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名解暨简答题(课后).doc_第1页
鲁迅研究名解暨简答题(课后).doc_第2页
鲁迅研究名解暨简答题(课后).doc_第3页
鲁迅研究名解暨简答题(课后).doc_第4页
鲁迅研究名解暨简答题(课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选择,判断题见书)第一章 1、语丝 1924年,鲁迅和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等发起成立“语丝社”,创办语丝杂志。该杂志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式生动活泼,幽默辛辣,被称之为“语丝体”。2、左联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举行,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两人为候补委员。鲁迅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为“左联”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化运动领导的加强,标志着中国革命作家在党领导下的团结和统一,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第二章 1、启蒙主义启蒙在英语中为“enlightenment”这个词,它的词根是“light”,即光亮、明亮的意思,启蒙一词的原意也就是“照明”、“照耀”的意思,启蒙运动即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之光去照亮人们的头脑,摆脱神学和封建统治的黑暗。在欧洲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一次“人的发现”和“人的解放”。用“启蒙”一词作为英语“enlightenment”的翻译,可谓比较准确,在汉语中“启蒙”就是“开发蒙昧”或“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的意思。第四章 1、野草 野草共收录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1927年4月鲁迅将语丝上的作品编定成册,同年月以野草为总题,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2、朝花夕拾还在写作散文诗集野草中最后两篇淡淡的血痕中、一觉近两月之前,鲁迅已经开始了另外一个系列的散文篇章的写作。最初的一篇狗?猫?鼠写于1926年2月21日,发表在刚创刊不久的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五期上。他将这篇文章命名为“旧事重提之一”。紧接着又在第六期上发表阿长与,为“旧事重提之二”。后来,又陆续在同一杂志各期,仍然以“旧事重提”为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结集出版时,还给这些文章的总题改了一个名称,叫做“朝花夕拾”。1928年9月北京的未名社出版了这本散文集。1932年9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第五章: 1、杂文 “杂文”可以说是鲁迅的文体。它虽起源于新青年上的“随感录”,却主要由于鲁迅的创造和倡导,赋予了这种文体以丰厚的审美特质,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独立的文体。这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往往融随笔、时评、政论、诗、散文于一炉,以便自由挥洒、短兵相接地对时事、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宗教、道德诸类问题做出广泛而敏锐的反应 2、“鲁迅风”鲁迅去世之后,他所开创的现代杂文传统不但没有中断,反而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更加蓬勃。首先在30年代后期,处于“孤岛”的上海出现了后来被称为“鲁迅风”的杂文流派。1938年11月,浙东六作家巴人(王任叔)、唐弢、柯灵、周木斋、周黎庵、文载道出版杂文合集边鼓集。翌年1月,他们又集资创办了鲁迅风周刊,公开标出他们师承鲁迅杂文传统的宗旨。这一年的7月,原边鼓集的作家加上孔另境,出版七人杂文合集横眉集。1940年他们又各自出版个人杂文集,王任叔还出版有论鲁迅的杂文专著。这一杂文流派在上海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第六章:1、旧体诗词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新诗出现以前,自诗经以来的辞赋、古风、律绝、词曲等,与“古典诗歌”的意思相近,包括民歌在内;二是指新诗诞生以后,现代人用包括民歌、古典诗歌的形式创作的、主要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诗歌作品。