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多彩的光》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doc_第1页
沪教版《多彩的光》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doc_第2页
沪教版《多彩的光》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doc_第3页
沪教版《多彩的光》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doc_第4页
沪教版《多彩的光》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彩的光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一、考点精讲 1介质、光源、像 (1)介质:传播光的物质叫做介质(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像:发光点发出的光,经过光学器件后的会聚点叫发光点的像像分实像和虚像:实像 发光点发出的光,经反射(或折射)后的会聚点;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 发光点发出的光经反射(或折射) 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2光的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而如果是两种不同介质或同种介质但密度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是会发生变化的如光的反射和折射 (2)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的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等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是3l08m/s,在其他介质中光速要小 3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人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定律可以表述为:“三线共一面,法线居中,角相等” (1)光的反射规律指出了发生光的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前弄清一点、二角、三线的涵义一点:指入射点,用字母“O”表示二角:指入射角和反射角,入射角指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三线: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法线是通过入射点作的垂直于反射面的虚线,这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没有具体的含义,但在确定人射角、反射角时法线却是关键,因为反射角和入射角是指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镜子、平静的水面等,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如果平行光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上,那么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对称、虚像 4光的折射现象 (1)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为: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海市蜃楼,鱼缸中的水变浅了等 (3)利用光的折射可以制成各种改变光路的器件,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是三棱镜和透镜 (4)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异同 5光的色散 (1)色散现象 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实验中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所以通过棱镜的折射,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单色光 (2)物体的颜色 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物体呈现黑色,说明它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物体呈现白色,表明它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3)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三种颜色叫做颜料的三原色 6透镜 (1)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凹透镜与凸透镜都是利用光的折射,区别是:结构上,前者是中间薄边缘厚,后者是中间厚边缘薄;前者对平行人射光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焦点(虚焦点),后者对平行入射光折射后会聚,并会聚于焦点(实焦点);前者永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后者能成实像(物距大于焦距时)也能成虚像(物距小于焦距,所成虚像是正立、放大的) (3)焦点、光轴、焦距 光轴:通过光心的直线叫透镜的副光轴其中有一一条特殊的既过光心又过透镜两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F,F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F,F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焦距:透镜的焦点与光心的距离叫做透镜的焦距,记作f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所成的像,有实像也有虚像;有放大的像也有缩小的像;有正立的像也有倒立的像像的实、虚、大、小、正、倒皆决定于物的位置设物与凸透镜距离为u,像与凸透镜距离为v,凸透镜焦距为f。7眼睛与视力矫正(1)人眼的构造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也就是改变凸透镜的焦距,从而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 (2)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比正常眼睛凸得更厉害所致,所以应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来调节。 (3)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稍平坦一些,所以应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来调节。 8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 放大镜下呈现的是物体放大的虚像,物体应放在放大镜焦点以内才合适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小 (2)显微镜 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这个像成在目镜的焦点以内,目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也就是经过了两次放大作用 (3)望远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4)照相机 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道理要使所成的像变大,应使物体靠近镜头,同时拉大暗箱距离 (5)投影仪 投影片通过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平面镜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9光污染 二、例题精讲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例一、(08年大连市)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 A阳光下,树在地面上形成影子 B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 C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D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例二、(08湖南衡阳)右图是为2008北京奥运会而建造的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其透明薄膜“外衣”上点缀了无数白色 的亮点,它们被称为“镀点”。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正 值盛夏,“镀点”能改变光线的方向,将光线挡在场 馆外。“镀点”对外界阳光的主要作用是( ) A反射太阳光,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反射太阳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折射太阳光,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D折射太阳光,不遵循光的折射定律例三、(08浙江金华)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湖岸边的树在平静的水面形成倒影B、阳光下,茂密树林的地面有许多小圆形光斑C、夜晚,路灯下看到自己的影子D、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例四、(08甘肃嘉峪关)“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夏天乘凉的“树影”;民间皮影戏的“皮影”;岸边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的“摄影”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树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皮影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C.倒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摄影时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考点二、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规律例一、(08湖北罗田一中水)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发亮处是水B.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C.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D.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例二、(08辽宁沈阳市)(3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13所示的实验。请在图13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_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例二、(08辽宁省十二市)小芳在家中照镜子时,发现镜中的她“远小近大”:于是她猜想: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是否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1)为了验证猜想,她选用_(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和两只_的蜡烛及刻度尺来完成实验。(2)实验中她把蜡烛分别放在镜前的_位置,发现像与镜后的蜡烛总是_的。(3)她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例三、(08江苏南通)画出图乙中与入射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位置; 例四、(08江苏泰州)如图10所示,一束光沿AO方向从水中射向空气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例五、(08山东聊城)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请在答卷图中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大致径迹.考点三、平面镜例一、(08乌鲁木齐)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湖水中的像的虚实、它和像之间的距离,正确的说法是( )实像,距离变大 实像,距离变小虚像,距离变小 虚像,距离变大例二、(08福州)图23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 的大小。 (2)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考点四 透镜例一、某凸透镜的焦距是8cm,物体距凸透镜20cm,则物体经该凸透镜所成的像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例二、(08湖南衡阳)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右图中表示某二人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甲需配戴_镜,乙需配戴_镜。 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甲 乙例三、(08广西钦州)如图11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例四、(08宜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13所示(P点是2倍焦距处)你解决的方法是_.(2)调整后,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倒立、_的实像;(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_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中的_ (填“C”或 “D”)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四、课内练习一、选择题1、(08四川攀枝花)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在这里,“倒映的白塔”是( )A白塔的影子 B白塔的实像 C与白塔等大的虚像D比白塔略大的虚像2、(08四川自贡)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 B、地球 C、月亮 D、房屋3、(08四川自贡)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自亮污染是最酱遍的一类光污染。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都能造成白色污染,形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色散 D、光沿直线传播4、(08四川自贡)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下列哪种光学元件(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潜望镜5、(08四川自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均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从水面上看到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D、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6、(08郴州市)在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60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20cm B、30cm C 、60cm D、807、(08福建三明)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 A、雨后天空的彩虹 B、水中的月亮 C、黑板“反光” D、小孔成像8、(08福建三明)用焦距f=10的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脉时,叶片离放大镜的距离u应为 ( ) A、 u10 B、 u=10 C 、10u20 D、 u209、(08湖南怀化)某同学用焦距为10的凸透镜去观察书上的文字,所成的像如图1所示,则文字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A、25 B、15 C、6 D、1210、08湖南怀化)如图2所示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光路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图(a)为近视眼,应用凹透镜来矫正 B、 图(a)为远视眼,应用凸透镜来矫正C、图(b)为近视眼,应用凸透镜来矫正 D、图(b)为远视眼,应用凹透镜来矫正二、填空题1、(08安徽蚌埠二中)人站在平面镜前2 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平面镜为 m。若人以 0.5 m/s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大小为 m/s。2、(08安徽芜湖)闻名于世的“芜湖铁画”以铁代墨,以锤为笔,锻铁成画。在制作微型铁画时,工人师傅常使用放大镜,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放大镜实际上是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_ 作用,可用于矫正_(选填“近”或“远”)视眼。3、(08安徽芜湖)位于我市市中心的镜湖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湖畔垂柳成萌,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于光的_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_所形成的岸边柳树的_(选填“实像”或“虚像)。4、(08安徽芜湖)图3是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光线是从_射入_中。5、(08北京)某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晶晶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m。6、(08湖北十堰)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办。本次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中将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如图9),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照片传递给计算机识别。此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_透镜,它的焦距应小_cm。三、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