第七章:1、乡土文学在 小说二集序一文里,鲁迅花了将近两千字的篇幅详细评述了“五四”前后在北京兴起的乡土文学。他首先对于“乡土文学”做了这样的界定:“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第八章: 1、学衡派 学衡派,因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以“昌明国萃,融化新知”为宗旨,极力抵制以白话代文言,反对新文化运动。其思想的根底在美国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白壁德,学衡派的主要成员梅光迪、胡先啸、吴宓同后来的梁实秋都曾经师从过这位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2、“青年必读书”事件 1925年1月间晨报?刊刊出启事,征求“青年爱读书”与“青年必读书”各十部的书目,鲁迅的答卷是“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段话常常被用来作为鲁迅是激烈“反传统”的证据,鲁迅此语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议乃至漫骂,直至今天也常常饱受非议,这就是所谓的“青年必读书”事件3、现代评论派“现代评论派”是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派别,是围绕着现代评论周刊而形成的颇具思想复杂性的文化派别。1924年12月,一批曾经留学欧美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教授和文化人创办了一个综合性刊物现代评论周刊,主要撰稿人有王士杰、高一涵、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唐有壬、顾颉刚、燕树棠、周鲠生、皮宗石、陶孟和等。刊载文章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时政评论、文学创作、学术讨论和读者通信四大门类。由于他们文章的基本宗旨,都主张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体制,应效法西方人文精神、实行民主法律秩序,所以现代评论杂志也通常被人们视为是同人刊物简答题引论1、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的意义表现在那些领域1、中国思想的世纪性变迁中,鲁迅和一般启蒙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他对启蒙既支持又怀疑,体现出他在中国现代思想领域中的独特意义。 2、中国现代政治革命的理想与选择,他不断地参与到革命浪潮中,又不停的反思革命,体现出鲁迅作为革命家的独特意义。 3、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展,鲁迅既重视文学的启蒙功用,又看到了文学的“无力”。 4、中国现代伦理观念,鲁迅的看似偏激和不宽容理念,却真正体现出正义和人道的现代伦理价值第一章1、鲁迅在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有哪些?从1917年到1927年新文学运动的10年间,鲁迅创作了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可瞩目的实绩。新文学运动十年中鲁迅作为旗手的贡献,还在于他对现代散文做出的努力。鲁迅的散文优美深邃,具有哲理的韵味;而他对于大散文的开拓,创立了“杂文”的新散文品种,无疑是对现代文学的杰出奉献。鲁迅对新文学运动的贡献不仅在于自己的创作,还在于他对其他文学同仁和文学青年创作的帮助与支持第二章:1、为什么说“立人”是鲁迅启蒙思想的中心任务。1、从“立人”的启蒙立场出发,鲁迅首先不断揭露并批判中国的“非人”的历史和现实。 2、从“立人”启蒙立场,尤其是“个人”的立场出发,鲁迅又终其一生追求着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也就是个性主义。 2、鲁迅启蒙道路中的自我反思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对于启蒙改变国民精神的效果,鲁迅是持怀疑和悲观的态度,正是这种怀疑和悲观,使得鲁迅常常反思启蒙运动本身。 第二,鲁迅对启蒙的反思最主要的体现在对启蒙者自身弱点和缺陷的正视。 第三,鲁迅对启蒙的反思还体现在对启蒙所依赖的理性和科学的反思3、概述鲁迅的伦理观第一,同情弱小,追求社会平等。中国伦理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不平等性,人们往往按照辈分、年龄等条件来区分亲疏贵贱,形成一种伦理性社会秩序。 第二,反对奴役,追求独立自由。鲁迅高度关注人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奴役与压迫。 第三,提倡损己利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第四,坚持人道主义,尊重人的价值第三章1、为什么说“为人生”是鲁迅小说创作的思想基点。1、鲁迅更明确的表述道,“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为人生”这正是理解鲁迅小说创作的基础,是他自觉理解和接受现代文学的社会性使命的明确表述。 2、为人生,鲁迅建立着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主题、感受方式,“直面惨淡的人生”是鲁迅文学区别于许多现代中国文学的独特的一以贯之的追求,是他与现实世界密切对话又保持自己思想艺术个性的最好的方式。2、简述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整体上来说,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呈现出“立体”的结构,它既包含了鲁迅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思考,也包含了鲁迅在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时的文化理想,还包含了鲁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个人哲思。这三个层面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概括,可以称为: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 1、在社会层面,呐喊、彷徨包含了鲁迅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危机的整体反思。 2、文化层面:如何在反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鲁迅的宗旨是“立人”:既然中国社会危机的根本是“人”的问题,那么“立人”当然是新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鲁迅“立人”的第一步是“爱人”。在呐喊、彷徨里,“爱人”表现为一种人道主义情怀和平民主义情怀。 3、哲学层面:呐喊、彷徨主人公的自我否定是鲁迅自我心灵挣扎的外化:他一边在“呐喊”,一边又在“彷徨”,质疑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3、简述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们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完成了现代小说的艺术转型,没有鲁迅的筚路蓝缕之功,我们今天的小说恐怕不会有如此繁荣和创新的局面。呐喊、彷徨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回味。 1、呐喊、彷徨实现了小说题材的突破和深化。传统小说注重情节,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传奇性,叙述的对象或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或是风华绝代的才子佳人,形成旧小说特有的题材模式。而呐喊和彷徨则直面惨淡的灰色人生,转向写普通人的平常事,刻画“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在题材上有了全新的突破。 2、叙述方式的现代转变。与传统小说有头有尾,环环相扣,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不同,鲁迅小说叙述方式灵活多变,别具匠心。这位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他的天才的发挥和转化,建立起现代小说的新典范。 3、呐喊、彷徨饱含象征意蕴,丰富了现代小说的内涵。“五四”小说以“为人生”的社会写实小说为主,表现自我,袒露内心的自叙小说也风行一时,在民族灵魂改造和个性解放方面它们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而在艺术表现上,却不如呐喊彷徨深沉蕴藉。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这现实主义又是开放的,以写实为主,而融合了多样表现手法,尤其是汲取“象征”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象征色彩和意蕴。象征的运用增强了写实文学的文学性,有言近旨远、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4、语言特色:鲁迅的文字精警峭拔,减省有时到了“洁癖”的程度,他以深刻的社会阅历和强大的思想能量为神髓,着墨不多而内力充实,元气精锐;但有时为造成一种崎岖辗转的效果,也不吝啬繁复、冗长的表达4、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第一,故事新编的语言戏拟化特征。第二,故事新编创作思维的隐喻性。 “隐喻性”的创作思维及其内在的张力,使得故事新编呈现出以下独特的艺术特征: 首先是作品文本的空间形式的多层面性、流动性和解构性。 其次是作品文本的时间形式的异代并置、古今杂糅和往返折叠。 另外故事新编文体的“越界”现象。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故事新编中的所谓“油滑”的意义与价值第四章:1、简述野草的艺术特色野草中大多数篇章可以用“自言自语”来加以概括。这也是鲁迅在特定精神境遇中的特定选择。自言自语。大多数篇章为自言自语。没有人倾听,自言自语也是一种方式。自言自语,要么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听众,要么纷乱芜杂的思绪自己也需要整理(“说”不失为一种相当好的整理思绪的方式)。而这两种情况对于当时的孤独的鲁迅都比较适合2、简述朝花夕拾的主题。这是一些回忆过去岁月里与作者相关的人和事的文章。其中所记,有保姆、父亲、老师、朋友,也有猫、图画、百草园、从南京到日本的学校,还有民间传说、民俗表演、人间情谊,更有作为记述者主体的作者热烈深沉的情感体验,和浸淫了感情的理性的反思。 A、这些文章,贯串着真切的感受,渗透着人间真爱,揭示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 B、这些文章,弥漫着对乡土、民间、民俗的浓厚兴趣,显示出勃勃生机。 C、这些文章中,尽管我们看到的更多地是一个充满温情的鲁迅,但在他充满温情的闲谈中也有“挣扎和战斗”。 D、作者在回忆过去的同时,眼光常常拉到现在,笔下出现了正与他论战的“学者”、“名人”、“名教授”、“绅士”等形象。与满怀柔情和兴味写家乡人事不同,对这类形象,他用了漫画式的杂文笔法加以勾勒。3、简述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A、朝花夕拾的风格是多样的,我们认为,由“任心闲谈”而来的自然、亲切、幽默与雍容等应该是具有主导性的方面。 B、朝花夕拾还有一个特色是,以回忆往事为题材,在叙述中结合了抒情和议论第五章1、鲁迅杂文创作经历过哪几个阶段?鲁迅用杂文进行战斗,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新青年时期,用“随感录”和“论文”向封建堡垒展开猛烈进攻;这时期的杂文均收入大多收入坟、热风等杂文集中;二是语丝时期,文体大大拓展,通过书信,日记等形式,矛头直指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走狗文人。这时期的杂文大多收入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等;三是“左联”时期,揭露尖刻,鞭挞猛烈,主要抨击的是来自各方面的文化的“围剿”。这时期的杂文最多,多收入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2、简述鲁迅杂文的文学史意义。A、第一、“杂文”这一文体,是鲁迅通过对旧体散文的改造而形成的新的文种。 B、第二、中国现代“杂文”这一文种,是通过鲁迅的精心熔铸和锻造,才成为新文学中的独立的文体的。 C、第三、鲁迅不仅通过自己大量的创作精心打造了“杂感”这一新的文种,而且还悉心维护这一新的文种的成长,亲自倡导并廓大了中国现代的杂文运动,从而使杂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进程中的一支劲旅。 D、第四、鲁迅通过他所倡导的现代杂文运动,不仅培育了一代年轻的杂文作家,而且还形成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杂文传统“鲁迅风”和“鲁迅笔法”的杂文3、鲁迅 杂文“文明批评”有哪几个层面?A、第一个层面是对封建旧文明展开的批判。这不仅包括旧式伦常礼教、“保存国粹”、家庭教育、妇女解放等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涵盖了诸如国人“好古”、“合群自大”等市井民俗、人间万象,可谓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性观照。 B、第二个层面是对于“科学”、“民主”的警惕和剖析。 C、第三个层面是对于自身的冷静审视和批判4、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包括哪几个层面?第一,否定性与战斗性。 第二,抒情性。 第三,形象性。 第四,逻辑性。 第五,讽刺性。 第六,语言的多姿多彩第六章1、简述鲁迅白话新诗创作的意义A、从鲁迅白话文学创作的过程来考察,其白话新诗创作的开新意义是不容置疑的。鲁迅介入白话文运动的标志不但有著名的小说狂人日记,还有梦、爱之神、桃花三首白话诗歌,这些作品同时出现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共同揭橥了一位白话文学作家的出现。 B、在现代白话新诗的草创时期,鲁迅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白话新诗,具有先行“尝试”的意义。 C、鲁迅发表于新青年上的六首新诗对其创作而言,具有白话写作的普泛意义,而并非只以思想表现见长2、简述鲁迅鲁迅白话新诗的特点。A、首先,鲁迅的白话诗歌具有纯然白话诗体的品相,完全抛弃了传统诗歌写作的规范体式和语言义法,不失为白话诗歌写作的大胆“尝试”。 B、其次,鲁迅的白话诗歌中普遍存在着杂文入诗的现象。鲁迅在写作新诗后不久即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杂感,一出手便显示出擅长议论申言的名家圣手之态。 C、第三、鲁迅不仅通过自己大量的创作精心打造了“杂感”这一新的文种,而且还悉心维护这一新的文种的成长,亲自倡导并廓大了中国现代的杂文运动,从而使杂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进程中的一支劲旅。 D、第四、鲁迅通过他所倡导的现代杂文运动,不仅培育了一代年轻的杂文作家,而且还形成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杂文传统“鲁迅风”和“鲁迅笔法”的杂文3、阐述鲁迅的旧体诗词的意义。A、人生表达的“夙习不改”。 B、生存思考与社会批评的现代性自我抒写。 C、为人生而不虚悬“极境”的艺术创造4、简述鲁迅的旧体诗词的艺术特色。鲁迅旧诗旨在为人生而不为文艺,因而不虚悬“极境”,其艺术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古典诗歌审美理想的突破,即轻意境、重理趣。 其次是提高主观议论在诗歌中的作用,又常常同用典艺术相结,这使得鲁迅的旧体诗容纳了传统诗歌所没有的自由思维,在大跨度的运思中表达了更多的复杂内涵。 再次,鲁迅还常常模仿、移用传统诗歌中的名句,关键之处略加变动,在“戏拟”的“似是而非”中达成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第七章:1、简述鲁迅的新文学批评A、五四时期鲁迅的新文学批评 五四新文学产生并蓬勃发展后,鲁迅创作之余,也参与到新文学的批评和建设活动中来,这主要体现在对于“五四”前后兴起的“问题小说”及“乡土文学”创作的批评。 B、革命文学时期鲁迅的新文学批评 1928年前后,围绕着盛极一时的“革命文学”创作热潮,鲁迅也写了大量的批评文字。 C、左联”后期鲁迅的文学批评活动 自1930年“左联”成立后的五六年间,鲁迅围绕着“左翼”文学创作、“京派”与“海派”之争等话题,也写了一些批评文章。鲁迅在这一期间的文学批评,主要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现实关怀、人生价值以及终极意义的探讨。 D、鲁迅的自我文学创作批评 除了以上所述的这些批评外,十分难能可贵的是,鲁迅也曾力图以一个批评家的立场对于作为作家的鲁迅本人做出客观的评论第八章:1、简述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和论争二人论战的主要原因源于信仰、思想文化观念的不同,他们的论战文章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除了翻译问题之外,还有: 第一,人性和文学的阶级性问题。 第二,“乏走狗”问题。 此后,双方你来我往的交手虽仍然时有发生,除了人性和翻译问题,鲁迅和梁实秋还就“好政府主义”、文学批评及“第三种人”展开了论战模拟试题一1、简述鲁迅白话新诗创作的意义A、从鲁迅白话文学创作的过程来考察,其白话新诗创作的开新意义是不容置疑的。鲁迅介入白话文运动的标志不但有著名的小说狂人日记,还有梦、爱之神、桃花三首白话诗歌,这些作品同时出现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共同揭橥了一位白话文学作家的出现。 B、在现代白话新诗的草创时期,鲁迅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白话新诗,具有先行“尝试”的意义。 C、鲁迅发表于新青年上的六首新诗对其创作而言,具有白话写作的普泛意义,而并非只以思想表现见长2、概述鲁迅的伦理观。第一,同情弱小,追求社会平等。中国伦理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不平等性,人们往往按照辈分、年龄等条件来区分亲疏贵贱,形成一种伦理性社会秩序。 第二,反对奴役,追求独立自由。鲁迅高度关注人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奴役与压迫。 第三,提倡损己利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第四,坚持人道主义,尊重人的价值模拟试题二1、 鲁迅在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有哪些?从1917年到1927年新文学运动的10年间,鲁迅创作了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可瞩目的实绩。新文学运动十年中鲁迅作为旗手的贡献,还在于他对现代散文做出的努力。鲁迅的散文优美深邃,具有哲理的韵味;而他对于大散文的开拓,创立了“杂文”的新散文品种,无疑是对现代文学的杰出奉献。鲁迅对新文学运动的贡献不仅在于自己的创作,还在于他对其他文学同仁和文学青年创作的帮助与支持2、简述鲁迅的新文学批评。1、五四时期鲁迅的新文学批评 五四新文学产生并蓬勃发展后,鲁迅创作之余,也参与到新文学的批评和建设活动中来,这主要体现在对于“五四”前后兴起的“问题小说”及“乡土文学”创作的批评。 2、革命文学时期鲁迅的新文学批评 1928年前后,围绕着盛极一时的“革命文学”创作热潮,鲁迅也写了大量的批评文字。 3、左联”后期鲁迅的文学批评活动 自1930年“左联”成立后的五六年间,鲁迅围绕着“左翼”文学创作、“京派”与“海派”之争等话题,也写了一些批评文章。鲁迅在这一期间的文学批评,主要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现实关怀、人生价值以及终极意义的探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